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Wadi-BT”

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Wadi-BT”

一、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威敌-BT”(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文[1](2021)在《油菜素内酯(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反季节蔬菜栽培面积日益增加,以至于设施番茄栽培也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但由于设施结构单一、管理不当及秋季高温高湿、冬季低温弱光、不良气候灾害等逆境胁迫影响,植株易感染病害,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严重阻碍设施番茄增产增收。有大量研究表明,油菜素内酯(BR)、外源钙可通过提高番茄植株抗病及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产量。但前人对二者功能研究多集中在盆栽试验,在设施应用研究较少,且二者配施方面的研究报道更少。因此为了检验BR及配施外源钙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设施番茄试验,探究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坐果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生理、病害及产量的影响:BR处理可提高番茄株高、茎粗及叶片数,以0.5 mg/L BR处理效果显着。高浓度BR处理抑制番茄坐果率并降低产量,而适宜浓度BR处理可通过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适宜浓度BR处理可显着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高浓度BR处理可能抑制光合进程。适宜浓度BR处理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加脯氨酸(Pro)及可溶性糖含量。喷施BR处理可降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病毒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BR配施外源钙处理可增加叶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Pro、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植株抗病性,从而提高产量。由此表明,0.5 mg/L BR处理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可应用于促进大棚秋番茄生长、提高产量及防治TY病毒病。2.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变化、坐果及产量的影响: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高浓度BR处理对番茄前期株高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BR处理使株高增加。高浓度BR处理使番茄叶片MDA含量显着增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减缓叶片MDA含量增加并降低相对电导率,同时增加番茄叶片的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番茄的叶绿素含量。高浓度或低浓度的BR处理会抑制番茄坐果,降低番茄第1花序的产量;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促进果实膨大,提高番茄产量。BR配施外源钙处理后番茄叶片数显着增加,可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面积、加快光合进程,进而促进果实膨大、显着提高果实产量。3.BR及配施外源钙对温室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喷施BR可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增加生物量积累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根系活力,且各指标随BR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以0.1 mg/L BR处理效果最明显。喷施BR处理可降低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但低浓度BR与CK1相比达到显着差异水平。此外,BR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增长虽无明显作用,但其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积累及根系发育水平高于BR或0.2%氯化钙(0.2%CaCl2)单一处理。

郭晨曦[2](2020)在《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新乡市牧野区朱庄屯村常年在塑料大棚中栽植番茄,黄瓜等农作物。但由于常年连作及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大棚土壤中连作障碍严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及营养结构改变、土壤病虫害加重,影响秋番茄、春季黄瓜长势及产量、品质变差,影响大棚蔬菜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棉隆及生物菌肥等合理施用试验,研究了RSD、棉隆处理对秋番茄、春黄瓜生长、产量、病虫害及土壤杂草等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连作土壤改良,提高秋番茄、春黄瓜产量、土传性病害的防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RSD处理对于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RSD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植株、果实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率显着降低;其中第3次测量的植株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4.96%和6.21%,RSD组第1层单果重和果产量分别增加了40.80%和73.30%,RSD+968组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69.33%和109.59%;RSD组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5.00%和64.44%,RSD+968组秋番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0;RSD组和RSD+968组茎基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8.64%和40.41%;RSD处理可明显减少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根结线虫数量,其中尖孢镰刀菌拷贝数降低了30.56%,根结线虫数量降低了97.57%;RSD和RSD+968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均明显减少;在8月17日,RSD处理后番茄病毒病平均发病率降低了58.07%。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组都能促进秋番茄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病毒病发病率。RSD处理后第二茬春黄瓜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RSD组植株株高增加了8.37%,RSD组和RSD+968组平均单果重分别增加了15.38%和30.76%;RSD组和RSD+968组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3.60%和50.50%;RSD处理后vc含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2.98%和18.85%。