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投送对准技术分析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投送对准技术分析

一、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传递对准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燕云[1](2020)在《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综合火/飞控制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武装直升机的敏捷性与作战效能。本文鉴于武装直升机对地投弹作战的应用前景,以黑鹰MH-60K武装直升机及FT-5精确制导炸弹为研究样例,开展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控制技术的研究。首先,根据已公布的武装直升机及制导炸弹的结构参数和风洞实验数据,结合其结构特点,建立了武装直升机及精确制导炸弹的全量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小扰动理论进行线性化处理,对制导炸弹数学模型进行了阶跃响应特性分析。其次,针对武装直升机模型的耦合性和控制的鲁棒性需求,设计了基于鲁棒H?的姿态内环控制器和基于经典控制理论和非线性1L制导律的轨迹外环控制器。根据炸弹毁伤力和弹道精度预设指标,通过2L性能准则和落角约束设计了制导炸弹鲁棒制导律,并利用自抗扰控制理论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进行制导炸弹抗扰控制器的设计。然后,对武装直升机对地作战特点以及作战场景、作战剖面进行了分析,利用变步长搜索策略解算制导炸弹投放区并获得最佳投放状态,综合作战特点、场景设定以及最佳投放状态,提出了基于改进型A*算法的攻击航线规划方法。最后,设计并构建了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控制系统。建立对地攻击前置瞄准方程进行火控解算并设计火/飞耦合器,使武装直升机快速并准确地完成航向瞄准和距离瞄准,实现自动武器投放,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设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王海宏[2](2019)在《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战争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国外学者称之为一次“军事技术革命”,与我们熟知的工业技术革命相呼应。本文首先透过技术史的视角,阐述了19世纪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系列影响,以及20世纪初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工业发展、军事技术的发展,从而引出航空制导炸弹的产生。然后通过历史的脉络,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近代反恐战争等世界性或局部性的战事的历史,理出航空制导炸弹从早期简单制导到无线电制导、激光制导、卫星加惯性制导,一直到近代的各种复合制导和小尺寸炸弹等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个发展历程,总结出两条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规律,根据此两条发展规律,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推断了未来航空制导炸弹的三个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国、俄国的航空制导炸弹数据的收集、整理,给出了美国和俄国基本所有航空制导炸弹的相关数据,然后分别绘制出美国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并分别加以分析、对比,得出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现状进行简单阐述,给出了所有我国现役航空制导炸弹的型号。并分析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和美俄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的启示,指出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当前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的阐述,并结合之前对美俄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分析,对未来的航空制导炸弹发展进行展望。最后,通过我国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乐观展望未来我国走在世界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前列的可能。

晚永峰[3](2018)在《大方位失准角下航空制导炸弹传递对准与组合导航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航空制导炸弹因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射程远、命中精度高、造价低、效费比高等诸多优点,备受各国军方的青睐。本文围绕航弹导航系统INS/GPS紧耦合组合导航和大方位失准角初始对准关键技术展开研究,目的在于在一定惯性器件精度水平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捷联惯导系统大方位失准角情况下的初始姿态精度,以提高导航系统导航定位的整体性能。捷联惯导系统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相比平台式惯导系统具有成本低、维护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弹中,但惯导的导航精度随时间积累,很难满足导航精度要求。