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的影响研究

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的影响研究

一、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源[1](2020)在《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受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的强烈影响。气候变化不仅通过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森林生长,还将通过改变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与强度间接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目前对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如何影响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以及是否会改变森林碳源/汇状态、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的叠加作用将加剧还是减缓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损失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乔木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1973—2018年实测气象数据、2006—2050年区域气候模式(RegCM 4.0)数据、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和1998—2018年自然干扰(火灾及病虫害)年度统计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在假设未来三峡库区各种森林类型面积不变、不考虑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自然更新和人为经营的前提下,本文研究了如下内容:(1)使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点检验分析了三峡库区近46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并据此校正了未来区域气候模式,设置了3种未来气候情景;(2)应用逐步回归拟合出气候要素与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预测未来各类干扰发生面积;(3)将生态过程模型(3-PG)与林业碳收支模型(CBM-CFS3)耦合评估了2009—2050年不同气候—干扰情景下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时空动态;(4)对比不同情景结果估算了气候变化对森林蓄积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火灾及病虫害)分别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产力的影响,进一步评估了气候变化与自然干扰叠加作用对森林碳收支的影响,旨在识别未来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转变风险、揭示森林对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作用的响应规律、寻求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措施、为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1973—2018年三峡库区年最高温、年平均温、年最低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为22.1℃、17.7℃和14.7℃和1120.8 mm。将该历史时段气候要素平均状态设置为基线气候情景(BS),将校正后的区域气候模式结果作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RCP4.5和RCP8.5)。2009—2050年三峡库区气候变化情景(RCP4.5和RCP8.5)较基线气候情景(BS)年平均温升高0.7—0.8℃,年降水量增多1.3—24.6 mm,与全国气候变化趋势相吻合。2009—2050年三峡库区森林蓄积量及生态系统碳储量表现为先迅速增长后平稳增加趋势,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和净生态群系生产力(Net biome production,NBP)呈现逐渐减小趋势。NBP在无自然干扰情景下与NEP相等。模拟期间基线气候—无干扰情景下森林蓄积量、生态系统碳储量、NPP、NEP和NBP平均值分别为3.18×108 m3(或124.30 m3·hm-2)、286.22 Tg C(或111.81 Mg C·hm-2)、7.30 Tg C·a-1(或2.85 Mg C·hm-2·a-1)、2.13 Tg C·a-1(或0.83 Mg C·hm-2·a-1)和2.13 Tg C·a-1(或0.83 Mg C·hm-2·a-1)。与该结果相比,模拟期间气候变化将使三峡库区森林蓄积量、生态系统碳储量、NPP、NEP和NBP的平均值分别增长4.29%—4.80%、2.49%—2.77%、3.42%—3.82%、6.87%—7.67%和6.87%—7.67%。三峡库区森林自然干扰包括火灾和病虫害,并以病虫害为主导干扰类型。2009—2050基线气候—干扰情景中年均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为1.22×105 hm2,相当于该区森林总面积的4.76%。与基线气候—无干扰情景对应结果相比,自然干扰将使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NPP、NEP、NBP平均值分别降低6.47%、13.00%、38.47%和39.87%,其中病虫害、火灾造成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分别占总损失量的99.39%—99.59%和0.41%—0.61%。未来气候变化将加剧自然干扰的发生,使其累积发生面积增加7.78%—14.44%;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NPP、NEP和NBP年均损失分别增加0.71%—1.07%、1.10%—1.67%、3.02%—4.68%和3.12%—4.98%。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生产力的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海拔较高的东部、北部边缘及中南部,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森林类型以落叶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林为主。在8种森林类型中气候变化对常绿阔叶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强,使其单位面积NEP增长14.88%—16.04%。在假设现有森林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自然干扰在模拟后期导致三峡库区中西部大部分区县的森林生态系统转变碳源。