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涵义与局限

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涵义与局限

一、试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局限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运旭,张绪龙[1](2021)在《“大同”思想及其时代启示》文中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多次引用的中国古语。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合共生""和而不同",推崇不同国家、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同"思想虽然产生于2000多年之前,但其描绘的美好社会蓝图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理想国"。2021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中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何鹏璋[2](2021)在《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反复阐述的重大命题,构成了系统完整的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对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重大时代问题给予了科学回答,正确认识和研究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人民”这一中心概念,以“人民”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文整个研究过程,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通过归纳梳理、分析总结和提炼,对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渊源、发展脉络、理论内涵、理论特质、实践路向及其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追溯根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延伸与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民思想元素的继承与弘扬以及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本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借鉴是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思想源流;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是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背景;习近平家庭环境的教育熏陶和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又为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提供了坚实支撑,对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梁家河知青岁月的历练到河北正定的基层探索,到福建、浙江和上海的地方工作实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新实践,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经历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理论特质显着。本文从历史动力、价值导向、发展目标、政治保证和评判标准等方面界定了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观、“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和“人民是阅卷人”的政绩观,并从中提炼出实践性、民族性、大众性与开放性的理论特质,对其加以具体论述,表现为鲜活生动的实践写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众话语的思想表达和观照世界的理论品格的鲜明特质。在厘清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渊源和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其理论内涵及其特质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上,本文思考分析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和时代价值。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最终指向实践,本文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位一体的层面展开研究其实践路向。同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析了其时代价值。在理论层面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境界,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上,贡献了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范式,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构建。

刘春玲[3](2021)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人类应走向一条怎样的未来之路,世界应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等问题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客观现实,科学审视了当今世界秩序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社会的演化走向,深刻剖析了世界各国共生共存与全体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普遍规律。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下,对“世界向何处去、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议题作出了及时的解答,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加快世界秩序变革,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客观现实有机结合的再一次伟大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视角聚焦于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之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的发展与全人类发展统一起来的宽广视野、博大胸襟与人类关怀。跟随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着重指向于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为世界解决政治冲突、化解经济摩擦、加速文化融合、推进安全合作、破除生态困境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促进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前提与现实基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厚重的思想底蕴。纵观古今,无数思想家、理论家都曾经将人类的共同命运问题视为探讨的重点,尽管这些思想家并未作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明确表述,但他们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构思,对人类共同体概念的考察,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思考,直至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时代价值。从《礼记》中的“大同”思想到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理论,都为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智慧源泉,都对共同体精神进行了深刻揭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再次诠释,彰显了人文关怀与科学建构的有力统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人类发展观、世界秩序观与共同价值三方面的基本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涵的人类发展观,是对资本主义唯利益论的超越,在合作共赢、共生共荣的价值前提下建立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的世界秩序观,是对传统全球秩序的变革,在开放、包容、公正、平等的价值基础上,建立起团结合作的全球治理体系,并最终实现人类世界的长久和平与安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视人类的共同价值。每一个人都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因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共通的,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类可以形成普遍性的价值认识。包括和平、发展、自由、民主、正义等在内的人类共同价值,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主张。全文可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全文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作出简要的概括。第二部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进行全面总结,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三个小节。第三部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理路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主要特征、话语体系等多维视域进行考察。第五部分是从理论价值角度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科学的评价,努力彰显这一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的延续、发展、创新等价值意蕴。第六部分阐明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重点介绍了我国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作出的努力,这其中包含了我国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政策以及“一带一路”的切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聚焦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交往行为,旨在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与交往理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共生、共存与共荣,是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的新型外交理念,必然会为未来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世界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完善作出卓越的贡献。千百年来,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憧憬。在全人类通力合作的基础上,美好的生活必然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即是中国向世界许诺的光明未来。

