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叶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连翘叶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一、连翘叶提取物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路路,李可,韦智江,郭然,赵梓邯,代熙,李卫东[1](2022)在《基于响应面法和熵权法优化连翘叶中连翘酯苷A、连翘苷和芦丁提取工艺》文中提出本文优化了连翘叶多指标成分的超声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同时测定连翘叶提取物中连翘酯苷A、连翘苷和芦丁的提取量,以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系数,进行多指标综合评分,并以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连翘叶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50%,液料比28:1 mL/g,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25 min。验证实验表明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连翘酯苷A、连翘苷和芦丁的提取量分别为69.69、22.87、22.46 mg/g,综合评分为32.18,RSD均小于3%。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有效成分提取量较高,适用于连翘叶连翘酯苷A、连翘苷和芦丁的提取。

王静,黄庆辰,高敏玥,朱小盼,陈子彤,王少康,孙桂菊[2](2021)在《连翘叶连翘苷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连翘叶中连翘苷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连翘苷提取物(本实验室自制,连翘苷质量分数为13.3%)低、中、高剂量组和标准品组。连翘苷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连翘苷提取物0.2、0.4、1.2 g/(kg mb·d),即连翘苷剂量分别为26.6、53.2、159.6 mg/(kg mb·d),标准品组给予连翘苷标准品(连翘苷质量分数按98%计)54.3 mg/(kg mb·d),与中剂量组连翘苷剂量相同。空白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连续灌胃6周,观察连翘苷提取物干预后,肥胖大鼠摄食量、体质量、肥胖指数(Lee’s指数)、脂肪系数和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瘦素(leptin,LP)、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水平以及脂肪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模型对照组的TC、LDL-C、TBA、LP、FFA水平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脂肪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脂肪细胞数量减少,脂肪充盈,细胞膨大,且脂肪细胞当量直径、周长和面积显着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并且内脏脂肪质量及其系数、Lee’s指数、体质量均显着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成功。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连翘苷提取物能够降低肥胖大鼠的TC、LDL-C、LP、FFA水平;脂肪组织病理结果较模型对照组有所改善,可见脂肪细胞数量增加,脂肪细胞变小,但低剂量组效果不明显,高剂量组效果最显着。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脂肪细胞的面积显着减小(P<0.05),中剂量组脂肪细胞的周长和面积显着减小(P<0.05),高剂量组脂肪细胞的当量直径、周长和面积显着减小(P<0.05)。连翘苷提取物还能降低肥胖大鼠的内脏脂肪质量及其系数、Lee’s指数、体质量,且高剂量组效果更显着,中剂量组与标准品组对肥胖大鼠干预效果相当。结论:连翘苷提取物能够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肥胖,连翘叶中的连翘苷是其功能成分。

