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GIS可视化创建系统研究

Web GIS可视化创建系统研究

一、Web GIS可视化创作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辉[1](2021)在《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中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在2017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地理信息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及其联系,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空间性这一显着特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空间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为了今后能够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来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特开展了本次研究。此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当前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现状以及教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现状等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情景教学理论,探索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结合能够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内容,撰写了详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设计,并依据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主要类别,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在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中的优势和效果。基于以上主要内容,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河北省多所高中一线地理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教师技能缺乏和地理信息技术不易掌握等问题是目前地理信息技术难以普遍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的最大原因。(2)调查发现,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薄弱是当前高中生地理成绩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障碍之一,而目前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潜能并未被有效开发。(3)筛选出了多个简单易操作同时适用于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如Google Earth、Loca Space Viewer以及Web GIS网络平台下的多个软件等,借助这些软件,结合“地球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区域定位”等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分析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位功能、三维可视化功能、遥感影像、图层叠加功能等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空间比较能力以及地理空间综合分析能力,并撰写了详细的教学策略。(4)以“太阳视运动”、“常见的天气系统”、“等高线的判读与应用”为代表,设计了三个完整教学案例,在案例中,详细说明了Loca Space Viewer软件和Web GIS网络平台下各个软件和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并依据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在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中的优势和效果,为今后能够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工具,切实融入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提供参考。

任晨宇[2](2021)在《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近年来从建筑行业兴起的新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已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了适应铁路信号设备运维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利用BIM技术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运维水平,突出可视化管理的优势,研究基于三维绘图协议(Web Graphics Library,WebGL)技术的BIM可视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BIM绘图软件Revit绘制的BIM模型为基础,利用三维网格轻量化算法和Revit二次开发技术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研究基于WebGL的可视化技术,开发出信号设备运维系统的可视化管理模块,实现信号BIM模型的Web端三维显示及动态交互,达到流畅的用户体验。主要内容如下:(1)在分析铁路信号运维和BIM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了BIM技术在信号运维管理中的应用需求,针对信号运维管理特点,设计可视化技术路线。(2)研究了信号设备BIM模型的轻量化方法,为了减小系统负载以及GPU的渲染压力,加快响应时间,提升显示效果,对BIM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应用基于二次误差度量的边折叠算法对三维网格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可有效降低模型的体量大小;提出数据提取方法,利用Revit二次开发将原始模型文件进行提取并转换格式,实现BIM模型数据轻量化。(3)基于WebGL技术实现BIM模型在Web端的场景重构以及模型交互,通过学习图形学的基础理论,选用射线相交法并且结合包围盒算法进行优化,实现模型交互;针对铁路信号特点,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地图文件的瓦片化加载、BIM模型与地图系统的异构融合。以Cesium引擎为基础,提出模型融合方法,实现系统的BIM+GIS大场景显示。并将LOD优化算法引入到大场景显示中,实现了GPU渲染负载和视觉效果的相对平衡。(4)基于以上模型轻量化和可视化展示的研究,设计了基于BIM技术的信号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可视化模块。通过建模设计、轻量化处理以及对可视化场景进行渲染交互并且将BIM模型与GIS引擎进行异构数据融合,本文研究的基于WebGL技术的BIM模型Web端可视化方法可以将BIM模型结合信号系统可视化需求进行Web端渲染,运行效果良好,为BIM技术应用在信号设备运维中打下一定基础,有利于推进信号运维的智能化进程。图59幅,表5个,参考文献62篇。

