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丢失的拨号网络图标

查找丢失的拨号网络图标

一、寻找丢失的“拨号网络”图标(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龙[1](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丁明珠[2](2020)在《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社会信息化与全球人口结构老龄化交叠,老年人生理心理能力的下降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无形的数字鸿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和公平。汽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目前其界面交互设计以技术的研发应用为主流,呈现出信息集中、精准性高、可视性强等发展趋势,但这种不断升级的数字化交互却给老年驾驶用户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和操作压力。秉持“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针对老年用户的汽车数字界面交互设计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以老年用户为中心,运用情境感知理论,致力于提升车载数字界面适老性用户体验。首先,通过相关基础理论梳理,明确了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特征以及情境感知理论的应用优势。其次从生理、心理、认知、感知通道四个方面探析老年驾驶用户特征。围绕人-车-环境情境感知系统,对影响老年用户交互行为的情境因素进行分类研究,进而构建了以情境数据传递流程为主导的信息交互模型。再者,以典型驾驶情境为切入点,探索不同情境下的老年用户交互需求,构建了系统视角下的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模型。并依据系统主动型、用户触发型、用户与系统协同型三种情境服务模式的交互特性,提出了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策略。最后以策略指导展开交互原型设计实践,并采用对比测试和主观评价,验证了交互原型良好的可用性及用户满意度。本文尊重老年用户群体的特殊性,为了提升车载数字界面的适用性、适配性和用户满意度,提出了情境感知交互设计模型和策略,为同类型适老化复杂信息界面的设计研究提借鉴。

许娜[3](2019)在《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大量智能交互技术被应用到智能网联汽车中,未来汽车生态圈将朝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服务化方向发展。驾驶人对网联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目前国内缺乏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的研究方法及改进技术。在此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研究车载信息系统能否同时满足驾驶人对网联信息和安全驾驶的双重需求。为了防止汽车企业在车载信息系统的研发中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却存在消费者接受度低的风险,并且改变国内在车载信息系统的研发中处于市场跟风的状态,必须研究在不同场景下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并形成测评技术,为汽车企业对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的评测提供依据和方法借鉴,从而保证车载网联终端符合消费者对网联信息及高效驾驶的双重需求方可投入市场。本文基于次任务负荷产生机制及其在认知/行为/心理三个维度的表征,建立了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次任务负荷状态判别方法;基于双重任务下视/触觉次任务持续时长和车辆运行状态数据研究了次任务负荷对安全性的影响;面向驾驶安全建立一套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改进方法,并用工程案例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产生机制研究。从驾驶主任务和次任务的角度,基于生理心理学原理研究,探讨了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产生机制和生理心理学原理,总结了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的认知/行为/心理表征。车载信息系统作为驾驶人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的重要终端,在驾驶过程中,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次任务占用了知觉资源,根据多资源理论,视觉、听觉、手指移动等次任务消耗的资源将影响到主任务的驾驶绩效。同时根据生理心理学原理总结了次任务负荷的生理表征、行为表征和心理表征,为研究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评价和改进方法提供依据。(2)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状态判别方法研究。根据次任务负荷产生机制及其多维表征,建立了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量化评价测试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对车载信息系统负荷评价研究,建立了不同场景下和不同交互模态下的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次任务负荷表征的数据集,并用模式识别算法建立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状态预测模型。在双重任务下,主任务绩效的高低受主次两个任务的负荷影响,主任务绩效数据无法判定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次任务负荷程度,因此将主观脑力负荷和行为负荷的数据作为样本标签对次任务负荷状态标定。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基于脑力负荷(心率、脉搏率、血氧浓度)和行为负荷(手指移动总距离、手指移动线速度、手指总转角、手指角速度、肌电、语音频率、语音速度、基本频率扰动)的次任务负荷状态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3)车载信息系统多模态交互次任务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研究。建立了基于前后车车距和TLC的安全状态判别方法,并设计模拟驾驶实验探究三种不同类型的次任务(导航设置/蓝牙电话/音乐搜索)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导航设置和音乐搜索任务中,单一视觉/单一触觉/视触觉次任务行为持续时间较长,界面跳转次数多,步骤间时间间隔大,导致大部分驾驶者具有较高的次任务负荷;而在蓝牙电话任务中,单一视觉/单一触觉/视触觉次任务行为持续时间较短,界面无跳转,操作步骤为连续按号码键,大部分驾驶者具有较低的次任务负荷。因而得出以下结论,视触觉次任务对安全状态的影响是渐进的,次任务持续时间越长,次任务负荷对安全状态的影响也越大。(4)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改进方法研究。提出了一套面向驾驶安全的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改进方法,以某国产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为例,对其车载信息系统进行可用性测试,结合被试行为观察和深度访谈中的量表统计发现系统交互中的问题,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对系统进行改进设计后,利用模拟驾驶平台进行改进验证,测试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降低重任务下车载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次任务负荷,提高安全性。

