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汽车——本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主战场

燃料电池汽车——本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主战场

一、燃料电池汽车——本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主要战场(论文文献综述)

林俊达[1](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财政补贴政策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自2009年“十城千辆”试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在产销领先的同时我国仍在同时在产业关键技术水平上还与世界汽车强国有一定差距。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研发活动引发的技术水平提升,而研发活动具有正外部性和风险性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其“有形之手”的力量来矫正其外部性,促进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政补贴与企业研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研究在该产业实施财政补贴制度的必要性,以及财政补贴的作用环节。另外对近年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一定归纳总结。实证研究部分利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2008-2016年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在考虑所有制及行业差异等因素与补贴的交互影响下实证检验了财政补贴是否能够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积极性这一问题,得出几点结论:财政补贴增加刺激了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财政补贴对我国不同所有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促进效果无显着差异;财政补贴对不同子产业的效果存在差异。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今后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创新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部分实证依据,并以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细化补贴标准,对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和基础研究给予额外补贴,拓宽资金渠道,完善监管制度等。

刘雷[2](2019)在《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进入家庭已成普遍现象,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2018年全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45亿台,其中新能源汽车比重不足百分之一,由此带来对石油需求持续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燃油汽车尾气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在能源安全、经济支出和环境损害方面构成巨大威胁,开发对不烧油或少用油、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和消费市场转变的主要方向,也是国家支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技术路线图来探讨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运营管理改进,以期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首先,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对已有文献梳理概括,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发现鲜少有学者就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优化方案展开研究。其次,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进行概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描述,并基于技术路线图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然后,选取特斯拉汽车公司为标杆,特斯拉汽车公司作为世界先进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商代表,其技术路线和经营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引导示范作用,本文以特斯拉汽车公司为标杆,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总结出特斯拉公司运营模式特征。从技术创新层面、财务税收方面、人才创新方面、基础配套设施等多个角度,理清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特点和技术路线图的可能变化,分析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帮助企业调整优化战略方向,提出优化运营策略的措施建议,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戴恋[3](2019)在《2018中国汽车论坛开幕式模拟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汽车论坛是国内外汽车产业界管理者集聚的交流平台,中国汽车论坛开幕式的主旨发言则是汽车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和重要窗口,它有利于让社会各界洞悉汽车行业发展的最新状态。因此做好汽车论坛口译能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交流。然而,目前关于汽车论坛开幕式演讲的外宣力度不够,效果欠佳,因而该领域的口译实践和研究也相对匮乏,并且这些研究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汽车论坛开幕式演讲的口译质量亟待提高。此外,作者发现以往的汽车口译更加注重口译过程中的精力分配而淡化了其潜在的理解障碍和分析过程,而良好的即时分析却能有效帮助译员理解源语言并确保口译质量。因此为增强汽车论坛的影响力和提高其口译质量,本实践报告以2018中国汽车论坛开幕式的主旨发言为模拟口译对象,选择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为指导,旨在探讨口译过程中的理解障碍,通过案例分析阐明译者如何克服其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口译策略。该实践报告共有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本报告的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以及结构。第二章描述任务,包括译前准备、口译过程和译后质量评估。第三章阐述理论框架,主要概述吉尔口译理解公式和关于吉尔口译模式的研究及三个理解障碍,即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和分析能力。第四章分析案例,从上述三个方面探讨译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二次实践阐述译者是如何克服障碍,并提出提升口译质量的相应策略。最后一章为结论,总结本报告的发现与不足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报告发现:一、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有效地指导了本次实践,帮助译者克服理解障碍和提高口译质量,因此口译实践应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二、基于广泛阅读文献和其他译员的经验,尤其通过笔者亲身实践总结出的汽车论坛口译的策略极具实用性,对汽车口译研究及同类口译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三、充分的译前准备和译后评估有助于确保口译质量,所以译者必须注重积累专业知识和进行译后反思。此外,该报告也存在不足。笔者应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进行充分的译前准备,列举更多的实例进行对比,使得其更具说服力,同时对汽车论坛口译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李永康[4](2015)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中部地区是中国的“腰”,用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是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2006年4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地位。