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路的地球同步卫星定位方法实验分析

基于道路的地球同步卫星定位方法实验分析

一、基于道路的地球同步卫星定位方法试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晓丽[1](2021)在《新一代气象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在大气污染模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规模和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日益突出的空气污染问题,对大气污染的模拟与预报逐渐成为当今的热点社会问题也是一项科学难题。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模式预报水平的发展,空气质量预报模式逐渐成为空气污染领域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式。同时资料同化技术能够为预报模式提供准确的初始条件,成为降低模式预报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大气气溶胶对气候系统和环境污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大气探测技术获取大气气溶胶数据已成为大气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获取方式。充分利用好现阶段先进的新一代卫星气溶胶资料是当前空气质量预报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结合WRF-Chem预报模式,在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系统中使用三维变分方法,分别研究能够同化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3号(FY-3A)卫星,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风云4号(FY-4A)卫星气溶胶资料的同化系统,结合实际大气污染个例设计同化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同化试验对预报的改进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GSI同化系统构建风云3号(FY-3A)卫星气溶胶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将风云3号卫星气溶胶数据成功引入GSI同化系统中,用WRF-Chem模式做预报,使用NMC(National Meteorology Center)方法统计了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较好地反映了14种气溶胶变量的垂直特征。经过同化试验之后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值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值整体优化了接近30%,进一步验证了AOD资料同化系统的积极影响。同化卫星资料后,分析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沙尘天气信息,风云3号(FY-3A)卫星同化试验比MODIS卫星资料同化试验效果更好一些。进一步验证了风云3号(FY-3A)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对模式预报的改进效果。(2)进一步改进同化系统,基于静止卫星能够对同一地区连续观测的特点,构建基于静止气象卫星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气溶胶资料快速更新同化系统。将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气溶胶资料引入GSI分析系统中,并应用在2017年5月发生的一次强沙尘天气中,通过实际天气个例研究发现,同化AHI卫星AOD资料的试验在AOD值强度和覆盖度上都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大值中心区附近。与地面监测站AERONET站点数据对比发现,“AHI 1h DA”同化试验的改进效果最为明显,比其他更接近地面观测站,可能是由于同化了高频数据,有助于提供丰富的初始场信息,充分检验了同化系统的有效性。(3)选取一次实际沙尘天气个例,基于以上GSI中构建的快速循环同化系统,将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4号(FY-4A)卫星的气溶胶数据成功接入GSI系统,系统地对比了其对沙尘天气气溶胶预报效果的影响。模式引入卫星AOD观测值后分析场中引入了研究区偏东北地区,北部平原地区以及东南地区几个沙尘的主要沙源。通过同化试验中气溶胶各组分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大气气溶胶在沙漠戈壁和北京地区的大值区主要是由于沙尘气溶胶的增加,华南上空AOD主要以P25组分分量为主。同化试验均反映了研究区域内AOD的增量中心且与卫星观测场中AOD高值区分布一致,同化调整后分析场的气溶胶信息更加丰富。试验研究表明我国风云4号(FY-4A)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系统在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根据以上工作,为了结合风云4号(FY-4A)卫星和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数据的各自优点,研究了两种卫星气溶胶资料的联合同化系统,对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进行卫星资料同化试验,接着用WRF-Chem模式模拟AOD分布。同时同化风云4号(FY-4A)卫星和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气溶胶资料的同化试验能够充分利用两种卫星在不同区域的数据覆盖度的优势,观测资料的增加丰富了在北京、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AOD大值分布区,为分析场提供了更丰富的气溶胶观测信息和更准确的模式初始场描述。为未来我国风云卫星气溶胶数据的推广提供参考。

刘雪[2](2020)在《基于网络脆性分析的交通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道路网络也变得更加复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提升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路网密度,增加通行能力供应量。二是进行有效的交通管理与控制,通过对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来提升已有道路的通行能力。交叉口作为城市路网的瓶颈,是交通拥堵和事故的主要发生地。合理有效地交叉口控制方案,可以减少交织车辆的冲突,降低交叉口延误,增加路网通行能力,从而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本文开展基于网络脆性的交通控制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道路交通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交通事故或拥堵的发生会激发系统的脆性,进而导致交通系统的崩溃。随着道路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系统的脆性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为降低城市交通系统脆性风险,需要对系统脆性源的构成进行分析。本文应用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城市交通系统脆性源,通过对其脆性基元的权重分析,找出提升交通网络稳定性、降低网络脆性风险的主脆性源,为后续交通控制方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交通控制方法作为提升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都是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首先通过车辆导航定位方法(第三章)的研究,来确定车辆位置信息;并通过基于视频的道路网络信息采集(第四章)来确定道路网络的交通状态信息。以上述两章内容为技术支撑,建立基于混合优化模型的交叉口控制方法(第五章)。最后搭建了基于Hadoop平台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为后续控制方法的验证提供平台。