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后的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后的效益分析

一、土地整理后的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宁[1](2020)在《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M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与耕地利用问题加剧了耕地保护难度,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评价耕地质量是必经之路。国内外学者已对耕地质量评价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上述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前提下,借鉴土壤肥力、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山东省M镇2017年土地整理项目区自然状况、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将项目区按照空间位置分为A、B、C、D、E、F6个单元进行评价研究。本文在充分分析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内容如最基础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路网的田间道路工程、完善灌排设施的水利设施工程等对耕地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工程实施对项目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土壤方面3个,地质地貌方面2个,水利方面2个,土壤方面有障碍层次、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含量,地质地貌方面有地形坡度和表层土壤质地,水利方面有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利用专家多轮打分的特尔斐法确定组建适合项目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通过上述指标体系应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法对项目区近邻耕地与项目区工程实施后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表明:项目区整理后的耕地与近邻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相比都提高了1~3个级别。通过评价可得出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耕地质量,与项目区邻近耕地相比能够明显改良项目区土壤质量、完善灌排设施和地形坡度等生产条件;根据评价指标建立方法可组建适合周边乡镇的自然质量等评价体系,为其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评估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和修正系数的计算可准确反映本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特征、工程实施产生的土地利用和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也能更贴近实际地反映项目区耕地质量。因此,土地整理工程对耕地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本文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进行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后的耕地质量评价是可行的,对山东省开展各种耕地质量评价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作用。

吴勇,周珊[2](2019)在《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南充市S镇为例》文中提出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协调人地矛盾和保护耕地,但土地整理过程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从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层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S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发现:S镇在土地整理前的生态环境评价等级为"差",土地整理后的等级为"较好";在土地整理过程中,S镇的土壤肥力指数、土壤质量、土地垦殖率和人均耕地等指数向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土地整理工作,减少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今后的土地整理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覆盖率,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等等。

刘茂江[3](2019)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质量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兴文县隶属四川省宜宾市,为宜宾烟叶的主要产区之一,非常适宜山地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由于兴文烟区地处喀斯特地形地貌,地形切割严重,耕地较为分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兴文烤烟现代化及标准化生产,因此烟地土地整理势在必行。然而,土地整理使原有土壤质地、土层结构及耕作层受到破坏,从而导致部分烟田供肥能力减弱、土壤结构差、易板结、整地移栽难等不利于烟叶种植的问题,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土壤调理剂施用、绿肥种植翻压和秸秆还田覆盖3种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质量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土壤调节剂对土地整理后烟田烟株生育期、农艺性状、干物质、经济性状、栽烟后60d及采烤结束后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烟株的大田生育期基本相同,无显着差异;烤烟生长前期,各处理烟株长势差异不大,地上部和根干物质积累量各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施用钙镁磷肥、腐殖酸钾的处理后期长势较好,其地上部干重增幅较大;施用钙镁磷肥的产值量和均价最高,产值30532.95元/hm2,均价14.57元/kg;中上等烟比例以施用腐殖酸钾的处理最高,达89.94%;施用腐殖酸钾、钙镁磷肥和石灰+保水剂处理的土壤肥力较高,且不同时间土壤肥力相互影响,可大幅减少化肥使用量。综合看来施用钙镁磷肥、腐殖酸钾的处理有利于改善植烟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微生态环境恢复速度,提高烟叶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2研究了绿肥种植翻压对绿肥矿化分解规律、烟株大田农艺性状、初烤烟叶经济性状,土壤pH值、有机质、容重、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绿肥生物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果表明:绿肥翻压后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腐殖质含量提高,而土壤pH值和容重有所降低;翻压绿肥60d时土壤中速效氮含量达179.8mg/kg,同期较对照高出16.2mg/kg;翻压绿肥处理在栽烟60d时,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最高,同期较对照高8mg/kg;翻压绿肥30d时土壤中的速效速效钾含量最高,同期较对照高110mg/kg;翻压绿肥后土壤容重较翻压前降低0.06g/cm3;翻压绿肥能提高烟株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围和留叶数,烟叶产量和产值有所增加,产量增加5.4%,产值增加7.0%。3研究了秸秆还田覆盖对土地整理后烟田的土壤水分、土壤速效氮含量、烤烟根系形态性状、烤烟成熟期农艺性状和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保水性低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的土层速效氮含量最高,提高了土壤肥力,020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达139.46mg/kg;秸秆覆盖后烟株前期生长较慢,但后期根系生长高于其他处理,提高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产量2008.5 kg/hm2,产值40370.85元/hm2。

