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有难读的经文

村官有难读的经文

一、村官有本难念的经(论文文献综述)

叶静[1](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凸显,农村空巢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新农合、农村社保、贫困户低保等扶助政策的有效落实,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压力相对减轻,但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率增高,使得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的满足在空巢老人的生活中依旧存在着严重的缺位,故非正式社会支持力量则在农村空巢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有研究中对于农村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研究不多,且采用个案工作介入方法的研究数量更少,为此,本文试图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问题。本研究采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并结合测量调查法、无结构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深入案主及邻居家中调查了解案主现阶段的生活状况,评估其问题和需求。经调查发现,案主与老伴常年两人共同生活,现阶段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是家庭现有的矛盾使得家庭气氛冷凝化以及案主老伴对于当下老年生活状态的非理性排斥所导致的老年生活质量低下。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案主对于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期望并评估其可利用的非正式资源,从而为其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即以化解现有的家庭矛盾为切入点分别对案主的儿女们开展深入沟通,在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促成各子女之间的联合而共同针对案主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通过与案主的邻里进行深入沟通,为其争取到了邻居这一非正式支持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案主对于精神慰藉的需求。在个案开展过程中,社工准确评估并利用了每个阶段案主的成长和变化,以此作为契机实时调整服务内容,使得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构更为顺畅且有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案主的接受度以及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实用性,形成了一个“老伴—子女—邻里—社区”多方位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系统的个案介入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过程中认识并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经验:1.个案工作过程需灵活把控,即在个案介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案主及其周围人士的心态、情绪以及周边环境的多方面变化,不同的情境需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2.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必须有针对性的介入,即在开展个案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与案主相关的不同对象建立联系,需要合理评估对象的各方面特征以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地介入,由此方可促进各种支持资源关系的有效建立;3.介入过程中需要实时挖掘可利用资源,即在介入过程中需要做好各个阶段的评估工作,包括案主、周边环境以及非正式社会支持资源的变化,并在已得到的正向改变中获得下一阶段的介入方向。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虽实现了预期服务目标,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略显生硬及案主需求与问题的后期变化所带来的服务效果下降等些许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后期对案主进行定期回访以开展全方位评估并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进一步探索社会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新路径。

李红艳[2](2018)在《现代戏:中原风景独好——河南现代戏发展繁荣的原因》文中研究指明河南素以戏名,在戏剧创作中,又以现代戏闻名。从上世纪五六十年的《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游乡》《掩护》《传枪》《扒瓜园》,到新时期以后的《朝阳沟内传》《劳资科长》《倒霉大叔的婚事》《吵闹亲家》《试用丈夫》《五福临门》《能人百不成》《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老子·儿子·弦子》,再到新世纪以来的《香魂女》《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村官李天成》《红旗渠》《风雨故园》《焦裕禄》……不同时期,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多为现代戏。无论从创作数量、发展态势上看,还是从艺术成就、社会影响上讲,现代戏都已成为河南文

