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管理思想的更新

论博物馆管理思想的更新

一、试论博物馆管理思想的更新(论文文献综述)

武宏彪[1](2021)在《如何做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断推进,博物馆藏品资料信息化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相对应的各个博物馆的网络信息技术也发展了起来,网络基本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博物馆作为人民大众获取历史知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存储文物资料和珍贵宝物的重要场所,将博物馆的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也应该提上日程。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博物馆的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是每一个博物馆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予以列出并且提出一些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石佳宁,成丝雨[2](2021)在《“活态博物馆”视角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寺街历史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发展,在"文化自信,健康发展"的社会需求下,人们对于文化愈发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许多历史街区有待进行更新和改造,但现存更新模式较为单一,更新仅仅保护历史建筑,而未从更宽泛的社会背景、现代城市发展入手,实现古今对话。为探求历史文化街区在原真性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案例,以活态博物馆理论为基础,结合街区面临问题和发展目标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现状主要居住人群,提出以养老社区街坊作为基底、历史建筑及街巷作为文化传承载体、集体记忆和市井记忆作为骨骼脉络串联整个街区,营造原住民实现自身价值需求的空间,同时延续地块历史文化,对类似地区的历史街区更新提出探讨。

李德庚[3](2021)在《追述历史,激活当代——在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叙事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进程中,需要通过建立博物馆来保存与讲述历史记忆,但保存与讲述历史记忆并不是要去复制过去发生的事,而是要用具有当代思考的历史讲述来实现与今天街区生活的对比与联系。博物馆中的展览叙事是一种典型的当代文化创作,在当下普遍存在的展品缺失的限制条件下,整体性空间叙事艺术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展览创作方式。

闫鹏[4](2021)在《再利用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初探》文中提出铁路建筑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工业遗产。美国有运营里程世界第一的铁路系统,在新型交通工具出现后,铁路的地位开始下降,铁路营业里程也不断缩短,大量铁路建筑被关停或废弃成为“遗产”。这些建筑遗产被妥善保护并以再利用的形式获得新生。从再利用视角看待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体系。首先,美国对建筑遗产有再利用的需求。(1)资源保护需求: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引发美国经济萧条,美国经济缩水,要求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城市发展需求: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其着作《美国大城市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阐述:“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可以为传统中小企业提供场所,以增加城市的经济多样性与活力。”其次,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有再利用的基础和政策导向。(1)再利用基础:美国铁路遗产存量大、系统完整、建筑风格明显、结构稳固、空间开阔多样的特点,体现其具有修复价值和再利用的先天优势;(2)政策导向:1976年的《公共建筑合作利用法》(Public Buildings Cooperative Use Act)倡导合理和有效利用具有历史、文化、建筑学意义的建筑。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合车站再开发法案》(Union Station Redevelopment Act of 1981),鼓励华盛顿联合车站用于商业功能的自适应再利用。因此,无论对于一般性的建筑遗产还是铁路建筑遗产,美国都是鼓励以再利用的形式予以保护。本文以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作为探究对象,结合国外关于铁路遗产的理论研究,包括遗产廊道理论、城市复兴理论,对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价值体现、发展历程、制度法规、权责主体和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以再利用的视角探究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尝试理清是否能在保护的同时进行铁路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以及有哪些保护制度、保护力量、保护方法可以保障再利用的形式及效果。论文首先探讨了美国铁路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回顾了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追溯了各个时期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演变特点。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学科角度可以看出,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的经济效益。铁路建筑遗产再利用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丰富城市多样性功能,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其次,将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置于时代背景下,将保护体系的形成背景、运作机制和运行效用进行探讨。从制度体系、权责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层面,探讨该体系是如何保障和促进铁路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最后,选取三类美国典型案例——升级交通功能的铁路建筑、改造成为商业功能的铁路建筑、改造成为公共功能的铁路建筑,进行详细分析。帮助理解不同类型的铁路建筑遗产保护过程、保护制度、主体和技术,以及如何实现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经济效益的发展目标。美国铁路建筑保护体系从制度法规引导、保护主体参与、保护方法实施都体现了铁路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倾向。再利用的方式保护铁路建筑遗产可以节约社会资源,丰富城市多样性的功能系统,缓和铁路沿线空间割裂现状,增加城市经济活力。

