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论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论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雪[1](2021)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动力思想的中国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春骄[2](2021)在《新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可以体现出几千年中积累的智慧,还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各个方面的精髓。新时期(1978年起)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出版了六版初中语文教材,每版教材中古诗词选文都有增删调整。本文以这六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古诗词选文的变迁问题,期望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理念的变迁,并对国家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为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略尽薄力。本文主要内容如下: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正文的第一部分对新时期人教版六套初中教材古诗词选文篇目进行了统计。第二部分分别就六套教材中古诗词选文的时代和选文的主要题材类型做了具体的比较。时代方面,指出教材应该均衡地选入各个朝代的作品;题材类型方面,将教材中的古诗词分为山水田园、相思爱恋、爱国情怀、思乡离别、咏怀述志、批判揭露6个类别,分别指出其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呈现特点,并对其变或不变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部分总结新时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文变化的特点:第一,古诗词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二,体现了“文质兼美”的一贯选文标准;第三,选文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第四,越来越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第四部分从三方面探讨了人教版教材古诗词选文变化对国家统编教材教学的启示,包括:古诗词因其“文质兼美”而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在部编版教学中应继续充分发挥古诗词树人、育人的作用;以情感体验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张琰[3](2021)在《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致力于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过百年奋斗,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科学指导,人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更为实质性的进展。然而,在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渊源、内容、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困境、应对措施等,本论文即是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思考。本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方法等;第二部分,阐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阐发其对认识和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意义,明确其为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展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做的理论努力和重大贡献;第四部分,分析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取得的成就和挑战;第五部分,从思维、理念、情怀等维度对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思考,论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思想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

沈艳[4](2020)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是中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更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当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古代文人骚客们言之气格、写之神韵、抒发情感、谈理想抱负的一种最佳的方式,也是学生们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传统文化智慧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国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自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发行了十套中学语文教材,其中九套教材选编了古代诗歌,可以说古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每套教材所选的古诗都有所不同,其变迁的过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具体内容有: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绪论部分,本部分交代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的界定。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变迁的统计与分析。这一章是本文的一个源头也是一个重点,笔者将变迁对象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952年到2003年出版的十套教材上。先做好对人教版十套教材中古诗选文的梳理,是对教材研究的基础。在梳理的基础上再对每个版本的古诗选文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统计与分析来阐述其变迁的本质及变迁的规律。最后从变迁的历程上追根溯源,继而推进本研究的深度,为下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变迁的原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缘由的,这一章从各个时期教育政策的变化、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及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变迁的原因。三方面的原因相辅相成,教育政策的变化影响着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大纲的修订也体现了一个时期教育政策的变化,这也是教材中古诗选文变化的根本原因。每次大纲的修订都会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文化传承之需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因此,这也变成了古诗选文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三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变迁的积极启示。这一章包括三节,第一节要谈的是对古诗选文变迁的认识与反思,通过对古诗选文变迁过程中的认识去发现相关的问题从而进行反思。当然,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变迁所产生的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能为以后的古诗选编及教学作出一个生命启示是我们必须得研究的。第二节分别从作者朝代、古诗题材、古诗体裁三方面入手分析其与部编版的有效衔接。因为其衔接的有效性,最后一节将从部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特点及选编建议入手来研究本内容。这既是我所研究的目的所在也是我最后的落脚点。综合来看,本研究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都是紧紧围绕古诗文变迁这一主题作纵向深入论述,为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好的选编古代诗歌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新一步的探索。