邹虎[3](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认为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王亚明[4](2017)在《东西部农民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比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而促进农村社会整合与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农民阶层分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因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就意味着农业人口大量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既为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所证明,也为中国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过程所证明。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同时,农民也出现了分化,农民分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实现小康目标的直接动力。同时,农民分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也是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研究农民分化和社会整合是转型现实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权利观是理解中国农民分化和社会整合的基础理论,利益关系和利益协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农民分化即基于承包制基础上的利益分化,农村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也是由于利益矛盾引发,社会整合关键在于利益整合达到社会利益均衡,农村社会和谐是利益相对均衡的状态。中国农民分化以市场为机制,以职业为基础。按历史进程而言,主要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职业转换与身份制制约性的农民分化,20世纪90年代地区流动性的农民分化,21世纪以来均衡发展性的农民分化。农民分化的历史进程是由市场化改革、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多种原因决定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缓和农村阶层结构变动中的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党和政策提出了一些利益调节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推行承包制、开展多种经营、试行和完善村民自治、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扶贫和城乡统筹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起极大作用。在农民分化过程中,东西部表现出很大差异,包括职业、收入和消费差异三个方面。浙江和四川的农民分化具有一些共同点,但是农民分化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如不同地区农民内部不同群体规模、比例和结构上有很大不同,在浙江和四川内部是如此,浙江和四川比较也是如此。影响农民分化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地理环境、文化和观念差异、产权制度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城镇化水平、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差异等方面。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区域协调发展。农民分化在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大量增加社会财富,普遍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阶层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村各阶层、各群体之间利益上的矛盾。深入研究农村阶层矛盾,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可以使我们的决策尽可能反映农村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减少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和阻力。论文对东西部农民分化中的农村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社会急剧分化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整合能力下降中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西部农村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共享、以社会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政治参与以及乡村治理和地方政府社会整合作用。为了推进社会整合与协调发展,论文提出了促进农民分化与社会和谐的原则、方法和具体对策。这些原则主要是公平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和法治原则等;方法主要有: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农民民主为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整合的对策主要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夯实农民分化的经济基础;推进农村土地和户籍改革,破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政策要有增有减;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等。农民分化既是农民个体市场化的行为,也是资本力量和政府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从城乡发展和现代化的全局才能对农民分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农民分化是社会系统变迁中的重要一环,农民分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密切相关。促进农民分化,解决农民分化中出现的区域不平衡问题需要有全局视野,也需要不同层级的政府和社会形成共识和凝聚力。要实现东西部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西部地区探索赶超型战略的决心和路径,同时,包括国家政策和东部生产要素在内的外部资源也是决定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王全会[5](2015)在《村官权威的构建:人格权威、发展权威与组织权威 ——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刘珂为个案》文中提出2006年,北京市首次选聘大学生村官。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万多名大学生成为了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据了解,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北京市仅有一位大学生村官当选上了所服务村(社区)的村支书与村主任,也即“一肩挑”。基于此,试图探讨村官是如何当选的,其权威的构建机制是什么,这种构建机制与既有的村庄权威构建机制有何不同。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结合实地的调查研究、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将村官的权威划分成三个子权威,并对每个子权威的构建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村官的权威包括人格权威、发展权威和组织权威。其中,人格权威是基于村官高尚的人格魅力建立的,这种人格魅力要基于扶弱、帮穷、公平和敢闯等行为;发展权威是基于发展村庄经济进而带来村庄政治的发展而获得的;组织权威是基于与村两委和政府的交往而建立的。研究发现,该村官的权威构建机制不同于经济能人型权威、宗族型权威,也不同于法理——魅力型等权威。

张明[6](2014)在《乳姑不怠》文中指出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其中的一本就叫"婆媳经"。长期以来,婆媳关系是一个令许多家庭、许多婆媳困惑的难题。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最明显和最常见的,就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家庭问题很多都是出在婆媳关系上。怎样念好这本"难念的经",使婆媳之间和睦相处呢?这里讲述一个堪称中国古时婆媳关系典范的故事。看看古人是如何协调婆媳之间关系的,又是何等感人。故事中的主人公唐夫人,是崔琯的祖母。崔琯,字从律,唐代博陵安平人,因为曾经担任过山南西道节度使一职,所以人们又称他"崔山南"。崔琯性情方正,以公直敢言见称于当时。

李剑力,徐宁[7](2014)在《带着傻妈当村官——记山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官、黎城县东黄须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国明》文中研究说明"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既然生了我,她就是最大的功臣,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养活母亲,否则将会遗臭万年,被人唾弃一世。"——摘自大学生村官陈国明的日记在太行山之巅的黎城县,提起大学生村官陈国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命运多舛的大学生村官,28年来,悉心照顾先天性智力残障的母亲,更可贵的是

钟宗伟[8](2013)在《“小村官”的民生“大台账”》文中指出2009年6月大学本科毕业,我于去年8月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服务于共青城金湖乡五合村。到村后,为了更好开展工作,我从调查研究入手,探索建立"民生工作台账"制度,通过小小的民生账本,切实记录民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掌握一手资料,记录民生状况