叶伟杰[5](2021)在《基本陈列的日常更新——以可园博物馆“居巢、居廉与可园”为例》文中指出基本陈列对加强博物馆与群众的联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代表着一个博物馆的形象和地位。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的兴起以及高新技术在展陈行业的应用,博物馆对基本陈列的改造工作越来越重视。基本陈列改造主要分为展厅改陈和日常更新。展厅改陈是整体改造,日常更新则是局部的完善。对于基本陈列的日常更新工作,首先要明确基本陈列的定位,通过提升展陈效果、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促进基本陈列整体效果的优化和提升。

魏旭强[6](2021)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旧美术馆于1997建成,是当时自治区唯一的专业性美术馆。随着时间推移和新美术馆的建成,承载了一代人历史记忆的旧美术馆逐渐变得闲置下来,面临着是该拆还是该留的尴尬处境。我国目前大量性存量建筑的适应性更新已经成为当下各地建筑师面临和探讨主要问题。然而,在建筑设计策划阶段,存量建筑的发展方向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本文试图引入社会学领域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旧美术馆旧建筑案例进行使用人群调研访谈分析研究,形成理论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反映社会居民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的改扩建策划意向。文章首先对旧美术馆相关的50人进行深度访谈,整理分析并总结各访谈案例中使用者对当前美术馆的更新意向,得到1186个标签619个概念和194个初始范畴,通过进一步的提炼与归纳,围绕旧建筑评价(、宏观定位、使用意向和建筑改造意向等4个主导方向形成共61个附属范畴客观反映了使用者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评价与改造的意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公众参与视角下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公众参与视角下旧建筑改造的的总体意向,并将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分为五类,包括旧美术馆评价、宏观定位、功能意向、展览意向、建筑改造意向五个维度。内蒙古旧美术馆不仅是本地域9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当保留并改扩建;内蒙古旧美术馆应该补充新美术馆的缺陷,继续为普通民众提供民间美术类作品的展示场所,并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艺术文化服务,其主要功能意向依然是展示功能尽量做到展示类型多元化,展示形式多样化;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尽量设计入口缓冲,增加停车和室外活动场地,在建筑空间方面尽量增加空间的舒适度和灵活度,增加休闲空间,尽量在材料、灯光、色彩等方面,既要尊重历史建筑,又要营造现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新的地域建筑景观。综上所述,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表明扎根理论在旧建筑更新过程中,在设计策划阶段通过扎根理论基于公众认知的意向调查是可行的,既激活了旧建筑场所功能空间的活力,又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对未来旧建筑改扩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煜琛[7](2021)在《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运河是世界工程的奇迹,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20世纪后半叶,运河工业污染严重及杭州市发展带来的退二进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运河杭州段面临污染整治,沿岸空间面临工业区的迁出和衰败,处于工业化向消费服务化的转型阶段,为此急需寻找转型再生模式,构建工业遗产廊道。进入上世纪90年代,杭州市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并于本世纪初开始对沿岸工业遗产在内的历史风貌片区进行保护,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丞待解决。本文以构建运河杭州段的工业遗产廊道为研究目标,选取了28个历史文化段与工业遗产相关的节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更新及相关实践、理论的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研究对象特性,提出了运河杭州历史文化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的评价要素,并引入了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基于从项目启动、建造到使用全过程视角构建评价体系,通过行内专家评估,计算获得更新评价体系内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数据,由此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评价构建工业遗产廊道目标下的更新实践,通过行业专家和非专业民众两类主体的评价打分,同时对综合评分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运河杭州段滨水工业遗产的转型再生策略。最后以桥西历史街区为例进行了策略应用。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工业遗产现状的分析或对未来设计愿景的描述,缺乏对实现路径的梳理分析。本文创新点为:针对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提出了工业遗产廊道内单节点转型再生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提出依据更新项目的生命周期,分启动、建造、使用3个阶段,由此得出的改进策略可以兼顾愿景与路径。