王晓荣[3](2021)在《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的自然灾害影响快速评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传统的灾情统计主要是调查人员进行勘查统计,工作量大、周期长、危险系数高,而夜光遥感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重返周期短,能捕捉到细微灯光从而反映灾情动态变化。基于此,本文基于NPP-VIIRS夜光数据,以“利奇马”台风和“西江2020年第1号洪水”两种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灯光指数与人口、GDP之间模型适宜性和尺度适宜性分析,其次对受影响范围、受灾人口进行反演,实现灾情快速准确评估及恢复进程判定,同时基于Arc GIS Online云平台构建灾情可视化系统。研究结果表明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可用于自然灾害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模型适宜性和尺度适宜性分析。本研究针对夜光遥感数据进行空间几何匹配,基于统计量法辐射归一化选取多样本分区去噪处理,进行灯光平均强度、灯光总强度、灯光面积三个夜光指数与人口、GDP分市级和县级两种尺度进行分析,通过线性和多项式模型进行人口、GDP的模型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多项式模型优于线性,浙江选择市级人口密度与灯光密度(R2>0.89)、GDP与灯光总数(R2>0.84)的多项式模型进行反演;由于经济差异和地理差异,广西选择市级人口密度与灯光面积(R2>0.75)、GDP与灯光面积(R2>0.94)的多项式模型进行反演。(2)灾情快速评估方法研究。基于NPP-VIIRS DNB数据识别灾害前后灯光显着变化,差值获取受影响面积,并对受灾人口定量评估,根据受影响面积和受灾人口数量判定受灾严重程度。研究表明:“利奇马”台风灾后受灾人口评估结果与实际相对误差仅为1.2%,准确度非常高,基本与实际相符,台风路径经过的区域受影响程度比较严重,恢复速度比较慢。“西江2020年第1号洪水”评估受灾人口与官方统计人口相对误差为20.6%,准确率较高,与实际大致相符,降雨量分布充沛的区域受影响比较严重。表明基于夜光遥感影像分析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是可行的,可实现灾情宏观动态监测。(3)灾情可视化系统构建。以灾情可视化展示和查询为主题,基于Arc GIS Online云平台,根据灾情数据快速制图,构建灾情可视化系统,实现灾情空间数据可视化展示及灾情数据的共享发布,为政府和大众提供直观的灾情信息展示,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提供协作平台。

阮舜毅[4](2020)在《洪水灾害混合现实可视化模拟及场景加载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水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作为灾害研究的重要手段,GIS可视化承担着对空间信息及其相关数据进行模拟表达和可视分析的重要工作。传统的2D GIS可视化影响空间信息的表达,削弱了人们认知与理解灾害信息的直观性。当下热门的混合现实技术则为GIS可视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洪水灾害进行混合现实可视化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源数据的处理,这对移动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挑战。为实现灾害移动增强可视化场景的流畅稳定加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流的场景加载优化方法,以江西瑞金作为研究区域,使用Microsoft HoloLens设备作为硬件载体,围绕多细节层次技术与流技术展开了如下工作:(1)研究了混合现实可视化关键技术,包括Unity 3D平台中场景构建、资源管理、数据传输的方式方法,以及围绕Microsoft HoloLens设备的可视化原理研究与多样化交互方模式设计。(2)利用ArcGIS Desktop 10.2对研究区域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在Unity3D中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像构建了灾害场景的三维地形。并引入由3D MAX制作的三维建筑物模型,为场景添加了光照、模型碰撞器、场景渲染等细节,实现了洪水灾害混合现实可视化场景的设计与构建。(3)结合多细节层次模型和流式加载两种技术,研究了在大体量数据传输时,洪水灾害混合现实可视化场景的优化加载方法。设计了基于流的场景加载优化方法,利用多细节层次模型组织三维基础场景,然后将场景拆分并压缩。压缩后的场景数据被存储在服务器,客户端按照实际需要向服务器请求数据,然后依据传输策略控制数据的读取和加载,并采用缓存机制缓解加载时的带宽压力,实现了灾害场景的快速稳定加载。(4)就洪水灾害混合现实可视化场景的快速稳定传输问题,通过一个原型系统实现了洪水灾害混合现实可视化场景的优化加载方法。并选取每秒帧数和单次数据加载时长作为评价指标,在相同数据量情况下是否使用优化加载方法和不同数据量下均使用优化加载方法两个方面,测试了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可以实现灾害移动增强现实可视化场景的快速加载,突破了HoloLens设备的数据量限制,并在不同数据量的情况下表现稳定。

何士勇[5](2020)在《《地球的红飘带》GIS方式的表达研究》文中提出地理信息系统(GIS)正处在社会化与公众化的阶段,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都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虽然GIS的公众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GIS的可视化特点也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GIS的公众化是以社会公共资源为基础的,由此发展扩散。其中,历史和文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有GIS参与其中,比如唐代诗人的诗歌轨迹及其空间分析、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与文艺大师的出生地与死亡地的空间分析等。这些案例的内容是对相关人物一生的叙事,核心是时空数据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纪实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该书)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与敌人的全方位围剿博斗、与艰苦恶劣的环境抗争的恢宏画卷。本文以该书为蓝本,以时空叙事中的非结构化数据的相关处理方法提取文本信息,以最新的前端模块化开发技术进行WebGIS开发,建立一个基于GIS的面向公众的《地球的红飘带》故事地图系统,实现纪实小说的地理语言表达和沉浸式表现。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梳理整部小说,整理内容,用易于通过GIS表达的方法组织数据,即以空间、时间、人物、事件四个维度组织数据。建立了包含点、线、面三种地理要素类型的地理数据库,以及包含人物属性表、红军事件属性表、红军子事件属性表、国民党军围剿事件属性表、国民党军围剿过程属性表等多个表的非空间数据库。(2)根据数据组织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空间要素、人物信息、时间信息和事件信息的查询功能,实现了包括人物图层、事件图层、热点数据图层和底图图层数据可视化效果。基于地理三要素实现了关键事件的动态模拟功能以及相应的空间操作功能。以该书的内容进行GIS系统开发,其展示的可视化内容一方面让读者感觉到GIS技术给人直观立体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让读者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震撼与启迪。

