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国防动员组织启动初探

省级国防动员组织启动初探

一、省级国防动员机构启动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薛宝仪[1](2021)在《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比较与衔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两者在职能使命、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支持保障诸方面具有很多相似趋同、兼容互补之处,但也存在不少深层次差异,特别是现阶段两大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差距明显,这给相互衔接带来困难和制约。应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求,优化组织体系,完善联动机制,整合力量资源,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这两大体系相互衔接、双向纳入,增强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整体合力。

刘纪达,安实,王健,麦强[2](2020)在《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结构与演进——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事件为例》文中提出构建一体化应急应战体系是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中国一体化应急应战组织模式尚不清晰,机构间协调关系有待明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部际横向协调机制为视角,绘制了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在构建"核心度百分比排名—限制度百分比排名"二维框架的基础上,从时间维度分析网络形态、机构角色定位和机构间互动关系的演化情况以及协作网络的演化逻辑。结果表明:中国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呈现出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与核心机构功能提升相互促进的演化模式,网络中机构职能的逐步整合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体网络结构的不断优化。同时,中国应急应战协作网络中的核心机构集合呈现出由"多元弱核心"→"稳定强核心"的变迁过程,应急应战体系也由单一危机事件或单一灾种的导向特征转变为统筹协调、多危机事件多灾种耦合的应急应战响应模式。在网络演化逻辑方面,中国应急应战体系呈现出机构改革推动与国家危机管理需求拉动的双向驱动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管理机制""力量建设""资源共享"等三个方面对中国一体化应急应战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薛宝仪[3](2020)在《统筹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筹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其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尽管已经取得不少成效,但由于体制机制差异、军地分别主导、顶层设计缺乏等,统筹两大体系建设总体处于单向化、碎片化、浅层化状态,距离双应兼顾、统建共享、深度融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抓住全面深化改革有利契机,加强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深入推进两大体系在体制、机制、法制、标准、预案等方面相互衔接、双向纳入乃至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国防动员与应急力量资源,努力构建平战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大应急体系。

梅阳[4](2019)在《军民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权力结构、政策过程与国防工业治理》文中认为

巩玲君[5](2018)在《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构建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由“一案三制”构成的应急管理体系,2018年又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应急物资是支撑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性资源,应急物资的供给情况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效果,因此全国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应急物资需求具有“平时需求量少,急时需求量大,难以预测”的特点,若急时存量的应急物资无法满足灾区的应急物资需求,则需要通过应急生产,提升应急物资的超常供给能力,保障应急物资的超常需求。本文以国家应急管理重大需求为牵引,针对应急物资超常供给的难题,以提供应急物资超常供给能力为研究目标,以完成应急物资动员生产保障任务为切入点,在研究应急物资动员链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具体负责完成应急物资动员生产保障任务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的构建与优化问题,并以汶川特大地震后活动板房的动员生产保障案例进行分析,验证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构建与优化模型的适用性,为完善应急管理和敏捷动员理论提供依据,为指导实际工作提供帮助。本文进行了以下几项创新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和成果。(1)提出了应急物资动员链基本理论框架。将国民经济动员链思想引入应急物资保障活动中,运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解决满足应急物资超常需求时的应急物资保障问题,界定了应急物资动员链的内涵、特征、构建目标、构成要素和结构,分析了应急物资动员链动态性变化特点,提出了应急物资动员链的构建方法。(2)建立了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该模型以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小成本完成应急物资动员生产保障任务为目标,是一个面向一种应急物资、多供应商、多制造商、单临时储备库的并发生产与调度多目标优化模型。鉴于此基本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在初步构建应急物资动员链过程中确定最优的动员生产保障方案,将此目标函数设计为追求时间最短的一级目标和追求成本最低的二级目标,并据此设计了二分法搜索改进算法,用LINGO软件对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进行求解。(3)建立了基于节点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该模型考虑应急物资保障过程中的多种原材料供应问题,关注决策者的动员政策对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的影响,以应急物资动员生产保障任务完成的时间最短和成本最低为目标,是一个涵盖多类供应商、多制造商以及单临时储备库的应急物资保障多目标规划模型;该模型是从节点角度优化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鉴于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Ⅱ)在求解多目标规划问题上的优异表现,运用NSGA-Ⅱ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根据算例分析表明,该算法能够得到较好的多目标Pareto前沿。(4)建立了基于路径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该模型考虑应急物资从制造商运往灾区临时储备库的路径可靠度,以及从灾区临时储备库配送到各受灾点的路径可靠度,以应急物资动员生产保障任务完成的时间最短、成本最低以及应急物资运输和配送的可靠度最高为目标,是一个涵盖多供应商、多制造商、多临时储备库以及多受灾点的应急物资保障多目标规划模型;该模型是从路径角度优化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鉴于NSGA-Ⅱ算法在求解高维目标函数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引入基于改进的非支配邻域选择的多目标优化算法(NNIA2),对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并与NSGA-Ⅱ算法进行比较;算例分析表明,NNIA2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能够得到较好的Pareto前沿。(5)建立了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模型。该模型以应急物资动员生产保障任务完成的时间最短、成本最低以及应急物资运输和配送的可靠度最高为目标,是一个涵盖多类供应商、多制造商、多临时储备库和多受灾点的应急物资保障多目标规划模型;该模型是从整体(节点和路径)上优化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鉴于NNIA2算法在求解三个目标函数方面的良好表现,采用NNIA2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并通过算例和汶川特大地震后活动板房的动员生产保障案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雷超,巫正中[6](2018)在《建设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文中认为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是构建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的核心内容,顺畅高效、融合一体的物流指挥体系是应急物资筹措与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一系列物流活动的基础。文中阐述了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了新体制下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体制机制。