2012年8月,又进一步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汽车等装备制造业升级和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武汉、长沙、南昌、襄阳、九江、株洲、湘潭、景德镇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建立汽车产业联盟,共同研发汽车关键技术和节能、环保、安全新产品,构建配套协作、体系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汽车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的特点。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突破2300万辆,连续六年蝉联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经测算,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约为4.22%,与相关产业的就业比例是1:7,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合计超过2000万。晋、湘、徽、鄂、豫、赣六省在各自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新常态下的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正当其时而且迫在眉睫。论文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对策建议三个层面探讨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首先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产业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优势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等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以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为例研究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论文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空间分布、地位和作用。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征:从消费需求看,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汽车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汽车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传统的汽车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情况看,过去中国汽车产业以小规模、低水平走出去为主,新常态下要实现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环境已经从供不应求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汽车产业的落后产能加快淘汰,产业加速集聚和集群化发展,产业间的跨界与融合,区域间的开放与合作等趋势将不可逆转;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发展汽车产业的要素禀赋丰裕度较高,部分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现在的发展要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创新所推动的产业结构优化来实现;从市场竞争特点看,汽车产业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区域壁垒和产业进入门槛将进一步破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剧;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发展汽车产业的资源环境回旋余地相对较大,现在随着民众诉求的倒逼和国家政策的收紧,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加剧;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产能过剩、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产业安全等过去较少考虑的隐性风险正逐步显现;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市场将成为各种要素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促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上将更多依靠法治手段。这九大特征是新常态的理论分析视角下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样也适用于中部地区。论文对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以及中部六省的汽车产业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运用GIS方法对中部、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汽车产业的空间结构要素进行了研究。在对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作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大而不强且产能有结构性过剩的风险,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产业集聚度偏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不及预期,零部件产业与整车产业的发展不协调。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创新驱动力不足,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产业宏观调控手段,中部地区地方壁垒,重“整”轻“零”思想观念和中部地区汽车企业自身的原因。论文在研究新常态的基本理论基础上,根据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比较优势,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六个维度的目标:合理化、高度化、国际化、低碳化、服务化和智能化。在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要推动消费需求结构合理化,要使产业内关系合理化,要使产业间关系合理化。在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要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要实现技术结构高度化,要实现劳动力结构高度化。在实现产业结构国际化方面,要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要优化国际产业要素的引进结构。在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方面,要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在改造传统能源汽车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要恰当作为,出台合理的政策法规;做好消费观念的引导,树立民众低碳化意识。在实现产业结构服务化方面,要加快汽车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鼓励服务类新业态的创新。在实现产业结构智能化方面,要加快中部地区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推进汽车产业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推动实施智能汽车试点示范运行项目。这六维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提出,不仅契合经济学理论,还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以及“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符合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论文最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就国家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进一步健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要完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管理办法;要在汽车产业领域更严格地执行《反垄断法》;要通过完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来激活汽车市场。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汽车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政府的“减法”换市场的“加法”,这也是新常态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第三,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把该管好的管好,恰当作为。要制定合理的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汽车消费金融业;着力改进重点国企的用人机制和考核体系。