王斌[6](2020)在《基于云架构的移动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加之移动端设备硬件性能的大幅提升,促使很多传统的Web端应用逐渐向移动端转移,来满足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移动端事务处理的刚性需求。银川市自然资源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信息化建设形势的改变和数据建设成果共享趋势的普及,为了完善信息化建设布局和满足当下的业务需求,有着较强的移动端的GIS系统使用需求。然而,针对专业应用的移动端GIS系统并不多见,这也是制约其信息化建设向移动端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受制于诸多的技术的限制,GIS架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以客户端/服务器(C/S)的架构面向大众服务,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GIS架构开始逐渐转化为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的服务模式,因此GIS的B/S架构技术使得GIS向移动端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巨大的转机。本研究基于银川市自然资源局移动GIS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系统定位,明确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功能短板、业务空缺、建设需求,如:专题地图服务不能实现移动端的浏览与共享、野外工作任务没有线上的二维测量工具可用、移动端数据可视化展示功能空白、缺少符合银川市自然资源特色的移动端地名搜索服务、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快速有效的向公众提供预览、数据成果共享存在障碍、系统建设成本有限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时空大数据可视化、多源数据融合、功能服务可动态扩展、云GIS等技术来挖掘多尺度、多时空的数据价值、科学有效的辅助局单位的工作开展和职能发挥,为局单位完善了信息化建设布局,满足了在移动端的GIS应用需求。本文结合移动GIS技术的发展方向,基于局单位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影像浏览与展示、数据可视化展示、二维测量、专题地图服务展示等功能模块。首先通过多类型、多节点的分布式数据库建设,解决了不同数据源的融合和展示问题,使得不同时空尺度的数据价值被充分挖掘;其次,通过B/S架构的云GIS技术,极大地降低了移动GIS的开发成本,优化了移动GIS使用体验。最后,借助微信服务号承载移动GIS系统,扩大了在大众视角下GIS的使用维度和使用价值,为其它地市的自然资源局和相关单位建设移动GIS应用探索了新途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张莹莹[7](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高阳[8](2019)在《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和经济资源,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逐渐加强、极端气象水文事件日益增加,水污染事件频发,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本文以渭河流域典型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复杂性理论、数字地球、综合集成等理论和技术,通过高效的动态模拟仿真和过程可视的应急管理,为水污染事件科学应对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降低灾害损失。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实现了水污染事件复杂性描述及多源信息融合。对水污染事件和水质模型进行复杂性分析,揭示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提出水污染事件污染物迁移过程和水质模型数值求解方法。采用数据集成中间件和多源信息融合等方法实现了海量水污染事件数据资源的采集、处理、集成与融合,建立水污染数据资源中心,在对水污染事件多源信息融合基础上,通过组件的方式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和信息服务。(2)提出了基于水利数字地球的水质模型耦合机制。采用数据集成、数据映射和信息融合等方法实现了水污染事件海量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深度集成与有机融合,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构建水利数字地球,采用瓦片金字塔服务及空间信息瓦片检索技术实现水污染事件相关的数据资源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基于空间一体化视域模型融合3S空间信息以及数字地球互操作服务,实现水污染事件多源数据资源、水质模型与数字地球的耦合,为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提供可视化服务环境。(3)开展了基于复杂Agent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在对水质数据进行拟合与加载基础上,对水污染事件所在河道进行三角网剖分,采用复杂性理论建立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水质Agent模型,对水质模型进行可视化描述;将元胞自动机应用到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中,设计了水质多智能体,采用多智能体对污染物运移过程进行表征;构建基于高性能网格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一体化环境,采用网格计算将复杂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过程进行分解。(4)搭建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基于综合集成提出面向水污染事件的信息服务模式,采用主题化描述、组件化开发、可视化仿真和知识化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提出了应用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应用开发流程,提供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综合集成服务,为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和应急管理提供高效便捷、扩展性较好和过程可视的应用服务。(5)提供了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应用服务。以渭河流域典型水污染事件为例开展应用研究,基于水利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环境实现水污染事件和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环境融合,水污染事件信息标示,水污染事件流场造型及可视化表现,水污染运移模拟仿真和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等服务。基于综合集成应用支撑平台开展水污染事件实验模拟与应急调度,提出流程化、模块化、预案化和一体化四种应急管理模式,面向水污染事件提供应用服务和决策支持。