王一然[8](2021)在《基于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研究的再生实践》文中认为随着城市更新的加快,既有建筑的数量也持续增加。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旧工业建筑,对其改造与再利用成为最常见的更新做法,更新模式也随着功能类型增多而体现的更为丰富。但是很多改造后的项目出现了再次闲置的情况,剖析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前期对改造再利用的功能定位、城市发展的需求、旧工业建筑自身具备的条件均缺乏系统分析和论证;同时相关理论研究更多关注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和方法,而对于改造后的跟踪评价研究较匮乏,导致很多改造项目出现“虎头蛇尾”的状态,因此探讨适宜的改造模式,尤其是集城市发展、区域需求、单体优势于一体的适宜改造模式显得更为迫切。基于以上的背景分析,本研究将旧工业建筑适宜更新模式的分析作为再生实践的切入点。首先通过案例统计与文献研究,筛选出实践频率较多的五类更新模式:博览功能模式、居住功能模式、工业遗产公园模式、办公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对这几类模式特点进行阐述,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分析各类模式与旧工业建筑本身之间的相适性,总结出适宜的改造手法,发现目前旧工业建筑改造存在的普遍问题。同时,对不同模式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案例中各类模式现存的优点与缺点,并通过不同案例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影响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选取的三个层面,即城市层面、区域层面、单体层面。之后以更新模式为研究主体,从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对于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选择的策略。最后以保定恒天纤维厂改造项目的实践出发,根据前文所得出的策略,对其进行多层面分析,最终对纤维厂更新模式进行整体策划。当前对于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的选取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则通过对于现有的改造案例与文献等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影响旧工业建筑改造模式的三个方面,并提出了选取更新模式的策略,丰富了关于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力图为今后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的选取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嘉祺[9](2021)在《卡洛·斯卡帕作品中的多重关联设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不只是孤立材料与构件的组合,而是一座与土地、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及人群等等因素相互关联的载体,在阅读设计作品之前,笔者希望将视野放高,将原本孤立的图像和作品放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去观察,以获得建筑本身与种种因素间的关联特征,从而了解形式与表象背后设计师真正的意图与成因。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选择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设计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发现他在玻璃工艺品设计、展陈设计、景观设计、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及新建建筑设计等多种类型作品的多重关联特征,连接斯卡帕作品的内在(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与外在(艺术品产生的环境和背景),表象(表现上的形式)与内含(设计的真正意图)。核心章节建立包括:环境与地方——斯卡帕作品中的地方关联设计特征;历史与更新——斯卡帕改造建筑中的时间关联设计特征;展物与观看——斯卡帕展陈空间中的关联设计特征;材料与构件——斯卡帕建造节点中的关联设计特征四个核心章节。无论是斯卡帕作品中与城市文脉、地方环境的种种连接和文化再现,在改造建筑中对历史与当下的密切连接与时间对话,或是在展陈设计中建立的展物、空间与观看的对话,再或是通过材料与构件的分离并置而清晰表现关联特征的建造节点,从地理的广度到时间的长度,从空间的维度到细节的深度,无不体现着斯卡帕作品中暗含的种种关联设计特征。四重关联设计特征的梳理之后,笔者将探讨具有多重关联特征的设计价值思考,并借助一次设计竞赛作为对寻求关联设计特征的尝试与实践。

武建光[10](2021)在《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被重新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后的废旧工业园区面临改造或拆迁。如何能让脱离城市发展的旧工业建筑回归,使工业建筑承载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得到延续,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工业园区众多建筑类型中,筒仓建筑因其特殊的结构特征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是城市工业化历史进程的鲜活载体。那么筒仓建筑能否被再利用以及怎样再利用,成为了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筒仓建筑作为研究主体,基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理论及原则,展开对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研究,为工业遗产筒仓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本文以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以筒仓建筑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筑专业网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筒仓建筑类型、特征及再利用现状进行系统认知。结合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与筒仓再利用现状,总结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内部空间、外部形态、功能模式和经济性等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从以上四方面对国内外的优秀筒仓建筑改造的实践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继而得出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最终用于指导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造设计。本文创新性地将筒仓这一具体的建筑类型作为研究主体,与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原则相结合,提出四个有针对性的筒仓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为我国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提供了参考,既有助于完善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又为筒仓建筑的改造设计提出了新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快速发展。

