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微乳拟三元相图的研究

柴油微乳拟三元相图的研究

一、柴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波,蒋国斌,于劲磊,胡金燕,赵靓,徐炳科[1](2021)在《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单相微乳液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表面活性剂是影响微乳液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选取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 80)、烷基糖苷1214 (APG 121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95%纯度鼠李糖脂(R-95%)这6种表面活性剂,通过对其乳化性能和临界胶束浓度进行筛选,结合其形成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粒径分布和界面张力分析其特性,并提出微乳液增溶油能力和增溶油成本。研究表明:APG 1214、SDBS、Tween 80乳化性能好、临界胶束浓度低具有更易形成微乳液的优势;5种表面活性剂(Tween 80、SDBS、APG 1214、SDS、AES)均可与正丁醇、水和3号白油自发形成单相微乳液,单相区面积大小为AES型>SDS型>APG 1214型>Tween 80型>SDBS型,最大增溶油能力大小为SDS型>AES型>APG 1214型>Tween 80型>SDBS型,最低增溶油成本大小为AES型<SDS型<SDBS型<APG 1214型<Tween 80型。SDS型和AES型微乳液在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与水的比例分别为(6∶4)~(7∶3)和(7∶3)~(8∶2)时,形成微乳液的增溶油能力强和增溶油成本低,是较好的油类清洗应用参考配方范围。

刘琪灵[2](2021)在《脂肪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的合成、性能及应用》文中认为本文通过三步法制备了4种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简称Cn-NEO9),并研究了其表面化学性能和应用性能。选择其中性能较为优异的油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简称C18-NEO9)应用于微乳液和洗衣液中,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酯化反应、酰化反应和乙氧基化反应制备出了Cn-NEO9。298 K测得Cn-NEO9静态表面化学结果表明,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Cn-NEO9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降低,而临界表面张力(γcmc)升高,表面吸附效率(pc20)由大到小依次为棕榈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简称C16-NEO9)、肉豆蔻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简称C14-NEO9)、C18-NEO9、月桂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简称C12-NEO9)。298 K测得Cn-NEO9动态表面化学结果表明,当Cn-NEO9质量浓度小于cmc时,其在吸附前期为扩散控制吸附,吸附后期为混合动力控制吸附;当其质量浓度大于cmc时,吸附过程为混合动力控制。同时,吸附前期和吸附后期的扩散系数都随着Cn-NEO9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但吸附前期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仅在Cn-NEO9的质量浓度大于cmc时体现。Cn-NEO9的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系列Cn-NEO9的浊点均高于60℃;系列Cn-NEO9中C18-NEO9水溶性最好,在2℃下仍然没有凝胶区;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Cn-NEO9的润湿性先减弱后加强,乳化性能逐渐增强,起泡性逐渐降低,稳泡性有所提升。Cn-NEO9对于不同污布的去污能力大小排序为皮脂污布>炭黑污布>蛋白污布,且随着疏水碳链长度的增加,对不同污布的去污效果都有下降。以C18-NEO9作为乳化剂制备水包油型(O/W型)微乳液。通过拟三相图、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确定较优配方。此时该微乳体系平均粒径为18.6 nm,多分散指数(PDI值)为0.206。当微乳体系含水量大于70%时,可形成O/W型微乳液。透射电镜照片显示,此时微乳液滴分布均匀,呈球形。较优配方的微乳液下的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和耐高温性,但不耐酸碱和电解质。以C18-NEO9作为活性物制备了三种洗衣液。其中,浓缩洗衣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洗衣凝珠和含蛋白酶的洗衣凝珠为金黄色透明液体。三种配方均无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三种洗衣液的粘度、p H、耐热耐寒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均达到标准。在泡沫性能方面,三种配方的起泡性和稳泡性差异不大,均明显优于标准洗衣液。在去污性能方面,与标准洗衣液相比,浓缩洗衣液去污性能略优;洗衣凝珠和含蛋白酶洗衣凝珠的去污性能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含蛋白酶洗衣凝珠对蛋白污布的去污性能有所下降,但仍优于无蛋白酶洗衣凝珠配方。