刘星,丁琨,李冠文,王小敏,郭丽丽,秦楠[3](2020)在《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对油脂抗氧化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索制备连翘叶精油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及其对油脂的抗氧化效果,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连翘叶精油微胶囊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采用测定过氧化值(POV)、脂肪氧化程度值(TBARS)的方法探索了微胶囊对油脂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连翘叶精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壁芯比8∶1(g/mL),包埋温度60℃,包埋时间2.3 h,包埋功率400 W,在此条件下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包埋率可达44%。油脂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组ML(0.20 g)、MM(0.10 g)、MS(0.05 g)的POV值高于阳性对照组(VC),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微胶囊ML、MM、MS三组的TBARS值低于空白对照组,且随着连翘叶精油微胶囊用量的增大,其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宋建平,张立伟[4](2019)在《连翘木脂素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连翘是我国40种常用大宗中药材,木脂素为连翘中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抗氧化、保肝、降血脂等多种活性。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对连翘木脂素类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提取纯化工艺、生物活性、稳定性等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为连翘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银路,毕萃萃,魏芬芬,王文娟,张波[5](2019)在《连翘叶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在饲料中功效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翘叶含有多种天然活性成分,如木质素类、苯乙醇苷类、黄酮类等,具有抑菌、保肝、抗氧化、调节免疫力等多种功效。文章综述了连翘叶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功效作用,为连翘叶的在饲料中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李蒙蒙[6](2019)在《连翘和连翘叶的采收加工与质量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多生于山坡、草丛或山沟中,野生资源丰富。连翘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应用广泛,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青翘在果实初熟后采收,但是没有规定具体的采收期,连翘“抢青”严重,造成连翘资源的浪费。查阅文献发现,连翘叶中连翘苷、熊果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果实,在山西、陕西和河南等地常作为保健茶饮用。为了规范连翘的采收,避免“抢青”现象的发生,扩大对连翘资源的利用,本课题拟用胚判断连翘成熟程度,结合连翘成熟程度、含量和产量确定采收期,从而有效避免“抢青”,规范连翘采收,提高药材品质,并对连翘叶的质量进行研究,为充分利用连翘资源提供依据。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五部分:1.连翘成熟期的研究通过对比连翘外观形态和内部种子、胚的性状特征,以连翘胚的发育成型为连翘成熟的评价指标,发现辉县和灵宝的连翘胚均在7月初形成,到8月20日左右胚基本发育成型,10月30日后果实自然开裂,确定青翘在8月中旬初步成熟,老翘在10月下旬果实熟透。首次以胚的发育作为连翘成熟的评价方法,可以避免连翘“抢青”,规范连翘的采收,提高连翘药材的质量。2.连翘适宜采收期的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采收期连翘含量和产量的变化,发现连翘中松脂醇-β-D-葡萄糖苷、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含量随时间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连翘酯素的含量逐渐上升;连翘的产量在8月中旬达到最大,10月30日后果实自然开裂,产量骤降后趋于平缓,结合连翘成熟程度,确定青翘的适宜采收期为8月中旬9月中旬,老翘为10月下旬12月初。基于连翘胚的发育,综合连翘的含量和产量的变化,确定采收期,从而规范连翘的采收,确保连翘药材质量稳定、可控。3.连翘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用HPLC法测定连翘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考察连翘品质与其生长位置、自身大小和加工方式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阴坡生长的连翘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逐渐升高;大果的质量稳定性优于小果;微波杀青1015 min的连翘色泽好、含量高。研究连翘品质的影响因素,有利于连翘的规范化管理,为连翘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4.连翘叶采收与加工的研究测定不同采收时间和加工方式的连翘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发现在67月份时连翘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较高,蒸制的连翘叶颜色均匀,质量稳定,为连翘叶茶的制作提供参考依据,且连翘叶中连翘苷、连翘酯素和连翘酯苷A的含量明显高于连翘,因此,可加大对连翘叶的开发与利用。5.连翘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用ELISA法检测不同采收期连翘提取物对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作用,发现不同采收期的连翘均有抗炎作用,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不同采收期连翘中连翘酯素含量越高,抗炎效果越好,证明了连翘的采收与内在质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进而为规范连翘的采收提供依据。本研究首次用胚的发育作为指标判断连翘的成熟期,综合连翘含量、产量的变化,确定连翘的适宜采收期,可以有效避免连翘“抢青”行为,确保药材质量。同时对连翘叶的采收加工进行研究,为连翘叶茶的制作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采收期连翘的体外抗炎活性,探索连翘的质量与采收期的相关性,为评价连翘内在质量提供了一种直观、快速的采收参考标准,有较好的实践意义。

