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重复盲的实验研究

汉字重复盲的实验研究

一、汉字重复知盲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立新[1](2021)在《形声字偏旁的类型和位置在副中央凹信息提取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对中央凹处当前注视位置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也可以对右侧副中央凹处的部分信息进行预视。在中文阅读领域,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了形旁和声旁的预视效益,但是对于两者在副中央凹加工中的相对作用大小还未有一个一致结论。在现代汉语中,超过80%的汉字都是形声字,通常由一个提供语义线索的形旁和一个提供语音线索的声旁组合而成。这一特点使得形声字成为研究亚词汇水平上语义和语音信息加工的绝佳材料。而以往的实验并未对形声字的结构进行控制,得到的结果可能混淆了位置和功能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选择形声字为材料,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对自然阅读过程中亚词汇水平上语义和语音的预视效益同时进行考察。实验一选择相同数量的左形右声和左声右形结构字为材料,对词频和笔画数进行了匹配,并分别设置一致条件、形旁掩蔽、声旁掩蔽和完全掩蔽四种预视条件,考察形旁和声旁的作用大小,以及偏旁位置对两者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形旁还是声旁进行掩蔽,都会显着增加读者的注视时间,而且声旁的作用比形旁更大。当考虑偏旁位置时,在凝视时间上出现了交互作用,表现为在左形右声字中,声旁掩蔽条件下的凝视时间显着长于形旁掩蔽条件;而两者的差异在左声右形字中并不显着。实验二仅选择左右结构中更为常见的左形右声字为材料,在控制偏旁规则性、一致性和独立存在性的前提下,分别设置一致条件、形旁同位、形旁异位、声旁同位、声旁异位和完全掩蔽六种预视条件,考察当形旁和声旁出现在不同位置时对其亚词汇信息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声旁的位置发生调换时,对其加工过程造成了较大破坏,但声旁包含的信息仍被激活;而形旁的效应本就微弱,因此对位置的调换并不敏感。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文读者在副中央凹加工中可以获得亚词汇水平上的语音和语义信息。(2)在中文阅读过程中,声旁的作用比形旁更大,但这一优势仅在更为常见的左形右声结构字中出现。(3)当声旁出现在与整字相同的位置时能够显着促进加工,而当声旁出现在不同位置时,其预视效益会显着减小。

赵梓辰[2](2020)在《汉语阅读中词语学习的重复效应》文中认为先前经验往往影响认知和学习,重复启动效应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现象,即刺激的重复出现能够提升人的反应速度或降低反应错误率。该效应在教学中则体现为利用重复学习和复习来提升学习效果。目前重复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多探讨英语或汉语中单独字词、语法句法或在较长语篇中词语的重复启动效应。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词语时常伴随着较短的语句背景和其他辅助手段,并对所学词义进行了解和理解,而且复习与首次学习之间常常夹杂一些无关信息。为了探讨汉语语句中所学词语的背景线索、所学词语在例句中的位置、语义以及延时重复期间的无关语句是否影响重复学习的效果,本研究试图采用两刺激启动范式下的词汇判断任务,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究这些因素对汉语语句中词语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在两刺激启动范式中,每次试验中相继呈现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目标刺激与启动刺激相同或为新刺激。本研究采用的启动刺激为带有语句背景的词语,目标刺激为单纯词语,被试对目标词语进行真假词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时与反应正确率。实验材料中,真词采用汉语双字词语,假词部分采用双真字合成的无意义词语,背景语句为中性汉语短句。实验在心理学行为实验室进行。具体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实验一探讨了线索提示(语句中启动词语是否标有下划线)对重复启动学习效果的影响,采用2(重复性:重复vs.新颖)*2(线索:有vs.无)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重复启动效应与下划线线索效应均存在,且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线索提示在提升重复学习的效果上,其显着性较之无线索提示的情况下更突出;实验二考查了词语熟悉性(即对词义的理解)和启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否影响重复学习效果,采用2(刺激词语的熟悉性:真词(熟悉)vs.假词(不熟悉))*2(重复性:重复vs.新颖)*3(启动词语位置:句首vs.句中vs.句尾)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重复/启动效应只在启动与目标词语均为真词的情况下存在,且当词语位于句中时重复启动效应最强;实验三通过在语句与目标词语之间插入干扰句检验其对重复学习效应的影响,采用2(重复性:重复vs.新颖)*3(干扰句数:0句vs.1句vs.3句)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得出,即使存在少量与启动句逻辑不相关的干扰句,重复启动效应仍然存在。根据本研究的三个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三个实验中重复主效应均显着,表明在语句中重复学习词语时能够提升学习效果;(2)线索效应存在,且能够凸显重复效应,可能因为二者同时存在时注意力主要分配在启动刺激上,这使得被试对启动词语的加工更为精细完善;(3)重复启动效应只在启动词语与目标词语均为真词的情况下存在,结果符合词汇通达理论,即重复启动效应的产生可能是因为重复使被试更好的理解了词义;(4)空间位置效应显着,在实验中体现为当启动刺激位于句中时促进效应最显着,可能是由于视域的中央凹区域效应存在,即被试最先关注和加工视觉中部信息(在实验中体现为语句中央);(5)即使存在少量与原句逻辑不相关的干扰句,重复启动效应仍然存在,可能是由于语句中词语的学习效应能存在一定时间,逻辑不相关语句并不足以显着干扰加工。结合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汉语语词学习提出如下建议:(1)利用汉语语句学习双字词语,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在利用语句中学习词语时,可在所学目标词语下方添加下划线等线索提示,来进一步提升重复学习/复习的效果;(3)教师在为汉语教学选取例句时,优先选取目标学习词语位于句中的句子,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应当加强知识巩固;(4)重复学习/复习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语义理解,因此教学时应避免死记硬背;(5)从语句中学习词语的学习效应能够持续一定时间,少数无关干扰句不会影响这一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暂时的分心,或教师短时转移到其它知识的讲解对重复学习影响不大。

