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血氧监测在新生儿透明膜病监测中的作用

经皮血氧监测在新生儿透明膜病监测中的作用

一、经皮血氧监测在监护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袁高乐[1](2019)在《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及无创呼吸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有创机械呼吸机治疗是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曾挽救了无数的新生儿,但随着其应用的普及,呼吸机相关性的肺损伤(Ventil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VILI)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其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生物伤可能是导致VILI的主要原因,生物伤是指不恰当的机械应力导致多种炎性介质及炎性细胞在肺组织的大量聚集,激活各信号传导通路,引起多种酶和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介素8(interleukin 8,IL-8)等可诱导或加重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导致这些屏障功能障碍,最终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非心源性肺水肿等,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被证实是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死亡的决定性因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出生时因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或完全缺乏导致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其多见于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措施有:一方面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另一方面则是使用呼吸机呼吸支持以防止肺泡萎缩及缺氧,以往多使用有创呼吸机,其能显着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但因该方式易导致以肺损伤为主的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近来随着各种新生儿无创呼吸机的出现,临床医师更倾向于使用无创呼吸机,其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及血氧,同时亦避免了产生各种严重的机械呼吸机并发症,但因各种无创呼吸模式各有优缺点,寻求最佳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目的:一方面探讨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为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靶点;另一方面探讨三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寻找最佳的新生儿无创辅助通气模式。方法:1、在利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法构建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以及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索时:我们选取7-14日龄SPF级雄性新生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行气管置管,不行呼吸机通气)、低潮气量组(8ml/kg)、高潮气量组(分三个亚组,潮气量分别为20ml/kg、30ml/kg、40ml/kg),4小时后处死新生大鼠,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的存活情况,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值、肺损伤病理评分等指标来建立最适宜的新生大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再选取最合适造模组(最终为30ml/kg组)与低潮气量组、假手术组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NA-seq等方法测定各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TNFα、IL-8及NAMPT等的变化,发现这些因子高表达,因NAMPT曾被报道为呼吸机性肺损伤的潜在标志物,拟使用NAMPT抑止剂FK866预处理新生SD大鼠以视其对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具体方法为:选取上述新生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30组(最适宜造模组)、H30+FK866组(根椐文献预先使用FK866 10mg/kg腹腔注射),实验进行4小时后处死新生大鼠,计算肺组织的湿/干重比值、肺损伤病理评分,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各组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TNFα、IL-8及NAMPT水平变化。2、选择2016年01月至2019年0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孕周<37周的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又以32周为界分为二个年龄层,分别为小于32周、32周到36+6周,各年龄层又随机分为三组:鼻塞式间歇正压通气组(NIPPV组)、鼻塞式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组(NHFO组)、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NCPAP组),各组分别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分别实施NIPPV、NHFO和NCPAP干预。以患儿开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前时刻为0时,记录各年龄层三组患儿0时、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呼吸机支持后2、12、24、48小时的血气分析中的PaO2、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无创通气时间、总氧疗时间、发生呼吸暂停的病例数、重新气管插管再次用固尔苏的例数、改有创通气的发生率、达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住院天数、费用及其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选择2016年01月至2019年0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孕周<37周的患有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又以32周为界分为二个年龄层,分别为小于32周、32周到36+6周,患儿生后即需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生后行气管内注入固尔苏并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ASSC)模式,经治疗病情好转后撤离有创呼吸机,遵撤机先后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各年龄层分别分为3组,每组40例,拔管后即分别连接NCPAP、NIPPV、NHFO进行辅助通气,观察各组患儿有创呼吸机撤机前平均气道压、撤机72小时内的失败率、撤机失败的原因、总氧疗时间、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发症(气漏、腹胀、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达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天数及费用等情况.结果:1、利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法构建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以及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索:假手术组(S)、低潮气量组(L)、高潮气量(H20组、H30组)动物全部存活,接受高潮气量H40组的8只新生大鼠有6只在通气过程中死亡,在肺组织湿/干比值、肺病理损伤评分方面,与S组、L组、H20组比较,H30组明显增加,H20组与S组、L组比较相差不明显;与假手术组和低潮气量组相比,高潮气量组给予30m1/kg潮气量的大鼠肺组织棕染明显,累积光密度值(IOD)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和低潮气量组相比,高潮气量组给予30m1/kg潮气量的大鼠肺组织中TNFα和IL-8蛋白表达量更高;RNA-seq分析发现30m1/kg潮气量诱导肺损伤后,IL6、IL8、IL16以及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上调显着,其中,NAMPT的表达上调最显着;与H30组的大鼠相比,H30+FK866组大鼠肺脏湿干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H30+FK866组大鼠肺脏湿干比无明显增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30组的大鼠相比,H30+FK866组大鼠肺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影,病理学评分也显着低于H3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H30+FK866组大鼠病理评分无明显差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30+FK866组大鼠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趋化程度更低,炎性因子表达量较低,炎性程度也较弱。2、初始及拔管后各年龄层的三组患儿基本资料情况比较:实验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患儿胎龄、性别、出生体重、阿氏评分、生产方式、母亲产前状况等分布情况的比较,拔管前有创呼吸机支持时间及平均气道压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无创通气模式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始治疗血气结果比较,各年龄层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呼吸支持后2h、12h、24h、48h,三组患儿PaO2均明显升高,2h、12h、24h、48h各时间点比较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有所下降,其中小于32周胎龄NCPAP组PaCO2下降程度较另两组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NHFO组下降最为明显,32-36+6周患儿2h点NHFO组较NCPAP组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其他时间点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PaO2/FiO2均明显升高,各年龄层在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NIPPV组、NHFO组较NCPAP组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较NHFO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情况比较,小于32周胎龄层患儿三组间总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NIPPV组和NHFO组均短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暂停的发生、再次插管上机率、住院费用,NIPPV组和NHFO组均少于NCP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与NHFO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剂(PS)患儿数,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6+6周年龄层患儿呼吸暂停的发生、总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重复使用肺表面活性剂患儿数、住院费用三组比较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小于32周年龄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气漏、腹胀(三组患儿均给予留置胃管减轻腹胀)的发生率示NCPAP组较NIPPV组、NHFO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6+6周年龄层各并发症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种无创通气模式作为重症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序贯治疗各年龄层患儿治疗情况比较,小于32周年龄层72小时拔管失败率、无创呼吸机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NCPAP组较NIPPV组及NHFO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6+6周年龄层72小时拔管失败率、无创呼吸机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总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层治疗结果及相关并发症比较,小于32周年龄层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呼吸暂停发生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示NCPAP组较NIPPV组、NHFO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气漏、腹胀(三组患儿均给予留置胃管减轻腹胀)的发生率结果示NCPAP组较NIPPV组、NHFO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NIPPV组与NHFO组相比无差别。其他并发症(NEC、鼻部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IVH)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6+6周年龄层并发症三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构建有创呼吸机诱导的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时,30m1/kg潮气量机械通气用来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模型建立;在新生大鼠肺损伤过程中,肺组织中NAMPT的表达显着上调,用NAMPT抑制剂处理小鼠能够明显降低呼吸机诱导的新生大鼠的肺损伤。因此,NAMPT可能作为未来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重要靶点。2、三种无创通气模式(NCPAP、NIPPV、NHFO)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皆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患儿的呼吸及肺部氧合功能。3、NIPPV及NHFO能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肺部氧合功能,使患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同时缩短了无创通气、氧疗时间,对于胎龄小、自主呼吸弱的患儿相对NCPAP更有治疗优势。4、应用NIPPV及NHFO的患儿相对腹胀少,能尽早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有利于患儿胃肠功能恢复,进而减少长时间静脉营养的相应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费用。5、NHFO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无创通气模式,可迅速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氧合及有效的清除二氧化碳,副作用少,值得推广。6、三种无创通气皆可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始及有创通气拔管后的序贯治疗,对于胎龄小、自主呼吸弱的患儿NIPPV及NHFO相对NCPAP优势更强,有效性及安全性好。

