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尼卡地平注射液的稳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尼卡地平注射液的稳定性

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尼卡地平注射液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罗晶,柳小秦,黄佳,唐娜,安学霞[1](2020)在《HPLC双波长离子对色谱法测定盐酸尼卡地平葡萄糖注射液有关物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完善《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采用HPLC离子对色谱法测定盐酸尼卡地平葡萄糖注射液中5-羟甲基糠醛、降解物杂质I等有关物质。方法:以HPLC色谱法,采用C18硅烷键和硅胶为固定相,3.4 g·L-1硫酸四丁基氢铵溶液-甲醇-乙腈(60∶30∶1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5-羟甲基糠醛为:284 nm、杂质I等有关物质为236 nm;柱温箱温度:35℃,流速:1.0 mL·min-1。结果:杂质检测5-羟甲基糠醛、盐酸尼卡地平杂质I和盐酸尼卡地平质量浓度在0.1~2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为0.999 9、0.999 9和0.999 9。3组分在3个不同质量浓度水平的回收率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100.3%,99.5%和100.4%;盐酸尼卡地平杂质I 104.7%,100.5%和99.7%、盐酸尼卡地平98.3%,97.6%和101.4%(n=9);5-羟甲基糠醛、盐酸尼卡地平杂质、盐酸尼卡地平精密度为0.19%,0.73%和0.26%(n=6)样品中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分别为:0.000 65%、0.000 61%和0.000 62%;盐酸尼卡地平杂质Ⅰ的含量分别为2.2%、2.6%和2.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能够准确测定盐酸尼卡地平葡萄糖注射液中的5-羟基糠醛和有关物质。

黄梦瑶[2](2019)在《尼莫地平纳米级囊泡的制备及其脑靶向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能够提高药物口服利用度和皮肤渗透率,囊泡载体包载栀子提取物灌胃给药后,大鼠脑内浓度提高12倍。囊泡载体包载化学药后是否能显着提高药物的脑靶向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提高药物靶向性是由于添加物特性还是载体结构,迄今为止尚没有相关的研究报导。本文首先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尼莫地平囊泡,对制备尼莫地平囊泡的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通过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粒度及zeta电位检测等方法考察尼莫地平囊泡的特性。以尼莫地平纯药、尼莫地平与司盘60、胆固醇的简单混合物为参比,进行体外PC12细胞毒性测试和大鼠体内实验,考察新剂型是否能够提高药物的脑靶向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提高药物靶向性的原因,和添加物特性相关还是与载体结构有关。结果表明,当司盘-60、胆固醇和尼莫地平的质量比为10:2:1,超声功率为300W,超声时间为4h(其中5s开,5s关),向药物体系中加入少量带电荷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时,能得到稳定性高、类细胞结构的囊泡。其中,囊泡粒径为193.8nm,PDI为0.396,电位为-0.320m V,包封率为81.9%,载药量为6.4%。PC12细胞实验中,尼莫地平含药量为50μmol/L和100μmol/L时,尼莫地平囊泡亚组相较于简单混合物亚组,对细胞的毒性更低。动物实验中,以5mg/kg的药物剂量,将尼莫地平纯药、尼莫地平囊泡、简单混合物分别经250g大鼠给药。灌胃给药4h后,尼莫地平囊泡在脑部的药物浓度为11.9 ng/g,与尼莫地平纯药、简单混合物在脑部的药物浓度相比,分别是其1.53倍和1.37倍;4h后在大鼠脑组织中药物浓度与血浆AUC0-12 h的比值分别为0.020、0.028和0.022。尾静脉注射给药后,囊泡组在血浆中的Cmax为1539.53±329.54 ng/ml,与纯药组和简单混合物组在血浆中的Cmax相比,分别提高4.89倍和2.95倍;囊泡组在血浆中的AUC0-4 h为1437.96ng·h/ml,与纯药组和简单混合物组在血浆中的AUC0-4h相比,分别提高2.47倍和1.91倍;囊泡组在大鼠脑组织的AUC0-4 h与纯药组和简单混合物组在脑组织的AUC0-4 h相比,分别提高1.04倍和0.67倍。以上结果充分说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由于其特定的结构和成分,能够有效促进尼莫地平向脑部递送,提高尼莫地平的脑靶向性,从而使尼莫地平更好的发挥疗效。

美克古丽·艾买提[3](2017)在《可调激光光源-微顺序注射联用技术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可调激光-微顺序注射-阀上实验室荧光反猝灭法在线监测叔胺类药物含量的方法。方法:四苯硼钠对罗丹明B和亚甲基蓝的荧光信号有猝灭作用,而硫酸氢氯吡格雷,利血平,盐酸尼卡地平和盐酸丙咪嗪等药物分子中的叔胺结构质子化后,与四苯硼钠反应形成更稳定的疏水性离子缔合物,使罗丹明B和亚甲基蓝重新释放出荧光,且荧光信号的增强程度(△F)与这些药物的浓度成线性关系。根据上述原理,采用可调激光-光纤传感技术,建立一种荧光反猝灭法间接测定结构含有叔胺的药物含量的方法。结果:1.荧光信号的增强程度△F与硫酸氢氯吡格雷浓度线性回归方程为△F=4471.7C+12552,r=0.9984,线性范围为(0.072.82)×10-5 mol·L-1,检出下限为0.67×10-6mol·L-1,重复性RSD为2.94%,加标回收率在93.0%99.5%之间。2.荧光信号的增强程度△F与利血平浓度线性回归方程为△F=11791C+278.87,r=0.9986,线性范围为(0.0481.16)×10-5 mol·L-1,检出下限为0.1×10-6 mol·L-1,重复性RSD为0.58%,加标回收率在95.1%99%之间。3.荧光信号的增强程度△F与盐酸尼卡地平浓度线性回归方程为△F=2827C+608.41,r=0.9991,线性范围为(0.0474.97)×10-5 mol·L-1,检出下限为0.31×10-6 mol·L-1,重复性RSD为1.24%,加标回收率在93.8%102%之间。4.荧光信号的增强程度△F与盐酸丙咪嗪浓度线性回归方程为△F=3574C+667.74,r=0.9995,线性范围为(0.0783.99)×10-5 mol·L-1,检出下限为0.52×10-6 mol·L-1,重复性RSD为0.45%,加标回收率在94.5%97.2%之间。用该方法对市售药品进行测定,测定值与药品标示值基本相符。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高效迅速,可用于测定叔胺类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侯鹏[4](2014)在《T-OA及T-DA固体分散体和微乳的体内外研究和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提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目的是提出早期制剂介入概念及开发原则,并围绕其开展研究工作,以对其进行初步验证。前期选择具有明确抗肿瘤活性的水不溶性先导化合物T-OA作为模型药物,通过早期制剂介入,制备固体分散体,实现提高药物水溶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目的;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体内药代动力学等研究,对其改善药物水溶性和体内吸收的性能进行评价;在设计固体分散体和微乳等几种早期制剂后,对不同类型的早期制剂技术的特点及改善模型药物水溶性和体内吸收的性能进行初步对比分析;最后选择一种早期制剂技术,对具有类似结构的T-DA先导化合物进行早期制剂研究;以初步验证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可行性,通过对可引入早期制剂介入系统的制剂技术的对比分析,初步建立早期制剂介入技术体系。方法:根据早期制剂介入技术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制定了开发三原则,所需原料药少、通用性强和简便快捷。课题研究共包含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T-OA固体分散体处方工艺研究及体内外性质研究。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溶出度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处方研究中,依据开发三原则,首先对熔融法及其常用载体PEG 6000、PEG 4000和泊洛沙姆F 68进行了研究,然后对溶剂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药物与载体的比例、表面活性剂的比例与加入方式、溶出介质类型等因素进行研究,优化了处方。