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自然干扰造成的中西部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损失;而海拔较高的库区东北侧及中南边缘森林受自然干扰影响较小,在自然干扰影响下表现为碳汇,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将3-PG与CBM-CFS3相结合的方法既利用了3-PG模型可模拟气候变化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的优势,又利用了CBM-CFS3模型能够全面评估自然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影响的优点,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较准确地估算出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动态的影响,模拟效果理想,适用于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森林碳收支动态评估及自然驱动因子影响量化。未来研究区所呈现的持续升温、降水量或略有增加的气候变化趋势将提高该区森林蓄积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无干扰情况下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气候变化将增强其固碳能力。而以病虫害为主导干扰类型的自然干扰会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产力。在假设森林类型面积不变、不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自然更新的前提下,模拟后期自然干扰将使三峡库区中西部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转变碳源。自然干扰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损失高于气候变化对森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未来气候变化将加剧自然干扰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损失。未来应加强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地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通过森林抚育及造林调整该区林龄结构,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着重选择常绿阔叶树种作为造林树种以增强该区森林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对三峡库区中西部区域实行综合的森林营林措施,旨在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降低自然干扰造成的损失、避免森林生态系统转变为碳源、促进区域森林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保障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张鑫,韩久同[2](2018)在《马尾松林分结构与有害生物危害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重要的用材树种,也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但经常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和危害。通过对不同松林比例与有害生物发生程度的关系分析,对危害程度与树木胸径、树高、冠幅、新梢长度、针叶长度、以及叶绿素含量等生长、生理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松林比例,有害生物发生程度差异非常巨大,点状混交的林分,有害生物很少发生,几乎不需要防治;其他林分则随着松林比例的增大而危害加重。马尾松受到有害生物侵害后,生长发育受到严重的影响,其规律是:随着有害生物侵害程度的增加,胸径、冠幅、新梢生长量等下降;叶绿素a和叶绿素b等生理指标也呈递减趋势。因此,改善林分结构,避免和减轻有害生物的侵袭,保持森林健康,是今后造林规划与经营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郭健玲[3](2017)在《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武江区两个地区为例,针对区域内的森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四旁绿化树木、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的经营场所等进行调查,明确在广东省龙门县和武江区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范围、为害情况等。经过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本论文共发现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166种,其中林业害虫158种(7目58科134属158种),植物病害4种,有害植物4种;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133种,其中林业害虫124种(7目50科108属124种),植物病害6种,有害植物3种。在种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龙门县和武江区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类群和和为害类型分析,明确了两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为害特点、为害程度和区域分布。对两地区进行了林业害虫类群分析,结果显示龙门县与武江区的林业害虫类群主要以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为主,其次是半翅目(Hemiptera)。为害类型主要以食叶害虫为主,但干部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龙门县的双钩异翅长蠹、松突圆蚧、薇甘菊和武江区的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红火蚁发生和为害较为严重,本文对这6种重要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双钩异翅长蠹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21,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20,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44,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2.02,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马尾松毛虫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1.72,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红火蚁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2.17,属于高度风险性有害生物。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龙门县、武江区两个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原因以及潜在风险,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预防、防治策略。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1)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减轻;(2)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形势加剧,灾害性种类增加;发生原因:(1)生态功能等级低,抵御病虫害侵袭的能力较弱,利于病虫害的侵染和蔓延;(2)林种单一,导致专食性害虫如杉梢小卷蛾、桉树尺蛾等大量繁殖和发生;(3)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诱因增多。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1)突发、新发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多点发生;(2)蛀干害虫危害加重;发生原因:(1)林木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人为活动频繁,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成倍增加;(2)长期使用化学防治,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同时天敌量减少,失去天敌控制;(3)蛀干害虫难防,防治面积有限。