李涛[9](2019)在《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平台研建》文中提出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美化城市、净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园林绿化管理是通过手工存档或者单机的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存储,这种方式难以直观与高效的进行园林绿化专题数据的分类保存与分析,为提高园林绿化行业的管理效率,推动园林绿化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具有高性能和高可用性的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与管理数字化平台研建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园林绿化调查数据,研建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与管理平台,对开源WebGIS、空间数据可视化、GIS系统性能优化在实例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与管理平台GIS部分使用地图服务器Geoserver、二维可视化框架Openlayer、Echarts、三维可视化框架Cesium、空间数据库PostgreSQL/PostGIS,业务方面使用SpringBoot快速开发框架进行搭建,平台使用Redis进行数据的缓存服务,使用Nginx反向代理实现的平台的负载均衡。经过设计与实现,平台功能模块实现了如下模块:(1)地图服务发布与管理模块主要包含了园林绿化空间信息的入库、园林绿化专题地图服务的发布、地图切片的制作与发布、三维模型数据转换及发布等;(2)GIS基础操作模块实现了对地图视图通过组件控制的基本功能;(3)三维可视化模块研究实现了园林绿化空间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及分析功能;(4)园林绿化专题图查询与管理模块主要是园林绿化各个专题的信息查询与管理,包含了空间分析以及数据实时监测等功能:(5)园林绿化统计分析模块主要做园林绿化专题图查询与管理模块的数据分析;(6)系统安全与权限模块是使用拦截器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本文中研建的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与管理平台不仅有效地结合了绿化调查数据和其他数据,还为园林绿化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高性能、高可用性的数据查询分析与可视化方案,满足了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实现了对绿化资源一体化管理。同时,对传统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与管理平台可视化方式的改进,平台可以进行二三维可视化表达,进一步提升了园林绿化数字化的水平,为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与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李小敏[10](2019)在《WebGIS三维实景地图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智慧城市进程在不断发展推进,城市规划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备受重视。各个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各项整改措施和规划重建项目,推进“多规合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针对城市发展中经常出现的不符合规定的违法建设,如何更好地管理把控违建拆除和相关用地重建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因此,本文提出了一套面向城市规划管理应用的三维实景地图信息实验系统,然后围绕该实验系统,对三维实景模型在城市规划管理违建拆除和规划分析领域的先进性和应用性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实现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实验系统使用的Cesium框架、WebGIS架构和系统相关前后端技术进行介绍。然后对业务数据中二维数据转换方式和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技术进行研究,获得实验系统可以加载的数据类型,根据这些二三维业务数据的结构特征,利用HDFS分布式文件存储技术实现二、三维数据一体化存储和高效管理。最后根据实际需求,在Cesium三维开源框架基础上,对二三维数据加载、可视化渲染及空间分析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采用B/S架构对规划管理应用实验系统进行架构设计和功能实现。(2)在规划管理查询功能中,系统主要接入二三维多源业务数据,实现高精度实景地图漫游、实时视频监控、点位查询和二三维一体化等功能,可以快速查找重点点位业务信息,便于了解现场拆违与重建情况,更精准地呈现城区规划中的宏观格局。(3)在三维辅助规划分析功能中,主要实现三维场景中的淹没分析、剖面分析、可视域分析和天际线分析等功能,说明三维GIS分析方法在交通规划、建筑物选址和城市整体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辅助规划作用,凸显三维实景地图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提供有力地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4)在数据管理功能中,定期更新城市规划业务数据,保证数据的时效性,便于查询管理规划业务数据,促进城市更科学合理规划发展。

二、Web GIS可视化创作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eb GIS可视化创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地理信息技术
        2.1.2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情境教学理论
3 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应用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 调查内容设计
    3.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3.1 样本数据分析
        3.3.2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分析
        3.3.3 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3.3.4 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4 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4.1 地理信息技术软件
    4.2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定位功能培养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4.2.1 利用LocaSpace Viewer软件进行区域定位
        4.2.2 利用手机定位功能确定方位
