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防护林滴灌综合效益初探

沙地防护林滴灌综合效益初探

一、滴灌在沙地防护林上应用的综合效益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雷[1](2021)在《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文中指出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并且沙漠化等生态灾害频发。为了防治沙漠化,人工植被建植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和措施被广泛应用于该地区。毛乌素沙地经过40多年的治理,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柳、杨柴和柠条等人工灌木林,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风蚀破口”进行了不同补植模式的应用实践。然而,什么样的恢复措施、什么样的补植模式才是好的生态恢复,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人工建植的沙柳和杨柴灌木林为研究对象,从林龄和微地形方面,分析了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群落变化特征和演替方向,构建了沙地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并对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风蚀破口”的不同补植模式进行了评价,最终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本研究在丰富基于统计学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的同时,旨在为指导我国沙区植被恢复和退化恢复植被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沙柳和杨柴种群均在退化,其重要值也下降到造林34年和38年的0.8475和0.4994,群落向着油蒿群落正向演替,但是杨柴的演替速度更快些;群落演替后期草本层均出现了多年生禾草,群落趋于稳定。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群落特征指标值增加,但飞播杨柴的提升速度较沙柳造林慢。微地形研究表明,杨柴个体大小随着坡位的下降呈明显的减小趋势;杨柴种群活力丘间低地最高,迎风坡次之,背风坡最差;演替进程上背风坡更快;此外,从立地条件来看,丘间低地的地上生物量、全氮和土壤含水量较高,迎风坡坡中的地上生物量和速效钾较高,背风坡坡上风蚀最大。(2)以生物多样性、固碳调节、土壤肥力调节、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等5个生态系统服务类别为准则层,构建了沙地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防风固沙权重最大,为0.42,生物多样性次之,为0.25,再次是涵养水源,为0.17。(3)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分析显示,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沙柳和杨柴人工灌木林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增益显着;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调节在造林初期增益最快,且沙柳林增速快于杨柴林;土壤肥力调节在造林中段增益最为明显;涵养水源在沙柳林造林初期没有减损,而在杨柴林略有减损;沙柳和杨柴人工灌木林在造林初期防风固沙功能增效显着,并分别在造林23年和14年后能提供稳固的防风固沙功能。沙柳和杨柴人工灌木林各阶段可分为4类生态系统服务簇:(1)植被提供服务匮乏型;(2)水土保持保护型;(3)植物土壤保育型;(4)多功能型。微地形方面,坡中相比坡上,固碳调节、土壤肥力调节处于增益状态;坡下相比坡中,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处于增益状态;丘间低地相比坡下,全部处于明显的增益状态。此外,丘间低地相比迎风坡和背风坡均呈明显的增益状态;背风坡相比迎风坡,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增益,其它减损。(4)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沙柳和杨柴人工灌木林评价分值增高,且分别在造林8年和30年后与油蒿群落的得分相近。微地形结果表明,丘间低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得分最高,其次为坡中,坡上和坡下略低,且迎风坡优于背风坡。对“风蚀破口”不同补植模式的评价结果表明,沙柳沙障的固碳能力、土壤肥力调节和防风固沙等效益恢复的最好,紫穗槐生物多样性恢复最好,樟子松人工林均最差;得分上,紫穗槐仅略低于沙柳沙障,可以继续推广,而相对于樟子松,乡土的沙柳更值得推广,该地区也更适合灌木林的营建。(5)裸沙地土壤肥力调节与涵养水源为协同关系,土壤肥力调节在权衡中相对其它服务收益是以损耗生物多样性为前提的。油蒿群落固碳调节与土壤肥力调节、涵养水源三者之间存在协同关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在权衡中已达到相对饱和,均不再收益。随着林龄的增加,沙柳人工灌木林土壤肥力调节和涵养水源一直为协同关系,但仍以权衡为主,固碳调节在权衡中均不收益,生物多样性在权衡时收益开始增多并出现协同关系。随着林龄的增加,杨柴灌木林协同关系略有增加,但仍以权衡为主,规律基本一致,就是防风固沙均不收益,涵养水源均相对收益,只是权衡程度在降低,竞争在减小。微地形方面,协同关系的数量坡下>坡中>坡上和丘间低地,但防风固沙均不收益。不同坡向权衡和协同关系类似,只是背风坡权衡程度更高,竞争更激烈。此外,沙柳人工灌木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调节各自评估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杨柴人工灌木林所有多样性指数与单位面积生物量、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而所有的指标与风蚀桩高度变化均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杨柴人工灌木林相比沙柳人工灌木林可以更快的演替到油蒿群落,但是飞播杨柴提升群落生态效益的速度较沙柳造林慢。沙柳和杨柴造林初期以生物多样性、固碳调节和防风固沙增益为主,但是并没有过多的消耗土壤含水量,中期以土壤肥力调节为主,且沙柳和杨柴分别在造林23年和14年以后可提供稳固的防风固沙功能。此外,微地形对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优化抚育时应根据功能需要分部位经营。整体上,人工促进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是成功的,但是在今后选择物种时应更多的考虑乡土灌木树种。

秦杏宇[2](2020)在《沙地滴灌栽培杨树中龄林的土壤水分动态与生产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杨树人工林种植面积广,但绝大部分所处立地条件差、林分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我国地势多样、水资源严重匮乏且分布不均,导致农林生产中的用水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利用滴灌技术,并结合科学的灌溉制度则可以实现栽培杨树人工林节水高效、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从而顺应现代化林业发展的要求。为研究滴灌栽培杨树(Populus)人工林的灌溉效应,在北京大兴区永定河故道沙地上,以9年生杨树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滴头流量湿润锋运移规律、滴灌和沟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细根分布与生产力、不同灌溉量处理下杨树人工林的生长及生理特性、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杨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滴灌6 h后,4 L/h和2 L/h滴头流量下土壤湿润锋的垂直运移距离分别可达63.8cm和54 cm,且4 L/h滴头流量下杨树吸收根主要分布层(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已达到饱和状态,而2 L/h滴头流量下该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则始终保持快速升高状态。4 L/h滴头流量在滴灌6 h后,其水分可以完全覆盖杨树根系主要分布土层,且不会造成水分深层渗漏。(2)滴灌和沟灌后,湿润锋的最大垂直运移距离分别为72 cm和143 cm,湿润体横切面的面积分别为0.41 m2和2.71 m2,单次灌溉量分别为79.20 m3/hm2和776.47 m3/hm2,沟灌是滴灌的9.80倍。灌溉后二者杨树根系主要分布土层(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均历时约11 d降低到水分轻度亏缺临界值(土壤含水率接近田间持水量的70%)。整个生长季内,滴灌累计灌溉18次,灌溉总量为1425.60 m3/hm2;沟灌累计灌溉3次,灌溉总量为2329.41 m3/hm2。生长季4-10月内,滴灌下杨树人工林根系处始终未发生土壤水分中度亏缺,而沟灌下杨树人工林根系共计109 d处于土壤水分中度亏缺(土壤含水率小于田间持水量的60%)状态。(3)当年当年试验林的输水途径为灌水和降雨,而滴灌管理区的输入水量为6227.60m3/hm2,耗水量为6161.64 m3/hm2,沟灌区的输入水量为7131.41 m3/hm2,耗水量为5203.26m3/hm2,滴灌区和沟灌区分别有1.1%和37.1%的水分为无效水,不能为杨树吸收利用。在相同降雨量的条件下,沟灌灌溉量远大于滴灌,但有37.1%的水资源浪费,这有悖于实际生产意义。株间与行间方向各树干距离处的细根表面积均滴灌大于沟灌,且在同一方向两者的水平分布基本相似,但株间方向二者均在距树干1.5 m处最大,其中滴灌下距树干1 m和1.5 m处仅相差15.44 cm2,而行间方向二者均在距树干0.5 m处最大,株间方向细根表面积和分别为4556.81 cm2和1695.19 cm2,行间方向分别为1302.64 cm2和964.48cm2。株间与行间方向各土层深度的细根表面积均滴灌大于沟灌,各方向二者也均在10-20 cm土层处的细根表面积最大,所占比例为株间23.2%和29.8%,行间26.7%和34.6%,滴灌细根表面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沟灌50-60cm土层又较上一土层增加;在沙地土壤条件下,灌溉方式的差异导致杨树人工林生产力也形成显着差异,其中滴灌杨树人工林蓄积年生长量为38.92 m3/hm2,沟灌则为25.43 m3/hm2,前者是后者的1.53倍。(4)不同滴灌灌溉量试验表明:杨树叶片的光合参数Pn、Gs、Ci和Tr随灌溉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轻度亏缺灌溉和中度亏缺灌溉处理下杨树细根表面积基本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充分灌溉处理10-20 cm较0-10 cm土层增加193.28 cm2,三个处理在0-40 cm土层依次分布着86.6%、89.5%和91.7%的细根;三种灌溉量处理对杨树胸径变化影响显着,充分灌溉处理最大,为1.42 cm,蓄积增长量也是充分灌溉处理最大,为38.92 m3/hm2,与轻度亏缺灌溉处理无显着差异。(5)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结果表明:4种水肥耦合处理均对杨树胸径变化无显着影响,但高施肥量+充分灌溉耦合处理下的树高和蓄积增长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

苏敏[3](2019)在《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沙化是研究全球土地资源锐减、土地生产力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以土地沙化防治为目的对沙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可以为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治沙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该文以我国呼伦贝尔沙区为研究区,基于气候学、地质地貌学、植物学和生态学等理论,以土地沙化防治为目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并针对于不同的立地类型特征提土地沙化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干燥度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区(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和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根据地貌特征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组(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沙丘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平原、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河谷滩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沙丘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河谷滩地),以植被覆盖度、耕作现状和土壤盐渍化程度等指标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18个立地类型。(2)该文绘制出呼伦贝尔沙丘地分布范围和面积,面积为6369.13km2,呈上、中、下三条沙带分布:第一条沙带北起鄂温克的乌勒古格德,南到巴润罕达盖音毛德,东临大兴安岭林区;第二条沙带伊敏河及锡尼河两岸,北起海拉尔谢尔塔拉牧场十二队,南到巴彦岱护林站;第三条沙带分布在沿海拉尔河南岸,西起动呼伦湖东北岸,东到海拉尔西山。(3)得出精准的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图,针对沙丘地提出轮牧管理、樟子松林封育、樟子松野生苗植苗造林、灌草混播、设置机械沙障、建设护岸林等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治沙方式;针对平原立地类型组提出飞播造林、设置灌木活沙障、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设置农田防护林、建立管护站、封育管理等控制载畜量和植被建设的治沙方式;针对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提出建设护岸林和水源涵养林、种植耐盐碱植物、铺设耐盐碱材料等植被修复治沙方式。该研究为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工作提供了更精准的科学依据,为全国沙区立地类型划分提供技术支撑。