就产业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驱动力,要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改造传统能源汽车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第二,要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要在充分认识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集聚的急迫性基础上,大力推进国有大型企业的整合,从而带动新一轮的汽车产业集聚。第三,要理顺零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要通过建立紧密的双赢战略联盟理顺零整关系,政府要积极引导并加大扶持力度。第四,要站上互联网+、大数据等“风口”,促进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制定促进汽车产业智能化的国家专项规划和政策,积极扶持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推动通信、互联网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五,要发挥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要重视汽车产业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大校企合作培养的力度;要大力倡导汽车产业的创新教育。就区域层面而言,主要是:第一,要抓住“一带一路”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契机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国际化。要抓紧机遇实现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要加大对海外先进技术的收购力度。第二,加强中部地区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强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加强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产业合作,加大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上这些对策建议是一个措施链,实施的过程中要采取综合施策、统筹兼顾的办法。只有这样,方能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推进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助力实现中部地区的战略性崛起。

李彩萍[5](2011)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世界能源危机以来,国际主要汽车工业大国对电动汽车的研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汽车工业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我国自“九五”、“十五”期间开展对电动汽车的研发,经过“十一五”的技术积累,到今天已经开始向批量示范和产业化方向转移。电动汽车概念已不再停留在理念和实验室中。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呼声日渐高涨,社会各界对国产电动汽车的发展越发关注。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绝好战略机遇。作为未来车辆技术发展的方向,汽车电动化的趋势已不可更改。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恶化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阐释电动汽车的产生与发展,系统分析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对电动汽车的政策布局和发展方向,结合我国的经济、技术和政治环境,以及政策背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思路和策略,以北汽集团为例,在发展模式、技术实现和产业链重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未来中国汽车工业构建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产业模式,实现绿色交通、低碳出行,提出了预测。

阮娴静[6](2010)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全球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近年来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石油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并且快速的工业化导致了污染加重、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改变从国家宏观、地区政府、中观区域、行业和单个企业研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模式和视角,而从其不同性能综合评价角度研究其各种性能,例如技术、经济等,并将研究重点锁定在新能源汽车各种性能的指标体系和模型构建上,以期能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企业就如何应对新能源汽车竞争时代的到来,如何通过新能源汽车各种性能的提升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概念进行界定,分类阐释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意义,并搭建全文的脉络体系,形成全文的技术路线和方案设计。第二,从技术角度阐述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分类,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体系,并运用相关指标体系对现今世界范围内十款天然气汽车的代表车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发掘其排名先后的原因,提出对发展我国天然气汽车的有益建议。最后,从技术层面比较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情况。第三,从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角度阐述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的原则,构建出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世界范围内七款各种性能最优的混合动力汽车进行综合评价,从分析结果中揭示出决定其经济性能优劣的主要因素,结尾部分还从经济视角比较分析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情况。第四,综合新能源汽车的各个角度,阐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构建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粗糙集理论对十类典型新能源汽车车型作出综合评价,发现现阶段最适合发展的新能源车型,并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比较分析中凝练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发展方向。第五,从不同视角阐述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进一步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策略、产业化策略、品牌策略及产品组合策略。第六,以DF公司为个案研究对象,在介绍其公司特点及产品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其氢燃料电池轿车项目的实施效果情况,构建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公司镍氢电池研发创新项目对企业混合动力车的发展影响,并同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纯电动车用电子产业链技术链接中的供求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众多模型的建立和比较分析中得出我国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有益政策建议。本文是武汉理工大学211项目“产品创新管理系统”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张军元[7](2010)在《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一国跻身于世界之林的不竭动力,对于一国的汽车产业也是如此。战后,日本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奇迹并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创新。本文以熊彼特等人的创新理论为研究依据,以日本汽车产业创新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吸取其经验和教训为研究目的,在回顾战后日本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合作创新和创新网络;强调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日本汽车产品的循环式创新生产;剖析了丰田公司的合作创新并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联系到近半年来丰田“召回事件”的发生,重点分析了“召回事件”的影响、原因及应对措施,并通过这一事件对日本汽车产业创新进行了重新审视。最后,在借鉴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发展建议。即在明确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思路与战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重视技术创新,强调规模经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等。