本文采用以捷联惯性导航系统为主体卫星导航系统辅助的组合导航方法,对INS/GPS紧耦合组合导航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GPS接收机输出的伪距、伪距率,与惯性导航结合星历反算得到的伪距、伪距率的差值作为组合滤波器的输入,估计出INS系统误差并进行修正。结果表明紧耦合组合导航与卫星导航单独工作相比,平均定位和测速精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位置和速度曲线更加平滑。捷联惯导系统的精度受到惯性器件误差和初始对准结果的影响,其中导致捷联惯导系统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初始对准误差。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紧急挂飞、操作不当等原因,捷联惯导系统误差模型可能不符合小角度假设,本文推导了捷联惯导系统非线性误差方程,采用“速度+姿态”匹配模式构造观测方程,利用无迹卡尔曼滤波进行最优估计,并对杆臂与时延对传递对准的影响进行了补偿,可以精确估计出主、子惯导安装误差角和陀螺仪零偏。

张百强[4](2017)在《中短程捷联惯导/GNSS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捷联惯导(SINS)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是重要的现代导航技术。对于精确制导武器、小型无人机等领域应用的捷联惯导/GNSS导航系统,具有工作时间和距离短、工作环境易受温度影响、载体机动幅度较大、要求保留纯惯性工作能力等特点。因此,在中短程应用的捷联惯导/GNSS组合导航系统中,惯性器件的误差标定、高动态条件下的捷联惯导解算算法、机载条件下的惯导传递对准算法以及捷联惯导与GNSS的组合导航算法,是影响导航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本文以中短程捷联惯导/GNSS组合导航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导航系统精度为重点目标进行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微机电(MEMS)惯性器件的误差特性,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针对MEMS陀螺仪误差特性较为复杂,采用常规多项式方法建模不够精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参数内插法的陀螺仪误差补偿方法。设计了全温度、全转速六位置标定测试实验,对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进行标定测试,并对参数内插法和常规方法对陀螺仪的标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标定可以大幅度降低惯性器件的误差,本文提出的参数内插法的对陀螺仪的补偿效果更好(2)基于等效旋转矢量作为基本数学工具,考虑由于姿态的旋转不可交换性带来的锥运动、摇橹运动等运动效应,设计了捷联惯导解算的高速数值算法,该算法具有流程简洁、更新频率高的优点。对捷联惯导的误差源和误差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捷联惯导误差的状态空间模型。(3)对影响载捷联惯导制导武器传递对准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建模。然后在分析了传递对准各种匹配方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速度积分+姿态匹配的Kalman滤波传递对准算法,并设计了数字仿真实验进行了验证。仿真实验表明在存在挠曲变形和振动扰动的环境下,该传递对准算法对滚转角误差的估计精度比传统的速度+姿态匹配法提高了34.3%,对X轴失准角的估计精度提高了30%,对三轴轴加速度计零偏的估计精度分别提高了34.7%、81.3%和75%。(4)分析了GNSS定位原理、误差源、定位方式并总结了各种观测信息、定位方式的优缺点,针对中短程的组合导航系统的应用特点提出了基于载波相位历元—星间差分的定位方式,推导了其观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采用捷联惯导/GNSS紧耦合组合导航算法,最后通过半物理实验进行了验证并与传统的伪距定位、伪距率测速组合算法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水平相对定位误差小于0.5m,高度方向小于1m,优于传统组合方式的定位精度,且无需基站辅助和求解整周模糊度,便于实际应用。

孙婷婷[5](2016)在《全捷联制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局部战争对制导武器提出精确化、小型化、成本低的发展要求,导引头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核心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导武器的打击精度与成本。随着大面阵高分辨率探测器件与MEMS捷联惯导系统(MEMS SINS)的迅速发展,全捷联制导技术已成为制导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外已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战术武器。本文重点研究全捷联制导系统中的视线角速率解耦与估计算法及其误差灵敏度分析,MEMS SINS实验室标定与传递对准等关键技术,最后通过半物理仿真实验验证视线角速率估计算法与传递对准算法的正确性与精度。为深入研究全捷联制导系统关键技术,给出了涉及的坐标系及相互间转换关系,建立了全捷联导引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线性化;为去除体视线角信息中包含了弹体运动信息,构建数学平台研究了视线角速率解耦算法;使用误差理论分别推导了体视线角、体视线角速率、弹体角速率与姿态角相对于视线角速率的误差灵敏度,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影响视线角速率精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各误差源的形成原因与补偿校正方法。