刘家辰[4](2017)在《高速公路绿化滴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绿化滴灌技术是科学的运用现代化滴灌技术灌溉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及其他绿化带,减少水车漫灌等高能耗养护方式,保证高速公路安全畅通,节约资源,共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论文以滴灌管的水力特性为研究对象,确定了三个影响因子,两个主要评价指标。滴灌技术以前主要应用在农业,对滴灌管长度、初始水头等设计往往依靠经验,与评价指标的关系研究还不够,不能科学合理的指导高速公路绿化工作。因此对滴灌管水力特性的研究对滴灌系统的初步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调研了国内外关于滴灌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滴灌技术的要点和机理,针对相关文献中研究成果及不足,确定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论文分析论述了滴灌技术参数,采用了外径16mm滴灌管,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影响因子与均匀度、偏差率的关系曲线,分析影响走势。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灌水均匀度变化整体趋势与滴灌管长度变化趋势相近,在滴灌管长度30-40m的条件下,灌水均匀度基本上保持在80%以上;初始水头高度越高,灌水均匀度越高,在初始水头高度3-4m范围内灌水均匀度可以增加4%左右;滴头间距这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明显较低。流量偏差率在滴灌管长度30-40m范围内控制比较好,变化幅度0.25左右;间距这个因素对偏差率的作用较小;初始水头高度4-5m范围内,流量偏差率基本上接近于水平,最大相差0.03,影响程度较小。论文分析了滴灌系统水头损失特性,通过试验测定水头损失与勃拉休斯公式、滴灌推荐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水头损失之间的规律变化,确保滴灌系统设计更加合理有效。实际测量的水头损失比两种理论值都大,滴灌公式推荐的更接近于试验值,发现局部水头损失可以粗略计算为总水头损失的0.15-0.28倍。论文通过IBM MODLER统计软件分析,预测其他条件下灌水均匀度及流量偏差率的规律。两者的相对误差小于0.0021。滴灌管长度65m条件下,水头高度变化对均匀度影响很小;流量偏差率在长度70m以上受水头高度影响不大。通过试验分析及资料查询,对高速公路绿化滴灌系统进行初步设计,对滴灌系统的堵塞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

张志刚[5](2016)在《砂壤土条件下灰枣井式灌溉高效节水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灌溉农业是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发展节水灌溉在农林业、生态建设体系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效、精准、节水是灌溉发展的必然趋势。截止到2015年,新疆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已达近2300万亩,枣树种植面积已突破700万亩,成为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的第一大栽培树种,新疆枣树主要分布在环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和极端干旱区。目前新疆枣树的灌溉方式主要以漫灌、沟灌、滴灌(幼树)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灌溉节水要求的提高,地面滴灌面积逐渐增加,但是目前滴灌技术无法实现中径级、大径级灰枣树的节水灌溉,特别是无法实现有效、精准、节水,在灌溉的大量研究中,地下渗灌这种灌溉方式是国内外当前追求的一种最为有效、精准、节水的灌溉方式,当前国内上没有大面积应用的地下渗灌成熟技术和配套设备。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地下渗灌来提高新疆地区中、大径级灰枣树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充分实现利用有限水资源进行科学灌溉,已成为当地红枣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新疆特色林果业生产发展中面临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本论文以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红枣有效、精准、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为依托,借助该项目组发明的“林木井式灌溉方法”、“林木井式节水用竖井管”以及“林木节水灌溉用竖井管管盖”等系列国家专利。在新疆林业科学院佳木试验站红枣示范园内开展中、大径级灰枣树井式高效节水灌溉机理研究的系列大田试验,通过对中径级和大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不同滴头流量和灌水历时下井灌过程中水分运移特征、井灌过程中灰枣树光合特性、灰枣树体茎流特性以及井灌后地表蒸发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对比常规大田漫灌下与井式灌溉下灰枣的果实产量、品质,进一步证实井式灌溉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利弊影响,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中、大径级灰枣树根系挖掘试验发现:中径级灰枣树吸收根系在水平距离0400cm、垂直距离10160cm区间内均有分布,在水平方向距离树干越近吸收根分布密度等值线越密集;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均与水平、垂直距离呈幂函数关系,R2大于0.94;中径级灰枣树水平方向上根系分布主要区域(根系累积百分比7080%)集中在:0125cm,垂直方向上根系主要分布区域(根系累积百分比7080%)集中在:10cm70cm。大径级灰枣树吸收根系在水平距离0450cm、垂直距离10160cm区间内也均有分布;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同样与水平、垂直距离呈幂函数关系,且r2大于0.81;大径级灰枣树水平方向上根系分布主要区域(根系累积百分比7080%)集中在:0150cm,垂直方向上根系分布主要分布区域(根系累积百分比7080%)集中在:10cm90cm。(2)空白地单竖井管井式灌溉试验为研究中、大径级灰枣树下井式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中、大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确定出井式灌溉在中径级灰枣树井灌试验过程中选择双井管,滴头流量设定为8l/h、12l/h,灌水历时为8h、12h、16h;大径级灰枣树井灌试验过程中选择四个井管,头流量设定为8l/h、12l/h,灌水历时为6、8、10、12h。(3)通过三年的中径级灰枣树下双管井式灌溉大田原位沙壤土水分运移规律试验,得出适宜中径级灰枣树井式灌溉的滴头流量与灌水历时分别为滴头流量8l/h、灌水历时16h;滴头流量为12l/h、灌水历时为12、16h。由于井式灌溉采用常规滴灌用稳流器,稳流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导致内部出现损伤后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或减少流量,因此在选用稳流器时,满足林木需水同时尽可能选择小滴量稳流器,因此在井式灌溉实际应用过程中选用滴头流量8l/h、灌水历时16h为试验对象。(4)通过三年的大径级灰枣树下四管井式灌溉大田原位沙壤土水分运移规律试验,得出适宜大径级灰枣树井式灌溉的滴头流量为8l/h时、灌水历时为12h;滴头流量为12l/h时、灌水历时为10、12h。同样在选用稳流器时,本着有效保证土壤含水率稳定以及高效节水的理念,在井式灌溉实际应用过程中选用滴头流量12l/h、灌水历时12h为试验对象。(5)井式灌溉下中、大径级灰枣树各个光合参数均在膨大期、坐果期、成熟期、开花期较大,中径级灰枣树通过井式灌溉后对各个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大,较漫灌而言灌溉总量(井式灌溉)减小,并没有使中径级灰枣树出现干旱胁迫。由井式灌溉与漫灌下中、大径级灰枣树光合特性参数日均值,可知,中径级灰枣树在井式灌溉与漫灌条件下pn、gs存在显着差异(p<0.01),ci、tr、wue均无显着差异。大径级灰枣在井式灌溉与漫灌下仅pn存在显着差异(p<0.01),井式灌溉下pn较漫灌要高出11.6%,其余光合特性参数均无显着差异。(6)井式灌溉下中、大径级灰枣树的耗水量均大于漫灌条件下,井式灌溉下单株中径级灰枣树一个生长季耗水为4.68 m3,中径级灰枣树每亩按照83株计算,井式灌溉下中径级灰枣树每亩耗水为388.44 m3;大田漫灌下单株中径级灰枣树一个生长季耗水为4.36 m3,中径级灰枣树每亩按照83株计算,大田漫灌下中径级灰枣树每亩耗水为362m3。井式灌溉下单株大径级灰枣树一个生长季耗水为7.62 m3,大径级灰枣树每亩按照42株计算,井式灌溉下大径级灰枣树每亩耗水为320.04 m3;大田漫灌下单株大径级灰枣树一个生长季耗水为7.21 m3,大径级灰枣树每亩按照42株计算,大田漫灌下大径级灰枣树每亩耗水为302.82 m3。可见,全生长季井式灌溉下并未使中、大径级灰枣树耗水量降低,实施井式灌溉后并未影响到盛果期灰枣树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7)井式灌溉下单株中径级灰枣树全生长季树下地表蒸发量为1201.72 L/株,中径级灰枣树每亩83株计算,可得中径级灰枣树在井式灌溉下每亩地表蒸发量约为99.74m3;大田漫灌下单株中径级灰枣树全生长季树下地表蒸发量为3368.04 L/株,中径级灰枣树每亩83株计算,可得中径级灰枣树在大田漫灌下每亩地表蒸发量约为279.55 m3。井式灌溉下单株大径级灰枣树全生长季地表蒸发量为4193.36 L/株,大径级灰枣树每亩42株计算,可得大径级灰枣树在井式灌溉下每亩地表蒸发量约为176.12 m3;大田漫灌下单株大径级灰枣树全生长季地表蒸发量为5777.38 L/株,大径级灰枣树每亩42株计算,可得大径级灰枣树在大田漫灌下每亩地表蒸发量约为242.65 m3。(8)中径级灰枣树经过井式灌溉、常规漫灌、常规滴灌处理后,单株产量最高的为井式灌溉处理,单果最重的为常规漫灌,但二者无显着性差异;大径级灰枣树经过井式灌溉与常规漫灌处理后单株产量最高的同样为井式灌溉处理,单果最重的同样为常规漫灌,并且二者无显着性差异。中、大径级灰枣树经过井式灌溉处理后微量元素的含量较常规漫灌下差异不显着,井式灌溉技术在中、大径级灰枣树实际应用后,与常规大田漫灌相比果实产量以及果实品质基本无较大差异。综上所述,井式灌溉技术在中、大径级灰枣树应用过程中不仅大大减少了灌溉总量、棵间地表蒸发量,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并且没有减弱树体光合作用以及对土壤水分吸收利用能力,井式灌溉下中、大径级灰枣树的果实产量以及果实品质与常规漫灌下没有明显差异。可见,井式灌溉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高效、精准灌溉技术。

张杰[6](2016)在《基于同位素的哈密矮化密植大枣水肥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不同水肥条件下矮化密植大枣根系分布规律、水肥耦合效应对大枣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水肥条件下土壤和枣树中全氮含量及15N同位素丰度变化、水肥耦合效应对矮化密植大枣的影响,在第十三师红星一场园艺二场进行了试验,对试验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中全氮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20 cm以上深度土层全氮含量值较大;15N丰度值由于分馏作用而表现为深度越大值越大。0 cm60 cm深度土层范围,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全氮含量最低的B处理组对N的利用率最高。枝条和根系中的全氮含量相对较为稳定,15N丰度变化幅度不大。叶片和大枣中全氮含量和15N丰度变化较大,能够反映N在叶片和大枣中有富集现象。在适宜的灌水定额时,氮肥的吸收利用率最高;生育初期施入氮肥,贡献率在灌溉定额较低时对作物的贡献率较高;氮肥的偏生产力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2.相同灌水量情况下,浅层土壤容易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土壤温度更容易受到气温的影响,波动范围大,深层土壤受大气温度影响小。灌水量越大,土壤温度下降值就越大,土壤表层温度下价值最大;深层土壤下降值较小且变化相对稳定。滴灌技术可以使土壤的温度相对稳定,有利于大枣的生长。3.在施肥量较低的情况下,灌溉定额较低的处理,叶片气孔导度出现峰值的时间早于灌溉定额大的处理;在施肥量较高的情况下,灌溉定额较大的处理,叶片气孔导度更早出现较大值。较大的灌溉定额或较高的施肥量处理,对枣树叶片的维持较高蒸腾速率更为有利。相同灌溉定额时,光合速率随施肥量增大而变大;而灌溉定额对光合速率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水肥条件下,矮化密植大枣光合特性与水肥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现为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表现出耦合关系。