张元波[7](2018)在《连翘叶抗菌作用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为木犀科(Oleaceae)连翘属植物。其传统用药部位为成熟果实,具有散结消肿,清热解毒之成效。大量的研究表明连翘叶与连翘果实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并且连翘叶抑菌效果强于青翘和老翘。在我国中药制药和临床处方用药中,主要使用连翘的果实,连翘叶在北方除少量用于连翘叶茶的应用外,大量的连翘叶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基于连翘叶有效的抑菌活性,本论文主要以抗菌活性为指导,对连翘叶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有效部位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连翘叶主要活性成分连翘酯苷A与头孢唑林、万古霉素的联合抑菌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以具有代表性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耐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多重耐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等为研究对象,以抑菌圈直径为抑菌效果评价指标,筛选了对连翘叶40%乙醇为提取物敏感的细菌。结果表明,连翘叶的40%乙醇提取物对一般耐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无抑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以D101大孔树脂为柱分离材料,利用中低压制备分离技术,对连翘叶4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初步分离,以抑菌活性为指标,评价了E1、E2、E3、E4、E5 5个组分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E3组分为抑菌活性较强的部位。进一步以C18为柱分离材料,对组分E3进行了分离,并对分离组分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分离组分M1为E3组分的抑菌活性部位。3.利用制备液相分离技术对组分M1进行成分或组分的敲除,得到了组分或成分F1、F2、F3、F4、F5,并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F2和F4为抑菌活性较强的组分;经液相分析、标准品对比,F4为连翘酯苷A;组分F2经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NMR分析,以及标准品验证,证明为Forsythenside F和Forsythiaside I;抑菌活性结果表明Forsythenside I具有抑菌活性。结论,连翘叶中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为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I。4.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评价了连翘酯苷A和头孢唑林、万古霉素分别联用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连翘酯苷A和头孢唑林、万古霉素分别联用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为相加作用;连翘酯苷A与万古霉素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连翘酯苷A与头孢唑林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表现相加作用。结论:连翘酯苷A和头孢唑林、万古霉素联用时,具有一定的减量增效作用。5.利用HPLC法建立了连翘叶活性部位E3的活性成分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I的含量测定方法和特征图谱。结果表明,E3中活性成分连翘酯苷A的含量范围为0.53-0.58 mg/mg,连翘酯苷I的含量范围为0.06-0.07 mg/mg;E3的液相特征图谱中具有4个特征峰,以3号峰为对照峰,1号峰的相对保留时间范围为0.6667-0.7227,相对峰面积范围0.1544-0.1987;2号峰的相对保留时间范围为0.7341-0.7477,相对峰面积范围为0.0264-0.07937;4号峰相对保留时间范围为1.5485-1.6035,相对峰面积范围为0.0623-0.1058,其中3个特征峰分别为连翘酯苷I、连翘酯苷A、芦丁。6.前面实验中,初步确定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I为连翘叶主要的抑菌活性成分,后期研究了连翘叶的谱效关系,明确了连翘叶的抗氧化与抗菌作用之间的共性指标成分连翘酯苷A.

田叶[8](2017)在《连翘叶、黄芩提取物食品防腐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食品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易受各种微生物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腐败和脂肪氧化,不仅会影响食品的色泽,还会产生不良气味,导致其失去固有的营养价值、商业价值,甚至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要保证食品品质,添加抗氧化剂、防腐剂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目前,食品工业主要使用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和山梨酸钾等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近期研究发现,人体过量摄入合成抗氧化剂和防腐剂,会对人体的肝、脾等器官产生不利影响,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作用。事实也证明,在人们长期食用的食品中,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毒性远低于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毒性。此外,N-亚硝胺是一类强烈的化学致癌物质,而形成它们的前体物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食物以及产生于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中,并作为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发色剂和防腐剂,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寻找具有抗氧化、抗菌、阻断亚硝胺形成的天然活性组分是现在研究的热点。连翘和黄芩是我国常用于清热、抗菌、抗炎的传统中药,是山西省的道地药材。连翘叶是连翘的干燥叶,其化学成分与果实相似程度较高,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研究表明,连翘叶、黄芩具有抗氧化、抗菌等生理活性,其主要药效活性成分为连翘酯苷A和黄芩苷、黄芩素,同时有文献报道,将黄芩提取液应用于草莓、贡梨的保鲜中,连翘提取液应用于香肠的防腐中。上述实验结果均表明黄芩、连翘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通过合理的复配可以发挥药物之间的相辅相成作用,增强其功效。因此,本论文通过筛选连翘叶和黄芩的抑菌、抗氧化、阻断亚硝胺形成的活性组分,研究其较高活性样品的复配比以及添加复配样品对香肠品质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分离技术,对连翘叶水提物进行初步分离,并对分离得到的组分和粗提物进行HPLC分析及总酚含量的测定,同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抑制亚硝胺形成的能力和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分离组分Fr2中总多酚含量较高(45.40 g/100 g),且清除DPPH·(IC50=3.72μg/m L)、清除亚硝酸盐(IC50=38.57μg/m L)、阻断亚硝胺形成(IC50=1.06 mg/m L)的活性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0.078 mg/mL)和大肠杆菌(MIC=5 mg/m L)的抑制活性较强,是连翘叶中的活性组分。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连翘酯苷A为连翘叶阻断亚硝胺形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2.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分离技术,对黄芩醇提物进行初步分离,并对分离组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抑制亚硝胺形成的能力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各分离组分和黄芩粗提物中,S4的总多酚含量(53.11%)、总黄酮含量(59.08%)较高,且清除DPPH·(IC50=4.74μg/m L)、阻断亚硝胺形成(IC50=0.8 mg/mL)的活性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0.0625 mg/m L)和大肠杆菌(MIC=0.25 mg/mL)的抑制活性较强,是黄芩中的活性组分。通过HPLC分析,黄芩素是S4中含量最高(43.96%)的黄酮类物质,推断黄芩素是S4中主要活性物质之一。3.通过Isobologram分析法和棋盘稀释法研究了活性组分Fr2和S4的协同抗氧化和抑菌作用,结果表明,Fr2和S4联用后的抗氧化、抑菌活性与单组分无显着性差异。4.综合考虑到Fr2和S4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的特点,本实验选用Fr2:S4=1:3比例复配,并考察了复配样品对香肠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复配样品(0.25%、0.5%、1%)对香肠都有较好的保鲜作用,当复配样品的添加量仅为0.25%时,其对香肠的保鲜效果优于Vc-Na,并能有效抑制pH值、POV值、TBA值、TVB-N值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从而延长香肠的保质期。