赵蕊[4](2021)在《习近平人民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人民观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新时代,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不懈努力下,我国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另外,抗击新冠疫情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这些重大的历史成就和历史变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为了谁、依靠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人民观的丰富内涵。与此相反,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系列逆全球化行为和其国内不断撕裂的种族矛盾、民族矛盾、低迷的经济增长和抗疫的重大失败,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从另外一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等具有显着优势,也见证了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力量和广大人民的磅礴力量。对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研究不仅是学习、领会、挖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等理论需要,也是践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人民观的现实需要。这对于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渊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相关理论,包括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思想,主要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观。第二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立场观、人民主体观、人民目标观、人民力量观、人民检验观、“世界人民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习近平的系列讲话、文章、谈话等,挖掘习近平人民观的丰富思想与内涵。第三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特征。包括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具有广泛性、提高人民幸福感具有现实性、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具有精准性、人民观扩展方面具有开创性。对这些特征的展开与论述,实际上是对习近平人民观主要内容的归纳与总结,有利于更好的把握习近平人民观。第四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举措与成效。主要包括:一是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举措。从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习近平人民观在总体推进“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的相关践行举措、习近平人民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践行举措。二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成效,即:以“精准扶贫”为重要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抗疫斗争中坚持人民至上、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第五部分,阐述了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意义包括: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习近平人民观的现实意义包括:巩固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发展了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了“抗疫”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有力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王泓[5](2021)在《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左宗棠是我国近代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毛泽东曾评价“湖湘名人,无出‘曾左’”,鲁迅称其为“中国脊梁”式人物,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针对不同问题的讲话中谈及左宗棠,这表明左宗棠是一个具有历史贡献、值得深入研究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左宗棠德育思想虽然具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其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其继承弘扬能够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借鉴和启发。本文以历史与现实的双线逻辑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开展客观的研究,完成其当代价值的继承和转化,并进一步探究其当代价值应用的实践路径。为了全面准确地呈现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本文首先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左宗棠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特定追溯,对其个人经历和思想渊源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德育思想形成过程进行合理总结。然后界定出其思想体系中存在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实践模式等德育思想核心内容,即修身育人思想、爱国安民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进而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对左宗棠德育思想的闪光点和局限性进行审视,遵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完成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转化,将当代价值的应用定位于一种支援性资源工具的育人功能。最后从细分的中小学生、高校大学生、社会人群三类群体对象出发,结合具体的道德现状及问题,探究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应用及实践路径。简而言之,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出发,借鉴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精华内容,用于提升社会成员中不同群体的道德素质,对峙部分社会成员出现的道德问题;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出发,结合社会成员中不同群体的学习、生活及成长规律,寻求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应用的可行性实践方法。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力求使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实践应用,能够提升新时代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点及面,由点及体,使左宗棠德育思想成为利于公民道德建设、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援性资源之一,进而实现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刘亚男[6](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