并进一步对固体分散体进行了 X-衍射、DSC、红外光谱及电镜等体外性质研究。以SD大鼠为模型动物,建立血浆样品处理方法及其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进行了原型药物和固体分散体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采用Kinetica 4.4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对药代数据进行处理,考察固体分散体对T-OA的吸收增强程度。第二部分,T-OA微乳处方工艺研究及体内外性质研究。体内外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处方研究中,首先对多种溶媒对T-OA的溶解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以选择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通过构建伪三元相图确定了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Km及优化的水包油微乳处方。对微乳进行了粘度、pH值、粒径、Zeta电位及电镜分析等体外性质研究。以SD大鼠为模型动物,进行了 T-OA油酸溶液和微乳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Kinetica 4.4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对药代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与固体分散体对比考察了几种早期制剂对T-OA的吸收增强差异。最后通过体外稀释实验对体内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第三部分,T-DA微乳处方工艺研究及体内外性质研究。体内外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首先将T-OA微乳处方直接应用到T-DA,获得T-DA微乳I,判断其是否形成微乳。然后进行T-DA的处方研究,使用多种溶媒对T-DA的溶解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以选择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通过构建伪三元相图确定了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Km,获得了优化的水包油微乳处方Ⅱ。对T-DA微乳Ⅰ和Ⅱ进行了粘度、pH值、粒径、Zeta电位及电镜分析等体外性质对比研究。以SD大鼠为模型动物,进行T-DA两个微乳处方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采用Kinetica 4.4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对药代数据进行处理。初步评价早期制剂介入技术对结构类似化合物处方的适用性。结果:各制剂中T-OA的体内外含量测定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溶出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进行了方法学研究,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熔融法处方研究结果显示,PEG 4000、PEG 6000和泊洛沙姆F 68均不能与T-OA形成良好的固体分散体,基于早期制剂介入的开发原则迅速予以放弃。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药物与载体的最佳比例为1:5,SDS的加入可以改善溶出的批间均一性,与药物及载体的最佳比例为1:5:0.06。T-OA原型药物在水中基本不溶出,而T-OA固体分散体在pH 4.5、pH 6.8及水介质中溶出均可在10 min内达到90%,但在pH 1.0溶出介质中溶出度较低,且迅速下降,提示未来制剂需设计成肠溶固体分散体制剂。固体分散体的DSC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晶型发生了变化;X-衍射结果表明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以非晶态存在;红外光谱表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羟基和羰基可能与载体有物理化学作用;电镜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晶体形态消失,同时SDS内加制备固体分散体的过程中可能具有抑晶作用。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提高到原型药物的4倍。通过T-OA溶解度研究选取了油酸作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伪三元相图确定了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Km为3:7。在兼顾低表面活性剂用量和高载药量的条件下制备了 T-OA水包油微乳。微乳的载药量达到了 20 mg/mL,粒径为 70nm,粘度为 15.57 mpa·s,电导率为 44.1 μS·cm-1,Zeta电位为-0.174 mV。电镜结果表明形成了水包油微乳,粒径与马尔文测定一致。T-OA微乳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生物利用度较原型药物提高了 57倍,较固体分散体提高了 14倍。同样,制得的T-OA油酸溶液早期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也较固体分散体有显着提高。因此,补充了固体分散体和微乳的体外稀释实验以分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在稀释过程中溶出下降很快,4 h内从11.6%下降到了 1.0%,说明药物在稀释过程中结晶,从而影响了药物体内吸收。而微乳制剂药物浓度不断上升,6 h内从4.3%上升到了 9.3%,并不断升高,到48 h始终维持在12.8%左右的较高水平。因而推测在微乳和油酸溶液两种早期制剂中,药物在体内更易于保持分子状态,因此有利于提高药物的体内吸收。以T-DA为模型药物进行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初步验证。按T-OA微乳处方直接制备T-DA微乳Ⅰ。通过T-DA溶解度研究选取了油酸作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异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伪三元相图确定了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Km为4:6。在兼顾低表面活性剂用量和高载水量的条件下制备了 T-DA水包油微乳Ⅱ。将T-DA微乳Ⅰ和微乳Ⅱ进行对比,两者均制备了 TDA浓度为50 mg/mL的水包油透明微乳。T-DA Ⅰ由油酸/吐温80/无水乙醇/水组成,质量比为0.20/0.16/0.38/0.26;T-DAⅡ由油酸/吐温80/异丙醇/水组成,质量比为0.12/0.20/0.30/0.38。T-DAⅠ的粒径、粘度、电导率、pH值和 Zeta 电位分别为 50nm,2.80 mpa·s,43.8 · cm-1,4.91和-0.147 mV;T-DA Ⅱ的粒径、粘度、电导率、pH值和Zeta电位分别为76 nm,2.80 mpa·s,75.2μS.cm-1,5.21和-0.144 mV。两者的体外性质相近。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两者的Tmax,Cmax,t1/2,MRT和AUC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T-OA的微乳处方可以直接应用于T-DA本身就是EPDC的成功应用。T-DA微乳处方研究得到的优化处方Ⅱ与按T-OA微乳处方直接制备的T-DA微乳Ⅰ相比,两者的体内外性质无明显差异,进一步表明早期制剂介入技术建立的T-OA处方可以适用于类似结构化合物T-DA。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初步验证了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可行性,说明早期制剂介入技术体系对结构性质类似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处方工艺通用性。T-OA固体分散体、微乳及油酸溶液三种早期制剂均可提高药物的体外溶解性能和体内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体内生物利用度为原型药物的4倍;微乳体内生物利用度为原型药物的57倍,为固体分散体的14倍。三项技术均符合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技术要求,可以作为早期制剂介入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早期制剂介入技术体系。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5](2007)在《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文中认为标题:齐墩果酸滴丸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研究着者:唐芳;杨绍华;刘家稳;冯裕;李焕德着者单位: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剂科410011