潘婷婷[9](2017)在《连翘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连翘为"五大商药"之一,传统连翘以果实入药,近几年研究表明连翘叶的化学成分与果实有较好的一致性,有些有效分分含量甚至高于果实。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着重对连翘不同部位,连翘叶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周期以及连翘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抗菌活性及其他药理活性进行综述。提示连翘叶的发展前景,为连翘叶发挥其价值提供参考。

邱智军,原江锋,张国庆,刘胜男[10](2015)在《连翘叶中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活性》文中指出针对连翘叶中提取、分离和纯化的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进行研究,通过油脂抗氧化实验,分别以油脂的酸价值和过氧化值为参考指标,评价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抗氧化活性和VC、柠檬酸对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纯度为93%连翘苷和92%连翘酯苷A,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猪油氧化作用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效果越明显;其中,连翘酯苷A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远优于连翘苷,效果与阳性对照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接近;VC和柠檬酸对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抗氧化作用均表现出协调增效作用。

二、连翘叶提取物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翘叶提取物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响应面法和熵权法优化连翘叶中连翘酯苷A、连翘苷和芦丁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2.1. 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1.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1. 3 色谱条件
        1.2.1. 4 线性关系考察
        1.2.1. 5 精密度试验
        1.2.1. 6 重复性试验
        1.2.1. 7 稳定性试验
        1.2.1. 8 加样回收率试验
        1.2.1. 9 指标成分的提取量测定
        1.2.2 单因素实验
        1.2.2. 1 不同乙醇浓度对连翘叶中活性成分提取量的影响
        1.2.2. 2 不同液料比对连翘叶中活性成分提取量的影响
        1.2.2. 3 不同提取时间对连翘叶中活性成分提取量的影响
        1.2.2. 4 不同提取温度对连翘叶中活性成分提取量的影响
        1.2.3 响应面试验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结果
        2.1.1 色谱图
        2.1.2 线性关系
        2.1.3 方法学考察
    2.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2.1 不同乙醇浓度对连翘叶多指标提取量的影响
        2.2.2不同液料比对连翘叶多指标提取量的影响
        2.2.3 不同提取时间对连翘叶多指标提取量的影响
        2.2.4 不同提取温度对连翘叶多指标提取量的影响
    2.3 响应面试验结果
        2.3.1 综合评分(M)计算
        2.3.2 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2.3.3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
        2.3.4 验证实验
3 结论