本文具体研究如下:(1)城市交通系统的脆性源分析在论述城市交通系统这一复杂系统脆性及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城市交通系统的脆性源及权重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计算可知,方案层中重要度向量结果排序前四位依次为:驾驶员、行人、管理和交叉口特性。即通过对以上四个主脆性基元的调整改善,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降低道路网络的脆性风险。鉴于人在交通系统中的复杂性和社会性,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管理和交叉口特性这两个脆性基元,为后续开展控制方法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基于北斗的车辆导航定位方法基于北斗的车辆导航定位可以提供准确的车辆的位置信息及路径信息,为交通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在论述北斗定位及航迹推算定位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无迹卡尔曼模型的优点,建立基于UKF的北斗/航迹组合定位算法。为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采用电子地图匹配来进行定位修正。最后通过跑车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相对单一定位方式在定位精度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3)基于视频的道路网络信息采集方法基于视频的路网信息采集可以方便、准确的提供道路网络上路段及交叉口的交通状态信息,为交通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信息支持。视频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完成全景交通场景的视频拼接融合,应用的核心算法是改进多重投影全景图像拼接算法;第二层对已生成的全景交通场景视频进行视频中物体的边缘信息提取,应用的核心算法是基于时空上下文的边缘信息提取算法;第三层是完成对行驶车辆的识别及信息采集,这一层中的核心算法是模糊特征识别算法。由于模糊特征识别算法较为成熟,只要在所提取的边缘信息准确且充分,该算法均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因此本文主要完成前两层核心算法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基于视频的道路网络信息采集系统的搭建。(4)基于混合优化模型的交叉口控制方法有效的交通控制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道路网络的通行能力,是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核心策略。由第二章网络脆性分析可知平面交叉口极易诱发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脆性风险,因此该部分研究主要针对平面交叉口进行优化。结合第三章导航定位方法提供的车辆位置信息和路径信息,及第四章提供的道路网络交通状态信息,文章构建了基于混合优化模型的平面交叉口控制方法,重点对排队长度和延误时间进行优化,应用遗传算法对多目标方程的求解。算法验证中,通过计算交叉口在轻度、中度、重度交通需求下的车辆通行情况,得出该模型对不同交通需求均有较为有效的信号控制方案,特别是在中、重度交通需求下,可以有效的降低交叉口的排队长度和延误时间。(5)基于Hadoop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交通控制方法是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本文应用视频信息采集系统完成道路网络中实时交通状态信息的获取,并根据车辆所处位置及路径信息,对路网中的交叉口控制进行配时优化,从而改善道路网络的脆性问题。文章选用Hadoop平台进行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搭建,集成了智能车导航定位、视频信息采集、交叉口控制系统等组成部分,完成了交通场景及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通过仿真测试,该平台子系统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协同性,优化后的控制方案有效的降低了交通系统的脆性风险。

胡晓炜[3](2020)在《地基望远镜目标跟踪与激光光尖自动导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基于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地基激光发射望远镜项目,以地平式跟踪机架、直流电机直接驱动的光学望远镜为应用背景,对指向控制、卫星跟踪和激光光尖自动导星方法进行研究,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本文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望远镜控制软件系统开发,二是激光图像处理。望远镜控制软件系统主要负责指向控制和卫星跟踪,包括理论位置获取、跟踪算法实现、指向误差修正、人机交互与网络通信等功能,激光图像处理主要用于光尖检测与标定,包括CCD校正、滤波降噪、边缘检测、激光光尖与星像识别、坐标计算等功能。在学习、继承了天仪公司原有望远镜软件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该望远镜控制系统的算法设计和软件开发,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在指向控制方面,选用机架模型进行指向误差修正,首先测定码盘零点偏差,再获取多组全天区的指向误差数据,包括方位轴、高度轴、方位误差、高度误差,通过Matlab最小二乘拟合,得到机架模型的系数,并在控制程序中实时纠偏。在显着性水平α=0.05下进行残差分析,剔除偏离过大的点以提高拟合精度。通过计算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F检验的p值验证了模型有效性。经测试,模型修正后的指向精度优于5"。在卫星跟踪方面,首先使用星历预报软件,利用下载的TLE数据,生成本站点的卫星预报引导文件,数据率为每秒1个点。其次,对于经过正北方向的卫星,其方位预报值会在360°(0°)处发生跳变,为保证望远镜跟踪卫星过程的连续性,先对预报引导文件进行预处理,将该类卫星的预报方位值中大于180°的值减360°,使方位预报值连续不跳变。跟踪过程中当前时刻的卫星理论位置,通过对预报文件的插值得到。编写Matlab程序用拉格朗日多项式插值和牛顿多项式插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插值方法在阶次为2时,达到最高精度,插值误差小于0.01",并对插值点位置进行比较,在阶次低时,中间位置与两端位置对插值精度影响不大;高阶次时,在端点位置插值会产生龙格现象。由于采样频率较高,在跟踪系统设计中选用多项式系数求解法进行插值,每4个点作为一组插值数据,构建增广矩阵求得系数的唯一解。经试验与计算,3阶多项式插值误差小于0.01",完全满足卫星跟踪精度需要。使用Matlab/Simulink建立跟踪系统仿真模型,对位置环PID分析校正,试验表明,采用带输入前馈的PID算法能够提高跟踪精度。在卫星跟踪程序中使用时间间隔为2ms的多媒体定时器,定时触发跟踪子程序。为提高精度,在跟踪子程序中,实时读取当前时刻,并利用预报引导文件中相邻的4个点,插值得到当前时刻的卫星预报理论位置,并与伺服系统反馈的卫星实际位置进行比较,通过增量式PID方法调节跟踪速度。经测试,两轴的跟踪误差RMS小于0.5"。在激光光尖自动导星方面,由于距离远、大气消光严重等因素,激光光尖无法呈现标准楔形,现有方法无法对光尖实时精准标定。本文提出基于霍夫检测的算法,可以实现对激光光尖坐标实时计算与标定,并有较高容错率,在背景亮度不均匀及环境变化情况下仍能正常检测,提高了激光测距的效率及光束指向目标的精确度,减少人工调整激光指向的工作量。根据实拍的图片试验,光尖检测偏差在2个像素以内;在激光光尖导星系统中,算法的稳定性和精确度也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算法实现上,通过CCD暗场和平场校正、多图叠加、高斯滤波、图像增强的方法提高图像质量。对比了空域法与频域法的算法原理与处理效果,并选用空域法编程实现。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提取前景、Sobel算子检测边缘、并基于霍夫变换拟合相交直线。考虑背景干扰、激光器功率小导致的光尖成像暗弱、阈值选择偏差等因素影响,选取多条有效直线进行筛选,最终对CCD靶面上激光位置进行标定,基本达到了在肉眼识别不清的情况下检测出激光光尖,并精确计算出光尖的坐标。结合质心算法计算出的卫星星点质心坐标,可以确定光尖与星点质心的偏差量,从而控制望远镜转动以消除偏差。当光尖准确指向星点质心时,望远镜发出的激光束将准确对准卫星,达到激光光尖自动导星、无需人为判断人为处理的科学目标。

