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学校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产生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长春[1](2021)在《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文中认为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重写音乐史"争鸣、音乐史学理论的探讨与新方法的实践、史料建设与文献研究、音乐家研究、音乐创作研究、音乐专题史研究、区域音乐史研究以及较为活跃的批评与商榷等主要方面引人注目。此外,研究中出现的"厚近薄现"的整体学术态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视野收缩乃至学术转向,值得反思。

钱晨[2](2021)在《中国近代“新音乐”在烟台地区的发展及影响》文中指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烟台地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音乐文化也较为发达。1862年开埠为通商口岸后,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流入,一些新型音乐社团、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以及教会学校等应运而生,促成了烟台地区“新音乐”的产生,促使烟台地区成为我国近代早期“新音乐”萌发的策源地,对近代山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近代烟台地区“新音乐”的萌发及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史料为基础,通过梳理烟台地区“新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深入探究烟台地区“新音乐”的萌发与西方音乐在此地区的流布有何种关联;从中找出烟台地区“新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寻找烟台地区“新音乐”发展规律,对近代烟台地区“新音乐”的产生及传播影响做客观呈现;探寻烟台地区“新音乐”的历史和意义,为今后烟台地区“新音乐”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历史依据和学术参考。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究中国近代“新音乐”在烟台地区的源起,及其具备怎样的艺术特征;第二章,结合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以及音乐表演分析烟台地区“新音乐”的传播及发展;第三章,围绕烟台地区作为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的策源地,对烟台地区传统音乐的革新以及对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展开研究,找出烟台地区“新音乐”在近代中国乃至后世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彭译萱[3](2020)在《阐述中国20世纪文艺主潮——以学堂乐歌为例》文中提出学堂乐歌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的标志,西洋音乐的传入是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近代新制学校,具有中国近代音乐的总体特征,连接中国古典与近代音乐之美。

李鑫[4](2020)在《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中的音乐思潮 ——20世纪初中国文化守望与文艺复兴》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史上“文艺复兴”中的音乐思潮,其实质是指在20世纪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下,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互碰撞而形成的中国特色音乐思想,即以中国为主场的西方音乐的传入。笔者将针对中国“文艺复兴”期间音乐思潮的演变进行研究,同时探讨中国音乐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进行文化守望与文艺复兴的?探索这一阶段中音乐思想的演变,对促进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研究,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文艺复兴”一词是十四至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话语,是欧洲着名的思想文化运动,引领了欧洲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为世界所熟知。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文艺复兴”时期。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遭遇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开展了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启蒙运动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梁启超、胡适、蔡元培等人为此次运动赋予了中国“文艺复兴”的标签,用“文艺复兴”为此次运动进行界说,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比喻加以定性。因此,20世纪初中国“文艺复兴”背景下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大背景入手,将音乐思潮的发展过程按照横向性的历史进程划分为:清朝末期、20世纪早期和20世纪20年代三个不同的时期,分别归纳为继承与发展、吸纳与交融、开拓与创新三个相关音乐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多层面、多角度对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中音乐思潮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与探讨,强调以中国音乐作为根本进行延伸与发展,并对20世纪初期音乐思潮中的文化守望与文艺复兴进行细致的阐述。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笔者将从音乐历史学与哲学的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出发,采用思想史与音乐史相结合的方法,对横向性的历史线索和纵向性的音乐变化进行梳理,即针对横向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与纵向的中国音乐形态这两条主线交错进行阐述。全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近代中国‘文艺复兴’音乐思潮的背景及其动因”:分析了近代中西方音乐文化思想碰撞的时代背景,及在此背景下中国音乐思潮之所以形成的内外动因;第二章“近代中国‘文艺复兴’音乐思潮的发展历程”:依次按照横向性的历史发展顺序对清朝末期、20世纪早期和20世纪20年代三个不同时间段内的音乐思想发展进行详尽的分析论述;第三章“20世纪初期音乐思潮中的文化守望与文艺复兴”:从国粹主义音乐思潮与国乐改进思潮的角度阐释中国音乐思潮中的文化守望与文艺复兴,并肯定了中国近代“文艺复兴”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音乐思潮对后世音乐发展的积极意义。