王保胜,罗三笑[7](2018)在《构建权威高效顺畅的国防动员指挥体系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构建权威高效顺畅的国防动员指挥体系,是国防动员系统有效履行动员指挥职能的客观要求,必须遵循与一体化联合作战相适应、与国防动员体制相匹配、与国防动员任务相协调的原则,按照"军地联合、平战结合"要求,科学编组指挥机构;按照"权责一致、协调顺畅"要求,合理确定指挥关系;按照"军民兼容、信息主导"要求,升级改造指挥手段;按照"精准调控、快速高效"要求,灵活运用指挥方法。

贺琨[8](2017)在《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历史深刻表明,无论是洋务运动的表浅“革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层“革制”,都未能彻底改变旧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迎来了新中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全民性的组织与最广泛的动员。这既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揭示出动员能力的重大意义,更是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逻辑和历史基础。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经济动员能力是将经济动员潜力转化为国防经济实力的本领,并决定经济动员潜力这个“自在之物”所能转化和发挥的程度。但是,在人类社会“暴力制胜”与“物质崇拜”意识倾向的战争历史中,人们对经济动员潜力的重视远远高于经济动员能力。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经济发展模式、国防军队改革及世界科技与军事革命的最新变化,都要求重视和重构经济动员能力。为此,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基本工具,从集体行动的角度重新解释经济动员的本质,并理清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为拓展与深化对经济动员能力的理解提供新视角,为重构经济动员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经济动员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经济动员的服务对象经历了从“国王的战争”到“国家的战争”的发展历史,经济动员的产出则由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演变为纯公共产品,由此,国民经济动员本质上是一种参与者范围不断扩大的集体行动,经济动员能力便是一种集体行动能力,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否则,将产生严重的经济效率问题。由于引发集体行动困境的诱因复杂多样,尤其在我国经济动员能力生成过程中,还需要特别考虑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人口等影响集体行动成败的主客观因素。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符合“有条件合作”的基本假设,由经济动员的国家属性出发,建立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领导者-追随者”理论分析框架,其中,“领导者”即担负组织职能的国家政府,“追随者”即广大民众。那么,基于该分析框架,有效实现经济动员能力生成,需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处理好“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共容利益问题,实现对“领导者”的可置信约束。经济动员历史充分表明,共容利益是释放经济动员能力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市场逻辑的逐渐渗透、科学技术在经济动员中地位的上升、经济动员功能的不断拓展,分别从不同层面对传统形式的共容利益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诉求的机制和原理,完善产权制度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根本措施。二是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实现对“追随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如强制措施、选择性激励和基于“小集团理论”的行业动员制度。其中,强制措施是由经济动员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宏观制度能力,能够发挥“领导者”的比较优势,并在宏观层面实现对“追随者”无差别的激励和约束。选择性激励则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随者”异质性的微观制度能力,符合激励相容原理,并实现对“追随者”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从行业层面实施动员则能避免大集团集体行动的难度,从中观层面增强经济动员能力的可实现性。博弈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共容利益与适当的制度安排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克服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的困境。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动员史及其相关经验表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共容利益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产生了强大的经济动员能力。同时,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者”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也充分验证了“领导者-追随者”模型的适用性。由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优化和升级我国经济动员能力生成模式,既需要夯实“领导者”的治理根基,以更好地发挥信念管理和科层治理效能;也需要推动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以深化“领导者-追随者”的共容利益;还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以提升制度安排的实施效率。

