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产权制度决定谁笑到最后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产权制度决定谁笑到最后

一、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产权制度决定谁能笑到最后(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婷[1](2014)在《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 ——基于海信并购科龙案例分析》文中指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非常激烈,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行业地位,已经不仅仅是需要做好产品研发、成本缩减等生产经营方面的事情,还需要以资本市场为媒介,进行并购、重组等投资融资活动类型的资本运营。企业要想达到资本扩张最好的手段就是并购,而其中有着大量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一直贯穿在企业并购的全过程中,是并购风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并购成功着重要影响。尤其我们国家的并购历史没有西方国家久远,经验也没有他们多,再加上并购在我们国家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在许多方面都有不足,因此,对研究我国并购财务风险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介绍并购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对企业并购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并购财务风险中的定价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财务整合风险的成因和控制方法,并应用与海信并购科龙的案例中。基于海信并购科龙案例,分析海信并购科龙的动因,财务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定价风险方面,海信采用第三方外部审计的方法来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风险评估;在融资支付风险方面,海信采用销售代理模式,以帮助科龙恢复生产还通过销售金额返回来收回资金,降低风险;在财务整合风险方面,对科龙管理层成立了新的管理层,并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各部门业务指标进行深入分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对科龙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提高变现能力,使得流动资金顺利还处理了闲置资产。通过比较几种主要财务数据的合并前及合并后,还表明,海信控制并购的并购卓有成效的财务风险,初步成功。

姜海光[2](2010)在《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边界与财务战略取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界是博弈的结果。其体现是,在权力博弈所确立的界限内,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内部秩序”。不同于既有所有权研究文献将出资人与企业两分的思路,本文从现实世界中国有控股企业权力的分布实际出发,利用“政治秩序”约束,将处于政治核心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的关键代理人,重新拟合为一个所有权分析的“政治利益集团”,重点研究这个政治利益集团的“内部秩序”建立与维持问题。沿着“权力博弈”以及“内部秩序”的线索,本文首先对国有控股企业运转的社会政治环境约束、以及国有控股企业运转的逻辑、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国有控股企业真实的权力分布状况,提出了适合这种运转“秩序”的权力配置取’向。最后,研究了国有出资人为了维护这种运转秩序的稳定,在资本配置方面应当采取的措施。本文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的契约理论和基于资源的公司战略观。交易成本理论使用“资产专用性”解释交易成本的节约,资源的基础观使用“专用性资源”解释组织租金的来源,对企业价值来源的解释,两者的本质基本一致。价值来源问题决定了剩余分配和资本投资取向,是所有权与财务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事实研究法,把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和资本变更案例,以及笔者现场访谈获知的国有控股企业权利配置实例,放在我国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开展所有权与财务战略基础理论研究。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以“政治利益集团”为研究视角,剖析了现实中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与政府官员关系的“行政黑箱”;二是从出资人角度,提出了财务战略研究的“控制权资本”中心取向。本文的基本结论:第一,国有控股企业的强资产专用性特征,决定了其所有权边界可以延伸到拥有关键代理人的人力资本产权。拥有企业控制权的国有控股企业关键代理人,是“政治利益集团内部秩序”的组成部分。其职位源于国家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在政治秩序约束下不应享有企业所有权,应与政府官员一样享受“终身雇佣”与“国家租金激励”。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较高的专用性特征,以及关键代理人的长期专用性投资,形成了显着的锁住效应。为维持准租金不被分割,长期关系契约在稳定“政治利益集团内部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国有出资人视角的财务战略取向,是为了维护国有控股企业“政治利益集团内部秩序”的稳定。国有出资人应以“控制权资本”为中心,根据国有控股资本特征、企业的资产特征、以及生产组织特征,选择与之适应的财务治理、资本筹集与战略资产投资取向,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国家租金和组织租金,降低对人力资本等其他要素的依赖。第三,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特征与现行政治规则的适应性效率,将在国有控股企业长期绩效增长中发挥作用。国有出资人要客观对待新自由主义全盘私有观点,在尊重国有控股企业控制权现实情况下,着力建立适应我国国有控股企业权力配置模式。

王德胜[3](2010)在《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信息网络化、技术发展快速化的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企业面临着更加动态、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与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以及如何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与此同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主流理论在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引入企业文化或价值观因素的必然性。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本身不仅仅是赚取利润的经济组织,还是一种文化载体或文化共同体,共同的价值理念在企业内部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一种独特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能力、一种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一种隐性的默会知识。因此,探究企业文化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必要性,这也恰好作为本论文的选题来源。