毛卫侠[7](2020)在《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文中认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的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根源。一方面,共享发展集中体现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呼声,是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共享发展能够有效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解决当前发展问题的直接需要。共享发展就是全体人民通过长期共同建设来共同享有各个领域的发展成果。我国当前共享发展需要从完善市场经济、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推进慈善和志愿事业等三方面入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来源。从理论来源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直接来源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共享思想;历史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借鉴是西方哲学。从现实来源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部分拉美国家发展、欧洲“福利国家”建设和西方国家国际关系处理的经验教训的吸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可以归纳出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四方面特征:首先,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立足于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水平、承认个体差异性,因而具有深刻的实践性。其次,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涵盖了主体、内容和推进过程等多方面,因而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再次,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掌握和运用,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最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由人民不断践行和检验评判的政策路线,因而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理论价值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它既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问题,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还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容。从实践价值来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我国建设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指南,它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也是各国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借鉴,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导。

唐磊[8](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价值追求,是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尺度,对公平的向往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需要,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尤其是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实现社会公平一直是各国政府的不懈追求,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必须正视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是要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发展为目标,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前进;就是要始终把全体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离不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为理论指导。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为研究主题,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相关概念,梳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论渊源,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形成条件,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实践路径,认清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对西方资本主义公平观的本质超越以及其重要意义。全文除导论外共有六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公平、公平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开启了本文的研究。第二部分是梳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论渊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平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公平观为理论直接来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平观为文化土壤,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三部分是总结、概括、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解决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科学化、系统化思考的结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以“中国梦”为目标方向,为公平地实现全体中国人民梦想搭起了舞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铸就公平的信念;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着力点,推动社会公平达到新的高度;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战略部署,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共同进步;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本质要求,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具体落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在推动社会公平的实践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以发展眼光、全局视野、战略思维规划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社会公平的蓝图,以点带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全面落实,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更加公平的期盼。第四部分是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本质超越和意义。本文通过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与新自由主义公平观、社群主义公平观、民主社会主义公平观进行对比性研究,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是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是全方位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公平观的中国方案。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意义,从理论角度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社会公平的样板;从实践角度看,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王静[9](2019)在《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唐才常是晚清维新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的社会变革思想体系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在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励下,受先进人物思想的感染逐步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唐才常在政治上积极倡导变法维新,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认识了国权思想,深刻理解民权思想,并且在爱国情怀的激励下提出自己的强军思想;经济上,唐才常指出清廷经济政策弊端,提出币制改革,并积极提倡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了中国工商业发展;教育上,唐才常支持废八股、兴新学与教育维新,组织设立算学馆,提出培养人才的方针措施,并积极参与培养维新人才。戊戌政变后,唐才常在变法失败和好友牺牲的刺激下,其思想逐步倾向反清。唐才常经历了封建士子——维新知识分子——民主革命志士这三个身份的转变,在其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其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其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思想束缚等种种原因,使其思想往往表现为一种矛盾杂糅的状态,激进中又含有守旧的成份,这种复杂性不仅仅是其个人思想矛盾性的体现,也是当时那一时期知识分子思想转变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唐才常的社会变革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使了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丰富了中国近代变革思想的内涵,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应占有独特的地位。

