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区”,培育“四大产业”

建设“三区”,培育“四大产业”

一、建设“三区” 培植“四业”(论文文献综述)

宋晨[1](2020)在《清末营口问题与接收研究(1904-1909)》文中认为日俄战争是20世纪初东北亚政治格局重新建构的重要事件之一,因此引发了国内学者持续关注,并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的检索,笔者发现学界对于日俄战后“接收与重建”的研究有所忽视,尤其像营口这样重要商埠“接收与重建”的问题,学界尚无专题论述,相关研究也仅零星见于学术着作中。因此,本文选取了日俄战争爆发后营口问题的缘起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问题缘起——早期交涉——谈判过程——善后处置——后续影响”这条主线,论述了营口问题发生的背景、解决的路径、善后的举措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并重点阐述了中日交涉营口谈判的过程及其产生的遗留问题。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营口代替牛庄开埠,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兼之具有优越的军事地理位置,因此日俄两国均对营口极其觊觎。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在综合了各方态势后,清政府决定采取“局外中立”政策。然而,日俄两国却对清政府的声明置若罔闻。战争期间,日本建立军政署对营口进行非法军事统治,不仅抢夺海关掠夺关税,而且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攫取了大量财富。鉴于营口的重要性,清政府也试图收回营口的地方行政权,并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从1904年5月到1906年12月,营口接收的谈判过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政府与日本政府进行先期交涉,要求收回营口的地方行政权,但被日方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第二阶段,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确定了东三省善后处置的总纲领;第三阶段,两国代表在京签订《交还营口办法另单》,初步规定了四条交收原则;第四阶段,中日双方代表在营口进行了长达10次,共计20天的谈判,分别就司法、卫生、铁路等事宜达成了共识,并签订了《交收营口条款》,由清政府正式收回营口的地方行政权。1906年12月6日,清政府正式接收营口的地方行政,同时委任梁如浩、蔡绍基等人对营口进行善后处置。营口地方政府从改革地方行政、缓和社会矛盾、清除积弊、平稳治安及维护秩序等方面着手,分别对经济、卫生、司法及教育民生等领域施行了一系列政令。其中,既有对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理,又有对营口未来发展的谋划,其结果不仅使营口的地方行政迅速恢复,而且还推动了地方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虽说营口善后处置存在一些遗留的问题,但纵观清政府对营口接收与善后处置的过程,既收回了营口地方的行政权,又提升了清季的外交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郑瑶[2](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指明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雷波[3](2017)在《姚安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2月24日在姚安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第十六届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克难攻坚,赶超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是本届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

王洪刚[4](2017)在《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民国时期蚌埠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化理论为研究视角,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再现新旧更替的历程,着重发掘“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方式和规律,廓清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城市发展轨迹,总结出城市现代化的模式与特点。论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铁路通车前蚌埠古镇的历史沿革、地理条件和传统社会格局,这是蚌埠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早在城市化运动启动长久之前,城市就已产生,即古代城市。虽然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近代城市正是在古代城市这个母体中孕育的。研究蚌埠早期现代化,首先要对其产生的历史地理前提做出一种基本判断。根据现代化的理论,这是蚌埠现代化的“准备”阶段。第二章至第六章重点考察历史时期蚌埠在经济、教育、文化、城市结构等方面的现代化变迁的微观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就其层面而言,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转型过程。论文分别从工业、商业、交通、教育、人口等方面对现代因素的产生和壮大进行考察,“以史立论”,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推演其新旧更替的内在机制,对于广泛存在的新旧“杂糅”的现象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在众多现代元素中,本文着力凸显新式交通尤其是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蚌埠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铁路运输强大的吸附功能不仅汇聚了这座城市,也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铁路不仅塑造了一个富于“交通色彩”的经济结构,还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力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也有暴风骤雨式的一蹴而就,它决定了蚌埠现代化“突变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对蚌埠而言,交通因素只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交通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蚌埠的城市现代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行之不远。实际上,通民国时期,不论工业、商业,还是教育、文化,这些层面的发展曲线基本都是“高开低走”,从狂飙激进到每况愈下再到无疾而终,除了战争侵扰,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反之,蚌埠在几十年之后的中衰恰巧印证了这点:这座城市的交通优势依然还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在两次迁移(沿江、沿海),其经济地位大大下降,最终没能续写辉煌,个中缘由值得深思。第七章总结了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的特征和启示。基于以上现代化层面的具体研究,作者凝练出蚌埠城市现代化的特点与规律。通过与同时期的安庆、芜湖、合肥等城市的类比,总结城市发展的教训和经验,绘制其独特的发展道路,为现在和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规避历史上罹患过各种“城市病”,寻找城镇化发展的出路,制定最佳的城市发展模式。