姚静[6](2007)在《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建立及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药品不同于一般产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体疾病的物质。它与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安全有效的药品可以治疗疾病、祛除痛苦;而假劣药品则会贻误病情,甚至致人于死地。由于制售假药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假药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打击假劣药品是药品监管部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的关键。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开展了快速、准确筛查假劣药品方法的研究工作。本论文隶属于该项目,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化学药品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第二部分是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可行性研究。在第一部分中,以常用化学药品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理作用将其分类,按类别建立通用、简单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包括鉴别系统和定量系统)。本部分完成了八个类别共计61个品种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建立工作,分别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10个品种)、性激素类(9个品种)、磺胺类(5个品种)、降血糖类(7个品种)、钙通道阻滞剂(9个品种)、调血脂类(7个品种)、抗艾滋类(8个品种)、抗疟药(6个品种)。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采用乙腈—水、甲醇—水、甲醇—缓冲盐等简单的流动相体系,利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在每一类别中,大多数品种能够在同一流动相体系中同时分离测定,具有较好的分离度,满足了鉴别要求。对其中的23个品种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适用于定量分析。目前,已有六类药品的检测方法通过基层药检所的验证。对于市售的30种药品及保健品进行筛查,检出违规样品6批。另外,为了增强方法的简便性,尝试用参比物替代对照品,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了满足抽验现场假劣药品的即时确证工作,在第二部分中,着手研制车载高效液相色谱仪。由于车内空问狭小,废液如何存放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车载高效液相色谱仪必须要环保。为此开展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与常规高效液相色谱仪不同的是,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密闭循环装置,既节约了流动相,又减少了废液的排放。通过对常用的流动相(乙腈—水、甲醇—水、甲醇—缓冲盐)体系中各个色谱参数的考察以及对单组分、多组分样品连续进样的保留时间、峰面积的RSD的比较,证实了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经济、稳定、可行;以回流液为流动相对实际样品进行的多次测定证明密闭循环系统可以用于药品的含量测定。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经过进一步改进构成车载高效液相色谱仪(样机正在生产中),从而实现了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的移动性,满足了分析检验工作的实时性。本论文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具有专属、简单、快速、粗放等特点,可用于不发达地区及基层药检所对假劣药品的检测,对加强药品质量控制、保证人民用药安全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研制的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既节约了检验成本,又减轻了环境污染,可用于对药品进行实地和实时监测,提高药品监管的效率。

李丽[7](2019)在《非洛地平缓释片稳定化制备工艺及体内药动学研究》文中指出非洛地平(FELODIPINE)为选择性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本课题所用参比制剂是由英国阿斯利康(AstraZeneca UK)公司研制开发的非洛地平缓释片,规格为5 mg。目前该参比制剂未在中国上市,而国内厂家生产的同种药品并未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从药学角度来看,该类药物最不理想的特性是具有高光化学敏感性,易产生光降解杂质,进而导致治疗效果降低,甚至给药后会出现一些毒副作用。本课题旨在研究不同处方和稳定化制剂工艺,制备一种非洛地平缓释片,进行体内外试验和质量考察,以期符合质量控制要求并在体内外和参比制剂一致。第一部分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制备及稳定化制剂工艺研究目的:筛选非洛地平缓释片的最优处方和工艺,使其体外释放曲线与参比相似,同时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并控制光降解杂质的产生。方法: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采用湿法制粒制备非洛地平缓释片片芯。在已有片芯基础上,包被一层遮光薄膜衣,最终得到成品片剂。尝试不同的抗氧化剂,以主药和有关物质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处方工艺。结果: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相似因子法,筛选出最优处方。避光操作,制备过程中使用棕色容器,当抗氧剂为生育酚时,有关物质的含量低于参比制剂且达到最好抑制光降解产物生成的效果。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制备过程工艺简单可行,重现性良好,自制制剂体外释放曲线与参比制剂具有相似性。相较于参比制剂,当抗氧化剂为生育酚时,光降解杂质I的含量最小。第二部分非洛地平缓释片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目的:根据非洛地平的性质,建立简单、可靠的体外分析方法,对自制非洛地平缓释片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确保其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方法:采用HPLC法进行自制非洛地平缓释片体外释放度、含量和有关物质的测定。结果: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专属性、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和回收率均良好。对制剂中的有关物质进行考察,结果均符合限定要求。结论:建立的非洛地平体外分析方法操作简便,耐用性好,三批自制制剂的测定均符合本研究的分析要求。第三部分非洛地平缓释片的稳定性研究目的:研究自制片在温度、湿度和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形式及贮存条件等提供依据。方法:以制剂外观、主药含量和有关物质含量为考察指标,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自制制剂在高温、高湿和强光条件下放置5、10天,由于包被一层遮光的薄膜衣,其有关物质的含量有所增加,但未超过杂质限定,符合质量要求;在高湿90%的条件下,主药的释放速度加快,释放度较参比制剂有所不同,影响药物的质量。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测定结果表明按参比制剂包装条件包装,自制制剂的稳定性优于参比制剂。结论:制剂在储存样品时要注意防潮、避光保存。第四部分非洛地平缓释片的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目的:研究非洛地平缓释片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Beagle犬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两制剂双周期交叉设计试验方法,用HPLC法测定并绘制两种制剂的药-时曲线。