刘璞[4](2014)在《基于符号学的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开始把目光放在智能移动设备上,把它用于应用层与感知层中,作为这个庞大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的工具与神经末梢。智慧城市移动终端应用开始萌芽。如何运作决定整个系统运行机制能否在其移动终端充分有效发挥作用,也就关系着智慧城市能否成功应用。而移动设备在这个充满智慧与智能的时代,其设计开发也面临着与传统技术和环境完全不同的挑战。新范式带来的是创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难题。沿用或者借鉴旧的模式和方法并不能解决逐渐出现的问题。新的方式正在探索,尚未建立。这不仅需要从自身学科中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也需要从其它学科中获得灵感和思路。本文旨在弥补这一鸿沟,提出以符号学理论研究智慧城市移动终端,创建一整套专门用于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设计开发和研究的方法,同时也试图把它作为一个切入点,探索在智慧时代背景下,适用于特定情况的移动交互界面的设计开发模式,这是未来几十年计算机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它关系着我们如何感知和使用未来的计算机。本文整合符号学各理论流派的观点,并从语构、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移动界面进行分析,深入探讨组织形式、符号要素、涵义及传达过程以及用户认知,吸收其它相关众多学科的营养,总结设计开发模式和一般原则,提出城市符号抽出方法和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的设计实现的开发流程,最后以智慧城市移动终端的典型案例作分析来阐释理论研究,并对移动终端交互界面在这一智慧时代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符号学作为二十世纪的新兴学科,在跨学科理论研究中发挥着它独特的方法论意义,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泉和认识物理世界存在规律的理论工具。本文把符号学引入智慧城市终端系统,解决冗繁技术产生的难懂,虚拟操作带来的缺失,在不同维度间找到平衡点,使其交互界面不仅仅更有效的发挥功能作用,同时也带来城市文化的情感关怀。

帷幄[5](2014)在《有序解决网络连接异常显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indows系统中安装了虚拟网卡之类的应用程序时,也会生成一个与之对应的本地连接图标。通过本地连接图标,我们能为对应网卡设备配置正确的上网参数,确保网卡能正常接收或发送上网数据包。不管是家庭用户还是局域网用户,不管是通过ADSL拨号还是通过宽带光纤,每次上网之前都要创建本地连接,并为该连接配置好合适的参数才行。不过,在实际上网访问过程中,本地连接图标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这显然会给上网访问和网络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由于引起该故障的原因有很多种,很多人面对这类问题往往无从下手。那么遇到这类问题时,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顺序去排除解决

冉鹏[6](2013)在《大学生自恋评价与智能手机界面的感知意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国人越来越注重自我表达和追求个性化,现代大学生自恋指数逐年升高,大学生群体出现明显的自恋趋势。自恋作为一种普遍的人格特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注意偏向和行为决策等有明显影响。同时,智能手机作为现代生活中的必需品开始展现出愈发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智能手机设计的同质化趋势,使得智能手机界面成为用户感知的关键。本文选取智能手机界面作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自恋评价角度,深入分析不同自恋倾向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界面的偏好和感知意象的差异。首先通过对自恋相关研究理论、界面感知意象研究和界面设计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将大学生自恋类型分为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两类,将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感知意象分解为图标、色彩、布局和字体等各子意象。其次通过对现有大学生自恋评价方法的借鉴,设计出适用于现代大学生被测的大学生自恋评价问卷,对江南大学学生的自恋倾向与人口特征的关联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现代大学生的自恋倾向与特点。然后,对智能手机用户界面的组成元素进行样本收集和筛选,制作出TOOLKIT工具和设计出智能手机界面感知意象问卷,同时结合深入访谈方法对不同自恋倾向大学生被测进行定性定量交叉研究。最后,通过对定性定量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得出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界面的偏好和感知意象的差异。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自恋倾向受到性别、所学专业、年级等人口特征的影响明显。大学生自恋类型与对智能手机选择和界面感知存在相关关联。显性自恋大学生具有强的表现欲和自信心水平,隐性自恋大学生表现出敏感性特点,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界面的偏好表现出明显不同,对于智能手机界面的感知意象存在一定相似,但表现出更多差异性。