翟红宾[4](2017)在《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碳排放测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空前提高使得人地矛盾日益严峻。土地整理的广泛开展,不仅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同时也为土地产出率水平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具有”双刃剑”的作用,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强化碳排放管理,为植被土壤固碳作用的积极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关于土地整理的碳收支经常被忽视,缺乏有效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减排措施,因此,本研究选取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行唐县翟营乡北郄凹村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平山县大吾乡田兴村等(10)个村土地整理项目、灵寿县青同镇白朱乐村等(19)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三个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区土地整理示范建设项目,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等方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两方面测算并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碳排放变化特征。根据研究结果可知:(1)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储量变化情况为行唐县翟营乡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碳储量增加了450.512t,平山县大吾乡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碳储量增加了256.184t,灵寿县青同镇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碳储量增加了1704.346t,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项目实施后为均为碳汇效应;(2)典型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源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土地整理项目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灵寿县最大为15619.264t,其次为平山县4951.604t,最少为行唐县2516.716t。行唐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相当于排放了1808.868t碳,平山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相当于排放了4110.627t碳,灵寿县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相当于排放了12181.878t碳,均表现为碳源效应。

刘硕[5](2016)在《越西县古二乡土地整理规划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越西县古二乡地处川西南中山宽谷地貌,凉山州北部,自然条件复杂,而且现有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加之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低,农业灌溉、田间道路等工程急待建设,现有耕地生产效益低。为改善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现状,提高耕地质量,实现新增耕地目标,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行研究区内土地整理,势在必行。本文以越西县古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吸取了国内外对土地整理规划研究的成功经验,对古二乡土地利用程度、耕地质量现状和土地利用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全面了解越西县土地利用现和基础设施用地现状。利用数学分析法对研究区水资源供给平衡、土地适宜性、新增耕地潜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进行分析,进而深刻了解研究区基础条件。通过对研究区自然条件及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结合国内外土地整理模式,提出了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的理念和模式,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整理必要性分析、土地整理可行性分析结果,依据土地整理规划原则,制定了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平整工程规划、排水灌溉工程规划、道路工程规划、美化工程规划。在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确保了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土地整理前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增加明显:农业总产值达到177.6万元,增加率为12.95%,投入产出比减少了0.48%,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3.52%;社会效益明显:耕地新增率为7.99%,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为25.18%,道路密度增加率为0.985%,粮食年产量增加了12.02%;生态效益增加突出:土地垦殖率为1.83%,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了1.84%,土地平整率为22.97%,灾害抵抗能力增强。通过综合效益分析计算得出此次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得分0.8423,社会效益得分0.5864,生态效益得分0.6759,综合效益得分0.7152。此次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不仅实行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黄蕾,江黎,彭培好[6](2016)在《土地整理农户福利测度——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文中指出文章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构建了土地整理农户福利指标,对土地整理前后农户福利变化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福利水平土地整理后较整理前略有所提高,其中,从功能指标看,除耕地质量、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心理状态指标有不同程度恶化,其他指标包括人均收入、纯收入、田间道路生产路配套完善、耕地灌溉保障、农业景观、农用地流转空间均有所提高,农业景观指标提升最明显,但土地整理对农户福利总的提升贡献不明显。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应从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编制、提升施工质量,细化土地权属调整工作和增加农户参与程度等方面提升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实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户福利水平。