张榕[5](2020)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若要对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以下简称大讨论)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其产生的背景。众所周知,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发展时期,社会的发展导致思想的变动,思想的变动必会引起学术的讨论,而这场大讨论就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十年动乱结束之后,我国文学界率先发声,文学家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这十年社会状况进行反思。再者学术界也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尤其是哲学领域,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再次登上我国历史舞台。这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的经济活动为这场大讨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其次研究这场大讨论的主要内容,需结合大讨论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大讨论的侧重点不同。纵观大讨论的整个过程,学者们对人道主义、异化问题以及人性理论提出众多观点,甚至出现了对抗性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和五个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是中心问题;重点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五点:第一,何为人性;第二,人道主义究竟是什么;第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有没有关系;第四,社会主义社会有无异化现象;第五,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最后对这场大讨论进行评析。这场大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关系、异化问题、人性论、人的价值等问题的理解提出了新思路;对之前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反思;为我国之后社会主义建设、人学的发展做了理论铺垫;为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了理论思考;并加快人们思想转变的速度,这些是这场大讨论的成果。但我们也要正视这场大讨论的不足之处:首先一些学者对人道主义、人性、异化等问题概念不明确,所以大讨论不够深刻;再者讨论中一些学者受情绪化和政治化的影响,大讨论最终变得虎头蛇尾;最后有些学者在讨论中对于一些学术问题理论依据不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而受到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得这场大讨论具有抽象性。

王晓[6](2020)在《人地关系视角下华北平原地区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研究 ——以山东省平原县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面临转型,与之相伴的是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面临加速重构。选择适宜的、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引导乡村空间有序重构,亟需各个领域通力合作提出方案,并开展落实工作。城乡规划学作为研究空间与功能关系的学科,对乡村空间重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空间的活动主体是“人”,活动对象是“地”,“人”、“地”是形成乡村空间的两大主体,乡村空间是“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物化结果。因此,以人地关系的视角研究乡村空间重构更具有直接针对性,从本质层面上为乡村空间的重构提出规划策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索华北平原地区适宜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适度规模,构建新时期乡村地区人地关系体系,并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为例,开展乡村空间重构规划和布局。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运营模式、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研判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发展趋势。实证分析华北平原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组织方式、运营模式,探索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以农业企业为主的二三产业价值链延伸与增值的趋势。第二,阅读关于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和牲畜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文献,综合对比,提出以家庭劳动力最大投入、综合技术效率最优分别作为适度规模下限和上限,粮食种植型家庭农场为70-126亩,牲畜养殖型家庭农场为500-999头生猪的适度规模区间。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极限劳动生产率检验种植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最小值和最大值,验证其合理性。第三,从人地规模关系、职能关系和空间关系三个方面构建新时期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关系体系。人地规模关系,生态循环农业导向下,种植型家庭农场的种植规模为70-126亩/户,养殖型家庭农场的养殖规模为500-999头/户,种、养家庭农场数量的比例为2.2:1,村民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取55-70m2/人,外来生产服务人员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取30-50m2/人;人地职能关系,根据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职能等级,将生产生活单元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共三级单元,对应的服务半径分别为不大于2.5km、2.5-4.0km、4.0-8.0km;人地空间关系,根据人地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对人地进行空间规划布局。基于综合承载力法,构建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评价模型,探讨华北平原地区乡村资源和经济环境对人类的支撑作用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压力作用,为乡村空间重构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第四,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作为乡村空间重构的实证案例。基于新时期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关系体系,通过ArcGIS缓冲区分析和创建泰森多边形,并综合考虑实际影响因素,完成平原县乡村空间重构规划布局。对乡村重构前、后人地关系基于人地关系评价模型分别评价,评价结果为:当前平原县的人地关系极度紧张,重构后的人地关系处于协调状态。总的来说,本文从人地关系的视角构建了乡村空间重构的理论支撑体系,并进行了实例论证,可为同类型的乡村地区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陈祥芸[7](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汉语知识,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此外也要向学生传递与本民族不同的多元文化知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为满足新的需求不断进行改革,这使高中语文教材经历多次变动,教材中外国选文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在教材的每次改革中,外国选文在数量、时空分布、文体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是如何变动的,引起外国选文变动的依据是什么,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改革开放以后人教社出版的1979年版、1983年版、1987年版、1990年版、2000年版、2003年版、2007年版以及现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选文为研究对象,对外国选文的数量、时空分布、文体以及价值取向进行统计分析,并指出外国选文变动原因及优缺点,希望对当下及未来外国作品选录提出合理性建议。除绪论及结语部分,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新时期以来8版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的数量、时空分布、文体以及价值取向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选文数量上,外国选文占同版教材中选文总量的比例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这显示外国选文在各版教材中的数量有所上升;在时空分布上,集中选取19世纪、20世纪欧美国家作品,范围较为狭窄;在文体及价值取向上,1979——1990年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小说为主注重选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向,2000年以后的高中语文教材扩大选文文体类型的同时实用性文体数量上升,注重选文的审美教育及知识实践教育取向。