王晓园[5](2016)在《民国时期重庆码头工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长江上游一座充满生机的城市,长江与嘉陵江流经此地形成三面环水的半岛,水运的便利使得重庆自古以来便是物资集散的重镇。近代以来,随着重庆开埠川江航运的发展以及重庆城市地位的提高,码头逐渐兴盛,码头搬运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之而起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码头工人,他们往来于沿江各码头、船舶、市区、工厂之间,他们的存在与航运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以码头工人为主线,通过对他们的数量、来源、组织机构变革,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考察,反映民国时期重庆码头工人这一群体的生存实态。重庆开埠,刺激了川江航运事业的发展,码头工人数量随之增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于此,人员、货物等的往来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推动码头搬运事业的繁荣。在码头上工作不需要掌握复杂的技术,因此码头成为本省周边农民、外省难民、城市贫民的落脚点。直到抗战结束后,厂矿复员,码头工人的人数才有所减少。他们的谋生从一开始便受到行帮势力的控制,这些行帮掌控着码头工人的工作权,并从他们身上获得超额收入。码头行帮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应的改组,成立工会,内部组织体系日益完善。但赋有行帮属性的旧势力并未在历次码头组织变革中做根本性改变,相反组织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纠葛反复。码头组织的混乱导致码头秩序的混乱,加上力资不统一,码头劳工纠纷频发。不仅造成码头工人自身利益的损失,同时也给城市治安造成极大的隐患。虽然地方政府对码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治,但始终难以改变混乱的局面。码头工人群体的劳动时间与工资水平、居住条件与疾病灾害、劳动保障与福利待遇,这些与劳工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要素的不平衡成为工人生活困苦的主要根源。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人收入微薄,仅可维持日常衣食消费。居住条件堪称恶劣,为减少生活消费方便做工工人只能在沿江搭建草棚,狭小的空间无任何卫生安全设施。劳动保护设施简陋,便极易受到工伤事故的威胁,而与之相关的劳动保障和福利待遇却少之又少。码头工人作为城市下层群体,为重庆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力,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的近代化进程。但是由于数量庞大超过了城市自身的吸附能力便适得其反,城市就业压力增加,失业人数增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加上码头工人群体自身受教育程度低,极易沾染不良嗜好,吸食鸦片,赌博等生活恶习使得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政府与社会公益团体在改善工人文化程度、居住环境、医疗卫生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虽然对改变码头工人的生活状况收效甚微,但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底层民众的痛苦。码头工人的生存状态是城市社会底层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来源广、数量大,长期以来依附于地方行帮势力和所谓“工会”体制中。收入与付出的巨大反差使得码头工人的生活困苦,生活的艰辛又使得他们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差、劳动毫无保障,生存状况堪忧,是码头工人普遍的生活写照。

刘志伟,何胜秋,程建平[6](2010)在《粮食生产“七年丰” 科技创新促增收》文中研究表明“十五”以来,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积极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湖北粮食生产从2004年开始走出低谷,年年增产,其中2009年粮食总产231万吨,增产82万吨,增幅居全国第二,增量居全国第三,为增加农民收入、