刘芳[9](2013)在《社会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 ——以鲁西南的H村为例》文中认为作为特定伦理观念的凝结和沉淀,孝道传统对人们道德观念的预制和社会秩序的规范是潜移默化和无处不在的。然20世纪以来,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解体,家庭伦理秩序亦随之变革,当今的中国乡村正遭遇以孝道失范为明显特征的“伦理性危机”。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的高度,亟需对转型期的乡村孝道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鲁西南的H村作为田野个案,将孝道视为一种基于特定经济、社会、生态结构之上的社会生活方式。从社会学的视野研究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之关联,并进而考察乡村社会的道德与话语变迁、权威与秩序变异、礼治与法治更替。沿着这一逻辑思路,本文的主体分为如下三大板块展开。第一部分社会转型·村庄失序·孝道异化。包括导论、第一章变迁中的H村社会生态秩序、第二章“断裂与传承”:新时期乡村孝道的话语与实践。此部分勾画出孝道实践的文化地理坐标,对调研点H村的经济变革、人情风俗、社会生活、灰色空间等进行述析,建立了H村孝道文化生态的实然场域。通过对孝道内涵的历史性记忆挖掘中,获得孝道“养孝兼备”、“敬养兼施”的分层标准及其秩序化功能。以此为分析工具,分别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考察当代H村孝道的知识建构及其实现程度。结果发现,相比传统的孝道记忆和当代宠幼尚青的现实,孝道知识已经呈碎片化和边缘化的趋势,而孝道失落的过程又与村庄社会的转型和失序相伴而行。第二部分孝道伦理与“家庭·村庄·国家”秩序的冲突与融合。包括第三章“孝与报:家庭伦理秩序中的孝道”、第四章“孝与礼:社区礼治秩序下的孝道”、第五章“孝与法:国家行政干预下的孝道”。本部分意在从“孝与家”、“孝与村”、“孝与国”三个逐渐放大的场域,分析社会转型期孝道与乡村秩序演变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首先,从分析家庭结构的变化入手,分析论证代际互惠关系的异化,并对家庭代际关系最为棘手的婆媳关系进行社会学的研究,最后从老人危机的社会政治根源中寻找“家和万事兴”的对策;其次,依礼而治的社会管理方式、以教化为己任的“乡绅”对孝礼的践行与维护、村庄礼俗对孝道的牵制与褒扬、地方政府和法律对村规民约的认可与支持等,成就了孝道在传统乡村的鼎盛地位。但随着上述孝礼支持系统的退化和现代法理型国家对乡村政与法要素的渗透,当代孝道沦落为“一本难念的孝经”;再次,随着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建构及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与控制,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法律下乡,身处礼俗和国法夹缝中的孝道进退维艰,处于“旧礼管不了、新法管不到”的尴尬境地。而国家推行的计生政策和火葬、简葬管理法规也试图从人口生产的控制根本改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道观念。第三部分从乡土到后乡土:孝道与村庄秩序互构之演变。即第六章“新孝道与村社秩序重构”与余论章“文化重构与乡村治理”。本部分以孝道与村庄秩序为视角,从孝道的演变和村庄秩序的变化中寻求二者之间的因应之道与控制机制。通过社会变迁的分段考察,梳理了传统孝道和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转型期孝道与村庄秩序的异化以及后乡土时代孝道与村庄秩序的重构。在透析社会发展内部动力的基础上,探寻出孝道流变与村庄社会秩序治理的内在影响机理:其一,国家的治道和政策会影响和改变乡土社会秩序;其二,村庄的内部资源和内生秩序是维持乡村发展和稳定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互补。本文最终得出结论:孝道作为代际交换、村庄互信和家国同构的制度伦理,在传统社会中维系着家族的传承、乡村的有序和国家的稳定。近代以来,国家转制,社会转型。尤其是近三十余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更是引起了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变革。乡村社会的地方性知识和常规性权力正在弱化,传统的文化权力网络式微,孝道渐失生存延续的土壤。然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商业的理性计算基于社会信任等伦理精神一样,中国乡村转型中出现的“利益时代”同样也需要新的制度文化来提供规范和共识。站在乡村治理的高度,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重新审视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掘其于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关联,整合重塑乡村的未来文化。