第二章将从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社会发展、教育目的的变化三个方面对新时期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变动的原因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变动反思及其建议。新时期以来外国选文变化呈现出一定的优点,如选文数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注重实用性文本的选择等,但也暴露出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教材中实用性文本比例过高,造成选文的文学性缺失、外国选文时空范围狭窄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一定的编写建议,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教材应选取经典性的外国文学作品,增强选文的文学性。其次,扩展选文时空分布范围,对各时期、各地区的优秀作品进行选取。再次,外国选文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外国作品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后,教材可选取体现外国文学特点及精神理念的作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朱保殷[8](2020)在《顾之川语文教材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结合当下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及语文教材建设不断完善等现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先生的语文教材观。顾之川先生是我国着名的语文教育家,致力于我国当代语文教材建设研究20余年,在语文教材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为我国基础教育界所瞩目。他的语文教材观,对我国语文新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认真研究顾之川语文教材观对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分析了顾之川语文教材观的主要内容与影响,以顾之川先生个人对语文教材如何编写和使用所提出的观点为核心,并且认真剖析顾之川语文教材观对我国当下语文教材建设的重大影响,尽可能地为高中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视角。论文具体概括为三部分,各个部分主要观点如下:第一部分是从顾之川先生对以往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编写反思进行梳理,重点探讨其语文教材观的主要内容,着力分析顾之川先生对语文教材的研究、编写和使用方面的独特见解,以明确“守正出新,理性审视”的指导思想。第二部分是基于顾之川语文教材观的内容,以他作为执行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和选修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顾之川语文教材观对我国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主要从构成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论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探究顾之川语文教材观的独特之处,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对我国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普适性。第三部分是针对以上研究,对顾之川语文教材观现实的启示进行深入探讨,分别从教材编写和教材使用处理两方面提出策略——即从教材编写与研究角度出发,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多元化;教材动态化编排,促进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另一方面在教材使用时,提出读写原则与策略,如要立足中国国情教语文,加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更新教材观念,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教材;因地制宜,继续加强课程建设,选修课进行有效整合;因文悟道,指导阅读方法;落实教材理念,提高写作效率;加强自主学习,促进助读的特色化。

王帅[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启新征程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学生以独特的社会角色参与其中,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强烈撞击着大学生之思想,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时代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热点及形成变化过程,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样态、时代特质,全面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聚焦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热点,系统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的历程,研究其现实样态、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人的思想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思想热点因其带有的价值反映、对立和冲突,是个体观念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集中突显的部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主体意图、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2)人的思想和行为受所处时代条件的影响、制约甚至支配。同时,思想热点和行为倾向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或者通过影响和指导人的实践而改造现实世界,甚至创造时代主题。作为大学生价值观集中反映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其变化发展特点更深刻地反映出这一作用规律。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大学生代际特征愈加明显,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显现。“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从社会历史发展中描绘青年大学生思想热点图景,从时代变迁过程中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从青年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3)。从时间发展上看,当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担当者。高等教育要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复杂时代课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能否后继有人这一重大而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大意义之所在。论文内容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思想热点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解析。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为出发点,阐释思想热点的涵义、形成特点和表现样态。分析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形成过程,从主体、介体、场域等要素入手,论述大学生思想热点“萌芽、汇聚、成型、释放、沉寂”的发展过程,探索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机理。思想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思潮和风气的前沿,正因如此,研究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历史图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启动和探索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新时代以来为划分,具体梳理各个历史阶段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变化脉络和发展轨迹,描绘其在大学生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体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基本样态。第三章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因素。