杨洪先[7](2010)在《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将长期坚持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如何有效地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则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山东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总结提山了“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并迅速在全国推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思路是“摸着石头过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主要依靠实践经验的总结改进而不断强化。尽管国内经济理论界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总的来说,多是仅仅从某一侧面的理性解读和理论层面上的论证,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指导农业产业化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龙岩市农业产业化问题,应系统地综合研究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商品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理论、规模效益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等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龙岩近十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为现实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梳理龙岩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历程和成就,总结分析新时期龙岩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如何进一步推动龙岩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述评。结合农业产业化实际,主要对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商品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理论、规模效益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三部分为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重点总结介绍了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主要做法、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并对调查对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作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份为龙岩市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着重分析了龙岩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机遇与挑战。第五部分为案例研究。重点对龙岩市唯一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森宝集团的“公司+农户”合作模式进行解析,详细介绍了森宝集团的成功做法。第六部份为推进龙岩市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与原则。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以项目工作理念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科技引领和先行先试等基本原则。第七部份为推进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提出要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支撑、深化龙台农业合作和对外开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加强农业产业化规划与组织实施等六个方面加快推进。第八部份为结论。

庄霖[8](2010)在《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于国家乃至地区未来繁荣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措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客观需要。本文以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首先,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范畴进行了归纳和界定,分析了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深入探讨服务经济发展规律,明确指出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为后几章的阐述奠定了基础。其次,具体阐述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结合服务业发展的地区比较,选取了两个规模相近的城市作为参照,横向比较了青岛市与其他先进城市的差距,并从这两个城市的服务业发展中寻求经验。通过对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史、现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明确了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深入分析原因。再次,通过对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为制定符合市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最后,结合青岛市发展实际,明确提出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差异和产生不同影响,提出发展的重点行业及有针对性的措施;根据区域特征和功能定位,从空间布局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为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谋篇布局提供了契合点;并从改革开放、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体制建设等角度提出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思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和对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加突出体现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对策。诸多对青岛服务业的研究多数只是针对服务业的某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从某个角度来说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而本研究课题定位于应用性研究,从实证来分析,试图对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李安琪[9](2010)在《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商会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清政府的倡导下,商会逐渐在全国建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各地商会作为本地资产阶级的代表广泛参与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在近代历史上打下了自己的烙印。本文通过对绥远地区商会组织发展的梳理,力图勾勒出其大致轮廓,并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绥远地区商会的历史沿革、组织发展、内部结构以及商会在政治、经济、社会公益活动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绥远地区商会建立背景。《商会法》的颁布、商业的发展、行社的建立为绥远商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第二,绥远地区商会建立和发展。商业的发展情况不同,决定了商会成立时间也不一样,建立商会的有归绥、包头、丰镇、固阳、武川等地区,大多都经历了从行社到商会的发展过程。第三,绥远地区商会的财务管理。商会的经费大都来源于商户的缴纳,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会体制逐渐完善,支出也有明确的预算。第四,绥远地区商会职能。近代绥远商会的职能涵盖了经济、政治、公益等诸多方面,而其中尤以经济为重。绥远地区商会在成立后,参与了很多活动,目的都是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保护市场,但与此同时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近代缺乏稳定的环境来支持商会的发展,造成商会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显得软弱无力。但是,绥远商会的产生仍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因为它顺应了历史进步的潮流。

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10](2010)在《创新有为 务实求进 努力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以来,德州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