(2)连翘叶连翘苷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连翘苷提取物的制备
        1.3.2 动物饲养、分组及干预
        1.3.3 动物实验解剖和组织取材
        1.3.4 指标的测定
        1.3.4. 1 摄食量
        1.3.4. 2 肥胖指数(Lee’s指数)
        1.3.4. 3 肾周、睾周、内脏脂肪系数
        1.3.4. 4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1.3.4. 5 脂肪组织病理切片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翘苷提取物对各组大鼠摄食量和体质量的影响
    2.2 连翘苷提取物对肥胖大鼠Lee’s指数的影响
    2.3 连翘苷提取物对肥胖大鼠内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2.4 连翘苷提取物对肥胖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5 连翘苷提取物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对油脂抗氧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连翘叶精油的制备
        1.2.2 连翘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1.2.3 连翘叶精油微胶囊的单因素试验
        1.2.4 响应面法优化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工艺
        1.2.5 包埋率的测定[10-11]
        1.2.5. 1 表面油含量的测定
        1.2.5. 2 连翘叶精油微胶囊总油含量的测定
        1.2.5. 3 包埋率的计算
        1.2.6 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对动物油脂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1.2.6. 1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1.2.6. 2 脂肪氧化程度值(TBARS)的测定
        1.2.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不同壁芯比对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2.1.2 不同包埋温度对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2.1.3 不同包埋时间对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2.1.4 不同包埋功率对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2.2 响应面试验结果
        2.2.1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2.2.2 模型的建立及其显着性检验
        2.2.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2.3 验证试验
    2.4 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对动物油脂的抗氧化试验结果
        2.4.1 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对油脂储藏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影响
        2.4.2 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对油脂储藏过程中TBARS值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连翘木脂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翘木脂素及其化学结构
    1.1 连翘果实
    1.2 连翘叶
    1.3 连翘花
    1.4 连翘根
    1.5 连翘茎
2 连翘木脂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3 连翘木脂素的提取方法
    3.1 连翘苷的提取方法
    3.2 连翘苷的纯化方法
    3.3 连翘脂素的纯化方法
4 生物转化
5 生物活性
    5.1 抗氧化作用
    5.2 抗菌作用
    5.3 保肝作用
    5.4 抗肿瘤
    5.5 抗高血压、降血脂
    5.6 抗炎活性
6 稳定性
7 展望

(5)连翘叶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在饲料中功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翘叶的主要活性成分
    1.1 木脂素类
    1.2 苯乙醇苷类
    1.3 黄酮类
    1.4 多酚
2 连翘叶的保健功能研究
    2.1 抑菌作用
    2.2 抗氧化作用
    2.3 保肝作用
    2.4 调节免疫力作用
3 连翘叶在饲料中研究应用
4 结论