韩海飞[3](2020)在《高、低熟练双语者重复知盲效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刺激重复出现导致启动还是重复知盲,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发现,重复知盲既可以发生在知觉水平也可以发生在语义水平,与个体注意的抑制能力密切相关,而双语者作为特殊群体,其认知优势是否存在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拟解决两个问题:首先通过比较高、低熟练双语者的重复知盲效应,以考察双语者注意抑制能力优势是否存在及其表现条件;其次,通过对完全重复和效价重复条件下重复知盲效应的研究,探究重复知盲的发生水平。本研究由三个实验组成,每个实验中高、低熟练双语者各30名,三个实验均采用重复知盲范式,均为2×2×2的三因素混合设计,并以对重复刺激S2的正确报告率作为因变量。被试类型作为组间因素,条件的重复性作为组内因素之一,另一个组内因素则因实验不同而异。其中实验一考察两组双语者分别加工中文和英文时的重复知盲效应大小,语言类型是组内因素;而实验二、三则考察消极词在完全重复和效价重复时,高、低熟练双语者的重复知盲效应,词汇类型作为组内因素,并且它的另一个水平是中性词。研究发现:(1)在实验一中,被试类型、语言类型、重复性的主效应显着,三个因素之间的二重和三重交互作用也显着;对RB效应进行分析,被试类型、语言类型的主效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着。(2)在实验二中,被试类型、重复性的主效应显着,词汇类型的主效应不显着,而三个因素间的二重和三重交互作用都是显着的;对RB效应进行分析,被试类型、词汇类型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都显着;(3)在实验三中,被试类型、词汇类型、重复性的主效应是显着的,仅词汇类型与重复性的二重交互作用显着;对RB效应进行分析,仅效价的主效显着。据此我们认为,消极词的RB效应既可以发生在知觉水平,也可以发生在语义水平,该效应具有普遍性;此外,双语经验会影响个体的注意抑制能力,高熟练双语者该能力的优势只表现在知觉加工水平;最后,刺激的编码效力是影响RB效应的重要因素。