4.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树干越近,根系分布越密集;采用漫灌方式进行灌溉时,根系分布与滴灌相比更加均匀;在垂直方向上,根系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为20 cm30 cm和60 cm80 cm两个深度土层。较低灌溉定额和适宜的灌溉定额时,增加施肥量有利于提高产量;过高的灌溉定额时,增加施肥量产量反而降低。相同施肥量时,矮化密植大枣产量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刘威宏[7](2016)在《根区滴灌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因其优越的土壤资源和独特的光热条件,适合优质苹果的生产,山地苹果生产已经逐渐成为当地最大的特色产业。但该地区降雨量小且分配不均,再加之日晒强烈、空气干燥,土壤水分蒸发散失快,山地苹果园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利用有限的雨水资源进行高效灌溉是改善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环境的有效途径。针对山地苹果生产中灌溉水利用率不高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关键问题,将雨水促渗管与传统滴灌相结合而组装集成一项节水灌溉新技术——根区滴灌。为了探讨根区滴灌技术在山地苹果园的应用效果,探析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条件达到优生区标准后,与优生区苹果树生长结果的差异,为果树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陕北米脂县6年生山地红富士苹果树为研究对象,以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优生区洛川县的降雨量和土壤贮水量为灌水依据,通过与穴灌、传统滴灌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对苹果树萌芽、坐果、枝叶生长和果实发育的影响,并讨论了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条件达到优生区标准后,与优生区苹果树生长结果的差异。获得的主要结果有:(1)根区滴灌技术能够加深灌溉水的入渗补给深度,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显着提高4060.cm土层的水分含量,改善山地苹果园的土壤水分环境,实现对苹果树长时间的水分供应,缓解苹果树在旱季的生长胁迫。在干旱季节(4月1日—7月16日),0100.cm土层的平均土壤贮水量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提高了5.926.29%、10.4511.87%。(2)根区滴灌技术能够促进苹果树萌芽和坐果,显着提高苹果树的萌芽率和坐果率,促使苹果树尽快开枝展叶,增加结果数量。萌芽率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增加了2.773.46%、4.055.24%;坐果率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增加了1.422.53%、1.422.53%。(3)根区滴灌技术能够促进苹果树新稍生长,显着提高苹果树的新稍长度、新稍粗度及中长枝所占比例,有利于苹果树促发中长枝,提早形成结果枝组。其中,中长枝所占比例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增加了1.32.4%、3.73.8%。(4)根区滴灌技术能够促进苹果树叶片生长,显着提高苹果树的叶片相对含水量、百叶鲜重、叶片面积及叶片厚度,使得光合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其中,叶片相对含水量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提高了1.645.14%、4.628.87%;百叶鲜重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提高了1.023.80%、2.464.99%。(5)根区滴灌技术能够促进苹果树果实发育,显着提高苹果树的果实横纵径、果形指数、优果率、单果重及苹果产量,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其中,优果率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增加了9.316.4%、20.234.1%;单果重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提高了0.971.52%、2.203.18%;苹果产量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提高了7.518.01%、13.5913.88%。(6)根区滴灌技术能够节约灌溉水资源,显着提高苹果树的水分利用效率,节水增产效果最佳。灌水量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节约了16.88%、29.19%;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滴灌、穴灌分别提高了10.1715.28%、16.9331.45%。综上所述,根区滴灌技术在陕北黄土丘陵区的山地苹果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单纯依靠人为限量补水,该地区山地苹果生产是难以达到优生区生产水平的。

闫小莉[8](2016)在《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水氮耦合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同时随着我国对天然林实施全面保护措施及国际木材贸易保护意识的逐渐提升,我国的木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故大力营造和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来缓解木材短缺势在必行。我国杨树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占全国乔木人工林的18.1%,大力营造和发展和杨树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我国杨树人工林平均生产力目前在15 m3.hm-2.yr-1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合理高效的集约水肥经营管理措施是有效提高速生丰产林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达到节水、减氮和增产的目的。将灌溉和施肥措施结合起来可以使水和肥两者的供应具有同步性,从而有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因此,在我国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大力发展和经营过程中,选择恰当合理的水肥投入方式、投放时期、合理配比、最佳用量等关键技术可对林木速生、节水节肥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欧美108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Guariento’)为研究对象,将地表滴灌和随水施肥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应用到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水肥管理中,旨在从树木生理生态特性、细根生长与分布、林木生长、林地生产力和碳储量等方面进行欧美108杨水氮耦合效应研究,探明水氮耦合策略促进林木生长的作用机理,并综合提出其高效的最佳滴灌和施肥技术组合。这将有助于提升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水分和养分管理水平,并为我国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水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借鉴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水氮耦合措施有效改善了欧美108杨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在林木生长最快的4-7月土壤水势(ψs)波动幅度较大,7-8因降雨集中各处理的ψs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随后在9-11月份ψs值又开始出现新的波动,故生长季内需要进适时灌溉才能使各处理ψs保持其设定的阈值之上。在实施水氮耦合措施的3个生长季内,-25、-50和-75 kPa三个灌溉水平下的林地平均ψs保持在-13.79- -14.19 kPa、-21.15--25.83 kPa、-29.88- -37.00 kPa范围内;林地20 cm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在3个滴灌水平下分别比CK提高61-69%、50-56%和27-55%。水氮耦合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显着,如采取措施第一年,各耦合处理下0-20 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比CK显着高出1-81和3-59%,到第二年分别比CK高出29-134和31-81%。最优耦合处理D3F3下的各养分含量最高,如措施第一年3个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CK高出82、25和4%,第二年分别比CK高出107、106和75%。综上,水氮耦合措施可有效改善欧美108杨林地土壤水养资源,为促进其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立地条件。(2)欧美108杨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耦合措施实施第一年,各水氮耦合处理中D3F3处理促进细根生长的效果最显着,其3个土层细根生物量较CK分别提高了316、386和442%,根长密度较CK分别提高345、176和132%。耦合措施实施第二年,各土层细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和平均直径均表现为:高水高肥(D3F3)和中水高肥(D2F3)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其中D3F3处理6个土层生物量密度是CK的3.12-47.74倍;细根表面积是CK的4.36-30.57倍。当灌溉量一定时,增加施肥量可显着促进欧美108杨细根的生长,但当施肥量一定时增加灌溉量对促进细根生长的效果不显着,即趋肥性强于向水性。欧美108杨细根生长对水氮耦合措施下所改善的林地土壤水养资源表现出高度可塑性,以此提高了林木吸收水养的能力,成为耦合措施促进其林木生长的重要机理之一。(3)水氮耦合措施会显着提高其叶片LAI、Pn、WUE和树干Vsf,且其影响随着措施实施年份越久其影响越显着。在3个生长季内,具有最大年均LAI的处理为D3F3,其年均LAI分别比CK显着高出21、44和58%。叶片Pn和WUE均是水氮耦合处理显着大于CK,在5a和6a生时,Pn分别比CK提高了23-63%和26-95%,WUE分别比CK提高30-110%和18-82%。树干Vsf与Rs、Ta、SWC和VPD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与RH呈极显着负相关性,各水氮耦合处理的树干Vsf均显着大于CK,如在7月份,5a和6a生欧美108杨树干Vsf日均值在9个耦合处理下分别比CK提高27-70%和13-69%。水氮耦合措施中的灌溉水平对欧美108杨各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相比施肥水平和水氮交互作用更为显着,且对施肥效果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4)地表滴灌和随水施肥(SDIF)措施可显着增加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生物量和碳储量。5-7a生时林分生物量在SDIF处理下分别为11.49、27.68和38.70 t·hm"2,相比CK的7.54、15.77和24.88 t·hm-2分别提高了52、75和60%。欧美108杨林.木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在SDIF和CK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平均在46.28-58.30%范围内。5-7 a生时林分碳储量在SDIF处理下分别为6.20、15.18和21.72 t-hm-2,相比CK处理的4.05、8.63和13.46 t-hm-2分别增加了53、76和61%。5和6a生欧美108杨林地0-60 cm土层碳储量分别达到50.87和61.32 t·hm-2,相比CK的43.08和47.92 t·hm-2分别显着提高18和28%。(5)水氮耦合措施可显着促进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并提高林地生产力。在措施实施第一年,最优耦合处理D3F3使5a生欧美108杨DBH、H和V年生长量分别达到4.9cm、3.0m和11.54 m3·hm-2·a-1,相比CK的4.0cm、1.9m和8.01 m3·hm-2·a-1分别提高23、58和44%;措施实施第二和三年,最优耦合处理D2F3使6和7a生欧美108杨DBH、H和V的年生长量分别达到5.6和3.1cm、4.2和2.3 m、27.85和25.96m3·hm-2·a-1,较CK的4.2和2.5 cm、3.3和1.6 m、20.48和16.58 m3.hm-2·a-1分别提高33和24%、27和44%、36和57%。水氮耦合措施下5-7 a生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最高经济收益可达5522.37-39619.07元/公顷,比CK的4311-32429元/公顷增加22-28%。水氮耦合措施中各因子对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施氮水平>水氮交互>灌溉水平。此外,欧美108杨在水氮耦合措施下林木IDBH、IH和Iv与各因子的偏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依次为:土壤有机质(OM)>土壤含水率(SWC)>土壤全氮(N)>叶面积指数(LAI)>细根生物量(FRB)>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树干液流速率(Vsf),最大偏相关系数为0.887,最小为0.315。综上,在对与本试验地环境相似地区的欧美108杨人工林进行水肥管理时:①地表滴灌的灌溉起始阂值应该在生长季内控制滴头正下方20 cm处的土壤水势在-25-50kPa范围;②生长季内的早春旱季(4-5月)灌溉次数和量较大,6-10月结合降雨情况,可降低灌溉次数和量;③欧美108杨栽植后的1-4年内采取滴灌施N措施可显着促进林地生产力,适宜施N量为450-600g/株/年,在生长季内4-8月份进行少量多次施肥,首次施肥应在展叶前进行;④根据根系分布规律和节水节肥的集约经营理念出发,滴灌垂直湿润区应维持在0-50 cm深度,水平湿润区应达到距离滴头50 cm处。