二、建设“三区” 培植“四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三区” 培植“四业”(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营口问题与接收研究(1904-19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营口问题的基本概述
    一、营口问题的缘起
        (一)营口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日俄战争的爆发与营口利权的丧失
    二、日本在营口的非法统治
        (一)行政治理方面
        (二)经济金融方面
第二章 营口接收的先期交涉
    一、清政府的先期努力
    二、营口日商对日本政府的要求
    三、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第三章 中日政府之间的谈判过程
    一、中日政府关于营口的具体交涉
        (一)会商刑事裁判权
        (二)会商营口实业解决办法
        (三)营口谈判的最终确定
    二、《交收营口条约》的正式签订
第四章 营口接收后的善后处置
    一、经济领域
    二、卫生领域
    三、司法领域
第五章 简评营口接收
    一、地方大员的作用
    二、营口接收的遗留问题
    三、营口接收的深远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一)路数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一)晚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一)充实图书资料
        (二)添置仪器设备
        (三)扩充实验场所
        (四)壮大发展院系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准备
        (二)科研活动
        (三)科研成果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和概念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发轫
    第一节 自然赋予与历史沿革
        一、自然赋予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历史悠久的淮上文化
        一、“淮夷”文化
        二、大禹文化
        三、以寿春为核心的江淮楚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淮上文化
    第三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启动
        一、传统社会的格局
        二、津浦铁路的开通
第二章 新式工业的艰难发展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之转型
        一、传统行业的早期流变
        二、手工业的机器化转型
    第二节 机器工业之演进
        一、烟草业的现代化转型
        二、面粉业的机械化转变
        三、电力业的突进式发展
    第三节 工业现代化之评估
        一、技术结构层面
        二、产业结构层面
        三、资本结构层面
第三章 商业和金融业的现代嬗变
    第一节 商业部门的交通优势
        一、铁路交通引发物流路线改变
        二、铁路运输推动物流中心形成
    第二节 传统商贸的产业结构
        一、盐业贸易之变迁
        二、粮油贸易之演进
        三、盐粮互市之格局
    第三节 新式商业部门的兴起
        一、百货业
        二、杂货业
        三、农副土产
        四、果品干鲜
        五、药材贸易
    第四节 金融业的现代化嬗变
        一、钱庄
        二、银行
        三、其它金融业务
        四、铁路交通与金融业的关联性
第四章 交通邮政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启跋
    第一节 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
        一、铁路运输之滥觞
        二、航运事业之拓展
        三、公路网络的初建
        四、新旧运输的互补
    第二节 邮政和通信的现代化启跋
        一、现代邮政之滥觞
        二、通信事业的初兴
    第三节 城市建设的艰难发展
        一、城市空间结构之演变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启
        三、市政基础设施之建设
第五章 教育事业的新旧更替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格局
        一、县学
        二、书院
        三、私塾
    第二节 新式教育的成长
        一、新旧教育的更替
        二、初等教育的推广
        三、中学教育的发展
        四、师范教育之演进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延阻教育发展
        二、封建军阀戕害新式教育
        三、经费匮乏制约教育发展
    第四节 新式教育的现代化功效
        一、民众教育初兴
        二、人才效应显着
        三、革命精神培养
第六章 人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重组
    第一节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的近代变迁
        一、人口规模的变迁
        二、人口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近代演变
        一、商会和同业公会
        二、红十字运动在蚌埠
    第三节 外部元素与城市现代化
        一、移民与城市现代化
        二、外部文明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七章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模式、特征及启示
    第一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军阀底色”
        一、凸显城市政治地位
        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三、完善市政建设
        四、革新生活方式
        五、治理淮河
        六、巩固交通地位
    第三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困顿
        一、传统与现代的失衡
        二、屡被“中断”的进程
        三、受挫的原因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一、传统水路商镇与现代交通商埠——临淮与蚌埠
        二、通商口岸城市与交通动力城市——芜湖与蚌埠
        三、近代工业城市与现代交通城市——安庆与蚌埠
        四、区位中心城市与交通新兴城市——合肥与蚌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民国时期重庆码头工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重庆码头与码头工人概况
    第一节 重庆码头的基本概况
        一、重庆码头的形成与发展
        二、码头搬运业的出现与兴起
    第二节 码头工人的基本概况
        一、码头工人的数量及来源
        二、码头工人的构成及分类
第二章 码头工人的组织
    第一节 码头组织的雏形:早期码头行帮
        一、行帮的产生
        二、一枝独秀——行帮组织的管理
    第二节 码头组织的变革:码头工会
        一、码头工会的组织沿革
        二、双管齐下——码头工会组织的管理
    第三节 政府管理机构的重建:码头工人管理处
        一、码头工人管理处的设立
        二、力不从心——重庆市政府对码头秩序的整顿
第三章 码头工人的生存状态
    第一节 码头工人的劳动实况
        一、繁重劳动与低微收入
        二、居住环境与疾病灾害
        三、意外伤害与福利待遇
    第二节 码头工人的日常生活水平分析
        一、码头工人的日常生活消费
        二、码头工人工资指数分析——以 1937-1941年为例
第四章 码头工人的社会处境
    第一节 码头工人的社会生活
        一、知识水平与文化教育
        二、娱乐方式与生活习惯
        三、政府调节与社会救济
    第二节 码头工人的社会边缘化分析
        一、码头工人社会地位
        二、码头工人与重庆城市发展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文摘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述评
    2.1 马克思经济学相关理论
        2.1.1 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
        2.1.2 商品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理论
        2.1.3 规模效益理论
        2.1.4 产业经济学理论
        2.1.5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理论
3 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龙岩市基本概况
        3.1.1 现有模式
        3.1.2 主要做法
        3.1.3 主要成效
        3.1.4 主要问题
    3.2 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调查
        3.2.1 调查对象及调查样本确定
        3.2.2 调查问卷设计
        3.2.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3 调查结果分析