张瀚元[3](2020)在《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的加速发展,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排放量急剧增多。由于PAHs具有“三致效应”、难降解、易累积、水溶性低等特点,所以它可以长期存在于土壤中,直接或间接的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修复PAHs污染的土壤刻不容缓。土壤淋洗是一种处理效果好、修复周期短且成本低的修复方法,目前常用的土壤淋洗剂有表面活性剂、腐殖酸、微乳液、环糊精等,它们均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的研究之中。其中,微乳液是由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等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时自发形成的透明稳定体系。它具有良好的润湿能力、超低的界面张力以及对疏水化合物高溶解度等优点,在污染修复、三次采油、制药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微乳液的增溶能力取决于其配方组成,因此确定各组分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选择并制备出合适的微乳液对增强修复PAHs污染的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PAHs中的菲作为目标污染物,以植物油为油相,表面活性剂溶液为极性相、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成功构建出微乳液体系,探究了油相种类和复配表面活性剂类型对微乳液体系相行为和成相能力的影响,并根据它们对菲的增溶能力以及解吸效率确定了适用于土壤淋洗的最佳微乳液配方。通过一维模拟柱实验对比了不同淋洗液种类、微乳液注入速率和土壤类型对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大豆油、葵花油、棕仁油3种植物油作为油相均能成功构建出微乳液。其中棕仁油微乳液的成相能力和可稀释能力最强。3种植物油微乳液体系中油含量(O/S)越大,对菲的增溶能力越强。综合考虑3种植物油构建的微乳液的成相能力、可稀释性以及对菲的增溶能力等方面,选择葵花油作为最佳油相。(2)Tween80-SDBS、Tween80-Triton X-100和Tween80-Cremophor EL这3种复配表面活性剂可以成功参与构建微乳液。其中Tween80:Cremophor EL=4:6时构建的微乳液成相能力和可稀释能力最强。3种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对菲的增溶能力均随体系中油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S/O=8:1时,Tween80-Cremophor(4:6)微乳液对菲的增溶效果最好,为851.62 mg/L。(3)3种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对土壤中菲的解吸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Tween80-SDBS微乳液对土壤中菲的解吸效率最好。3种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对菲的解吸效率随体系中油含量的增加而轻微降低,当Tween80:SDBS=9:1,S/O=15:1时,Tween80-SDBS微乳液对土壤中菲的解吸率最大,为83.22%。因此选择Tween80-SDBS(9:1)为最佳复配表面活性剂。(4)在实验范围内,几种淋洗液对土壤中菲的去除能力大小为Tween80-SDBS微乳液>Tween80微乳液>Tween80-SDBS溶液;与高注入速率相比,Tween80-SDBS微乳液在低注入速率下对土壤中菲的去除效率更好;土壤中有机碳含量越高,Tween80-SDBS微乳液的淋洗效率越差。

马帅[4](2020)在《磷脂微乳液对多环芳烃(PAHs)的增溶与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且土壤污染物种类多,污染浓度高,尤其是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有机物PAHs性质稳定且持久,一旦沉积到土壤环境中很难被去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土壤淋洗修复是一种高效的治理技术,但常用的淋洗剂效率低、不易降解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表面活性剂无毒、且易降解,作为土壤淋洗剂具有独特优势。基于此,论文以食品级磷脂作为生物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对PAHs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增溶,并作为淋洗剂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滴水法(Shah法)制备磷脂微乳液,研究磷脂微乳液形成的相态转化与相行为,对微乳液进行结构性质表征,确定磷脂微乳液形成的条件。以菲、芘、蒽为多环芳烃目标污染物,探究不同条件下磷脂微乳液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考察磷脂微乳液对模拟污染土壤的PAHs洗脱过程的影响因素,建立PAHs洗脱过程动力学模型,探讨洗脱过程机制,对淋洗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磷脂微乳液形成的相态转化表明,醇类助表面活性剂对磷脂微乳液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作用取决于不同碳链醇在油相、水相和界面相的分布。正丙醇中等链长醇趋向分布在界面相和水相中,有效地吸附在界面上,软化了油水界面膜,可更好的发挥界面膜的保护作用,在常温下可自发形成微乳液。通过单因素轮换法筛选磷脂微乳,当Km正丙醇与卵磷脂质量比值为1︰1时,随着增溶水量增加,磷脂微乳构型从油包水(W/O)转变为水包油(O/W)型,平均粒径为100nm左右,粒子分布呈正态均匀分布,且微乳热力学稳定,放置6个月以上未发生相变分离。磷脂微乳溶液对菲、芘、蒽的增溶作用表明:Km=1︰1,1︰2对于单一的菲、芘、蒽具有很好的增溶效果,增溶浓度最高分别为96.70mg/L、94.11mg/L、88.94mg/L。Km=1︰1对菲、芘、蒽混合增溶效果最佳,增溶浓度达到93.25mg/L。通过对增溶过程进行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方程能够较好拟合磷脂微乳对菲、芘、蒽的增溶吸附过程。根据土壤与微乳液两相的分配平衡和质量转移理论,以磷脂微乳液为淋洗剂,建立菲、芘、蒽的动力学传质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数据拟合,所建立的动力学吸附模型能很好关联磷脂微乳增溶吸附菲、芘、蒽的动力学过程。探讨不同温度、p H和固液比条件下磷脂微乳对土壤中菲、芘、蒽的增溶效果,结果表明:固液比以及温度对洗脱效率影响显着。通过过程因子优化,确定磷脂微乳液淋洗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条件为:温度为40℃,土壤环境p H为8,固液比为1︰30时,磷脂微乳对菲、芘、蒽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洗脱效果最佳,最大洗脱率分别为80.78%、70.36%、79.74%,展现了将磷脂微乳液应用于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的潜力。