影响、制约甚至支配人们思想热点和行为倾向的因素各种各样,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内部主观因素。本章主要对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变化的动因进行时代背景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从社会宏观环境、文化发展、教育改革、主体特征四个方面,追寻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的根源和动力。第四章凝练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特征规律。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热点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集中反映,彰显出最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变化和演进体现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与主体需求相一致、与价值形态变迁相协同、并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等规律和特征。第五章从网络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两方面开展实证研究,印证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特点和演进规律,并以此分析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主要趋势。网络大数据调查的优势在于能处理海量网络文本数据,数据量大、较为客观;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便于调查设计,易于开展交叉因素分析。两者互相配合,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热点状况,为实证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方法。第六章重点研究探讨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热点针对性实效性的策略。基于对大学生思想热点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出应重视和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关切,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趋势,强化理论武装打牢大学生的科学思想基础,改进方式方法,把握重点环节,提升思想热点的引导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而,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规律,并以此来进一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正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演进,关照思想热点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基于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历史性梳理和对当下大学生思想热点样态和特质的实证分析,着力描述大学生思想热点的现象特征,着力探究大学生思想热点的本质核心,着力分析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演进的历史特点及制约其发展变化的主客观要素,着力把握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最后落脚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目标上,从而深刻彰显出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论文研究分析的逻辑闭环。

余紫威[10](2019)在《毕飞宇小说中人的尊严书写研究》文中提出在毕飞宇看来,人的尊严的本质是平等。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有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拥有尊严。尊严有自尊和尊重两个层面。自尊是人敬重自己,视自己与他人平等;尊重是被他人敬重,被他人视为平等的人。但是人在追求公平与尊严的道路上往往并不顺利,其中不排除有人自身的性格因素,但更多时候是因为受到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的阻抑。毕飞宇的小说生动展现了人如何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力量而变得没有尊严,深刻揭示人的尊严与这些力量的博弈过程。论文包括五个部分:绪论主要探讨论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与方法,其中研究综述部分又从人的尊严研究、毕飞宇小说中人的尊严书写研究两个方面,对前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一部分主要关注人的尊严与政治力量的博弈。通过抗战时期极端军事暴力造成人的屈辱境遇,“文革”时期政治权力笼罩下的集体与个人的悲剧命运,以及新时期政治力量干预下的人格伤害,揭示政治力量对人的尊严的决定性的影响。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人的尊严与经济力量的博弈。通过抗战时期殖民地经济下的文人堕落和妇女命运,“文革”时期集体经济中的本能压抑和个人发展阻抑,新时期功利市场中的人之物化与疯狂,揭示经济环境对于人享有平等与尊严的基础性作用。第三部分系统剖析人的尊严与文化力量的博弈。通过抗战时期家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人格扭曲,“文革”时期恶劣的知识文化环境对人的正常权利的扭曲与剥夺,新时期家长制及世俗观念对个人自由自主的干预破坏,揭示文化对人享有平等与尊严的重要意义。结语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认为毕飞宇的尊严观与其历史观有紧密的关联,毕飞宇对“尊严即平等”的表达存在一种复杂的文化选择,人的尊严书写背后寄托着作家的制度关怀和人文关怀,体现出作家怀抱慈悲对人类尊严之未来的追问。

二、论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内容及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初中语文教材研究
        2.古诗词选文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新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统计
    (一)各版教材古诗词篇目统计
    (二)各版教材古诗词共有篇目统计
二、新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比较
    (一)选文的时代
    (二)选文的题材
        1.山水田园
        2.相思爱恋
        3.爱国情怀
        4.思乡离别
        5.咏怀述志
        6.批判揭露
三、新时期人教版初中教材古诗词选文变化的特点
    (一)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二)选文强调“文质兼美”
        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对“文质兼美”的要求
        2.新时期各版教材对“文质兼美”的体现
    (三)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
    (四)更适应学生身心特征
四、古诗词选文变化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树人、育人作用
    (二)以情感体验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合初中生身心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一)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决定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发展的前两个阶段的超越
        (一)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人的发展阶段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人的发展阶段
        (三)“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人的发展阶段
    三、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一)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共产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三)共产主义能“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
第二章 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
        (一)一切为了人民
        (二)一切为了人民的全面发展
        (三)一切依靠人民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一)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观
        (二)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观