    4.3 利用三维可视化功能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4.3.1 Web GIS—Meeting Planner——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3.2 LocaSpace Viewer——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4.4 利用遥感影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比较能力
        4.4.1 利用遥感影像对比地理事物空间差异
        4.4.2 利用遥感影像对比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差异
    4.5 利用图层叠加功能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综合分析能力
        4.5.1 LocaSpace Viewer——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4.5.2 WebGIS—Earth and Sun——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5 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5.1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原则
        5.1.1 有效性原则
        5.1.2 整合性原则
        5.1.3 简单易操作原则
    5.2 基于WebGIS—Earth and Sun的“太阳视运动”教学设计
        5.2.1 教学准备
        5.2.2 Earth and Sun简介
        5.2.3 解读太阳视运动
        5.2.4 太阳方位
        5.2.5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5.3 基于WebGIS—Windy的“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
        5.3.1 教学准备
        5.3.2 Windy软件简介
        5.3.3 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5.3.4 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5.4 基于Loca Space Viewer的“等高线的判读与应用”教学设计
        5.4.1 教学准备
        5.4.2 等高线的判读
        5.4.3 等高线的应用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及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信号运维系统现状
        1.2.2 BIM技术发展现状
        1.2.3 BIM运维应用的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可视化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BIM技术概述
    2.2 HTML5 规范
    2.3 WebGL渲染技术
    2.4 三维模型重构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信号设备BIM模型及其轻量化
    3.1 信号设备BIM模型设计
    3.2 信号设备BIM模型轻量化
        3.2.1 三维网格模型简化
        3.2.2 Revit模型格式轻量化
    3.3 BIM模型轻量化
        3.3.1 三维网格模型轻量化
        3.3.2 Revit模型格式轻量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WebGL引擎的信号设备可视化
    4.1 模型渲染
    4.2 模型拾取交互
    4.3 BIM+GIS地图场景可视化
        4.3.1 BIM与 GIS异构数据融合
        4.3.2 LOD轻量化渲染
    4.4 三维场景实现与测试
        4.4.1 轻量化显示
        4.4.2 三维模型交互
        4.4.3 室外地图场景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BIM可视化技术在信号运维中的应用
    5.1 信号运维系统概述
    5.2 基于BIM技术的信号设备管理
        5.2.1 模块功能
        5.2.2 信号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5.2.3 维修作业管理
        5.2.4 道岔信息管理
    5.3 动态数据监测的可视化管理
        5.3.1 模块功能
        5.3.2 设备状态三维监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的自然灾害影响快速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率统计指标综合法
        1.2.2 基于遥感数据分析法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数据处理及评估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
        2.1.2 NPP-VIIRS DNB数据影响因素
        2.1.3 经济统计数据与辅助数据
    2.2 数据预处理
        2.2.1 基于统计量法辐射归一化
        2.2.2 灾后影响区域识别提取
        2.2.3 灯光提取显着性检验
    2.3 评估方法
        2.3.1 提取统计灯光数据
        2.3.2 灯光指数计算
        2.3.3 评估模型构建
    2.4 夜光遥感数据模型适宜性分析
        2.4.1 模型适宜性
        2.4.2 灾损反演方法
        2.4.3 反演精度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奇马”台风灾情快速评估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浙江省概况
        3.1.2 “利奇马”台风概述
    3.2 夜光与GDP及人口相关性分析
        3.2.1 夜光与GDP及人口相关性模型
        3.2.2 夜光定量反演人口及GDP
    3.3 受影响面积获取和受灾人口估算
        3.3.1 受影响区域空间分布
        3.3.2 受灾人口估算
    3.4 灾损评估
        3.4.1 按受灾严重程度等级评估
        3.4.2 按恢复状况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江2020年第1号洪水”灾情快速评估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广西概况
        4.1.2 “西江2020年第1号洪水”概述
    4.2 夜光与GDP及人口相关性分析
        4.2.1 夜光与GDP及人口相关性模型
        4.2.2 夜光定量反演人口及GDP
    4.3 受影响面积获取和受灾人口反演
        4.3.1 受影响区域空间分布
        4.3.2 灯光定量估算受灾人口
    4.4 灾损评估
        4.4.1 按受灾严重程度等级评估
        4.4.2 按恢复状况评估
    4.5 针对不同自然灾害快速评估对比
        4.5.1 自然灾害评估对比
        4.5.2 估算误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灾情可视化系统构建