蒋惠民[4](2016)在《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文中指出"为减少马尾松毛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掌握松毛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进行监测、预报、检疫和除治,控制其发展与蔓延。"马尾松是零陵区主要的营造林树种,在零陵分布极为广泛,随处可见。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马尾松树木一旦发生松毛虫,没有及时防治,就会连片毁灭。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对零陵林业经济和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

张刘源[5](2016)在《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植被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样点调查法对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松林的植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林分密度的影响不显着,但对松树生长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重度危害可降低松树的高度和胸径(重度危害三年后高度、胸径分别下降0.34 m和1.8 cm),轻度危害则可促进松林的生长;马尾松毛虫危害可适度改变松林的郁闭度和地表植被的盖度(中、重度危害后三年盖度分别上升15%和20%),对林下植被的恢复与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松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中、重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可有效增加林地植被物种的多样性,轻度危害则对林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

林源昌[6](2011)在《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松毛虫是松林的重要害虫,以取食松林针叶为主,常常会把针叶吃光,引起松林成片死亡。福建省是受松毛虫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每年有上万公顷的松林受到松毛虫的危害,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巨大。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平均每年因松毛虫危害而枯死的松林大约有0.67万hm2,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松毛虫危害的发生已经严重地威胁着福建省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本文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松毛虫危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对福建省松毛虫危害所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进行系统地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福建省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危害性、发生现状和发生成因,并对松毛虫危害所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构建了符合福建省实际情况的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各指标的损失评估模型。其经济损失部分主要包括松材材积损失、松脂产量损失、防治作业费用损失等3个指标;生态损失部分则主要包括蓄水效益损失、固土效益损失、保肥效益损失、吸收有毒气体效益损失、滞尘效益损失、杀菌效益损失、固碳效益损失、制氧效益损失等8个指标。第二,搜集损失评估指标有关数据,依据建立的各损失评估模型,采用生产率变化法、影子工程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权变价值法等评估方法,计量松毛虫危害所造成的各部分损失,并对各部分损失进行了汇总,最终计算出总损失。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9年福建省松毛虫危害所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为2.95亿元,生态损失为2.04亿元,生态经济总损失4.99亿元。其中,2004年松毛虫危害的发生面积最大,其所造成的生态经济损失也最为严重,当年的经济损失高达11.69亿元,生态损失为8.27亿元,生态经济总损失合计为19.96亿元。此外,其他各年的损失额也较大,每年引起的生态经济总损失除个别年份外(2009年损失为0.91亿元)均在1亿元以上。第三,从控制机制、法律法规、投入、技术等方面,提出了防治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对策。在控制机制方面,认为应尽快地建立健全松毛虫危害防治的监测预报、应急反应、协调联动、奖惩等机制;在法律法规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调整松毛虫危害的防治方针,明确松毛虫危害防治主体的责任,提高松毛虫防治的法律地位,加快制定松毛虫危害防治的专门法律法规;在投入方面,应该建立多渠道的松毛虫危害防治投入体系,并设立松毛虫危害防治的应急储备金,以加强对松毛虫危害防治资金的管理;在技术方面,认为应通过强化高抗性树种的选育技术、营造混交林技术、封山育林技术和综合营林技术,不断地加强监测预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