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既注重理论演化的逻辑性、严谨性,又立足于企业永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进行理论借鉴和整合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文化构建和价值性展现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论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并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主要研究视角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在整合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的框架和驱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组合;通过对企业文化特质的测量,分析了不同特质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影响机理,并以能力为中间变量构建了企业文化对持续竞争优势作用的理论模型。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企业文化对持续竞争优势作用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五章以高成长性企业为例,运用丹尼尔森模型对样本企业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论文提出的观点和结论。第六章阐述了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因、阻力及对策,在剖析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建设重点。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首先在理论上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主流理论进行了整合,构建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初步实现了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规范化;提出了企业文化的特质并进行了测量,避免了对企业文化泛泛而谈的欠缺,通过企业能力这一―介质‖,论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其次,综合运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论文的观点和结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再次,阐述了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构建内容,为企业家重视企业文化的价值性提供了思路。

吴雪梅[4](2007)在《企业核心能力论》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论文前半部分从理论的角度,重点探讨了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与演进,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形成机理、影响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后半部分从实际运用的角度,主要研究了核心能力的识别与评价、培育、保护与提升核心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并总结了核心能力的应用,最后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现状,提出了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建议。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核心能力理论文献述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来研究企业的基本问题,把企业视为一个能力的集合,并认为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难以被竞争对手仿制的资源和能力是其竞争优势源泉。论文主要回顾了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及演进。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可谓是核心能力理论的思想渊源,而企业能力理论尤其是企业资源基础论则促使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不同的学者对核心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论文对有代表性的核心能力理论流派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包括资源流派、技术创新流派、知识流派、文化流派、组织流派5种有代表性的核心能力理论流派。最后总结了核心能力理论的理论贡献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第2章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涵义、特征、本质及表现的研究。论文分析了对核心能力涵义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核心能力的涵义和特征,即核心能力是企业在获取、配置资源过程中,一系列彼此互补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累积形成的有机整合力,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边界,具有异质性、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路径依赖性、动态性的特征。从核心能力不同发展阶段将其划分为基础态、亚状态和成熟态的核心能力三种表现类型;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并存在于企业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中。第3章是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研究。论文从企业知识学习和积累的角度,指出:企业知识的吸收、转化、转移与共享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必经阶段,管理整合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而优化的组织结构、完善的管理体系、有力的技术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条件。第4章是对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影响核心能力因素的分析,并结合本文第二部分对核心能力载体的分析,论文将影响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企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本与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企业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管理整合能力、企业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因素等6大类。其中,人力资本是构筑核心能力的基础,企业家是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是培育核心能力的重要条件;企业创新能力是培育核心能力的先决条件,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管理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形成的必经途径,企业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更新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在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对其他能力因素一方面起着统帅作用,另一方面又渗透进其它各种能力中,并影响着这些能力的形成及作用的发挥。第5章构筑了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评价体系,设计了一系列指标对核心能力进行量化。