陈庆[10](2011)在《“挎包书记”的故事》文中提出"山大无柴,沟深无水,地多无粮,石多无用,点煤油灯,吃臭塘水",是亮垭村过去的写照。15年来,村支书赵合兴每天挎着包穿行于乱石之间,在这片贫瘠的大地上书写出一段豪情壮志。从1996年6月算起,赵合兴担任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亮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已经15个年头了。

二、村官有本难念的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村官有本难念的经(论文提纲范文)

(1)个案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有关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2.2 有关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2.3 有关农村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2.4 有关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2.5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3.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思路与框架
    3.4 研究方法
4.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4.1 个案简介及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现状探析
    4.2 个案背景分析
    4.3 案主的问题与需求评估
    4.4 建立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可利用资源探析
    4.5 个案工作介入计划
    4.6 个案工作介入过程
    4.7 评估与结案
    4.8 服务效果再检验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致谢

(2)现代戏:中原风景独好——河南现代戏发展繁荣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环境与政策倡导
二、创作资源与责任使命
三、优势发扬与观念突破

(3)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一、文字书写传承
        二、前代字书贮存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四、借字
        五、新造俗字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参考文献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4)东西部农民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比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农民分化及社会整合政策的历程
    2.1 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分化的历程
        2.1.1 20世纪80年代职业转换与身份制约性的农民分化
        2.1.2 20世纪90年代地域流动性的农民分化
        2.1.3 21世纪以来均衡发展性的农民分化
    2.2 农民分化的原因
        2.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2.2.2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2.2.3 城乡户籍制度的松动
        2.2.4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发展
        2.2.5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3 农民分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2.3.1 农村社会结构分布合理化和社会心理现代化
        2.3.2 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2.4 党中央促进农村社会整合的过程及政策成效
        2.4.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营方针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2.4.2 权力下放、村民自治和农村各阶层政治参与
        2.4.3 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扶贫和城乡统筹
3 东西部农民分化的差异分析
    3.1 东西部农民分化呈现不平衡特征
    3.2 东西部农民分化的差异表现
        3.2.1 职业分化差异
        3.2.2 农民收入分层差异
        3.2.3 农村消费分层差异
    3.3 东西部农民分化差异的具体原因
        3.3.1 地理环境差异
        3.3.2 文化和观念差异
        3.3.3 产权制度差异
        3.3.4 产业结构差异
        3.3.5 城镇化水平差异
        3.3.6 地方政府行为差异
        3.3.7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差异
4 东西部农民分化中的阶层矛盾和社会问题比较分析
    4.1 社会结构变动与农村阶层矛盾
        4.1.1 农村阶层矛盾的发展过程
        4.1.2 阶层矛盾的不同类型
        4.1.3 农村社会阶层矛盾的特征
    4.2 社会结构变动与农村社会问题
        4.2.1 社会问题的内涵和转型期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
        4.2.2 社会急剧分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4.2.3 社会整合能力下降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5 东西部农民分化中的社会整合比较分析
    5.1 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共享
        5.1.1 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共享的必要性
        5.1.2 促进农民利益共享的政策措施