二、试论博物馆管理思想的更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博物馆管理思想的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做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现状
二、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途径
三、总结

(2)“活态博物馆”视角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寺街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活态博物馆”——中心城区内历史街区保护及更新办法
    2.1“活态博物馆”理论概念内涵
    2.2“活态博物馆”理论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应用模式
        2.2.1空间元素的更新
        2.2.3业态更新与调整
        2.2.4居民自发参与
    2.3“活态博物馆”理论应用误区
3 南通寺街历史街区现状认知与问题分析
    3.1 历史街区现状概况
        3.1.1 区位解读
        3.1.2 历史沿革
        3.1.3 人群现状
        3.1.4 现存问题
        3.1.4. 1 破坏性建设和保护性衰退
        3.1.4. 2 文化传承断代
        3.1.4. 3 物质空间破碎
        3.1.4. 4 集体记忆缺失
    3.2 相关规划
    3.3 总结
    4.2 更新带来的思考
4“活态博物馆”理论下的南通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思路
4.1 更新策略
    4.1.1 要素动态更新
        4.1.1. 1 空间元素动态更新
        (1)建筑及街巷
        (2)居住街坊
        (3)道路
        (4)景观及公共空间
        4.1.1. 2 集体记忆动态更新
        4.1.1. 3 社区居民参与更新
    4.1.2 业态更新调控经济活力
    4.1.3 管理模式多面向层级联动
    4.1.4 利益的良性博弈
    4.1.5 智慧技术
5 结语

(3)追述历史,激活当代——在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叙事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城市更新中,用博物馆来追述历史记忆
    1.要坦荡对待历史,新就是新,旧就是旧,尤其要避免重新造旧
    2.在创新中把“旧”包含进去,让历史在新时代中发挥新的价值
二、作为一种当代文化创作的历史展览
三、因展品缺失而造就的整体空间叙事艺术