陈绘画[7](2010)在《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林的历史性大害虫,对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预测预报是可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基础工作之一。本项研究根据本地气象因子及其马尾松毛虫自身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利用地理统计学和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1983年4月至2010年7月马尾松毛虫的虫情调查资料,研究仙居县各乡镇(街道)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随气象因子以及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将地质统计学(空间信息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延伸到时间—空间域,采用时空域克里格方法研究全县各乡镇(街道)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和特点以及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以马尾松毛虫生态调控为理论基础,维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对仙居县马尾松毛虫的长期可持续控制进行了探索。研究成果为:1分别建立仙居县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时空回归预测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报未参与建模的2009—2010年2代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虫口密度模型、有虫面积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100%,有虫株率的预报准确率为50%。2首次利用时空域克里格方法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乘积—和模型,预报未参与建模的2009—2010年5代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预报准确率均为100%。3在开展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同时,以营林技术、物理措施和仿生农药为主要控制手段,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改变马尾松林生态环境,增强林分自身的抗虫能力;马尾松林封山区比非封山区的马尾松毛虫蛹期寄生率高10.7%;在马尾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持续采用黑光灯诱杀,可以达到长期的控制效果。

钟爱民,徐光余,杨圣冬,杨文,王健,陈宗平[8](2008)在《皖西低山丘陵林区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探讨了皖西林区马尾松毛虫对此地林区松树生长的危害,并按松林不同受害程度对材积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

赵文霞[9](2008)在《森林生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森林生物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可持续经营的角度考虑,森林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是政府、林业生产单位、林农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因为,生产上所采取的一切减轻森林生物灾害的措施必须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此外,目前世界上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研究森林生物灾害经济损失的例子尚不多见。本文研究了森林生物灾害的定义、分类、分级、评估理论与方法。森林生物灾害由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引起,根据我国森林生物灾害致灾因子、灾害的表征、灾害引起的结果等特点,将其分为4种类型,即,生长量和生物量损失型、木材及林产品质量降低型、非木质林产品产量减少型、树木死亡型。将现有文献资料与森林生物灾害统计指标相结合,得出了不同种类有害生物的损失估算模型,将这些模型与各省2002—2006年的统计数据与森林生长特点和现状相结合,修正损失估算模型,并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估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全国每年的生物灾害损失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国的森林生物灾害定义为以生态灾害为主、生态灾害和自然灾害并存的生物灾害;首次提出了不可避免性、周期性、渐变性、累积性、可预测性、可控性等森林生物灾害原理。2、推导出适合不同有害生物种类、不同森林类型的森林生物灾害实物量损失和价值量损失的计算公式,为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森林生物灾害评估提供了基本的工具。3、森林生物灾害分为4种类型(1)生长(物)量损失型:由于致灾因子破坏或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树木生长量降低。主要致灾因子有食叶害虫、部分刺吸式及危害枝梢的害虫、叶部和嫩梢病害等。(2)质量降低型:由于致灾因子破坏树木的木质部,使木材的材积减少、质量下降。或由于致灾因子的危害,导致林产品质量下降。主要致灾因子有蛀干害虫,部分刺吸式及危害枝梢的害虫、种实害虫、种实病害、根部害虫、枝干病害、根部病害等。(3)产量减少型:由于致灾因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导致人类需要的非木质林产品减少。主要致灾因子有种实害虫、种实病害、食叶害虫、枝干病虫害等。(4)树木死亡型:导致整株或成片树木死亡,是最严重的灾害类型。主要致灾因子有危害韧皮部和树皮的害虫、维管束病害,部分根部害虫、蛀干害虫、枝梢害虫、枝干病害、啮齿动物等。4、灾害的分级将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灾害影响范围、直接经济损失值4个指标作为森林生物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的绝对指标,以成灾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比值、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比值作为森林生物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的相对指标。根据全国森林生物灾害实际发生的历史数据和简便性原则,将灾害等级分为4级:巨灾、大灾、中灾、微灾。巨灾的标准为年受灾和成灾面积10万hm2以上,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以上,全国范围危害;年受灾和成灾面积1~1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影响区域或流域的属于大灾;年受灾和成灾面积0.1~1 hm2,直接经济损失100~1 000万元,在各省范围内危害的,属于中灾;微灾指年受灾和成灾面积小于1 000 hm2,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局部危害的灾害。5、全国森林生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1)2002—2006年我国森林生物灾害(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年受灾面积平均为950万hm2,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3%,年成灾面积平均为400万hm2,成灾率42.57%;年材积损失量平均为2 200万m3,占全国活立木蓄积量的0.1%;非木质林产品平均年产量损失为89万t;木材、竹材、非木质林产品年价值损失量达329亿元人民币。(2)松毛虫年平均年受灾面积为130万hm2,占森林生物灾害总受灾面积的13.2%,年成灾面积平均为490万hm2,占森林生物灾害总成灾面积的12.2%,年材积损失量平均为207万m3,占森林生物灾害总损失量的9%左右,年松脂产量损失平均为73t,其材积和松脂总价值损失量占森林生物灾害价值损失量的3 %左右。杨树蛀干害虫和食叶害虫的年受灾面积占森林生物灾害总面积的8%~12%,价值损失量占森林生物灾害总损失量的1%左右。