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都能促进春黄瓜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提高春黄瓜品质。RSD处理后第三茬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根结线虫病其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2.72%和77.14,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57.98%。2、棉隆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品种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增大及根结线虫指数、茎基腐病发病抑制,棉隆+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QHD)处理组的株高、茎粗、第4花序坐果率、第1层单果重及第1层果产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80.87%、57.11%、62.65%、209.11%和247.83%;棉隆+淡紫拟青霉组对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31.38%,其次是棉隆+QHD组,防治效果为26.21%;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77.04%。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处理可抑制大棚秋番茄杂草的生长。结论:RSD处理能有效促进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降低秋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促进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产量提高。棉隆处理土壤能有效抑制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及土壤中杂草数量生长,减轻大棚土壤连作障碍,促进秋番茄生长及产量增加。此外,棉隆处理加施淡紫拟青霉、QHD等生物菌肥效果优于棉隆单独处理。

汤星阳[3](2020)在《秸秆快速降解菌系的构建及其在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秸秆快速降解不仅可以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和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具有重要价值,对促进农业生态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利用重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ZJ-09)、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 ZU-06)和彩绒革盖菌(Trametes versicolor)构建而成的秸秆快速降解复合菌系(TATS)对秸秆降解进行研究,利用其固态发酵过程中生产的漆酶对环境中存在的几类典型有机污染物进行催化降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TATS降解秸秆与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的耦合试验。以水稻秸秆为基质固态发酵过程中,发现重组里氏木霉不仅能高产纤维素酶,而且还可生产漆酶,对于里氏木霉不能利用的木质素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固态发酵10天,滤纸酶(纤维素酶)和漆酶活力分别可达110.4 IU/g和24.5 IU/g;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56.1%、49.3%、36.8%,失重率达41.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 23.9%。研究发现:重组里氏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不适合进行协同发酵。黑曲霉作为辅助菌种可有效提高固态基质中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力,与重组里氏木霉协同发酵时滤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力分别为132.7 IU/g和213.1 IU/g,木聚糖酶活力达6082.6 IU/g,较重组里氏木霉单独发酵分别提高20.2%、1200.1%和6.3%;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则分别提高5.5%和13.3%,秸秆失重率提高了 19.5%,但木质素降解率稍有下降。采用彩绒革盖菌作为重组里氏木霉的辅助菌种,可有效提高发酵基质中的漆酶活力,两者协同发酵时漆酶活力可达33.5IU/g,较重组里氏木霉单独发酵提高了 37.0%,木质素降解效果提升了 42.9%,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则无明显提高。将重组里氏木霉、黑曲霉、彩绒革盖菌有机组合,使其优势互补,对TATS中不同菌种的组成比例、接种时间、接种顺序以及固态发酵条件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菌种在发酵基质中的生长特性,彩绒革盖菌应首先接入发酵基质,重组里氏木霉和黑曲霉分别延后1天和2天接入,在3个菌种的适宜接种比例为2:2:1,总接种量10%(v/w),麸皮用量10%(w/w),基质含水率70%,30℃条件下,固态发酵第10天滤纸酶、木聚糖酶和漆酶活力分别可达134.7IU/g、6450.3 IU/g和30.4 IU/g;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分别可达64.2%、61.5%、46.2%,秸秆失重率为53.1%。TATS对不同作物秸秆均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其中以小麦、玉米秸秆和甘蔗渣作为底物基质时漆酶活力最高分别可达27.3 IU/g、52.2 IU/g和37.8 IU/g,相应秸秆失重率分别为42.3%、46.8%和 35.4%。以水稻秸秆为基质进行TATS的模拟放大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种子液接种时固态发酵第10天漆酶活力峰值为12.3 IU/g,第12天滤纸酶活力峰值为78.4 IU/g,秸秆失重率为35.1%;而以酶曲接种时固态发酵第10天漆酶活力达到峰值16.4IU/g,第12天滤纸酶和木聚糖酶达到峰值,分别为96.4 IU/g和5247.8IU/g,且水稻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可达42.3%、44.5%、27.2%,秸秆失重率达41.5%。TATS不仅可以实现不同作物秸秆的快速降解,在自然条件下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且还可生产漆酶用于污染物的降解,具有实际应用潜力。利用TATS固态发酵过程中所产漆酶对兽用抗生素金霉素和土霉素进行降解,结果表明在无外加介体,pH5.0,60℃,120r/min条件下反应5h,金霉素降解率可达95.7%;另外,构建的漆酶-丁香醛/香草醛复合天然介体系统在漆酶用量0.1 IU/mL、50℃、120r/min、pH4.0的条件下反应4h,土霉素的降解率高达 95.1%。在TATS酶曲应用降解毒死蜱实验中发现在无需外加介体,酶曲用量0.04 g/mL,50℃,pH 4.5以及120 r/min水浴条件下反应6h,水体中毒死蜱降解率可达95.3%。在酶曲处理含毒死蜱污染土壤过程中,发现翻堆方式可加快酶曲对毒死蜱的降解但不影响毒死蜱的最终降解率,在保持酶曲含水率60%,酶曲用量10%(w/w)条件下将酶曲铺于污染土壤上层,作用第12天毒死蜱降解率最高达58.3%。在开放环境下的浅盘中进行TATS降解秸秆与含毒死蜱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耦合实验,将秸秆基质平铺于含毒死蜱污染土壤上层,以酶曲接种方式接入2%(w/w)的酶曲,保持基质含水率为60%,作用时间14天。结果表明第10天时漆酶活力峰值达17.4 IU/g,第12天滤纸酶活力峰值达92.4 IU/g,第14天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为41.2%、45.5%、26.2%,秸秆失重率可达42.4%,毒死蜱降解率最高达53.3%。TATS在降解秸秆和污染物治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也为其他污染物降解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在秸秆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而且在秸秆降解过程中可高产具有作用底物宽泛和环境友好特点的漆酶,在污染物治理降解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展秸秆快速降解技术升级和污染物生物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王浩[4](2012)在《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抗生素治虫、以病毒除虫,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疫苗或植物抗性诱导剂防治蔬菜病害,以及利用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防治病虫害,及保护天敌等。

