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心悸胸闷患儿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32例心悸胸闷患儿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一、儿童心悸、胸闷32例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旋[1](2021)在《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心脏神经症(cardiac neurosis,CN)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疲乏、失眠、气短等表现,却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指标,导致临床诊治困难,不仅使患者产生极大心理负担,亦导致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本病常发病于女性人群[1],以脑力劳动者为多[2]。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压力的增大,CN的发病率亦呈逐年攀升的趋势。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有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多采用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及自主神经调节剂等药物治疗[3,4],不良反应较多。针灸治疗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且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作用。导师根据三十余年临证经验,优化筛选出丘墟透刺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陈氏定悸组穴”。本课题旨在对针刺“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客观的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1研究目的评价导师集三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推广价值。2研究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心脏神经症患者随机平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针刺选穴为:“陈氏定悸组穴”(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对照组针刺选穴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心悸常用穴位(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脾俞、足三里)。每周行3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以中医证候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作为观察指标评估患者病情。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取秩和检验。3研究结果3.1基线资料本研究纳入66例病例,均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心内科并被明确诊断为心脏神经症的患者,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3例。研究中,两组各有1例患者均因未能坚持参与研究而脱落。患者平均年龄为49.36±10.21岁,平均病程为12.09±4.34月,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平均为 17.77±3.40 分,HAMD 平均分为 16.14±4.85 分,HAMA 平均分为 17.00±4.04分。分别对试验组及对照组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候量表总分、分项症状积分、HAMD积分、HAMA积分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2临床疗效比较结果经6周针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主症心悸、胸闷或痛、气短及次症失眠、头晕、健忘、自汗、神疲乏力等症均有好转。对照组食少纳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其他症状亦均有好转。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HAMD及HAMA量表总积分均有降低,试验组降低幅度更大。对比两组疗效,试验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率为90.6%,对照组为71.8%。HAMD减分率试验组为90.6%,对照组为81.3%,HAMA减分率试验组为93.8%,对照组为84.4%。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即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抑郁、焦虑情绪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任何不良事件。4结论①针刺“陈氏定悸组穴”与教材推荐组穴对于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均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性。②针刺“陈氏定悸组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比教材推荐组穴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

王心意[2](2021)在《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临床上存在着许多无明显心脏器质性病变、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导致治疗方面无从下手。临床上很多心血管科大夫在治疗时,应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效果不佳,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引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心律失常和颈椎病在临床均很常见,往往被认为是两种独立不相关的疾病。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心律失常和颈椎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有人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颈椎病变与心律失常的种类可能存在对应关系。但目前关于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病例报告、治疗措施等,对于颈椎影像学异常表现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等具体问题研究较少。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大优势,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但目前对于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人群的中医证候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1.对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动态前沿;2.探索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及相关危险因素;3.探讨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一:基于CiteSpace的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核心合集为数据源,检索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的文献,借助CiteSpace V.5.7.R1软件和CNKI平台自带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相关研究的年度发文、期刊、学科分布进行分析,对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2.