郑燕芳,王建英,范沛榕[2](2019)在《俯卧位在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俯卧位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0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仰卧位,观察组采取俯卧位,每3小时1次,每次1小时。比较两组患儿在通气开始0、2、24 h时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通气2、24 h时,观察组的经皮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通气24 h时,观察组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通气2、24 h时,观察组的PaO2、PaCO2、PaO2/Fi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重新生儿采取俯卧位,可以帮助患儿纠正缺氧,改善低氧血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美丽[3](2019)在《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NBiPAP)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12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无创呼吸支持模式的不同,分为NBiPAP组(n=68)和NCPAP组(n=61),比较两组一般情况、高危因素、血气变化、吸入氧浓度、有创呼吸支持率、有创呼吸支持时间、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后PH、PCO2及Fi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PAP组治疗后6、12h的PH和6h的PCO2比NCPAP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PAP组需要有创呼吸支持的比例低于NCPA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创呼吸支持时间、无创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PAP和N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均有效;与NCPAP相比,NBiPAP能降低有创呼吸支持率,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宋磊[4](2019)在《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早产儿成熟度的判断和早产儿脑损伤(BIBP)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同时设23例37~42周的非脑损伤足月儿作为对照。对所有早产儿和足月儿进行aEEG监测,在生后72h内,每24小时监测一次,每次连续3h,结果取三次平均值。所有早产儿72h后,每1周监测1次,每次连续3h,至纠正胎龄40周。同时观察aEEG的具体指标: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SWC)、上边界电压(UMA)、下边界电压(LMA)、窄带宽度;整体指标:Burdjalov的CFM评分和Naqeed诊断。分析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纠正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的aEEG特征,并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分析比较出生时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和早产儿脑损伤组aEEG的区别。结果: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aEEG的背景活动逐渐成熟,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和35~37周三组早产儿出现连续性电压百分比分别是:34.1%,67.3%和92.1%;周期性分别是:32.8%、65.3%和89.6%;三组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UMA(35.82±5.03、32.63±3.83 和 30.41±4.32)呈现下降趋势;LMA(4.16±1.43、4.89±1.62和 5.61±1.51)呈上升趋势;带宽(26.39±4.38、25.63±5.32 和 23.41±5.23)逐渐变窄;CFM评分(5.13±2.46、7.20±2.53和9.51±2.15)逐渐增大,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生后纠正胎龄37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1.87±5.63、4.84±1.51、26.67±5.23 和 10.03±1.52),与非脑损伤足月儿出生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纠正胎龄38和40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30.27±4.32、5.82±2.02、26.80±3.21;32.28±4.00、7.92±1.53、21.16±3.92),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纠正胎龄39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出生72h内,非脑损伤早产儿aEEG的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2.08±4.36、4.24±1.65、25.68±5.45 和 7.14±2.28),和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MA和CFM明显高于BIPI组,而UMA和带宽低于BIPI组。本采用Burdjalov评分联合Naqeed标准判断结果:77例早产儿的aEEG,37例正常,40例异常。其中Burdjalov评分诊断异常37例,Naqeed诊断36例,重度11例、轻度25例,重度异常的UMA、LMA、窄带宽度和CFM分别是 35.45±3.12、3.04±0.52、27.58±1.23 和 4.15±0.83。结论: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不断增大,aEEG的图形特征逐渐接近非脑损伤足月儿,纠正胎龄39周左右aEEG发育成熟,aEEG能较好地判定早产儿脑成熟度。根据aEEG诊断的具体指标和整体指标,aEEG异常程度与早产儿脑损伤具有相关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早产儿脑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磁共振(MRI)序列的区别,探讨MRI在非脑损伤早产儿的脑发育中的价值和SWI在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选择10例非脑损伤足月儿为对照组。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应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采用MRI的常规序列联合SWI序列检查。