最后利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利用3P97软件进行生物等效性分析。结果:参比制剂与自制制剂的AUC0-∞和Cmax对数比值的90%可信区间均在80%125%置信区间内;自制制剂对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1%。结论: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张艳艳[8](2017)在《石上柏总双黄酮的固体分散体胶囊及体内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上柏作为一种抗癌药用植物受到广泛关注。体内外研究发现,石上柏主要抗癌活性成分为总双黄酮类成分。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石上柏总双黄酮提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其体内溶出速率低、生物利用度较差。固体分散体技术是提高溶解度、改善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开展石上柏总双黄酮的固体分散体制剂研究,提高其溶解度和溶出度;并对固体分散体制剂进行质量标准研究;此外,还对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内抗癌药效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石上柏总双黄酮的药物制剂开发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1)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研究首次对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研究PEG-6000、PEG-4000、F68和PVP-K30等载体,采用溶剂-熔融法和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选择最佳载体;随后,以体外溶出度为指标,考察最佳载体PVP-K30与总双黄酮的最佳质量比和溶出介质;通过正交试验对固体分散体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此外,对固体分散体的基本性质(溶解度、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油水分配系数等)进行考察,并进行物性分析(DSC测定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最终优化工艺结果为:称取质量比为1:5的石上柏总双黄酮提取物与PVP-K30,分别用适量无水乙醇溶解后,将总双黄酮提取物溶液缓慢滴入载体PVP-K30溶液中,超声20 min使其充分混合,于60℃恒温旋蒸,除去乙醇,50℃真空减压干燥,粉碎过80目筛,置干燥器中备用。总双黄酮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在水中的溶解度由原来的87.22μg/mL提高到1.50 mg/mL,DSC测定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固体分散体以无定形态存在。(2)固体分散体的胶囊及质量标准研究对研究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测定其休止角和堆密度;将固体分散体采取直接填装法制备固体分散体胶囊;对固体分散体胶囊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包括性状、鉴别(UV和HPLC鉴别)、检查(水分和溶出度)和含量测定(UV法测定固体分散体胶囊中总双黄酮的含量,HPLC测定总双黄酮成分之一Delicaflavone的含量)等内容;此外还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对固体分散体胶囊的稳定性进行考察。休止角测定结果(38.95°)表明,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流动性好,适宜直接填装胶囊。质量标准研究中制定了完善的分析方法,水分、溶出度测定均符合药典的技术规定要求;HPLC测定Delicaflavone含量,精密度、准确度及重现性好;UV测定总双黄酮的含量和溶出度,方法准确度高、简便可靠,易于操作。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胶囊在光照、高温、高湿和加速实验条件下质量稳定。(3)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的体内药效学研究建立人肺癌A549细胞荷瘤裸鼠模型,对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的体内药效进行考察。灌胃给予低、中、高不同的剂量(以总双黄酮计分别为100、200、300 mg/kg),观察该制剂对A549移植瘤的体积、重量、微血管密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对荷瘤裸鼠的肿瘤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抑制率达到59%;中剂量组抑制率为52%,与阳性组(阿霉素)相当;低剂量组抑制率为28%,其高剂量和中剂量瘤体重量与阴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高剂量和中剂量给药组出现肿瘤组织坏死;CD34血管密度测定结果表明各给药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下调,且呈剂量依赖关系,高剂量和中剂量与阴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本文成功制备了石上柏总双黄酮的固体分散体,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其溶解度和溶出度;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流动性好,适宜直接填装制备胶囊;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表明,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胶囊质量可控、稳定性好,适宜工业生产;此外,本文所制备的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上述研究为石上柏总双黄酮的抗癌药用开发奠定了制剂基础。

闫精杨[9](2017)在《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类资源性成分的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工作为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保科研课题(2015022)—“基于热毒宁及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示范性研究(2015022)”的部分研究内容。本论文共分五章内容:第一章 文献研究分别从我国银杏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及银杏聚戊烯醇的资源化利用两方面综述了银杏叶资源的利用现状。银杏叶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银杏萜内酯、银杏酚酸、甾体化合物及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扩张血管、抗炎、改善微循环等生物活性。本章节通过对银杏的资源分布,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产品开发,以及聚戊烯醇的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银杏叶深加工过程的资源高效和充分利用提供参考。第二章 银杏内聚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及总黄酮提取精制工艺研究采用正交法对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银杏叶聚戊烯醇)提取过程中的预浸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颗粒大小四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对水解工艺中超声时间、醇水比、KOH浓度、超声频率四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对聚戊烯醇提取物采用丙酮冷析、硅胶柱除杂、C18柱除杂,获得了高纯度的聚戊烯醇。最佳提取工艺:固废物打粉过三号筛,加入20倍量石油醚预浸0.5 h后,于40℃热回流提取1 h。最佳水解工艺:提取液加入等量的2%KOH甲醇水(1:4)溶液,于100 KHz条件下超声水解20 min。精制所得聚戊烯醇纯度为95%。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正交法优化了其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取银杏叶固体废弃物,加入20倍量的无水乙醇、热回流提取0.5 h。