    5.1 Web GIS概述
        5.1.1 概念及发展
        5.1.2 Arc GIS Online云平台
    5.2 灾情可视化系统构建
        5.2.1 功能模块划分
        5.2.2 界面设计
        5.2.3 数据库构建
    5.3 台风灾损快速评估结果可视化
        5.3.1 台风灾损专题图制作
        5.3.2 台风灾情可视化
    5.4 洪水灾损快速评估结果可视化
        5.4.1 洪水灾损专题图制作
        5.4.2 洪水灾情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洪水灾害混合现实可视化模拟及场景加载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现实技术研究现状
        1.2.2 场景调度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混合现实可视化理论技术
    2.1 混合现实基本概念
    2.2 Microsoft Holo Lens全息眼镜
        2.2.1 设备参数
        2.2.2 使用方法
        2.2.3 设备优势
    2.3 Unity3D平台
        2.3.1 基础概念
        2.3.2 可拓展编辑器
        2.3.3 核心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现实可视化场景的优化加载方法
    3.1 LOD与流技术概述
        3.1.1 多细节层次技术
        3.1.2 流技术
    3.2 基于流的场景加载优化方法
        3.2.1 场景准备与LOD创建
        3.2.2 场景分块与数据压缩
        3.2.3 场景动态加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洪水灾害混合现实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4.1.1 研究区域
        4.1.2 数据来源
    4.2 软硬件环境
        4.2.1 软件环境
        4.2.2 硬件环境
    4.3 详细设计
        4.3.1 系统架构
        4.3.2 业务流程设计
        4.3.3 功能模块设计
        4.3.4 系统交互设计
    4.4 功能实现
        4.4.1 主界面
        4.4.2 基础功能
        4.4.3 场景切换
        4.4.4 无源淹没模拟
        4.4.5 洪水灾害场景漫游
    4.5 优化方法效率分析
        4.5.1 评价指标
        4.5.2 使用优化方法前后的场景加载对比测试
        4.5.3 不同数据量情况下优化方法性能测试
        4.5.4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地球的红飘带》GIS方式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会科学与地理学研究
        1.2.2 叙事学与地理学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内容与组织
2 时空叙事及其可视化技术
    2.1 事件及相关概念
        2.1.1 事件
        2.1.2 事件粒度及时间粒度
    2.2 时空叙事可视化的相关技术
        2.2.1 文本信息提取数据
        2.2.2 时空叙事可视化的维度
        2.2.3 时空叙事可视化的表达方法
    2.3 本章总结
3 数据组织及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组织
    3.2 底图与其它数据
    3.3 数据库系统的选择
    3.4 本章总结
4 《地球的红飘带》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设计目标
        4.2.1 总体设计目标
        4.2.2 具体功能及实现流程
    4.3 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4.4 本章总结
5 《地球的红飘带》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5.1 总体功能介绍
    5.2 环境搭建
    5.3 功能模块
        5.3.1 可视化功能
        5.3.2 概览查询模块
        5.3.3 人物时间查询模块
        5.3.4 县域查询模块
        5.3.5 动态模拟模块
        5.3.6 人物纪年统计模块
    5.4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基于云架构的移动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理论
    2.1 移动端GIS发展概述
        2.1.1 移动端概述
        2.1.2 GIS的起源和发展
        2.1.3 移动GIS的发展现状
    2.2 微信生态发展概述
        2.2.1 微信生态起源和发展
        2.2.2 微信生态的优势
        2.2.3 移动GIS与微信生态结合的可行性
    2.3 GIS系统的新技术
        2.3.1 微服务技术
        2.3.2 云计算技术
        2.3.3 分布式数据库
        2.3.4 容器虚拟化技术
        2.3.5 矢量切片技术
第三章 系统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3.1 用户需求与总结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功能需求
        3.2.2 数据需求
        3.2.3 低成本需求
        3.2.4 展示需求
    3.3 性能需求分析
        3.3.1 实用性
        3.3.2 稳定性
        3.3.3 可扩展性
        3.3.4 响应时间和并发性
        3.3.5 安全性
    3.4 可行性分析
        3.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4.2 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移动GIS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影像服务展示模块
        4.2.2 数据可视化展示模块
        4.2.3 检索模块
        4.2.4 测量模块
    4.3 系统后台设计
    4.4 用户界面设计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设计概要
        4.5.2 数据表设计
        4.5.3 字段设计
    4.6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4.6.1 影像展示
        4.6.2 矢量切片服务展示
        4.6.3 专题地图展示
        4.6.4 数据可视化
        4.6.5 POI搜索
        4.6.6 二维测量
        4.6.7 影像切换
        4.6.8 缩放功能
        4.6.9 路网地图功能
        4.6.10 地名分页
第五章 系统实施
    5.1 系统硬件要求
    5.2 系统测试
        5.2.1 系统测试目标
        5.2.2 系统测试环境
        5.2.3 系统测试内容
    5.3 系统实施与展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核心代码
致谢