任卫红[10](2006)在《油松刺槐混交林对赤松毛虫抗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河北省青龙县油松刺槐混交林地和油松纯林地对赤松毛虫的抗性能力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2001年-2004年连续四年,在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中调查赤松毛虫越冬幼虫,混交林的虫口密度比纯林减少74.7%,有虫株率减少47.6%。2.油松刺槐混交林中枯落物干重比油松纯林增加35.67%,土壤含水量增加4.36%,土壤中全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混交林均高于油松纯林。3.油松刺槐混交林中的油松与纯林中的油松相比,胸径高出16.98%,树高增加9.98%,单株材积增加36.92%,针叶量增加82.67%,对赤松毛虫的承载量提高82.67%。4.以20年生油松为例,保留10轮枝与保留4轮枝相比,可承载赤松毛虫数相差6倍之多,以失叶25%为防治指标,允许虫数分别为53头和8头,相差近7倍。以往修枝过度既不利油松生长,少量赤松毛虫危害就可将针叶全部食光。油松与刺槐混交,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烧材问题,也提高了松林对害虫的自控能力,向着赤松毛虫可持续控制的方向发展。

二、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1.2.2 自然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1.2.3 气候变化与自然干扰的叠加作用
        1.2.4 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综述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选择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介绍
    2.3 三峡库区森林资源概况及林龄结构
    2.4 三峡库区森林实测样地概况
    2.5 模型及算法介绍
        2.5.1 3-PG模型
        2.5.2 CBM-CFS3 模型
3 三峡库区历史气候特征及未来气候情景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Mann-KendallwithSen’smethod趋势检验
        3.1.3 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
        3.1.4 未来气候情景假设
    3.2 结果分析
        3.2.1 温度
        3.2.2 平均温
        3.2.3 最高温
        3.2.4 最低温
        3.2.5 降水量
        3.2.6 未来气候情景设置
    3.3 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对森林蓄积量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及输入、输出数据
        4.1.2 3-PG模型实验方法
        4.1.3 参数调整
        4.1.4 参数验证
    4.2 结果分析
        4.2.1 三峡库区森林蓄积动态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4.2.2 区县森林蓄积量预测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4.2.3 三峡库区森林蓄积量预测结果验证
    4.3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及输入、输出数据
        5.1.2 参数调整
        5.1.3 参数验证
        5.1.4 未来气候—无干扰情景假设
    5.2 结果分析
        5.2.1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气候变化影响
        5.2.2 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气候变化影响
        5.2.3 区县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及气候变化影响
        5.2.4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及气候变化影响
        5.2.5 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及气候变化影响
        5.2.6 区县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动态及气候变化影响
        5.2.7 CBM-CFS3 模拟结果比较检验
    5.3 讨论
    5.4 小结
6 气候变化对自然干扰发生面积的影响
    6.1 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自然干扰与气候因子经验方程拟合
    6.2 结果分析
        6.2.1 历史时期自然干扰面积
        6.2.2 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与气候因子的逐步回归拟合结果
        6.2.3 方程适用性检验及未来自然干扰发生面积预测
    6.3 讨论
    6.4 小结
7 自然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7.1 研究方法
        7.1.1 CBM-CFS3 干扰矩阵
        7.1.2 干扰情景设置
    7.2 结果分析
        7.2.1 自然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7.2.2 气候变化情景下自然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7.2.3 气候变化与自然干扰叠加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
        7.2.4 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影响的时空动态
    7.3 讨论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讨论
    8.2 创新点
    8.3 结论
    8.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马尾松林分结构与有害生物危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1.1 东至梅城林场概述
    1.2 金寺山林场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植株
    2.2 供试药剂
    2.3 仪器设备
    2.4 研究方法
        2.4.1 松林比例与有害生物发生程度调查
        2.4.2 不同林分结构对胸径生长的研究
        2.4.3 不同林分结构对高生长的研究
        2.4.4 不同林分结构对冠幅生长的研究
        2.4.5 不同林分结构对针叶生长量的研究
        2.4.6 不同林分结构对叶绿素含量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结构对有害生物发生的影响
        3.1.1 松林比例与有害生物发生的关系 (不同林场比较)
        3.1.2 松林比例与有害生物发生的关系 (梅城林场横向比较)
        3.1.3 松林比例与有害生物发生的关系 (金寺山林场纵向比较)
    3.2 有害生物危害对松林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林分结构健康等级与胸径生长的关系