武慧多[4](2020)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听时间敏感性及其对阅读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时间敏感性(Temporal Sensitivity)是指个体对刺激出现时间的感知能力。视听时间敏感性包括视觉、听觉单模态时间敏感性及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视听加工是阅读认知加工过程的重要环节,快速听觉加工理论、巨细胞理论以及视听时间整合理论等阅读障碍时间加工缺陷理论认为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者存在视、听单模态及跨模态时间敏感性缺陷。汉语阅读的认知加工过程不同于拼音语言,但目前关于汉语DD儿童视听时间敏感性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语DD儿童视、听单模态及跨模态时间敏感性的发展特征及其对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的影响路径,为汉语DD儿童的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以53名3-5年级DD儿童和53名年龄匹配的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为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研究1旨在考察DD儿童是否存在视、听单模态时间敏感性缺陷,由实验1和实验2两个子研究组成,分别采用视觉和听觉时间顺序判断任务比较了DD儿童和TD儿童的视觉和听觉时间敏感性的差异。通过对两组儿童在两种模态任务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分析,验证了DD儿童存在视觉和听觉时间敏感性缺陷的假设。研究2旨在考察DD儿童是否存在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缺陷,DD儿童与TD儿童视、听单模态及跨模态时间敏感性是否具有一致的发展顺序以及认知加工程度是否会影响儿童的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研究2包括实验3、实验4和实验5三个子研究。实验3采用视听跨模态时间顺序判断任务考察了DD儿童和TD儿童的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当视觉刺激先于听觉刺激呈现(VA顺序)时,DD儿童的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显着落后于TD儿童。实验4采用视听同时性判断任务,在额外认知加工更少的情况下,考察DD儿童的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是否仍然落后于TD儿童,以及两组儿童的视听同时性时间窗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结果显示,在视听同时性判断任务中,DD儿童的视听时间敏感性仍然落后于TD儿童,同样在VA顺序下,DD儿童的视听同时性时间窗显着大于TD儿童。进一步验证了DD儿童在VA顺序下存在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缺陷的假设。实验5为不同模态时间敏感性比较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比较了DD儿童和TD儿童在视、听单模态及跨模态时间顺序判断任务上的表现,以考察两组儿童不同模态时间敏感性的发展顺序。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的单模态时间敏感性好于跨模态时间敏感性;听觉时间敏感性好于视觉时间敏感性,DD儿童与TD儿童存在一致的发展顺序。第二部分比较了DD儿童和TD儿童在视听跨模态时间顺序判断任务和视听同时性判断任务上的表现。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均在时间顺序判断任务上表现更好,表明认知加工程度对儿童的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有显着影响。研究3的目的是考察儿童的视听时间敏感性影响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的认知加工路径,包括两个子研究,子研究1为视听时间敏感、阅读认知技能及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的相关性研究。该子研究首先比较了DD儿童和TD儿童的语音意识、正字法加工以及快速命名三项阅读认知技能的差异,随后考察了儿童的视听时间敏感性、阅读认知技能与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DD儿童的语音意识和快速命名能力显着落后于TD儿童;儿童的视、听单模态和跨模态时间敏感性之间,及其与阅读认知技能、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子研究2提出并验证了视听时间敏感性通过阅读认知技能的中介作用影响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的路径模型。结果显示,儿童的视听时间敏感性能够直接或通过快速命名能力间接地预测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跨模态时间敏感性和颜色命名在视觉时间敏感性和阅读流畅性,以及视觉时间敏感性和识字量之间起着多中介作用,但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的中介作用均不显着。提示视听时间敏感性可能通过影响字形-语音的映射速度进而影响儿童的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本研究的创新性:系统考察并揭示了汉语DD儿童的视、听单模态及跨模态时间敏感性的发展特征和发展顺序,以及儿童的视、听单模态和跨模态时间敏感性之间的关联。提出并验证了视听时间敏感性影响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的路径模型。本研究为阅读障碍的时间加工缺陷理论提供了证据支持,同时也为基于视听时间加工训练的汉语DD儿童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考察儿童语言层面的视听时间敏感性,以及缺少对阅读障碍儿童视听时间敏感性的干预研究。

李兆[5](2019)在《亚词汇信息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来自眼动实验的证据》文中认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媒介。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在适应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词义的理解是篇章阅读理解重要的一部分,词汇识别一直是阅读研究领域的中心主题之一。以往有研究发现部件位置、语音部件、语义部件在汉字识别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语音部件和语义部件在汉字识别中的相对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视觉情境范式的变式,研究熟练阅读者在汉字识别过程中如何使用亚词汇信息:语音部件、语义部件和部件位置信息,同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眼动情况。在视觉情境范式中,我们在电脑屏幕上给被试呈现一个视觉情境,视觉情境由四个视觉词构成,分别为两个假字(如(?),和(?))和两个非字(如(?),和(?))。假字是由语音部件和语义部件按照正字法组合而成,形似真字但不是真字。本研究由三个实验构成。在实验一中,我们给被试听目标字的语音,同时呈现视觉情境,要求被试从视觉情景中选择出一个他认为最能代表目标字语音的视觉词。在实验二中,我们给被试呈现的是能够代表目标字意义的图片。在实验三中,我们直接给被试呈现目标字。实验的行为结果和眼动结果一致表明,熟练阅读者在汉字加工过程中会使用部件的位置信息。更重要的是,相对于语义部件,阅读者更倾向于使用语音部件。三个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熟练阅读者在汉字识别过程中会使用汉字的正字法信息、语音信息和语义信息。2.相对于语义部件,熟练阅读者在汉字编码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汉字的语音部件。3.熟练阅读者在词汇识别过程中优先使用语音部件的策略不受线索信息的影响。