柳岩[8](2009)在《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文中研究说明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汽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车型和世界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今国际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现象的分析,提出了“新兴市场做加法、发达市场做减法”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的观点。通过研究当今汽车零部件的产业特点提出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零部件技术特点、零部件产业价值分配的趋势。结合中国的政治环境、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工业发展和科技水平,叙述中国50年来轿车发展的历程,提出了我国轿车工业三个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轿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结合中国轿车自主创新民族品牌的形成过程,得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民族品牌是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通过对我国轿车的自主创新模式的讨论,说明了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民族品牌对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重视自主创新是中国轿车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红旗系列车型(包括奔腾)的自主创新过程的讨论,为自主品牌轿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通过对轿车高速运行的空气动力学的设计、实验方法的讨论。讨论了行驶系统、电控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对操控稳定性设计的影响,分析了操控稳定性的评价方法。讨论了车身结构设计、车身材料应用对减重设计的影响,并对国内、外品牌对轿车的减重设计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杨嘉林[9](2009)在《节油技术还是新能源技术?——美国汽车业衰落对中国的警示》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汽车业的衰落说明:在能够大规模地代替石油的新能源的开发前景还远不明朗的情况下,集中力量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是反科学的,是不现实的。目前,节油技术才是全球汽车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汽车业应当放弃买技术和走捷径的幻想,勇于奋起直追,后来居上。

关洪涛[10](2008)在《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战以后日本汽车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汽车企业由弱小到强盛,超越了最强大的美国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王国,2000年汽车年产量达到1772.3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国内和海外汽车制造工厂生产的汽车三分之二出口到世界各地,拥有丰田、日产、本田等11家世界着名汽车制造企业。日本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大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高速增长阶段,从二战结束到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日本汽车产业通过引进欧美先进的汽车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从无到有建立了日本民族品牌的汽车工业。七十年代末,形成了具有大批量生产能力,高经济性能和低成本的国际竞争力极强的汽车产业。汽车产业成长带动了相关的机械产业、钢铁产业和化工产业等的协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以后,稳定增长阶段,日本汽车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加工装配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丰田汽车等制造企业独有的精益化管理方式,先进的加工制造装配水平,不断创新的汽车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等理念成为了日本汽车企业的特征。九十年代末日本汽车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制造分工体系,全球化生产战略布局基本完成,成为引领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促进战后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推进的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日本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成功创立了日本的汽车产业,并不断保护和扶植其发展成长,在世界经济形势激烈动荡和残酷竞争的环境下,政府通过协调国际关系,缓解贸易摩擦,促进了日本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日本产业政策的推进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理论思想,通过制定汽车产业发展计划,充分运用西方市场经济调节手段,形成了日本的汽车产业政策理论体系和具体内涵,且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好的适应了新世纪的发展需求。研究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更快发展和制定有效的汽车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燃料电池汽车——本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主要战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料电池汽车——本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主要战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财政补贴政策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财税激励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2.1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定义及产业结构
    2.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障碍
    2.3 新能源汽车产业财税激励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2.3.1 从外部性和风险角度分析
        2.3.2 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
    2.4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角度分析财税激励的作用环节
    2.5 理论基础部分总结
3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分析
    3.1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
    3.2 国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3.2.1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3.2.2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3.2.3 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3.3 国内外新能源产业政策评述
4 财政补贴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效应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实证假说
    4.2 实证模型设计
        4.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2 变量的选取
        4.2.3 变量描述性统计
        4.2.4 模型设定及回归方法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5 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5.1 结论