在研究MEMS SINS关键技术过程中,建立了MEMS IMU系统误差模型并提出整体标定补偿算法,使补偿后的MEMS IMU全温零偏最大误差由原来的1.27°/s与145.0mg提高到0.20°/s与6.5mg,大大提高了使用精度。针对MEMS SINS精度对视线角速率精度影响较大,且实际应用过程中系统过程噪声与量测噪声协方差未知且时变等问题,推导了MEMS SINS力学编排方程与误差模型,提出了基于改进自适应增量Kalman滤波的“速度+姿态”匹配传递对准算法,对MEMS IMU的随机零偏误差与姿态角初始值进行在线估计与修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估计精度比标准Kalman滤波器估计精度提高5倍以上,且对准快速性得到提高,为全捷联制导系统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全面有效提高体视线角精度、弹体角速率与姿态角精度的基础上,根据弹目相对运动学关系与弹体姿态运动学建立视线角速率估计的非线性模型;依赖于全捷联导引头与MEMS SINS的测量信息建立其量测模型;采用无迹Kalman滤波器(UKF)估计视线角速率,其估计精度为0.21°/s,能够满足制导系统精度要求。另外,仿真分析表明视线角、视线角速率估计精度与陀螺精度呈现近似线性关系,刻度因数大约分别为0.0012°/°/h与0.0002°/s/°/h。最后,设计了全捷联制导系统半物理仿真实验对上述研究进行实验验证,陀螺与加速度计零偏估计误差分别小于0.5°/h与1mg,收敛时间小于3s,视线角速率估计精度约为0.16°/s,半物理仿真实验结果与数字仿真吻合较好,验证了全捷联制导系统的相关关键技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验依据。

郑辛,武少伟,吴亮华[6](2016)在《导弹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按照传递对准所包含的技术内容,概述了国内外导弹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发展现状。分析和归纳了传递对准技术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模型方法,着重强调了匹配方法、异常基准信息、动态挠曲变形、数据延迟、量测噪声预处理等影响传递对准性能的重要因素,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初步讨论了导弹武器惯导传递对准技术的发展趋势。

朱荣刚,贺建良,张道驰,夏群利[7](2014)在《空地制导弹药打击时敏目标分析》文中指出针对空地制导弹药打击时敏目标问题,分析了打击时敏目标武器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装备水平状况。打击时敏目标的关健技术包括复合导引头技术、数据链传输技术以及制导控制技术等,讨论了此类空地弹药的发展启示。

李向阳[8](2013)在《GPS/INS航空制导炸弹火控系统设计及测试》文中指出航空制导炸弹是现代作战飞机配置的и种精确制导空地武器,用于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航空制导炸弹武器系统и般由制导炸弹、机载火控系统和地面保障设备组成,具有操作使用方便,命中精度高,成本低廉等特点,是近几年航空大国争相研制和装备的重要机载武器系统之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次局部战争中都得到了大量的使用,获得了非常好的作战效果。制导炸弹机载火控系统作为该类武器系统的关键分系统之и,具有火力控制解算、显示引导和控制等功能,确保制导炸弹的运载、投放条件解算和空中投放符合规定的要求。机载火控系统и般由火控计算机、显示引导装置、相关机载传感器和外挂物管理控制等设备组成。现代机载火控系统具有解算速度快、显示引导清晰易用、投放控制精准等特点,为航空制导炸弹最终精确命中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航空制导炸弹火控系统设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在и般非制导炸弹轰炸火控解算原理基础上,对制导炸弹火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и套切实可行的解算方法,提出了工程应用中火控系统的关键技术指标,完成了火控系统总体的设计和相关软硬件的设计,并在火控系统设计实现后成功进行了有关的测试和实际使用,从而证实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也为类似系统的设计及研制提供了参考。

李志斌[9](2011)在《自寻的子弹低成本SINS/GPS组合导航研究及DSP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精确制导炸弹因其射程远、精度高、成本低的特点具有巨大的军事利用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某型自寻的子弹是精确制导炸弹的一种,它采用低成本捷联惯导系统(SIN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组合导航实现精确制导。本文结合该型子弹研制过程,围绕惯性导航算法、初始对准算法、组合导航算法和工程实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详细介绍了捷联惯导系统的基本原理,得出了基于惯性器件输出为增量形式的姿态矩阵计算方法和导航参数计算方法。分析了圆锥运动误差、划桨效应误差和旋转效应误差的产生机理,并给出了补偿算法。(2)对捷联惯导系统微分方程组进行离散化处理,得出了能够方便工程设计人员编程的捷联惯导系统数字递推算法及其简化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较好的完成载体姿态、速度、位置解算。但在使用精度较低的惯性器件时,纯惯性导航的误差较大。(3)推出了静基座下解析式粗对准、卡尔曼滤波精对准和捷联罗经精对准三种自对准算法。对卡尔曼滤波精对准系统方程可观测性做出了分析并进行降阶处理。推出了惯性仪表误差与初始自对准精度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两种精对准算法均能够接近或者达到极限误差,捷联罗经精对准在水平方向的精度要强于卡尔曼滤波精对准,但在惯性器件精度较低时这几种自对准算法误差均较大。(4)对SINS/GPS速度、位置组合导航算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对时变系统方程的可观测度做出了定量分析并对系统方程进行了降阶处理。针对工程实际中惯导数据与GPS数据不同步的问题采用了数据空间同步法和数据时间同步法。仿真结果表明,载体的机动能够提高航向角误差的可观测度,速度和位置精度利用组合导航算法都有较大提高。(5)介绍了该型子弹组合导航系统原理样机组成与结构,并根据硬件特点设计了软件结构和程序模块。利用集成开发环境CCS进行了DSP程序开发和调试。对原理样机进行了静态和三轴摇摆实验。结果表明原理样机在静态实验中的姿态、速度、位置误差以及在三轴摇摆动态实验中的姿态跟踪效果均良好。