Yoon HoYung,李程程,肖雪珍,王爱平[6](2016)在《韩-汉跨语言词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文中指出关于语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考察非平衡韩-汉双语者在语言内和语言间词义水平的RB效应。实验1采用韩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探究韩语语言内的RB效应,结果表明在韩语词汇水平存在RB效应。实验2采用两个关键词为韩语(R1)和汉语(R2)双字词,并通过韩-汉语间隔词W的语言类型变化探究韩、汉语言间的RB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语言类型的间隔词的正确率有显着差异,语义重复词R2在重复条件的正确率显着高于非重复条件,出现语义重复启动效应。本研究结论是:(1)在韩语语言内词水平存在RB效应,具有语言类型普遍性;(2)韩、汉跨语言语义水平出现语义重复启动效应,而未发生RB效应,表明双语者在加工韩、汉两种语言时,采用分别形式表征和共享语义表征的方式。

仝文[7](2015)在《汉字字形与语义饱和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熟悉的汉字重复一定次数或者注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得陌生起来,这就是汉字饱和现象。这个现象比较常见,但是其实质是什么却一直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研究结果,形成三种相互排斥的观点:字形饱和、语义饱和以及字形与语义的联结通道饱和。为了检验上述三种观点,研究者采用快速重复启动范式和类别匹配任务,从诱发汉字饱和的因素——重复次数和注视时间——两个角度出发,分别考察字形饱和、语义饱和及联结通道饱和的可能性,同时检验汉字饱和程度随重复次数和注视时间增加而变化的时间进程。研究一从重复次数角度出发,使用计算机,通过四个实验分别考察汉字重复、语义重复、无意义汉字重复及韩语字母重复时,能否诱发饱和效应。四个实验均采用2(重复性:重复,不重复)×2(匹配性:匹配,不匹配)×6(重复水平)的重复测量设计。每个实验都分两阶段进行,两阶段实验任务和材料相同,但材料搭配不同。结果发现:(1)实验l第二阶段,类别匹配反应时之差在前三个重复水平上依次增大,重复水平2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水平3达到最大值,后三个重复水平又有减小;(2)实验2第二阶段,语义匹配反应时之差在前三个重复水平上依次增大,重复水平3达到最大值,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后三个重复水平依次减小;(3)实验3第二阶段,汉字字形匹配反应时之差在重复水平4达到最大值,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后两个重复水平又有减小;(4)实验4第二阶段,韩语字母字形匹配反应时之差,前五个重复水平上依次增大,重复水平5达到最大值,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一个重复水平又有减小。综合四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从重复次数的角度看,(1)汉字饱和现象既包含字形水平的饱和,也包含语义水平的饱和;(2)与语义饱和相比,字形饱和需要更高重复水平才能出现;(3)汉字饱和在一定重复次数范围内呈倒U形发展趋势。研究二的实验设计与研究一相同,使用眼动仪记录被试每次对启动刺激的注视时间,并且按实验条件和实验次序分别将各次的注视时间累加起来,考察注视时间的累积能否引起字形饱和及语义饱和。结果发现:(1)实验5第二阶段,随着单字类别名称注视时间的增加,重复条件与基线条件下,类别匹配反应时之差逐渐增大,当注视时间累积达到5.5秒时,差值的增大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当注视时间累积达到8.5秒时,差值又开始减小;(2)实验6第二阶段,随着样例词注视时间的增加,类别重复条件与基线条件下,样例词语义匹配反应时之差逐渐增大,当注视累积时间达到5.5秒时,差值的增大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注视累积时间达到8.5秒时,差值仍未减小;(3)实验7第二阶段,随着注视时间的增加,汉字字形重复条件与基线条件下,字形匹配反应时之差在8.5秒以内逐渐增大,当注视累积时间达到8.5秒时,差值的增大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4)实验8第二阶段,随着注视时间的增加,韩语字母字形重复条件与基线条件下,字形匹配反应时之差在8.5秒以内逐渐增大,当注视累积时间达到8.5秒时,差值的增大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四个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从注视时间的角度看,(1)汉字饱和现象同时包含字形饱和及语义饱和;(2)字形饱和出现时间比语义饱和出现时间较晚;(3)字形与语义都激活时,汉字饱和现象在一定时间段内呈倒U形发展趋势;单纯的字形和语义饱和在8.5秒以内没有表现出回落趋势。综合两个研究可以得出结论:(1)无论是多次重复引起的汉字饱和,还是长时间注视引起的汉字饱和都包含字形及语义的饱和。(2)无论是以重复次数的角度来看,还是以注视累积时间的角度来看,字形饱和都比语义饱和出现较晚;(3)汉字饱和的进程可能是非线性的,一定次数范围内或者一定时间范围内,饱和程度先增加后减少,呈倒U形趋势。