        5.1.3 浙江、四川两省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5.2 以社会整合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
        5.2.1 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与失地农民保障
        5.2.2 两省户籍制度改革
        5.2.3 农村医疗保险
        5.2.4 农民工社会保障
        5.2.5 劳资纠纷的制度安排
    5.3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民政治参与
        5.3.1 村民自治缓解了国家与农民的冲突
        5.3.2 两省村民自治的进程、特征
        5.3.3 两省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参与
        5.3.4 两省村民自治的困境与出路
        5.3.5 农村新型民间组织的出现与作用
    5.4 乡村治理和基层地方政府的社会整合作用
        5.4.1 减轻农民负担、乡镇机构改革和其他配套改革
        5.4.2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5.4.3 农村扶贫开发中的政府作用
        5.4.4 吸纳农村新富阶层和培育农村民间组织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6 在农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社会整合与和谐
    6.1 农村社会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6.1.1 农村社会整合的主要原则
        6.1.2 农村社会整合的基本方法
    6.2 农村社会整合的对策
        6.2.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夯实农民分化的经济基础
        6.2.2 推进农村土地和户籍改革,破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
        6.2.3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政策要有增有减
        6.2.4 完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
        6.2.5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6.2.6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整合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3 实现东西部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出路
        6.3.1 继续扶持西部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6.3.2 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促进西部农村地区发展
        6.3.3 推进制度创新和文化革新,实现西部农村自我发展
        6.3.4 地方政府合理的职能定位,保障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5)村官权威的构建:人格权威、发展权威与组织权威 ——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刘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处于“现代化”中的中国乡村社会
        (二) 一个经典的解释框架:国家与乡村社会
        (三) 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大学生村官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研究
        (二) 中国乡村政治权威史
        (三) 文献评价
    三、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分析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权威
        (二) 权威人格与人格权威
        (三) 发展权威
        (四) 组织权威
    五、个案的选择及概况
第一章 背景交代
    ―、封闭的村庄与熟人的社会
    二、村庄权威概况
    三、选举情况简介
        (一) 村支书竞选
        (二) 村主任竞选
第二章 施政方式的改变:人格权威
    一、被“轻视”的权力下沉
    二、村官的展现
        (一) 扶弱
        (二) 帮穷
        (三) 公平
        (四) 敢闯
    三、人格权威的内涵
第三章 生产方式的改变:发展权威
    一、村官引来新的生产方式
        (一) 生产原料:从“自供”到统一提供
        (二) 作物:从“单一”到多元
        (三) 灌溉:从手工到机器
        (四) 技术:从“零散”到“系统”
        (五) 销售:从个体到整体
        (六) 村干部:从“政治干部”到“农业干部”
    二、村庄经济的发展与村庄政治的变化
        (一) “人人”向农业
        (二) 政治参与增加
        (三) 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性增强
        (四) 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五)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发展权威的构建
        (一) 打开农村与外界生产方式的联系
        (二) 创建利益的分享分配机制
第四章 组织连接方式的改变:组织权威
    一、与传统村庄权威的合理互动
        (一) 建立好“关系”
        (二) 得到十亩良田
        (三) 讨论
    二、担任村庄连接国家的“桥梁”
        (一) 与乡镇干部建立“关系”
        (二) 得到扶持
    三、何以获得组织权威
        (一) 交往村两委
        (二) “假借”国家权威
第五章:总结、讨论与反四
    一、外来村官的权威构建机制
    二、村官权威构建机制与既有权威构建机制之不同
    三、摆脱关系:外来村官构建村庄权威的优劣势分析
    四、大学生村官:中国基层政治的“新中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小村官”的民生“大台账”(论文提纲范文)