曾心[4](2020)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琳琅满目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优秀的影视资源浩如烟海,铺天盖地般一卷袭向各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也深受影视作品的熏陶,各类富有不同魅力的影视作品对教学的影响愈加强烈。国外对于影视资源在教育上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步由理论走向实践化,国内也渐渐感受到该资源带给课堂的积极效果,但是发展起步还是比较慢,更多的是对于文科类的研究,理科研究成果匮乏。笔者看中影视资源的开发所带给高中物理的教学价值,该资源将成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笔者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和开发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研究所用到的理论依据分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视听教学理论,方法主要是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将其与当下非常热门的微视频进行了比对,以来加强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导向。再通过调查问卷对湖南省6所不同的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高中物理教师对影视资源在物理课堂上的运用有着较高的认同,认为其研究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但也承认在使用和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教师在使用时所遇到的疑难,笔者在第三章将影视资源按照科教类电视节目、纪录片资源、电影资源、新闻资源进行了详细分类,明确规定了使用时需满足的原则:需要性、科学性、典型性和生活性原则,根据其分类特点将视频划分成问答类和情景教学两大类模式,并按照两大模式建立了视频资源库,基本涵盖整个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最后在第四章重点针对不同授课类型和不同教学环节,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教学案例并分别总结了应用时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供参考,新授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焕然一新,妙趣横生的资源;活动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能够创设场景,有组织性有调控性的资源;复习课在应用时需要选取能够延伸拓展,全面综合的资源;导入环节最主要的是注重问题意识;讲授环节最主要的是化抽象为具体;总结环节最主要的是注重拓展提升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杨钒钰[5](2020)在《基于分层结构的卫星网络时间同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人们对通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星网络凭借其独特的平台优势,克服了地面通信网络的地理因素局限,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卫星网络不仅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全覆盖,而且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通信服务的需求,这些优点使得卫星网络在通信系统中发挥日益显着的作用,并成为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在卫星网络正常工作过程中,卫星间的协同控制、数据信息传输及自主定位等技术的实现都需要卫星网络系统的时间同步作为基础。因此,本文针对卫星网络时间同步问题展开研究,旨在设计出耗时更少的全卫星网络时间同步方法。本文对此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将卫星网络实现时间同步的过程分为了构建分层同步结构与执行层间同步两个阶段,并根据星间的链路时延差异,在基于跳数的卫星网络与基于链路时延的卫星网络的不同场景下,分别介绍了通过广度优先最短路径算法与通过Dijkstra算法的同步层构建方法,给出了这两种同步层构建方法的思想及具体实现步骤。(2)在基于跳数的卫星网络时间同步场景中,针对通过广度优先最短路径算法确定层间同步路径会导致全卫星网络完成同步时间增加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上层已同步卫星与下层待同步卫星的相邻层间结构,将其转化为二分图匹配问题进行求解,结合匈牙利算法思想,提出了层间同步均衡匹配算法。相比于广度优先最短路径算法,层间同步均衡匹配算法通过不断寻找相邻层间结构的增广同步路径,获得各层间最多的卫星匹配对数,有效减小了层间额外产生的时延。最后通过仿真对层间同步均衡匹配算法和广度优先最短路径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层间同步均衡匹配算法能够有效减小全卫星网络完成同步的所需时间,实现卫星网络时间同步的性能优化。(3)在基于链路时延的卫星网络时间同步过程中,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时间基准星的选取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卫星网络内各卫星均未搭载高精度时钟的场景,提出了全卫星网络同步时间最短的基准星选取方法。通过仿真验证,相比于随机确定时间基准星的同步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全网完成同步的所需时间。针对卫星网络内有限颗的卫星可以附加高精度时钟模块作为时间基准星的场景,以全网完成同步所需时间最短为目标,根据卫星间的链路时延差异对网络内的卫星进行簇划分,提出了基于凝聚层次分簇的多基准星选取方法。通过仿真结果验证,相比于多基准星随机选取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全网完成同步的所需时间。

周志宇[6](2019)在《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跳闸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负荷增长和电网发展,我国电网的不断扩张,特别是特高压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大容量、长距离的跨区域输电线路不断投入应用,线路走廊逐渐延伸至山火多发地区,山火灾害引发的问题愈发突出。每年的山火多发季节或多或少都将出现山火引起输电线路跳闸的事故,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重合闸失败。山火灾害具有蔓延区域广、爆发时间密集等特点,能够造成域内多条线路连锁式跳闸故障,其对电网的冲击会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电网结构失衡,降低供电可靠性,甚至导致大范围线路输电中断,造成大面积地区突然出现停电事故,威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可以说,山火灾害已成为输电线路跳闸停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山火灾害下电网故障的风险,提高山火灾害防治的效率和针对性,及时有效地指定电网故障应急处置策略,本文以火点动态亮温阈值值判识技术、三重嵌套气象数值计算模式和电网安全稳定分析方法为基础,以山火条件下输电线路跳闸的概率计算和电网线路关键性分析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由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跳闸风险评估方法及应对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多种电网典型自然灾害的灾害故障机理、灾害模型及防治措施,分析了各种灾害的致灾因子及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电网灾害风险评估基础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如何定义和表述风险,如何针对灾害特点进行电网故障风险管理等;最后,介绍了电网灾害预警技术和灾害障应对与防治措施,作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引起的电网故障应急处理指导依据。