王富[8](2015)在《不同情绪线索下特质焦虑大学生的重复知盲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往大量研究表明,高特质焦虑者及焦虑症患者对负性信息存在特定注意偏向。但多数研究以情绪词语为实验材料,而不是采用生态效度更高、更接近生活实际的面孔情绪图片;有的研究虽采用了面孔情绪图片作为实验材料,但未将正性、中性、负性情绪线索放在一起考察。重复知盲效应作为认知效应的一种,注意资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最新的理论解释中,竞争假设模型更加强调注意资源在有时间限制认知活动中的竞争。本研究采用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中的特质焦虑分量表(T-AI)对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被试进行筛选,以正性、中性、负性面孔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验证不同特质焦虑水平大学生的注意偏向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注意偏向为切入点,考察特质焦虑大学生特定注意偏向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间接验证竞争假设模型合理与否。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1)不同情绪线索条件、不同特质焦虑水平下,在大学生身上均观察到了返回抑制现象和重复知盲现象。(2)高特质焦虑大学生更难摆脱负性信息的影响,在负性情绪线索下具有更差的返回抑制能力,存在特定的注意偏向。(3)与低特质焦虑大学生相比,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在负性情绪线索下出现了更大的重复知盲量。(4)关于重复知盲效应的理论解释中,竞争假设模型更为科学合理。

武悦,王爱平[9](2015)在《汉字部件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不同部件特点的汉字材料探究在汉字部件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当两个关键字R1和R2的相同部件在不同位置及二者为部件包含关系时的重复知盲效应。两个实验结果表明,汉字部件水平存在重复知盲效应,但部件位置对重复知盲效应无显着影响;而当一个关键字为独体字且是另一个关键刺激的部件时,重复知盲效应在R2为独体字时要比合体字更强。研究结论是,重复知盲效应受汉字部件特点的影响;在两个关键刺激中相同部件面积的大小影响重复知盲效应的强度,而相同部件的位置则无影响。因重复知盲现象可以发生在汉字部件水平,基于SPI理论,重复知盲现象很可能是一种在线的知觉失败现象。

肖雪珍,王爱平[10](2015)在《重复知盲效应的理论之争及脑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重复知盲现象自被发现至今已走过四分之一世纪,这期间重复知盲的产生机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并有标记个体化理论、类型节点不应期理论、竞争理论、提取失败理论和建构/归因理论等多种理论解释。大量研究证明,重复知盲是一种视知觉失败现象,但也有研究认为它是一种记忆失败现象。很多研究还发现,重复知盲不仅受到呈现时间和间隔刺激个数的限制,还受到实验材料的性质、刺激的空间位置及人们的反应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ERP和f MRI等技术的利用,从更深层次揭示了重复知盲产生的脑机制。同时,重复知盲也作为一种实验范式应用于视觉加工领域的研究中。目前关于重复知盲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