        (三)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观
        (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
        (五)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观
第三章 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成就和挑战
    一、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成就
        (一)人的劳动能力持续提升
        (二)人的社会关系日益合理、丰富
        (三)人的“自由个性”不断彰显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更加充分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二、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二)部分领域环节改革不深入、不到位
        (三)人类和平发展面临威胁
第四章 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
    一、坚持运用系统思维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运用精准思维重点深化教育、医疗改革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二)深化医疗领域改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坚持以人类情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推动构建有序统一的命运共同体
        (二)推动构建和平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三)推动构建层次多样的命运共同体
        (四)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变迁的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人教版十套教材的梳理
    第二节 十套教材古诗篇目的统计与分析
        一、1952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二、1956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三、1958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四、1961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五、1963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六、1978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七、1981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八、1987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九、1992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十、2003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人教版教材古诗选文的变迁规律
第二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选文变迁的原因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变化
        一、建国初期
        二、大跃进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五、新课改以后
    第二节 教学大纲的修订
        一、古诗选文的数量和占比
        二、大纲对古诗选文的要求
    第三节 文化传承的需要
        一、古诗选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二、古诗选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古诗选文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三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积极启示
    第一节 人教版古诗选文变迁的认识及反思
        一、古诗选文变迁的认识
        二、古诗选文变迁的反思
    第二节 人教版与部编版的有效衔接
        一、选文朝代衔接
        二、选文题材衔接
        三、选文体裁衔接
    第三节 部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特点及选编建议
        一、部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的选编特点
        二、部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的选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编版古诗篇目
致谢

(5)20世纪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政治:构成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必要基础
        一、打破封建礼教对人生存的束缚
        二、粉碎“四人帮”封建法西斯政治后的反思
        三、文艺理论界讨论引发思考
    第二节 思想解放: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提供思想引导
        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人们的思想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思潮传入及影响
    第三节 经济实践: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提供现实条件
        一、改革开放的提出重新引发对于人的主体性思考
        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明确经济发展目的
第二章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
        一、人道主义的定义及实质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
        一、异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与异化的关系
    第三节 关于人与人性的讨论
        一、对有无人性问题的回答
        二、对人性的共同性和阶级性的探讨
        三、马克思对人性的观点
第三章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评析
    第一节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成果
        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人道主义
        二、有助于正确理解异化理论
        三、有助于正确思考人性问题
    第二节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不足
        一、大讨论理论准备不足,具有抽象性
        二、缺乏马克思主义认识,评判时带有浓厚的主观臆断
        三、传统文化缺失,西化倾向抬头
    第三节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当代价值
        一、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理论价值
        二、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地关系视角下华北平原地区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研究 ——以山东省平原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探索新时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适度规模
        1.2.2 构建新时期乡村人地关系体系和评价模型
        1.2.3 提供农业产业化转型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模式
    1.3 研究对象和范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田野调查和文献阅读相结合
        1.5.2 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相结合
        1.5.3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1.5.4 GIS空间分析法与图解分析法相结合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文献研究综述
        2.1.1 人地关系的研究
        2.1.2 乡村空间重构的研究
    2.2 概念内涵界定
        2.2.1 人地关系内涵
        2.2.2 乡村空间与乡村空间重构的概念界定
        2.2.3 人地关系与乡村空间重构
    2.3 典型地区调研与分析
第3章 新时期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关系研究