电网自然灾害险及预防基础理论研究有利于理解自然灾害与电网故障风险之间的联系,是电气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交义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后续山火灾害下电网的故障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凭借真型大容量输电线路山火跳闸试验场的良好试验条件与测量优势,对输电线路山火跳闸现场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论述了温度、颗粒以及电子离子浓度对间隙击穿的影响,并考虑上述影响条件对火焰燃烧时电网线路间隙击穿机理进行了研究,由此构建了输电线路间隙击穿模型通过大量历史统计数据,总结了山火的时间与空间(地理)分布规律,并以人为致火因素为分析重点,闸述了山火高发期与人类生产、祭祀等活动的关联性;基于山火网格密度预报酸法,提出了输电线路山火预警方法,实现了线路走廊山火的定量预测。(3)针对现有的山火监测方法无法广域实时监测火点和获取线路所处微地形区域的小尺度气象数据,难以准确实时地分析山火条件下线路跳闸概率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考虑山火灾害的输电线路跳闸概率实时分析方法。基于同步卫星技术实现了输电线路附近山火的实时监测,提出了多重嵌套的中小尺度气象预报模式以解决气象数值预测精确度与时效性的矛盾,并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提出了综合考虑降水、植被、风场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线路跳闸概率实时计算模型。以某省历史山火高发期的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准确地分析输电线路山火跳闸概率,为大范围山火灾害下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应急处置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4)针对现有关键路辨识方法评估角度单一,且指标权重选取多依靠主观经验的问题,提出了电网输电线路关键性评估方法,从线路的运行特征与跳闸后果两个角度总结和建立了线路关键性评价标集;基于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构建了多角度的关键线路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以某省历史山火高发期为案例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有效地辨识出大范围灾害下电网中的关键线路,为大范围山火灾害下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辅助决策指导。(5)通过统筹分析输电线路山火跳闸概率及线路在电网中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大规模山火灾害下输电线路风险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博弈论原理,以故障风险作为支付函数,求解了电网山火故障应对策略,以此提供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对策。在该策略的指导下,从应急处置和主动防范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火点动态阈值判识的山火应急处置方法和基于需求侧响应的负荷转移策略。算例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有效量化火点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优化人员、物资、装备的分布和调用;改善电网负荷曲线,从根本上降低电网山火事故的风险,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孙焱,张波,舒逢春[7](2019)在《地球卫星VLBI观测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地球卫星在资源、导航定位、授时、跟踪以及数据中继等经济和军事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传统的测距测速技术已无法满足对卫星定位精度的实际需求。由于VLBI技术具有高精度角分辨率的特点,人们尝试将其应用于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针对卫星VLBI观测方面,首先介绍了卫星VLBI观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传统河外射电源VLBI观测的差异,然后介绍了中外学者应用VLBI技术进行地球卫星观测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成果,最后对以往近地卫星VLBI观测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讨论了目前以及将来可能的解决方案。

严丹,张会彦,成璇,奚小瑾,乔荣川[8](2015)在《NTSC 50cm光学望远镜的天体测量精度评估》文中指出通过6个不同天区梅西耶天体的CCD观测图像,对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新建的50 cm光学望远镜进行了天体测量精度评估,确定本系统数字图像数据归算的最佳底片常数模型为3阶(20常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地球同步卫星和不规则天然卫星(木卫六)进行试验观测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地球同步卫星,在赤经和赤纬方向的内符合精度分别为0.320″和0.280″,而木卫六在赤经方向和赤纬方向的观测精度分别为0.100″和0.105″。较好的天体测量精度说明了本套光学观测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地球同步卫星和较亮天然卫星精密定位观测的需求。

张会彦[9](2011)在《漂移扫描技术在CAPS定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APS)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它采用商用地球同步卫星构成基本星座,由地面系统生成导航信号,通过转发方式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授时。GEO卫星的精密测轨和定轨是该系统中的关键任务之一,其精度直接影响到用户导航定位的精度。地基式光学观测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位置测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光学测角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轨道在切向上提供一种约束,为GEO测角和测距资料的联合定轨提供保障。本文利用小口径光学望远镜与具有漂移扫描功能的CCD照相机及相关软硬件相结合,构建起了一套GEO卫星光学测角系统。论文介绍了该GEO同步卫星光学观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系统的硬件安装与调试及相关控制和计算软件的编写和调试,并就在系统联调过程中遇到的软硬件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详细阐述了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利用漂移扫描模式和凝视模式交替观测背景恒星和GEO卫星,获得了大量的实验观测数据。表明在引入漂移扫描技术之后,GEO卫星的光学观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不但大大提高了观测资料的数量,而且提高了观测位置的精度。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内符合精度评估,以及与伪码扩频测距系统联合定轨得出其外符合精度,最终实现了光学测角系统和伪码测距系统的联合定轨。从观测资料分析处理的结果来看,实测获得的GEO卫星的测角资料,其位置精度比现有的卫星测角观测精度高出一个数量级。初步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该系统的卫星定位精度优于0.5角秒,可以为CAPS中GEO卫星高精度定轨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