二、汉字重复知盲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字重复知盲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形声字偏旁的类型和位置在副中央凹信息提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1 预视效益与边界范式
    1.2 中文特点
    1.3 偏旁在汉字加工中的作用
    1.4 形旁和声旁作用的相对大小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3 实验一位置左右对不同偏旁副中央凹预视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4 实验二位置异同对不同偏旁副中央凹预视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5 总讨论
    5.1 形旁和声旁在副中央凹加工中的作用
    5.2 偏旁的位置-功能联结效应
    5.3 声旁出现加工优势的原因
    5.4 理论启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汉语阅读中词语学习的重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验研究法
    1.5 研究采用的实验范式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重复启动效应
        1.6.2 线索效应
        1.6.3 刺激熟悉性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重复启动效应的基础理论
        2.1.1 词汇通达模型
        2.1.2 自动化模型
        2.1.3 情景记忆模型
        2.1.4 复合线索理论
    2.2 重复启动效应与语言认知
        2.2.1 字词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
        2.2.2 语句阅读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
        2.2.3 片段/篇章阅读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
    2.3 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2.3.1 字词的熟悉性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2.3.2 干扰项和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2.3.3 启动与目标刺激的相对空间位置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2.4 重复启动效应在教与学中的探讨
        2.4.1 课堂中教师重复手段的使用
        2.4.2 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5 文献述评
        2.5.1 重复启动效应的产生途径仍然存在争议
        2.5.2 汉语重复启动效应的相关研究仍然有待补充与完善
        2.5.3 汉语重复启动效应的实验材料仍然有待丰富与发展
        2.5.4 教学实践仍与实验研究存在一定隔阂
        2.5.5 影响重复教学效果的有关因素亟待研究支持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一
        3.3.2 实验二
        3.3.3 实验三
    3.4 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四章 实验一:启动词语下划线线索对重复学习效果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仪器与程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反应时分析
        4.3.2 正确率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4.5.1 实验结论
        4.5.2 教学启示
第五章 实验二:刺激熟悉性和空间位置对语句中词语重复学习效果的影响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
        5.2.1 被试
        5.2.2 设计
        5.2.3 实验材料
        5.2.4 仪器与程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反应时分析
        5.3.2 正确率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5.5.1 实验结论
        5.5.2 教学启示
第六章 实验三:干扰语句对双字词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法
        6.2.1 被试
        6.2.2 设计
        6.2.3 实验材料
        6.2.4 仪器与程序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反应时分析
        6.3.2 正确率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6.5.1 实验结论
        6.5.2 教学启示
第七章 总讨论及教育启示
    7.1 总讨论
        7.1.1 重复对词语含义理解具有易化作用
        7.1.2 线索在语句中词语学习的效应
        7.1.3 启动词空间位置效应
        7.1.4 干扰句数量与重复在语句中词语学习的效应
    7.2 教育启示
        7.2.1 重复和线索的共同使用在教与学中起良好作用
        7.2.2 语义理解是重复学习效果的必要因素
        7.2.3 关键学习材料位置影响重复学习的效果
        7.2.4 重复学习的启动效果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7.2.5 实验研究与教学实践仍值得进一步有机结合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实验一语句、词语及词频表格(样例)
附录2:实验二语句、词语及词频表格(样例)
附录3:实验三语句、词语及词频表格(样例)
附录4:语句情绪与唤醒度问卷调查(样例)
附录5: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高、低熟练双语者重复知盲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重复知盲相关概述
        1.1.1 重复知盲的概念
        1.1.2 重复知盲的产生机制
        1.1.3 影响重复知盲效应的因素
        1.1.4 情绪材料加工中的重复知盲效应
    1.2 双语经验与重复知盲效应的关系
        1.2.1 双语者注意抑制的相关研究
        1.2.2 双语经验与重复知盲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目的
    2.4 研究假设
第三章 实证研究
    3.1 实验一:第二语言熟练度不同的双语者加工汉、英刺激时的重复知盲效应
        3.1.1 被试
        3.1.2 研究工具
        3.1.3 实验设计
        3.1.4 实验材料
        3.1.5 实验程序
        3.1.6 实验结果
        3.1.7 讨论
    3.2 实验二:第二语言熟练度不同的双语者加工消极词时的重复知盲效应
        3.2.1 被试
        3.2.2 研究工具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材料
        3.2.5 实验程序
        3.2.6 实验结果
        3.2.7 讨论
    3.3 实验三:效价重复条件下,第二语言熟练度不同的双语者加工消极词的重复知盲效应
        3.3.1 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实验设计
        3.3.4 实验材料
        3.3.5 实验程序
        3.3.6 实验结果
        3.3.7 讨论
第四章 综合讨论
    4.1 消极词重复知盲效应的大小及其发生水平
    4.2 双语者的重复知盲效应
    4.3 语言熟悉度对重复知盲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听时间敏感性及其对阅读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展性阅读障碍概述
    1.2 视听时间敏感性
    1.3 视听时间敏感性与阅读障碍的关系
    1.4 问题提出
    1.5 研究目的及思路
第二章 阅读障碍儿童视、听单模态时间敏感性研究
    2.1阅读障碍儿童视觉时间顺序判断实验
        2.1.1 引言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分析讨论
        2.1.5 结论
    2.2阅读障碍儿童听觉时间顺序判断实验
        2.2.1 引言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2.4 分析讨论
        2.2.5 结论
第三章 阅读障碍儿童视听跨模态时间敏感性研究
    3.1阅读障碍儿童视听时间顺序判断实验
        3.1.1 引言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分析讨论
        3.1.5 结论
    3.2阅读障碍儿童视听同时性判断实验
        3.2.1 引言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分析讨论
        3.2.5 结论
    3.3 不同模态时间敏感性比较研究
        3.3.1 引言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3.4 分析讨论
        3.3.5 结论
第四章 视听时间敏感性对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
    4.1 视听时间敏感性、阅读认知技能与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的相关性研究
        4.1.1 引言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结果
        4.1.4 分析讨论
        4.1.5 结论
    4.2 视听时间敏感性对阅读流畅性和识字量的影响——阅读认知技能的中介作用
        4.2.1 引言
        4.2.2 研究方法
        4.2.3 研究结果
        4.2.4 分析讨论
        4.2.5 结论
第五章 综合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果讨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5.4 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亚词汇信息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来自眼动实验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词汇识别
    1.2 汉字的部件位置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1.3 汉字的语义部件(形旁)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1.4 汉字的语音部件(声旁)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1.5 视觉情境范式
    1.6 问题提出
        1.6.1 理论依据
        1.6.2 研究构思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一
        2.1.1 实验方法
        2.1.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2 实验二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 实验三
        2.3.1 实验方法
        2.3.2 实验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韩-汉跨语言词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实验1韩语语言内词汇水平的RB效应
    2.1实验方法
        2.1.1被试
        2.1.2实验设计
        2.1.3实验材料
        2.1.4实验仪器和程序
    2.2语言内RB效应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讨论
3实验2韩-汉语言间语义水平的RB效应
    3.1实验方法
        3.1.1被试
        (1) 韩-汉双语水平的界定
        (2) 调查结果分析
        3.1.2实验设计
        3.1.3实验材料
        3.1.4实验仪器和程序
    3.2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4综合讨论
5结论