席本野[9](2013)在《毛白杨人工林灌溉管理理论及高效地下滴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木材资源对外依存高达30%以上,“十二五”期间预计木材缺口2亿m3,木材安全问题严重,大力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目前我国杨树人工林生产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分管理等集约经营水平低是其核心原因之一。本文以我国华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对其用材林灌溉管理理论和高效地下滴灌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提高其林地水分管理水平,进而大幅提高林地生产力,为缓解我国木材进口压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其它杨树品种人工林的水分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本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地下滴灌技术(SDI),以距滴头10cm、地下20cm处的不同土壤水势(-25、-50、-75kPa)作为灌溉起始阈值对6、7年生毛白杨人工林进行灌溉。期间对林木树干液流和黎明前叶水势(ψpd)、土壤水势和含水率、气象因子及地下水位(GWL)等进行连续或定期监测。结果表明,与不灌溉(CK)相比,SDI使6、7年生林分生产力分别平均提高24%和28%,其中,-25kPa处理使6年生林分的生产力达到39.9m3·hm-2.a-1,较CK极显着提高44%(P<0.01)。-25kPa处理的生产力在林分6年生时分别较-50和-75kPa处理提高20%和31%(P<0.01),在7年生时分别提高13%和14%(P>0.05)。每年5-7月为毛白杨生长高峰期,期间的累积胸径生长量平均占全年的84%;此外,该时期GWL较低。每年8-10月,毛白杨生长极慢,GWL大幅回升,即使无灌溉情况下土壤水分有效性也较高。能在毛白杨速生期内(4-7月)大幅提高土壤含水率(20和50cm处分别平均提高35%和27%)、树干日平均液流速率(46%)和ψpd(41%)是SDI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机制。(2)以充分灌溉下(-25kPa处理)的6、7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技术(TDP)、微型蒸渗仪和WinSCANOPY冠层分析仪分别对林分的林木蒸腾、棵间土壤蒸发和叶面积指数(LAI)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6、7年生林分的日平均蒸腾量(Tr)、蒸发量(Es)、蒸散量(ETa)分别为2.37和2.49mm·d-1,0.77和0.87mm·d-1,3.12和3.33mm·d-1,其年总Tr、Es、ET.分别为422和493mm、134和167mm、556和660mm。林地ETa在生长初期和末期主要由Es组成,比例为30%-97%;在生长中期主要由Tr组成,比例为70%-93%。提前一周进行第一次灌溉使7年生林分在展叶初期的冠层发展速度和液流速率较6年生林分明显提高,且使4月份的累积Tr提高147%。林分在5-7月的累积Tr平均可占全年的68%。毛白杨林分的基础作物系数(Kcb)和作物系数(Kc)与LAI间的关系均可用负指数函数描述,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34和0.627。林分Kcb和Kc在生长前期(25d)分别为0.02-0.96和0.40-1.27,在生长中期(135d)分别为0.96和1.27,在生长后期(45d)分别为0.96-0.4和1.27-1.26。因此,每年5-7月为毛白杨主要耗水时期,4-7月为其林地水分调控关键期;拟合的Kcb(LAI)和Kc(LAI)函数可用于根据毛白杨林分的实测LAI估算其Kcb和Kc;构建的Kcb和Kc曲线与常规气象数据结合,可用于估算与试验地气候相似地区水分供应充足的成熟毛白杨纯林的蒸腾量和蒸散量。(3)在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中采用土柱法获取2106个根样,并在不同林龄(4、5、7年生)和栽植密度(1250、1404、2500株·ha-1)林分中采用挖掘法追踪林木根系伸展范围并原位获得1株平均标准木(5年生)的整个粗根系统。结果表明,5年生毛白杨林分中,细根水平分布均匀,但随距树距离增加细根分布变浅:细跟垂直剖面呈不常见的“S”型分布模式;近一半(44%)的细根隶属0.2-0.5mm径阶。毛白杨在0-20cm表土以中分布有密集(25%)的细根,且将近三分之一(28%)的细根分布在100cm以下的深土层。毛白杨的平均细根直径在120cm以下土层中明显变粗(P<0.05)。毛白杨粗根的根长和生物量在水平向上分别主要分布在树干周围40和20cm区域,在垂向上分别主要集中在0-20和0-50cm的浅土层。毛白杨根幅可达冠幅的1.9倍:4、5和7年生林木根系的最大分布深度分别为2、2和2.7m。毛白杨1级侧根中,水平、斜生和垂直侧根的比例分别为79%、6%和15%。因此,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中已形成二态性根系系统;毛白杨的根系构型为具有垂直根的水平根型。(4)在5年生毛白杨林分中于两株标准木周围布设试验小区,分别利用TDP、微型蒸渗仪和Trime-IPH对样树树干液流、土壤蒸发和土壤含水率动态进行连续4个月的监测,然后采用水量平衡法推导根系吸水剖面和吸水量。结果表明,在0-90cm土层山,0-20cm土层的根系吸水贡献率达到58%,意味着表层根系在浅土层(<90cm)中起主要吸水作用。毛白杨平均蒸腾耗水的57%来自深土层(>90cm)意味着深层根系对成熟毛白杨人工林的水分关系有显着贡献。表土层水分有效性增加时,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表土层;降低时,深层根系的吸水贡献率会逐渐增加。土壤剖面水分条件异质性较高时,根系吸水主要集中在细根密度与水分有效性均较高的区域;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均匀且不存在水分胁迫时,根系吸水分布与细根分布最为一致。因此,毛白杨根系吸水模式受细根分布影响,但会随土壤水分有效性分布的变化而变化。(5)利用HYDRUS-1D和HYDRUS-2D/3D分别对自然降雨(NC)(CK处理)和SDI(-25kPa处理)下林地一维和二维土壤水分动态进行模拟,并用土壤水分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之后利用HYDRUS对连续两个生长季内SDI和NC下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HYDURS-1D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平均绝对误差(RMAE)分别为0.004-0.060cm3.cm-3和0.7%-13.7%。HYDRUS-2D/3D的模拟结果,在不同土层的平均RMSE和RMAE分别为0.005-0.038cm3·cm-3和0.9%-9.7%;在滴头周围二维空间内的平均RMSE和RMAE分别为0.032cm3·cm-3和8.6%。SDI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局限于0-90cm土层。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有效性(rθ)与林木生长间均有极显着相关关系(P<0.001),但随深度的增加,rθ对林木生长差异的解释程度逐渐下降。当根区(0-150cm土层)的rθ高于90%时,林木生长不会受到抑制。土壤水分对毛白杨生长的作用程度与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细根组织氮浓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与细根平均直径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与速效磷含量、细根根长密度和比根长间无相关关系(P>0.05)。因此,HYDURS模型可很好地模拟NC(同漫灌)和SDI下毛白杨人工林的一维和二维土壤水分动态,并可帮助预测不同灌溉措施对毛白杨生长的影响;与NC处理相比,SDI促进林木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能大幅提高0-90土层的rθ;建立rθ与林木生长间的定量关系时,应考虑不同土层中rθ对林木生长影响的差异性。(6)综上,在对与试验地环境相似地区的毛白杨人工林进行灌溉时:①可将距滴头10cm、地下20cm处的土壤水势达到-25kPa作为SDI的灌溉起始阈值;②利用本文构建的(基础)作物系数曲线和常规气象数据可估算生长季内林分的耗水量,从而帮助确定灌水量;③应于4-7月灌溉,8-10月可不灌溉;④应在对GWL定期监测的基础上制定灌溉制度;⑤灌溉水应主要供给并维持到0-40cm的浅土层,也应主要供给到树干周围1m区域内,以及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区域;⑥可利用HYDRUS帮助制定灌溉管理策略;⑦若使整个根区的rθ保持在90%以上则林木生长不会受到抑制。(7)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均是基于成熟毛白杨人工林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下步应对毛白杨幼林开展类似研究以补允和优化本研究的结论,从而使其在毛白杨人工林的整个轮伐期内均适用。

马增旺[10](2013)在《冀北人工固沙林林分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北部处于首都的上游,既是北京的沙源地,又是风沙的必经通道,在保障京、津、冀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河北省营造了大量的人工固沙林。为了掌握河北省北部人工固沙林的生长状况、结构状态和功能作用,本项研究在划分河北省沙化土地类型的基础上,针对北部沙化最严重的坝东森林草原沙化土地和冀西北间山盆地沙化土地2个类型,以近30年来人工营造的华北落叶松、樟子松、侧柏、白榆、北京杨、小叶杨、小美旱杨和新疆杨8个主要树种、15个类型的固沙林为研究对象,从群落生态学和测树学的角度入手,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获取了典型林分样地的胸径、树高、冠幅、密度、郁闭度、生物量等反映林分生长和结构的32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人工固沙林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林分做出了综合评价。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冀北人工固沙林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林分生长缓慢,生长量低。樟子松的材积连年、平均生长量最高,年均生物量最大值产生于黄羊滩的13a生樟子松林,其次是坝上的30a生华北落叶松和24a生樟子松,最小的是黄羊滩侧柏林。在冀西北零星沙地,白榆的生长状况好于其他树种。北京杨生长量虽不低,但生长过程受环境影响波动较大。所有林分的年均生物量在71-6007kg/hm2·a,未能达到相应树种正常生长状态时的生物量。(2)采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lbull分布、Gamma分布和β分布5种分布曲线,对8个树种的林分胸径分布进行拟合的结果表明,适合性最好的拟合曲线依次为β分布、正态分布和Welbull分布,分别能够拟合84.6%、76.9%和69.2%的林分,且同时能够符合这3个分布假设的林分达到了69.2%。说明林分大部分处于β分布、正态分布和Welbull分布状态。对数正态分布对所有参与拟合的林分均不能很好地描述。(3)15个类型的林分中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804-2.221之间,最大值仅2.221,说明冀北人工固沙林的物种多样性较低。其中,以7号侧柏林分最高,其次是1号、2号华北落叶松林分和11号北京杨林分。针叶林的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阔叶林。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排序相似。林分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范围在0.806-3.733之间,差异较大。随着林龄的增大,物种的数量能够稳定下来并均匀分布。(4)所有林分的输沙都发生在地面以上高度0-12cm范围内,其中,35.3%-63.1%的输沙发生在近地表0-2cm高度,64.7%-90.9%的输沙集中发生在距离地面4cm高度范围内。输沙在垂直高度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越靠近地面,集沙越多,越远离地面,集沙量减少,呈指数分布。30a生的华北落叶松和24a生的樟子松林林内已经没有输沙通过,完全达到了降低风沙侵蚀、固定沙化土地的目的。由于侧柏生长过于缓慢,防护能力低,输沙率高,而白榆林分在阔叶树种中降低输沙率的效果最好。林分输沙率与林分的郁闭度呈显着负相关,在水平方向对降低输沙发挥作用。(5)冀北人工固沙林林地土壤总孔隙度在32%-54%之间,土壤孔隙构成中非毛管孔隙占总孔隙度的比例偏高,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差,渗水能力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变化范围在10.54%-37.24%之间。冀西北的零星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而坝上林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且林分中针叶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的林分位于坝上高原,整体上具备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的特点,土地退化不严重。土壤氮素与有机质含量趋势相同。林分土壤中的全磷和速效磷全都处于极低水平。坝上高原和坝下零星沙地的全钾含量截然不同,前者含量很低,后者很高。(6)经过主成分分析,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为人工固沙林的总体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15个类型综合评价结果排名顺序为:5号24a生樟子松林>2号30a生华北落叶松林>3号8a生樟子松林>10号5a生北京杨林>11号25a生北京杨林>9号13a生白榆林>1号8a生华北落叶松林>8号7a生白榆林>4号113a生樟子松林>14号9a生小美旱杨林>15号9a生新疆杨林>13号15a生小叶杨林>7号17a生侧柏林>6号7a生侧柏林>12号9a生小叶杨林。排在前3位是分布于坝东森林草原沙化土地类型的24a生樟子松林、30a生华北落叶松林和8a生樟子松林;而排在最后4位的则全部是冀西北间山盆地沙化土地类型的9a生小叶杨林、7a生侧柏林和17a生侧柏林、15a生小叶杨林。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把15个人工固沙林类型按照好、较好、中等、较差和差5个等级划分为5个类型组。针对不同等级的人工固沙林简要提出了优化经营对策。总体上说,对于坝上高原,华北落叶松和樟子松是人工固沙造林树种的首选,而对于冀北的零星沙地,最适宜树种是白榆,局部条件下可应用小美旱杨、新疆杨造林,但由于抗旱性差、耗水多,在固沙造林需慎重采用。