结果:共纳入1851篇文献,研究呈波动增长;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为《临床误诊误治》、《颈腰痛杂志》、《中国误诊学杂志》等;载文量前三名的学科为外科学、中医学、心血管系统疾病;该领域发文量前三名学者为陆明华、段俊峰、刘健;发文量前三名的机构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心病科、国际脊椎矫正学联合会中国分会;不同研究团队、机构之间缺乏合作;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颈源性高血压、颈心综合征、颈源性心绞痛、颈源性心律失常等颈椎引起的心脏疾病的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预测未来将围绕治疗对策继续深入研究。3.结论:分析结果揭示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热点,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可参考的选题内容和研究方向。研究二: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1.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服务平台系统中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0月1日的具有动态心电图(Holter)和颈椎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结果的患者,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收集详细病例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室性早搏(VPB)组和对照组。所有临床资料采用Excel 2019录入,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结果:对入选的187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一般资料:VPB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2)VPB与心率变异性:VPB组和对照组的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不同水平人数分布不同(P<0.05),对照组的RMSSD、pNN50水平显着低于VPB组(P<0.05)。两组的其他指标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3)VPB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VPB组在C5/6位置病变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PB的发生与否和C5/6病变显着相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196,P=0.007),与颈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VPB次数和C5/6、C6/7病变显着相关,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171,P=0.019),(r=0.164,P=0.025),与颈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4)VPB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33(95%CI:1.006-1.060,P<0.05),C5/6:OR=4.051(95%CI:1.297-12.654,P<0.05),RMSSD:OR=2.517(95%CI:1.535-4.128,P<0.05),均为VPB发生的危险因素。3.结论:VPB组和对照组相比,在年龄、RMSSD、pNN50、C5/6病变有显着差异;C5/6、C6/7病变可能导致VPB次数增加;年龄、C5/6病变、RMSSD是VPB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提供了 VPB和颈椎病具有相关性的临床证据,为开展颈心病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三: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研究1.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充分调研后,制定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纳入病例,填写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构建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归纳中医证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及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2.结果:共纳入121例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91例,年龄16-86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头晕、乏力、失眠、胸闷、食少纳呆、心悸、口干咽燥、肢体麻木、头痛、恶心呕吐、口苦、气短、急躁易怒、痰多、胸痛、眩晕、脘腹胀满、颈项强、耳鸣等为其主要症状及体征。经KMO和Bartlett的检验显示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因子。公因子1为肝阳证因子;公因子2为痰湿证因子;公因子3为气虚证因子;公因子6为血瘀证因子;公因子7为单一的舌象,可属于气虚、阳虚、血虚等证。公因子4只有头晕、头痛两个症状,未能归入单一的证型。将公因子聚类分析后得到3种主要中医证型,分别为痰湿中阻、气虚血瘀、肝火炽盛。并初步探索了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发生室性早搏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低;室性早搏次数越多,出现气虚血瘀证的几率越高;发生心动过缓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高;C2/3存在病变时,出现痰湿中阻证的几率较低;C2/3存在病变时,出现肝火炽盛证的几率较高。3.结论:目前初步探索出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为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洪婉蓉[3](2021)在《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期前收缩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综合管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儿科在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诊治的228例期前收缩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期前收缩类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因、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基本情况:共收集期前收缩患儿228例,其中男117例,女111例,男女比例1.05:1,平均发病年龄6.7±3.1岁,以7~14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共105例(46.1%);类型上,室性期前收缩(PVC)145例(63.6%),房性期前收缩(PAC)81例(35.5%),交界性期前收缩(PJC)2例(0.9%)。各类期前收缩性别及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5,P=1.000;F=0.154,P=0.857),各类期前收缩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48,P=0.834)。