吴晓莉[7](2012)在《自我寻求理论导向驴友网络移动应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自我寻求理论为基础,探寻现代人群的孤独、寂寞、空虚与焦虑感,从理论上分析其对困境不同的解决方法,提出四层次寻求欲为生理满足、社交满足、精神满足、自我实现。并对驴友人群、驴行行为进行分析后,认为驴友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自我寻求行为。使用自我寻求理论指导用户研究,对于不同层次的自我寻求方式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分析,为建立驴友网络移动应用课题奠定基础。另外,科技进步带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是时间、空间、事件三维度相结合的技术理论。在实践层面,定位技术、地图数据库所产生的地理信息相关服务,形成服务、商业产业链,LBS在移动互联网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而以磨房网为例的驴友网络经过用户体验、交互行为分析后,认为在用户体验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广度与深度上可再做挖掘,提出建立以LBS为技术支持的驴友移动应用课题。实证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通过分析目标人群心理、行为特征,以显示现代用户潜在的焦虑、空虚、孤独是其寻找旅游方式排解的重要原因,其中驴行是自我实现方式;在旅游网站使用中,用户存在用户体验问题,建立驴友网络移动客户端是必要的。并根据研究结果建立被试的AIO模型,与三个用户角色。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用户对驴友网络应用偏好为:①查询攻略、青旅、交通、天气、饮食、正在或即将进行的活动与专题、兴趣相投的人,②分享优秀路线、新发现的地方与路线、有特色的人物景、心情、游记与日志,③交流路线、援助、旅途注意点、有意思的人物景、装备借用,④界面设计风格偏好清新与动感。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设计实践。应用特性指导内容架构设计,以LBS定位为基点分三大版块:①地点,②发现,③我,并对各大版块做了详细内容设计。研究Android设计规范后,对应用分版块进行交互设计,详细设计界面布局与交互流程。同时研究应用实现的定位技术、地图数据库技术,以及Android SDK开发平台可行性分析等,与开发人员相互协作,进行视觉元件设计,完成demo开发。对同质化提出了找准诉求点,创新解决方法,品牌建设、塑造个性三项解决方案,对应用增值服务做了拓展。并通过简易的任务走查,对应用进行UI测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以LBS为技术支持的驴友移动应用开发课题,为驴友户外驴行的自我寻求方法提供了实现途径。

朱进[8](2005)在《软件复用技术在智能手机的电话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日益深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软件的需求大大增长,软件产品的规模以及复杂程度与以前相比,也有了数量级的增长。如何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软件复用技术为人们提供一条重要的途径。软件复用技术通过重复使用以前开发的软件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软件生产率和质量,成为当前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软构件技术作为实现软件复用的有效途径,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消息事件触发机制是实现构件封装的有效途径,将消息触发机制与软构件技术相结合,为实现软件复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论述了智能手机应用软件项目中的电话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其目的是设计一个功能强大,可复用性较强的智能手机的电话应用软件。在该项目中,采用了移软公司的mGUI 2.0作为设计平台,并应用了其图形用户接口。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运用领域分析,论述了电话系统的基本功能,为电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打下基础。在电话代码的实现阶段,采用了消息事件触发机制与构件技术,有力地促进了软件复用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最终开发出可复用性较强的智能手机的电话应用软件,同时,为以后的项目积累了可复用性较强的构件,为实现智能手机构件库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二章)论述了智能手机的发展,选题依据与目的,软件复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等;第二部分(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绍了该项目智能手机的电话软件的开发过程,包括对该系统的领域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最后进行了总结。

逢逢[9](2005)在《网络故障解疑:找回消失的本地连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次需要修改服务器或工作站的上网参数时,都先要打开网络和拨号连接窗口,再打开本地连接的属性设置窗口;如果有朝一日,你无法找到本地连接图标的话,那么你就无法进入网络参数设置窗口,这样的话你就无法对服务器或工作站的上网参数进行随心所欲地修改。那么一旦你遇到本地连接图标无法找到的现象时,你该如何快速地来应对呢?相信本文下面的招法,可以帮助你快速找回消失的本地连接图标!