岳胜军,于超[9](2017)在《战区国防动员运行机理探析》文中提出国防动员作为战区"主战"的保障要素,应当担负什么职责、具备什么功能、发挥什么作用、怎样融入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亟待回答的现实课题。为此,要着眼履行"主战"使命,把准战区国防动员的功能定位;着眼融入"主战"体制,建立战区国防动员工作机制;着眼构建"主战"体系,推进战区国防动员准备落实。

胡娜娜[10](2016)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中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应急响应工作的研究开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国民经济动员一直有着完备的体系和运行架构,有充足的设施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平台信息、先进技术等优势,要将这些优势特长引领到突发事件应对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样既能服务于民,同时也激发国民经济动员力量对机制体制、人财物要素、运行流程等各个要素环节进行检验和提高,真正实现应急与应战兼顾、军用与民用融合的目标。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在物资、人力、平台技术等方面优势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作用,实现配置资源,共享信息,协同联动,开展了省级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研究,提出构建黑龙江省协同联动式应急响应模式。通过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目前在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物资储运和平台技术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应急管理体系与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相对独立,国动办发挥作用受限。黑龙江省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预案和演练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应急专家作用有限。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国民经济动员应急规划建设没有与应急管理部门统筹联动。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未完成升级改造阻碍了与省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的信息共享。在总结和借鉴先进省份省级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经验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省情,本文提出构建黑龙江省协同联动式应急响应模式的建议和实施对策,具体建议包括体制机制的对接整合,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物资储运的规划建设和平台技术的整合。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研究、文献法、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尝试解决省政府应急响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摸索一条适合黑龙江省情的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之路。

二、省级国防动员机构启动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级国防动员机构启动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比较与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能使命的比较
    (一)从国防动员的角度来看
    (二)从应急管理的角度来看
二、管理体制的比较
    (一)从发展历程来看
    (二)从组织体系来看
    (三)从职责关系来看
三、运行机制的比较
    (一)从运作流程和管理内容来看
    (二)从决策启动和分级响应来看
    (三)从需求传导和供给对接来看
四、支持保障的比较
    (一)从法制保障来看
    (二)从预案支撑来看
    (三)从力量使用来看
五、基于比较推进衔接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组织体系
    (二)完善联动机制
    (三)整合力量资源
    (四)加强顶层设计