二、滴灌在沙地防护林上应用的综合效益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滴灌在沙地防护林上应用的综合效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生态恢复概述
        1.2.1.1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及内涵
        1.2.1.2 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2.1.3 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概述
        1.2.2.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内涵
        1.2.2.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1.2.3.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概述
        1.2.3.2 权衡与协同的类型
        1.2.3.3 权衡与协同的研究方法
        1.2.4 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实践与恢复成效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生态系统服务类别的选择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1 遥感数据处理
        2.3.2 基本数据计算公式
        2.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3.4 数据标准化处理
        2.3.5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的计算
        2.3.6 综合评价
        2.3.7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量化方法
        2.3.8 统计分析
第三章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变化
    3.1 沙柳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变化
        3.1.1 沙柳灌木林的分布特征
        3.1.2 不同林龄沙柳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
        3.1.2.1 沙柳的生长特征
        3.1.2.2 生物多样性特征
        3.1.2.3 地上生物量特征
        3.1.2.4 土壤理化性质
        3.1.2.5 风蚀桩高度变化
        3.1.2.6 物种重要值
    3.2 飞播杨柴灌木林群落特征变化
        3.2.1 杨柴灌木林的分布特征
        3.2.2 不同飞播年限杨柴灌木林群落特征
        3.2.2.1 杨柴的生长特征
        3.2.2.2 生物多样性特征
        3.2.2.3 地上生物量特征
        3.2.2.4 土壤理化性质
        3.2.2.5 风蚀桩高度变化
        3.2.2.6 物种重要值
    3.3 微地形对飞播杨柴灌木林群落特征的影响
        3.3.1 微地形对杨柴生长特征的影响
        3.3.2 微地形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3.3.3 微地形对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第四章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4.1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分析
        4.2.1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
        4.2.1.1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损益分析
        4.2.1.2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簇类型及随林龄增加的变化特征
        4.2.2 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
        4.2.2.1 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损益分析
        4.2.2.2 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簇类型及随林龄增加的变化特征
        4.2.3 微地形对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的影响
        4.2.3.1 不同坡位、坡向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值
        4.2.3.2 生态系统服务随坡位下降的变化特征
        4.2.3.3 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坡向的损益分析
    4.3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
        4.3.1 不同林龄沙柳人工灌木林评价
        4.3.2 不同飞播年限杨柴灌木林评价
        4.3.3 飞播杨柴14 年后不同坡位、坡向评价
        4.3.4 “风蚀破口”中的不同补植模式评价
        4.3.4.1 不同补植模式下各指标实测值对比
        4.3.4.2 不同补植模式恢复成效评价结果
第五章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及其相互关系
    5.1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5.1.1 裸沙地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5.1.2 油蒿群落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5.1.3 不同林龄沙柳人工灌木林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5.1.4 不同飞播年限杨柴灌木林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5.1.5 微地形对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
        5.1.5.1 坡位对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
        5.1.5.2 坡向对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
    5.2 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间相互关系
        5.2.1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间相互关系
        5.2.2 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间相互关系
第六章 讨论
    6.1 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的演替方向
    6.2 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随林龄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6.3 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随林龄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6.4 毛乌素沙地微地形对植被发育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6.5 人工促进沙地植被恢复的必要性和物种选择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论文选题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与科研工作

(2)沙地滴灌栽培杨树中龄林的土壤水分动态与生产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研究
        1.2.2 滴灌栽培条件下的根系研究
        1.2.3 滴灌对作物生长及生理影响的研究
        1.2.4 水肥耦合对作物生长及生理影响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试验地概况
2 不同流量滴头滴灌过程中土壤湿润锋的运移与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土壤湿润锋运移观测方法
        2.1.3 土壤含水率观测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流量滴头滴灌过程中土壤湿润锋的垂直运移特征
        2.2.2 不同流量滴头滴灌过程中土壤湿润锋的水平运移特征
        2.2.3 不同流量滴头滴灌过程中湿润锋的垂直运移速率
        2.2.4 不同流量滴头滴灌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2.3 小结
3 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试验设计
        3.1.3 土壤含水率观测方法
        3.1.4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3.1.5 滴灌和沟灌形成土壤湿润体横切面形态的测量
        3.1.6 滴灌和沟灌下杨树人工林耗水量的计算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滴灌与沟灌的灌溉时间与灌溉量
        3.2.2 滴灌和沟灌形成土壤湿润体的形态特征
        3.2.3 单个灌溉周期内滴灌和沟灌后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3.2.4 滴灌与沟灌栽培杨树根系主要分布土层(0-40cm)土壤含水率的年变化规律
        3.2.5 滴灌和沟灌下杨树人工林的耗水量
    3.3 小结
4 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的细根分布与生产力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滴灌和沟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细根的调查与分析
        4.1.3 林木生长量的调查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滴灌与沟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的细根分布特征
        4.2.2 滴灌与沟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分析
    4.3 小结
5 不同灌溉量对杨树人工林生理及生产力影响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试验设计与灌溉方式
        5.1.3 林木生长量的调查
        5.1.4 林木生理指标的测定
        5.1.5 不同灌溉量下杨树人工林细根的调查与分析
        5.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灌溉量对杨树人工林生理的影响
        5.2.2 不同灌溉量对杨树人工林细根分布的影响
        5.2.3 不同灌溉量栽培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分析
        5.2.4 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的优化灌溉制度
    5.3 小结
6 不同水肥耦合对杨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对象
        6.1.2 试验设计
        6.1.3 施肥及灌溉方法
        6.1.4 林木生长量的调查
        6.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的杨树胸径和树高年增长量