尚庆茂[5](2011)在《尚庆茂博士“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系列讲座 第十讲 蔬菜苗期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害虫蛀食幼苗根系,刺吸幼苗汁液,咀嚼叶片,损害幼苗组织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幼苗商品性状,传播病害,严重影响蔬菜商品苗生产,同时,如果商品苗携带害虫(尤其是虫卵)出圃,也可能成为蔬菜种植田害虫发生的源头,因此,虫害的防治也是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的重要内容。

马洪菊[6](2010)在《利用簇合效应与类同法合成新农药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文中提出农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是21世纪农药新品种发展的趋势。为了筛选与发现结构新颖的具有农药活性的化合物,本文利用簇合效应和类同合成两种新农药创制方法,设计合成了4个系列的化合物,并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簇合效应原理合成双作用位点抑制剂1、基于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 AHAS, EC 2.2.1.6)两个活性位点的晶体结构,以甲基咪草烟为母体,设计合成了8个同簇二效价化合物。经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当用不同烷基链连接成簇合物后,其对AHAS的离体活性显着下降。然而,这些簇合物对油菜根长的抑制却表现出与单体相同的活性。2、基于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EC 3.1.1.7)催化活性中心和芳香通道疏水性结合位点的特征,设计合成了31个异簇化合物。经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B10,B11,B25,B26,B28和B29对家蝇头部AChE的抑制活性高于母体化合物苯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MH)。其中,簇合物B29显示出最高的活性,比母体化合物提高62倍,比商品化杀虫剂速灭威提高12倍。由此表明,簇合物B29在苯基氨基甲酸酯基团结合到AChE的催化活性中心的同时,苯氧基团能够与芳香峡谷通道疏水性位点结合,提高对AChE的抑制活性,进一步证实了簇合效应在新农药创制中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利用类同法合成新型吡唑类除草剂。1、利用类同合成法,以即将上市的农药新品种pyroxasulfone为模板,设计合成了14个新型吡唑类化合物。经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在100μg mL-1浓度下,化合物C1-C6明显抑制稗草、马唐和马齿苋芽和根的生长。温室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对单子叶杂草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活性明显好于对照药剂异丙甲草胺。其中化合物C4显示出最好的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在玉米田苗前土壤处理实验中,化合物C4能有效的防除马唐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其除草活性好于异丙甲草胺;而且对玉米的生长没有不良影响。可见,化合物C4具有很好的除草活性和选择性,可作为除草剂候选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利用活性基团拼接法,设计合成了31个含炔基、嘧啶和吡唑三个活性基团的新型化合物,并测定其除草活性。经生物活性研究发现:目标化合物对马唐、稗草和油菜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D13-16,D18,D21,D22,和D24表现出很好的白化作用,使测试植物出现白化后死亡,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张力[7](2005)在《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概述》文中研究说明

张力[8](2005)在《银川地区无公害植保技术使用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为此我国启动了“安全食品计划”,并实施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但实际上由于市场、政府支持政策、检测体系完善程度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无公害农产品植保技术并未真正落实贯彻执行。为力使无公害植保技术尽快得到推广应用,对影响无公害植保技术推广应用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主要对银川地区无公害植保技术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试验比较,生物农药比化学农药防效慢,且成本高,是生物农药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障碍因素之一。加强耕作栽培技术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 2、通过对八个主要障碍因子排序的结果可知,推广经费缺乏是阻碍银川地区无公害植保技术推广最主要的障碍因素。由于经费短缺,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差,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由于经费不足,科技人员下基层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工作积极性受挫,主观上缺乏服务创新源动力,造成植保技术信息传播不力。 3、政府重视程度不足,也是无公害植保技术得不到大力推广的一个制约因素。政府没有把无公害植保技术作为重要推广工作内容,推广机构的技术力量不足,从事蔬菜和植保专业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同时政府用于无公害植保技术推广资会投入严重不足,技术人员在推广工作中缺乏资金支持和激励机制,使得无公害植保技术向下传输受阻。 4、银川地区农民文化素质低和技术人员的主动性欠缺,是银川地区植保技术不能很好推广的另一制约因素。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直接导致其对农业科学知识理解不透,掌握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能力弱、速度慢,目光短浅,只考虑经济效益,只要求快速见效,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了无公害植保技术的应用和传播。另外技术员不能主动进行经常性或全程性技术服务,导致植保技术供需脱节,迫使农民以人际传播形式获取植保知识。这正是银川地区无公害植保技术传播形式不是以组织传播为主,而是