李明泽[10](2019)在《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美洲大陆被发现以来,人类社会一步步走进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历史时代。以哲学的视角来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解决新时代世界历史性问题的中国方案,甫一提出不可避免地受到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和反复讨论。就思想渊源而言,这一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时代主题思想、国家发展战略的直接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天下观念,西方哲学共同体思想对之都有重要启发,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就世界历史背景而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走向困境、社会主义全球化运动开始兴起的必然选择。全球化一度被认为是世界潮流,明智的人不会逆潮流而动。然而,21世纪头二十年全球化步入了空前的困境,英国脱欧、美国退出重要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逆全球化”运动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命运在其现实境况与未来走向中正在经历严峻局面。面对这一困境,西方思想家建立“世界政府”的愿望、现代新儒家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都不能成为现实,人类社会亟需一种新型的共同价值理念来指导自身发展,以解决世界历史性难题。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必然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理论的力量来自其彻底性,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力量来自其深刻的哲学内涵。从内容来说,这一思想包含伙伴关系、安全格局、互惠关系、文明交流、绿色发展等五方面要点;从理论基础来说,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推进与创造性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进路出发,我们可以展现这一思想的基本哲学要素,其中包括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与人类共同命运的设定、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的扬弃与社会主义真正共同体的诞生、人类解放目标的融入与自由人联合体基础的奠定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展现使得其内容的五个方面要点具有隽永的深层意蕴。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为人类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实历史运动中,这一光辉思想正在为“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实现政治、安全、环境的全球治理提供新的理念和实践指导。

二、试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局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1)“大同”思想及其时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同”思想的缘起及内涵
    1.“德治”——“大道之行”下的道德秩序
    2.“礼治”——“大道既隐”下的宗法秩序
二、“大同”思想的理论启示
    1.“大同”思想发挥了一种政治理想的终极关怀作用
    2.“大同”思想凸显了治世的秩序守护价值
三、“大同”思想的实践意义
    1.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大同”思想的理性回归和生动实践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大同”思想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发展

(2)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渊源
    2.1 理论渊源
        2.1.1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
        2.1.2 直接来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2.1.3 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思想元素
        2.1.4 思想借鉴: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本主义
    2.2 现实背景
        2.2.1 世情所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2.2.2 国情所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发生转化
        2.2.3 党情所迫: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赶考”
    2.3.生活来源
        2.3.1 家庭熏陶:红色革命家风
        2.3.2 人生阅历:丰富实践经验
第3章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
    3.1 梁家河知青岁月的历练
        3.1.1 建立心系群众的情怀
        3.1.2 萌发“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
    3.2 河北正定的基层探索
        3.2.1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3.2.2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
    3.3 闽浙沪的地方实践锻造
        3.3.1 展现为民谋利的真抓实干精神
        3.3.2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为民造福
    3.4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新实践
        3.4.1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3.4.2 坚定为党为民的初心与决心
第4章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及其特质
    4.1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4.1.1 历史动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观
        4.1.2 价值导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观
        4.1.3 发展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观
        4.1.4 政治保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
        4.1.5 评判标准:“人民是阅卷人”的政绩观
    4.2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4.2.1 实践性:鲜活生动的实践写照
        4.2.2 民族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2.3 大众性:大众话语的理论表述
        4.2.4 开放性:关照世界的思想指向
第5章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与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向
        5.1.1 政治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5.1.2 经济上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5.1.3 文化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5.1.4 社会上聚焦民生热点问题
        5.1.5 生态上树立生态为民理念
    5.2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5.2.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境界
        5.2.2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5.2.3 贡献了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范式
        5.2.4 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构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难点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支撑
        (一)“仁者爱人”的和平情怀
        (二)“德法相行”的治理之道
        (三)“见利思义”的价值判断
        (四)“和而不同”的文化积淀
        (五)“天下大同”的世界理念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奠基
        (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二)“抽象的或虚幻的共同体”
        (三)“真正的共同体”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嬗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战略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经验
        (三)十八大以来的外交理念演进
    注释
第三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理路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
        (二)世界格局演进呈现复杂之势
        (三)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要求
        (二)当代中国开放发展模式的路径探索
        (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脉络
        (一)萌芽阶段:实现海峡两岸互惠融同的“命运共同体”
        (二)形成阶段: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深化阶段:全面推动构建内涵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第四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多维视域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一)树立国际权力观,迈向政治共同体
        (二)弘扬共同利益观,迈向经济共同体
        (三)倡导新型文明观,迈向文明共同体
        (四)坚持整体安全观,迈向安全共同体
        (五)构建绿色发展观,迈向生态共同体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特征
        (一)构建世界发展整体性的战略布局
        (二)完善全球治理法制性的正义弘扬
        (三)推动人类社会应然性的实然选择
        (四)彰显协同发展公共性的价值共享