    5.2 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5.2.1 细化新能源整车财政补助政策的标准
        5.2.2 建立对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生产研发活动的补助制度
        5.2.3 拓宽补助资金来源渠道,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5.2.4 其他相关的配套性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概述
    2.1 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2.1.1 新能源汽车概念
        2.1.2 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
    2.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概述
        2.2.1 技术线路图概述
        2.2.2 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概述
        2.2.3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概述
第3章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现状
        3.1.1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3.1.2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优势
        3.1.3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劣势
        3.1.4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机遇
        3.1.5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威胁
    3.2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4.1 技术路线图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4.2 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4.2.1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4.2.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4.2.3 以人才资源为根本的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4.2.4 以政府政策为助力的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第5章 特斯拉汽车公司在中国的运营管理实例分析
    5.1 特斯拉汽车公司简介
    5.2 特斯拉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和运营管理研究
    5.3 特斯拉汽车公司运营管理改进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2018中国汽车论坛开幕式模拟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Objectives of the Repor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Prepara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erminology
        2.1.3 Tools and Plans of Interpretation
    2.2 Interpreting Process
        2.2.1 Initial Interpreting
        2.2.2 Revised Interpreting
    2.3 Post-interpreting Work and Quality Evaluation
Chapter Three Gile's Interpretation Comprehension Equation
    3.1 Introduction to Gile's Interpretation Comprehension Equation
    3.2 Studies on Gile's Interpreting Theory
    3.3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Interpreting Process
        3.3.1 Linguistic Knowledge Factors
        3.3.2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Factors
        3.3.3 Analytical Factor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f Opening Speeches of2018 China Auto Forum
    4.1 Application of Gile's Comprehension Equation in Interpretation
        4.1.1 Knowledge of Auto English
        4.1.2 Its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4.1.3 Relevant Analytical Abilities
    4.2 Strategies for Auto Forum Interpreting Quality
        4.2.1 Extending Fundamental Linguistic Knowledge
        4.2.2 Accumulating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4.2.3 Training of Analytical Ability
        4.2.4 Building Confidence and Overcoming Negative Emo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学术(翻译)成果

(4)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概念
        一、产业与产业结构
        二、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
        一、产业发展理论
        二、创新理论
        三、优势理论
        四、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五、低碳经济理论
第三章 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二、美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二节 德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德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二、德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二、日本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四节 韩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结构优化措施
        二、韩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现状和特征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地位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现状
    第三节 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汽车消费渐成主流
        二、新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三、大规模“走出去”和“优进优出”并举
        四、产能过剩和产业集聚并存
        五、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引擎
        六、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七、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不断加剧
        八、各种隐性风险正逐步显现
        九、资源配置模式更多依靠市场和法治
第五章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分析
        一、产业集群发展
        二、区域合作发展
        三、龙头企业发展
    第二节 中部六省汽车产业结构的具体分析
        一、湖北省汽车产业结构
        二、安徽省汽车产业结构
        三、湖南省汽车产业结构
        四、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
        五、江西省汽车产业结构
        六、山西省汽车产业结构
    第三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集聚度比较分析
        一、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二、计量结果的分区域分析