掌握一手资料, 记录民生状况
出台两项制度, 民需落到实处
办好三件实事,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9)社会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 ——以鲁西南的H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回顾
    四、 研究思路
        (一) 分析框架
        (二) 核心概念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 叙述框架
第一章 变迁中的H村社会生态秩序
    一、 由远及近的村庄坐标
    二、 H 村的经济地理
    三、 村庄里的老人
第二章 “断裂与传承”:新时期乡村孝道的话语与实践
    第一节 传统孝道的内涵及其“秩序情结”
        一、 传统孝道的宗教涵义:祖先崇拜与血脉相沿
        二、 传统孝道的世俗涵义:敬养兼施
        三、 孝道规范的礼仪化: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错位与庚续:新时期老中青三代对“孝”的理解
        一、 老年人心目中的孝子贤媳
        二、 儿孙辈对孝道的理解与标准
    第三节 需求与满足:当前老年人的“孝遇”
        (一) 经济供给
        (二) 生活照料
        (三) 医疗保障
        (四) 精神慰籍
    小结:失落的孝道
第三章 孝与报:家庭伦理秩序中的孝道
    第一节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一、 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二、 “宠小轻老”的家庭新格局
    第二节 反哺式代际互惠关系的异化
        一、 反哺式的代际互惠关系
        二、 反哺式代际互惠关系的异化
    第三节 孝道场里的关键人物:媳妇
        一、 传统孝道的执行者:媳妇
        二、 媳妇当家的新趋势
        三、 一言难尽的婆媳关系
    第四节 家国分离背景下脆弱的老人
        一、 从家国同构到家国分离:社会转型中的老人命运
        二、 H 村的“二奶奶之死”
        三、 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养老危机
    小结:家和万事兴
第四章 孝与礼:社区礼治秩序下的孝道
    第一节 传统的乡村“礼治”社会
        一、 依礼而治与“无讼”的理想
        二、 随乡入俗与“礼俗”的延续
    第二节 传道与卫道:乡村“孝礼”的维护者
        一、 传统乡村的“士绅统治”
        二、 现代乡村的“头人治理”
    第三节 牵制与褒扬:礼俗社会对孝的控制
        一、 村庄里的舆论
        二、 人情与面子
        三、 新时期的“道德性越轨者”
    第四节 “清官”与“难念的孝经”
        一、 日渐“悬浮型”的乡村政权
        二、 一本难念的“当代乡村孝经”
    小结:由道及行——公共舆论与乡村秩序
第五章 孝与法:国家行政干预下的孝道
    第一节 法进礼退:乡村社会秩序重构
        一、 乡土中国“礼主法辅”的治理模式
        二、 “法律下乡”及其知识建构
    第二节 艰难抉择:国法与礼俗夹缝中的孝道
        一、 让人“敬而远之”的法律
        二、 关于孝道诉讼的困境
        三、 乡村习惯法与无子嗣家庭的养老继承问题
        四、 现代法律在礼俗社会的“软着陆”
    第三节 忠孝之间:国家政策控制下的孝道
        一、 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国家的计生政策
        二、 丧葬:民俗和国家管理法规的博弈
    小结:尺度与再造——法理情融合视野下的孝道
第六章 新孝道与村社秩序的重构
    第一节 传统孝道与家国同构的治理秩序
        一、 “家天下”的治理结构与“以孝治国”
        二、 忠孝传家的教化仪式和规范:村庄里的国家
        三、 孝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第二节 转型期的孝道与村庄秩序的异化
        一、 静止走向流动:市场对孝道的侵蚀
        二、 不在场的国家
        三、 孝道失落与村庄失序
    第三节 后乡土时代孝道重建与村庄秩序的重构
        一、 孝道之道,非“常道”:宗教替代与村庄共同体维护
        二、 资源整合与秩序内生:兼论礼法秩序对民情的因应与互动
        三、 乡村孝道秩序的制度保障:基于中西比较的视野
    小结:国家-社会变动视阈下的孝道再生产
余论 文化重构与乡村治理
    一、 传统孝道生存的文化土壤:乡土中国
    二、 乡村社会转型中“事实的秩序”
    三、 礼失求诸法?——从礼治向法治转型的困境
    四、 城镇化和乡村治理坐标下文化建设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
后记

(10)“挎包书记”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90年代
    小山村有大变化
    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也有你
    “如果让我再选择,我还当村官!”

四、村官有本难念的经(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案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研究[D]. 叶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2]现代戏:中原风景独好——河南现代戏发展繁荣的原因[J]. 李红艳. 福建艺术, 2018(10)
  • [3]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东西部农民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比较研究 ——以浙江和四川为例[D]. 王亚明. 浙江大学, 2017(06)
  • [5]村官权威的构建:人格权威、发展权威与组织权威 ——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刘珂为个案[D]. 王全会.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8)
  • [6]乳姑不怠[J]. 张明. 民间文学(故事), 2014(08)
  • [7]带着傻妈当村官——记山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官、黎城县东黄须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国明[J]. 李剑力,徐宁. 先锋队, 2014(22)
  • [8]“小村官”的民生“大台账”[J]. 钟宗伟. 当代江西, 2013(07)
  • [9]社会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 ——以鲁西南的H村为例[D]. 刘芳. 上海大学, 2013(01)
  • [10]“挎包书记”的故事[J]. 陈庆.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11(07)

标签:;  ;  ;  ;  ;  

村官有难读的经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