2、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者占大多数,共153例(67.1%),有症状者75例(32.9%),其中65例(28.5%)表现为循环系统症状,以胸部不适(52/75例)、心悸(38/75例)最常见,另外有10例(4.4%)表现为恶心或呕吐。各类期前收缩临床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00,P=0.579)。3、辅助检查:180例(78.9%)期前收缩心电图有其他异常,以呈联律95例(41.7%)最常见,其次为频发65例(28.5%)、成对和ST-T改变各54例(23.7%)。所有患儿24 h期前收缩平均次数7.3±4.6千次,平均负荷量5.3±3.4%。PVC的心电图比PAC更易呈频发、多源或多形性和呈联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34,P=0.007;χ2=6.512,P=0.044;χ2=10.792,P=0.002,事后检验均P<0.05)。而PAC比PVC更易出现伴非持续性异位心动过速、伴室上性自主心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78,P=0.005;χ2=8.161,P=0.013,事后检验均P<0.05)。51例(22.4%)超声心动图异常,主要为瓣膜反流、心房或心室扩大、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分别有23例(10.1%)、19例(8.3%)、18例(7.9%);16例(7.0%)肌钙蛋白I(cTnI)升高,49例(21.5%)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异常,无甲功三项异常者。各类期前收缩超声心动图、cTnI和CK-MB异常率的比较情况:2例PJC均未发现异常,PAC与PV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92,P=0.545;χ2=0.643,P=0.820;χ2=0.492,P=0.838)。17例行心脏磁共振检查,12例异常者中11例提示心肌炎,1例提示心肌缺血;23例行抗心肌抗体检查,异常者9例,以抗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阳性(6/9例)为主;3例行基因检测,异常者2例,均为SCN5A基因变异。58例平板运动试验结果:49例(84.5%)阴性,表现为运动中及运动后期前收缩减少且无其他异常情况,9例(15.5%)阳性,其中7例运动中期前收缩明显增多,1例运动末期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运动中期前收缩从单源性变为多源性并呈二、三联律。4、病因分类:功能性期前收缩占大多数,共151例(66.2%),器质性期前收缩77例(33.8%),其中心肌炎37例(48.1%),先天性心血管畸形15例(19.5%),心肌病11例(14.3%),其他11例(14.2%)。PAC和PVC中功能性期前收缩均比器质性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95,P=0.041,事后检验均P<0.05)。器质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比功能性在呈多源或多形性、成对、出现ST-T改变、异常Q波、长QT间期、合并其他类型期前收缩和伴非持续性异位性心动过速、伴室上性自主心律等方面的比例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6,P=0.001;χ2=4.962,P=0.026;χ2=6.538,P=0.011;χ2=8.711,P=0.003;χ2=3.957,P=0.047;χ2=6.565,P=0.010;χ2=15.162,P=0.000;χ2=3.887,P=0.049)。器质性期前收缩的24 h平均次数及负荷均高于功能性期前收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9,P=0.034;t=2.047,P=0.042)。24h期前收缩负荷量<10%者196例(86.0%),负荷量10%~20%者20例,负荷量>20%者12例;负荷量<10%组中功能性期前收缩比器质性多,而负荷量>20%组中器质性期前收缩比功能性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3,P=0.037,事后检验均P<0.05)。超声心动图、cTnI、CK-MB和NT-pro BNP)的异常率均存在器质性期前收缩比功能性更高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23,P=0.000;χ2=17.342,P=0.000;χ2=24.273,P=0.000;χ2=13.606,P=0.000)。5、治疗与预后:178例(78.1%)无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50例(21.9%)有AAD治疗。功能性与器质性期前收缩在有无AAD治疗方面无统计学差异(χ2=2.996,P=0.083)。共完成201例随访,随访时间半年~7年不等,期前收缩消失123例(61.2%),好转49例(24.4%),无改善29例(14.4%),改善率达85.6%。有无AAD治疗在转归情况、期前收缩改善率、消失和好转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χ2=2.309,P=0.315;χ2=1.451,P=0.228;t=1.485,P=0.141;t=1.794,P=0.076)。结论:1、儿童期前收缩以PVC最常见,男女发病无差异,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到青春期儿童居多。2、期前收缩患儿多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以胸部不适、心悸为主,少数患儿表现无特异性;无症状者也可能有器质性心脏病。3、常规行超声心动图和cTnI、CK-MB检查有利于器质性期前收缩的病因诊断;器质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常比功能性更复杂;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期前收缩的病因鉴别和风险管理。4、儿童期前收缩大多数为功能性,大部分期前收缩患儿无需AAD治疗,而动态心电图提示负荷高及有症状的期前收缩患儿可考虑AAD治疗。5、儿童期前收缩整体上预后良好,少部分患儿可能有不良预后,故期前收缩患儿均需要长期随访。

徐璇[4](2020)在《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及临床经验挖掘》文中指出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室性早搏的中医认识进行了梳理,包括室性早搏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传统认识和现代研究;其次整理总结了八位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从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多个角度分析了国医大师的经验特色,以期为临床辨治室性早搏提供参考。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根据室性早搏疗效标准,纳入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优效人群及无效人群,通过对两组人群差异性比较,探索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的特征,为提高中医辨治室性早搏疗效提供思路;研究二将研究一研究人群中疗效标准判定为显效及有效人群的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一: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的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优效人群与无效人群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的特征,为提高中医辨治室性早搏疗效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徐浩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门诊运用中医药诊治的室性早搏患者144例。根据接受中药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目进行疗效判定,早搏数目减少≥90%为显效,≥50%为有效,<50%为无效。