龚宗渝[10](2004)在《义务电脑维护员工作指南》文中认为接触计算机已经许多年了,自己家里的计算机也由最初的PC286逐渐升级到现在的P4。于是乎,自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亲戚、朋友和同事心目中的“高手”。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自己“奔波”于各家各户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于是乎,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亲戚、朋友和同事心目中的“义务电脑维护员”。下面就让我把这些年来在使用和维护计算机中,摸索和学习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成为“电脑维护员”,也就缓解了我四处“奔波”的压力了。

二、寻找丢失的“拨号网络”图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寻找丢失的“拨号网络”图标(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社会与老年驾驶人数量的不断增长
        1.1.2 车载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1.1.3 情境感知技术在汽车人机界面中的发展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情境感知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1.2.2 老龄化驾驶用户研究现状
        1.2.3 车载数字界面的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论文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情境感知理论
        2.1.1 情境与情境感知
        2.1.2 情境感知系统
        2.1.3 情境感知系统的适度性
    2.2 车载数字界面相关研究
        2.2.1 车载数字界面定义
        2.2.2 车载数字界面交互方式分析
        2.2.3 车载数字界面交互特点
        2.2.4 相关技术分析
    2.3 车载数字界面交互设计分析
        2.3.1 车载数字界面的交互设计要素
        2.3.2 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的特征
        2.3.3 情境感知在车载数字界面交互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第三章 驾驶情境下的老年用户研究
    3.1 老年驾驶用户界定
    3.2 老年驾驶用户特征
        3.2.1 老年驾驶用户生理特征
        3.2.2 老年驾驶用户心理特征
        3.2.3 老年驾驶用户认知特征
    3.3 老年驾驶用户可感知通道
        3.3.1 视觉通道
        3.3.2 听觉通道
        3.3.3 触觉通道
        3.3.4 体感通道
    3.4 影响老年驾驶用户的情境因素
        3.4.1 用户情境
        3.4.2 社会情境
        3.4.3 物理情境
        3.4.4 时间情境
    3.5 老年驾驶用户情境感知信息交互模型
第四章 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策略
    4.1 老年用户典型驾驶情境分析
        4.1.1 焦点小组
        4.1.2 老年用户典型驾驶情境统计数据分析
        4.1.3 典型驾驶情境下老年用户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服务类型
    4.2 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模型
    4.3 系统主动型情境服务下的车载数字界面交互设计策略
        4.3.1 系统主动型情境感知交互分析
        4.3.2 典型系统主动型情境分析
        4.3.3 系统主动型服务情境下的车载数字界面交互设计策略
    4.4 用户触发型情境服务下的车载数字界面交互设计策略
        4.4.1 用户触发型情境感知交互分析
        4.4.2 典型用户触发型情境分析
        4.4.3 用户触发型情境服务下的车载数字界面交互设计策略
    4.5 用户与系统协同型情境服务下的车载数字界面交互设计策略
        4.5.1 用户与系统协同型情境感知交互分析
        4.5.2 典型用户与系统协同型情境分析
        4.5.3 用户与系统协同型情境服务下的车载数字界面交互设计策略
第五章 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实践
    5.1 老年用户特征与需求分析
        5.1.1 老年驾驶用户调研分析
        5.1.2 老年驾驶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5.1.3 老年驾驶用户角色情境构建和需求分析
    5.2 车载数字界面设计实践
        5.2.1 界面载体选定
        5.2.2 功能设计
        5.2.3 交互任务与流程
        5.2.4 信息架构
    5.3 车载数字界面原型设计
        5.3.1 低保真原型设计
        5.3.2 高保真原型设计
    5.4 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评价
        5.4.1 客观测试评价——可用性对比测试
        5.4.2 主观量化评价——Likert量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情况
致谢
附录A 面向老年驾驶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体验调研问卷
附录B 高保真交互原型满意度评分问卷