赵哲[5](2020)在《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重要作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学堂乐歌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具有时代特色。它对民族音乐品质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并且也对我国现代和当代音乐教育来说非常重要,这篇文章描述了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们产生的过程,并且主要探讨了学堂乐歌对我国现代和当代音乐高中教育的作用,影响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学堂乐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学生歌曲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王孟君[6](2020)在《20世纪初中国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唱歌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的音乐审美教育理念源于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它一方面受到康德、席勒等西方美学家以及杜威等现代教育学家的影响,开始注重审美的价值、美育的独立性,并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创新性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观中的社会功用性,把审美价值放于首位的同时,不忘强调通过审美教育完善个人的人格修养,熏陶个人的品质精神,无形中起到提升整体社会人员的素质与精神面貌的作用,以实现“美”与“善”的融合与统一。结合学堂乐歌时期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之后的学校唱歌课程教材的审美建设和唱歌课程实践带来的审美教育作用可以发现,20世纪初的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已初步平衡了审美与教育的比重关系,奠定了审美感受力、情感与精神、知识与技能三个音乐教学目标,初步形成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以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并在多个方面为当下的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其包容性特质和人本主义理念也为21世纪音乐审美教育观吸收、借鉴多元音乐教育哲学,并丰富自身内涵提供了可能性。

黄丽萍[7](2020)在《钱君匋之“恋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20年代,受五四思潮影响,一群志趣相投的作曲家、作词人相聚一起创建“春蜂乐会”,创作以宣扬自由恋爱为主题的“新式”歌曲。从1927年开始这些作品有三十余首陆续在《新女性》月刊杂志发表。钱君匋作为“春蜂乐会”的创建者和核心成员之一,于1992年将这些作品以《恋歌三十七曲》为名结集出版,并在该曲集序言中把这类歌曲定义为“恋歌”。本文以钱君匋所定义的“恋歌”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恋歌”的歌词文学和音乐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将钱君匋定义的“恋歌”概念进一步具体阐述为20世纪20年代“春蜂乐会”作曲家创作的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歌曲。其次,本文选取了“春蜂乐会”核心作曲家钱君匋、陈啸空、邱望湘为代表的四首“恋歌”作品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三位作曲家各自的音乐风格和“恋歌”作品的共同特性。而后,本文结合史料和文献追溯了“恋歌”的展演与传播概况,并简单介绍了笔者对于“恋歌”展演方式的个人构想。最后,本文将“恋歌”与同时期代表性声乐作品形式进行对比,讨论“恋歌”与当时相关音乐形式的区别和共性;并探讨“恋歌”于未来中国音乐发展的启示。

徐文武[8](2020)在《近代中国音乐思潮的特征,是中还是西?》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的思想与知识资源,不是所谓的"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音乐文化",而是中国本土资源。近代中国音乐思潮的时代特征,或者说其现代性,不是所谓的重视音乐教育、批判封建音乐文化,而是体现在如何选择泰西诸国经验,以及如何借助此种知识经验,对传统礼乐思想进行的更新与意义进行的祛魅。