袁影影,李晓军,贾春云,李亚敏,巩宗强[5](2020)在《生物柴油基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对钢铁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文中认为针对场地土壤中高浓度多环芳烃较难去除的问题,利用微乳液具有界面张力低、增溶能力强和体系稳定的特点,制备了污染土壤淋洗修复剂。采用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生物柴油为主要组分制备微乳液,优化微乳液最佳组分配比及制备条件,并比较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生物柴油和微乳液等不同类型淋洗剂对钢铁厂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微乳液组分及pH条件为:7.7%Tween-80、7.7%TX-100、15.4%正丁醇、20.5%生物柴油、pH=7。在不同类型的淋洗剂中,微乳液淋洗剂对多环芳烃的去除率最高(89.7%),显着高于其他类型淋洗剂的效果。多环芳烃的去除率与淋洗剂和土壤的液固比、洗脱振荡时间等有关,确定的微乳液最佳修复条件为:液固比为4∶1、洗脱振荡时间为8 h。按混合表面活性剂与生物柴油比为6∶4制备的微乳液洗脱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高效去除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打下基础。

陆玲,孙志高,周麟晨,王赛,陆坤,王晓春[6](2019)在《石蜡/油酸钠/己醇/水微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制备稳定性良好的储能用微乳液冰浆,选用液体石蜡为油相,油酸钠作为乳化剂,己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实验确定了石蜡、水、表面活性剂的质量配比,利用超声波乳化的方法制备了热力学稳定的石蜡-油酸钠-己醇-水微乳液体系,获得了微乳液体系拟三元相图,并表征了该微乳液体系的粒径和电导率。微乳液(石蜡、己醇、油酸钠和水的质量比为1∶0.55∶4∶23)粒径峰值为179.7nm,平均粒径为16.23nm。微乳液含水量在1%-45%之间,是W/O型微乳液。含水量在45%-52%之间,微乳液呈液晶状,为双连续型微乳液。含水量在52%以上,为O/W型微乳液。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微乳液由W/O型转变为双连续型,再转变为O/W型微乳液。实验表明微乳液制备简便,静置60天没有分层,300次-3~30℃冷热循环没有出现分层现象,稳定性良好,为石蜡微乳液作为冰浆蓄冷介质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田莞尔[7](2019)在《“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油茶是我国第一大木本油料树种,其榨油后剩余的油茶饼粕产量极大,且其中仍含有丰富的茶油及茶皂素等多种天然活性成分,若不对其加以利用,将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目前油茶饼粕的加工技术存在工艺复杂、费时费工和投资大等问题,就算许多科研人员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产物的产率,但仍然存在目标产物单一、耗能高等缺点。而课题组前期利用正丁醇的水溶液,从油茶饼粕中同步提取出了茶油及茶皂素,克服了油茶饼粕现有加工技术的缺陷。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体系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体系的构建与分析,探究正丁醇水溶液同步提取茶油及皂素过程中体系的微观变化,筛选最佳制备工艺,为茶油和皂素的高效萃取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观呈澄清透明状的“正丁醇-水-茶油-皂素”体系(含水量为15%)液滴的平均粒径为57.00 nm,且多分散指数PDI为0.200,符合微乳液的特性,因此,以上四组分可形成微乳体系。同时,茶皂素的添加会增加水-正丁醇体系对茶油的溶解量,当茶皂素与正丁醇的比值为1/140时,水-正丁醇体系对茶油的溶解量达到最大。2.通过电导率的测定可知“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为W/O型微乳。当Km值分别为1/100、1/120、1/140、1/160、1/180、1/200时,随着Km的减小,微乳形成能力呈现一个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Km值为1/160时,“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的形成能力最强;“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受温度影响较大,70℃为最佳制备温度;酸碱度的改变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的形成能力无明显影响;当分别利用结晶乙酸钠、氯化钠、氯化钾、六偏磷酸钠、柠檬酸钠,制备的盐溶液代替纯水制备“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时,微乳体系形成能力的大小顺序为:六偏磷酸钠>无水乙酸钠>柠檬酸钠>氯化钠>氯化钾;当分别利用浓度为0.000、0.050、0.075、0.100、1.000、2.000 mol/L的NaCl溶液制备“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时,微乳体系的形成能力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NaCl浓度为0.05 mol/L时,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微乳形成能力;当分别利用浓度为0%、5%、10%、15%、20%的葡萄糖溶液制备“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时,随着葡萄糖溶液浓度越高,微乳液形成能力越强。3.选定温度、Km值与S/O值三因素,以乳化效率为指标,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的制备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制备条件组合为:温度为76.73℃,1/Km值为161.64,S/O值为9.41:1。4.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样品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发现离心、温度与储藏时间对该体系稳定性均无明显影响,而盐浓度对微乳体系的稳定性有显着影响,当在体系中加入的NaCl固体与体系中水相形成浓度为1.0 mol/L的NaCl溶液时,体系出现明显的破乳现象,静置后发生分层。5.结合有茶饼粕中茶油及茶皂素的含量,确定提取条件,在77℃的温度条件下,设定料液比为1:1.20,利用含水量为23.43%的正丁醇的水溶液同步提取冷榨茶油饼粕的茶油及茶皂素,其茶油提取率为(93.61±1.67)%,茶皂素提取率为(56.28±1.21)%,具有较优的提取效率。