第三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质量标准研究聚戊烯醇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国外已有针叶类植物聚戊烯醇及其制剂新药上市,为深入利用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的聚戊烯醇资源,为后期产品开发提供标准,本章节对从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获得的聚戊烯醇进行了质量标准研究,通过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聚戊烯醇进行定性分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聚戊烯醇进行定量分析。质量标准草案主要包括:外观与气味、溶解度、含量测定、水分测定、溶液颜色、重金属的检查,可以定性定量的分析银杏叶聚戊烯醇。第四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CC1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影响采用CC1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联苯双酯为阳性药,以肝脏及结肠的病理变化,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P)、碱性磷酸酶(ALB)含量,肠内容物中有益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有害菌(肠球菌、肠杆菌)的变化为考察指标,评价聚戊烯醇对急性肝损伤的生物效应。结果显示,模型大鼠ALT、AST、ALP明显上升而ALB下降,肝脏及结肠均出现病理变化,内容物中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聚戊烯醇干预后,ALT、AST、ALP含量下降而ALB上升,肝脏及结肠病理变化减轻,肠内容物有益菌增加、有害菌减少第五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初步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及UPLC-MS联用技术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及聚戊烯醇干预后的大鼠血清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潜在的药物作用标志物,初步分析聚戊烯醇对急性肝损伤的干预机制。结果显示,肝脏损害时导致色氨酸代谢异常,进而引起各类病理症状,聚戊烯醇干预后,色氨酸代谢恢复正常。采用16s rRNA技术分析了正常大鼠与CCl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内容物中肠道菌群多样性,聚戊烯醇能明显改善内环境,促进肠道微生态的恢复。第六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生物转化研究据文献报道,一些聚戊烯醇衍生物的生理活性强于聚戊烯醇,目前对聚戊烯醇的转化主要为化学转化,考虑到银杏落叶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本节对不同地点银杏树的根际土壤、表层土壤进行取样筛菌,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对不同类型的菌进行筛选。共分离获得细菌14种、真菌1 1种,其中普通细菌13种、真菌9种,抗有机溶剂的细菌1种、真菌2种。利用所筛选的菌株对银杏叶聚戊烯醇进行转化,可能受有机溶剂剂量影响,以及筛菌的样地范围过小,未能获得转化聚戊烯醇的微生物。

熊迅宇[10](2014)在《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与药物分子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光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胶囊技术、纳米载药技术和基于超支化分子的前药设计技术等是构建新型释药系统的主要途径,对于高效创新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上述技术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和决定因素,已成为化学、生物学和药学等众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本论文选择具有增溶和缓释作用的环糊精衍生物磺丁基醚-β-环糊精(sulfobutylether-β-cyclodextrin, SBE-β-CD)为主体分子,化学发光量子产率高的鲁米诺(1uminol)为发光探针,建立了基于luminol/SBE-β-CD化学发光体系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研究了SBE-β-CD与3类(酚酸类、冰片酯类、抗真菌类)共11种药物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抗癌药物紫杉醇和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荧光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等传统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通量高和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有望为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提供高效分析新方法,对新型释药、载药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4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基于SBE-β-CD能显着增强luminol化学发光强度和药物分子可浓度依赖性的降低luminol/SBE-β-CD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特性,以咖啡酸(caffeic acid, CA)为例,建立了luminol/SBE-β-CD/CA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结果表明,在5.0-1000.0pM范围内,CA浓度与luminol/SBE-β-CD体系化学发光强度降低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pM,SBE-β-CD与C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为1.86×107/mol,结合位点数为0.73。结合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法对luminol/SBE-β-CD/CA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疏水作用和氢键是SBE-β-CD与CA相互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为采用化学发光法研究SBE-β-CD与药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提供了方法学。2、采用第二章中建立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研究了SBE-β-CD与五种酚酸类药物、三种冰片酯类药物和三种抗真菌类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BE-β-CD与原儿茶酸、咖啡酸、香草酸、阿魏酸和没食子酸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2×107/mol,1.86×107/mol,4.37×107/mol,4.79×107/mol和851×107/mol,每分子药物和一分子SBE-β-CD发生相互作用;原儿茶酸冰片酯、没食子酸冰片酯和丹参素冰片酯与SBE-β-CD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5×103/mol,1.58×104/mol和3.98×104/mol,每两分子药物和一分子SBE-β-CD发生相互作用;克霉唑、酮康唑和氟康唑与SBE-β-CD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6×105/mol,4.0×105/mol和1.26×106/mol,每分子药物和一分子SBE-β-CD发生相互作用。