丁姝[9](2019)在《开眼看世界——学堂乐歌对近代音乐发展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堂乐歌产生于20世纪初,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对我国知识传递、思想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学堂乐歌形式新颖,传播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在很多方面完全不同于中国之前的传统音乐,改变了民众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甚至对当今的民众、民族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张东东[10](2020)在《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轻轻翻开厚重的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不断从他的身上汲取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他,就是萧友梅先生,可谓是中国近代音乐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奠基者。1920年,他从德国负笈而归,奔波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27年,得到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垂青,南赴上海,成立国立音乐院,这是我国第一所独立办学的现代高等音乐学府,后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友梅先生将蔡元培先生所奉行的“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积极应用于音乐实践活动中,无论是实施专业的音乐作曲、音乐鉴赏活动,还是推行近代化的中国新型专业音乐教育,萧友梅都竭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以行利国利民利族的拳拳之心行音乐事业的开创性壮举,成为“中国新音乐的保姆”。这位音乐“保姆”的专业学术背景,也是尤为令人钦佩的。萧友梅是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首位中国人,也是在中国推介欧洲音乐学体系的第一人。国立音专在他的学术引导下,着力实践在新音乐创作中采用西乐技术,在记谱法、曲式结构、和声等种种方面进行国乐的现代化探索与创作,成为独立而专业的音乐教学与研究院校,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人才的成长沃土。萧友梅先生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他从中国国情和音乐发展现状出发,批判地吸收了西方音乐教育的体制与模式,从学生的音乐基础出发制作符合年龄段特点的音乐教材,并身体力行地投身于繁忙的教学活动与教育会议,发现与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他的那种认准一个目标,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当前最为需要的求真务实的精神”,许多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用于实际行动,在近代中国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更有很多优秀的音专毕业生成为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巨擘和新音乐创作的巨匠。萧友梅先生也是一位深刻探索中国新音乐形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包含着对民族荣誉的大爱、对祖国命运的思考、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也有着对黑暗社会形势的猛烈抨击和对国家动荡沉沦的痛心呐喊。带着这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萧友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大刀阔斧地吸纳西方音乐理论与作曲技法,力求实效地进行中国旧乐的改良与国乐的复兴。本文所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萧友梅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其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等方面的具体呈现,以期梳理出萧友梅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本论文采用横纵结合、探本溯源、对比分析、多维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跌宕碰撞与音乐事业禁锢萧条的时局形势,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探寻萧友梅个人的美学音乐思想在其音乐办学与教学活动中酝酿、实践与调整的三个阶段,力求从一个更为全面而立体的站位去梳理研判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过程,并思考与发现其音乐思想与办学精神的闪光点,挖掘并重估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对当今中国音乐发展的思想价值,探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重构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遵循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生成与实践脉络,以其音乐美学思想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的具体表现为研究的重点,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深入探究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文化背景。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中西音乐文化融通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中国古代音乐传统思想、维新派、五四新文化美育思想、德国音乐美学思想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确立之间的联系,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的冲突与融汇对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全盘西化”“国粹主义”“兼收并蓄”三种观点争鸣的时代背景下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得以确位的过程。第二章,分析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探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萧友梅在北平时期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实验与准备,第二阶段是萧友梅在沦陷前的上海时期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践与使命,第三阶段是萧友梅在沦陷后的上海时期对其音乐美学思想调整与重启。每一部分又从不同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分析。第三章,阐述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质,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从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审美、音乐批评四个角度对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梳理理论体系。其中从“改良旧乐与创造新乐”、“新学制歌唱教材的编定”两个方面分析音乐创作思想,从“用才观”“育才观”“美育观”分析音乐教育思想,从校内音乐会、国民音乐会的开展与实际影响分析音乐审美思想,从对旧乐、现实社会音乐成就、音乐会的启蒙作用三个方面的批评来探讨音乐批评思想。本章探索更为全面地透视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在音乐活动各领域的具体表现,并结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对其思想的时代性与独特性进行逻辑梳理与理性探讨。第四章,探讨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启示。本章着重对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兼收并蓄”带给当代音乐发展的启示进行了集中论述与评析,即音乐创作与教育中的“拿来主义”、继承与革新的动态融合维度“复兴国乐”和“发扬词章”。

二、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产生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产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近代“新音乐”在烟台地区的发展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近代“新音乐”在烟台地区的萌发
    第一节 西方音乐的传入
        一、教会音乐的传播
        二、西洋乐队的组建及相关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西方音乐传入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
        二、对多声合唱形式的启蒙
        三、音乐审美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新音乐”在烟台地区的发展
    第一节 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新式学堂的设立
        二、教会学校的流布
    第二节 “新音乐”作品的创作
    第三节 音乐活动的开展
    第四节 音乐教材的编撰
第三章 烟台地区的“新音乐”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对烟台地区传统音乐的影响
        一、记谱法的革新
        二、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传统民歌内容的改变
    第二节 对山东地区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山东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留下优秀的“新音乐”作品成果
    第三节 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新音乐”创作手法及表演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二、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力武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阐述中国20世纪文艺主潮——以学堂乐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学堂开办到乐歌的完整出现
    (一)学堂的创立
    (二)乐歌的出现
二、学堂乐歌的普及
    (一)由京师大学堂拉开序幕
    (二)女子入学堂,乐歌更响亮
三、学堂乐歌的发展时期
四、学堂乐歌对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
    (一)改变了当时中国社会单一的音乐生活
    (二)使近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产生变迁
    (三)使近代中国音乐文化生活发生转变
五、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
    (一)学堂中的乐理教学
    (二)对音乐技法的影响
六、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我国私塾教学形式发生改变,设置了音乐课程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育程度更为清晰
    (三)师资水平和音乐书籍不断完善
    (四)学堂乐歌开启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七、总结