钟明镜[8](2019)在《适用于油基钻井液的微乳酸冲洗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油基钻井液的应用日益增多。但油基钻井液钻完井后,井壁附着的油膜、油性淤泥及油泥饼,会对后续固井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针对性强的冲洗体系,对油基泥浆钻井后井壁油膜及泥饼进行有效冲洗,为后续固井创造条件。微乳液具有超低的油水界面张力,超强的增溶能力以及稳定的热力学性能,在洗油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酸液可以与泥饼中的无机固相材料反应,达到酸蚀、松动泥饼的目的。本文利用微乳液和酸液的性能优势,提出微乳酸冲洗液研究。本文利用拟三元相图、正交优化等试验手段系统探究了表面活性剂、油的种类、配比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筛选出两种具有较大微乳区域的微乳液配方,并对形成的微乳液进行粒径、结构、耐温性及耐盐性分析;在微乳液配方基础上,考察了酸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确定出适合配制微乳酸冲洗液的酸液类型,并以冲洗效率为目标,通过正交实验对体系中各组分配比进行优选,最终获得具有较大冲洗效率的微乳酸冲洗液配方:正丁醇:正辛醇=2:1,CTAC:NP-10=2:3,HF:CH3COOH=1:4,助表面活性剂:主表面活性剂=1:1.5,表面活性剂:柴油=1:3。对配方制备的微乳酸冲洗液进行性能及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配方形成的微乳酸为O/W型,粒径范围在20~30 nm之间,在6000 rpm高速离心下仍然保持稳定不分层;耐温可达80℃,耐盐(CaCl2)可达60 g/L;在20~100℃,表观粘度在25~40 mPa·s,流变性能良好。对微乳酸冲洗液进行冲洗效果模拟评价。通过六速旋转粘度计模拟井筒,以及动态冲洗模拟装置模拟泥饼的形成、冲洗以及水泥环胶结过程,测得微乳酸冲洗油基钻井液的冲洗效率为98.58%,水泥环第一界面胶结强度为2.05 MPa,较冲洗前提高8.9倍;第二界面胶结强度为0.77 MPa,较冲洗前提高6.4倍。评价结果表明本文研究出的微乳酸冲洗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基钻井液的冲洗效率,增强水泥环胶结强度,提高固井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油基钻井液冲洗液研究思路,并通过实验研究,获得了有效配方,为固井前置冲洗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张玉明[9](2019)在《蓖麻油基双微乳液法制备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油与纤维素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其综合利用备受关注。植物油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在催化、抗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通过微波、水热等方法制备该材料时会用到非环保溶剂并且不易控制银纳米粒子(Ag NPs)的尺寸与分散。为此,本文利用构建的两种蓖麻油微乳液来制备该复合材料,并探究其催化性能。以蓖麻油为非极性相,TX-100和正丁醇为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Emim]Ac)或水作为极性相,均能形成微乳液,但[Emim]Ac体系的成相能力明显大于水体系。[Emim]Ac体系随油相的增加会出现离子液体包油(O/IL)到双连续再到油包离子液体(IL/O)结构的转变,而水体系随水相的增加会出现油包水(W/O)到双连续再到水包油(O/W)结构的变化。IL/O与W/O微乳液的液滴均呈单分散状态而且尺寸随各自极性相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的增加而线性增大。IL/O微乳液的微极性随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并且该体系形成的驱动力是表面活性剂与离子液体之间的氢键作用。水能够降低IL/O微乳液的增溶能力且会进入其极性内核。IL/O与W/O微乳液混合后,体系液滴聚结后的尺寸会随极性相总量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Rtotal值)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双微乳液法制备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并用于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表明,球状的Ag NPs均匀分布于纤维素表面。随着AgNO3浓度增加,复合材料中银的负载量与Ag NPs的粒径同时增大,Ag NPs的分布也逐渐变得密集。另外,复合材料中Ag NPs的粒径与体系液滴尺寸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Rtotal值的增加而增大。然而,当反应温度从25℃升高到75℃时,复合材料中Ag NPs的粒径则从271.8 nm减小到149.0 nm。催化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催化能力明显高于无载体的Ag NPs,并且催化速率随其银含量的增多而增大。此外,催化速率最高的催化剂经过8次重复催化后,4-硝基苯酚的转化率无明显改变,依然达到94.0%。

汤颖,方文博,杨娜,沈博,陈元开,张洁,陈世军[10](2018)在《长链脂肪酸-甲醇-柴油微乳液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室温下,以月桂酸为乳化剂,十二醇为助溶剂,制备不同质量比的甲醇-柴油微乳液,考察乳化剂及助溶剂对微乳液密度和运动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下,月桂酸对该体系的增溶效果最好。助溶剂十二醇能提高甲醇-柴油微乳液的稳定性。当m(月桂酸)∶m(十二醇)=9∶1时,复合乳化剂的乳化效果最好,甲醇含量不超过35%时,甲醇-柴油微乳液在25℃下稳定保存;随着甲醇含量增大,微乳液的运动黏度和密度降低,但在考察范围内均符合国家标准。

二、柴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单相微乳液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分析测试仪器
    1.3 乳化性能测试
    1.4 临界胶束浓度测试
    1.5 微乳液配制
    1.6 拟三元相图和增溶油能力
2 结果与讨论
    2.1 乳化性能
    2.2 临界胶束浓度
    2.3 拟三元相图
    2.4 增溶油能力
    2.5 粒径和界面张力
3 结论