采用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标准,包括具体的髓鞘化程度(M)、脑皮质卷曲程度(C)、胚芽基质残余(GM)、胶质细胞迁移带(B)评分和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总分,观察分析不同出生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脑MRI成熟度的区别。分析比较常规MRI和SWI序列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病例数、病灶数、微出血病例数、微出血病灶数和出血部位的差异。分析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aEEG的差异。结果:28例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胎龄37周,MRI图像表现脑实质呈现均匀中等信号,灰白质分界清楚,脑室系统呈现低中等信号,未见异常低信号。常规MRI和SWI图像信号比较无显着区别。SWI的最小密度投影(MinIP)图清晰显示早产儿脑表面的细小静脉和脑实质中的静脉。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35~37周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37周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磁共振的髓鞘化程度(M)、胶质细胞迁移带(B)和TSM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皮质卷曲程度(C)不断明显,胚芽基质残余(GM)不断减少,29~32周、32~35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5~37周和足月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9例脑损伤早产儿中,常规MRI、DWI及SWI比较,检出颅内出血病例数分别为35、23、28例,检出率分别为71.43%、46.94%和57.14%,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WI序列较常规MRI及DWI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常规MRI、DWI及SWI 比较,发现颅内出血病灶数分别为85、70和106个,SWI较常规MRI及DWI显示更多出血灶。SWI发现出血灶的部位,其中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颅内脑外发生率分别是:50.0%、39.62%、10.38%,出血灶最常见部位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常规MRI、DWI和SWI对颅内出血不同部位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WI与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检出微出血病例数分别是19、12、8例,检出率分别是38.77%、24.48%、16.3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发现微出血灶的数量分别为32、20和17个,检出数比较差异明显;SWI对早产儿微出血灶检出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脑室室管膜下、大脑实质和基底节,小脑较少,检出率分别是37.50%、28.13%、31.25%、6.25%、0.00%。出血部位仅发生在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和颅内脑外的3组早产儿分别是9、7、6例,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振幅振合脑电图(aEEG)变化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胎龄37周早产儿的常规MRI和SWI序列,影像信号未见明显不同,但SWI的MinIP图可清晰显示常规MRI不能显示的脑内小静脉影;MRI图像上早产儿脑发育成熟程度和出生胎龄有关,其中髓鞘化程度(M)和胶质细胞迁移带(B)较脑皮质卷曲程度(C)和胚芽基质残余(GM)发育成熟更慢。SWI 比常规MRI序列在脑损伤早产儿中能检出更多颅内出血的病例、病灶、微出血病例和微出血灶数目,有显着的诊断优势。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不同的出血部位对脑损害的影响未见明显区别。第三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和后期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探讨aEEG联合SWI在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所有早产儿出生后予aEEG检测,纠正胎龄37周行磁共振常规和SWI检查,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检查,纠正胎龄3个月复查头颅MRI,同时进行Gesell量表神经发育学评估。分析比较正常和脑损伤早产儿两组NBNA、Gesell量表总分以及具体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以NBNA和Gesell量表评分结果作为早产儿预后的标准,将所有早产儿重新分为预后正常和异常两组,其中NBNA正常组30例,异常组47例;DQ正常组36例,异常组41例。分析早期aEEG联合头颅MRI结果和后期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判断判断其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脑损伤早产儿组的NBNA评分和Gesell量表的结果(39.87±2.63和82.30±15.14)和脑损伤组(35.13±5.72 和 75.42±11.33)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具体的大运动评分(92.34±14.23)和脑损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四个方面(70.13±15.02、77.34±13.23、83.06±19.36、77.06±14.4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5例SWI检查确诊的颅内出血早产儿,纠正胎龄3月复查,其中24例出血灶消失,7例出血灶减小。所有早产儿以NBNA和Gesell结果作为标准,重新分为预后正常组和异常组,在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比较,aEEG的上边界电压、下边界电压、窄带宽度和CFM评分四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纠正3月Gesell量表结果做为预后结果,aEEG、SWI、aEEG+SWI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72.3%、48.9%、85.7%,特异度分别为80%、60%、9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545、0.876。aEEG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SWI(P<0.05)。单独SWI指标灵敏度、特异度较差。