    3.1 新时期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
        3.1.1 美国农业产业化模式
        3.1.2 荷兰农业产业化模式
        3.1.3 日本农业产业化模式
        3.1.4 中国农业产业化模式
        3.1.5 小结
    3.2 我国人地关系背景
        3.2.1 传统时期人地关系分析
        3.2.2 当前时期人地关系分析
    3.3 新时期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关系体系
        3.3.1 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规模关系
        3.3.2 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职能关系
        3.3.3 华北平原地区乡村人地空间关系
        3.3.4 乡村人地关系评价模型
第4章 人地关系视角下平原县乡村空间重构规划
    4.1 平原县乡村空间规模重构规划
        4.1.1 平原县乡村人地规模关系现状
        4.1.2 平原县乡村空间规模重构规划
    4.2 平原县乡村空间职能重构规划
        4.2.1 平原县乡村人地职能关系现状
        4.2.2 平原县乡村空间职能重构规划
    4.3 平原县乡村空间布局重构规划
        4.3.1 平原县乡村人地空间关系现状
        4.3.2 平原县乡村空间布局重构规划
    4.4 平原县乡村地区人地关系评价
    4.5 平原县乡村空间重构保障机制
        4.5.1 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适应的土地流转政策支持
        4.5.2 创办多种经营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4.5.3 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说明
        5.1.1 研究结论
        5.1.2 创新点说明
    5.2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7)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原因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三、选文统计标准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变化分析
    第一节 人教社八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数量变化
        一、选文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
        二、统计结果分析
    第二节 人教社八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时空变化
        一、选文时间分布情况及分析
        二、选文空间分布情况及分析
    第三节 人教社八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文体变化
        一、选文文体分布情况
        二、文体分布情况分析
    第四节 人教社八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价值取向变化
        一、选文价值取向类型
        二、选文价值取向类型分析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变动归因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推动是选文变动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是选文变动的直接原因
        一、各时期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选材原则
        二、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变化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教育目的的变化是外国选文变动的重要原因
        一、思想教育目的下的外国选文
        二、语言教育目的下的外国选文
        三、二十一世纪以来对外国选文目的再认识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反思及建议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外国选文的优点
        一、选文数量增加
        二、重视实用性文本
    第二节 外国选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文文学性缺失
        二、选文范围狭窄
        三、选文忽视生活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建议
        一、提高文学作品比重,增强选文文学性
        二、扩展选文范围,注重多元化
        三、加强选文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重视外国文学特点及精神理念上的独特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顾之川语文教材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顾之川语文教材观的主要内容
    (一)语文教材研究观
        1.注重语文教材研究反思
        2.确立语文教材研究编写方向
        3.重视语文教材研究价值
    (二)语文教材编写观
        1.“语文天生重要”——语文教材的母语教学价值
        2.“责任重大”——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3.“文质兼美”——语文教材独特育人功能
        4.“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群体利益的代言
    (三)语文教材使用观
        1.把握平衡的教育生态
        2.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
        3.使用语文教材要具体分析
        4.善于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二、顾之川语文教材观对当下语文教材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拓宽语文教材研究视野
        1.“守正出新”,实现教材的优化组合
        2.对大语文教育观的吸纳与凸显
    (二)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1.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2.立德树人,引领语文教材新方向
三、顾之川语文教材观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对语文教材编写研究的启示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多元化
        2.教材动态化编排,促进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
    (二)对语文教材使用处理的启示
        1.立足中国国情教语文
        2.更新教材观念,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3.因地制宜,对选修课进行有效整合
        4.因文悟道,指导阅读方法
        5.落实教材理念,提高写作效率
        6.加强自主学习,促进助读的特色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概览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解析
    一、思想热点相关概念释义
        (一)思想热点的基本涵义
        (二)思想热点的主要特征
        (三)思想热点的表现形态
    二、思想热点研究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关于思想及相关问题的主要论述
        (三)思想热点研究的多学科理论借鉴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形成及演进
        (一)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的主要条件
        (二)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和运行过程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价值蕴涵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与时代发展的协同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历史图景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推进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1978 年-1992 年)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推进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热点及特征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1992 年-2002 年)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热点及特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2002 年-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热点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2012 年至今)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代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热点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政治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成就