(2)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结构与演进——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述评
    (一)一体化应急应战体系构建研究
    (二)网络分析框架下的一体化应急应战研究
    (三)部际横向协调机制的发展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基础
    (一)社会网络分析
    (二)数据基础与数据处理
三、一体化应急应战组织协作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一)国防动员部成立前的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特征
    (二)应急管理部组建前的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特征
    (三)应急管理部组建后的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特征
    (四)不同阶段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特征的比较分析
四、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中的机构角色与功能分析
    (一)“核心度百分比排名—限制度百分比排名”二维分析框架
        1. 关键核心机构:
        2. 职能保障机构:
        3. 串联配合机构:
        4. 边缘互动机构:
    (二)第一阶段协作网络中组织机构的角色与功能分析
    (三)第二阶段协作网络中组织机构的角色与功能分析
    (四)第三阶段协作网络中组织机构的角色与功能分析
五、结论
    (一)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的演化模式分析
        1. 在整体网络特征方面,不同阶段协作网络的网络特征路径长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整体网络的连通程度逐渐增强、协作效率逐渐升高[24]。
        2. 在机构个体属性方面,不同阶段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中机构的角色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3. 在网络演化逻辑方面,中国应急应战体系呈现出机构改革推动与国家危机管理需求拉动的双向驱动模式(如图6所示)。
    (二)加强一体化应急应战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
        1. 构建衔接畅通的一体化应急应战管理机制。
        2. 建立优势互补的军地融合力量体系。
        3. 形成统筹配置的军地资源共享通道。

(3)统筹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统筹两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统筹两大体系建设有其内在基础
    1.2 统筹两大体系建设有其现实需要
    1.3 统筹两大体系建设有其外部借鉴
2 统筹两大体系建设现状及面临的矛盾和制约
    2.1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2 面临的矛盾和制约
3 进一步统筹两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坚持平战结合,强化双应兼顾
    3.2 优化动员体制,完善联动机制
    3.3 统筹力量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3.4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规范

(5)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构建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敏捷动员理论研究综述
        1.2.2 应急物资保障相关理论与方法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应急物资动员链基本理论研究
    2.1 应急物资动员链概念的理论界定
        2.1.1 危态下应急物资供需现状
        2.1.2 应急物资动员链的概念界定
        2.1.3 应急物资动员链的特征和构建目标
    2.2 应急物资动员链的构成及组织结构
        2.2.1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
        2.2.2 应急物资动员链管理子链
        2.2.3 应急物资动员链的组织结构
    2.3 应急物资动员链的动态性变化
        2.3.1 应急物资动员链动态性变化产生的原因
        2.3.2 应急物资动员链动态性变化发生的环节
    2.4 应急物资动员链的初步构建与整体优化流程
        2.4.1 应急物资动员链初步构建流程
        2.4.2 应急物资动员链整体优化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
    3.1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构建
        3.1.1 应急物资超常需求问题描述
        3.1.2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假设
        3.1.3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符号
        3.1.4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
    3.2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基本模型求解算法
    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节点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
    4.1 基于节点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构建
        4.1.1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节点动态性变化问题描述
        4.1.2 基于节点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假设
        4.1.3 基于节点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符号
        4.1.4 基于节点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
    4.2 基于节点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求解
        4.2.1 多目标最优解概念及模型求解思路
        4.2.2 基于节点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算法设计
    4.3 算例分析
        4.3.1 算例背景
        4.3.2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路径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
    5.1 基于路径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构建
        5.1.1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路径动态性变化问题描述
        5.1.2 基于路径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假设
        5.1.3 基于路径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符号
        5.1.4 基于路径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
    5.2 基于路径动态性变化的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5.2.1 NSGA-Ⅱ与 NNIA2 算法比较
        5.2.2 改进的NSGA-Ⅱ及 NNIA2 算法设计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背景
        5.3.2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模型
    6.1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模型构建
        6.1.1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节点和路径动态性变化问题描述
        6.1.2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模型假设
        6.1.3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模型符号
        6.1.4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模型
    6.2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模型求解
    6.3 算例分析
        6.3.1 算例背景
        6.3.2 仿真计算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汶川特大地震的活动板房动员生产保障案例分析
    7.1 活动板房动员生产保障案例概况
    7.2 活动板房动员链供应子链初步构建
        7.2.1 活动板房动员链供应子链的构成
        7.2.2 活动板房动员生产保障方案的确定
    7.3 活动板房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
        7.3.1 灾情信息了解程度的变动
        7.3.2 供应主体生产能力发生变化
        7.3.3 灾害演化导致道路通行效率发生变化
        7.3.4 活动板房动员链供应子链整体优化方案
    7.4 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构建与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第4章NSGA-Ⅱ算法的Matlab程序
附录 B 第5章NNIA2 算法的Matlab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6)建设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我国军民结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建设现状
2 我国军民结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顺畅高效的联合指挥机制
    2.2 缺乏统一规范的信息共享平台
    2.3 缺乏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
3 构建新体制下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
    3.1 建立联合高效的领导指挥机构
    3.2 搭建融合一体的物流信息平台
    3.3 规范军地协同的物流运作流程
        3.3.1 启动预案机制
        3.3.2 受领应急物流保障任务
        3.3.3 定下保障决心
        3.3.4 组织实施应急物流保障
        3.3.5 总结上报情况
    3.4 建立沟通顺畅的军地协调机制
        3.4.1 联席会议制度
        3.4.2 情况通报制度
4 结束语