(4)再利用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铁路遗产
        1.2.2 美国铁路遗产分类
        1.2.3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体系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研究
        1.3.2 国内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2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价值构成与保护体系发展历程
    2.1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
        2.1.1 历史价值
        2.1.2 艺术价值
        2.1.3 科学价值
        2.1.4 经济价值
    2.2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2.2.1 保护萌芽期(1945-1965)
        2.2.2 体系建立期(1966-1975)
        2.2.3 再利用保护期(1976-2000)
        2.2.4 多元化保护期(2001 年至今)
    2.3 本章小结
3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体系
    3.1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形成背景
    3.2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制度中的登录认定
        3.2.1 联邦政府登录认定
        3.2.2 州政府登录认定
        3.2.3 当地政府登录认定
        3.2.4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登录认定的作用
    3.3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制度中的经济政策
        3.3.1 联邦层级经济政策
        3.3.2 州层级经济政策
        3.3.3 当地政府层级经济政策
        3.3.4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经济政策的作用
    3.4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制度对适应性再利用的支持
        3.4.1 铁路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
        3.4.2 废弃廊道的适应性再利用
        3.4.3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制度鼓励适应性再利用的作用
    3.5 英美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体系对比分析
        3.5.1 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登录认定的对比分析
        3.5.2 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经济政策的对比分析
        3.5.3 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再利用法规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节
4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权责体系
    4.1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权责体系形成背景
    4.2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民间力量
        4.2.1 信托组织——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民间金主”
        4.2.2 历史协会——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民间专家”
        4.2.3 当地居民组织——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
        4.2.4 私有业主——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
        4.2.5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民间力量的作用
    4.3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官方力量
        4.3.1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铁路建筑遗产的 “核心管理人”
        4.3.2 美国交通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协作人”
        4.3.3 历史保护审议委员会——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审查人”
        4.3.4 州历史保护官员——联邦与州之间遗产保护联络人
        4.3.5 经过认定的地方政府——城市遗产保护前沿照护人
        4.3.6 美国政府运营公司——铁路客运公司(Amtrak)
        4.3.7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官方力量的作用
    4.4 美英法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权责体系对比分析
        4.4.1 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民间力量的对比分析
        4.4.2 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官方力量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体系
    5.1 铁路建筑所在历史区域保护与再利用
    5.2 铁路段与铁路遗址场地保护与再利用
        5.2.1 铁路段保护与再利用
        5.2.2 铁路建筑遗产场地保护与再利用
    5.3 铁路建筑单体保护与再利用
        5.3.1 铁路站点规划
        5.3.2 再利用设计
        5.3.3 物理品质提升
    5.4 铁路设施、机车保护与再利用
    5.5 美德法日铁路遗产再利用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再利用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案例研究
    6.1 康涅狄格州新伦敦联合车站
        6.1.1 新伦敦联合车站概况
        6.1.2 新伦敦联合车站保护中的制度保障
        6.1.3 新伦敦联合车站保护中相关机构的权责体现
        6.1.4 新伦敦联合车站保护中的技术策略
    6.2 乔治亚州萨凡纳车站
        6.2.1 萨凡纳车站概况
        6.2.2 萨凡纳车站保护中的制度保障
        6.2.3 萨凡纳车站保护中相关机构的权责体现
        6.2.4 萨凡纳车站保护中的技术策略
    6.3 犹他州奥格登车站
        6.3.1 奥格登车站概况
        6.3.2 奥格登车站保护中的制度保障
        6.3.3 奥格登车站保护中相关机构的权责体现
        6.3.4 奥格登车站保护中的技术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对国内启示
    7.1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对国内启示
        7.1.1 国内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体系建设现状
        7.1.2 国内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体系建设启示
    7.2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权责体系对国内启示
        7.2.1 国内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权责体系建设现状
        7.2.2 国内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权责体系建设启示
    7.3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技术体系对国内启示
        7.3.1 国内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体系建设现状
        7.3.2 国内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体系建设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1.1 再利用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
        8.1.2 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体系的目标达成
        8.1.3 再利用视角下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体系的局限性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历史遗产登录手册》中登录铁路车站
附录B 美国“铁路并游径”(RWT)统计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本陈列的日常更新——以可园博物馆“居巢、居廉与可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基本陈列的定位
    (一)博物馆与基本陈列
    (二)基本陈列与陈列大纲
二、提升展陈效果
    (一)改善照明效果
    (二)增置传统展具
    (三)卡纸装裱展示
三、加强宣传引导
    (一)设计特色海报
        1. 主题海报
        2. 辅助性宣传海报
    (二)做好区域引导
        1. 摆放恰当盆栽
        2. 增设画作喷绘图