        3.2.2 不同危害等级与高生长的关系
        3.2.3 不同危害等级与冠幅生长的关系
        3.2.4 不同危害等级与针叶长度的关系
        3.2.5 不同危害等级与针叶质量的关系
        3.2.6 不同危害等级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防治建议

(3)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调查地区基本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行政概况
        1.1.2 自然概况
        1.1.3 林业建设现况
        1.1.4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1.2 研究概况
        1.2.1 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概况
        1.2.2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研究概况
        1.2.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工具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范围
    2.4 调查内容
    2.5 调查方法
        2.5.1 野外踏查
        2.5.2 标本采集
        2.5.3 调查结果记录
    2.6 风险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3.1.1 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1.2 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2 害虫类群分析
        3.2.1 龙门县害虫类群分析
        3.2.2 武江区害虫类群分析
    3.3 重要有害生物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
        3.3.1 龙门县重要林业有害生物
        3.3.2 武江区重要有害生物
    3.4 重要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3.4.1 龙门县双钩异翅长蠹风险评估
        3.4.2 龙门县松突圆蚧风险评估
        3.4.3 龙门县薇甘菊风险评估
        3.4.4 武江区松材线虫风险评估
        3.4.5 武江区马尾松毛虫风险评估
        3.4.6 武江区红火蚁风险评估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4.2.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部分图谱

(5)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植被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林分的影响
    3.2 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郁闭度和植被盖度的影响
    3.3 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6)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林业有害生物及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进展
        1.2.1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进展
        1.2.2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生态损失评估研究进展
        1.2.3 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松毛虫危害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所依据的主要理论
    2.1 森林灾害经济理论
        2.1.1 森林灾害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2.1.2 森林灾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
    2.2 森林健康理论
        2.2.1 森林健康的涵义
        2.2.2 森林健康的实质
    2.3 森林生态资源的核算理论
    2.4 林价及林地资产的价位理论
        2.4.1 林价理论
        2.4.2 林地资源价值理论
    2.5 其他相关的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2 森林多功能理论
        2.5.3 森林环境资源的外部经济理论
3 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性及福建省松毛虫发生的现状与成因
    3.1 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3.2 松毛虫的危害性
        3.2.1 松毛虫对松林经济价值的危害
        3.2.2 松毛虫对松林生态价值的危害
        3.2.3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3 福建省松毛虫的发生现状
    3.4 福建省松毛虫发生的成因
        3.4.1 福建省松毛虫发生的自然因素
        3.4.2 福建省松毛虫发生的人为因素
        3.4.3 福建省松毛虫发生的技术因素
4 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内涵
        4.1.1 经济损失
        4.1.2 生态损失
    4.2 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思路和步骤
        4.2.1 损失评估的思路
        4.2.2 损失评估的步骤
    4.3 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损失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4.3.2 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4 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4.4.1 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4.4.2 生态损失评估模型
    4.5 小结
5 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实证研究
    5.1 指标数据的来源
    5.2 损失评估的方法
    5.3 损失评估指标计量
        5.3.1 经济损失计量
        5.3.2 生态损失计量
    5.4 损失计量结果及分析
6 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防治对策
    6.1 建立和完善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控制机制
        6.1.1 松毛虫危害的控制机制简介
        6.1.2 建立健全松毛虫危害的控制机制
    6.2 加强福建省松毛虫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2.1 松毛虫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现状