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是核心能力理论研究从理论推向实践的重要环节,而识别核心能力又是对其评价的首要步骤。本章根据指标设计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数据可获性、合理有效性原则,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能力和企业文化出发,设计了包含五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最终目标设定为财会绩效和非财会绩效,通过判断能力对绩效的影响,并根据评价分值的大小,以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究竟是基础态的核心能力还是亚状态的或是成熟态的核心能力,并以此确定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战略。第6章是对核心能力培育、保护和提升途径的研究,这是将核心能力运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企业既可以通过创新、整合来进行内部核心能力的培育,也可以通过并购、战略联盟等从外部获得核心能力。由于核心能力缺失和核心刚性的存在,需要对核心能力进行保护和更新,运用成本领先优势战略和建立学习型企业对核心能力起到提升的作用。第7章研究了核心能力在实践中应用的基本方式。企业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核心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核心能力的价值,为企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章从核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将核心能力的应用分为打造核心产品、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并购和虚拟经营等几种方式。从深层次核心能力构建的战略高度来指导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并购行为,才能使企业稳定、持续、协调发展,为企业赢得更好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作为建立在核心能力基础之上的企业间资源优化合作配置新方式的虚拟经营,能集中企业主要资源于优势环节,有助于发挥核心能力的最大效用,从而实现核心能力效用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第8章在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现实核心能力的现状后,提出了构建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多条对策建议。论文首先指出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培育起步较晚,有的企业构建起了核心能力,但水平低下,多数在基础态和亚状态的核心能力间徘徊,真正拥有成熟态核心能力的国有企业并不多见的现实表现;然后从体制方面和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等内外部因素出发,分析了阻碍国企核心能力形成的原因;最后从转变政府职能,培育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加强企业内部自身修炼两方面入手,提出了加快我国国有企业建立核心能力的对策建议。

王秋怀[5](2006)在《家电上市公司及行业的现状与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以高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中国的工农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电子产业成为了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电子产业发展到今天已成了国家的支柱产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极大的满足了国家国防技术装备的需求,也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其中电子产业中的家电业发展速度更加迅猛,家电业作为我国开放最早,竞争最激烈,发展最成熟的行业之一,极大的丰富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家电业经过贰十余年高速发展后仍显的发展后劲十足。许多家电企业从小作坊式的企业或者是军工企业发展成为大型的电子企业,并初步具有了大举进军世界的实力,中国品牌价值最高的企业也多出自于家电业,如:海尔,长虹,春兰,TCL等,家电产业渐成为国人心目中的骄傲,中国家电业从小到大可谓一路辉煌,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家电业总体仍然迅猛发展,但家电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诸如:价格战、原材料上涨、能源紧缺、贸易环保壁垒、上游核心技术缺位等问题不断困扰着中国家电业。家电业中许多企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或者是一些企业发展中出现了重大风险,或者是有的企业发展失去了方向,企业运营质量下降,形成的一个个困局困患着一些家电企业。 作为中国家电业代表的上市家电公司同样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有:企业盲目的多元化,价格战,品牌的泡沫,不符合实际售后服务承诺导致的巨额成本,商业资本的过度索取,粗放的营销方式,会计报表的虚假游戏等。在这些原因的背后主要隐藏着企业产权制度的滞后,计划经济时代的制造方式,企业创始人的落伍,市场大环境恶劣竞争。 同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发展的良机,一些企业的销售额、利润和对外出口不断攀升。通过对家电业和上市家电公司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在分析中提出自己对家电业的看法和观点,使对家电上市公司及家电业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张道刚[6](2001)在《关注“青岛现象”》文中提出采访手记 青岛是通过企业的概念和产品的概念来塑造一个城市的概念的。 “用海尔、看海信;喝青啤、穿双星;游海港(务局)、住海景(酒店);澳柯玛,也精神。”有人将这一全国少有的明星企业崛起于一城的情况称为“青岛现象”。 在青岛采访的那几天,我穿梭于政府与企业间,漫步于大街小巷,总想从纷乱的思绪中,寻找一个能撬动这座城市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支点。并使之游离于枯燥乏味的数字之外,以一种跃动的灵性,开启一扇诠释“青岛现象”的窗户。但几天来的疲于奔命,证明我是多么地一厢情愿。青岛在展示了她的诱人一面的同时,更彰显了她的深不可测。 离开青岛的前一天,胶州半岛春日的阳光格外明媚。那天下午,我从海尔工业园中心大楼采访出来,抬头见一架海尔商务直升机盘旋于蓝天白云中,少顷缓缓降落在大楼旁的草坪上。舱门打开后,中国家电第一位CEO张瑞敏微笑着走下舷梯。他左手搭着夹克衫,右手梳理着凌乱的头发。夕阳下,人和物被拉出一条长长的影子。一眼望去,在张瑞敏的身后是一个强大的海尔,在海尔的后面,是一望无际湛蓝色的大海…… 海尔是海,那么,青岛是什么?于是,几天来困扰我的支点和灵性,开始变得清晰和鲜活起来。

孙波[7](2001)在《论并购实施后的企业整合》文中指出本文运用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并购产生的原因、并购对整合的要求、并购整合的关键――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角度,对并购实施后的企业整合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 本文评价了并购成功的涵义,提出并购成功与否应当以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两项指标为依据进行鉴别,从而引申出企业并购实施后全面整合的概念。本文将并购实施后的企业整合定义为: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通过发展战略、资产债务、生产经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调整匹配,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并购增值”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文章对并购后的企业整合进行了分类,对整合方案进行了设计,从战略整合、产品整合、财务整合、文化整合、组织人事整合等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并购实施后企业整合的内容,提出企业并购后整合的目的是通过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并购增值。最后,文章对我国企业并购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分析了海信集团成功实施并购整合的案例。 本文的创新表现为:(1)企业并购成功的涵义的界定及衡量标准的提出;(2)并购实施后企业整合的概念界定;(3)并购实施后企业全面整合内容的概括和总结;(4)对我国企业并购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曹振杰,周冉[8](2000)在《试论我国企业的长寿之道》文中研究说明使我国企业长寿最重要的措施是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树立现代核心价值观 ;降低企业经营决策风险 ;忘却成就 ,不断创新 ;选择适当的规模与速度 ;保持持续性人力资源 ;树立百年品牌战略 ;遵从市场规律与企业发展规律。