        6.2.2 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的杨树蓄积年增长量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讨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沙区立地类型划分相关研究进展
        1.2.1 沙区立地类型相关概念
        1.2.2 沙区立地类型划分研究方法
        1.2.3 地理信息系统在立地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1.2.4 呼伦贝尔沙地立地类型相关研究
        1.2.5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植被
    2.2 社会经济特征
        2.2.1 人口特征
        2.2.2 社会经济特征
        2.2.3 种植制度
3.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3.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1.1 遥感影像资料及基础数据
        3.1.2 野外实地调查数据
    3.2 立地类型划分原则
    3.3 立地类型划分体系和指标的确定
        3.3.1 立地类型区划分指标确定
        3.3.2 立地类型组划分指标确定
        3.3.3 立地类型划分指标确定
    3.4 立地类型命名方法
4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条件单因素评价
    4.1 降雨量与干燥度
    4.2 地貌因素
    4.3 植被覆盖度、耕作现状与土壤盐渍化因素
        4.3.1 植被覆盖度与沙丘地类型
        4.3.2 呼伦贝尔沙区耕作现状与平原类型
        4.3.3 呼伦贝尔沙区盐渍化程度与河谷滩地类型
5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划分体系与沙化土地防治措施
    5.1 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Ⅰ)
        5.1.1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沙丘地立地类型组(Ⅰ_A)
        5.1.2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平原立地类型组(Ⅰ_B)
        5.1.3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I_C)
    5.2 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Ⅱ)
        5.2.1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沙丘地立地类型组(Ⅱ_A)
        5.2.2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平原立地类型组(Ⅱ_B)
        5.2.3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Ⅱ_C)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高速公路绿化滴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高速公路绿化采用拉水漫灌的危害
        1.1.3 高速公路绿化采用滴灌技术的可行性及优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滴灌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滴灌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滴灌原理及滴灌技术
    2.1 滴灌及滴灌技术
    2.2 滴灌技术要点
        2.2.1 滴灌灌水压力
        2.2.2 滴灌管的间距
        2.2.3 滴灌管道的长度
        2.2.4 滴灌管的出流量与滴头间距
    2.3 滴灌技术特点
    2.4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滴灌设计技术参数的确定
        2.4.1 作物需水量
        2.4.2 灌溉补充强度
        2.4.3 土壤湿润比
        2.4.4 流量偏差率
        2.4.5 设计灌水均匀度
        2.4.6 灌水器设计工作水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滴灌管出流试验及分析
    3.1 试验材料及技术方法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条件
        3.1.3 试验方案
        3.1.4 试验过程
    3.2 滴灌均匀度分析
        3.2.1 滴灌管长度对均匀度的影响
        3.2.2 滴灌初始水头对均匀度的影响
        3.2.3 滴头间距对均匀度的影响
    3.3 滴灌流量偏差率分析
        3.3.1 滴灌管长度对流量偏差率的影响
        3.3.2 滴头间距对流量偏差率的影响
        3.3.3 水头高度对流量偏差率的影响
    3.4 滴灌影响因子分析
        3.4.1 初始水头高度对单孔平均流量的影响
        3.4.2 滴灌管长度对单孔平均流量的影响
        3.4.3 滴孔间距对单孔平均流量的影响
    3.5 灌水均匀度及流量偏差率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5.1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区及校核
        3.5.2 均匀度与流量偏差率的预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滴灌系统水头损失特性试验研究
    4.1 初始水头与水头损失关系分析
    4.2 滴灌管长度与水头损失关系分析
    4.3 滴头间距与水头损失关系分析
    4.4 理论沿程水头损失与实际水头损失关系分析
        4.4.1 水头损失理论公式
        4.4.2 实际水头损失与理论沿程水头损失误差分析
    4.5 多孔出流管局部水头损失分析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滴灌系统的初步设计
    5.1 滴灌系统设计规划原则
    5.2 设计灌溉制度
        5.2.1 设计灌水定额
        5.2.2 设计灌水周期
        5.2.3 一次灌水延续时间
        5.2.4 灌水次数与灌水定额
        5.2.5 滴灌系统的灌溉制度
    5.3 滴灌系统的设计
        5.3.1 水源
        5.3.2 首部枢纽
        5.3.3 输配水管网
    5.4 滴灌管道与连接件
        5.4.1 滴灌管道及连接件的基本要求
        5.4.2 滴灌管管道和连接件种类
    5.5 滴灌系统中防堵塞问题
        5.5.1 灌水器和过滤器堵塞的原因
        5.5.2 滴灌水质标准
        5.5.3 滴灌系统过滤处理
    5.6 滴灌系统的运营管理
        5.6.1 滴灌系统的管理
        5.6.2 滴灌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砂壤土条件下灰枣井式灌溉高效节水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林木井式灌溉方法的提出
        1.1.2 林木井式灌溉方法及其特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节水灌溉发展动态
        1.3.2 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展
        1.3.3 土壤水分运动与入渗模型研究进展
        1.3.4 果树耗水研究进展
        1.3.5 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试验土壤
        2.2.3 灰枣根系挖掘试验
        2.2.4 空白地井式灌溉水分运移试验
        2.2.5 不同径级灰枣树下井式灌溉水分运移试验
        2.2.6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光合特性研究试验
        2.2.7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茎流特征研究试验
        2.2.8 井式灌溉下地表蒸发量研究试验
        2.2.9 井式灌溉下灰枣产量、品质试验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不同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3.1 中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3.1.1 根系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
        3.1.2 根系生长与土层深度及水平距离的关系
        3.1.3 吸收根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3.2 大径级灰枣树根系分布特征
        3.2.1 根系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
        3.2.2 根系生长与土层深度及水平距离的关系
        3.2.3 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空白地单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4.1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4.1.1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4.1.2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4.2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4.2.1 滴头流量为 8L/h时
        4.2.2 滴头流量为 12L/h时
    4.3 结束灌溉时灌溉历时对湿润体容积含水量的影响
        4.3.1 滴头流量为 8L/h时
        4.3.2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4.4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4.4.1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4.4.2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4.5 单管井灌湿润体与不同径级灰枣根系匹配
    4.6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中径级灰枣树下双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5.1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5.1.1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5.1.2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5.2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5.2.1 滴头流量为 8 L/h时
        5.2.2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5.3 结束灌溉时湿润体容积含水量
        5.3.1 滴头流量为 8 L/h时
        5.3.2 滴头流量为 12 L/h时
    5.4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5.4.1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5.4.2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5.5 中径级灰枣树根系与湿润体匹配分析
    5.6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大径级灰枣树下四管井灌水分运移特征研究
    6.1 不同灌水时间停灌时湿润锋形状和运移过程研究
        6.1.1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湿润锋形状
        6.1.2 不同灌水历时停灌时入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关系研究
    6.2 湿润锋平均运移速率分析
        6.2.1 滴头流量为 8 L/h
        6.2.2 滴头流量为 12 L/h
    6.3 结束灌溉时湿润体容积含水量
        6.3.1 滴头流量为 8L/h
        6.3.2 滴头流量为 12L/h
    6.4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形状与含水量变化特征
        6.4.1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锋的形状
        6.4.2 土壤水分再分布后湿润体的容积含水量
    6.5 大径级灰枣树根系与湿润体匹配分析
    6.6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光合特性研究
    7.1 井灌下中径级灰枣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日变化
        7.1.1 不同生育期P_n日变化
        7.1.2 不同生育期T_r日变化
        7.1.3 不同生育期G_s日变化
        7.1.4 不同生育期C_i日变化
        7.1.5 不同生育期WUE日变化