选取治疗显效的31例患者作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组,无效的27例患者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无效人群组。对两组共计5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病、中医主症、治疗信息及疾病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合并病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仅在冠心病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相比合并冠心病者占有更高比例(35.5%vs11.1%),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2.中医主症: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中医主症以心慌、心前区紧缩感、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头晕多见,对比后发现,仅气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相比气短者所占比例更高(64.5%vs37%),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3.治疗信息: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在是否接受西医药物或手术治疗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服药疗程上存在统计学差异,优效人群组在口服中药疗程的平均数、中位数时间均高于无效人群组(P<0.05)。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服药疗程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服药疗程每增加一个月,中医治疗优效的可能性增加73.8%(P<0.05)。4.疾病资料:根据接受中药治疗前最近一次的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对比,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室性早搏Myerburg形态分级、24h平均心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Yanaga分类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日间型患者所占比例更大(54.8%vs29.6%),无效人群组较优效人群组夜间型患者所占比例更大(29.6%vs6.5%),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5.室性早搏发作特征尽管两组患者在病程分类、诱因(情绪变化、劳累、失眠)、特征(发作时间、情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由于发作时间特征的P值=0.058<0.1,故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发作时间特征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午后早搏频发的患者治疗优效是发作无定时患者的4.91倍(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发作时间、服药疗程是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室性早搏发作时间特点,午后频发者较晨起频发、夜间频发、一天中发作不定时者服用中药治疗更容易优效。接受中药治疗的室性早搏患者,服药疗程越长,中医治疗优效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合并冠心病、Yanaga分类的日间型早搏、以气短为主症等均可能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的特征,尽管在多因素分析中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考虑与样本量不足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经验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徐浩教授中医诊治且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的室性早搏患者的医案,应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探索归纳临床用药经验,为中医辨治室性早搏提供参考,也为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提供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收集整理研究一研究人群中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的室性早搏患者所有诊次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核实修改确认无误后批量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中锁定,利用该平台数据挖掘模块进行分析。基于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结合跟师体会,对导师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辨治思维、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研究纳入徐浩教授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判定为显效的31例患者及有效的86例患者,共计406诊次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资料,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排名前10的症状依次为:心慌、眠差、乏力、气短、口干、畏寒、胸闷、心前区紧缩感、头晕、自汗。最常见的舌象为舌胖大、舌淡暗、苔薄白;脉象以细脉、弦脉为主。中医证候以气虚为主兼阳虚或阴虚,内有痰饮、瘀血之象。中药使用频数排名前10的单味药物依次为:炙甘草、党参、桑寄生、郁金、柴胡、远志、枳壳、茯神、黄芪、桂枝。药物属性四气中平性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微寒和温性药物;五味属性中甘味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药物的归经中,属于心经的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属于肝经、肺经的药物。根据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得出排名前10的常用药物组合依次为:党参—炙甘草、郁金—桑寄生、黄芪—炙甘草、远志—炙甘草、枳壳—柴胡、枳壳—炙甘草、黄芪—党参、桂枝—炙甘草、白芍—炙甘草、桂枝—党参。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出的核心处方药物为:郁金、黄芪、桂枝、远志、党参、茯神、炙甘草、牡蛎、枳壳、桑寄生、白芍、麦冬、柴胡。结论:本研究纳入徐浩教授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判定为显效的31例患者及有效的86例患者,共计406诊次的有效病案资料,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多种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为总结归纳其用药经验提供了客观数据支持,综合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室性早搏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则以瘀、热、痰、郁多见。徐浩教授认为,临证时应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室性早搏发作特征,提取关键病机,分清标本主次,虚实兼顾,方机对应。治疗常以宁心安神为基本治疗方法,常用茯神、远志,在此基础上,虚证多用党参、黄芪、炒白术、寄生以益气健脾、补益肝肾;当归、白芍、麦冬滋阴养血;桂枝、炙甘草通阳复脉;实证常用法半夏、陈皮祛痰;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郁金活血凉血清热。