4 龙岩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4.1.2 交通、通讯日益发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优越条件
        4.1.3 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兴起,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增添活力
        4.1.4 科技进步,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无穷动力
        4.1.5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创了广泛的发展前景
    4.2 劣势分析
        4.2.1 产业规模小,效益低
        4.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
        4.2.3 企业研发新产品能力弱
        4.2.4 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4.2.5 行业自律不强
        4.2.6 利益机制不健全
    4.3 机遇分析
        4.3.1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
        4.3.2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创造了新环境
        4.3.3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突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4.3.4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引进台湾农业先进技术带来了新机遇
        4.3.5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新空间
        4.3.6 沿海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合作为农业产业化投资带来新的机遇
    4.4 挑战分析
5 案例研究
    5.1 影响"公司+农户"合作关系的主要因素
        5.1.1 合同条款的不平等
        5.1.2 交易的不确定性
        5.1.3 合同执行困难
    5.2 森宝集团契约治理的经验
        5.2.1 制定规范化契约
        5.2.2 制定利益激励与风险共担机制
        5.2.3 制定过程契约
        5.2.4 制定契约保障性条款
    5.3 结论
6 推进龙岩市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与原则
    6.1 总体思路
        6.1.1 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
        6.1.2 坚持以项目工作理念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6.2 基本原则
        6.2.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6.2.2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6.2.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6.2.4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6.2.5 坚持先行先试原则
7 推进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7.1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7.1.1 现代种养业
        7.1.2 农产品加工业
        7.1.3 农产品市场流通业
        7.1.4 休闲观光农业
    7.2 完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
        7.2.1 提高耕地质量
        7.2.2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7.2.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7.2.4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7.3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支撑
        7.3.1 强化农业科技保障
        7.3.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7.3.3 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
        7.3.4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
        7.3.5 强化农业社会服务保障
        7.3.6 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保障
    7.4 深化龙台农业合作和对外开放
        7.4.1 加强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
        7.4.2 拓展龙台农业合作空间
        7.4.3 加强龙台行业协会交流合作
    7.5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
        7.5.1 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7.5.2 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制度
        7.5.3 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
        7.5.4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7.6 加强农业产业化规划与组织实施
        7.6.1 加强组织领导
        7.6.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7.6.3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7.6.4 改善发展环境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
    1.2 有关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研究现状
        1.2.1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1.2.2 制约青岛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2.3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有关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2.1.1 产业结构的划分
        2.1.2 产业结构的变动
    2.2 有关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2.1 区位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3 有关服务业的基本理论
        2.3.1 国外研究状况
        2.3.2 国内研究状况
3 现代服务业内涵、发展趋势及意义
    3.1 服务业的发展溯源
        3.1.1 服务业的相关内涵
        3.1.2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
    3.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3.2.1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3.2.2 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3.2.3 服务业全球化竞争加剧
        3.2.4 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逐渐融合
        3.2.5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3.2.6 现代服务业具有产业高度集聚的特性
    3.3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3.3.1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3.3.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3.3.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3.3.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坚强保障
        3.3.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4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4.1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4.1.1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4.1.2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4.2 服务业发展的地区比较
        4.2.1 深圳市的服务业发展态势
        4.2.2 苏州市的服务业发展态势
        4.2.3 比较结论
    4.3 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总量比较低,增速比较慢