(7)构建权威高效顺畅的国防动员指挥体系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按照“军地联合、平战结合”要求, 科学编组指挥机构
二、按照“权责一致、协调顺畅”要求, 合理确定指挥关系
三、按照“军民兼容、信息主导”要求, 升级改造指挥手段
四、按照“精准调控、快速高效”要求, 灵活运用指挥方法

(8)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求经济动员能力制度化重构
        1.2.2 “大安全”与“大动员”呼唤基于能力的动员模式
        1.2.3 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彰显经济动员能力地位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经济动员能力的研究
        1.3.2 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
        1.3.3 述评
    1.4 研究意义
        1.4.1 实践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基本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内容概要
    1.6 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存在不足
第二章 集体行动:理解国民经济动员本质的新视角
    2.1 无处不在的集体行动
        2.1.1 二分法:从个体行动到集体行动
        2.1.2 丰富多彩的集体行动实践
        2.1.3 集体行动的困境
    2.2 国民经济动员的集体行动本质
        2.2.1 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各种“争论”
        2.2.2 国民经济动员演变过程中的集体行动特征
    2.3 我国特定环境下的国民经济动员集体行动
        2.3.1 特殊的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2.3.2 特定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2.3.3 特别的人口因素:基于人民战争的集体行动规模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领导者-追随者”: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3.1 “领导者-追随者”分析框架的构建
        3.1.1 决定于国民经济动员的主客体属性
        3.1.2 适应于经济动员主客体间的有条件合作机制
        3.1.3 “领导者-追随者”框架下的经济动员能力
    3.2 “领导者-追随者”框架的分析工具
        3.2.1 基本假设
        3.2.2 “领导者-追随者”序贯博弈模型
    3.3 “领导者-追随者”模式运行困境及其影响
        3.3.1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困境
        3.3.2 困境产生的诱因分析
        3.3.3 困境的直接后果:效率损失
    3.4 小结
第四章 共容利益:约束“领导者”的可信承诺机制
    4.1 指引集体行动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4.1.1 共同利益的细分:狭隘利益和共容利益
        4.1.2 共容利益支撑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
        4.1.3 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比较分析
    4.2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现实挑战剖析
        4.2.1 市场逻辑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2.2 经济动员科技密集化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2.3 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3 基于产权的现代经济动员共容利益治理
        4.3.1 现代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产权基础
        4.3.2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产权现状问题
        4.3.3 共容利益的产权治理之道
    4.4 小结
第五章 制度安排:将“追随者”组织起来的现实手段
    5.1 宏观制度能力:强制
        5.1.1 经济动员的强制逻辑
        5.1.2 经济动员的强制形式
        5.1.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强制模拟
    5.2 微观制度能力:选择性激励
        5.2.1 选择性激励是动员实践的必然选择
        5.2.2 选择性激励的基本内涵与逻辑
        5.2.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选择性激励模拟
    5.3 中观制度能力:行业动员
        5.3.1 基于小集团理论的行业动员逻辑
        5.3.2 依托行业协会的行业动员能力
        5.3.3 行业动员能力生成的现实经验
    5.4 小结
第六章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动员能力生成实践
    6.1 经济动员能力实践的历史事实
        6.1.1 1927~1949 年的根据地时期: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1.0 版本
        6.1.2 1949~1978 年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2.0 版本
        6.1.3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3.0 版本
    6.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经验分析
        6.2.1 经验一:先天的共容利益基因
        6.2.2 经验二:党坚强领导下的二阶集体行动
        6.2.3 经验三:实施了有效的制度安排
    6.3 经济动员能力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6.3.1 盲目性与低效性并存的突出问题
        6.3.2 外在要求与内生模式的双重挑战
    6.4 小结
第七章 路径分析:打造新时代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4.0版本
    7.1 根基:筑牢“领导者”的治理基础
        7.1.1 加强“领导者”的自身建设
        7.1.2 提升“领导者”的“办事”能力
    7.2 战略:深化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
        7.2.1 溢出效应:军民融合的共容利益机制
        7.2.2 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的措施
    7.3 工具:发挥信息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
        7.3.1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信息原理
        7.3.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信息举措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经济动员能力是一种集体行动能力
        8.1.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始于共容利益
        8.1.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成于制度安排
        8.1.4 “领导者”是决定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关键变量
    8.2 展望
        8.2.1 在理论研究方面
        8.2.2 在实践进展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战区国防动员运行机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着眼履行“主战”职能,把准战区国防动员功能定位
    搞清动员部门的职责定位。
    搞清工作指导的功能定位。
    搞清动员系统的功能定位。
二、着眼融入“主战”体制,建立战区国防动员工作机制
    建立战时动员指挥机制。
    建立动员需求提报机制。
    建立多方信息互通机制。
    建立区域军民融合机制。
三、着眼构建“主战”体系,推进战区国防动员准备落实
    把掌握潜力底数作为基础工程。
    把制定动员预案作为主业主责。
    把参加应急行动作为实践平台。
    把强化动员演练作为重中之重。
    把检验动员能力作为有效抓手。