(6)连翘和连翘叶的采收加工与质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连翘来源及分布
    1.2 连翘的化学成分
        1.2.1 苯乙醇苷类
        1.2.2 木脂素类
        1.2.3 黄酮类
        1.2.4 三萜酸类
        1.2.5 挥发油类
    1.3 药理作用
        1.3.1 抗炎作用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抗菌作用
        1.3.4 解热作用
        1.3.5 抗病毒作用
        1.3.6 抗疲劳作用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连翘成熟期的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药材
    2.2 方法与结果
        2.2.1 不同采收期连翘的外观变化
        2.2.2 不同采收期连翘的种子变化
        2.2.3 不同采收期连翘的胚变化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连翘适宜采收期的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药材
    3.2 方法与结果
        3.2.1 水分测定
        3.2.2 醇浸出物测定
        3.2.3 含量测定
        3.2.4 指纹图谱
        3.2.5 不同采收期连翘的产量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连翘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1.1 仪器
        4.1.2 试剂与药材
    4.2 方法与结果
        4.2.1 海拔和坡向的研究
        4.2.2 连翘大小的研究
        4.2.3 加工方式的研究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连翘叶采收与加工的研究
    5.1 仪器与试药
        5.1.1 仪器
        5.1.2 试剂与药材
    5.2 方法与结果
        5.2.1 样品处理
        5.2.2 含量测定
        5.2.3 不同生长期连翘叶的含量测定
        5.2.4 不同加工方式连翘叶的含量测定
        5.2.5 连翘和连翘叶的含量对比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连翘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6.1 仪器与试药
        6.1.1 仪器
        6.1.2 试剂与材料
    6.2 方法与结果
        6.2.1 连翘提取物的制备
        6.2.2 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培养
        6.2.3 不同时期连翘提取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6.2.4 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测定
        6.2.5 连翘体外抗炎活性与含量的关系
    6.3 讨论与结论
        6.3.1 讨论
        6.3.2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连翘叶抗菌作用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1.2 连翘叶的研究现状
        1.2.1 连翘叶的化学成分
        1.2.2 连翘叶的药理作用研究
    1.3 连翘叶活性部位E3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和特征图谱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1.5 研究方案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连翘叶抑菌活性部位筛选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供试药材及菌种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连翘叶提取及有效部位的分离
        2.2.2 牛津杯法抑菌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抑菌活性部位筛选
    2.4 讨论
第三章 采用敲除/敲入策略辨识连翘叶抑菌成分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供试菌种
    3.3 实验方法
        3.3.1 敲除成分制备
    3.4 牛津杯法抑菌活性
    3.5 样品溶液配制
    3.6 结果与分析
        3.6.1 敲除成分抑菌活性评价结果
    3.7 敲除/敲入有效组分前后抑菌活性评价
        3.7.1 敲除有效组分前后抑菌活性评价
        3.7.2 敲入组分F2、F4抑菌活性评价
    3.8 讨论
        3.8.1 抑菌活性成分
        3.8.2 单体化合物的鉴定
第四章 微量棋盘法评价连翘酯苷A与西药联合抑菌活性测定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供试菌种
    4.3 实验方法
        4.3.1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4.3.2 微量棋盘稀释法测连翘酯苷A和头孢唑林、万古霉素联合MIC值
        4.3.3 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的计算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微量棋盘稀释法测连翘酯苷A与西药联合抑菌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连翘叶抑菌有效部位(E_3)的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5.1 仪器与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液相条件的摸索
    5.3 方法学验证
        5.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3 线性关系的考察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精密度试验
        5.4.2 稳定性试验
        5.4.3 重复性试验
        5.4.4 加样回收率试验
        5.4.5 样品含量测定
    5.5 讨论
第六章 连翘叶抑菌活性部位(E_3)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研究
    6.1 仪器与材料
    6.2 样品的制备
    6.3 方法与结果
        6.3.1 液相条件
        6.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3.4 精密度试验
        6.3.5 重复性试验
        6.3.6 稳定性试验
        6.3.7 特征图谱的建立
    6.4 特征图谱相似度评价
    6.5 讨论
第七章 连翘叶抗氧化谱效相关质量评价研究
    7.1 仪器与材料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3.1 连翘叶提取物的制备
        7.3.2 不同产地连翘叶指纹图谱测定
    7.4 不同产地连翘叶抗氧化活性成分及总酚含量的测定
        7.4.1 不同产地连翘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7.4.2 不同产地连翘叶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测定
    7.5 数据分析
    7.6 实验结果与分析
        7.6.1 不同产地连翘叶指纹图谱
        7.6.2 不同产地连翘叶抗氧化活性成分及总酚含量
        7.6.3 总酚含量与抗氧化之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7.6.4 谱效关系分析
    7.7 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连翘叶、黄芩提取物食品防腐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连翘叶的研究进展
        1.1.1 连翘叶的概述
        1.1.2 连翘叶的化学成分
        1.1.3 连翘叶的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现状
        1.1.4 连翘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
    1.2 黄芩的研究进展
        1.2.1 黄芩概述
        1.2.2 黄芩的化学成分
        1.2.3 黄芩的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现状
        1.2.4 黄芩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
    1.3 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简介
        1.3.1 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来源
        1.3.2 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危害
        1.3.3 抑制亚硝胺合成的方法
    1.4 肉制品防腐剂、抗氧化剂的研究现状
        1.4.1 肉制品变质的原因
        1.4.2 肉制品防止脂肪酸败的措施
        1.4.3 肉制品防腐的措施
        1.4.4 食品抗氧化剂、防腐剂的定义及分类
        1.4.5 天然抗氧化剂、防腐剂在肉制品中应用的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连翘叶阻断亚硝胺形成及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供试药材及菌种
        2.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制备及分析
        2.2.2 总多酚含量测定
        2.2.3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测定
        2.2.4 NaNO_2清除作用测定
        2.2.5 亚硝胺形成阻断率测定
        2.2.6 抑菌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成分分析
        2.3.2 样品总多酚含量
        2.3.3 样品对DPPH·清除作用
        2.3.4 样品对NaNO_2清除作用
        2.3.5 样品对亚硝胺形成阻断作用
        2.3.6 样品抑菌活性
    2.4 小结
第三章 黄芩阻断亚硝胺形成及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的制备及分析
        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3.2.3 总酚含量测定
        3.2.4 样品对DPPH·清除作用
        3.2.5 亚硝胺形成阻断率测定
        3.2.6 抑菌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成分分析
        3.3.2 样品总黄酮含量
        3.3.3 样品总多酚含量
        3.3.4 样品对DPPH·清除作用
        3.3.5 样品对亚硝胺形成抑制作用
        3.3.6 样品抑菌活性
    3.4 小结
第四章 连翘叶和黄芩提取物复配物的抗氧化、抗菌活性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供试菌种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Isobologram分析法研究Fr2与S4的相互作用
        4.2.2 统计学分析
        4.2.3 棋盘法测定Fr2和S4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4.2.4 部分抑菌指数FICI值计算和判读标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r2和S4对DPPH·的清除作用
        4.3.2 Isobologram法分析Fr2与S4的相互作用
        4.3.3 Fr2和S4体外联合药敏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复配样品对香肠保鲜作用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复配样品制备
        5.2.2 香肠制作
        5.2.3 pH值测定
        5.2.4 过氧化值测定
        5.2.5 硫代巴比妥酸值测定
        5.2.6 挥发性盐基氮测定
        5.2.7 亚硝酸盐的测定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pH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5.3.2 POV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5.3.3 TBARS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5.3.4 TVB-N值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5.3.5 亚硝酸盐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9)连翘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连翘叶的化学成分
    1.1 连翘不同部位有效成分
    1.2 不同产地连翘叶有效成分含量
    1.3 不同生长时期连翘叶有效成分含量
    1.4 连翘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2 连翘叶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
    2.1 连翘叶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
    2.2 其他药理活性
3 展望