        (三)利益结构调整与社会阶层分化
        (四)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地位提升
    二、文化发展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冲击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
    三、教育改革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引导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的涵育
    四、主体自我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知识结构变化速度加快
        (二)心理因素复杂特征突出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构成明显
        (四)社会角色多样性转变衍生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规律性表征
    一、时代环境是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逻辑起点
        (一)社会经济发展决定思想热点演进样态
        (二)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思想热点演进方向
        (三)科学技术进步改变思想热点演进速率
    二、发展需求是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内在动因
        (一)大学生成长诉求在思想热点演进中的反映
        (二)大学生个性特征在思想热点演进中的体现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与价值观形态变迁的协同效应
        (一)价值目标务实化与思想热点内容的通俗化
        (二)价值标准多维化与思想热点评价的差异化
        (三)价值取向多样化与思想热点类型的多层次化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差异发展的反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热点的不同步变化
        (二)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非线性变化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第五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实证研究
        (一)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方法概述
        (二)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数据描述与分析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实证研究
        (一)本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概述
        (二)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数据描述与分析
    三、调查反映的大学生思想热点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热点的多样主题中凸显情感内核
        (二)思想热点的态度价值总体积极向上
        (三)思想热点的表达方式深受网络亚文化影响
        (四)思想热点集中反映大学生现阶段的发展需要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发展趋向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更加突出
        (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影响更加深刻
        (三)文化融合创新的影响更加广泛
第六章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问题关切
        (一)理解和尊重大学生个性特征
        (二)把握和满足思想热点的合理性需求
        (三)正视和应对思想热点的非理性表达
    二、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发展趋势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热点趋向研判的科学性
        (二)建立大学生思想热点趋向研判的联动机制
    三、打牢学生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二)坚持以优秀中华文化增强自信
        (三)坚持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培养导向
    四、把握提升思想热点引导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遵循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二)在增强课堂内外协同中加强引导
        (三)在强化网络主旋律传播中加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毕飞宇小说中人的尊严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人的尊严研究
        2.毕飞宇小说中人的尊严的书写研究
    (三)论文的思路与方法
一、人的尊严与政治力量的博弈
    (一)抗战时期人的尊严与政治力量
        1.军事暴力与男性身份屈辱
        2.军事暴力与女性的性屈辱
    (二)“文革”时期人的尊严与政治力量
        1.政治权力与集体屈辱
        2.政治权力与个人宿命
        3.政治权力与人格异化
    (三)新时期人的尊严与政治力量
        1.权力的延续性与无个性者罪名
        2.权力的扩大化与个性之否定
二、人的尊严与经济力量的博弈
    (一)抗战时期人的尊严与经济力量
        1.殖民地市场与文人堕落
        2.殖民地消费与妇女厄运
    (二)“文革”时期人的尊严与经济力量
        1.集体劳动限制与自我萎缩
        2.集体经济道德与本能压抑
    (三)新时期人的尊严与经济力量
        1.市场操作与人的物化
        2.市场规则与人的疯狂
三、人的尊严与文化力量的博弈
    (一)抗战时期人的尊严与文化力量
        1.家族保守势力与新知识分子的人性扭曲
        2.社会文化风习与传统文人的无耻
    (二)“文革”时期人的尊严与文化力量
        1.知识量与爱情蒙羞
        2.知识内容与革命青年的反抗
        3.知识性质与知识分子失语症
    (三)新时期人的尊严与文化力量
        1.家长制的新形态与个人自主困境
        2.社会世俗观念与个人理想的失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动力思想的中国化进程研究[D]. 朱文雪.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新时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文变迁研究[D]. 王春骄.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 张琰.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变迁研究[D]. 沈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20世纪80年代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研究[D]. 张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人地关系视角下华北平原地区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研究 ——以山东省平原县为例[D]. 王晓.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7]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变化研究[D]. 陈祥芸.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顾之川语文教材观研究[D]. 朱保殷.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D]. 王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毕飞宇小说中人的尊严书写研究[D]. 余紫威. 湖北大学, 2019(05)

标签:;  ;  ;  

论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