(3)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次任务负荷产生机制研究
        1.2.2 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驾驶安全性研究
        1.2.3 车载信息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结构与思路框架
2 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脑认知机制
    2.1 人机交互过程
        2.1.1 主任务人机交互过程
        2.1.2 次任务人机交互过程
    2.2 信息加工脑认知机理研究
        2.2.1 感知-认知-行动信息加工脑认知模型
        2.2.2 驾驶子任务信息加工脑认知模型
        2.2.3 人机交互信息加工脑认知模型
    2.3 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生理心理学原理
        2.3.1 次任务负荷信息加工阶段分层机理
        2.3.2 主次任务注意资源分配原则
    2.4 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多维表征
        2.4.1 认知表征
        2.4.2 行为表征
        2.4.3 心理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维表征指标的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状态判别方法
    3.1 次任务负荷多维表征指标体系
        3.1.1 表征指标选取
        3.1.2 表征指标数据模型
    3.2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测试实验
        3.2.1 实验设备及分析软件
        3.2.2 实验设计
        3.2.3 多维数据同步采集方法
    3.3 基于多维表征指标的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状态判别方法
        3.3.1 次任务负荷状态判别原理
        3.3.2 脑力负荷特征值提取
        3.3.3 行为负荷特征值提取
        3.3.4 基于模式识别算法的次任务负荷状态判别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人机交互次任务负荷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4.1 人机交互次任务负荷状态检测方法
        4.1.1 检测原理
        4.1.2 次任务人机交互脑力负荷状态检测方法
        4.1.3 次任务人机交互手动负荷状态检测方法
    4.2 安全状态检测方法
        4.2.1 纵向安全状态检测算法
        4.2.2 横向安全状态检测算法
        4.2.3 基于车辆运行参数的安全状态检测方法
    4.3 次任务负荷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4.3.1 实验设计
        4.3.2 次任务负荷检测
        4.3.3 安全状态分析
        4.3.4 次任务负荷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车载信息系统人机界面改进方法研究
    5.1 车载信息系统人机界面改进原理
        5.1.1 可感知信息编码-解码原理
        5.1.2 信息熵
        5.1.3 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均衡原则
    5.2 车载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改进方法
        5.2.1 可用性测试方法
        5.2.2 超负荷标定方法
        5.2.3 负荷均衡方法
    5.3 改进案例及验证
        5.3.1 待改进车载信息系统可用性测试
        5.3.2 可用性测试数据分析
        5.3.3 系统界面改进
        5.3.4 验证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 NASA-TLX负荷量表
    D 模式识别算法主要代码(Matlab程序)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基于符号学的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流程与框架
2 理论基础及术语界定
    2.1 智慧城市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2.1.2 智慧城市的来源
        2.1.3 各地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2.1.4 智慧城市的目标与价值
        2.1.5 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
    2.2 移动终端及应用
        2.2.1 手持移动终端的类型与历史
        2.2.2 移动通信及移动云
        2.2.3 智能手机的发展
        2.2.4 智能手机的硬件
        2.2.5 智能手机的软件
    2.3 人机交互界面
        2.3.1 人机交互及界面
        2.3.2 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
        2.3.3 人机交互界面的分类
        2.3.4 界面设计
        2.3.5 理论研究与实践
    2.4 符号学
        2.4.1 符号与符号学
        2.4.2 符号思想的起源
        2.4.3 现代符号学的理论流派
        2.4.4 符号学的研究现状
        2.4.5 符号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移动界面的符号学分析
    3.1 移动界面符号系统
        3.1.1 移动界面符号原理
        3.1.2 移动界面符号特性
        3.1.3 移动界面符号功能
        3.1.4 移动界面符号类型
    3.2 移动界面的符号组成要素
        3.2.1 视觉符号要素
        3.2.2 听觉符号要素
        3.2.3 触觉符号要素
        3.2.4 动作符号要素
        3.2.5 综合符号要素
    3.3 移动界面语义学
        3.3.1 移动界面语义来源
        3.3.2 移动界面语义层次
        3.3.3 移动界面语义变化
        3.3.4 移动界面符号要素的含义
        3.3.5 移动界面语义表现方式
    3.4 移动界面语构学
        3.4.1 移动界面语构规则
        3.4.2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
        3.4.3 移动界面信息的组织
        3.4.4 移动界面形式的组织
        3.4.5 移动界面语构创作手法
    3.5 移动界面语用学
        3.5.1 移动界面符号的信息传递
        3.5.2 用户的认知与行为
        3.5.3 用户的类别与需求
        3.5.4 影响用户的因素
        3.5.5 移动界面符号的语境
        3.5.6 移动界而的语用目标
    3.6 本章小结
4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而的设计实现方法研究
    4.1 平台的选择及界面特点
        4.1.1 平台的选择与介绍
        4.1.2 影响交互界面的硬件特点
        4.1.3 用户使用特点
        4.1.4 交互界面特点
    4.2 基于语义学的城市符号提取
        4.2.1 城市符号的相关理论
        4.2.2 城市符号的提取类别
        4.2.3 城市符号的提取与建构方法
        4.2.4 城市符号的特性
        4.2.5 城市符号的作用
    4.3 基于语构学的智慧城市移动终端架构确立
        4.3.1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4.3.2 智慧城市功能框架
        4.3.3 智慧城市技术架构
        4.3.4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架构
    4.4 基于语用学的移动终端交互界而设计原则
        4.4.1 对应原则
        4.4.2 整体原则
        4.4.3 简化原则
        4.4.4 清晰原则
        4.4.5 易学原则
        4.4.6 反馈原则
    4.5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的设计流程探析
        4.5.1 ZMET隐喻抽出技术
        4.5.2 以使用为中心
        4.5.3 调研与分析阶段
        4.5.4 设计与实现阶段
        4.5.5 测试与评估阶段
    4.6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的实现方法
        4.6.1 平台的架构与组件
        4.6.2 配置Java运行环境
        4.6.3 程序开发流程
        4.6.4 视觉界面的实现
        4.6.5 听觉交互的实现
        4.6.6 触觉交互的实现
        4.6.7 运动交互的实现
        4.6.8 位置服务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案例解析
    5.1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应用概况
    5.2 图标符号
    5.3 图像符号
    5.4 色彩符号
    5.5 整体与多样
    5.6 扁平化与Metro风格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完成的工作
    6.2 不足与后续研究
    6.3 未来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图录
附录2:表录
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有序解决网络连接异常显示(论文提纲范文)