郑加玉,张忠峰,程森,蔡宪杰,朱启法,薛琳,王传义,张继光[7](2015)在《皖南烟区村域尺度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土地整理对耕地生态价值的影响,采用替代法及市场定价法等方法,探讨了皖南村域尺度上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土地整理区的耕地生态价值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耕地气体调节价值、营养循环价值和水源涵养价值3种生态价值在整理前分别为58.46、15.11和0.35万元,气体调节价值最高,水源涵养价值最低。土地整理完成后,3种生态价值均有增加,其中营养循环价值增加6.23万元,增加量最高;水源涵养价值增值率最高,达到整理前的12.5倍。整理后耕地的总生态价值增加了13.94万元,增值率为18.86%。因此,该村域尺度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其生态效益显着,研究结果将对烟田耕地有效利用及后续土地整理实践提供重要的借鉴与指导。

杨超,张敏,宋玉兰[8](2015)在《北疆棉区沙湾县土地整理效益评估》文中认为为科学评估北疆棉区重点县沙湾县土地整理的实施效果,进而有效了解其土地整理实施的成效,利用对其农户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从增产效益、增地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对其2010—2014年土地整理效益进行测算。结论:5年规划期的土地整理实施后,研究区新增耕地单位面积年增产5.48t,有效面积年增产49275t,规划期末累计增产98 550t,整理完成时累计增产246 375t。新增耕地的单位面积净增产值1.75万元/hm2,有效面积年净增产值1 5761.25万元,规划期末有效面积累计净增产值31 522.50万元,整理完成时累计净增产值78 806.25万元。原有耕地的单位面积年净增产值0.51万元/hm2,有效面积年增产值243 180万元,规划期末累计净增产值1 215 900万元。在增收与增产两方面,土地整理均大幅促进了棉花种植效益的提升。

蔡恩香,周学武,金贵[9](2015)在《基于因素修正的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等别更新研究》文中认为耕地质量更新主要是对耕地质量发生变化的耕地进行重新赋值和等别计算。通过对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耕地的质量变化进行研究,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对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的质量更新进行了探讨,即在等别更新过程中不仅对耕地的分等因素进行了修正,而且根据土地整理后耕地的实际生产情况对耕地的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进行了更新。结果显示:在所选取9个样点中,耕地的自然质量等提高0.53至0.89个等别;利用等和经济提升更加明显,其中8号样点的利用等提高了1.07个等别,经济等提高了1.12个等别,提升最低的3号样点的利用等和经济等也分别提高了0.61,0.49个等别,反映了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的提升作用。