二、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产权制度决定谁能笑到最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产权制度决定谁能笑到最后(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 ——基于海信并购科龙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企业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并购财务风险相关研究
        1.3.2 国内并购财务风险相关研究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并购及其财务风险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企业并购
        2.1.2 并购财务风险
    2.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2.2.1 并购定价风险
        2.2.2 并购融资风险
        2.2.3 并购支付风险
        2.2.4 并购财务整合风险
    2.3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
        2.3.1 并购定价风险
        2.3.2 并购融资风险
        2.3.3 并购支付风险
        2.3.4 并购财务整合风险
    2.4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路径
        2.4.1 并购定价风险
        2.4.2 并购融资风险
        2.4.3 并购支付风险
        2.4.4 并购财务整合风险
第三章 财务风险视角下的海信并购科龙案分析
    3.1 案例介绍
        3.1.1 科龙电器概况
        3.1.2 海信集团概况
        3.1.3 海信并购科龙过程
    3.2 海信并购科龙的财务动因分析
    3.3 海信并购科龙的财务风险分析
        3.3.1 并购定价风险分析
        3.3.2 并购融资与支付风险分析
        3.3.3 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分析
    3.4 海信并购科龙的财务风险控制
        3.4.1 并购定价风险控制
        3.4.2 并购融资与支付风险控制
        3.4.3 并购后财务整合风险控制
    3.5 财务视角下海信并购科龙案的后评估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边界与财务战略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2.1 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边界
        1.2.2 出资人视角财务战略取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学术贡献与创新
2 理论文献综述
    2.1 文献述评
        2.1.1 企业所有权理论文献述评
        2.1.2 国有企业所有权问题文献述评
        2.1.3 财务战略文献述评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基于契约的企业理论
        2.2.2 基于资源的公司战略观
        2.2.3 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观与资产专用性
3 国有控股企业的环境与运转逻辑
    3.1 引言
    3.2 两个基本假设对研究国有控股企业的局限性
        3.2.1 纯粹经济人假设对解释国有控股企业问题的局限
        3.2.2 市场背景假设对研究国有控股企业问题的局限
        3.2.3 基本假设对国有控股企业约束环境的修正
    3.3 国有控股企业的契约与履行特征分析
        3.3.1 重新认识国有控股企业关键行为人
        3.3.2 国有控股企业关键行为人特征
        3.3.3 国有控股企业交易与契约特征
        3.3.4 关键行为人之间的博弈与合作特征
        3.3.5 社会政治秩序与初始委托人对关键行为人的制约
        3.3.6 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组织特征与管理型代理人的匹配
    3.4 运转逻辑对所有权与财务战略研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国有控股资本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
    4.1 引言
    4.2 要素资本所有权的可让渡性
    4.3 国有控股资本所有权的特征
    4.4 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的内容
        4.4.1 公众公司所有者的剩余权利
        4.4.2 国有控股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的实质统一
        4.4.3 一般人力资本与其他股东所有权的内容
        4.4.4 国有控股企业控制权的分布
    4.5 国有控股企业外部治理取向
        4.5.1 国外现行公司治理模式与理论
        4.5.2 内部人控制国有控股企业的原由
        4.5.3 外部治理视角的"青岛现象"分析
        4.5.4 国有控股企业关键代理人的选择
        4.5.5 国有控股企业外部治理取向
    4.6 本章小结
5 出资人视角的财务战略取向与证据
    5.1 引言
    5.2 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战略取向
        5.2.1 财务战略目标的多样性与多样的企业理论
        5.2.2 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战略取向研究的内容
    5.3 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战略取向的理论分析
        5.3.1 专用性投资取向
        5.3.2 资产专用性对权益负债比的影响
        5.3.3 资产专用性对权益结构的影响
        5.3.4 纵向一体化战略取向
    5.4 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战略取向的证据
        5.4.1 投资取向与权益负债取向的证据
        5.4.2 资产专用性与所有权比例分析
        5.4.3 青岛市国有控股企业控制权的争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本文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
    1.2 本论题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与企业文化的理论综述
    2.1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
        2.1.1 基本概念辨析
        2.1.2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界定
        2.1.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化路径
    2.2 企业文化的理论综述