故障现象
排查步骤
最后总结

(6)大学生自恋评价与智能手机界面的感知意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1.5 课题研究流程
    1.6 课题研究的限制与范围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恋评价理论相关研究
    2.1 自恋的概念
    2.2 自恋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佛洛依德的经典理论
        2.2.2 客体关系理论
        2.2.3 霍妮的自恋理论
        2.2.4 海因兹科赫特有关自恋的观点
        2.2.5 其他的自恋理论
    2.3 自恋结构的相关研究
        2.3.1 自恋的两形式说
        2.3.2 自恋的连续体说
    2.4 用户自恋的评价方法
    2.5 自恋的机能分析
        2.5.1 自恋与自尊
        2.5.2 自恋与心理健康
        2.5.3 自恋与审美
    2.6 自恋研究的积极意义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感知意象研究
    3.1 用户感知意象研究
        3.1.1 用户感知意象模型
        3.1.2 意象的与认知
        3.1.3 用户意象的获取
        3.1.4 用户感知意象获取的方法
    3.2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的相关研究
        3.2.1 用户界面的定义
        3.2.2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的构成要素
        3.2.3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特性
        3.2.4 产品语意学导向智能手机界面设计研究
    3.3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感知意象分析
        3.3.1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构成元素感知
        3.3.2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意象特征
        3.3.3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意象特征感知分析
    3.4 智能手机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3.4.1 用户界面文字设计原则
        3.4.2 用户界面图标设计原则
        3.4.3 用户界面色彩设计原则
        3.4.4 用户界面排版设计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自恋评价实证研究(本课题实证研究的前置研究)
    4.1 大学生显性自恋评价问卷设计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方法
        4.1.3 结果分析
    4.2 大学生隐性自恋评价问卷设计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分析
    4.3 大学生自恋评价的关联分析
        4.3.1 被测人口特征统计
        4.3.2 大学生自恋与性别、学科的分析
        4.3.3 大学生自恋与年级的分析
        4.3.4 大学生自恋与智能手机品牌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自恋评价与智能手机界面感知意象的定性研究
    5.1 本课题定性研究流程
    5.2 定性研究的准备
        5.2.1 TOOLKIT 工具实验工具
        5.2.2 定性研究深入访谈
    5.3 定性研究结果
        5.3.1 TOOLKIT 实验的实施过程
        5.3.2 访谈实施过程
        5.3.3 显性自恋倾向研究结果
        5.3.4 隐性自恋倾向研究结果
    5.4 定性研究结果分析
        5.4.1 访谈结果分析
        5.4.2 TOOLKIT 实验结果分析
        5.4.3 用户界面元素感知意象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自恋评价与智能手机界面感知意象的定量研究
    6.1 定量研究流程
    6.2 定量研究问卷的制作
        6.2.1 问卷编制
        6.2.2 问卷的准实验
        6.2.3 信度检验
    6.3 定量研究过程
        6.3.1 问卷的发放
        6.3.2 问卷的回收
        6.3.3 被试人口特征
    6.4 定量研究结果分析
        6.4.1 自恋与用户界面元素关联分析
        6.4.2 自恋评价与界面布局关联分析
        6.4.3 自恋评价与图标风格关联分析
        6.4.4 自恋评价与背景色彩关联分析
        6.4.5 自恋评价与智能手机字体关联分析
        6.4.6 自恋评价与按键键盘关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大学生自恋评价总结
    7.2 大学生自恋评价与界面感知意象总结
    7.3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3.1 课题研究的局限
        7.3.2 课题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显性自恋评价问卷英文原版
附录三:大学生显性自恋评价问卷
附录四:隐性自恋评价问卷英文原版
附录五:大学生隐性自恋评价问卷
附录六:大学生智能手机用户界面感知意象调查问卷
附录七:图片及表格来源