与aEEG和SWI单独检测比较,aEEG联合SWI序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脑损伤早产儿出生后纠正胎龄3月,大运动发育未见明显差异,但是精细动作、语言和社会行为发育落后于非脑损伤早产儿。单独头颅SWI序列对早产儿脑损伤预测价值不高。早期aEEG联合头颅SWI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作为脑损害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李春雨[5](2019)在《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分析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危重患儿27例,非危重患儿63例。基于循证医学理念,本研究在综合参考各种版本评分量表的情况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初步确定14个评分条目进行初步赋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对这14个条目进行筛选,共筛选出7个条目,并对初步参考值范围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MNEWS量表;最后基于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获得最终的改良后早产儿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NEWS)。对所有早产儿在其入院3h内完成MNEWS评分、NEWS评分、BPEWS评分以及NCIS评分指标的收集。在各种评分表应用之前,为了有效保障评分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主要包括各评分表的内涵、评估方法、评估标准以及统一的测量工具等。采用目前业内公认的评价诊断试验准确度最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作为各量表评分预测效能的衡量指标。分析MNEWS量表对早产儿病情预测评估效能,对早产儿预后预测评估效能,同时比较MNEWS、NEWS、BPEWS和NCIS四种量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对评估分辨度。结果:(1)极早早产儿的MNEWS评分为(12.35±1.16),明显高于早期早产儿的MNEWS评分(7.36±3.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早早产儿和早期早产儿的MNEWS评分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儿评分(4.14±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NEWS预测早产儿病重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5分,其AUROC为0.983,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0%和83.58%。(3)MNEWS预测危重早产儿死亡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12分,其AUROC为0.704,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7.50%和85.29%。(4)MNEWS预测呼吸机给氧早产儿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7分,其AUROC为0.993,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2%和96.67%;MNEWS预测CPAP给氧早产儿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4分,其AUROC为0.822,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76.29%;MNEWS预测空氧混合给氧早产儿的最佳诊断临界值为3分,其AUROC为0.731,对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和67.35%。(5)在NRDS、外周循环不良、窒息、HIE并发症方面,MNEWS评分变化例数和NCIS评分变化例数均较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胆红素血症并发症方面,MNEWS评分变化例数低于NCIS评分变化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血糖和颅内出血并发症方面,MNEWS评分变化患儿例数和NCIS评分变化患儿例数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NEWS与NEWS、BPEWS预测评估早产儿病情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5、3和2,AUROC值分别为0.938、0.893以及0.883,整体来说MNEWS的分辨度大于BPEWS,BPEWS的分辨度大于NEWS,但是三者中任何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MNEWS与NEWS、BPEWS预测评估早产儿死亡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2、6和3,AUROC值分别为0.704、0.651以及0.688,整体来说MNEWS的分辨度大于BPEWS,BPEWS的分辨度大于NEWS,但是三者中任何两者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8)MNEWS与NCIS量表对早产儿病情危重程度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2=0.478,r=-0.691,P<0.05)。结论:(1)MNEWS对于早产儿的病情评估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而且MNEWS中各项指标均与早产儿病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指标与早产儿病情的相关性最高。(2)MNEWS量表对于呼吸机给氧、CPAP给氧以及空氧混合给氧三种给氧方式评估均具有较高的分辨度,MNEWS可以为早产儿选择合理的给氧方式和用氧设备提供辅助依据。(3)MNEWS评分和NCIS评分对早产儿并发症NRDS、外周循环不良、窒息、HIE均具有良好预测效能,对于高胆红素血症MNEWS评分预测效能低于NCIS评分,主要是由于NCIS中包括MNEWS中所没有的生理生化等实验室指标。此外对于低血糖以及颅内出血等借助其他检查数据才能确诊的疾病,MNEWS评分和NCIS评分预测效能均较低。(4)MNEWS与BPEWS、NEWS三种工具对早产儿病情评估以及预后评估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MNEWS的AUROC值最高,其主要原因在于MNEWS评价指标中加入了早产儿的胎龄以及出生体重等指标,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各指标参考值范围进行了优化调整,更加符合早产儿的生理特性。(5)MNEWS评分与NCIS评分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MNEWS中只包括了基础临床体征评价内容,NCIS中除了临床体征外,还包括了动脉气血以及血液生化等生理生化指标,评价更为全面。但是MNEWS评分只需10min,而NCIS评估至少需要2h;同时MNEWS评估费用较NCIS低。因此MNEWS工具更适合对早产儿病情进行快速评估。