刘毅[10](2014)在《南充市黄溪乡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土地。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所必须的耕地数量,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整理旨在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对于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地都已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指导,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使得土地整理中产生的问题越发严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其衡量土地整理的效果,可促进土地整理的良性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定量分析,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开展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土地整理相关理论,而且可以为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对更好的规划和指导土地整理实践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南充市黄溪乡土地整理项目作为效益评价的实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选取了16个评价指标以构建研究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隶属度,构建效益评价模型,对土地整理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进而确定土地整理效益等级。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土地整理后,研究区经济效益分值由整理前的40.01提高到整理后的77.62,评价等级由“差”转为“良好”;社会效益分值则由55.44提高到83.42,增加了29.78,评价等级由“一般”提高为“良好”;生态效益评价分值由51.14提高为77.84,评价等级由“差”提高为“良好”;综合效益评价分值由整理前的47.56提高为整理后的78.88,评价等级达到了“良好”级别。从前后变化的分值来看,研究区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社会效益巨大,生态效益有了很大提高,项目的实施在总体上是成功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2)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选用的评价方法基本能全面、客观的反映研究区土地整理产生的各项效益,科学性、客观性较强,可以为研究区或者类似地区的土地整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为提高研究区土地整理效益水平,改进效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若干建议:一是进一步探索改进指标的量化方法,不断提高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二是尽快建立适合四川省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规范性;三是在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时,加强对景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影响的研究,丰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内涵;四是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科学技术运用到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土地整理后的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整理后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M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土地整理
        2.1.2 耕地质量
        2.1.3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
        2.1.4 土地整理项目后耕地质量管理
        2.1.5 农用地分等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壤肥力理论
        2.2.2 区域差异理论
        2.2.3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3.1 评价总体思路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2.2 评价指标因素的选取
        3.2.3 评价指标因素权重
    3.3 划分评价单元
        3.3.1 划分评价单元的原则
        3.3.2 划分评价单元的方法
    3.4 自然质量等评价
        3.4.1 评价有关参数
        3.4.2 自然质量等计算
    3.5 耕地利用等评价
        3.5.1 确定土地利用系数
        3.5.2 计算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等指数
        3.5.3 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
        3.5.4 确定利用等
    3.6 耕地经济等评价
        3.6.1 土地经济系数的确定
        3.6.2 计算指定作物经济等指数
        3.6.3 计算耕地经济等指数
        3.6.4 确定经济等
第4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案例研究
    4.1 项目区概况
        4.1.1 项目区自然状况
        4.1.2 社会经济条件
        4.1.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4.1.4 项目区项目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4.2 项目实施概况
        4.2.1 土地平整工程
        4.2.2 田间道路工程
        4.2.3 灌溉与排水工程
    4.3 运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法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4.3.1 自然质量等评价
        4.3.2 耕地利用等评价
        4.3.3 耕地经济等评价
    4.4 结果分析
        4.4.1 土地整理实施后地类数量变化
        4.4.2 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变化
    4.5 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及耕地质量评价的建议
        4.5.1 土地整理工程实施方面的对策建议
        4.5.2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方面的对策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南充市S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1.1 数据来源
    1.2 模型构建
        1.2.1 生态环境影响物元的确定
        1.2.2 经典域和节域矩阵的确定
        1.2.3 经典物元模型中距和关联函数的确定
        1.2.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环境影响的权重
        1.2.5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关联度的确定
2 S镇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1 S镇土地整理前后各类农用地面积变化
    2.2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S镇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2.1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2.2.2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指标的关联度情况
        2.2.3 S镇土地整理前后生态环境影响结果
3 S镇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改进措施
    3.1 S镇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情况
    3.2 改进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3)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质量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兴文县烤烟产业及土地整理基本情况
        1.1.1 兴文县烤烟产业基本情况
        1.1.2 兴文烟区土地整理基本情况
        1.1.3 土地整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1.4 土地整理后土壤改良措施
    1.2 土壤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1.2.1 土壤调节剂的作用
        1.2.2 土壤调节剂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绿肥种植的应用研究
        1.3.1 绿肥种植的作用
        1.3.2 绿肥应用的研究现状
        1.3.3 绿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3.4 绿肥对土壤养分库的调节机理
        1.3.5 绿肥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活动的影响
    1.4 秸秆还田覆盖的研究
        1.4.1 秸秆还田覆盖的作用
        1.4.2 秸秆还田覆盖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土壤调节剂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2.1.4.1 土样的测定
        2.1.4.2 生育期调查
        2.1.4.3 农艺性状调查
        2.1.4.4 烟株干物质测定
        2.1.4.5 原烟外观质量评价
        2.1.4.6 烟叶产值量统计
        2.1.4.7 土壤肥力综合性指标计算
        2.1.5 数据分析
    2.2 绿肥翻压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设计
        2.2.4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2.2.4.1 绿肥生物量的测定
        2.2.4.2 绿肥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C/N比值的测定
        2.2.4.3 绿肥矿化分解规律的测定
        2.2.4.4 土样的测定
        2.2.4.5 土壤容重的测定
        2.2.4.6 农艺性状调查
        2.2.4.7 原烟外观质量评价
        2.2.4.8 烟叶产、质量统计
        2.2.5 数据分析
    2.3 秸秆覆盖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2.3.1 试验地点
        2.3.2 试验材料
        2.3.3 试验设计
        2.3.4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2.3.4.1 土壤水分的测定
        2.3.4.2 土壤速效氮含量的测定
        2.3.4.3 烤烟根系性状的测定
        2.3.4.4 烤烟农艺性状的测定
        2.3.4.5 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2.3.4.6 烟叶产、质量统计
        2.3.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调节剂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3.1.1 不同土壤调节剂对各处理生育期的影响
        3.1.2 不同土壤调节剂对烟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3.1.3 不同土壤调节剂对不同时期烟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4 不同土壤调节剂对原烟外观质量的影响
        3.1.5 不同土壤调节剂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3.1.6 不同时期土壤肥力评价
    3.2 绿肥翻压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3.2.1 绿肥生物量及化学成分测定
        3.2.2 绿肥矿化分解规律
        3.2.3 土壤pH值的变化
        3.2.4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3.2.5 土壤速效氮的变化
        3.2.6 土壤速效磷的变化
        3.2.7 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3.2.8 翻压绿肥前后土壤容重的变化
        3.2.9 烟株大田农艺性状测定
        3.2.10 初烤原烟外观质量评价
        3.2.11 初烤烟叶经济性状
    3.3 秸秆覆盖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3.3.1 覆盖方式对团棵期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3.3.2 覆盖方式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
        3.3.3 覆盖方式对烤烟根系形态性状的影响
        3.3.4 覆盖方式对烤烟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3.3.5 覆盖方式对烤烟外观质量的影响
        3.3.6 覆盖方式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土壤调节剂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4.2 绿肥翻压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4.3 秸秆覆盖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碳排放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2.1 土地整理的概念
    2.2 人地关系理论
    2.3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土地利用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2.5 本章小结
3 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现状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环境概况
    3.2 数据处理
        3.2.1 项目基础数据
        3.2.2 实验数据
    3.3 项目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其碳收支测算方法
        3.3.1 项目区土地利用变化
        3.3.2 碳收支测算方法
    3.4 土地整理项目施工过程碳排放测算方法
        3.4.1 主要工程内容
        3.4.2 施工过程的碳排放测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典型土地整理项目的碳排放测算
    4.1 项目所在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4.2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4.2.1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来源
        4.2.2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碳排放汇总
        4.2.3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不同工程类型的碳排放量
    4.3 土地整理前后的碳储量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清单