上述药物均从SBE-β-CD的大口端进入其内腔并发生结合,改变小口端luminol与SBE-β-CD结合的微环境,降低luminol/SBE-β-CD体系化学发光强度;氢键作用力是SBE-β-CD与上述药物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推动力,说明应用所建立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不仅可测定SBE-β-CD与客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参数,而且能研究其相互作用机制,为其他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3、利用luminol/SBE-β-CD/药物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方法高灵敏的特点,建立了大鼠含药血浆中紫杉醇和苦参碱直接测定的化学发光新方法,用该方法研究了大鼠尾静脉注射紫杉醇和苦参碱后,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紫杉醇和苦参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5-85.0ng/mL和0.28-560ng/mL,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5和1.0ng/mL,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结果满足美国食品药品卫生监督管理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指导原则的要求;紫杉醇和苦参碱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与文献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结果一致,证明luminol/SBE-β-CD药物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方法可用于紫杉醇和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能为其他生物样品中紫杉醇和苦参碱的测定提供方法学。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Analytical Biochemistry等杂志发表论文7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尼卡地平注射液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尼卡地平注射液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HPLC双波长离子对色谱法测定盐酸尼卡地平葡萄糖注射液有关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专属性实验
    2.5 线性关系考察
    2.6 检出限及定量限
    2.7 精密度
    2.8 重复性
    2.9 稳定性
    2.10 加样回收实验
    2.11 样品有关物质和5-羟甲基糠醛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2)尼莫地平纳米级囊泡的制备及其脑靶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尼莫地平的概述
    1.2 血脑屏障的概述
    1.3 被动脑靶向递药系统
        1.3.1 脂质体
        1.3.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
        1.3.3 微乳或纳米乳
    1.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概述
        1.4.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简介
        1.4.2 囊泡配方简介
        1.4.3 囊泡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点分析
    1.5 不同因素对药物及药物载体脑靶向的影响
        1.5.1 粒径对药物及药物载体脑靶向的影响
        1.5.2 亲水性基团对药物及药物载体脑靶向的影响
    1.6 给药途径分析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课题研究内容
        1.7.2 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尼莫地平囊泡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尼莫地平囊泡的制备
        2.2.2 尼莫地平含量测定方法的筛选
        2.2.3 游离药物分离方法的建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尼莫地平含量测定方法的分析
        2.3.2 分离游离药物方法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尼莫地平囊泡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尼莫地平制备方法的筛选
        3.2.2 单因素考察
        3.2.3 正交设计确定最优处方
        3.2.4 尼莫地平囊泡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方法
        3.2.5 尼莫地平囊泡形态的检测
        3.2.6 尼莫地平囊泡粒径和电位的测定
        3.2.7 尼莫地平囊泡体外溶出考察
        3.2.8 尼莫地平囊泡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尼莫地平制备方法的分析
        3.3.2 制备处方工艺的单因素考察分析
        3.3.3 正交设计优化分析
        3.3.4 尼莫地平囊泡形态分析
        3.3.5 尼莫地平囊泡粒径和电位分析
        3.3.6 尼莫地平及其囊泡剂型体外溶出性能分析
        3.3.7 添加物对PC12细胞生存率的影响分析
        3.3.8 不同剂型尼莫地平对PC12细胞生存率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尼莫地平囊泡分别经大鼠灌胃、尾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生理盐水的配制
        4.2.2 动物实验
        4.2.3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4.2.4 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4.2.5 脑部尼莫地平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脑部尼莫地平含量测定方法的分析
        4.3.2 脑中三种剂型尼莫地平的浓度对比
        4.3.3 血浆中三种剂型尼莫地平的浓度对比
        4.3.4 心、肝、脾、肺、肾组织中两种剂型尼莫地平的浓度对比
        4.3.5 尼莫地平囊泡脑靶向性的评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实验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可调激光光源-微顺序注射联用技术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实验原理与装置
    2 可调激光-微顺序注射荧光反猝灭法测定硫酸氢氯吡格雷的含量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可调激光-微顺序注射荧光反猝灭法法测定复方利血平片的含量
        3.1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可调激光-微顺序注射荧光反猝灭法法测定盐酸尼卡地平的含量
        4.1 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可调激光-微顺序注射荧光反猝灭法法测定盐酸丙咪嗪的含量
        5.1 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导师评阅表

(4)T-OA及T-DA固体分散体和微乳的体内外研究和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提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1 固体分散技术在早期制剂介入技术体系中的应用可行性探讨
        参考文献
    2 微乳在早期制剂介入技术体系中的应用可行性探讨
        参考文献
前言
    1 早期制剂介入概念及早期制剂介入技术体系
        1.1 全球新药研发概况
        1.2 影响新药研发效率的关键节点
        1.3 早期制剂介入概念
        1.4 早期制剂介入技术及开发原则
    2 模型药物选择
        2.1 T-OA简介
        2.2 T-DA及T-GA简介
    3 递药系统选择
    4 整体研究方案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路线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T-O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2.1.1 T-OA体外含量测定方法
        2.1.2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1.3 熔融法制备T-OA固体分散体
        2.1.4 熔剂法制备T-OA固体分散体
        2.1.5 T-OA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性质研究