(7)汉字字形与语义饱和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
    1.2 不同语言中的文字饱和现象
    1.3 文字饱和概念的界定
        1.3.1 文字饱和的概念
        1.3.2 文字饱和及类似现象辨析
    1.4 研究汉字饱和现象的意义
        1.4.1 研究汉字饱和现象的理论意义
        1.4.2 研究汉字饱和现象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文字饱和本质的理论争论
        2.1.1 语义加工的饱和
        2.1.2 字形加工的饱和
        2.1.3 字形与语义联结通道的饱和
        2.1.4 可能存在的其他形式的饱和
    2.2 文字饱和现象的研究范式
        2.2.1 主观评定类研究范式
        2.2.2 客观测量类研究范式
    2.3 问题提出及本研究的目的
        2.3.1 文字饱和研究的最新范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2.3.2 本研究的目的
    2.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三章 重复次数对汉字类别、语义及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研究一)
    3.1 行为实验研究方法
        3.1.1 被试
        3.1.2 实验仪器
        3.1.3 材料与设计
        3.1.4 实验设计
        3.1.5 实验程序
        3.1.6 数据分析
    3.2 实验1 汉字重复次数对类别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
        3.2.1 实验目的与假设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3 实验2 汉字语义重复次数对语义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
        3.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3.3.2 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4 实验3 汉字重复次数对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
        3.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3.4.2 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实验4 韩语字母重复次数对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
        3.5.1 实验目的与假设
        3.5.2 研究方法
        3.5.3 结果与讨论
    3.6 研究一讨论及结论
        3.6.1 汉字的字形饱和问题
        3.6.2 汉字饱和现象中的策略使用问题
        3.6.3 汉字饱和的字形-语义双重性及对联接通道饱和理论的质疑
        3.6.4 汉字饱和发生发展的趋势
        3.6.5 结论
第四章 注视时间对汉字类别、语义及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研究二)
    4.1 眼动实验研究方法
        4.1.1 被试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材料
        4.1.4 实验设计
        4.1.5 实验程序
        4.1.6 数据分析
    4.2 实验5 汉字注视时间对类别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
        4.2.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3 实验6 同类样例词注视时间对语义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
        4.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4 实验7 汉字注视时间对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
        4.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4.2 研究方法
        4.4.3 结果与讨论
    4.5 实验8 韩语字母注视时间对字形匹配任务反应时的影响
        4.5.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5.2 研究方法
        4.5.3 结果与讨论
    4.6 研究二讨论与结论
        4.6.1 研究二结果揭示的内容
        4.6.2 研究二的优势与不足
        4.6.3 研究二的结论
第五章 总讨论
    5.1 两个研究结果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5.2 字形与语义饱和的先后问题
    5.3 熟悉性与饱和的关系
    5.4 倒U形曲线的含义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实验的创新之处
    6.3 实验存在的不足
    6.4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不同情绪线索下特质焦虑大学生的重复知盲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特质焦虑的研究概况
        1.1.1 特质焦虑的概念
        1.1.2 有关特质焦虑的注意偏向研究
        1.1.3 特质焦虑者注意偏向的相关理论
    1.2 重复知盲效应的研究概况
        1.2.1 重复知盲效应的概念
        1.2.2 重复知盲效应发生的条件
        1.2.3 重复知盲效应的普遍性
        1.2.4 重复知盲现象的理论解释
        1.2.5 重复知盲效应发生的水平
        1.2.6 注意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设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假设
    2.3 总体设计
    2.4 研究意义
3 实验一: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的注意偏向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程序
    3.3 实验结果
    3.4 结果讨论
4 实验二:不同情绪线索下特质焦虑大学生的重复知盲效应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3 实验设计
        4.2.4 实验程序
    4.3 实验结果
    4.4 结果讨论
        4.4.1 数据结果分析
        4.4.2 竞争假设模型对重复知盲效应解释的合理性
5 启示与建议
    5.1 返回抑制现象与重复知盲效应的广泛存在性
    5.2 高特质焦虑大学生的特定注意偏向及其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
    5.3 针对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可开展的注意偏向干预方法
        5.3.1 注意偏向训练对注意偏向的干预
        5.3.2 正念训练对注意偏向的干预
    5.4 针对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在特定认知加工任务中行为表现的建议
    5.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后记