孔星炜[10](2010)在《用于微捷联惯导系统的传递对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递对准是微捷联惯导系统应用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关键技术。本文结合国内外传递对准技术及微机械惯性器件的研究与发展,针对微捷联惯导系统空中传递对准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捷联惯导传递对准模型。根据微机械陀螺和加速度计的特性,提出将陀螺和加速度计的随机常值零偏作为传递对准的滤波状态变量进行估计。对比研究了“速度+姿态”匹配、速度匹配和姿态匹配,结果表明“速度+姿态”匹配对准效果最理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Kalman滤波方法,有效减轻了传递对准中观测噪声变化对滤波的影响,使得滤波更加平稳,提高了滤波质量。根据对挂飞试验惯性测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了机翼弹性挠曲变形的Markov随机模型。因机翼挠曲变形的主要频率范围与滤波频率接近,无法将挠曲变形模型纳入传递对准滤波器得到有效估计。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了三种抑制机翼挠曲变形引起的传递对准精度下降的方法,包括次优滤波方法,前置低通滤波方法,以及所提出的“速度+角速度双积分”匹配方法。用Monte Carlo仿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提出逆向PWCS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并提出一种基于PWCS模型的可观测度分析方法。对“速度+姿态”匹配和速度匹配传递对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速度+姿态”匹配的可观测度高于速度匹配,对载机机动要求较低,滤波收敛性好,收敛的机动条件仅为改变载机姿态的机动。速度匹配则需载机做“S”形机动,滤波收敛较缓慢。通过航空制导炸弹弹道的仿真,分析了制导炸弹总位置误差与各误差源误差的关系,并提出用于微捷联惯导系统的传递对准的合理精度要求。提出采用非特定机动方式进行传递对准的方法。载机爬升、下降和转弯三种机动动作的传递对准的仿真结果验证了其可行性。提出全程传递对准方法和姿态匹配跟踪方法,在传递对准完成后保持传递对准的对准精度,并通过了仿真验证。用车载试验对本文提出的传递对准方法进行了验证。在实验车的机动条件下,传递对准结果满足采用微捷联惯导的航空制导炸弹的对准精度要求。

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传递对准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传递对准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武装直升机研究现状
    1.3 精确投放技术研究现状
        1.3.1 制导炸弹研究现状
        1.3.2 火/飞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武装直升机及制导炸弹数学建模
    2.1 引言
    2.2 制导炸弹数学建模
        2.2.1 弹体所受外力和力矩
        2.2.2 弹体运动方程组
    2.3 武装直升机数学建模
        2.3.1 坐标系与坐标变换
        2.3.2 各部件动力学模型
        2.3.3 全机运动学模型
    2.4 模型配平与线性化分析
        2.4.1 武装直升机配平分析
        2.4.2 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
    2.5 制导炸弹操纵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装直升机与制导炸弹鲁棒制导律及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武装直升机飞行控制器设计
        3.2.1 基于鲁棒H_∞的姿态控制律设计
        3.2.2 航迹飞行控制律设计
        3.2.3 仿真验证
    3.3 制导炸弹鲁棒制导律设计
        3.3.1 弹目相对运动方程
        3.3.2 基于_2L性能准则的鲁棒制导律设计
    3.4 制导炸弹鲁棒控制器设计
        3.4.1 俯仰通道自抗扰控制律设计
        3.4.2 滚转通道滑模变结构控制律设计
        3.4.3 姿态控制仿真验证
        3.4.4 弹道控制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战场景分析与投弹航线规划
    4.1 引言
    4.2 对地作战特点与攻击样式分类
    4.3 投弹作战过程与作战剖面分析
        4.3.1 投弹作战过程分析
        4.3.2 作战剖面分析
    4.4 基于搜索策略的最佳投放状态计算
        4.4.1 射面弹道模型
        4.4.2 投放区与最佳投放状态计算
        4.4.3 仿真验证
    4.5 作战任务设定与攻击航线规划
        4.5.1 作战环境设定
        4.5.2 投弹攻击航线规划