    7.2 井灌下大径级灰枣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日变化
        7.2.1 不同生育期P_n日变化
        7.2.2 不同生育期T_r日变化
        7.2.3 不同生育期G_s日变化
        7.2.4 不同生育期C_i日变化
        7.2.5 不同生育期WUE日变化
    7.3 漫灌与井灌下灰枣树光合特性年变化对比研究
        7.3.1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P_n、T_r年变化
        7.3.2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G_s、C_i年变化
        7.3.3 不同灌溉方式下中、大径级灰枣树WUE年变化
    7.4 中、大径级灰枣树不同灌溉下气体交换参数对比
    7.5 讨论与小结
第8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树干茎流特性研究
    8.1 井式灌溉下中径级灰枣树茎流量变化规律
        8.1.1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变化
        8.1.2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累积量
        8.1.3 井式灌溉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8.1.4 不同灌溉方式(漫灌、井式灌溉)下中径级灰枣茎流参数对比
    8.2 井式灌溉下大径级灰枣树茎流量变化规律
        8.2.1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变化
        8.2.2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日累积量
        8.2.3 井式灌溉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各生育期茎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8.2.4 不同灌溉方式(漫灌、井式灌溉)下大径级灰枣茎流参数对比
    8.3 讨论与小结
第9章 井式灌溉下灰枣地表蒸发量研究
    9.1 井式灌溉、漫灌条件下中径级灰枣树蒸发特性
        9.1.1 井式灌溉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9.1.2 漫灌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9.1.3 两种灌溉方式下中径级灰枣树地表蒸发特性对比
    9.2 井式灌溉、漫灌条件下大径级灰枣树蒸发特性
        9.2.1 井式灌溉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9.2.2 漫灌下各个生育期距离树干不同距离处蒸发量变化
        9.2.3 两种灌溉方式下大径级灰枣树地表蒸发特性对比
    9.3 讨论与小结
第10章 不同灌溉方式下灰枣产量、品质研究
    10.1 不同灌溉下灰枣果实产量对比
    10.2 不同灌溉下灰枣果实品质对比
    10.3 讨论与小结
第11章 沙壤下中、大径级灰枣树井式灌溉技术规程
    11.1 节水指标
        11.1.1 中径级灰枣树
        11.1.2 大径级灰枣树
    11.2 红枣产量、质量指标
    11.3 灌溉水源
    11.4 高效、精准井式灌溉技术
        11.4.1 中径级灰枣树
        11.4.2 大径级灰枣树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2 本文创新点
    1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同位素的哈密矮化密植大枣水肥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哈密大枣种植现状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概况和方法
    2.1 试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布置
第三章 水肥耦合对哈密矮化密植大枣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1 土壤中的氮素分布特征
    3.2 矮化密植大枣枝条中的氮素分布特征
    3.3 矮化密植大枣叶片中的氮素分布特征
    3.4 矮化密植大枣根系中的氮素分布特征
    3.5 矮化密植大枣果实中的氮素分布特征
    3.6 水肥耦合效应对矮化密植大枣氮素利用率与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肥耦合对矮化密植大枣田间生态的影响
    4.1 滴灌灌水量对矮化密植大枣田间相对湿度、土壤温度的影响
    4.2 水肥耦合响应对矮化密植大枣生理特征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肥耦合效应对矮化密植大枣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5.1 水肥耦合响应对哈密矮化密植大枣根系分布规律的影响
    5.2 水肥耦合对矮化密植大枣产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根区滴灌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我国农业用水概况
        1.2.2 果树节水灌溉理论体系
        1.2.3 微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4 滴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5 果树生长结实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1.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灌水时间和灌水量
    2.3 数据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3.1.1 试验果园生育期降雨量分布状况
        3.1.2 灌后土壤水分的入渗补给深度
        3.1.3 灌后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3.1.4 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
        3.1.5 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剖面分布
    3.2 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萌芽率的影响
    3.3 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坐果率的影响
    3.4 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新稍生长的影响
    3.5 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叶片生长的影响
    3.6 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果实发育的影响
        3.6.1 果实横纵径的生长动态
        3.6.2 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3.7 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树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水氮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主要引用符号的中英文含义及单位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水肥耦合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水肥耦合的概念和水肥耦合效应的原理
        2.1.2 水肥耦合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2.1.3 水肥耦合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2.1.4 水肥耦合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2.2 国内外杨树速生丰产林发展现状
        2.3 杨树速生丰产林水肥经营管理研究进展
        2.3.1 杨树灌溉管理策略
        2.3.1.1 灌溉方式
        2.3.1.2 灌溉时间
        2.3.1.3 灌溉量
        2.3.1.4 林木水分利用
        2.3.2 杨树施肥管理策略
        2.3.2.1 施肥方式
        2.3.2.2 施肥时间
        2.3.2.3 肥料种类
        2.3.2.4 施肥量
        2.3.2.5 林木养分利用
        2.3.3 杨树水肥耦合管理技术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期内的总体灌溉和施肥情况
        3.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水氮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1. 前言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 林地各土层样品采集和养分指标测定
        2.2 林地土壤水势
        2.3 林地土壤含水率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林地土壤水势和降雨量变化
        3.2 林地土壤含水率变化
        3.3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变化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3.4 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化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3.5 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4. 讨论
        4.1 水氮耦合措施下的欧美108杨林地土壤水分
        4.2 林地土壤养分及其分布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5. 小结
第四章 欧美108杨细根生长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1. 前言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 根系取样与样品处理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水氮耦合管理第一年欧美108杨细根形态及垂直分布的变化
        3.1.1 细根生物量的变化
        3.1.2 细根根长密度的变化
        3.1.3 细根表面积的变化
        3.1.4 细根体积的变化
        3.1.5 细根比根长的变化
        3.1.6 细根生物量与水氮耦合效应的模型拟合
        3.2 水氮耦合管理第二年欧美108杨细根形态及垂直分布的变化
        3.2.1 细根生物量密度的变化
        3.2.2 细根表面积的变化
        3.2.3 细根根长密度的变化
        3.2.4 细根平均直径的变化
        3.2.5 灌溉、施肥和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细根的影响
    4. 讨论
        4.1 水氮耦合措施第一年细根形态和垂直分布的响应机制
        4.1.1 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和体积对水氮耦合效应的响应
        4.1.2 细根比根长对水氮耦合效应的响应
        4.2 水氮耦合措施第二年细根形态和垂直分布的响应机制
        4.2.1 欧美108杨细根垂直分布对水氮耦合效应的响应
        4.2.2 欧美108杨细根的向水性和趋肥性
        4.3 水氮耦合措施第一、二年欧美108杨细根形态与分布的差异
    5. 小结
第五章 欧美108杨生理生态特性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1. 前言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 气象因子
        2.2 树干液流
        2.3 叶面积指数
        2.4 光合特性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欧美108杨叶面积指数
        3.1.1 叶面积指数季节变化特征
        3.1.2 水氮耦合措施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 欧美108杨叶片光合特性
        3.2.1 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季变化特征
        3.2.2 叶片蒸腾速率(Tr)日、季变化特征
        3.2.3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季变化特征
        3.2.4 水氮耦合措施对叶片Pn、Tr和WUE的影响
        3.2.5 欧美108杨叶片Pn在不同水氮耦合措施间的差异性
        3.2.6 欧美108杨叶片WUE在不同水氮耦合措施间的差异性
        3.3 欧美108杨树干液流变化特征与蒸腾耗水
        3.3.1 生长季欧美108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
        3.3.2 生长季内主要环境因子日变化
        3.3.3 水氮耦合措施下欧美108杨树干液流速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3.3.4 生长季内欧美108杨树干液流速率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4. 讨论