(6)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旧建筑有机更新的相关研究
        1.3.2 使用者参与的建筑策划研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范围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旧建筑
        2.1.2 微更新
        2.1.3 公众参与
        2.1.4 使用者为中心
    2.2 扎根理论概述
        2.2.1 扎根理论的起源
        2.2.2 扎根理论发展及特点
        2.2.3 扎根理论研究程序
        2.2.4 扎根理论的应用
    2.3 旧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2.3.1 国外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3.2 国内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概述
    3.1 内蒙古旧美术馆简介
        3.1.1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设背景
        3.1.2 内蒙古旧美术馆区位分析
    3.2 内蒙古旧美术馆历史沿革
    3.3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本体调查
        3.3.1 调查概述
        3.3.2 建筑空间尺度
        3.3.3 建筑功能组成
        3.3.4 交通流线分析
        3.3.5 建筑立面造型及材料
        3.3.6 建筑周边环境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
    4.1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4.1.1 使用者需求的改扩建研究
        4.1.2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
    4.2 调研数据收集
        4.2.1 样本选择
        4.2.2 半结构式访谈
        4.2.3 访谈提纲
        4.2.4 设备应用
        4.2.5 数据整理
        4.2.6 人群态度
    4.3 调研数据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式编码
        4.3.3 选择式编码
    4.4 理论建构
        4.4.1 旧建筑评价
        4.4.2 宏观定位
        4.4.3 使用需求
        4.4.4 建筑改造意向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6 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调查结果分析
    5.1 旧美术馆评价分析
        5.1.1 优点
        5.1.2 缺点
    5.2 宏观定位分析
        5.2.1 层次定位
        5.2.2 特色定位
    5.3 建筑功能意向分析
        5.3.1 主要功能需求——展示功能
        5.3.2 次要功能需求——社区服务功能
        5.3.3 附属功能需求——商业休闲功能
    5.4 美术展示意向分析
        5.4.1 展示方式
        5.4.2 展示类型
        5.4.3 展示内容
    5.5 建筑改造意向分析
        5.5.1 建筑空间
        5.5.2 建筑造型
        5.5.3 建筑环境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2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附录C 访谈问卷(样卷)
附录D 文本整理(样本)
附录E 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解读与对象界定
        1.2.1 概念解读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范围
        1.2.4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章节安排
第2章 杭州市工业遗产历史与现状
    2.1 近现代产业发展概况
    2.2 近现代代表性工业企业
    2.3 工业遗产地域分布及建筑概况
    2.4 保护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2.5 保护管理方法
        2.5.1 政策法规
        2.5.2 更新、运作模式和经营主体
        2.5.3 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2.5.4 审批主体
        2.5.5 价值评估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运河杭州段滨水工业遗产现状分析
    3.1 滨水工业遗产更新的驱动因素
        3.1.1 城市发展需要
        3.1.2 历史价值
        3.1.3 审美价值
        3.1.4 滨水价值
        3.1.5 运河申遗
    3.2 运河沿岸工业生产历史及建筑
    3.3 沿岸土地利用规划与工业遗产保护现状
        3.3.1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3.3.2 基本成熟段
        3.3.3 发展规划段
    3.4 研究节点保护与转型分析
        3.4.1 保护整治政策与实践
        3.4.2 地理位置分析
        3.4.3 经营模式分析
        3.4.4 转型模式分析
        3.4.5 代表性案例现状
    3.5 现状反思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
    4.1 城市更新案例分析
    4.2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建立的考虑
        4.2.1 评价系统的建立方法
        4.2.2 评价主体
    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4.3.2 因子集的确定
        4.3.3 评价体系
        4.3.4 评价体系权重因子的确定
    4.4 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系统的评价
        4.4.1 单因子评分规定
        4.4.2 专业主体评价
        4.4.3 非专业使用者评价
    4.5 评价结果及分析
        4.5.1 专业群体反馈及分析
        4.5.2 非专业使用者反馈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策略及应用
    5.1 廊道构建整体考虑
        5.1.1 建立更新区法规导则
        5.1.2 搭建与社会力量合作平台,激活工业遗产项目
        5.1.3 科学确定转型定位,动态调整
        5.1.4 应对房地产化产生的负面效应
        5.1.5 重视规划发展段,加强东西岸联系
        5.1.6 分段、分组织、分目标渐进式更新
    5.2 廊道构建策略
        5.2.1 统筹与法规策略
        5.2.2 空间与规划策略
        5.2.3 业态与定位策略
        5.2.4 建筑与场所策略
    5.3 桥西街区策略应用举例
        5.3.1 概况
        5.3.2 现状与问题
        5.3.3 改进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反思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公众调查问卷样例
    2.运河杭州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关于评价因子的专家评分表
    3.专家评分样表(以“A统筹与法规”调查为例)
作者简历及其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研究的再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阐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类型
    2.1 国内外更新模式发展历程
        2.1.1 国内更新模式发展历程
        2.1.2 国外更新模式发展历程
    2.2 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研究
        2.2.1 单一功能模式
        2.2.2 复合功能模式
    2.3 旧工业建筑改造存在的问题
        2.3.1 更新模式不满足城市需求
        2.3.2 地理位置与功能模式需求不符
        2.3.3 内部空间与功能不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调研与分析
    3.1 单一功能模式案例调研
        3.1.1 朝阳规划艺术馆
        3.1.2 广州天河创想公社——泊寓
        3.1.3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3.1.4 上海滨江道办公楼
    3.2 复合功能模式案例调研
        3.2.1 天津意库创意产业园
        3.2.2 上海M50 创意产业园
    3.3 对比分析
        3.3.1 城市对比
        3.3.2 区域对比
        3.3.3 单体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工业建筑改造适宜模式研究
    4.1 基于城市层面的更新模式研究
        4.1.1 顺应城市发展需求
        4.1.2 结合地域人文影响
        4.1.3 明确开发主体
        4.1.4 城市层面小结
    4.2 基于区域层面的更新模式研究
        4.2.1 满足区域需求
        4.2.2 发挥交通优势
        4.2.3 区域层面小结
    4.3 基于单体层面的更新模式研究
        4.3.1 建筑空间的优化
        4.3.2 建筑结构的适配
        4.3.3 单体层面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定市恒天纤维厂改造更新为例
    5.1 保定市恒天纤维片区改造更新概述
        5.1.1 项目概况
        5.1.2 建设现状条件
    5.2 城市层面——分析总体规划
        5.2.1 城市概况
        5.2.2 城市发展定位
        5.2.3 纤维厂总体规划方向
    5.3 区域层面——所选片区更新
        5.3.1 区域需求
        5.3.2 交通便利程度
        5.3.3 片区的更新
    5.4 单体层面——单体改造设计
        5.4.1 基地建筑分析
        5.4.2 建筑单体设计
        5.4.3 景观元素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附录C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方案图纸展示