        2.1.6 T-OA固体分散体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2.2 T-OA微乳的制备
        2.2.1 溶解度研究方法
        2.2.2 伪三元相图构建方法
        2.2.3 处方筛选方法
        2.2.4 T-OA微乳的体外性质研究
        2.2.5 T-OA微乳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2.3 T-DA微乳的制备
        2.3.1 T-DA体外含量测定方法
        2.3.2 T-DA微乳Ⅰ的制备
        2.3.3 T-DA微乳Ⅱ的制备
        2.3.4 T-DA微乳的体外性质研究
        2.3.5 T-DA微乳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结果
    1 T-O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1.1 T-OA体外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
        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学研究结果
        1.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方法学研究结果
        1.2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结果
        1.3 熔融法制备T-OA固体分散体结果
        1.3.1 PEG种类和用量的筛选结果
        1.3.2 泊洛沙姆用量的筛选结果
        1.3.3 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小结
        1.4 溶剂法制备T-OA固体分散体结果
        1.4.1 溶出度方法的确定
        1.4.2 药物与载体比例的筛选结果
        1.4.3 载体提高T-OA溶出度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
        1.4.4 表面活性剂用量的筛选结果
        1.4.5 表面活性剂提高溶出度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
        1.5 T-OA固体分散体的体外性质研究结果
        1.5.1 X-衍射研究结果
        1.5.2 示差扫描量热研究结果(DSC)
        1.5.3 红外图谱研究结果(IR)
        1.5.4 扫描电镜图谱研究结果(SEM)
        1.5.5 固体分散体在不同溶出介质下的溶出测定结果
        1.6 T-OA固体分散体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1.6.1 T-OA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学研究结果
        1.6.2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1.7 T-OA固体分散体研究小结
    2 T-OA微乳的制备结果
        2.1 溶解度研究结果
        2.2 伪三元相图构建结果
        2.3 处方筛选结果
        2.4 T-OA微乳的体外性质研究结果
        2.4.1 动态光散射研究结果(PCS)
        2.4.2 电镜研究结果(TEM)
        2.4.3 电导率测定结果
        2.4.4 粘度测定结果
        2.4.5 pH值测定结果
        2.4.6 稳定性研究结果
        2.4.7 体外稀释实验结果
        2.5 T-OA微乳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2.5.1 T-OA微乳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数据
        2.5.2 T-OA水包油口服微乳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6 T-OA微乳研究小结
    3 T-DA微乳的制备结果
        3.1 T-DA体外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结果
        3.1.1 标准曲线线性和范围测定结果
        3.1.2 回收率测定结果
        3.1.3 溶液稳定性测定结果
        3.1.4 标准曲线法与外标法比较结果
        3.2 T-DA微乳Ⅰ的制备结果
        3.3 T-DA微乳Ⅱ的制备结果
        3.3.1 溶解度研究结果
        3.3.2 伪三元相图构建结果
        3.3.3 处方筛选结果
        3.4 T-DA微乳的体外性质研究结果
        3.4.1 动态光散射研究结果(PCS)
        3.4.2 电镜研究结果(TEM)
        3.4.3 电导率测定结果
        3.4.4 粘度测定结果
        3.4.5 pH测定结果
        3.4.6 稳定性研究结果
        3.5 T-DA微乳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3.5.1 T-DA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学研究结果
        3.5.2 T-DA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3.6 T-DA微乳研究小结
讨论
    1 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讨论
    2 模型药物选择的讨论
    3 制剂形式选择的讨论
    4 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的讨论
        4.1 熔融法工艺条件及质控方法选择的讨论
        4.2 熔融法处方筛选的讨论
        4.3 熔融法实验结果的讨论
    5 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的讨论
        5.1 溶媒选择的讨论
        5.2 最佳药物载体比例的讨论
        5.3 表面活性剂使用的讨论
        5.3.1 表面活性剂用量的讨论
        5.3.2 表面活性剂加入方式的讨论
        5.4 溶剂法固体分散体体内外性质的讨论
        5.5 固体分散技术在早期制剂介入概念中应用的讨论
        5.5.1 固体分散体老化的讨论
        5.5.2 固体分散体应用的讨论
    6 T-OA微乳的讨论
        6.1 溶解度研究讨论
        6.2 伪三元相图构建的讨论
        6.3 处方筛选的讨论
        6.4 T-OA微乳的体内外性质讨论
        6.5 T-OA微乳在早期制剂技术中的应用讨论
    7 T-DA微乳的讨论
        7.1 T-DA微乳Ⅰ的制备结果讨论
        7.2 T-DA微乳Ⅱ的制备结果讨论
        7.2.1 溶解度研究结果讨论
        7.2.2 处方筛选的讨论
        7.3 T-DA微乳Ⅰ和Ⅱ的体内外性质讨论
    8 早期制剂介入技术的讨论
        8.1 早期制剂介入技术的优势
        8.2 早期制剂介入技术体系的实施特点
        8.3 早期制剂介入技术的不足和未来发展
    9 创新点
        9.1 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提出
        9.2 T-OA固体分散体、微乳、油酸溶液等早期制剂的比较和评价
        9.3 SDS在固体分散体中抑晶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

(6)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建立及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 研究背景
    二. 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总体设计
    三. 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建立
        (一)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二) 性激素类药物
        (三) 磺胺类药物
        (四) 降血糖类药物
        (五) 钙通道阻滞剂
        (六) 调血脂药物
        (七) 抗艾滋病药物
        (八) 抗疟药
    四. 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应用
    五. 结果与讨论
第二部分 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可行性研究
    一. 前言
    二. 环保型车载HPLC的设计与结构