马彩云[9](2004)在《生物农药筛选试验及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积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调查,对蔬菜重金属含量、硝酸盐积累及农药残留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针对兰州市蔬菜重金属污染基本不存在问题,硝酸盐含量极个别蔬菜超标,农药污染问题较多的现状,开展了生物农药对几种主要蔬菜重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示范推广及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积累研究,以期为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及肥料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1.银果等5种生物农药对番茄叶霉病病菌黄枝孢菌(Cladosporium fulvumCooke)的抑菌力测试表明,银果、菇卫士、多抗霉素抑菌效果最好,接种后第10d各药的菌落直径分别为14.6mm、15.6mm、16.7mm,对照甲托为14.5mm,清水为34.1mm。采用春雷霉素等5种生物农药防治番茄叶霉病,结果表明,各药都有很好的防效,用药后第18d相对防效在74.74%-93.95%之间。2.采用多抗霉素等6种生物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结果表明,多抗霉素、农抗120防效好,用药后第14d两药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7.14%和58.92%。3.采用多抗霉素等4种生物农药防治菜花黑腐病,结果表明,多抗霉素的防效最好,用药后第5d的防效为80.93%。采用春雷霉素等5种生物农药防治甘蓝黑腐病,效果均不理想。4.采用复合楝素等5种生物农药防治番瓜蚜虫,结果表明,复合楝素防效好,用药后第7d的防效为69.41%。采用狼毒素等3种生物农药防治甘蓝蚜虫,结果表明,狼毒素的防效较好,用药后第7d的防效为46.79%,对照虫螨双克为77.61%。采用苦参1号等5种生物农药防治辣椒蚜虫,结果表明,苦参1号防效最好,用药后第7d的防效为96.95%。5.采用苦参1号等5种生物农药防治茄子白粉虱,结果表明,苦参1号和丁香油有一定的杀虫效果,用药后第7d两药的防效分别为39.40%和36.80%。6.采用复合楝素等5种生物农药防治辣椒红蜘蛛,结果表明,复合楝素和狼毒素的杀虫效果好,用药后第7d两药的防效分别为78.08%和76.08%。7.采用必锐灵等6种生物农药防治甘蓝菜青虫及小菜蛾,结果表明,各药对菜青虫都有很好的防效,用药后第7d的防效在96.52%-100.00%之间。各药对小菜蛾均见效快,但持效期短。灭虫灵1号对小菜蛾的防效最好,用药后第7d的防效为94.67%。8.采用水杨酸法测定蔬菜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蔬菜种类间硝酸盐含量差异很大,测试的兰州市郊区15种蔬菜硝酸盐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油菜>萝卜>菠菜>大蒜>大白菜>茄子>甘蓝>小葱>芹菜>豆角>番瓜>油麦菜>青椒>番茄>黄瓜;同种蔬菜在不同部位组织内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规律为:外叶>内叶,叶柄>叶片;蔬菜硝酸盐含量兰州市郊区高于榆中县。采用格里斯试剂比色法测定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除兰州市效区大蒜及榆中县萝卜外,所测各类蔬菜及其不同部位的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1mg/kg,符合无公害蔬菜安全标准。

郝丹青[10](2004)在《银川地区蔬菜害虫发生规律及生物药剂防治技术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蔬菜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已成为蔬菜生产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在较系统的分析国内外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明确利用生物技术控制蔬菜害虫的发生是未来全球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针对宁夏蔬菜害虫研究基础薄弱,综合防治技术水平低的现状,对银川地区蔬菜害虫的种类、优势种类的发生危害特点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研究,并从蔬菜生产无公害化的要求出发,选用当地常用的部分生物杀虫剂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1)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在银川地区30多种蔬菜上的较系统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宁夏银川地区蔬菜害虫种类共有67种,隶属昆虫纲、蛛形纲、腹足纲的10目23科;其中对当地蔬菜生产危害大,常年发生成灾的优势种类主要是菜蛾Plutellaxylostella Linnaeus和菜青虫Pieris rapae Linnaeus。 (2)对宁夏银川地区蔬菜害虫常发灾害性种类菜蛾和菜青虫的发生规律调查研究表明:菜蛾在银川地区1年发生3-4代,其中以4代为主。以蛹在向阳地的残株落叶或杂草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5月上中旬出现,第1代幼虫5月中下旬大量为害独行菜、以后陆续扩展到甘蓝上为害,6、7、8月盛发,是全年危害的高峰期。菜青虫一年大多发生3代,仅有极少数个体可以发生4代。以蛹在枯叶、墙缝、篱笆缝隙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即可出现,但虫量很少。越冬代成虫大量开始出现于6月上中旬,6月下旬至8月份是一年当中发生危害最严重的时期,9月下旬以后虫量明显减少,至10月中旬进入越冬状态。 (3)银川地区防治蔬菜害虫常用5种生物杀虫剂处理(强敌800倍、绿亨阿维4000倍、塞福丁1750倍、苦参素1250倍、塞德1250倍)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强敌对小菜蛾的防效极显着地高于其他药剂;苦参素对小菜蛾的防效则极显着地低于其他药剂;另3种药剂的防效介于上述二者之间。5种药剂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药后1d、3d、5d的防效中,除苦生素对菜青虫防效明显低于其他供试药剂以外,其他4种药剂处理的

二、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威敌-B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威敌-BT”(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素内酯(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棚秋番茄生产研究现状与进展
        1.1.1 大棚秋番茄生产概况
        1.1.2 大棚秋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大棚秋番茄研究现状
        1.1.4 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研究现状
        1.1.5 大棚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研究现状
        1.1.6 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现状
    1.2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概况
        1.2.2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研究现状
        1.2.4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抗低温研究现状
    1.3 油菜素内酯(BR)研究进展
        1.3.1 BR的应用概况
        1.3.2 BR的作用及机理
        1.3.3 BR在蔬菜上的应用
    1.4 外源钙研究进展
        1.4.1 外源钙的应用概况
        1.4.2 外源钙的作用及机理
        1.4.3 外源钙在蔬菜上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害与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的影响