(5)越西县古二乡土地整理规划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土地整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土地整理
        2.1.2 土地整理规划
        2.1.3 土地适宜性
        2.1.4 土地利用程度
        2.1.5 耕地整理潜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系统理论
        2.2.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2.4 土地经济供给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区位概况
        3.1.1 区位交通
        3.1.2 自然条件
    3.2 土地利用现状
        3.2.1 土地利用程度
        3.2.2 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3.3 基础设施现状
        3.3.1 交通条件
        3.3.2 排水灌溉设施
第4章 研究区土地整理论证分析
    4.1 研究区基础条件分析
        4.1.1 研究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4.1.2 土地适宜性评价
        4.1.3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4.1.4 基础设施分析
    4.2 研究区开展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分析
        4.2.1 研究区土地利用率及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4.2.2 研究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4.2.3 研究区耕地布局分析
        4.2.4 研究区耕地资源发展潜力现状
    4.3 研究区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分析
        4.3.1 土地整理规划符合其他规划的要求
        4.3.2 土地整理优势分析
第5章 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研究
    5.1 研究区土地整理的目标
    5.2 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原则
        5.2.1 因地制宜原则
        5.2.2 经济高效原则
        5.2.3 生态和谐原则
        5.2.4 社会接受原则
    5.3 研究区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模式
        5.3.1 规划设计的理念
        5.3.2 规划设计模式
    5.4 总体规划设计布局
        5.4.1 研究区框架问题识别及解决途径
        5.4.2 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5.4.3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
        5.4.4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
        5.4.5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5.4.6 宣传工程规划
第6章 研究区土地整理后效益评价
    6.1 研究区耕地质量评价
        6.1.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和作物类型
        6.1.2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
        6.1.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1.4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分
        6.1.5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6.1.6 确定耕地利用等指数
    6.2 效益分析
        6.2.1 经济效益分析
        6.2.2 社会效益分析
        6.2.3 生态效益分析
        6.2.4 综合效益分析
论文主要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土地整理农户福利测度——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整理农民福利的理论分析
    (一)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
    (二)土地整理农民福利的构成
    (三)模型构建
        1.农户福利的模糊构建
        2.权重的确定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三、评价结果及分析
四、结论