宋小勇[10](2009)在《COMPASS导航卫星定轨研究》文中认为鉴于卫星导航系统在军民用领域的巨大作用,世界主要大国及地区已经或正在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精密定轨技术是卫星导航的核心技术。针对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卫星导航系统在星座设计及运行体制方面的技术特点,本文重点研究不同高度卫星组合定轨、GEO卫星精密定轨和预报以及基于星间链路的导航星历自主生成技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系统介绍了导航卫星精密定轨基础理论及方法,分析比较了精密定轨中采用的几种主要参数解算方法。针对卫星动力学方程中包含间断力模型函数时出现的数值积分问题,提出了光滑函数拟合的解决方法,并用含间断点二体问题模拟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分析了GEO、IGSO、MEO三种不同轨道卫星组合定轨时动力学模型构建问题,介绍了组合定轨观测方程中主要误差的改正方法,详细给出了双差算子的构造方法,提出了可约化不同层次局部参数的非差解算方法。(3)研制了基于伪距观测的多星定轨软件,分别采用非差和双差处理模式用国内站实测GPS数据及模拟数据进行了定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区域站伪距数据进行不同高度卫星组合定轨,精度能够优于10m。(4)推导了基于载波相位及伪距组合定轨时模糊度参数协方差估计公式,分析了轨道高度对模糊度参数解算精度的影响,指出了GEO卫星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不易准确确定的原因。用仿真数据进行了区域站载波相位定轨试验以便验证卫星定轨精度。(5)针对GEO卫星机动期间定轨及预报问题,提出了将分段常数加速度模型、脉冲加速度模型、脉冲机动力模型用于卫星机动力建模,并用C波段转发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6)将扩展Kalman滤波方法用于GEO卫星定轨,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Kalman滤波方法对GEO卫星定轨,通过合理控制动力学噪声,能够实现卫星轨道机动前后精度的平滑过渡。(7)构建了基于实测卫星姿控发动机喷力及卫星姿态数据的GEO卫星机动期间动力学模型,并用C波段转发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用于卫星机动期间轨道预报。(8)比较了几种星间测距技术特点,分析了星间测距观测主要误差源和修正方法。针对采用时分多址星间双向测距体制时的时标归化问题,提出了多项式拟合外推的解决方案。(9)介绍了基于星间测距的星间自主时间同步原理。提出了一步Kalman滤波法、两步Kalman滤波法以及集中处理法三种星间自主时间同步方法。仿真处理结果表明星间时间同步精度主要与星间观测量精度有关。(10)给出了基于星间测距技术的导航卫星分布式自主定轨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提出了采用Kalman滤波方法进行分布式自主定轨的一步法、两步法及SRIF方法,并依据仿真处理结果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劣。(11)研究了基于星间测距资料的导航卫星自主定轨星座整体旋转不可测问题,分析了导航卫星轨道定向参数长期预报精度,推导了利用卫星预报星历中轨道定向参数控制星座整体旋转的详细算法,给出了具体实现步骤。(12)研制了利用星间测距技术进行分布式自主定轨软件。采用GPS精密星历模拟了星间测距观测量并进行了自主定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自主定轨软件能够实现60天URE优于3m的精度需求。

二、基于道路的地球同步卫星定位方法试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道路的地球同步卫星定位方法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一代气象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在大气污染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空气质量模式的研究进展
        1.1.2 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
        1.1.3 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拟研究问题和各章节安排
        1.3.1 拟研究的问题
        1.3.2 本文各章节安排
第2章 GSI气溶胶资料同化系统
    2.1 GSI三维变分同化系统
    2.2 气溶胶观测算子的建立
        2.2.1 CRTM辐射传输模式
        2.2.2 AOD观测算子的建立
    2.3 气溶胶分析变量和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
    2.4 气溶胶资料同化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云3 号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
    3.1 引言
    3.2 观测资料与质量控制
        3.2.1 MODIS卫星气溶胶资料
        3.2.2 风云3 号卫星气溶胶资料
    3.3 大气污染过程与研究区域
        3.3.1 强沙尘天气过程
        3.3.2 研究区域与参数方案选取
    3.4 试验方案设计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的统计分析
        3.5.2 同化试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3.5.3 两种卫星资料同化试验效果分析
        3.5.4 模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葵花8 号卫星气溶胶资料的快速循环同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4.1 引言
    4.2 Himawari-8 卫星气溶胶观测资料及质量控制
    4.3 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方法
    4.4 试验方案设计
        4.4.1 研究的沙尘天气个例
        4.4.2 试验方案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单点试验
        4.5.2 背景误差协方差尺度分析
        4.5.3 同化结果分析
        4.5.4 预报结果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云4 号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在一次沙尘天气中的应用评估
    5.1 引言
    5.2 FY-4 卫星气溶胶观测资料
    5.3 试验设置
        5.3.1 强沙尘天气过程
        5.3.2 试验设计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同化结果统计分析
        5.4.2 初始场改进分析
        5.4.3 气溶胶各组分贡献分析
        5.4.4 预报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云4 号卫星与葵花8 号卫星气溶胶资料联合同化在气溶胶预报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同化系统与输入参数
    6.3 试验设计
    6.4 试验结果分析
        6.4.1 与卫星观测比较分析
        6.4.2 同化试验对初始场改进效果
        6.4.3 预报效果验证
        6.4.4 环流形势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网络脆性分析的交通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道路网络脆性研究
        1.3.2 导航定位研究
        1.3.3 视频信息采集研究
        1.3.4 交叉口控制研究
    1.4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交通系统的脆性源及权重分析
    2.1 复杂系统及脆性
        2.1.1 复杂系统脆性及特点
        2.1.2 复杂系统脆性基元
    2.2 城市交通系统脆性分析
        2.2.1 问题分析
        2.2.2 模糊层次分析法
    2.3 城市交通系统脆性源权重计算
    2.4 脆性源权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北斗的车辆导航定位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北斗定位原理
        3.2.1 北斗系统概述
        3.2.2 北斗卫星定位原理
    3.3 航迹推算定位原理