(9)汉字部件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问题提出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 1 汉字部件位置的 RB 效应
        3.1.1 实验目的
        3.1.2 被试
        3.1.3 实验设计
        3.1.4 实验材料
        3.1.5 实验仪器与程序
        3.1.6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3.1.7 讨论
    3.2 实验 2:具有汉字部件包含关系的 RB 效应
        3.2.1 实验目的
        3.2.2 被试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材料
        3.2.5 实验仪器与程序
        3.2.6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3.2.7 讨论
4 总讨论
5 结论

(10)重复知盲效应的理论之争及脑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RB 的产生条件、发生范畴及影响因素
    1.1 RB 产生的条件
    1.2 RB 发生的范畴
        1.2.1 不同类型刺激材料的 RB
        1.2.2 不同语言加工水平的 RB
    1.3 RB 产生的影响因素
        1.3.1 空间因素
        1.3.2 反应任务因素
2 RB 产生机制的理论
    2.1 在线加工失败理论
        2.1.1 标记个体化理论
        2.1.2 类型节点不应期理论
    2.2 离线加工失败理论——提取失败理论
    2.3 双加工混合模型理论
    2.4 建构/归因理论
    2.5 竞争理论
3 RB 脑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
4 RB 的应用
5 RB 的研究展望

四、汉字重复知盲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形声字偏旁的类型和位置在副中央凹信息提取中的作用[D]. 魏立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汉语阅读中词语学习的重复效应[D]. 赵梓辰. 江南大学, 2020(01)
  • [3]高、低熟练双语者重复知盲效应的研究[D]. 韩海飞. 山西大学, 2020(01)
  • [4]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听时间敏感性及其对阅读能力的影响[D]. 武慧多.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亚词汇信息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来自眼动实验的证据[D]. 李兆.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6]韩-汉跨语言词义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J]. Yoon HoYung,李程程,肖雪珍,王爱平.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2)
  • [7]汉字字形与语义饱和现象研究[D]. 仝文.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8)
  • [8]不同情绪线索下特质焦虑大学生的重复知盲效应研究[D]. 王富. 苏州大学, 2015(02)
  • [9]汉字部件水平的重复知盲效应[J]. 武悦,王爱平. 心理科学, 2015(02)
  • [10]重复知盲效应的理论之争及脑机制[J]. 肖雪珍,王爱平. 心理科学进展, 2015(02)

标签:;  ;  

汉字重复盲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