        4.5.3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精确投放控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5.3 投放系统设计与火控解算
        5.3.1 对地投放前置跟踪瞄准方程
        5.3.2 武装直升机期望航向确定
    5.4 火/飞耦合器设计
    5.5 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分析
    2.1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历程
        2.1.1 早期简单制导航空炸弹
        2.1.2 电光制导航空炸弹
        2.1.3 激光制导航空炸弹
        2.1.4 卫星制导航空炸弹
        2.1.5 复合制导航空炸弹
    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图谱及启示
        2.2.1 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图谱
        2.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研究
    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3.1.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3.1.2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3.2.1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3.2.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对比分析
        3.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3.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3.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之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俄对我国的启示及未来发展展望
    4.1 美俄型谱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4.1.1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现状
        4.1.2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
        4.1.3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
    4.2 航空制导炸弹未来发展展望
        4.2.1 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
        4.2.2 未来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展望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方位失准角下航空制导炸弹传递对准与组合导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航滤波技术
        1.2.2 弹载导航技术
        1.2.3 传递对准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航弹动力学与运动学建模
    2.1 引言
    2.2 坐标系与角度定义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角度定义
    2.3 坐标系的转换关系
    2.4 航弹动力学模型
        2.4.1 航弹受力分析
        2.4.2 航弹动力学方程
    2.5 航弹运动学模型
        2.5.1 航弹质心平动运动学方程
        2.5.2 航弹绕质心转动运动学方程
    2.6 轨迹发生器仿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弹惯性与卫星导航技术
    3.1 引言
    3.2 捷联惯性导航技术
        3.2.1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解算原理
        3.2.2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力学编排
    3.3 捷联惯性导航仿真
    3.4 卫星导航技术
        3.4.1 GPS定位原理
        3.4.2 GPS位置解算
        3.4.3 GPS测速原理
        3.4.4 GPS速度解算
        3.4.5 DOP选星原理
        3.4.6 最佳几何精度因子
    3.5 卫星导航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弹传递对准与组合导航技术
    4.1 引言
    4.2 卡尔曼滤波算法
        4.2.1 标准卡尔曼滤波算法
        4.2.2 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
    4.3 捷联惯导系统大方位失准角初始对准
        4.3.1 捷联惯导失准角误差传播方程推导
        4.3.2 主、子惯导安装误差角
        4.3.3 捷联惯导速度误差方程
        4.3.4 “速度+姿态”匹配模式下传递对准模型
    4.4 大方位失准角初始对准仿真
        4.4.1 初始对准流程
        4.4.2 初始对准仿真结果
    4.5 INS/GPS紧耦合组合导航技术
        4.5.1 状态模型
        4.5.2 观测模型
    4.6 INS/GPS紧耦合组合导航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递对准中杆臂与时延的影响及补偿