(7)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构件空间信息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2.2.1 设计阶段
        2.2.2 生产运输阶段
        2.2.3 施工安装阶段
        2.2.4 运营维护阶段
        2.2.5 拆除回收阶段
    2.3 构件空间信息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3.1 数据库
        3.1.1 建筑信息模型
        3.1.2 地理信息系统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3.2 数字测量技术
        3.2.1 GNSS定位系统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2.4 摄影测量技术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3.3.1 自动识别技术
        3.3.2 追踪定位系统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4.2.2 设计阶段
        4.2.3 生产阶段
        4.2.4 装配阶段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4.3.2 构件施工装配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5.2.4 构件装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各章内容归纳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鸣谢

(8)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字地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创新点
2 水污染事件复杂性描述及多源信息融合
    2.1 水污染事件复杂性分析
        2.1.1 水污染事件特性
        2.1.2 水污染事件的复杂性
        2.1.3 水质模型的复杂性
    2.2 水质模拟及模型的求解
        2.2.1 污染物迁移过程
        2.2.2 水质模拟基本方法
        2.2.3 水质模型数值解法
    2.3 水污染事件数据整合
        2.3.1 水污染事件数据处理
        2.3.2 基于中间件的数据集中
        2.3.3 水污染数据资源中心
    2.4 水污染事件多源信息融合
        2.4.1 水污染信息服务模式
        2.4.2 分布式信息综合集成
        2.4.3 水污染事件信息发布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水利数字地球的水质模型耦合机制
    3.1 水利数字地球及关键技术
        3.1.1 水利数字地球
        3.1.2 瓦片金字塔服务
        3.1.3 空间信息瓦片检索
    3.2 基础平台体系构建
        3.2.1 空间视域模型
        3.2.2 3S空间信息融合
        3.2.3 水利数字地球互操作
        3.2.4 三维视景仿真
    3.3 水利数字地球服务
        3.3.1 网络地图服务
        3.3.2 地形剖面服务
        3.3.3 河道三维建模
        3.3.4 污染物动态监测
    3.4 水质模型与数字地球耦合
        3.4.1 水质模型支持体系
        3.4.2 多源数据空间展示
        3.4.3 水质模型耦合方案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杂Agent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
    4.1 水质数据拟合与加载
        4.1.1 水质数据拟合算法
        4.1.2 水质数据加载
    4.2 三角面元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
        4.2.1 河道三角网模型构建
        4.2.2 基于Agent的水质模型
        4.2.3 水质Agent模型实现
    4.3 方形面元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
        4.3.1 方形元胞自动机
        4.3.2 多智能体设计
        4.3.3 水污染可视化表征
    4.4 基于网格计算的水质模拟
        4.4.1 网格计算服务
        4.4.2 高性能体系结构
        4.4.3 模拟仿真过程分解
    4.5 本章小结
5 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构建
    5.1 应用支撑平台及其关键技术
        5.1.1 平台体系结构
        5.1.2 面向服务架构
        5.1.3 组件技术
        5.1.4 知识可视化
    5.2 平台开发流程
        5.2.1 组件化封装
        5.2.2 主题图体系
        5.2.3 可视化开发
        5.2.4 知识积累模式
        5.2.5 研讨视图服务
    5.3 综合集成服务
        5.3.1 综合集成服务体系
        5.3.2 集成化门户服务
        5.3.3 模拟仿真系统集成
        5.3.4 三库资源共享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应用实例
    6.1 研究区域概况
        6.1.1 渭河流域概况
        6.1.2 流域水污染状况
        6.1.3 流域水污染事件
    6.2 基于数字地球的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
        6.2.1 模拟仿真系统结构
        6.2.2 系统开发工具
        6.2.3 系统应用功能
    6.3 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的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6.3.1 水污染事件实验模拟
        6.3.2 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
        6.3.3 流程化应急管理模式
        6.3.4 模块化应急管理模式
        6.3.5 预案化应急管理模式
        6.3.6 一体化应急管理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平台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网络端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基于GIS的园林绿化监测与管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平台实现关键技术
    2.1. 平台开发GIS部分关键理论及技术分析
        2.1.1. OGC标准
        2.1.1.1. WMS服务
        2.1.1.2. WFS服务
        2.1.1.3. WMTS服务
        2.1.1.4. GML地理标记语言
        2.1.1.5. SLD样式图层
        2.1.2. Geoserver技术
        2.1.3. PostgreSQL/PostGIS技术
        2.1.3.1. PostgreSQL
        2.1.3.2. PostGIS