        (五)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性的文明场域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话语体系
        (一)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二)深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
        (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共识
    注释
第五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价值
    一、一脉相承的理论延续
        (一)对唯物史观的最新发展
        (二)对人类命运主题的传承
        (三)对共同体形式的时代创新
        (四)对改变世界的功能性认知
    二、继往开来的理论发展
        (一)概念构成凸显综合性
        (二)思考方式凸显包容性
        (三)发展样态凸显过渡性
        (四)演变动力凸显时代性
        (五)实践方略凸显具体性
    三、立足时代的现实创新
        (一)在总体规划上,实现了从理想追求到现实方案的转变
        (二)在设计理念上,实现了从西方思维到中国智慧的转变
        (三)在价值选择上,实现了从对抗博弈到命运与共的转变
        (四)在领导主体上,实现了从资本驱动到政党引领的转变
        (五)在构建路径上,实现了从制度革命到全球治理的转变
    注释
第六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
    一、努力构建全球伙伴合作关系
        (一)准确定位外交关系关键环节
        (二)不断扩大筑牢伙伴关系网络
        (三)积极参与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变革
    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科学评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二)在推进全球治理上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三)统筹处理好全球治理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
    三、共同搭建“一带一路”国际交往新平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二)“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
        (三)“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习近平人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难点
        2.创新点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相关理论
        1.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
        3.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1.毛泽东的人民观
        2.邓小平的人民观
        3.江泽民的人民观
        4.胡锦涛的人民观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立场观
        1.习近平人民立场观的内涵
        2.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原因
    (二)人民主体观
        1.主客体的内涵与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原因
        2.习近平人民主体观的主要内容呈现
    (三)人民目标观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2. “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梦
    (四)人民力量观
        1.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2.人民力量与人民智慧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宝
    (五)人民检验观
        1.人民是党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审判者
        2.人民是最好的监督员
    (六) “世界人民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背景
        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呈现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主要特征
    (一)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方面具有广泛性
    (二)提高人民幸福感方面具有现实性
    (三)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具有精准性
    (四)人民观扩展方面具有开创性
四、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举措与成效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举措
        1.习近平人民观在总体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相关践行举措
        2.习近平人民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践行举措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践行成效
        1.以“精准扶贫”为重要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在抗疫斗争中坚持人民至上
        3.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五、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观相关理论
        2.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3.继承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现实意义
        1.巩固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2.推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确保抗疫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4.有力提高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2.1.1 德育
        2.1.2 思想政治教育
        2.1.3 道德教育
        2.1.4 三者的概念界定
    2.2 研究遵循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理论
        2.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研究涉及的相关关系
        2.3.1 公民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3.2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形成
    3.1 左宗棠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朝廷政治内忧外患
        3.1.2 经济发展曲折缓慢
        3.1.3 文化变迁推陈出新
    3.2 左宗棠的个人经历
        3.2.1 求学教书与修身积德
        3.2.2 平乱安民与抵御外侵
        3.2.3 经世致用与洋务运动
    3.3 左宗棠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3.3.1 对圣贤学问与古人典范的选择性继承
        3.3.2 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发扬
        3.3.3 对左氏家学的集大成
        3.3.4 对贤者友人思想的学习升华
    3.4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3.4.1 萌芽阶段
        3.4.2 发展阶段
        3.4.3 成熟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4.1 “礼制傲气”与“义高于利”的修身育人思想
        4.1.1 “性即理也”与“以敬存理”
        4.1.2 “礼制傲气”与“动心忍性”
        4.1.3 “义高于利”与“以义制利”
    4.2 “义与天下同安危”的爱国安民思想
        4.2.1 抵御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4.2.2 治政安民谋划久安长治
        4.2.3 自强自立为求强国富民
    4.3 “穷经将以致用”的经世致用思想
        4.3.1 对国文典籍的经世致用
        4.3.2 对西学长技的经世致用
    4.4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4.1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4.4.2 对时代现实的理性思考
        4.4.3 对民族性格的传承弘扬
        4.4.4 源于实践并用于实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评价
    5.1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闪光点
        5.1.1 对于义利观的独特见解
        5.1.2 对于实践思维的独特运用
        5.1.3 对于教育实践的独特方法
        5.1.4 对于自强自立的独特主张
    5.2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5.2.1 维稳封建阶级统治的思维根基
        5.2.2 封建地主阶级属性的忠君理念
        5.2.3 对农业与工商业的不对等重视
        5.2.4 家庭教育中的重男轻女观念
    5.3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5.3.1 左宗棠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5.3.2 左宗棠德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3.3 左宗棠德育思想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6.1 左宗棠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化