2.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核心处方由黄芪、郁金、桂枝、牡蛎、茯神、党参、远志、枳壳、炙甘草、桑寄生、白芍、麦冬、柴胡组成。3.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得出结果与临床跟师体会基本一致,使零散的中医辨治经验更加条理、系统,通过专家的反馈补充,人机结合不断完善,可望成为中医经验传承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昕怡[5](2020)在《益养丸防治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益养丸对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将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患者,中医辨证属于气阴两虚证的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原有TSH抑制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养丸干预的为治疗组,仅用TSH抑制治疗的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编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Holter、心电图、血压、甲功、肝肾功、血脂等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前后不适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olter、心电图所示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的变化及不适症状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变化作为评价标准,评估益养丸对甲状腺癌TSH抑制治疗亚甲亢患者的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甲状腺癌术后不适症状的缓解作用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心动过速、早搏等心律失常改善率(70.00%)显着优于对照组(37.50%),治疗组血压偏高改善率57.14%优于对照组33.33%,治疗组平均血压114.06/71.14mmHg低于对照组132.00/81.78mmHg,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益养丸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心肌缺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脂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适症状评分总分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分平均4.9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08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各项症状中:脱发掉发、头晕耳鸣、眼干目痛、口干咽燥、颈部憋闷、声音嘶哑、痰多质粘、气短懒言、心悸不宁、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多食易饥、便干便秘、失眠多梦、闷闷不乐、烦躁易怒、手足麻木、腰膝酸软、体重增加20项症状,治疗后单项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组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口干咽燥、心悸不宁、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闷闷不乐、烦躁易怒6项症状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分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从治疗第一个月开始到疗程结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有显着差异(P<0.0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0%。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甲功各项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FT3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5)。SF-36生活质量量表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组内比较升高数值的差值较对照组更高。各个维度方面,治疗组PF、BP、GH、VT、SF、MH共6个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评分组间比较,其中VT项(P=0.019<0.05)有明显差异。结论:益养丸可以改善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亚甲亢患者的心动过速、早搏等心律失常,降低血压,缓解甲状腺癌术后不适症状,改善患者身体健康,提升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吴晓燕[6](2019)在《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患儿伴随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的影响。方法:选择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和病房2018年1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湿热侵心型病毒性心肌损伤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试验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仁汤治疗(杏仁6g、蔻仁10 g、薏苡仁15 g、厚朴6 g、陈皮6 g、滑石15 g、枳壳1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瓜萎皮6 g、薤白5 g、莱菔子6g),两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疾病疗效:试验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候疗效及评分:试验组治愈1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0例,治疗有效率100.0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症状记分分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酶谱:治疗后心肌酶谱(LDH、AST、CK、CK-MB、HBDH)数据比较,试验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试验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正常例数多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ST-T改变、传导阻滞两组患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Mb、BNP水平:两组患儿治疗后cTnI、Mb、BNP水平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与常规西医疗法比较能有效改善患儿心肌损伤症状,特别是疲倦乏力、纳呆、心悸、太息、胸闷憋气、气促气短、腹胀。同时,还能降低心肌酶水平,保护心功能。