(2)脂肪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的合成、性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脂肪酸单乙醇酰胺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2.1 脂肪酸单乙醇酰胺醚的简介
        1.2.2 脂肪酸单乙醇酰胺醚的合成
        1.2.3 脂肪酸单乙醇酰胺醚的研究进展
    1.3 微乳液概况
        1.3.1 微乳液的简介
        1.3.2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1.3.3 微乳液的应用
    1.4 洗衣液概况
        1.4.1 洗衣液的简介
        1.4.2 洗衣液的配方组成
        1.4.3 洗衣液的发展趋势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脂肪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的合成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合成原理及方法
        2.2.4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2.2.5 产物表征
        2.2.6 产物的表面化学性能测定原理及方法
        2.2.7 产物的应用性能测定原理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物表征
        2.3.2 产物的静态表面张力
        2.3.3 产物的动态表面张力
        2.3.4 产物的应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在微乳液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微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3.2.4 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的绘制及体系构建
        3.2.5 微乳液的稳定性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乳液的结构表征
        3.3.2 微乳液的体系构建
        3.3.3 微乳液的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在洗衣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配方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方的外观及气味
        4.3.2 配方的理化指标
        4.3.3 配方的泡沫及去污性能
        4.3.4 配方的成本核算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1.2.1 生物修复技术
        1.2.2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1.2.3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乳液的类型
        1.3.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3.3 微乳液的性质
        1.3.4 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
        1.3.5 微乳液的应用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油相微乳液性质及其增溶菲的性能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绘制拟三元相图
        2.3.2 不同含水量下微乳液的电导率
        2.3.3 油相类型对微乳液物理特性的影响
        2.3.4菲的增溶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相图分析
        2.4.2 含水量对微乳液类型的影响
        2.4.3 油相类型对微乳液物理特性的影响
        2.4.4 菲的增溶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性质及其增溶菲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筛选合适的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
        3.3.2 绘制拟三元相图
        3.3.3 不同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对微乳液物理特性的影响
        3.3.4 不同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对菲的增溶实验
        3.3.5 不同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对土壤中菲的解吸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筛选
        3.4.2 相图分析
        3.4.3 不同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对微乳液物理特性的影响
        3.4.4 不同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对菲的增溶能力
        3.4.5 不同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对土壤中菲的解吸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乳液淋洗去除土壤中菲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淋洗液种类对土壤中菲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微乳液注入速率对土壤中菲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土壤类型对土壤中菲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淋洗液对土壤中菲去除效果的影响
        4.4.2 注入速率对土壤中菲去除效果的影响
        4.4.3 土壤类型对土壤中菲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不同油相微乳液性质及其增溶菲的性能研究
        5.1.2 复配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性质及其增溶菲的性能研究
        5.1.3 微乳液淋洗去除土壤中菲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磷脂微乳液对多环芳烃(PAHs)的增溶与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微乳液概述及制备
        1.2.1 微乳液定义
        1.2.2 微乳液的分类与结构
        1.2.3 微乳液的性质
        1.2.4 微乳液制备影响因素
        1.2.5 微乳液制备方法
    1.3 多环芳烃(PAHs)的概述及污染现状
        1.3.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1.3.2 多环芳烃的危害
        1.3.3 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
        1.3.4 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1.4 淋洗修复技术以及研究现状
        1.4.1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修复技术
        1.4.2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
        1.4.3 土壤淋洗修复研究现状
        1.4.4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
    1.5 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的应用
        1.5.1 微乳液结构性质
        1.5.2 微乳液在污染土壤中的修复应用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创新以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1.6.4 技术路线
第2章 磷脂微乳液制备与筛选
    2.1 前言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微乳的制备
        2.3.2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2.3.3 助表面活性剂的考察
        2.3.4 微乳液类型划分
        2.3.5 微乳液粒径测定
        2.3.6 微乳液形貌观测
        2.3.7 微乳液稳定性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微乳制备方法的选择
        2.4.2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2.4.3 助表面活性剂种类选择
        2.4.4 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形成影响机理
        2.4.5 微乳类型的判定
        2.4.6 微乳粒径
        2.4.7 形貌观察
        2.4.8 稳定性判断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脂微乳液对多环芳烃增溶作用的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增溶平衡实验
        3.3.1 菲、芘、蒽的标准曲线测定
        3.3.2 磷脂微乳液对菲、芘、蒽的增溶平衡实验
        3.3.3 温度对菲、芘、蒽增溶实验的影响
        3.3.4 pH对菲、芘、蒽增溶作用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Km值对单一菲、芘、蒽增溶作用
        3.4.2 不同Km值对菲、芘、蒽协同增溶作用
        3.4.3 增溶动力学过程
        3.4.4 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3.4.5 pH对实验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脂微乳液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研究
    4.1 前言
    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供试土壤样品制备
        4.3.1 土样制备
        4.3.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4.3.3 土壤电导率和pH测定
        4.3.4 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测定
    4.4 磷脂微乳液对土壤中菲、芘、蒽的洗脱实验
        4.4.1 磷脂微乳对土壤中的菲、芘、蒽的洗脱平衡实验
        4.4.2 微乳液的淋洗修复过程动力学模型建立
        4.4.3 磷脂微乳对土壤中菲、芘、蒽洗脱的影响因素考察
    4.5 结果与分析
        4.5.1 磷脂微乳对土壤中菲、芘、蒽洗脱平衡实验
        4.5.2 微乳液的淋洗修复动力学过程
        4.5.3 温度对洗脱作用的影响
        4.5.4 pH对洗脱作用的影响
        4.5.5 固液比对洗脱作用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石蜡/油酸钠/己醇/水微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2 微乳液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乳液三元相图
    2.2 微乳液粒径分析
    2.3 微乳液电导率分析
    2.4 微乳液储存稳定性分析
3 结论