    3.4 基于UKF的北斗/航迹组合定位方法
        3.4.1 北斗/航迹数据融合定位技术
        3.4.2 基于UKF的组合定位算法实现
    3.5 电子地图匹配定位
    3.6 实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视频的道路网络信息采集方法研究
    4.1 改进多重投影全景视频拼接算法
        4.1.1 全景视频拼接技术概述
        4.1.2 改进多重投影全景视频拼接算法实现
        4.1.3 改进多重投影全景视频拼接算法的实验验证
    4.2 基于时空上下文的边缘信息提取算法
        4.2.1 时空上下文表达概述
        4.2.2 交通场景信息的边缘信息提取与文本分割
        4.2.3 基于时空上下文的边缘信息提取算法模型
        4.2.4 基于时空上下文的边缘信息提取算法实验验证
    4.3 智能交通视频信息采集系统的搭建及仿真测试
        4.3.1 智能交通视频信息采集系统的仿真搭建
        4.3.2 智能交通视频信息采集系统的仿真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混合优化模型的交叉口控制方法
    5.1 平面交叉口模型的建立
    5.2 平面交叉口混合优化模型的建立
        5.2.1 交叉口排队长度模型
        5.2.2 交叉口信号延误模型
        5.2.3 多目标混合优化模型的建立
    5.3 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Hadoop的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
    6.1 Hadoop平台简介
    6.2 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6.2.1 安装环境及服务器配置
        6.2.2 基于Hadoop的交通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6.2.3 功能子模块的设计
    6.3 基于Hadoop平台的智能控制系统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地基望远镜目标跟踪与激光光尖自动导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望远镜计算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天文图像处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望远镜结构与电控部件选型
    2.1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及系统组成
    2.2 望远镜机架形式
    2.3 驱动方式
    2.4 位置环反馈装置
    2.5 电机选型
    2.6 限位保护
    2.7 反馈回路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望远镜软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环境
    3.2 软件基本功能的实现
        3.2.1 参数文件的读写
        3.2.2 手动校正功能
        3.2.3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望远镜指向与跟踪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望远镜控制算法设计
        4.1.1 PID调节与电机控制
        4.1.2 模拟PID控制器与数字PID控制器
        4.1.3 积分分离式PID算法
        4.1.4 增量式PID算法
        4.1.5 增加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及控制系统仿真
        4.1.6 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4.2 恒星理论位置的获取与计算
        4.2.1 恒星坐标的获取
        4.2.2 恒星理论位置的计算流程
    4.3 恒星的指向与跟踪算法设计
    4.4 指向误差修正
        4.4.1 指向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4.4.2 常用指向误差模型
        4.4.3 误差数据获取与指向模型系数求解
        4.4.4 误差数据分析及模型符合度验证
        4.4.5 指向误差修正效果
    4.5 蒙气差修正
    4.6 卫星理论位置的获取与计算
        4.6.1 卫星预报文件的解析
        4.6.2 插值算法比较分析
        4.6.3 插值多项式系数的求解
    4.7 卫星跟踪算法设计
    4.8 卫星轨道跟踪试验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激光光尖导星与图像处理算法设计
    5.1 非标准光尖图像的产生
    5.2 光尖识别算法设计
    5.3 空域法图像预处理
        5.3.1 滤波降噪
        5.3.2 图像增强
    5.4 频率域图像处理
    5.5 前景提取与边缘检测
    5.6 激光光尖标定
    5.7 像素分辨率的测定
    5.8 CCD校正与图像叠加
        5.8.1 CCD暗场与平场校正
        5.8.2 图像叠加提高信噪比
    5.9 同步卫星星像识别与计算
        5.9.1 同步卫星星像识别
        5.9.2 质心坐标与星等计算
    5.10 激光光尖检测与标定试验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创新点与工作量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1.1.2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1.1.3 影视资源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觉教学阶段
        1.2.2 视听教学阶段
        1.2.3 影视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2.4 个人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述
        1.5.2 问卷调查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影视资源
        2.1.2 物理教学影视资源
        2.1.3 影视资源与微视频的关系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视听教学理论
    2.3 高中物理教师对影视资源运用现状的调查
        2.3.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2.3.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2.3.3 主要结论
    2.4 影视资源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价值
        2.4.1 有利于创设物理情境,建构物理观念
        2.4.2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科学思维
        2.4.3 有利于扩宽教学途径,提升科学探究
        2.4.4 有利于体现生活情怀,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3 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开发
    3.1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分类
        3.1.1 科教类电视节目
        3.1.2 纪录片资源
        3.1.3 电影资源
        3.1.4 新闻资源
    3.2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原则
        3.2.1 需要性原则
        3.2.2 科学性原则
        3.2.3 典型性原则
        3.2.4 生活性原则
    3.3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收集
        3.3.1 利用搜索引擎获取影视资源
        3.3.2 利用视频播放软件下载影视资源
        3.3.3 利用地区或学校视频资源库收集影视资源
    3.4 高中物理影视资源的加工
        3.4.1 录频软件式