    第四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大而不强且产能有结构性过剩的风险
        二、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产业集聚度偏低
        四、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五、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
        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远不及预期
        七、零部件产业与整车产业的发展不协调
    第五节 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创新驱动力不足
        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原因
        三、产业宏观调控手段的原因
        四、中部地区地方壁垒
        五、重“整”轻“零”思想观念
        六、中部地区汽车企业自身的原因
第六章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目标
    第一节 新常态的基本理论
        一、新常态理论的提出
        二、新常态理论的内涵
        三、新常态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节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一、合理化
        二、高度化
        三、国际化
        四、低碳化
        五、服务化
        六、智能化
    第三节 各区域汽车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测度
        一、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构建
        二、多目标优化模型的量化分析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法律法规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汽车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
    第二节 产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二、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的集聚
        三、理顺零整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
        五、发挥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节 区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促进产业结构国际化
        二、加强中部地区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合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传统汽车的弊端
        1.1.2 发展趋势
        1.1.3 迫切性
    1.2 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沿革
    2.1 电动汽车的历史与现状
        2.1.1 电动汽车发展的四个阶段
        2.1.2 传统汽车技术遭遇瓶颈
        2.1.3 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及现状
        2.1.4 电动汽车企业发展及现状
    2.2 世界各主要汽车大国电动汽车发展策略分析
        2.2.1 美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节能型汽车开发
        2.2.2 德国着力发展高效电池应对能源危机下的汽车业发展
        2.2.3 日本电动汽车产业战略
第三章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3.1 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
        3.1.2 政策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2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
        3.2.2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模式
        3.2.3 中国电动汽车自主研发状况
    3.3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
        3.3.1 政策层面支持力度不够
        3.3.2 核心技术没有突破
        3.3.3 产业化发展滞后
第四章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思路和策略
    4.1 产业化发展层面
        4.1.1 利用政策支持为前提和后盾
        4.1.2 以企业为主导
    4.2 技术层面
        4.2.1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作用
        4.2.2 直接发展纯电动车
    4.3 产业链层面
    4.4 充换电模式
        4.4.1 换电模式
        4.4.2 充电模式
    4.5 营销推广模式
        4.5.1 以换电为主要能源补充手段快速推广电动汽车
        4.5.2 在富电地区重点推广电动汽车
        4.5.3 在城市社区推广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4.5.4 与供电企业配合,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电动汽车
第五章 电动汽车企业具体规划:以北京汽车集团为例
    5.1 北汽集团简介
    5.2 北汽集团发展思路
    5.3 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与个性化产品
        5.3.1 直接研发纯电动汽车
        5.3.2 开发个性化实用型电动汽车
    5.4 产业布局
    5.5 跨行业合作
    5.6 人才战略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评价
    2.1 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2 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2.3 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2.4 新能源(天然气)汽车技术评价模型
    2.5 国内外各种新能源汽车技术评价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3.1 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原则
    3.2 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3 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经济评价模型
    3.4 国内外各种新能源汽车经济评价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4.1 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4.2 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模型
    4.4 国内外各种新能源汽车综合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5.1 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5.2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策略
    5.3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策略
    5.4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组合策略
    本章小结
第6章 DF公司新能源汽车实证分析
    6.1 公司及产品介绍
    6.2 DF公司氢燃料电池轿车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6.3 DF公司镍氢电池研发创新项目实证研究
    6.4 DF公司纯电动车电子产业链技术链接中供求双方关联效应分析
    6.5 对策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A 天然气汽车技术多维度评价体系量表
附录B DF公司镍氢电池研发创新项目调查问卷

(7)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
        1.2.3 关于日本汽车产业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4.1 结构安排
        1.4.2 主要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创新及其理论综述
    2.1 创新的概念
        2.1.1 熊彼特的创新定义
        2.1.2 创新定义的争论与发展
        2.1.3 本文对创新的界定
    2.2 创新的几种主要类型
        2.2.1 组织创新
        2.2.2 市场创新
        2.2.3 合作创新