    5.1 引言
    5.2 杆臂效应对传递对准的影响
        5.2.1 杆臂效应原理
        5.2.2 杆臂速度的补偿
    5.3 时延对传递对准的影响
        5.3.1 时延补偿算法
        5.3.2 时延补偿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短程捷联惯导/GNSS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及安排
第2章 MEMS-IMU标定及补偿
    2.1 引言
    2.2 MEMS-IMU误差分析及建模
    2.3 MEMS-IMU六位置标定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捷联惯导算法及误差模型
    3.1 引言
    3.2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定义
    3.3 捷联惯导的数值解算
    3.4 捷联惯导系统的误差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捷联惯导的传递对准
    4.1 引言
    4.2 传递对准影响因素分析
    4.3 传递对准匹配方式及其量测方程
    4.4 基于姿态+速度积分匹配的传递对准算法及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捷联惯导/GNSS紧耦合组合导航
    5.1 引言
    5.2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原理及误差源
    5.3 基于载波相位历元—星间差分的卫星导航观测模型
    5.4 捷联惯导/GNSS紧耦合组合导航算法设计
    5.5 捷联惯导/GNSS组合导航半物理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5)全捷联制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全捷联制导武器系统
        1.2.2 捷联导引头视线角速率估计的研究现状
        1.2.3 MEMS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全捷联制导系统模型
    2.1 引言
    2.2 坐标系定义及相互转换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坐标系相互转换关系
        2.2.3 符号定义
    2.3 全捷联电视导引头数学模型
        2.3.1 导引头数学模型
        2.3.2 导引头模型线性化
    2.4 惯导系统力学编排及误差方程
        2.4.1 力学编排与姿态计算
        2.4.2 误差方程
    2.5 MEMS惯导系统模型
        2.5.1 陀螺误差模型与标定
        2.5.2 加速度计误差模型与标定
    2.6 小结
第3章 视线角速率解耦算法与精度分析
    3.1 引言
    3.2 视线角速率解耦算法
    3.3 视线角速率精度分析
        3.3.1 视线角速率误差灵敏度
        3.3.2 仿真与分析
    3.4 全捷联制导系统误差特性分析
        3.4.1 成像系统误差特性
        3.4.2 陀螺误差特性
        3.4.3 姿态角误差特性
        3.4.4 体视线角速率误差特性
    3.5 小结
第4章 MEMS SINS传递对准
    4.1 引言
    4.2 传递对准模型
        4.2.1 挠曲误差模型
        4.2.2 传递对准误差模型
    4.3 自适应传递对准算法
    4.4 仿真与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视线角速率估计算法
    5.1 引言
    5.2 视线角速率运动学模型
    5.3 视线角速率估计算法
        5.3.1 视线角速率估计模型及分析
        5.3.2 视线角速率量测模型
    5.4 视线角速率滤波算法的选取
    5.5 视线角速率估计及仿真
    5.6 小结
第6章 半物理仿真实验
    6.1 引言
    6.2 半物理仿真实验系统
        6.2.1 半物理仿真系统概述
        6.2.2 半物理仿真系统方案
    6.3 实验与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6)导弹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传递对准技术现状
    1.1 国外技术现状
        1.1.1 传递对准基础理论
        (1) 参数辨识方法
        (2) 可观测性分析理论与方法
        1.1.2 传递对准模型与方法
    1.2 国内技术现状
2 传递对准技术发展趋势
    2.1 传递对准快速性、保障条件简单化是传递对准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的持续要求
    2.2 对准算法通用化、参考信息多样化是传递对准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3 实用多样的滤波方法仍是今后传递对准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重点之一
3 结论

(7)空地制导弹药打击时敏目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空地制导弹药打击时敏目标发展现状
    1.1 现役常规制导弹药升级改造
        1)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改进
        2)小直径炸弹(SDB)的改进
    1.2 网络化弹药研制
    1.3 高超声速武器研制
2 空地制导弹药打击时敏目标的关键技术
    2.1 武器系统总体技术
    2.2 复合导引头技术
    2.3 数据链传输技术
    2.4 包含目标运动信息的先进制导控制技术
3 空地制导弹药打击时敏目标发展启示
    1)提升常规制导弹药命中精度