(7)“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的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乳研究概述
        1.1.1 微乳液的特性及分类
        1.1.2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1.2 微乳技术在植物油料萃取中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油料物质提取概况
        1.2.2 微乳技术同步萃取植物油脂及蛋白
        1.2.3 微乳技术萃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正丁醇-水-茶油-皂素”体系性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粗茶皂素含量测定
        2.2.2 茶油成分分析
        2.2.3 “正丁醇-水-茶油-皂素”体系随含水量增加时的外观变化
        2.2.4 “正丁醇-水-茶油-皂素”体系粒径分析
        2.2.5 茶皂素对茶油的增溶效应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Km值对微乳体系形成能力的影响
        3.2.2 含水量对微乳体系电导率的影响
        3.2.3 温度对微乳体系形成能力的影响
        3.2.4 pH值对微乳体系形成能力的影响
        3.2.5 盐种类对微乳体系形成能力的影响
        3.2.6 盐浓度对微乳体系形成能力的影响
        3.2.7 糖浓度对微乳体系形成能力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工艺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及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4.2.2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4.2.3 响应面曲面分析
        4.2.4 验证试验
        4.2.5 离心速率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4.2.6 温度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4.2.7 盐度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4.2.8 储藏时间对“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4.2.9 微乳技术同步提取茶油及茶皂素应用效果评价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适用于油基钻井液的微乳酸冲洗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冲洗液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微乳液冲洗液的研究现状
        1.2.4 微乳酸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制备方法
    2.1 微乳液的组成及类型
    2.2 微乳液的结构及性质
    2.3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2.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第3章 微乳液相行为研究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主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3.2.1 主表面活性剂类型确定
        3.2.2 主表面活性剂类型复配
    3.3 助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3.3.1 助表面活性剂类型确定
        3.3.2 助表面活性剂类型复配
    3.4 油相的优选
    3.5 微乳液体系优化
    3.6 微乳液性能研究
        3.6.1 微乳液粒径
        3.6.2 微乳液类型
        3.6.3 微乳液耐温性
        3.6.4 微乳液耐盐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乳酸体系研究
    4.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2 微乳酸冲洗液的制备
        4.2.1 酸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4.2.2 酸的优选
        4.2.3 微乳酸冲洗液体系优化
    4.3 微乳酸冲洗液性能研究
        4.3.1 微乳酸粒径
        4.3.2 微乳酸类型
        4.3.3 微乳酸离心稳定性
        4.3.4 微乳酸耐温性
        4.3.5 微乳酸耐盐性
        4.3.6 微乳酸冲洗液流变性能
        4.3.7 微乳酸冲洗液相容性
        4.3.8 微乳酸油增溶扩散性
        4.3.9 微乳酸对油基钻井液泥饼的溶蚀率
        4.3.10 微乳酸泥饼清洗性能
    4.4 微乳酸对钢片腐蚀率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乳酸体系冲洗性能评价