(4)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中的音乐思潮 ——20世纪初中国文化守望与文艺复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现状
第1章 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中音乐思潮的背景及其动因
    1.1 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中音乐思潮的背景
        1.1.1 历史背景——“西力东渐”
        1.1.2 文化背景——“西学东渐”
    1.2 中国“文艺复兴”中音乐思潮形成的动因
        1.2.1 外因:中国青年赴外留学
        1.2.2 内因:中国“文艺复兴”思想的演变
    小结
第2章 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中音乐思潮的发展历程
    2.1 清朝末期:继承与发展的音乐思潮
        2.1.1 中国传统音乐地位的下降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延续..
        2.1.2 新音乐的伊始与音乐思潮的萌芽
    2.2 20世纪早期:吸纳与交融的音乐思潮
        2.2.1 学堂乐歌式音乐教育的启蒙
        2.2.2 音乐启民思潮的兴起
        2.2.3 学习西乐思潮的形成
    2.3 20世纪 20年代:开拓与创新的音乐思潮
        2.3.1 西洋派——全盘西化的音乐思潮
        2.3.2 复古派——复古国乐的音乐思潮
        2.3.3 折中派——中西融合的音乐思潮
    小结
第3章 20世纪初期音乐思潮中的文化守望与文艺复兴
    3.1 文化守望中的国粹主义思潮
        3.1.1 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
        3.1.2 文化守望的内容
        3.1.3 对文化守望的评价
    3.2 文艺复兴中的国乐改进思潮
        3.2.1 国乐改进思潮的兴起
        3.2.2 文艺复兴的内容
        3.2.3 对文艺复兴的评价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重要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产生
    (二)发展历程
二、表现形式
    (一)新的形式
    (二)艺术效果
三、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堂乐歌的重要意义
    (二)重要贡献
四、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学校歌曲有助于教材的制作和教师的培训
    (二)塑造了近代音乐教育的基本形式
    (三)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五、结束语

(6)20世纪初中国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唱歌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目的与意义
    三、前人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西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节 音乐审美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清末民初:涓涓细流
        二、五四至抗战前:浪潮迭起
    第二节 对席勒美育观的借鉴
        一、确立美育的独立地位
        二、注重人的主体性与完整性
        三、实现美与善的统一
    第三节 中国传统乐教观的更新
        一、延续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
        二、改变音乐教育的目的
    第四节 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唱歌课程教材的审美建设
    第一节 学校唱歌课本的发展
        一、学堂乐歌时期——初创
        二、20年代以后——改进
    第二节 歌词内容中的美
        一、歌词内容的选择
        二、歌词内容的创作
    第三节 曲调创作中的美
    第四节 词、曲结合之美
    小结
第三章 唱歌课程的审美教育作用
    第一节 提高审美能力
        一、教育前提:配备专业师资
        二、审美基石: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
        三、教育成果;开展学生歌咏活动
    第二节 丰富情感体验
        一、体验多种情感
        二、锻炼综合审美感觉
    第三节 陶冶高尚情操
        一、唱歌教材的影响
        二、演唱过程中的熏陶
    小结
第四章 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与启示
    第一节 以学生为本位
    第二节 奠定音乐教育的目标
        一、审美感受力
        二、情感与精神
        三、知识与技能
    第三节 局限性
        一、教学多样性的丧失
        二、欧洲中心主义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钱君匋之“恋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钱君匋“恋歌”概念的建构
    第一节 “恋歌”的文学溯源
        1 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主题的沿袭和反叛
        2 白话文、新诗的蓬勃发展赋予“恋歌”全新的文学表达语汇
        3 “新”文学语汇中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学表达内核
    第二节 “恋歌”音乐本质属性
        1 “恋歌”的“抒情歌曲”属性的进一步阐述
        2 “恋歌”是“西乐东渐”影响下以“舶来品”形式表现的中国本土原创音乐
第二章 “恋歌”的代表作曲家及作品选择性研究
    第一节 “恋歌”三位主要作曲家代表性“恋歌”作品音乐分析
        1.钱君匋作品《记得是清晨》、《遣嫁前一夕》音乐分析
        2 陈啸空作品《寂寞的心》音乐分析
        3 邱望湘作品《金梦》音乐分析
    第二节 “恋歌”歌曲风格的共性特征
        1.音乐结构
        2.节奏节拍
        3.调性和声
        4.钢琴伴奏
第三章 “恋歌”的传播和舞台展演概况
    第一节 “恋歌”在当时的传播概况
        1.“恋歌”的发表概况追溯
        2.“恋歌”在当时展演形式推断
    第二节 “恋歌”的新时期回响
        1.1992年“恋歌”作品首次体系化展演
        2.2013年“钱君匋艺术歌曲作品音乐会”
        3.2016年“纪念春蜂乐会成立九十周年暨钱君匋及其同时代音乐作品鉴赏研讨系列活动”
    第三节 笔者对于个人音乐会中“恋歌”作品演绎的构想
        1.移调演唱以克服“恋歌”作品的声部局限
        2.夸张生僻字词的吐字,并使用PPT展示歌词
        3.将单曲连接为有故事情节的小型套曲
        4.加入其他乐器丰富歌曲伴奏音色
第四章 “恋歌”之于“当时”和“未来”
    第一节 “恋歌”之于“当时”——与同时期其他声乐作品的比较
        1 “恋歌”与学堂乐歌相比较
        2 “恋歌”与二十年代艺术歌曲比较
        3 “恋歌”与同时期流行歌曲的比较
        4.“恋歌”后的抗日救亡歌曲
    第二节 “恋歌”之于“未来”——“恋歌”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启示
        1 艺术创作传承经典
        2 艺术创作如何适应时代
        3 艺术创作如何成为永恒主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钱君匋“恋歌”歌词
附录B 涉及相关歌曲曲谱