(9)卡洛·斯卡帕作品中的多重关联设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调研法
        1.4.2 草图研究法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框架
        1.6.1 一重关联——章节结构
        1.6.2 二重关联——小节结构
        1.6.3 三重关联——论述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联阅读视角与研究对象
    2.1 关联阅读视角的界定
        2.1.1 关联相关话题界定
        2.1.2 哲学上的关联性背景
    2.2 研究对象——卡洛·斯卡帕的设计作品
        2.2.1 卡洛·斯卡帕—职业经历
        2.2.2 卡洛·斯卡帕—设计作品
    2.3 关联设计特征与研究对象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缘由
        2.3.2 多重关联特征的提取与界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与地方——斯卡帕作品中的地方关联设计特征
    3.1 斯卡帕所生活的地方环境
        3.1.1 地理环境
        3.1.2 文化环境
    3.2 斯卡帕作品中的地方关联设计特征
        3.2.1 地理环境关联设计特征
        3.2.2 文化环境关联设计特征
    3.3 奎里尼·斯坦帕尼亚基金会——水的回应
        3.3.1 进入方式
        3.3.2 室内细部
        3.3.3 庭院水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与更新——斯卡帕改造建筑中的时间关联设计特征
    4.1 历史建筑更新的主题与线索——时间
        4.1.1 时间——联系过去、现在与将来
        4.1.2 历史建筑的时间价值
    4.2 斯卡帕的历史建筑改造观
        4.2.1 时间信息的明辨与提炼
        4.2.2 新旧关系的真实表达
        4.2.3 斯卡帕的博物馆建筑改造
    4.3 维罗纳古堡博物馆改造——时间对话
        4.3.1 层叠的时间——改造过程
        4.3.2 对话的时间——过渡与高潮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展物与观看——斯卡帕展陈空间中的关联设计特征
    5.1 展物、空间、观看
        5.2.1 展物
        5.2.2 空间
        5.2.3 观看
    5.2 斯卡帕展陈作品中的展物、空间与观看
        5.2.1 高度、角度与观看(视线关联)
        5.2.2 肌理、质感与触摸(触觉关联)
        5.2.3 光的营造与感知(知觉关联)
        5.2.4 运动路径与体验(身体关联)
    5.3 奥利维蒂打字机展示商店——路径与视线
        5.3.1 路径与体验
        5.3.2 视线控制与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材料与构件——斯卡帕建造节点中的关联设计特征
    6.1 材料构件的分离与并置
        6.1.1 复杂语境下的“断片”表象
    6.2 .从不同类型构件看建造节点
    6.3 建造节点的关联设计特征
        6.3.1 节点是断片的汇聚
        6.3.2 “表现性”意图的关联呈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多重关联设计价值思考与实践
    7.1 多重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1.1 地方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1.2 时间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1.3 展物与观看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1.4 材料与构件关联设计的价值思考
    7.2 多重关联设计实践延伸——以惠新西街小关公园为例
        7.2.1 设计背景
        7.2.2 设计前的多层关联思考
        7.2.3 设计中的多层关联策略
    7.3 反思与期冀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设计成果
致谢