    2)大力发展网络化弹药
    3)加紧研制高超声速对地打击弹药
4 结束语

(8)GPS/INS航空制导炸弹火控系统设计及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国内外制导炸弹武器系统发展情况
    2.1 世界各国发展情况
        2.1.1 前苏联研制情况
        2.1.2 美国研制情况
        2.1.3 其他国家研制情况
    2.2 国内制导炸弹发展情况
    2.3 机载火控系统发展情况
第三章 GPS/INS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工作原理
    3.1 火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3.2 坐标系介绍
    3.3 火控解算模型设计
第四章 GPS/INS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设计
    4.1 GPS/INS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设计и般要求
    4.2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总体设计
    4.3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硬件设计
        4.3.1 设计原则
        4.3.2 火控计算机硬件设计
        4.3.2.1 CPU 模块设计
        4.3.2.2 IOC 模块设计
        4.3.2.3 MBI 模块设计
        4.3.2.4 AVI 模块设计
        4.3.2.5 SIO 模块设计
        4.3.2.6 PS 模块设计
        4.3.3 外挂物管理控制设备设计
    4.4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软件设计
        4.4.1 软件配置及组成结构
        4.4.2 应用软件设计
第五章 GPS/INS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测试
    5.1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地面测试
    5.2 制导炸弹火控系统飞行测试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9)自寻的子弹低成本SINS/GPS组合导航研究及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和发展现状
        1.2.1 精确制导炸弹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 精确制导炸弹核心技术发展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原理
    2.1 常用坐标系定义及其变换
        2.1.1 常用坐标系定义
        2.1.2 坐标变换
    2.2 姿态矩阵计算
        2.2.1 四元数法
        2.2.2 等效旋转矢量法
        2.2.3 锥运动环境下旋转矢量算法优化
    2.3 导航参数计算
        2.3.1 地球的描述
        2.3.2 速度更新计算
        2.3.3 位置更新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捷联惯导系统数字递推算法及仿真
    3.1 捷联惯导系统数字递推算法一般形式
        3.1.1 捷联惯导算法微分方程组
        3.1.2 姿态更新算法
        3.1.3 速度更新算法
        3.1.4 位置更新算法
    3.2 捷联惯导系统数字递推简化算法
        3.2.1 捷联惯导简化算法微分方程组
        3.2.2 姿态更新简化算法
        3.2.3 速度更新简化算法
        3.2.4 位置更新简化算法
    3.3 捷联惯导系统误差分析
        3.3.1 惯性仪表误差
        3.3.2 姿态误差方程
        3.3.3 速度误差方程
        3.3.4 位置误差方程
    3.4 捷联惯导系统数字递推算法仿真实验
        3.4.1 航迹仿真算法
        3.4.2 捷联惯导数字递推算法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
    4.1 解析式粗对准算法
    4.2 卡尔曼滤波精对准算法
        4.2.1 精对准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4.2.2 可观测性分析及滤波方程简化
        4.2.3 卡尔曼滤波理论在初始对准中的应用
    4.3 捷联罗经精对准算法
        4.3.1 捷联罗经精对准算法及对准步骤
        4.3.2 对准控制律调节参数设置
    4.4 静基座自对准误差分析及仿真实验
        4.4.1 惯性器件误差对自对准精度的影响
        4.4.2 静基座自对准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INS/GPS 组合导航算法研究
    5.1 SINS/GPS 组合导航概述
        5.1.1 SINS/GPS 组合模式
        5.1.2 组合导航系统的估计方法
        5.1.3 SINS/GPS 组合校正方式
    5.2 SINS/GPS 位置速度组合导航算法
        5.2.1 组合导航系统状态方程
        5.2.2 组合导航系统测量方程
        5.2.3 系统的可观测度分析及滤波方程的简化方法
    5.3 SINS/GPS 组合导航数据同步方法
        5.3.1 数据空间同步方法
        5.3.2 数据时间同步方法
    5.4 SINS/GPS 组合导航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DSP 的组合导航系统设计
    6.1 组合导航系统硬件组成与结构
        6.1.1 飞行导航制导控制器组成