        3.4.2 视频剪辑式
    3.5 高中物理不同模式下的影视资源汇总
        3.5.1 问答类视频
        3.5.2 情境教学视频
4 影视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4.1 影视资源在不同的授课类型中的应用
        4.1.1 新授课的应用案例
        4.1.2 活动课的应用案例
        4.1.3 复习课的应用案例
        4.1.4 不同授课类型的应用策略
    4.2 影视资源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4.2.1 导入环节的应用案例
        4.2.2 讲授环节的应用案例
        4.2.3 总结环节的应用案例
        4.2.4 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策略
    4.3 影视资源在教学应用过程的注意事项
        4.3.1 选择高质量、优质化的影视资源
        4.3.2 剔除影视资源中错误信息
        4.3.3 避免夸大影视资源的辅助作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基于分层结构的卫星网络时间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卫星通信网络
    1.2 卫星网络结构
        1.2.1 卫星分类
        1.2.2 卫星网络分类
    1.3 卫星网络时间同步技术研究背景和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和工作安排
第二章 卫星网络时间同步技术
    2.1 双星间的时间同步技术
        2.1.1 单向无反馈时间同步方法
        2.1.2 单向反馈时间同步方法
        2.1.3 双向比对反馈时间同步方法
        2.1.4 双星时间同步方法比较分析
    2.2 卫星网络的时间同步工作模式
        2.2.1 基于跳数的卫星网络时间同步工作模式
        2.2.2 基于链路时延的卫星网络时间同步工作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网络层间同步均衡匹配算法研究
    3.1 广度优先最短路径算法确定同步路径的缺陷
    3.2 卫星网络层间同步均衡匹配算法
        3.2.1 层间同步均衡匹配算法基本原理
        3.2.2 层间同步均衡匹配算法具体步骤
        3.2.3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卫星网络时间同步基准星选取方法研究
    4.1 卫星网络时间同步单基准星选取方法
        4.1.1 全卫星网络同步时间最短的基准星选取方法
        4.1.2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4.2 卫星网络时间同步多基准星选取方法
        4.2.2 基于凝聚层次分簇的多基准星选取方法
        4.2.3 算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跳闸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输电线路火跳闸机理
        1.2.2 线路走廊山火监测与模拟
        1.2.3 电网连锁跳闸故障机理
        1.2.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电网自然灾害风险及预防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电网典型自然灾害
        2.2.1 覆冰灾害
        2.2.2 雷电灾害
        2.2.3 地震灾害
        2.2.4 台风灾害
        2.2.5 其他灾害
    2.3 电网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2.4 电网自然灾害故障预警与防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火条件下线路跳闸机理与规律
    3.1 引言
    3.2 跳闸机理研究
    3.3 山火分布规律
    3.4 输电线路走廊山火预警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电线路山火跳闸概率实时分析
    4.1 引言
    4.2 火点动态亮温阈值判识技术
    4.3 三重嵌套微地形精细化气象因子计算模式
    4.4 线路跳闸概率模型
        4.4.1 降水因子
        4.4.2 地表植被因子
        4.4.3 山火蔓延因子
        4.4.4 线路闪络跳闸因子
    4.5 综合分析流程
    4.6 算例分析
        4.6.1 某220kV输电线路山火跳闸分析
        4.6.2 某500kV输电线路山火跳闸分析
        4.6.3 湖南省春节期间山火跳闸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关键性评估
    5.1 引言
    5.2 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5.2.1 数据包络分析
        5.2.2 SEDEA模型的基本原理
    5.3 关键线路评估指标
        5.3.1 线路静态运行指标
        5.3.2 电网影响指标
    5.4 线路关键性评价方法
    5.5 算例分析
        5.5.1 算例1分析
        5.5.2 算例2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火灾害下电网故障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6.1 引言
    6.2 基于博弈思想的电网山火故障应对策略
    6.3 基于火点动态阈值判识的山火应急处置方法
        6.3.1 模型介绍
        6.3.2 算例分析
    6.4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负荷转移策略
        6.4.1 负荷最优转移模型
        6.4.2 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
        6.4.3 基于ARIMA模型的负荷转移策略
        6.4.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地球卫星VLBI观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卫星VLBI观测介绍
    2.1 VLBI观测基本原理
    2.2 卫星VLBI观测及数据处理
        2.2.1 观测纲要编制及天线跟踪方法
        2.2.2 卫星VLBI观测数据相关处理
    2.3 卫星VLBI观测与常规的VLBI观测差异
3 卫星VLBI观测研究进展
    3.1 高轨道卫星
    3.2 中轨道卫星
    3.3 低轨道卫星
4 存在的问题
5 总结与展望

(8)NTSC 50cm光学望远镜的天体测量精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观测
    1.1 观测设备
    1.2 观测资料
        1.2.1 梅西耶天体
        1.2.2 木卫六
        1.2.3 地球同步卫星
2 图像处理及分析
    2.1 图像处理
    2.2 底片常数模型
3 运动目标的试验观测和精度分析
    3.1 木卫六观测及精度评估
    3.2 同步卫星试观测及精度评估
4 总结

(9)漂移扫描技术在CAPS定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漂移扫描光学观测的现状
    1.3 选题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漂移扫描CCD与GEO卫星光学测角系统
    2.1 漂移扫描CCD
        2.1.1 漂移扫描CCD发展历程
        2.1.2 漂移扫描CCD工作原理
        2.1.3 Alta U9000漂移扫描CCD介绍
    2.2 硬件分系统
    2.3 软件分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测精度评估与时空系统介绍
    3.1 内符合精度评估方法
        3.1.1 最小二乘拟合法
        3.1.2 Vondrak平滑法
    3.2 外符合精度评估方法
        3.2.1 与预报结果比较精度评估法
        3.2.2 解算站址坐标评估法
        3.2.3 与伪码测距联合定轨法
    3.3 时间与坐标系统
        3.3.1 时间系统