(10)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业建筑改造
        1.1.2 筒仓建筑再利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筒仓建筑再利用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及筒仓再利用概述
    2.1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2.1.1 适应性再利用概念
        2.1.2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缘起
        2.1.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发展
        2.1.4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2.2 筒仓的类型特征及再利用
        2.2.1 筒仓的分类及发展
        2.2.2 筒仓的形体与构成
        2.2.3 筒仓的改造再利用
    2.3 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在筒仓改造中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探究
    3.1 筒仓改造实践案例调研
        3.1.1 调研范围与方式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1.3 筒仓再利用的现状
    3.2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的影响因素
        3.2.1 筒仓内部空间方面
        3.2.2 筒仓外部形态方面
        3.2.3 筒仓再利用的功能模式选择方面
        3.2.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方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筒仓的适应性再利用分析
    4.1 筒仓内部空间的再利用分析
        4.1.1 筒仓内部空间的整合
        4.1.2 筒仓内部空间的重塑
    4.2 筒仓外部形态的再利用分析
        4.2.1 筒仓的外表面装饰
        4.2.2 筒仓外部形态的修整
        4.2.3 筒仓外部加、扩建
    4.3 筒仓再利用功能模式分析
        4.3.1 筒仓再利用为公共建筑
        4.3.2 筒仓再利用为居住建筑
        4.3.3 筒仓再利用为综合建筑
    4.4 筒仓再利用经济性分析
        4.4.1 筒仓作为工业遗产的价值
        4.4.2 筒仓再利用改造方式的经济性
        4.4.3 筒仓改造的现实价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研究
    5.1 筒仓内部空间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1.1 整合并置
        5.1.2 翻新置入
        5.1.3 结构改造
    5.2 筒仓外部形态的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
        5.2.1 表皮再生
        5.2.2 筒仓裁剪
        5.2.3 外部加、扩建
    5.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功能模式设计策略
        5.3.1 改造为公共设施
        5.3.2 改造为居住设施
        5.3.3 改造为综合设施
    5.4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经济性
        5.4.1 筒仓的改造方式选择
        5.4.2 筒仓再利用的现实价值
        5.4.3 工业遗产价值的体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实践——大同市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项目区位
        6.1.3 园区规划
        6.1.4 储焦仓现状
    6.2 设计构思
        6.2.1 设计理念
        6.2.2 功能构成
        6.2.3 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侧重点
    6.3 筒仓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策略应用
        6.3.1 储焦仓改扩建内部空间再利用
        6.3.2 储焦仓改扩建外部形态再利用
        6.3.3 储焦仓改扩建的功能模式选择
        6.3.4 储焦仓改扩建的经济性体现
    6.4 技术图纸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调研样本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附件

四、试论博物馆管理思想的更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做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J]. 武宏彪. 艺术品鉴, 2021(29)
  • [2]“活态博物馆”视角下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寺街历史街区为例[A]. 石佳宁,成丝雨.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 2021
  • [3]追述历史,激活当代——在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叙事实践与思考[J]. 李德庚. 装饰, 2021(09)
  • [4]再利用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建筑遗产保护体系初探[D]. 闫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基本陈列的日常更新——以可园博物馆“居巢、居廉与可园”为例[J]. 叶伟杰. 收藏与投资, 2021(08)
  • [6]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D]. 魏旭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7]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评价体系和策略研究[D]. 陈煜琛. 浙江大学, 2021(01)
  • [8]基于旧工业建筑更新模式研究的再生实践[D]. 王一然.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9]卡洛·斯卡帕作品中的多重关联设计特征研究[D]. 刘嘉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21
  • [10]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视角下的筒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大同煤气厂储焦仓改扩建设计为例[D]. 武建光.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论博物馆管理思想的更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