        6.2.2 完善松毛虫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6.3 强化福建省松毛虫危害防治的投入措施
        6.3.1 明确松毛虫危害防治的投入主体
        6.3.2 建立和完善福建省松毛虫危害防治的投入政策
    6.4 进一步完善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防治技术
        6.4.1 强化预防技术措施
        6.4.2 完善和综合利用各种治理技术
7 研究成果及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7)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松毛虫的种类、发生以及危害状况
        1.1.2 松毛虫灾害的严重性
        1.1.3 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原因
        1.1.3.1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1.1.3.2 气候
        1.1.3.3 食料
        1.1.3.4 天敌
        1.1.3.5 林分结构
        1.1.3.6 其他原因
        1.1.4 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
        1.1.5 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
        1.1.6 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含义
    1.2 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外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2 我国马尾松毛虫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2.1 发生期预报的研究进展
        1.2.2.1.1 黑光灯诱集法
        1.2.2.1.2 性信息素诱集法
        1.2.2.1.3 物候法
        1.2.2.1.4 期距法
        1.2.2.2 发生量预报研究进展
        1.2.2.2.1 空间格局的研究
        1.2.2.2.1.1 传统的空间格局研究
        1.2.2.2.1.2 生物地理统计学
        1.2.2.2.2 抽样技术的研究
        1.2.2.2.3 生命表的研究
        1.2.2.2.4 种群数量监测的研究
        1.2.2.2.4.1 有效基数模型
        1.2.2.2.4.2 多元回归模型
        1.2.2.2.4.3 逐步回归模型
        1.2.2.2.4.4 主成分回归模型
        1.2.2.2.4.5 模糊数学模型
        1.2.2.2.4.6 马尔可夫模型
        1.2.2.2.4.7 灰色系统模型
        1.2.2.2.4.8 时间序列模型
        1.2.2.2.4.9 判别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模型
        1.2.2.2.4.10 BP模型和LOGIT模型
        1.2.2.2.4.11 系统分析法
        1.2.2.2.4.12 时空分析模型
        1.2.2.3 发生区预报研究进展
        1.2.2.3.1 雷达监测法
        1.2.2.3.2 应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法
        1.2.2.3.3 航空录像和全球定位技术监测法
        1.2.2.3.4 应用气象卫星图像监测法
        1.2.2.3.5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监测法
        1.2.2.4 危害程度预报研究进展
        1.2.2.4.1 马尾松毛虫的食叶量
        1.2.2.4.2 马尾松失叶量与立木材积生长的研究
        1.2.2.4.3 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1.2.2.5 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1.2.2.5.1 重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马尾松毛虫预报技术中的应用
        1.2.2.5.2 加强地面、空中监测手段的研究,达到地面、空中的有机结合
        1.2.2.5.3 加强可视化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在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地区概况
        1.4.1 水热条件
        1.4.2 森林植被
        1.4.3 松林现状
2 基于时空回归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预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及调查方法
        2.1.2 预报因子的选择
        2.1.2.1 气象因子的选择
        2.1.2.2 主成分分析
        2.1.2.3 半方差函数模型
        2.1.2.4 时空回归模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自变量的确定
        2.2.1.1 气象因子
        2.2.1.2 时间相关因子
        2.2.1.3 空间相关因子
        2.2.2 时空回归模型参数的拟合
        2.2.3 预报结果的检验
    2.3 小结与讨论
3 基于时空克立格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时空域克立格方法
        3.1.2.1 时空变异函数
        3.1.2.2 乘积—和模型
        3.1.2.3 平稳线性最优估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时空变异函数模型的建立
        3.2.1.1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3.2.1.2 时间变异函数模型
        3.2.1.3 空间变异函数模型
        3.2.1.4 时空变异函数的乘积—和模型
        3.2.1.5 时空变异函数模型的交差验证
        3.2.2 时空克立格法预测结果的检验
    3.3 小结与讨论
4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4.1 自然条件概况
        4.1.1 水热条件
        4.1.2 森林植被
        4.1.3 松林现状
    4.2 综合协调各种措施调控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
        4.2.1 加强虫情监测
        4.2.2 科学划分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
        4.2.3 营林技术措施
        4.2.4 灯光诱杀和化学防治
        4.2.5 益鸟招引
    4.3 结果分析
        4.3.1 马尾松毛虫虫情测报技术
        4.3.2 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的划分