        2.2.2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
        2.2.3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病害的影响
        2.2.4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坐果与产量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2.3.1 BR及配施外源钙能促进大棚秋番茄生长及产量
        2.3.2 BR及配施外源钙能提高大棚秋番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
        2.3.3 BR及配施外源钙能增强大棚秋番茄的抗性
        2.3.4 BR及配施外源钙能缓解大棚秋番茄的病害
第三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与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指标测定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4.2.2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4.2.3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根系的影响
        4.2.4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5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危害和防治现状
        1.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现状
        1.1.2 设施土壤连作危害
        1.1.3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1.2 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1.2.1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现状
        1.2.2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1.3 番茄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1.3.1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现状
        1.3.2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3.3 番茄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1.4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1.4.1 黄瓜枯萎病发生现状
        1.4.2 黄瓜枯萎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1.4.3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1.5 棉隆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1.5.1 棉隆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1.5.2 棉隆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1.5.3 棉隆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1.5.4 棉隆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1.5.5 棉隆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1.6 RSD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1.6.1 RSD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1.6.2 RSD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6.3 RSD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1.6.4 RSD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1.6.5 RSD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强还原灭菌法(RSD)对连续三茬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SD在第一茬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2.2.2 RSD在第二茬塑料大棚春黄瓜上的应用效果
        2.2.3 RSD在第三茬塑料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
    2.3 小结与讨论
        2.3.1 RSD处理对大棚土壤性质的影响及速效杀灭病虫的效果
        2.3.2 RSD处理对大棚秋番茄、春黄瓜的促长壮秧和前期增产效应
        2.3.3 RSD处理对防治土传病害的效应及其作用的持效性
        2.3.4 968 生物菌肥的加成效应
        2.3.5 RSD处理设施土壤的实用性
第三章 棉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3.2.2 棉隆处理对秋番茄坐果率、果实生长和第一穗果实产量的影响
        3.2.3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3.2.4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影响
        3.2.5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田间杂草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棉隆处理能促进大棚秋番茄植株及果实的生长
        3.3.2 棉隆能增加对大棚秋番茄土壤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3.3 棉隆能减少大棚秋番茄的田间杂草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秸秆快速降解菌系的构建及其在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秸秆利用现状
    1.2 秸秆组成及主要降解酶系
        1.2.1 秸秆组成成分简介
        1.2.2 纤维素水解酶
        1.2.3 半纤维素水解酶
        1.2.4 木质素水解酶—漆酶
    1.3 漆酶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1.3.1 多环芳烃
        1.3.2 农药
        1.3.3 石油烃
        1.3.4 染料
        1.3.5 抗生素
    1.4 天然介体
    1.5 兽药土霉素和金霉素简介
    1.6 杀虫剂毒死蜱简介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TATS的构建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种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2.5 秸秆预处理
        2.2.6 重组里氏木霉降解秸秆试验
        2.2.7 重组里氏木霉与黑曲霉协同降解秸秆试验
        2.2.8 重组里氏木霉与彩绒革盖菌协同降解秸秆试验
        2.2.9 TATS的构建
        2.2.10 分析测定方法
        2.2.10.1 漆酶活力的测定
        2.2.10.2 滤纸酶活力的测定
        2.2.10.3 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2.2.10.4 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2.2.10.5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2.10.6 固体酶曲中酶活力的测定