        2.2.1 企业文化的内涵界定
        2.2.2 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2.3 企业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2.3 企业文化与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的相关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文化对持续竞争优势作用的理论模型
    3.1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整合与分析框架
        3.1.1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整合
        3.1.2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
        3.1.3 本研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界定
    3.2 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驱动能力分析
        3.2.1 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3.2.2 核心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3.2.3 创新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3.2.4 学习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3.3 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作用分析
        3.3.1 企业文化通过企业能力影响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3.3.2 企业文化特质的测量
        3.3.3 企业文化特质对企业能力作用的理论假设
        3.3.4 企业文化对持续竞争优势作用的模型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实证研究
    4.1 问卷调查与样本描述
        4.1.1 问卷调查
        4.1.2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
    4.2 变量设计与测量
        4.2.1 自变量设计与测量
        4.2.2 因变量设计与测量
        4.2.3 控制变量设计与测量
    4.3 统计检验方法
    4.4 统计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因子分析
        4.4.3 多元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文化对持续竞争优势作用的案例分析——以高成长性企业为例
    5.1 关于高成长性企业的界定
        5.1.1 国外高成长性企业的特征
        5.1.2 国内高成长性企业的研究
    5.2 高成长性企业的研究设计
        5.2.1 本研究对高成长企业的界定
        5.2.2 高成长性企业的指标选取
    5.3 高成长性企业的文化分析
        5.3.1 样本企业的成长特征
        5.3.2 样本企业的核心文化描述
        5.3.3 样本企业的文化特征分析
    5.4 高成长性企业的文化竞争优势分析
        5.4.1 企业文化对资源获取能力的作用
        5.4.2 企业文化对核心能力的作用
        5.4.3 企业文化对创新能力的作用
        5.4.4 企业文化对学习能力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变革与构建
    6.1 企业文化的变革
        6.1.1 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因
        6.1.2 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
        6.1.3 企业文化变革的对策
    6.2 企业文化的构建
        6.2.1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
        6.2.2 企业文化构建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1.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7.1.2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研究展望
        7.2.1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7.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4)企业核心能力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结构
    0.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文献述评
    1.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1.1.1 起源阶段:劳动分工理论和专业化分工
        1.1.2 发展阶段:企业成长理论和特殊能力论
        1.1.3 深入阶段: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基础论
        1.1.4 创新阶段: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1.2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述评
        1.2.1 核心能力理论研究流派的总结
        1.2.2 国内学者对核心能力的主要研究述评
        1.2.3 核心能力理论对经济学的贡献
        1.2.4 核心能力理论对管理学的贡献
        1.2.5 国内外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缺陷
2 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本质及作用
    2.1 核心能力的内涵
        2.1.1 几组相关概念的辨析
        2.1.2 国内外学者对核心能力内涵的不同理解
        2.1.3 本文对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
    2.2 核心能力的特征
    2.3 核心能力的本质及载体
        2.3.1 知识是核心能力的本质
        2.3.2 核心能力的载体
    2.4 核心能力的表现
    2.5 核心能力的作用
        2.5.1 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
        2.5.2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位势
        2.5.3 企业制定成功战略的基础
3 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
    3.1 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分析
        3.1.1 企业的边际搜寻倾向与路径依赖
        3.1.2 企业知识的吸收、转化与共享
    3.2 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3.2.1 核心能力的形成阶段
        3.2.2 核心能力的成长轨迹
    3.3 管理整合: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
        3.3.1 管理整合的实质
        3.3.2 管理整合的形式
    3.4 核心能力成长的条件分析
        3.4.1 优化的组织结构
        3.4.2 完善的管理体系
        3.4.3 有力的技术体系建设
        3.4.4 有效的激励机制
4 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
    4.1 有关文献对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认识
        4.1.1 国外学者的认识