(8)近代中国音乐思潮的特征,是中还是西?(论文提纲范文)

(9)开眼看世界——学堂乐歌对近代音乐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堂乐歌背景介绍
二、学堂乐歌与传统音乐对比
三、学堂乐歌代表人物
四、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一)引进了西洋音乐教育的方法与体制
    (二)完善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体系
    (三)构建了近代音乐教育的新模式
    (四)促进了音乐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文化转型
    (五)提升了音乐教材和师资力量的建设层次
    (六)加快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速度

(10)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与研究视角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文化背景
    一、中西音乐文化融通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
        (二)维新派与五四新文化美育思想的影响
        (三)日本与西方音乐美学的熏陶
    二、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确立
        (一)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的冲突与融汇
        (二)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时代确位
第二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实践探索的三个阶段
    一、归国后的北平:音乐美学思想的酝酿与初启
        (一)“音乐美学”和“音乐比较研究法”的首提
        (二)女高师音乐系、北大音乐传习所的成立与音乐学科独立化的起步
        (三)乐友社的成立与对音乐“美感教育”价值的强调
    二、沦陷前的上海: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践与使命
        (一)上海音专的成立与音乐教育独立学院组织化的努力争取
        (二)以史为眼、以西治中:解决中国音乐落后之法
        (三)对“音乐的势力”的社会宣传
    三、沦陷后的上海:音乐美学思想的调整与重启
        (一)精神国防说:唤起爱国心的战时音乐使命
        (二)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国乐团体试验
第三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特质
    一、音乐创作:立足于民族本位的音乐改良
        (一)礼乐合一,情理相通:探寻中国旧乐与西乐的美学契合点
        (二)中西合璧,兼收并蓄:改良旧乐与创造新乐的创作理念
        (三)简单普适、立足国情,放眼未来:新学制唱歌教材的编定
    二、音乐教育:立足于办学实践的人才观和美育观
        (一)广罗名师,任人唯能的用才观
        (二)从儿童入手,因材施教,注重民族风格创作人才培养的育才观
        (三)陶冶德性,重视音乐功能的美育观
    三、音乐审美:对艺术受众的美育关切
        (一)美化与陶冶:校内音乐会的开展与实际影响
        (二)净化与尚雅:国民音乐会的开展与提高大众音乐审美素养的疾呼
        (三)熏染与塑造:在家庭教育中对音乐审美的关注
    四、音乐批评:着眼于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开拓式批评视角
        (一)对旧乐的批评
        (二)对现实社会音乐实践成就的批评
        (三)对音乐会的启蒙作用的评论
第四章 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的启示
    一、音乐教育与音乐实践中的“拿来主义”
        (一)学通古今中外的论学底蕴对音乐教育的深层意义
        (二)兼容并蓄的艺术胸怀对音乐实践的持久影响
    二、继承与革新的动态融合维度
        (一)“发扬词章”:在时代节奏中体现传统质感
        (二)“复兴国乐”:在中西文化渐染中奏响民族旋律
结语:中国音乐美学思想重构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1 :萧友梅音乐教育活动年表
附录2 :萧友梅音乐文论年表
附录3 :萧友梅音乐创作年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产生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2000—2017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述评[J]. 冯长春. 中国音乐, 2021(06)
  • [2]中国近代“新音乐”在烟台地区的发展及影响[D]. 钱晨. 山东大学, 2021(02)
  • [3]阐述中国20世纪文艺主潮——以学堂乐歌为例[J]. 彭译萱. 名作欣赏, 2020(36)
  • [4]近代中国“文艺复兴”中的音乐思潮 ——20世纪初中国文化守望与文艺复兴[D]. 李鑫. 吉林大学, 2020(08)
  • [5]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重要作用探讨[J]. 赵哲. 艺术大观, 2020(15)
  • [6]20世纪初中国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唱歌课程为例[D]. 王孟君.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7]钱君匋之“恋歌”研究[D]. 黄丽萍. 华侨大学, 2020(01)
  • [8]近代中国音乐思潮的特征,是中还是西?[J]. 徐文武.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01)
  • [9]开眼看世界——学堂乐歌对近代音乐发展影响研究[J]. 丁姝. 许昌学院学报, 2019(06)
  • [10]萧友梅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 张东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学校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