    2.3 创新的作用
    2.4 熊彼特创新理论
        2.4.1 企业家与创新利润、创新型国家
        2.4.2 创新与经济周期
    2.5 后熊彼特时代创新经济学的发展
        2.5.1 技术创新经济学
        2.5.2 制度创新经济学
第3章 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的发展历程
    3.1 技术创新的引进及初步模仿阶段(20 世纪30 年代——40 年代初期)
    3.2 组织创新的初步形成阶段(20 世纪40 年代后期——50 年代末)
    3.3 技术模仿创新能力增强与组织创新的高速发展阶段(20 世纪60 年代—— 70 年代)
    3.4 技术自主创新与组织创新的成熟发展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第4章 日本汽车产业的合作创新
    4.1 合作创新总述
        4.1.1 合作创新的历史必然性
        4.1.2 日本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由合作而增强
        4.1.3 日本汽车产业的创新网络
        4.1.4 日本汽车产业的研发协作
    4.2 两难悖论与创新合作
        4.2.1 两难悖论的理论探讨
        4.2.2 日本汽车产业在研发流程方面的效率优势
        4.2.3 集团外技术来源的获得
        4.2.4 企业内生产网络的合作
    4.3 日本汽车产业的供应商体系
        4.3.1 合作开放的供应商体系
        4.3.2 供应商合作网络机制透视
        4.3.3 供应商合作机制的绩效
第5章 日本汽车产业的创新网络
    5.1 系列化的历史追溯
    5.2 日本企业集团的系列创新合作
        5.2.1 企业系列中资源的有效分配
        5.2.2 系列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5.3 供应商(子公司)的创新推动
        5.3.1 对供应商的合作与竞争管理
        5.3.2 与供应商的人员往来及合作
        5.3.3 激发子公司的创造性
        5.3.4 通过互补性解决创新两难
        5.3.5 赢得速度上的优势
        5.3.6 集团内系列化对创新的作用
    5.4 政府——集团系列外部的重要创新来源
        5.4.1 经费来源
        5.4.2 组织和协调创新活动
第6章 循环经济下的日本汽车产业创新
    6.1 “循环经济”概念提出之前的日本汽车产业
    6.2 日本汽车产品的循环式创新生产
        6.2.1 新材料
        6.2.2 新能源
        6.2.3 报废与回收
    6.3 日本循环式汽车产业创新的经验
        6.3.1 富有远见的国家战略及政府计划
        6.3.2 完善的法律体系
        6.3.3 严格的规章制度
        6.3.4 高额的环保研发投入
    6.4 日本汽车产业循环式创新的经济社会意义
        6.4.1 物质循环
        6.4.2 辐射效应
        6.4.3 走出危机的新引擎
第7章 丰田公司的合作创新
    7.1 丰田的技术外部来源
        7.1.1 高等学校、研究所——基础性知识来源
        7.1.2 海外设计与技术中心——最新动态知识来源
        7.1.3 丰田的战略联盟——来自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的创新来源
        7.1.4 通产省——来自于政府的创新源
    7.2 丰田的集团企业系统构成
    7.3 丰田集团内的研发管理
        7.3.1 研发机构设置
        7.3.2 研发的组织与管理
    7.4 无接缝生产——高效率的管理创新
        7.4.1 具有权威的关键人物——首席工程师
        7.4.2 新车型项目开发的组织与协调
    7.5 雷克萨斯(LEXUS)开发案例——向高档车进军
        7.5.1 目标定位与概念形成
        7.5.2 严格的技术标准
        7.5.3 专题攻关小组
        7.5.4 旗舰质量委员会的组织与支持
        7.5.5 向豪华车转型的里程碑
    7.6 丰田汽车合作创新经验总结
        7.6.1 外部合作关系网络
        7.6.2 基于市场需求的内部创新网络
        7.6.3 融为一体的研发与生产
第8章 透过丰田“召回事件”再审视日本汽车产业创新
    8.1 丰田召回事件的过程回顾
    8.2 丰田召回事件的影响
        8.2.1 丰田的经济损失
        8.2.2 对日本整体经济的影响
        8.2.3 对日本制造的再思考
    8.3 召回事件的原因分析
        8.3.1 全球扩张战略
        8.3.2 丰田的成本控制
        8.3.3 丰田的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
        8.3.4 丰田的危机应对能力
    8.4 丰田的应对措施
        8.4.1 丰田新生产方式的探索
        8.4.2 丰田公司采取的措施
    8.5 召回危机对于汽车产业创新的新思考
        8.5.1 对全球化的再思考
        8.5.2 对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再审视
第9章 对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发展建议
    9.1 明确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思路与战略
        9.1.1 坚持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过渡
        9.1.2 实现规模经济
        9.1.3 发挥后发优势
    9.2 政府支持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形成
        9.2.1 对汽车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9.2.2 汽车产业结构调整
        9.2.3 引导汽车产业循环型发展
    9.3 完善质量控制与汽车召回制度——对“召回事件”的反思
        9.3.1 重视汽车质量测试环节
        9.3.2 完善召回制度
        9.3.3 加强相关部门的宣传与信息发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8)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国轿车发展的阶段特点
    1.3 中国轿车自主创新的现状
    1.4 市场换技术的启示
    1.5 选题意义
    1.6 研究路线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2.1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2.1.1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2.1.2 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2.1.3 汽车车身外形的演变
        2.1.4 近年来汽车技术发展特点
        2.1.5 世界汽车工业的兼并与重组
        2.1.6 新的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2.2 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趋势
        2.2.1 乘用车柴油机化的比例提高
        2.2.2 电动汽车将进入实用阶段
        2.2.3 汽车安全标准要求更高
        2.2.4 汽车环保和节能成为首选课题
        2.2.5 新型材料应用更加广泛
        2.2.6 电子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2.2.7 通信和网络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
    2.3 世界汽车零部件业发展趋势
        2.3.1 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2.3.2 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
        2.3.3 汽车零部件价值结构发展趋势
    2.4 小结
第3章 国内轿车工业的发展
    3.1 我国轿车产业发展的由来
        3.1.1 独立自主品牌阶段(1958-1984 年)
        3.1.2 合资品牌发展阶段(1984-2001 年)
        3.1.3 合资和自主品牌混战阶段(2001 年至今)
    3.2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
        3.2.1 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和因素分析
        3.2.2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模式
        3.2.3 中国轿车的自主创新状况
    3.3 中国轿车生产的特色及地位
        3.3.1 中国轿车生产的特色
        3.3.2 中国轿车生产的地位
        3.3.3 提升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地位
    3.4 “红旗”轿车的自主创新
        3.4.1 大“红旗”的自主创新
        3.4.2 小“红旗”的自主创新
        3.4.3 “奔腾”的自主创新
    3.5 小结
第4章 轿车高速、稳定、减重的设计研究
    4.1 轿车的高速运动研究
        4.1.1 轿车的造型设计对高速运动的影响