(7)自我寻求理论导向驴友网络移动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1.1 LBS 导向地图与移动业务发展
        1.1.2 新生活方式下驴友发展
        1.1.3 网站用户体验研究需求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1 LBS 理论应用前景
        1.2.2 驴友体验传播意义
        1.2.3 建立驴友网络的意义
    1.3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
        1.3.2 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1.3.3 研究路径
        1.3.4 课题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课题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2.1 自我寻求理论概述
        2.1.1 自我寻求理论概述
        2.1.2 现代人的困境
        2.1.3 自我寻求方法
        2.1.4 自我寻求理论与社会网络
        2.1.4.1 社会网络需求
        2.1.4.2 基于事件的社会化网络
        2.1.4.3 未来网络发展的探索
    2.2 LBS 的理论和应用相关研究
        2.2.1 LBS 的理论研究
        2.2.2 LBS 的应用研究
        2.2.2.1 LBS 在国内外的探索和应用
        2.2.2.2 LBS 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2.3 用户体验相关理论
        2.3.1 基于交互行为的用户体验
        2.3.2 用户体验的评估
    2.4 旅游网络服务与驴友网络分析
        2.4.1 旅游网络形式
        2.4.2 旅游网站应用研究
        2.4.3 驴友网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驴友网络的用户体验研究
    3.1 自我寻求导向的驴友网络用户体验理论分析
        3.1.1 自我寻求与驴友网络人群分析
        3.1.1.1 自我寻求的层次
        3.1.1.2 自我寻求与驴友网络人群分析
        3.1.2 驴友用户行为特征
        3.1.3 驴友用户角色设定
    3.2 驴友网络交互分析——磨房网个案
        3.2.1 磨房网认知心理、交互流程分析
        3.2.2 磨房网任务导向交互行为分析
        3.2.3 磨房网功能导向交互行为分析
        3.2.4 磨房网生活方式导向交互行为分析
    3.3 驴友网络用户体验评价
        3.3.1 网站用户体验评价
        3.3.2 驴友网络用户体验评价分析——磨房网个案
        3.3.3 驴友网络移动应用化提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实证研究
    4.1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分析方法
        4.1.1 用户体验分析目标
        4.1.2 用户体验研究方法
    4.2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定性研究
        4.2.1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访谈设计
        4.2.1.1 访谈目标
        4.2.1.2 被试选择
        4.2.1.3 访谈流程
        4.2.2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定性研究结果分析
        4.2.3 驴友用户AIO 模型
    4.3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定量研究
        4.3.1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调查问卷设计
        4.3.1.1 问卷设计的方法和流程
        4.3.1.2 问卷区分度测试与修改
        4.3.1.3 问卷信度测试
        4.3.2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调查问卷实施
        4.3.2.1 问卷实施方法
        4.3.2.2 问卷发放方式
        4.3.2.3 发放人群基本信息统计
        4.3.3 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定量研究结果分析
        4.3.3.1 驴友网络应用化分析
        4.3.3.2 基于LBS 的驴友网络用户体验要素关联分析
        4.3.3.3 移动客户端设计要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BS 的驴友移动应用设计
    5.1 LBS 的驴友移动应用系统设计
        5.1.1 驴友移动应用功能设计架构