庞文彬[6](2019)在《CPAP治疗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对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the newborn,TTN)的中晚期早产儿的治疗效果及回顾性分析过去五年TTN的诊疗情况,并比较现在与过去的诊疗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03月至2019年0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诊断TTN的41例中晚期早产儿(32周≤胎龄<37周),入院后予急诊查肺部超声和胸片,并记录结果。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鼻塞CPAP通气(FiO2:21%),对照组给予常压空气呼吸,分别记录入院时及治疗后30分钟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及TTN临床评分,并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间、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此外,还收集了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01月至2018年01月以足月儿为主的42例TTN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母孕情况、治疗方法、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30分钟后的TTN临床评分、启动应急预案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与治疗30分钟后组内呼吸频率、TTN临床评分、经皮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30分钟后的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TTN的准确率为97.56%。过去五年我院42例TTN患儿中,足月儿(25例)住院时间较早产儿(17例)短(t=-2.947,P<0.05),足月儿与早产儿使用呼吸支持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2.224,P>0.05)。结论:尽早应用CPAP(FiO2:21%)治疗能明显改善TTN患儿的呼吸困难症状,降低用氧概率。超声诊断TTN准确率较高,且安全、无辐射、操作简便,值得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推广应用。过去五年诊断TTN的新生儿中,足月儿多于早产儿,病情相对较轻,大多经常规治疗即可治愈,住院时间相对较短,个别患儿需机械通气辅助呼吸。过去五年我院临床医师认为早产儿呼吸困难除外感染、窒息多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缺乏诊断早产儿TTN的意识,故TTN病例数相对较少,且多为足月儿。