        2.1.4. WebGIS可视化技术
        2.1.4.1.OpenLayers4
        2.1.4.2. Cesium
    2.2. 平台开发架构关键理论及技术分析
        2.2.1. SpringBoot
        2.2.2. Redis
        2.2.3. HTTP协议
        2.2.4. 负载均衡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可行性分析
        3.1.2. 平台功能需求
    3.2. 系统架构设计
        3.2.1.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3.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3.2.3. 系统缓存设计
        3.2.4. 系统负载均衡
        3.2.5. 地图服务功能设计
        3.2.6. RESTful风格系统API设计
        3.2.6.1. URL设计
        3.2.6.2. 请求回复状态码规定
        3.2.6.3. 请求回复数据格式规定
        3.2.7. 系统软硬件配置方案
    3.3. 平台空间数据库设计
        3.3.1. 空间数据库总体设计
        3.3.2. 空间数据库详细设计
    3.4. 平台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地图服务发布与管理
        4.1.1. 园林绿化空间信息入库
        4.1.2 园林绿化专题地图服务的发布
        4.1.3. 地图切片发布
        4.1.4. 地图服务跨域设置
    4.2. GIS基础操作模块功能实现
        4.2.1. 地图基础操作
        4.2.2. 园林绿化空间数据编辑与实时更新
        4.2.3. 地图工具
    4.3. 三维可视化功能实现
        4.3.1. 三维模型重建
        4.3.2. 三维模型加载
        4.3.3. 三维地形加载
        4.3.4. 三维地形分析
    4.4. 园林绿化专题图查询与管理功能实现
        4.4.1. 资源分类专题
        4.4.2. 绿化指标专题
        4.4.3. 林业指标专题
        4.4.4. 气象指标专题
        4.4.5. 应急管理专题
        4.4.6. 实时指标监测专题
    4.5. 统计分析功能实现
        4.5.1. 条件查询
        4.5.2. 统计结果可视化
        4.5.3. 统计结果详情
    4.6. 系统权限及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WebGIS三维实景地图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图信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图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实验系统相关的技术与理论概述
    2.1 Cesium三维地球引擎
        2.1.1 Cesium框架介绍
        2.1.2 数学基础
        2.1.3 Cesium渲染机制
    2.2 WebGIS技术介绍
        2.2.1 WebGIS架构介绍
        2.2.2 WebGIS技术特点
    2.3 实验系统相关前后端技术介绍
        2.3.1 HTML5
        2.3.2 XML
        2.3.3 AJAX
        2.3.4 WebGL技术
        2.3.5 HDFS
    2.4 城市规划管理相关理论
        2.4.1 城市规划管理基本概念
        2.4.2 城市规划管理特点
3 多源数据与三维重建技术
    3.1 多源数据概况
    3.2 多源数据组织及处理
        3.2.1 数据获取方式
        3.2.2 数据格式转换
    3.3 实景数据三维重建
        3.3.1 三维建模方式
        3.3.2 建模技术难点研究
        3.3.3 三维实景地图的构建
4 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与实现
    4.1 多源数据结构
        4.1.1 实景数据结构特点
        4.1.2 多源数据结构特征
    4.2 数据存储技术研究
        4.2.1 HDFS系统架构
        4.2.2 MapReduce技术分析
        4.2.3 HDFS中小文件紧凑型存储结构
    4.3 数据存储机制构建与实现
        4.3.1 数据存储总体架构
        4.3.2 数据存储机制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5.1 需求分析
    5.2 总体架构设计
        5.2.1 功能模块设计
        5.2.2 系统总体设计
        5.2.3 系统具体功能用例图
        5.2.4 系统架构优化
    5.3 技术路线
    5.4 规划管理应用系统特点
6 实验系统实现与规划管理应用分析
    6.1 系统开发环境
        6.1.1 软硬件环境
    6.2 实验系统实现与规划管理应用
        6.2.1 功能模块实现关键技术
        6.2.2 规划管理查询展示模块
        6.2.3 分析辅助模块
        6.2.4 数据管理模块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Web GIS可视化创作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信息技术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设计研究[D]. 张玉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信号BIM运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D]. 任晨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的自然灾害影响快速评估[D]. 王晓荣.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6)
  • [4]洪水灾害混合现实可视化模拟及场景加载优化方法研究[D]. 阮舜毅.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地球的红飘带》GIS方式的表达研究[D]. 何士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云架构的移动GIS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银川市自然资源局为例[D]. 王斌. 长安大学, 2020(06)
  • [7]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8]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D]. 高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9]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平台研建[D]. 李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WebGIS三维实景地图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小敏.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Web GIS可视化创建系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