        2.2.10.7 秸秆失重率计算方法
        2.2.10.8 秸秆纤维物料组分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重组里氏木霉降解秸秆试验
        2.3.1.1 重组里氏木霉对比出发菌株降解秸秆试验
        2.3.1.2 枯草芽孢杆菌对重组里氏木霉降解秸秆的影响
        2.3.1.3 重组里氏木霉降解秸秆产酶进程和木质纤维素降解情况
        2.3.2 重组里氏木霉与黑曲霉协同降解秸秆试验
        2.3.2.1 黑曲霉接种时间和比例的影响
        2.3.2.2 协同发酵与单一菌种发酵降解秸秆的对比
        2.3.3 重组里氏木霉与彩绒革盖菌协同降解秸秆试验
        2.3.3.1 彩绒革盖菌接种时间和比例的影响
        2.3.3.2 协同发酵产酶和秸秆降解情况
        2.3.4 TATS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ATS以秸秆为基质的固态发酵基础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
        3.2.4 实验仪器
        3.2.5 酶曲的制备
        3.2.6 TATS对不同作物秸秆的降解试验
        3.2.7 自然条件下TATS固态发酵试验
        3.2.8 分析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ATS对不同作物秸秆的降解情况
        3.3.2 TATS接种方式对秸秆降解的影响
        3.3.3 TATS酶曲接种量对秸秆降解的影响
        3.3.4 TATS酶曲降解秸秆产酶进程和木质纤维素降解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漆酶在兽用抗生素降解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
        4.2.4 实验仪器
        4.2.5 粗酶液的制备
        4.2.6 漆酶对土霉素的降解实验
        4.2.7 漆酶对金霉素的降解实验
        4.2.8 分析测定方法
        4.2.8.1 漆酶活力的测定
        4.2.8.2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霉素
        4.2.8.3 金霉素浓度及其降解产物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漆酶对土霉素的降解实验
        4.3.1.1 介体种类和浓度对漆酶降解土霉素的影响
        4.3.1.2 介体复配对漆酶降解土霉素的影响
        4.3.1.3 漆酶-Syr/Van系统降解土霉素的时间进程
        4.3.2 漆酶对金霉素的降解实验
        4.3.2.1 介体对漆酶降解金霉素的影响
        4.3.2.2 漆酶用量和反应时间对漆酶降解金霉素的影响
        4.3.2.3 温度和pH对漆酶降解金霉素的影响
        4.3.2.4 漆酶降解金霉素反应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ATS酶曲在含毒死蜱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种
        5.2.2 培养基
        5.2.3 主要试剂
        5.2.4 实验仪器
        5.2.5 TATS酶曲的制备
        5.2.6 含毒死蜱污染土壤测定及预处理
        5.2.7 酶曲降解水体中毒死蜱实验
        5.2.8 酶曲降解土壤中毒死蜱实验
        5.2.9 TATS降解秸秆及其对毒死蜱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耦合实验
        5.2.10 分析测定方法
        5.2.10.1 漆酶活力的测定
        5.2.10.2 滤纸酶活力的测定
        5.2.10.3 秸秆纤维物料组分测定
        5.2.10.4 污染土壤中毒死蜱含量的测定
        5.2.10.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毒死蜱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酶曲降解水体中毒死蜱的影响因素
        5.3.1.1 酶曲用量和反应时间对酶曲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5.3.1.2 反应温度和pH对酶曲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5.3.2 酶曲降解土壤中毒死蜱的影响因素
        5.3.2.1 翻堆对酶曲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5.3.2.2 酶曲用量和含水率对酶曲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5.3.3 TATS降解秸秆及其对毒死蜱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耦合进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4)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以虫治虫
    1.1 丽蚜小蜂
    1.2 赤眼蜂
    1.3 烟蚜茧蜂
2 以菌治虫
    2.1 苏云金杆菌
    2.2 威敌
    2.3 座壳孢菌剂
3 以抗生素治虫
    3.1 10%的浏阳霉素乳油
    3.2 1.8%虫螨克乳油
4 以病毒除虫
5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物防治蔬菜病害
    5.1 2%的农抗120
    5.2 2%武夷霉素水剂
    5.3 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
6 利用植物疫苗或植物抗性诱导剂防治蔬菜病害
7 利用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防治病虫害
8 保护天敌

(5)尚庆茂博士“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系列讲座 第十讲 蔬菜苗期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苗期虫害的发生
    1.1 虫害种类
    1.2发生规律
    1.3 为害症状
2 蔬菜幼苗虫害的诊断方法
3 蔬菜苗期虫害的基本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生物防治
    3.4 化学防治
        3.4.1 化学信息素
        3.4.2 化学杀虫剂

(6)利用簇合效应与类同法合成新农药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当今新农药创制方法概述
        1.1.1 随机筛选
        1.1.2 类同合成
        1.1.3 仿生合成
        1.1.4 生物合理设计
        1.1.5 簇合效应
    1.2 簇合效应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簇合效应的概念及原理
        1.2.2 簇合效应原理在医药创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1.2.3 簇合效应原理在农药创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1.2.4 具有多作用结合位点的农药靶标酶
    1.3 吡唑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具有杀虫杀螨活性的吡唑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2 具有杀菌活性的吡唑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3 具有除草活性的吡唑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第二章 论文设计思路
    2.1 论文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1.1 根据簇合效应原理发现较高活性的农药新化合物