(10)连翘叶中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1.2仪器与设备
    1.3方法
        1.3.1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的制备
        1.3.2色谱条件及检测方法
        1.3.3油样的制备
        1.3.4酸价的测定
        1.3.5过氧化值(peroxidevalue,POV)的测定
        1.3.6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猪油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1.3.7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与VC和柠檬酸的协同抗氧化作用
2结果与分析
    2.1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分析
    2.2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
    2.3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与VC和柠檬酸的协同抗氧化作用
3结论

四、连翘叶提取物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响应面法和熵权法优化连翘叶中连翘酯苷A、连翘苷和芦丁提取工艺[J]. 刘路路,李可,韦智江,郭然,赵梓邯,代熙,李卫东. 食品工业科技, 2022(02)
  • [2]连翘叶连翘苷提取物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J]. 王静,黄庆辰,高敏玥,朱小盼,陈子彤,王少康,孙桂菊. 食品科学, 2021(09)
  • [3]连翘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对油脂抗氧化的影响[J]. 刘星,丁琨,李冠文,王小敏,郭丽丽,秦楠. 保鲜与加工, 2020(06)
  • [4]连翘木脂素研究进展[J]. 宋建平,张立伟. 文山学院学报, 2019(06)
  • [5]连翘叶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在饲料中功效作用[J]. 刘银路,毕萃萃,魏芬芬,王文娟,张波. 饲料研究, 2019(12)
  • [6]连翘和连翘叶的采收加工与质量相关性研究[D]. 李蒙蒙. 河南大学, 2019(01)
  • [7]连翘叶抗菌作用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研究[D]. 张元波. 山西大学, 2018(04)
  • [8]连翘叶、黄芩提取物食品防腐作用研究[D]. 田叶. 山西大学, 2017(03)
  • [9]连翘叶的研究进展[J]. 潘婷婷. 价值工程, 2017(06)
  • [10]连翘叶中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活性[J]. 邱智军,原江锋,张国庆,刘胜男. 食品科学, 2015(17)

标签:;  ;  ;  ;  ;  

连翘叶提取物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