        4.3.2 结构不合理
        4.3.3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4.3.4 竞争能力不强
    4.4 原因分析
        4.4.1 认识存在偏差,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意识淡薄
        4.4.2 收入水平低,消费支撑不足
        4.4.3 城市化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低
        4.4.4 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化进展缓慢
        4.4.5 体制机制障碍,政策支持条件不强
5 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SWOT分析
    5.1 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
        5.1.1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5.1.2 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环境优势
        5.1.3 产业基础深厚扎实
    5.2 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劣势
        5.2.1 空间再布局有难度
        5.2.2 产业发展经验不足
        5.2.3 专业性服务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
    5.3 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会
        5.3.1 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5.3.2 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影响和国际转移加快的趋势
        5.3.3 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和高端人才的就业问题
        5.3.4 奥运品牌的辐射效应
    5.4 青岛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威胁
        5.4.1 服务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5.4.2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
        5.4.3 城市竞争的压力
6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对策
    6.1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
    6.2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内容
        6.2.1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行业
        6.2.2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布局
        6.2.3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建设
    6.3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动力
        6.3.1 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
        6.3.2 扩大对外开放,强化区域合作交流
    6.4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思路
        6.4.1 自觉遵循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
        6.4.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6.4.3 健全政策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6.4.4 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6.4.5 构建商业信用、诚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6.4.6 健全工作领导机制,形成服务业发展合力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9)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商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绥远地区商会的建立背景
    (一) 政策背景
    (二) 经济基础
    (三) 组织基础
二、绥远地区商会建立和发展
    (一) 绥远地区商会建立概况
    (二) 绥远地区商会的组织沿革
        1、归化城商会
        2、包头商会
三、绥远地区商会的财务管理
    (一) 会费来源
    (二) 财务支出
四、绥远地区商会的职能和作用
    (一) 经济职能
        1、稳定金融
        2、调查商情
        3、议定标期(结账)
        4、保护民族工业
        5、维护商人利益
        6、包庇虎盘
    (二) 政治职能
        1、政府的“筹饷机关”
        2、支持反帝爱国运动
        3、组建保商团
    (三) 公益职能
        1、兴商学、开商智
        2、赈济灾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创新有为 务实求进 努力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二、立足市情, 把握重点, 科学确立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
三、突出重点, 强化措施, 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 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加大优质高效投入。
    2.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
    3.稳定发展对外贸易。
(二) 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1.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举全市之力做强工业。
    2.发展品质高效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聚焦重点, 提升壮大服务业。
    4.统筹抓好城乡建设,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5.抓好区域结构调整,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6.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增创民营经济新优势。
    7.抓好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 增强调结构、转方式的支撑力。
(三)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全力把涉及民生的事情办好。
    2.加快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3.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建设“三区” 培植“四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营口问题与接收研究(1904-1909)[D]. 宋晨. 湘潭大学, 2020(02)
  • [2]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姚安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2月24日在姚安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J]. 雷波.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报, 2017(02)
  • [4]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D]. 王洪刚. 扬州大学, 2017(10)
  • [5]民国时期重庆码头工人研究[D]. 王晓园. 西南大学, 2016(12)
  • [6]粮食生产“七年丰” 科技创新促增收[N]. 刘志伟,何胜秋,程建平. 科技日报, 2010
  • [7]龙岩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D]. 杨洪先.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3)
  • [8]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 庄霖.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9]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商会研究[D]. 李安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4)
  • [10]创新有为 务实求进 努力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J]. 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0(Z1)

标签:;  ;  ;  ;  ;  

建设“三区”,培育“四大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