        2.1.2 利用类同法合成新型吡唑类除草剂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3.1 根据簇合效应原理发现活性较高的农药新化合物
        2.3.2 新型吡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2.3.3 生物活性测定
第三章 咪唑啉酮类簇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及说明
    3.2 甲基咪草烟簇合物的合成
        3.2.1 甲基咪草烟簇合物的合成路线
        3.2.2 中间体Aa的合成
        3.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 生物活性测定
        3.3.1 离体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活性测定
        3.3.2 甲基咪草烟簇合物对油菜根长抑制活性测定
        3.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4.1 结构鉴定
        3.4.2 生物活性
第四章 氨基甲酸酯类簇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及说明
    4.2 氨基甲酸酯类簇合物的合成
        4.2.1 氨基甲酸酯类簇合物的合成路线
        4.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 离体AChE抑制活性测定
        4.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2 实验步骤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4.1 合成试验
        4.4.2 结构鉴定
        4.4.3 氨基甲酸酯类簇合物对家蝇头部AChE的抑制活性
第五章 吡唑类除草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测定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及说明
    5.2 含异恶唑啉杂环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测定
        5.2.1 含异恶唑啉杂环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5.2.2 含异恶唑啉杂环吡唑类化合物除草活性测定
        5.2.3 讨论
    5.3 含嘧啶杂环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测定
        5.3.1 含嘧啶杂环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5.3.2 含嘧啶杂环吡唑类化合物除草活性测定
        5.3.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利用簇合效应合成乙酰乳酸合成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6.1.2 类同法合成新型吡唑类化合物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银川地区无公害植保技术使用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植物保护技术的起源
    2 化学农药的使用
        2.1 病虫为害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
        2.2 化学防治仍是目前防治病虫害夺取丰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2.3 化学农药的生态风险性
        2.3.1 有益生物被杀伤
        2.3.2 害虫抗药性日趋严重
        2.3.3 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农药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
        2.4 减少化学农药的经济风险性与可能性
        2.4.1 全面禁止使用化学农药的经济风险性
        2.4.2 减少化学农药的必然性
    3 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性品种
        3.1.2 种子消毒
        3.1.3 培育无病壮苗
        3.1.6 合理轮作、间作、套种
        3.1.7 嫁接防病
        3.1.8 采用脱毒种苗防病
        3.1.9 科学施肥
        3.2 生物防治
        3.2.1 利用细菌、病毒、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蔬菜病虫害
        3.2.2 植物源杀虫剂
        3.2.3 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特异性农药
        3.3 物理防治
        3.3.1 防虫网隔离技术
        3.4.2 灯光诱杀
        3.4.3 色板、色膜驱避、诱杀
        3.4.4 性诱剂诱杀
        3.4.5 太阳能土壤消毒
        3.4 化学防治
        3.4.1 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和蔬菜上禁用的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4.2 科学合理复配混用,轮换交替使用农药
        3.4.3 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3.4.4 大力推广烟雾剂
        3.4.5 根据各种农药性质严格在安全期内施药
    4 存在问题和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银川市无公害植保技术自身的有效程度试验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四种生物杀虫剂防治黄瓜蚜虫的药效评价试验方法
        1.2.2 耕作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种生物杀虫剂防治黄瓜蚜虫的药效
        2.2 耕作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斑病的影响
第三章 推广服务体系对无公害植保技术应用的影响
    1 方法
        1.1 无公害植保技术应用的障碍因素调查方法
        1.2 技术装备及技术员的态度对无公害植保技术推广影响的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无公害植保技术应用的障碍因素
        2.2 技术装备及技术员的态度对无公害植保技术推广的影响
第四章 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村科技文化环境对农民采用无公害植保技术的调查研究
    1 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和数据处理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调查内容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民文化素质的调查结果
        2.2 农村科技文化环境调查结果
        2.2.1 无公害植保技术信息传播类型调查结果
        2.2.2 无公害植保技术信息传播方式调查结果
        2.2.3 农民接受农业教育情况调查结果
        2.2.4 农民选择农药考虑因素调查结果
        2.2.5 农民选择农药的信息来源调查结果
        2.2.6 农民采取无公害植保技术态度的调查结果
        2.2.7 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质量调查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激励约束机制的健全及有效程度对无公害植保技术运用的影响
    1 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和数据处理
        1.1 调查方法
        1.2 调查内容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公害植保技术推广投资力度调查结果