        6.1.2 组合导航系统原理样机及性能指标
        6.1.3 组合测量信息处理器结构
    6.2 组合导航系统软件设计
        6.2.1 组合导航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6.2.2 DSP 软件开发方法
    6.3 原理样机性能实验验证
        6.3.1 室内静态实验
        6.3.2 三轴摇摆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用于微捷联惯导系统的传递对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概述
        1.2.1 微机械惯性传感器
        1.2.2 微惯导系统及其组合导航系统
        1.2.3 传递对准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2章 传递对准模型研究
    2.1 本章引论
    2.2 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关系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姿态角定义
        2.2.3 坐标系转换关系
        2.2.4 符号定义
    2.3 捷联惯导系统误差方程
        2.3.1 力学编排与姿态计算
        2.3.2 误差方程
    2.4 微机械惯性传感器误差模型
        2.4.1 微机械陀螺与加速度计误差模型
        2.4.2 测试结果与误差模型简化
    2.5 杆臂效应及其补偿
        2.5.1 杆臂效应的原理
        2.5.2 补偿方法
    2.6 传递对准的匹配方式
        2.6.1 “速度+姿态”匹配
        2.6.2 速度匹配
        2.6.3 姿态匹配
        2.6.4 仿真与比较
    2.7 改进的自适应Kalman 滤波算法
        2.7.1 自适应Kalman 滤波及其改进
        2.7.2 仿真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载体结构弹性挠曲变形研究
    3.1 本章引论
    3.2 载体结构的挠曲变形建模
        3.2.1 Markov 随机模型
        3.2.2 实测挠曲变形的辨识与建模
    3.3 调整Kalman 滤波器协方差矩阵方法
    3.4 前置低通滤波器方法
    3.5 “速度+角速率双积分”匹配方法
    3.6 Monte Carlo 仿真
    3.7 本章结论
第4章 传递对准的可观测性与可观测度分析
    4.1 本章引论
    4.2 PWCS 可观测性方法
    4.3 逆向运用PWCS 可观测性分析方法分析传递对准
        4.3.1 “速度+姿态”匹配可观测性分析
        4.3.2 速度匹配可观测性分析
    4.4 基于PWCS 的可观测度分析方法
        4.4.1 相对可观测度
        4.4.2 可观测阶数
    4.5 传递对准的可观测度分析
        4.5.1 “速度+姿态”匹配可观测度分析
        4.5.2 速度匹配可观测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空制导炸弹传递对准方案设计
    5.1 本章引论
    5.2 制导炸弹导航误差分析与分配
    5.3 传递对准的机动方案
    5.4 传递对准后对准精度的保持方法
    5.5 时间同步与补偿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载试验
    6.1 本章引论
    6.2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
    6.3 试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传递对准车载试验数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传递对准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技术研究[D]. 陈燕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D]. 王海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大方位失准角下航空制导炸弹传递对准与组合导航方法研究[D]. 晚永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中短程捷联惯导/GNSS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百强.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7(08)
  • [5]全捷联制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孙婷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6(08)
  • [6]导弹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技术综述[J]. 郑辛,武少伟,吴亮华. 导航定位与授时, 2016(01)
  • [7]空地制导弹药打击时敏目标分析[J]. 朱荣刚,贺建良,张道驰,夏群利. 飞航导弹, 2014(04)
  • [8]GPS/INS航空制导炸弹火控系统设计及测试[D]. 李向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2)
  • [9]自寻的子弹低成本SINS/GPS组合导航研究及DSP实现[D]. 李志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10]用于微捷联惯导系统的传递对准技术研究[D]. 孔星炜. 清华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投送对准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