        5.1.2 移动移动应用内容设计
    5.2 LBS 的驴友移动应用交互设计方案
        5.2.1 Android 设计规范
        5.2.2 驴友移动应用交互流程设计
    5.3 LBS 的驴友移动应用技术实现
        5.3.1 驴友移动应用技术支持
        5.3.2 驴友移动应用开发平台
        5.3.2.1 可行性分析
        5.3.2.2 功能模块与系统输入输出分析
        5.3.2.3 应用程序结构设计
        5.3.3 驴友移动应用视觉支持
    5.4 同质化方案与增值服务拓展
        5.4.1 驴友移动应用同质化解决方案
        5.4.2 驴友移动应用增值服务拓展
    5.5 LBS 的驴友移动应用UI 测试
        5.5.1 驴友移动应用测试目标
        5.5.2 驴友移动应用测试方法
        5.5.3 驴友移动应用UI 测试标准
        5.5.4 驴友移动应用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课题研究结论
    6.2 本课题研究结果意义
    6.3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6.4 本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自我寻求理论导向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访谈脚本
附录二: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三:驴友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调查问卷设计图片库
附录四:驴友移动应用视觉设计切图(开发图片源)
附录五: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软件复用技术在智能手机的电话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手机发展概述
    1.2 课题来源与选题意义
    1.3 mGUI 简介
    1.4 本文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软件复用技术研究
    2.1 软件复用的概念
    2.2 软件复用的意义
    2.3 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
    2.4 软件复用技术国内外应用研究状况
    2.5 软件复用的形式
    2.6 软件复用技术应用的途径
    2.7 软件复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8 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对电话软件系统的领域分析
    3.1 领域分析概述
    3.2 智能手机软件系统的结构
    3.3 对电话软件系统的分析
    3.4 电话系统的复用性提取
第四章 电话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电话系统的状态图设计
    4.2 电话窗体界面与系统的消息设计
    4.3 窗体界面消息处理的设计
    4.4 电话应用程序窗体的设计与实现
    4.5 基于GSM 消息的窗体切换过程的设计
    4.6 软件复用技术在电话软件实现中的应用
第五章 电话软件系统的运行与测试结果
    5.1 电话系统软件的编译与调试方法
    5.2 在电话系统智能手机上的运行的部分结果
    5.3 智能手机上对电话系统测试的部分报告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寻找丢失的“拨号网络”图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2]面向老年用户的车载数字界面情境感知交互设计研究[D]. 丁明珠.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3]车载信息系统次任务负荷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研究[D]. 许娜. 重庆大学, 2019(01)
  • [4]基于符号学的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研究[D]. 刘璞. 武汉大学, 2014(07)
  • [5]有序解决网络连接异常显示[J]. 帷幄. 个人电脑, 2014(05)
  • [6]大学生自恋评价与智能手机界面的感知意象设计研究[D]. 冉鹏. 江南大学, 2013(02)
  • [7]自我寻求理论导向驴友网络移动应用设计研究[D]. 吴晓莉. 江南大学, 2012(07)
  • [8]软件复用技术在智能手机的电话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朱进. 东南大学, 2005(03)
  • [9]网络故障解疑:找回消失的本地连接[J]. 逢逢. 计算机与网络, 2005(10)
  • [10]义务电脑维护员工作指南[J]. 龚宗渝. 电脑迷, 2004(07)

标签:;  ;  ;  ;  ;  

查找丢失的拨号网络图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