赵伟[7](2019)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拔管后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儿常见危重症之一,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较多见于早产儿,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出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拔管后的临床应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极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的新生儿且入院后需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在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NIPPV模式辅助呼吸,同时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静脉注射(规格1ml:20mg),初始剂量为20mg/kg,在24h后,给予维持剂量为5mg/kg.d,直到患儿临床症状,呼吸状态平稳,监测心率及血压在正常范围波动,血气分析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停止应用。对照组则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只给予NIPPV辅助呼吸,应用至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停止。两组记录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包括胎龄、性别、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以及RDS分度;同时记录了患儿拔管前、拔管后2h和12h的动脉血气结果;两组患儿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再插管率。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为早产儿,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发现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儿拔管前血气结果分析,发现PH、PaO2、PaCO2两组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后2h的血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PH优于对照组(对照组7.35±0.03,实验组7.3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7,P<0.05),PaO2高于对照组(对照组60.03±2.99mmHg,实验组62.37±5.4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1,P<0.05),PaCO2低于对照组(对照组42.97±2.11mmHg,实验组41.40±1.96mmHg),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5);咖啡因联合NIPPV组拔管后2h血气分析结果优于NIPPV组;拔管后12h的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PH值较拔管后2h的PH值有所改善(对照组7.34±0.06,实验组7.36±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4,P<0.05),PaO2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61.43±3.95mmHg,实验组64.23±5.5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两组PaCO2略低,但实验组较对照组同样占优势(对照组40.73±1.91mmHg,实验组39.27±1.9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18,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X2=0.185,P>0.05);实验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5),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实验组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12,P<0.05)。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对照组7.10±2.44d,实验组5.77±2.08d,t=2.278,P<0.05)、所需住院时间(33.50±7.18d,28.77±6.88d,t=2.606,P<0.05)、再插管率(26.7%,6.7%),以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能够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拔管后的呼吸状态,减少了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枸橼酸咖啡因组可以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枸橼酸咖啡因组患儿在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再插管率上优于单独使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