廖雄宇,邱坤银,钟奕,梁欢欣,陈雪贞,叶佳云,覃丽君[7](2019)在《儿童小心脏综合征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小心脏综合征(SHS)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心血管科接受诊治的8例SHS患儿为研究对象,并纳入SHS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8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这16例受试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或体检记录。对2组受试儿一般临床资料、心率波动范围、血压及两侧肺门距中线距离之和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所有受试儿的监护人均知情同意。结果①2组男性受试儿比例、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人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HS组患儿心率波动范围为(117.9±20.1)次/min,显着大于对照组的(94.8±3.9)次/min;SHS组患儿两侧肺门距中线距离之和为(88.3±10.5) mm,显着短于对照组的(99.3±5.7) mm,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1、P=0.007,t=2.587、P=0.021)。②SHS组8例患儿中,5例(62.5%,5/8)被诊断为消瘦;6例(75.0%,6/8)表现出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或头晕等临床症状,当其胸闷、胸痛等发作时,心率明显增快,心率波动范围大,血压降低;4例(50.0%,4/8)合并窦性心律不齐。SHS组患儿心肌酶谱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检查,均未见特异性异常改变。③SHS组患儿充分休息后,心脏疾病的上述临床症状均可缓解。出院后对其随访18~36个月,均未再出现上述SHS相关临床症状。结论 SHS儿童临床表现多样化。对于胸闷、头晕就诊的体型瘦小儿童,应进行胸部X射线摄片检查,测量心胸比率(CTR),以防止对其SHS的漏诊、误诊。

任健[8](2019)在《黄芪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来探讨黄芪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为中医治疗这一类型室性早搏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中医证属气阴两虚型的室性早搏患者7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心律平治疗,治疗组给予心律平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中药治疗,两组各3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心悸中医证候积分、室性早搏的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进行观察比较,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来评定黄芪生脉散在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上的临床治疗意义。同时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这些指标进行安全性检查,来判定黄芪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安全性意义。结果:(1)为期8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动态心电图的室性早搏次数均有减少,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为期8周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为期8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口渴等临床症状,但治疗组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改善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证候评分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为期8周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能够证明黄芪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确有疗效。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证候表现,有效减少患者的室性早搏发生次数,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对于治疗室性早搏具有很好的疗效,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张洋[9](2019)在《加味生脉饮预防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赫赛汀为常规治疗方法,但临床常出现以心悸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脏毒性事件,加之学腺生理病理与肝经密切相关,形成以心气阴两虚、肝郁气滞为主的证候类型,本次研究即运用益气养阴、疏肝理气的方法,对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观察,探讨加味生脉饮对赫赛汀靶向治疗后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为临床从心、肝论治,使用加味生脉饮预防赫赛汀所致的心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拟行赫赛汀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赫赛汀治疗,实验组给予赫赛汀+加味生脉饮治疗。于初次治疗前和第3周期、第6周期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评估并监测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肌钙蛋白T(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的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间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差异。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过程中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评分低且上升幅度小,能够改善患者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焦虑等症状(P<0.05);两组LVEF在治疗过程中呈下降趋势,实验组较对照组LVEF平均值高且下降程度轻,对照组出现3例心脏毒性事件,实验组出现1例心脏毒性事件(P<0.05):实验组能够降低异常心电图发生率(P<0.05);心脏血清学指标:心肌酶谱(CK、CK-MB、LDH)提示实验组对于改善CK-MB、LDH优于对照组,且能够降低CK-MB、LDH异常值发生率(P<0.05),CK组间差异不明显。cTnT、NT-proBNP两组皆未显示异常。结论:益气养阴、疏肝理气之加味生脉饮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LVEF下降程度,减少异常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指标异常值出现,从而提高患者对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耐受力,预防心脏毒性事件发生,为今后临床从心、肝角度防治心脏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顾丽雯[10](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二、儿童心悸、胸闷32例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心悸、胸闷32例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心脏神经症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对心脏神经症的认识及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剔除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2)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律失常与颈椎病相关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情况