        6.1.1 客观评判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
        6.1.2 转化创新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
        6.1.3 对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应用的定位
    6.2 助力中小学生道德启蒙与教化
        6.2.1 “学为圣贤”帮助建立崇德修身的信仰
        6.2.2 “抵御侵略”助力培植爱国爱民的情感
        6.2.3 “读书明理”与“学以致用”助力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
    6.3 助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6.3.1 “崇俭广惠”与“自省自律”助力修炼高尚君子之人格
        6.3.2 “抵御侵略”与“自强自立”助力明确报国利民之志向
        6.3.3 “穷经将以致用”助力锻炼经世致用之能力
    6.4 提升社会人群道德水平
        6.4.1 “礼制傲气”与“见利思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6.4.2 “爱国安民”与“自强自立”规范爱国实践行为
        6.4.3 左氏家庭德育内容与方式启发家庭德育理念
    6.5 左宗棠德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实践路径
        6.5.1 助力中小学生道德启蒙教化的实践路径
        6.5.2 助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6.5.3 提升社会人群道德水平的实践路径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路径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2.1 关于共享发展的内涵
        2.1.1 全民共享
        2.1.2 全面共享
        2.1.3 共建共享
        2.1.4 渐进共享
    2.2 关于共享发展的依据
    2.3 关于共享发展的实现
3.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
    3.1 马克思主义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
        3.1.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3.1.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
        3.1.3 公平正义思想
        3.1.4 共同富裕的思想
    3.2 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共享发展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直接来源
        3.2.1 党早期领导集体的共享发展思想
        3.2.2 毛泽东思想中的共享发展思想
        3.2.3 邓小平理论中的共享发展思想
        3.2.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共享发展思想
        3.2.5 科学发展观中的共享发展思想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
    3.4 西方哲学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借鉴
        3.4.1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哲学
        3.4.2 近代的人道主义
        3.4.3 当代的正义思想
4.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来源
    4.1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4.1.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4.1.2 改革开放新时期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4.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4.3 部分拉美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
    4.4 欧洲“福利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
    4.5 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经验教训
5.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特征
    5.1 实践性
        5.1.1 共享发展立足于物质生产
        5.1.2 共享发展适应于社会发展水平
        5.1.3 共享发展承认个体差异
    5.2 辩证性
        5.2.1 共享发展的主体是辩证的
        5.2.2 共享发展的内容是辩证的
        5.2.3 共享发展的推进是辩证的
    5.3 科学性
        5.3.1 共享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5.3.2 共享发展是全面自由的实现路径
        5.3.3 共享发展是生产进步的必然要求
    5.4 人民性
        5.4.1 人民是共享发展的价值主体
        5.4.2 人民是共享发展的实践主体
        5.4.3 人民是共享发展的检验主体
6.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
    6.1 理论价值:共享发展理念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
        6.1.1 共享发展理念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问题
        6.1.2 共享发展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6.1.3 共享发展理念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内容
    6.2 实践价值:我国建设和世界发展的重要指南
        6.2.1 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
        6.2.2 共享发展理念是各国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借鉴
        6.2.3 共享发展理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导
7.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概念释义
    2.1 公平
        2.1.1 公平的概念辨析
        2.1.2 公平的重要作用
    2.2 公平观
        2.2.1 公平观的类型
        2.2.2 公平观的特点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
        2.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内涵
        2.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特征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论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平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
        3.1.2 列宁的公平观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公平观
        3.2.1 毛泽东思想中的公平观
        3.2.2 邓小平理论中的公平观
        3.2.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公平意蕴
        3.2.4 科学发展观中的公平意蕴
    3.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平观
        3.3.1 儒家的公平观
        3.3.2 道家的公平观
        3.3.3 墨家的公平观
        3.3.4 法家的公平观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形成条件
    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形成背景
        4.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4.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4.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思想基础
        4.2.1 汲取历史经验
        4.2.2 立足客观事实
        4.2.3 尊重科学规律
    4.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逻辑理路
        4.3.1 历史现实逻辑
        4.3.2 价值演变逻辑
        4.3.3 理论发展逻辑
    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主要性质
        4.4.1 人民性
        4.4.2 民族性
        4.4.3 实践性
        4.4.4 开放性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主要内容
    5.1 目标方向:中国梦
        5.1.1 公平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条件
        5.1.2 公平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由之路
        5.1.3 公平是中国梦实现的“指路牌”
    5.2 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1 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底蕴
        5.2.2 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5.3 着力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5.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公平的阶段目标
        5.3.2 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公平的不竭动力
        5.3.3 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公平的法治保障