(10)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研究综述
        1.2.1 国外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研究综述
        1.2.2 国内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1.3.1 理论预设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现状与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现状
        2.1.1 黑龙江省公共安全情况
        2.1.2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情况
    2.2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问题
    2.3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问题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先进省份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经验
    3.1 西南省份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体制机制建设经验
    3.2 河北广东省应急响应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3.3 江苏省应急响应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经验
    3.4 广东陕西省应急响应平台技术建设经验
    3.5 先进省份经验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黑龙江省协同联动式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
    4.1 体制机制的对接整合
    4.2 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
    4.3 物资储运的规划建设
    4.4 平台技术的整合共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同联动式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实施对策
    5.1 机制体制
    5.2 人力资源
    5.3 物资储运
    5.4 平台技术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四、省级国防动员机构启动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比较与衔接研究[J]. 薛宝仪.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02)
  • [2]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结构与演进——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事件为例[J]. 刘纪达,安实,王健,麦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3]统筹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 薛宝仪. 中国应急救援, 2020(03)
  • [4]军民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权力结构、政策过程与国防工业治理[D]. 梅阳.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5]应急物资动员链供应子链构建与优化研究[D]. 巩玲君.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6]建设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指挥体系[J]. 雷超,巫正中.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8(04)
  • [7]构建权威高效顺畅的国防动员指挥体系的几点思考[J]. 王保胜,罗三笑. 国防, 2018(02)
  • [8]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D]. 贺琨.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战区国防动员运行机理探析[J]. 岳胜军,于超. 国防, 2017(03)
  • [10]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动员应急响应模式研究[D]. 胡娜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省级国防动员组织启动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