    三. 环保型HPLC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一) 乙腈—水体系的考察
        (二) 甲醇—水体系的考察
        (三) 甲醇—缓冲盐体系的考察
    四. 环保型HPLC在实际样品测定中的应用
    五. 结果与讨论
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专利
致谢
附录

(7)非洛地平缓释片稳定化制备工艺及体内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制备及稳定化制剂工艺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洛地平缓释片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洛地平缓释片的稳定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非洛地平缓释片的Beagle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光敏药物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石上柏总双黄酮的固体分散体胶囊及体内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的考察
        2.2 固体分散体的基本性质考察
        2.3 固体分散体的物性鉴别
    3 实验结果及结论
        3.1 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的考察结果
        3.2 固体分散体基本性质的考察结果
        3.3 固体分散体的物性鉴别
    4 小结
第二章 固体分散体的胶囊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固体分散体的制剂工艺考察
        2.2 固体分散体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2.3 稳定性试验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固体分散体的制剂工艺考察结果
        3.2 固体分散体胶囊的质量标准
        3.3 稳定性试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的体内药效学评价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 裸鼠分组及给药
        2.3 解剖取材
        2.4 HE染色方法
        2.5 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裸鼠一般情况:
        3.2 药物对种瘤裸鼠体重的影响
        3.3 各组裸鼠肿瘤体积变化
        3.4 药物对裸鼠肿瘤抑制率的影响
        3.5 肿瘤组织病理形态的观察
        3.6 石上柏总双黄酮固体分散体对裸鼠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类资源性成分的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思路图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银杏叶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第二节 植物聚戊烯醇的理化特性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及总黄酮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第一节 正交设计法优化聚戊烯醇的提取、水解、精制工艺研究
    第二节 正交设计法优化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质量标准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对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第一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研究
    第二节 基于肠道微生态的银杏叶聚戊烯醇保肝作用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银杏叶聚戊烯醇的生物转化研究
    第一节 菌种筛选与纯化
    第二节 银杏叶聚戊烯醇生物转化产物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与药物分子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定义
    1.2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1.3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1 光谱法
        1.3.2 电分析法
        1.3.3 分离技术
        1.3.4 等温量热滴定法
        1.3.5 分子模拟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Luminol/SBE-β-CD化学发光体系的建立及化学发光反应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uminol/SBE-β-CD/CA体系条件优化
        2.3.2 Luminol/SBE-β-CD/CA体系化学发光反应机理研究
        2.3.3 SBE-β-CD/CA主客体相互作用参数的测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BE-β-CD与三类药物分子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E-β-CD与酚酸类药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
        3.3.2 SBE-β-CD与冰片酯类药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
        3.3.3 SBE-β-CD与抗真菌药物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uminol/SBE-β-CD化学发光体系在抗癌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4.3.2 方法学考察
        4.3.3 紫杉醇药代动力学研究
        4.3.4 苦参碱药代动力学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尼卡地平注射液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HPLC双波长离子对色谱法测定盐酸尼卡地平葡萄糖注射液有关物质[J]. 罗晶,柳小秦,黄佳,唐娜,安学霞. 中国药品标准, 2020(05)
  • [2]尼莫地平纳米级囊泡的制备及其脑靶向性研究[D]. 黄梦瑶. 天津大学, 2019(06)
  • [3]可调激光光源-微顺序注射联用技术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D]. 美克古丽·艾买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1)
  • [4]T-OA及T-DA固体分散体和微乳的体内外研究和早期制剂介入概念的提出[D]. 侯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5]溶出度近年发表的部分文章摘要[A]. 杨腊虎,陈唯真,于宝珠,陈立亚,赵慧芳,王子兰,刘小帅. 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7
  • [6]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定系统的建立及环保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可行性研究[D]. 姚静.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 [7]非洛地平缓释片稳定化制备工艺及体内药动学研究[D]. 李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石上柏总双黄酮的固体分散体胶囊及体内药效学研究[D]. 张艳艳.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4)
  • [9]银杏内酯注射液生产过程固废物中聚戊烯醇类资源性成分的利用研究[D]. 闫精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 [10]磺丁基醚-β-环糊精与药物分子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光谱研究[D]. 熊迅宇. 西北大学, 2014(04)

标签:;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尼卡地平注射液的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