(7)皖南烟区村域尺度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项目区概况
    1.2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1.3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方法
2结果
    2.1土地整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气体调节价值及其变化
    2.3营养循环价值及其变化
    2.4整理前后水分涵养价值变化
    2.5总生态价值及其变化
3讨论
4结论

(8)北疆棉区沙湾县土地整理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2评价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2.2土地整理效益评估
3结论

(9)基于因素修正的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等别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1.1 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方法
    1.2 项目区更新方法
        1.2.1 参评因素的选取和重赋值
        1.2.2 土地系数的修正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案例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分等因素的选取与修正
        2.2.1 因素的选取
        2.2.2 因素的修正
    2.3 土地系数的修正
    2.4 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更新过程
    2.5 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等级计算结果
3 结论

(10)南充市黄溪乡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
        1.2.2 国内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土地整理及其效益评价概述
        2.1.1 土地整理的内涵
        2.1.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概述
    2.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内容
        2.2.1 经济效益
        2.2.2 社会效益
        2.2.3 生态效益
        2.2.4 综合效益
    2.3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原则
        2.3.1 科学性原则
        2.3.2 公正性原则
        2.3.3 全面性原则
        2.3.4 对比性原则
    2.4 理论依据
        2.4.1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2.4.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4.3 成本-收益理论
        2.4.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4.5 区位理论
        2.4.6 系统理论
第3章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3.1.1 评价步骤
        3.1.2 评价方法
    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2.3 评价指标说明和计算方法
    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3.1 总目标的提出
        3.3.2 递阶层次的建立
        3.3.3 判断矩阵的构造和计算
        3.3.4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3.3.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3.4 建立评价模型
        3.4.1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3.4.2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3.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3.5 效益评价分值的计算
    3.6 确定土地整理效益等级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土地利用状况
        4.1.5 土地整理建设内容
    4.2 评价指标的定量计算及定性分析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各效益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计算
        4.3.2 评价指标 C1-C5相对于经济效益 B1的权重计算
        4.3.3 评价指标 C6-C12相对于社会效益 B2的权重计算
        4.3.4 评价指标 C13-C16相对于生态效益 B3的权重计算
        4.3.5 层次排序
    4.4 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
        4.4.1 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4.4.2 评价模型的建立
    4.5 效益评价分值的计算
    4.6 土地整理效益等级的确定
    4.7 评价结果分析
        4.7.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4.7.2 社会效益评价分析
        4.7.3 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4.7.4 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土地整理后的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M镇为例[D]. 张广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2]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南充市S镇为例[J]. 吴勇,周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3]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地整理后植烟土壤质量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D]. 刘茂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4]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土地整理项目碳排放测算研究[D]. 翟红宾. 河北经贸大学, 2017(02)
  • [5]越西县古二乡土地整理规划及效益分析[D]. 刘硕.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6]土地整理农户福利测度——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福利理论[J]. 黄蕾,江黎,彭培好. 社会科学家, 2016(02)
  • [7]皖南烟区村域尺度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 郑加玉,张忠峰,程森,蔡宪杰,朱启法,薛琳,王传义,张继光. 中国烟草科学, 2015(05)
  • [8]北疆棉区沙湾县土地整理效益评估[J]. 杨超,张敏,宋玉兰.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9)
  • [9]基于因素修正的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等别更新研究[J]. 蔡恩香,周学武,金贵.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2)
  • [10]南充市黄溪乡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 刘毅.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土地整理后的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