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引领发展的理论创新

以文化引领发展的理论创新

一、以文化策动发展的理论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渠爱雪,孟召宜[1](2021)在《文化引领下大运河江苏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战略思路与实践路径》文中指出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应深入实施文化引领牵动、文化项目撬动、文化品牌带动、文化创意策动、城乡区域联动、创新政策促动六大战略,保护修复运河生态,重构人地系统,形成高颜值生态空间;保护利用运河遗产,重构景观系统,形成高品位文化空间;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重构产业系统,形成高效益生产空间。最终,通过彰显运河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引领、人文精神的能动引领、产业转型的先导引领,重构沿线区域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精神秩序,建立一种协调和统一的新型文化生态关系,实现大运河江苏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孟召宜,渠爱雪[2](2021)在《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借鉴后生产主义乡村研究,基于后生产主义视域,以大运河徐州段为案例,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大运河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经济形态、主要功能及文化景观的变迁。研究表明:后生产主义时期,大运河具有服务业化、多功能化、生态化等特征,并呈现多元景观和价值空间;大运河徐州段传统运河——沿线工业化——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过程,也是运河从生产性逐步演化到后生产性的过程;新时期,在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徐州段应以打造高颜值生态廊道、高品位文化廊道、高效益经济廊道为导向,大力实施文化引领牵动、文化创意策动、文化项目撬动、城乡区域联动战略,推动面向旅游消费、高品质居住和生态服务的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统筹推进徐州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

陈亚芬,周颖,姜文欣[3](2021)在《城乡等值化导向下的城郊连片式村庄规划探索——以溧阳市城郊四村庄为例》文中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动下,特别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环境下,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向加速融合发展转变。溧阳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组成部分,结合城郊型乡村在协同共享、生态环境、功能复合、空间潜能等方面价值显着特征,以其城郊四村为例,以整体价值提升为导向,打破传统村庄"点"式发展带来的瓶颈,连片式统筹,围绕"绿、业、人、地、居、治"等六个维度探索城乡等值化的规划路径。构建"片区统筹发展策划-四村联编村庄规划-实施行动项目库"联动一体式发展及管控衔接的操作体系,为城郊村庄提供城乡融合发展新思路。

李果,陈建滨,高梦薇,付洋[4](2021)在《从“统筹”到“融合”——成都乡村规划十七年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成都十七年乡村规划工作的梳理与提炼,从规划手段、理念、视角等方面入手,总结了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过程中各历史阶段的规划技术特点,深入分析了每个阶段乡村规划工作如何应对乡村发展、生态保护、特色塑造、文化自生、社会治理等主要问题,明晰了成都乡村规划实践探索的整体脉络,期望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未来全国乡村规划工作作出有益的思考。

陈昫,闫萍[5](2021)在《“文化变革”:国外长期照护服务的研究进展与实践举措》文中指出"文化变革"是西方国家针对长期照护问题所提出的创新性服务设计与实践策略,旨在构筑老年人导向型的服务体系,提供老年人安全型的保障措施,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的养老环境。文化变革具有"照护理论说""照护目标说""照护实践说"三项基本内涵,采取"伊甸模式""源泉模式""温室模式"三种实践形式。我国应系统考察文化变革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科学看待文化变革所面临的"发展力"问题与"应对力"问题,引鉴文化变革的政策启示与实践启示,推进我国本土化的长期照护体系建设。

范玉刚[6](2021)在《“两新”文艺生成的时代语境与创新价值阐释》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当下全面繁荣发展的大文艺格局下,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

朱鸿亮[7](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邓燕[8](2021)在《论基于“三力”模式的成都主题文化战略》文中研究说明

周欢[9](2021)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文中提出

杨诗怡[10](2021)在《文化消费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转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以文化策动发展的理论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文化策动发展的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引领下大运河江苏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战略思路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大运河江苏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背景透视
2 大运河江苏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条件研判
    2.1 发展基础
        2.1.1 综合地位举足轻重
        2.1.2 历史文化丰富多样
        2.1.3 水运功能光耀古今
    2.2 存在问题
        2.2.1 遗产内涵研究不够充分,挖掘阐释尚不深入
        2.2.2 遗产保护开发水平不一,整体规划尚未形成
        2.2.3 沿线协作水平有待提升,部门管理亟需协调
        2.2.4 沿线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亟需加强治理管理
3 文化引领大运河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战略思路
    3.1 发展原则
    3.2 发展战略
4 文化引领大运河江苏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实践路径
    4.1 保护修复运河生态,重构人地系统,打造高颜值生态空间,以运河生态文明助推沿线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4.1.1 加强运河环境保护修复,促进沿线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4.1.2 树立运河大生态系统理念,构筑区域功能性生态廊道
        4.1.3 积极彰显运河航运文化,发展绿色航道现代物流
        4.1.4 发挥运河生态文明引领作用,促进沿线区域绿色发展
    4.2 保护利用运河遗产,重构景观系统,打造高品位生活空间,以运河文化精神能动引领沿线区域社会经济内涵发展
        4.2.1 加强运河遗产保护,延续江苏运河文脉
        4.2.2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打造运河文化标识
        4.2.3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运河文化惠民
        4.2.4 弘扬江苏运河精神,引领区域转型发展
    4.3 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重构产业系统,打造高效益生产空间,以运河文化产业先导作用引领沿线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4.3.1 实施文旅融合计划,促进沿线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规模发展
        4.3.2 实施“运河旅游+”计划,促进沿线区域传统文化产业优质发展
        4.3.3 实施“互联网+”计划,促进沿线区域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4.3.4 实施“运河文化+”计划,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5 文化引领大运河江苏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普查摸底研究,夯实运河文化引领空间重构的科学基础
    5.2 加强相关规划衔接,筑牢运河文化引领空间重构的刚性保障
    5.3 健全创新沿线区域合作机制,壮大运河文化引领空间重构的发展合力
    5.4 完善创新沿线区域管理体制,营造运河文化引领空间重构的全新环境
6 结语