        4.3.2.1 安全区
        4.3.2.2 偶发区
        4.3.2.3 常灾区
        4.3.3 营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
        4.3.4 马尾松毛虫的天敌种类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森林生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基本理论
    2.1 森林生物灾害的定义、原理及分类
        2.1.1 森林生物灾害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2.1.2 森林生物灾害原理
        2.1.3 森林生物灾害的分类
    2.2 森林生物灾害的分级
    2.3 森林生物灾害损失评估的理论基础
        2.3.1 森林生物灾害损失评估中使用的几个概念
        2.3.2 森林生物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主要理论依据
        2.3.3 森林生物灾害经济损失的指标体系
        2.3.4 森林生物灾害的评估原则
第三章 森林生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3.1 实物量估算公式的推导
        3.1.1 生长量损失
        3.1.2 质量损失
        3.1.3 产量损失
        3.1.4 树木死亡
    3.2 各类树种林价的确定
第四章 典型案例分析
    4.1 灾害损失计算过程
        4.1.1 灌木林
        4.1.2 杨树
        4.1.3 落叶松和樟子松等用材林
        4.1.4 经济林
        4.1.5 沙枣
        4.1.6 榆树
        4.1.7 油松
        4.1.8 云杉
        4.1.9 白桦
        4.1.10 侧柏
        4.1.11 柳树
        4.1.12 刺槐
        4.1.13 栎属植物
        4.1.14 现有林
    4.2 结果分析及建议
    4.3 其他省的计算
第五章 评估结果与分析
    5.1 全国森林生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与分析
    5.2 全国杨树食叶害虫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我国森林生物灾害的性质
        6.1.2 森林生物灾害的分级
        6.1.3 形成了系统的森林生物灾害实物量损失评估方法
        6.1.4 灾害损失评估结论
    6.2 讨论
        6.2.1 关于灾害损失的定义及评估范围
        6.2.2 评估理论与方法
        6.2.3 本文评估方法的缺陷
    6.3 本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油松刺槐混交林对赤松毛虫抗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松毛虫在我国的发生及危害
        1.1.2 松毛虫的种类
        1.1.2.1 赤松毛虫
    1.2 松毛虫预测预报的研究
        1.2.1 发生期预测
        1.2.2 发生量预测
    1.3 松毛虫防治的研究
        1.3.1 化学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2.1 白僵菌防治
        1.3.2.2 苏云金杆菌(Bt)防治
        1.3.2.3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防治
        1.3.2.4 天敌防治
        1.3.3 营林措施防治
        1.3.4 综合防治
    1.4 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1.5 河北省松毛虫发生、防治概况
        1.5.1 松毛虫的发生情况
        1.5.2 松毛虫的防治情况
        1.5.3 赤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的选择
        2.2.2 土壤养分的测定
        2.2.3 枯落物重量的测定
        2.2.4 林下植被种类调查
        2.2.5 油松主梢高生长的测定
        2.2.6 油松材积的计算
        2.2.7 油松针叶量、载虫量的调查、计算
        2.2.8 越冬虫口密度的调查
        2.2.9 经济效益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混交林与纯林枯落物的比较
    3.2 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土壤养分差异
        3.2.1 土壤表层养分状况
        3.2.2 林下土壤剖面的养分状况
    3.3 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林下植被调查
        3.3.1 对二块样地进行了植物种类、株数调查
        3.3.2 林下植物喜湿度参数 MLP 的计算
    3.4 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中油松主梢高生长量的比较
    3.5 油松刺槐混交林和油松纯林中油松生长量的分析
    3.6 混交林与纯林油松针叶量的比较
    3.7 油松针叶量与过度修枝后的油松针叶量的比较
    3.8 越冬虫口密度调查
    3.9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四、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D]. 冯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2]马尾松林分结构与有害生物危害的关系[J]. 张鑫,韩久同. 林业科技通讯, 2018(12)
  • [3]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D]. 郭健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马尾松毛虫的防治[J]. 蒋惠民. 林业与生态, 2016(06)
  • [5]不同程度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林植被群落的影响[J]. 张刘源. 湖南林业科技, 2016(03)
  • [6]福建省松毛虫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评估研究[D]. 林源昌.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7)
  • [7]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D]. 陈绘画. 浙江农林大学, 2010(05)
  • [8]皖西低山丘陵林区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量的影响[J]. 钟爱民,徐光余,杨圣冬,杨文,王健,陈宗平. 农技服务, 2008(09)
  • [9]森林生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评估[D]. 赵文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04)
  • [10]油松刺槐混交林对赤松毛虫抗性的初步研究[D]. 任卫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马尾松毛虫危害对松树生长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