        4.1.2 我国学者对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归纳
    4.2 本文对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界定
    4.3 影响核心能力的因素具体分析
        4.3.1 企业资源
        4.3.2 企业创新能力
        4.3.3 企业技术能力
        4.3.4 企业管理整合能力
        4.3.5 企业学习能力
        4.3.6 企业文化
5 核心能力的识别与评价
    5.1 核心能力的识别
        5.1.1 核心能力识别的意义
        5.1.2 核心能力识别的标准
        5.1.3 核心能力的识别方法
    5.2 核心能力的评价
        5.2.1 构建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2 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5.2.3 构建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研究观点评述
        5.2.4 本文对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 核心能力的培育、保护与提升
    6.1 核心能力的培育
        6.1.1 培育核心能力的四个阶段
        6.1.2 培育核心能力的途径
        6.1.3 企业培育核心能力应重视的问题
    6.2 核心能力的保护
        6.2.1 核心能力的缺失
        6.2.2 核心能力的保护措施
    6.3 核心能力的提升
        6.3.1 用成本领先战略提升核心能力
        6.3.2 建立学习型企业
7 核心能力的应用
    7.1 核心能力的应用类型
    7.2 内涵式应用:打造核心产品
        7.2.1 企业要成为每个竞争层次的赢家
        7.2.2 以核心能力为基础开发核心产品
        7.2.3 通过核心产品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7.3 外延式应用
        7.3.1 多元化经营
        7.3.2 企业并购
        7.3.3 虚拟经营
8 构建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对策建议
    8.1 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8.1.1 企业赢利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8.1.2 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8.1.3 核心产品开发不力
        8.1.4 战略管理能力不高
        8.1.5 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低下
    8.2 阻碍国企核心能力形成的原因分析
        8.2.1 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8.2.2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
        8.2.3 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
        8.2.4 企业知识技能的储备与积累不足
        8.2.5 企业文化建设匮乏
    8.3 构建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核心能力的对策建议
        8.3.1 转变政府职能,培育有利于建立核心能力的外部环境
        8.3.2 加强企业内部自身修炼,构建和提升核心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家电上市公司及行业的现状与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家电业的现状:内外部环境分析
    1.1 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1.2 中国的主要家电企业与其发展模式
    1.3 家电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不可垄断特性
    1.4 中国家电业科技现状
    1.5 中国家电业市场策略的现状
    1.6 中国家电业与洋品牌
第二章 家电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分析:案例实证
    2.1 透析海尔
    2.2 TCL的国际化进程
    2.3 彩电巨头四川长虹
    2.4 空调大王格力电器
    2.5 海信与科龙电器
    2.6 春兰之路
    2.7 中国家电业竞争力的综述
第三章 家电企业与分销渠道强势终端的竞争博弈
    3.1 强势终端是如何崛起的
    3.2 强势终端的优势与劣势
    3.3 家电企业与强势终端的关系
第四章 对中国家电业的反思
    4.1 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4.2 中国家电业的产业多元化和国际化该怎么走
    4.3 企业MBO的反思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论并购实施后的企业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1 企业并购的概念、动因及类型
    1.1 企业并购的概念
    1.2 企业并购的动因
    1.3 企业并购的类型
2 企业并购成功的涵义与并购实施后的企业整合
    2.1 企业并购成功的涵义及衡量标准
    2.2 导致并购失败的因素及整合的必要性
    2.3 并购后企业全面整合的概念
    2.4 企业整合面对的难题与发展机遇
3 整合的类型与整合方案的设计
    3.1 整合的类型
    3.2 整合方案的设计
    3.3 整合过程的图示
4 企业全面整合的内容
    4.1 战略整合
    4.2 产品整合
    4.3 财务整合
    4.4 文化整合
    4. 5 组织人事整合
5 并购整合的关键――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5.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5.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5.3 并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6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6.1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产生与发展
    6.2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6.3 完善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应对措施
7 成功实施并购整合的案例――海信集团的成功整合之路
    7.1 海信实施并购的环境
    7.2 海信的并购方式
    7.3 并购后的有效整合
    7.4 海信有效整合的启示
结论
参考资料
致谢

四、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产权制度决定谁能笑到最后(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 ——基于海信并购科龙案例分析[D]. 杨婷婷. 长安大学, 2014(02)
  • [2]国有控股企业所有权边界与财务战略取向[D]. 姜海光.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3]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作用机理研究[D]. 王德胜. 天津大学, 2010(07)
  • [4]企业核心能力论[D]. 吴雪梅. 四川大学, 2007(06)
  • [5]家电上市公司及行业的现状与竞争力分析[D]. 王秋怀. 郑州大学, 2006(11)
  • [6]关注“青岛现象”[J]. 张道刚. 安徽决策咨询, 2001(Z1)
  • [7]论并购实施后的企业整合[D]. 孙波. 西北大学, 2001(01)
  • [8]试论我国企业的长寿之道[J]. 曹振杰,周冉.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产权制度决定谁笑到最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