    5.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设备
    5.2 冲洗效率评价方法概述
    5.3 井筒模拟冲洗
        5.3.1 冲洗效率
        5.3.2 界面润湿性
    5.4 二界面动态模拟冲洗
        5.4.1 冲洗装置
        5.4.2 冲洗效率
        5.4.3 水泥环界面胶结强度
        5.4.4 多种冲洗液冲洗效果比较
    5.5 微乳酸冲洗机理探讨
        5.5.1 显微镜分析微乳酸增溶油污
        5.5.2 扫描电镜分析微乳酸酸蚀泥饼
        5.5.3 微乳酸冲洗液机理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蓖麻油基双微乳液法制备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乳液简介
        1.1.1 微乳液的结构与类型
        1.1.2 微乳液结构的表征
        1.1.3 微乳液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2 植物油基微乳液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油和水参与构建的微乳液
        1.2.2 植物油和离子液体参与构建的微乳液
    1.3 纤维素及其银基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1.3.1 纤维素结构与性质
        1.3.2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与溶解机理
        1.3.3 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的应用
        1.3.4 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蓖麻油基微乳液的制备
        2.2.2 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催化还原实验
    2.3 表征分析方法
        2.3.1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2.3.2 电导率测量
        2.3.3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
        2.3.4 微极性测试
        2.3.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6 多晶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7 热重(TGA)分析
        2.3.8 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分析
        2.3.9 催化性能测试
第三章 蓖麻油基微乳液体系的构筑与性质
    3.1 引言
    3.2 [Emim]Ac/TX-100+正丁醇/蓖麻油微乳液体系
        3.2.1 体系的相行为
        3.2.2 体系的电导行为
        3.2.3 微乳液的粒径
        3.2.4 微乳液的微环境分析
        3.2.5 微乳液的FT-IR分析
    3.3 水作极性相的微乳液与水对[Emim]Ac/蓖麻油反相微乳液的影响
        3.3.1 水/TX-100+正丁醇/蓖麻油微乳液体系
        3.3.2 水对[Emim]Ac/蓖麻油反相微乳液增溶能力的影响
        3.3.3 水对[Emim]Ac/蓖麻油反相微乳液微环境的影响
        3.3.4 水/蓖麻油与[Emim]Ac/蓖麻油反相微乳液混合后的粒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形貌调控与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分析
        4.3.1 XRD分析
        4.3.2 FT-IR光谱分析
        4.3.3 TGA分析
    4.4 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调控
        4.4.1 硝酸银浓度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4.4.2 极性相总量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4.4.3 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4.4.4 纤维素对Ag NPs形成的影响
    4.5 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
        4.5.1 催化效果分析
        4.5.2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长链脂肪酸-甲醇-柴油微乳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甲醇-柴油微乳液的配制
    1.3 乳化剂和助溶剂的复配
    1.4 微乳液的密度和运动黏度的测定方法
2 乳化剂的筛选
    2.1 不同乳化剂对甲醇-柴油微乳液运动黏度的影响
    2.2不同乳化剂对甲醇-柴油微乳液密度的影响
3 乳化剂和助溶剂的复配
    3.1 乳化剂与助溶剂质量比对甲醇-柴油微乳液运动黏度的影响
    3.2 乳化剂与助溶剂质量比对甲醇-柴油微乳液密度的影响
4 结论