        3.3.2 坐标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EO卫星的观测、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4.1 观测与数据处理
        4.1.1 CCD数字图像
        4.1.2 成像模型的选取
        4.1.3 数据检验
        4.1.4 短曝光试验
        4.1.5 极移影响试验
    4.2 数据评估与误差分析
        4.2.1 观测数据内符合精度评估
        4.2.2 与伪码测距联合定轨精度评估
        4.2.3 观测数据误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10)COMPASS导航卫星定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1.2.1 GPS系统及IGS
        1.2.2 GLONASS系统
        1.2.3 GALILEO系统
        1.2.4 COMPASS导航系统
    1.3 星间链路自主定轨现状
        1.3.1 星间链路自主定轨概念
        1.3.2 国外星间链路自主定轨技术发展现状
        1.3.3 国内自主定轨技术现状
    1.4 卫星机动期间精密定轨现状
        1.4.1 卫星机动概述
        1.4.2 卫星机动定轨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卫星定轨基本理论
    2.1 时间系统
        2.1.1 原子时(TAI)
        2.1.2 世界时
        2.1.3 恒星时
        2.1.4 协调时UTC
        2.1.5 动力学时间系统
        2.1.6 北斗时
    2.2 坐标系统
        2.2.1 天球参考系(ICRS)
        2.2.2 真赤道坐标系与平赤道坐标系
        2.2.3 协议地球参考系(ITRS)
        2.2.4 星体坐标系
        2.2.5 星固坐标系
        2.2.6 卫星轨道坐标系(RTN)
        2.2.7 CGCS2000坐标系
        2.2.8 天球坐标系与地固坐标系间的转换
    2.3 动力学定轨原理
        2.3.1 卫星运动方程
        2.3.2 变分方程
        2.3.3 观测方程
    2.4 参数解算方法
        2.4.1 最小二乘法
        2.4.2 KALMAN滤波法
    2.5 运动方程间断右函数的函数拟合
        2.5.1 光滑函数
        2.5.2 多步法及单步法数值积分
        2.5.3 算例及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GEO/IGSO/MEO卫星组合定轨
    3.1 前言
    3.2 卫星动力学模型
        3.2.1 运动方程
        3.2.2 太阳光压模型
        3.2.3 数值积分
    3.3 观测模型
        3.3.1 电离层改正
        3.3.2 对流层改正
        3.3.3 相对论改正
        3.3.4 历元观测方程
    3.4 可约化局部参数非差解算方法
    3.5 双差解算模式
        3.5.1 双差解算方程
        3.5.2 双差算子构造
    3.6 程序流程图
    3.7 试验结果
        3.7.1 区域GPS定轨结果
        3.7.2 GEO/IGSO/MEO仿真定轨结果
    3.8 基于载波相位的局域定轨
        3.8.1 载波相位观测方程
        3.8.2 载波相位数据预处理
        3.8.3 载波相位模糊度参数确定
        3.8.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9 小结
第四章 机动期间轨道确定及预报
    4.1 前言
    4.2 GEO卫星轨道机动模式
    4.3 基于C波段转发测距体制的卫星测轨技术
    4.4 机动期间定轨方法
        4.4.1 分段常数加速度法
        4.4.2 脉冲加速度法
        4.4.3 脉冲机动力模型法
        4.4.4 扩展KALMAN滤波法
        4.4.5 短弧动力学法
    4.5 机动定轨实验
        4.5.1 试验数据及定轨软件
        4.5.2 分段常数加速度模型结果
        4.5.3 脉冲加速度模型结果
        4.5.4 脉冲机动力定轨结果
        4.5.5 扩展KALMAN滤波定轨结果
    4.6 机动后轨道预报
        4.6.1 用短弧动力学定轨法预报
        4.6.2 利用轨控策略的轨道预报
    4.7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星间链路的星间时间同步
    5.1 前言
    5.2 星间链路测距模式
        5.2.1 UHF测距体制
        5.2.2 Ka测距体制
    5.3 星间测距观测方程
        5.3.1 星间钟差
        5.3.2 卫星发射及接收端时延
        5.3.3 相对论改正
        5.3.4 电离层改正与多路径改正
        5.3.5 星间测距误差
    5.4 星间测距数据预处理
        5.4.1 粗差剔除
        5.4.2 历元归化
    5.5 基于星间链路的卫星钟同步
        5.5.1 卫星钟模型及模拟
        5.5.2 星间同步观测方程
        5.5.3 星间时间同步观测数据的两步法处理
        5.5.4 星间同步数据的直接滤波法
        5.5.5 基于KALMAN滤波的集中式处理
        5.5.6 KALMAN滤波的稳定性
    5.6 仿真处理结果
    5.7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星间链路的分布式自主定轨
    6.1 前言
    6.2 定轨数据流程
    6.3 分布式自主定轨算法
        6.3.1 观测方程
        6.3.2 相关参数及偏导数计算
        6.3.3 星历参数的滤波估计
    6.4 星座整体旋转
        6.4.1 星座整体旋转量级估计
        6.4.2 星座整体旋转与轨道根数关系
        6.4.3 星座整体旋转的约束
        6.4.4 自主定轨星历生成
    6.5 仿真实验
        6.5.1 数据仿真
        6.5.2 自主定轨结果
    6.6 星地/星间测距组合定轨
        6.6.1 组合定轨观测方程
        6.6.2 组合定轨参数解算
        6.6.3 仿真结果分析
    6.7 小结
结论与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基于道路的地球同步卫星定位方法试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一代气象卫星气溶胶资料同化在大气污染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 夏晓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基于网络脆性分析的交通控制方法研究[D]. 刘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3]地基望远镜目标跟踪与激光光尖自动导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胡晓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高中物理教学中影视资源的研究[D]. 曾心.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分层结构的卫星网络时间同步技术研究[D]. 杨钒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跳闸风险评估研究[D]. 周志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地球卫星VLBI观测研究进展[J]. 孙焱,张波,舒逢春. 天文学进展, 2019(01)
  • [8]NTSC 50cm光学望远镜的天体测量精度评估[J]. 严丹,张会彦,成璇,奚小瑾,乔荣川. 时间频率学报, 2015(04)
  • [9]漂移扫描技术在CAPS定轨中的应用研究[D]. 张会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1(09)
  • [10]COMPASS导航卫星定轨研究[D]. 宋小勇. 长安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基于道路的地球同步卫星定位方法实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