        2.2 无公害农产品监测网络的调查结果
        2.3 市场准入制度建设调查结果
        2.4 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水平调查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小结
    1 结论
    2 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生物农药筛选试验及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积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页
图版I
图版II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无公害蔬菜概述
        1.1.1 无公害蔬菜概念及发展
        1.1.2 无公害蔬菜研究进展
    1.2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1.2.1 生物农药的内涵
        1.2.2 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利用
        1.2.3 生物农药研究展望
    1.3 无公害蔬菜施肥研究进展
        1.3.1 氮肥的影响
        1.3.2 有机肥的影响
第2章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2.1 前言
    2.2 调查区基本概况
    2.3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类及产量
    2.4 兰州市蔬菜主要病虫害
        2.4.1 病害种类
        2.4.2 虫害种类
    2.5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质量总体评价
    2.6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现状
        2.6.1 农业防治
        2.6.2 化学防治
        2.6.3 物理防治
        2.6.4 生物防治
第3章 生物农药对几种蔬菜重要病害的防治试验
    3.1 生物农药防治番茄叶霉病试验
        3.1.1 室内药效测定的材料与方法
        3.1.2 田间试验的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小结
    3.2 生物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生物农药防治黑腐病试验
        3.3.1 生物农药防治菜花黑腐病试验
        3.3.2 生物农药防治甘蓝黑腐病试验
        3.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生物农药对几种蔬菜主要害虫的防治试验与示范推广
    4.1 生物农药防治几种蔬菜主要害虫的试验
        4.1.1 生物农药防治蚜虫试验
        4.1.2 生物农药防治温室白粉虱试验
        4.1.3 生物农药防治红蜘蛛试验
        4.1.4 生物农药防治甘蓝菜青虫、小菜蛾试验
        4.1.5 小结
    4.2 生物农药田间防治示范
        4.2.1 生物农药防治红蜘蛛、白粉虱示范
        4.2.2 生物农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示范
第5章 兰州市蔬菜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积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蔬菜产品不同种类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比较
        5.2.2 蔬菜产品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比较
        5.2.3 不同地区之间蔬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比较
    5.3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银川地区蔬菜害虫发生规律及生物药剂防治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蔬菜害虫防治研究的发展历史
    1.2 蔬菜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3 蔬菜害虫无公害防治实践中常用生物杀虫剂研究进展
        1.3.1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1.3.2 阿维菌素研究进展
        1.3.3 Bt杀虫剂研究进展
        1.3.4 病毒杀虫剂研究进展
        1.3.5 生物杀虫剂防治蔬菜害虫的潜在问题与展望
        1.3.6 木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宁夏银川地区蔬菜害虫区系调查
        2.1.1 采集及鉴定工具、仪器
        2.1.2 标本采集
        2.1.3 菜蛾、菜青虫发生规律调查
    2.2 药剂防治试验
        2.2.1 供试药剂
        2.2.2 供试虫源
        2.2.3 供试作物:甘蓝,大白菜
        2.2.4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银川地区蔬菜害虫种类名录
    3.2 银川地区蔬菜主要害虫菜蛾、菜青虫的发生规律
        3.2.1 菜蛾(Piutella xylbstella)发生规律
        3.2.2 菜青虫(Pieris rapae L.)发生规律
    3.3 药效试验
        3.3.1 室内药效试验
        3.3.2 田间药效试验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威敌-BT”(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素内酯(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王岩文.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2]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D]. 郭晨曦.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2)
  • [3]秸秆快速降解菌系的构建及其在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D]. 汤星阳. 浙江大学, 2020(02)
  • [4]蔬菜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J]. 王浩. 中国园艺文摘, 2012(06)
  • [5]尚庆茂博士“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系列讲座 第十讲 蔬菜苗期主要虫害及防治技术[J]. 尚庆茂. 中国蔬菜, 2011(19)
  • [6]利用簇合效应与类同法合成新农药活性化合物的研究[D]. 马洪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7]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概述[J]. 张力.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06)
  • [8]银川地区无公害植保技术使用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张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9]生物农药筛选试验及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积累研究[D]. 马彩云. 甘肃农业大学, 2004(09)
  • [10]银川地区蔬菜害虫发生规律及生物药剂防治技术初步研究[D]. 郝丹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Wadi-BT”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