四、柴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单相微乳液特性的影响[J]. 徐波,蒋国斌,于劲磊,胡金燕,赵靓,徐炳科. 化工进展, 2021(S1)
  • [2]脂肪酸单乙醇酰胺聚氧乙烯醚的合成、性能及应用[D]. 刘琪灵. 江南大学, 2021(01)
  • [3]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研究[D]. 张瀚元. 吉林大学, 2020(08)
  • [4]磷脂微乳液对多环芳烃(PAHs)的增溶与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研究[D]. 马帅. 深圳大学, 2020(10)
  • [5]生物柴油基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对钢铁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性能[J]. 袁影影,李晓军,贾春云,李亚敏,巩宗强. 环境工程学报, 2020(12)
  • [6]石蜡/油酸钠/己醇/水微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陆玲,孙志高,周麟晨,王赛,陆坤,王晓春.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9(06)
  • [7]“正丁醇-水-茶油-皂素”微乳体系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 田莞尔.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适用于油基钻井液的微乳酸冲洗液研究[D]. 钟明镜.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蓖麻油基双微乳液法制备纤维素/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 张玉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长链脂肪酸-甲醇-柴油微乳液体系研究[J]. 汤颖,方文博,杨娜,沈博,陈元开,张洁,陈世军.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8(03)

标签:;  ;  ;  ;  ;  

柴油微乳拟三元相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