王晶[8](2018)在《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所致,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为紫绀、进行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呼吸衰竭等症状[1]。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压力水平升高,等于或高于体循环压力,通过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大量的右向左分流;临床上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等症状,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由右心

钟荣华[9](2016)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9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住院的9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均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法给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各项血气分析指标以及呼吸、心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 h后,85例患儿各项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治疗后患者的呼吸、心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例治疗后无效改为机械通气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能够明显改善各项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和心率,效果好、并发症少,减少了机械通气的使用。

李智文[10](2015)在《流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流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来东莞市黄江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46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作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流量CPAP呼吸机治疗,对照组(26例)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肺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显着高于对照组[(58.4±4.7)mm Hg(1 mm Hg=0.133 k Pa)比(53.6±5.7)mm Hg,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着低于对照组[(34.2±3.8)mm Hg比(39.3±3.8)mm Hg,P<0.05],观察组用力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呼气流量峰值高于对照组[(2.75±0.46)L比(2.06±0.33)L,(2.42±0.46)L比(1.89±0.37)L,(4.41±0.56)L/s比(3.83±0.44)L/s,P<0.05或P<0.01],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量CPAP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创伤小、起速快。

二、经皮血氧监测在监护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血氧监测在监护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及无创呼吸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利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法构建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以及对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动物存活结果
        2.2 肺损伤相关指标
        2.3 RNA-seq分析肺损伤前后基因表达谱
        2.4 NAMPT抑制剂的应用
    3.讨论
第二部分 三种无创通气作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的疗效观察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主要相关材料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二个年龄层入选病人的一般情况比较
        2.2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2.3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
        2.4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比较
    3.讨论
        3.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
        3.2 三种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模式作为早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始治疗的临床作用及其安全性、有效性
第三部分 重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后即经有创通气后拔管改用三种无创通气序贯治疗疗效观察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主要相关材料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二个年龄层入选病人的一般情况比较
        2.2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呼吸支持情况及结果比较
        2.3 二个年龄层三组患儿并发症及治疗情况的比较
    3.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2)俯卧位在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及优势
    3.2 俯卧位可纠正缺氧,改善低氧血症
    3.3 俯卧位的安全性

(3)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病例诊断及入选标准
    3.病例排除标准
    4.方法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的比较
    2.高危因素的比较
    3.NCPAP组治疗前后血气及吸入氧浓度的比较
    4.NBiPAP组治疗前后血气及吸入氧浓度的比较
    5.NBiPAP组与NCPAP组治疗前后血气及吸入氧浓度的比较
    6.呼吸支持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7.并发症的比较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参编专着等情况
中英文单词缩写
致谢

(5)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MNEWS评分表
        1.2.1 MNEWS评分表条目的初步确定
        1.2.2 MNEWS评分表条目参考值初步确定
        1.2.3 MNEWS评分表条目的筛选以及参考值的确定
        1.2.4 信度及效度校验
    1.3 研究方法
        1.3.1 评分工具
        1.3.2 评分方法
        1.3.3 评分预测效能的衡量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MNEWS对早产儿病情的预测评估
        2.2.1 MNEWS对不同胎龄早产儿病情的评估预测
        2.2.2 MNEWS预测早产儿病重的分辨度
    2.3 MNEWS对早产儿预后的预测评估
        2.3.1 MNEWS对危重早产儿死亡的预测评估
        2.3.2 MNEWS对早产儿给氧方式的预测评估
        2.3.3 MNEWS对早产儿并发症的动态评估预测
    2.4 MNEWS与 NEWS、BPEWS、NCIS量表的相关性比较
        2.4.1 MNEWS与 NEWS、BPEWS对早产儿病情的预测评估
        2.4.2 MNEWS与 NEWS、BPEWS对病重早产儿死亡的预测评估
        2.4.3 MNEWS与 NCIS量表的评估相关性
三讨论
    3.1 基本资料分析
    3.2 MNEWS对早产儿病情的预测效能
    3.3 MNEWS对早产儿预后的预测
        3.3.1 MNEWS对危重早产儿死亡的预测低分辨度较低
        3.3.2 MNEWS能辅助决定需给氧患儿的给氧方式
        3.3.3 MNEWS可识别部分潜在并发症
    3.4 MNEWS与 NEWS、BPEWS、NCIS量表的评估效果比较
        3.4.1 MNEWS整体预测效能优于NEWS、BPEWS评分量表
        3.4.2 MNEWS与 NCIS评分量表评分结果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CPAP治疗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CPAP对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的疗效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病例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拔管后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护理
    2.1 人工气道的护理
        2.1.1 气管插管的护理
        2.1.2 气道温湿化
        2.1.3 吸痰的护理
        2.1.4 机械通气患儿VAP的预防
    2.2 NO吸入治疗的护理
    2.3 病情观察
    2.4 用药护理
        2.4.1 肺表面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
        2.4.2 布洛芬应用的护理
    2.5 合理喂养
    2.6 健康教育
3 小结

(10)流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经皮血氧监测在监护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创呼吸机致新生大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及无创呼吸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的临床研究[D]. 袁高乐. 南昌大学, 2019(08)
  • [2]俯卧位在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郑燕芳,王建英,范沛榕.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12)
  • [3]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D]. 王美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4]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D]. 宋磊. 苏州大学, 2019(04)
  • [5]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在早产儿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李春雨.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CPAP治疗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的效果分析[D]. 庞文彬.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7]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拔管后的临床应用研究[D]. 赵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8]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护理[J]. 王晶.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05)
  • [9]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90例临床分析[J]. 钟荣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6(17)
  • [10]流量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研究[J]. 李智文. 医学综述, 2015(09)

标签:;  ;  ;  ;  ;  

经皮血氧监测在新生儿透明膜病监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