        5.3.4 全面从严治党是社会公平的政治保证
    5.4 战略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5.4.1 以经济建设奠基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
        5.4.2 以政治建设铸造社会公平的根本基石
        5.4.3 以文化建设构建社会公平的理想信念
        5.4.4 以社会保障体系编织底线公平
        5.4.5 以生态文明建设维护代内、代际公平
    5.5 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
        5.5.1 公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
        5.5.2 公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遵循
        5.5.3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6 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
        5.6.1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5.6.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实践路径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总体规划
        6.1.1 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起点公平
        6.1.2 以社会主义法治保障过程公平
        6.1.3 以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促进结果公平
        6.1.4 以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6.2 以点带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具体落实
        6.2.1 实施精准扶贫兜牢社会公平的底线
        6.2.2 严明党规党纪锻造推动社会公平的主体力量
        6.2.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平
        6.2.4 深化法治改革提供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
        6.2.5 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社会公平
        6.2.6 以“中国方案”促进国际公平
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本质超越和意义
    7.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对西方公平观的本质超越
        7.1.1 对新自由主义公平观的超越
        7.1.2 对社群主义公平观的超越
        7.1.3 对民主社会主义公平观的超越
    7.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论意义
        7.2.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7.2.2 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
        7.2.3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社会公平的样板
    7.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现实意义
        7.3.1 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氛围
        7.3.2 有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7.3.3 有助于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附录 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唐才常其人
    二、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的产生
    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二、传统爱国主义的影响
    三、先进人物的感染
        (一)晚清经世学派的启发
        (二)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影响
        (三)同时期维新派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才常的政治变革思想
    一、变法维新思想
        (一)民权思想
        (二)国权意识
        (三)强军思想
    二、反清思想
        (一)由维新向反清转变之原因
        (二)反清思想及其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才常经济变革思想
    一、币制改革
    二、开通商政
    三、开发矿产
    四、遏洋货,挽利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才常的教育变革思想
    一、废八股文,兴新学
    二、教育维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才常的大同思想
    一、理论基础
    二、大同思想的内容
        (一)“公理”论
        (二)进大同之“微恉”
        (三)以君统而兼师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评析
    一、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的特征
        (一)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的激进性
        (二)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的矛盾性
    二、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的影响
        (一)推动湖南新政运动
        (二)促进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
        (三)丰富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思想内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缘由
    第一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化困境与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二、西方构建“世界政府”的理念及其困难
        三、现代新儒家大同理想及其局限性
        四、新时代主题的凸显
    第二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过程
        一、习近平对世界历史新时代主题的把握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个阶段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共产党时代主题、国家发展战略思想的沿袭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共同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三、西方哲学共同体思想的启示和借鉴
第二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阐释
    第一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要点辨析
        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二、营造公正道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第二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哲学分析
        一、现代生产方式与人类共同命运
        二、从虚幻的“世界共同体”到现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人类解放维度
第三章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伟大意义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时代意义
        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方向
        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动力
        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实践和新理念
        二、全球安全治理的新实践和新理念
        三、全球环境治理的新实践和新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试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意蕴及其局限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同”思想及其时代启示[J]. 孙运旭,张绪龙.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 2021(10)
  • [2]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何鹏璋.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价值研究[D]. 刘春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习近平人民观研究[D]. 赵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5]左宗棠德育思想研究[D]. 王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D].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D]. 毛卫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研究[D]. 唐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唐才常社会变革思想研究[D]. 王静. 湘潭大学, 2019(02)
  • [10]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研究[D]. 李明泽.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大同思想的历史涵义与局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