        4.1 叶面积指数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4.2 叶片光合特性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4.3 树干液流及林木蒸腾耗水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5. 小结
第六章 水氮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1 前言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 生物量测定
        2.2 林木各器官和林地各土层样品采集
        2.3 有机碳含量测定和碳储量计算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
        3.2 林木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
        3.3 林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
    4. 讨论
        4.1 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4.2 林木各器官碳储量及其分配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4.3 林地土壤碳储量及其分布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5 小结
第七章 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及生产力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1. 前言
    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 林木胸径和树高测定
        2.2 欧美108杨实验形数测定与计算
        2.3 林地生产力计算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林木季节生长规律
        3.2 林木生长和林地生产力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3.3 水氮耦合经济效益分析
        3.4 水氮耦合措施有效促进欧美108杨林木生长的机理分析
    4 讨论
        4.1 水氮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林木生长的影响
        4.2 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和生产力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5 小结
第八章 综合结论、讨论与展望
    1. 综合结论
        1.1 水氮耦合措施对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1.2 欧美108杨细根生长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1.3 欧美108杨生理生态特性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1.4 水氮祸合对欧美杨速生丰产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1.5 欧美108杨林木生长及生产力对水氮耦合措施的响应
        1.6 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水氮耦合管理策略
    2. 综合讨论
    3. 展望
    4.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毛白杨人工林灌溉管理理论及高效地下滴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主要引用符号的中英文含义及单位
论文表目录
论文图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杨树人工林灌溉水分管理
        2.1.1 灌溉技术
        2.1.2 灌溉制度
        2.1.3 灌溉效果
        2.1.4 灌溉管理策略
        2.2 杨树人工林根系系统结构与根系吸水特征
        2.2.1 粗根与细根的划分
        2.2.2 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2.2.3 根系构型特征
        2.2.4 根系吸水特征
        2.3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2.3.1 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
        2.3.2 土壤水分运动模型求解方法
        2.3.3 土壤水力特性参数的确定
        2.3.4 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软件的开发
        2.3.5 林地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地下滴灌下毛白杨人工林最佳灌溉起始土壤水势阈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水势和含水率
        2.3.2 黎明前叶水势
        2.3.3 树干液流速率
        2.3.4 林木生长
        2.3.5 气象因子及地下水位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灌溉情况
        3.2 林木生长
        3.3 土壤水势和含水率变化
        3.4 黎明前叶水势
        3.5 树干液流
        3.6 地下水位动态、潜在蒸散量和降雨量
    4. 讨论与结论
        4.1 滴灌下土壤水势对毛白杨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灌溉起始阈值对毛白杨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4.3 毛白杨纸浆林年总水分管理策略
    5. 小结
第四章 毛白杨人工林耗水规律及(基础)作物系数曲线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树干液流
        2.2.2 棵间土壤蒸发
        2.2.3 叶面积指数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林分蒸腾及冠层发展在两个试验年展叶初期的差异
        3.2 林地蒸腾、蒸发及蒸散量年变化规律
        3.3 林地蒸腾、棵间土壤蒸发与ET_o及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
        3.4 叶面积指数年变化规律
        3.5 基础作物系数和作物系数年变化规律
        3.6 基础作物系数和作物系数曲线
    4. 讨论与结论
        4.1 林分蒸腾估算中的可能误差源
        4.2 毛白杨林分耗水规律
        4.3 毛白杨(基础)作物系数与LAI的关系
        4.4 构建的毛白杨(基础)作物系数曲线的适用性
    5. 小结
第五章 毛白杨人工林根系系统结构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根系取样
        2.2.2 粗根系统构型及伸展范围调查
        2.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土壤理化性质
        3.2 细根系统结构特征
        3.2.1 根长密度一维空间分布
        3.2.2 根长密度二维空间分布
        3.2.3 根系径阶组成模式
        3.2.4 平均根系直径的水平、垂直分布
        3.3 粗根系统结构特征
        3.3.1 根系密度一维空间分布
        3.3.2 根系密度二维空间分布
        3.3.3 根系最大水平和垂直延伸距离
        3.3.4 根系系统构型
    4. 讨论与结论
        4.1 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4.2 平均细根直径的垂直分布
        4.3 粗根系统形态
    5. 小结
第六章 毛白杨人工林根系吸水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树干液流
        2.2.2 土壤含水率
        2.2.3 棵间土壤蒸发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90 cm)根系吸水量估算'>3.1 深土层(>90 cm)根系吸水量估算
    4. 讨论与结论
        4.1 表层与深层根系在根系吸水中的作用
        4.2 林木用水策略
        4.3 根系、含水率分布对根系吸水模式的影响
        4.4 灌溉水分管理建议
    5. 小结
第七章 HYDRUS模型模拟土壤水分有效性对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林木生长
        2.2.2 林木蒸腾
        2.2.3 土壤蒸发
        2.2.4 土壤含水率
        2.2.5 地下水位与净降雨
        2.3 数值模拟
        2.3.1 模拟情景
        2.3.2 数学模型
        2.3.3 模拟区域
        2.3.4 初始和边界条件
        2.3.5 土壤水力特性参数
        2.3.6 根系吸水项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HYDRUS模型验证
        3.1.1 自然降雨下
        3.1.2 地下滴灌下
        3.2 胸高断面积生长
        3.3 灌溉处理对林分蒸腾、蒸发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3.4 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
    4. 讨论与结论
    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整体展望
    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冀北人工固沙林林分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综述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河北省沙化土地类型划分
        2.1.2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调查
        2.2.2 林分生长调查
        2.2.3 生物量调查
        2.2.4 林分结构调查
        2.2.5 生物多样性调查
        2.2.6 林分更新状况调查
        2.2.7 林分生态功能调查
        2.2.8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9 林分特征综合评价
        2.2.10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生长特征
        3.1.1 林分生长量
        3.1.2 林分生物量
        3.1.3 小结
    3.2 林分结构特征
        3.2.1 胸径分布特征
        3.2.2 林下物种多样性
        3.2.3 林下更新
        3.2.4 小结
    3.3 林分生态功能特征
        3.3.1 林分固沙功能
        3.3.2 林分土壤特征
        3.3.3 小结
    3.4 林分特征综合评价
        3.4.1 评价方法
        3.4.2 评价过程
        3.4.3 评价结果
        3.4.4 小结
    3.5 人工固沙林优化经营对策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四、滴灌在沙地防护林上应用的综合效益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D]. 张雷. 内蒙古大学, 2021
  • [2]沙地滴灌栽培杨树中龄林的土壤水分动态与生产力研究[D]. 秦杏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D]. 苏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4]高速公路绿化滴灌技术研究[D]. 刘家辰. 长安大学, 2017(02)
  • [5]砂壤土条件下灰枣井式灌溉高效节水机理研究[D]. 张志刚.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2)
  • [6]基于同位素的哈密矮化密植大枣水肥耦合研究[D]. 张杰.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7]根区滴灌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刘威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8]欧美108杨速生丰产林水氮耦合效应研究[D]. 闫小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9]毛白杨人工林灌溉管理理论及高效地下滴灌关键技术研究[D]. 席本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10]冀北人工固沙林林分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D]. 马增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标签:;  ;  ;  ;  ;  

沙地防护林滴灌综合效益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