(2)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运河徐州段概况与研究思路方法
    (一)大运河徐州段概况
    (二)研究思路方法
二、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的阶段认知与功能定位
    (一)线性时间观下大运河徐州段的阶段认知与功能定位
    (二)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徐州段发展阶段与功能定位再认识
    (三)运河文化带——后生产主义时期大运河徐州段的新阶段与新功能
三、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的景观取向与景观重构
    (一)生产主义时期大运河徐州段传统文化景观
    (二)生产主义解构时期大运河徐州段现代景观
    (三)后生产主义建构时期大运河徐州段景观重构
四、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建设维度
    (二)建设思路
    (三)建设措施

(3)城乡等值化导向下的城郊连片式村庄规划探索——以溧阳市城郊四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传统城乡关系下城郊型村庄下的发展困惑
    1.1 绿与业:乡村功能的异化影响村庄生态价值的发挥
    1.2 业与人:离土不离乡下的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1.3 人与地:资源配置缺乏统筹带来的空间价值未有效发挥
    1.4 人与居:均等化的设施配套难以支撑个性化发展需求
    1.5 人-业-治:城郊乡村自我价值意识觉醒与治理单一之间的矛盾
2“城乡等值化”规划内涵及构建目的
    2.1“城乡等值化”内涵及经验
    2.2“城乡等值化”规划目的
3“城乡等值化”思维下的规划策略
    3.1 打破城乡界限,建立区域等值的顶层战略研究
    3.2 提升生态价值,维持区域优良的生态本底
    3.3 挖掘核心价值,聚焦特色资源的产业功能策划
    3.4 借力政策工具,推动国土空间布局优化
    3.5 聚合多样人群,定制协同共享的服务配套体系
    3.6 着眼持续运营,创新乡村发展的治理体系
4 溧阳市城郊四村实践
    4.1 城郊东部四村基本概况
    4.2 四村现状特征及问题
    4.3“城乡等值化”思维下的四村的规划思路及对策
        4.3.1 规划思路
        4.3.2 规划策略
        4.3.2. 1 多维度区域价值挖掘,提炼形成统领品牌
        4.3.2. 2 营造“水韵江南特色”,极致发挥环境价值
        4.3.2. 3 经营“水韵功能群落”,极致发挥共享价值
        4.3.3 强化“水韵人居品质”,极致盘活存量价值
        4.3.4 建立“共享服务配套”,极致发挥生活价值
        4.3.5 以项目类型定运营模式,助推多元价值实现
5 结语

(5)“文化变革”:国外长期照护服务的研究进展与实践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文化变革的内涵争鸣
    (一)主张“养老自由”的“照护理论说”
    (二)聚焦“老年尊严”的“照护目标说”
    (三)提倡“老年人导向型服务”的“照护实践说”
二 文化变革的实践探索
    (一)伊甸模式
    (二)源泉模式
    (三)温室模式
三 文化变革的现实挑战
    (一)文化变革的“发展力”问题
        第一,照护团队的建设问题。
        第二,照护经验的推广问题。
        第三,照护理念的认同问题。
        第四,照护服务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文化变革的“应对力”问题
        第一,采用“防养结合”的服务策略,防疫服务与照护服务并重。
        第二,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安全需求,营造老年健康安全感。
        第三,开展合作型照护,提升长期照护服务质量。
四 文化变革的政策与实践启示
    (一)政策启示
    (二)实践启示
        第一,推进“有养”基础目标的实现。
        第二,推进“安养”远景目标的实现。
        第三,推进“优养”特色目标的实现,即做好“善养”和“医养”的相关工作。
        第四,推进“智养”交流目标的实现。

(6)“两新”文艺生成的时代语境与创新价值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新”文艺现象的重要论述与生成语境阐释
二、“两新”文艺的时代特征与价值诉求
三、“两新”文艺对中国文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召唤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以文化策动发展的理论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引领下大运河江苏段多元价值空间重构的战略思路与实践路径[J]. 渠爱雪,孟召宜. 中国名城, 2021(11)
  • [2]后生产主义视域下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 孟召宜,渠爱雪.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城乡等值化导向下的城郊连片式村庄规划探索——以溧阳市城郊四村庄为例[A]. 陈亚芬,周颖,姜文欣.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 2021
  • [4]从“统筹”到“融合”——成都乡村规划十七年的实践探索[A]. 李果,陈建滨,高梦薇,付洋.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 2021
  • [5]“文化变革”:国外长期照护服务的研究进展与实践举措[J]. 陈昫,闫萍. 新视野, 2021(05)
  • [6]“两新”文艺生成的时代语境与创新价值阐释[J]. 范玉刚. 文艺争鸣, 2021(08)
  •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论基于“三力”模式的成都主题文化战略[D]. 邓燕. 西华大学, 2021
  • [9]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研究[D]. 周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10]文化消费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转型设计研究[D]. 杨诗怡. 江南大学, 2021

标签:;  ;  ;  ;  

以文化引领发展的理论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