        4.1.2 轿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4.1.3 轿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
        4.1.4 轿车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
    4.2 轿车的操纵稳定性研究
        4.2.1 轿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2.2 轿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
        4.2.3 轿车操纵稳定性仿真模拟研究
    4.3 轿车的轻量化设计研究
        4.3.1 轿车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4.3.2 国内外轻量化研究的状况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节油技术还是新能源技术?——美国汽车业衰落对中国的警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汽车业因不抓节能而丧失竞争力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华而不实
三、中国汽车业的症结和出路

(10)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绪论
    一、研究的主题
    二、研究的主要价值和结论
    三、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主要特点和不足
第一章 日本产业政策理论基础及决策手段和内容
    第一节 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日本对产业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二、产业政策相关理论
    第二节 日本产业政策的决策过程及手段和内容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决策过程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三、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经济恢复时期汽车产业
        一、日本发展汽车产业的争论
        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
        三、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汽车产业
    第二节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汽车产业
        一、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经济状况
        二、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汽车产业
第三章 日本经济低速增长时期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石油危机和日本经济低速增长时期汽车产业
        一、石油危机和日本经济低速增长时期经济状况
        二、石油危机和日本经济低速增长时期汽车产业发展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后日本的汽车产业
        一、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状况
        二、九十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业发展
第四章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保护扶植政策
    第一节 日本汽车产业保护扶植政策的展开
        一、汽车产业的创立政策-“国民车构想”
        二、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促成政策-集约化构想
        三、贸易摩擦政策和国际间协调政策
    第二节 日本汽车产业保护扶植政策主要内容
        一、日本政府汽车产业辅助性扶植政策
        二、汽车产业保护扶植政策
        三、政府国际间贸易协调保护政策
第五章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第一节 日本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展开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政策
        二、加工装配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外投资
        三、全球化市场战略和环境政策影响
    第二节 日本汽车产业结构政策主要内容
        一、汽车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政策,促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二、高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政策,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
第六章 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技术政策
    第一节 日本汽车产业技术政策
        一 日本政府产业技术政策
        二 日本汽车产业技术政策
    第二节 日本汽车产业技术革新政策
        一、日本政府产业技术革新政策
        二、日本汽车产业技术革新政策
第七章 21 世纪日本汽车产业政策发展及变化
    第一节 日本二十一世纪汽车产业政策主要变化和特征
        一、环境政策
        二、低公害汽车技术研究开发及普及政策
        三、废旧汽车再生处理法实施
    第二节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及政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一、环境污染带来环保意识的增强
        二、世界汽车市场变化及欧美环保政策趋于严格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日本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 中国汽车产业状况和政策及日本汽车产业政策的比较和对我国的借鉴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产业政策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二、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日本汽车产业政策的比较和对我国的借鉴
        一、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政策主要特征
        二、中日汽车产业政策的比较分析
        三、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及对中国的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
THESIS ABSTRACT

四、燃料电池汽车——本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主要战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财政补贴政策的效应研究[D]. 林俊达. 暨南大学, 2019(02)
  • [2]BYD公司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管理优化研究[D]. 刘雷.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6)
  • [3]2018中国汽车论坛开幕式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 戴恋.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4]中部地区汽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李永康. 武汉大学, 2015(01)
  • [5]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李彩萍.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8)
  • [6]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 阮娴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1)
  • [7]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研究[D]. 张军元. 吉林大学, 2010(08)
  • [8]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D]. 柳岩. 吉林大学, 2009(08)
  • [9]节油技术还是新能源技术?——美国汽车业衰落对中国的警示[J]. 杨嘉林. 绿叶, 2009(01)
  • [10]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政策研究[D]. 关洪涛. 吉林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燃料电池汽车——本世纪初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主战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