        2 西医研究进展
        3 中医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基于CiteSpace的脊柱相关性心脏疾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1 数据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年发文量分析
        2 文献来源分布
        3 学科分布情况
        4 作者共现分析
        5 研究机构共现
        6 关键词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讨论
        2 小结
研究二 室性早搏和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采集指标
        5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2 两组之间HRV指标的比较
        3 颈椎病变与VPB的相关性分析
        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2 研究结果的分析
        3 本研究特点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研究三 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候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诊断标准
        5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
        2 中医证候的频数分析
        3 基于因子分析的证候特征研究
        4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候特征研究
        5 中医证型分布
        6 中医证型和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
        7 中医证型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8 中医证型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小结
        1 关于中医证型研究方法的讨论
        2 对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的中医证型的分析
        3 中医证型与与心律失常、颈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
    2.4 病因分类
    2.5 治疗
    2.6 随访与预后
3 讨论
    3.1 期前收缩的一般情况
    3.2 期前收缩的临床表现
    3.3 期前收缩的辅助检查
    3.4 期前收缩的病因诊断
    3.5 期前收缩的治疗与预后
    3.6 总结
    3.7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期前收缩的临床评估方法及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4)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及临床经验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1.中医病名
        2.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医治疗
        4.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八位国医大师辨治心悸的特色撷菁
        1.邓铁涛:化痰健脾,因地制宜
        2.周仲瑛:病机辨证,整体调节
        3.陈可冀:心悸脉迟,重在温补
        4.王琦:体质辨证,快慢分治
        5.徐经世:致因在郁,重在调肝
        6.颜德馨:气血失衡,分期论治
        7.李振华:心脾同治,善用和法
        8.路志正:脾虚湿停,必调中焦
        9.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的特征分析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3.研究方法
        4.统计分析方法
        5.结果与分析
        6.讨论
        7.结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经验
        1.研究背景和目的
        2.研究资料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5)益养丸防治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 缓解术后TSH抑制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是研究热点
        2. TSH抑制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 预防心血管不良反应重在“双风险评估”
        4. TSH抑制导致骨质疏松的防治研究
        5. TSH抑制治疗或可影响脂代谢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甲状腺癌术后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甲状腺癌的认识和治疗
        2. 甲状腺癌术后病因病机与辨证研究
        3. 甲状腺癌术后不良反应的中医干预研究
        4. 中医药降低甲状腺癌复发风险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分组与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6 疗效判定
        1.7 伦理问题与风险对策
        1.8 数据录入及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心血管及血脂异常发生及治疗情况
        2.3 不适症状量表评分及改善情况
        2.4 甲状腺功能情况
        2.5 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变化
        2.6 安全性指标变化
    3. 讨论
        3.1 DTC术后TSH抑制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以心律失常为主
        3.2 甲状腺癌术后证候及治法分析
        3.3 益养丸的作用机理
        3.4 甲状腺癌术后症状分析及评价
        3.5 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球蛋白情况
    4. 结论
        4.1 心血管不良反应干预
        4.2 症状改善情况
        4.3 甲状腺功能变化
        4.4 生活质量改善
        4.5 安全性指标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病机
        1.1 病毒感染
        1.2 免疫损伤
        1.3 其他因素
    2. 诊断
        2.1 AST
        2.2 CK
        2.3 LDH
        2.4 其他酶
    3. 非酶蛋白
        3.1 cTnI
        3.2 Mb
        3.3 其他
    4. 心电图
        4.1 动态心电图
        4.2 高频心电图
        4.3 超声心动图
        4.4 磁共振成像
    5. 病原诊断
        5.1 病毒分离
        5.2 抗体检测
        5.3 免疫性测定
        5.4 分子生物学
    6. 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的西医治疗原则
        6.1 个体化治疗
        6.2 集束化治疗
    7. 中医研究
        7.1 中医对心肌损伤的认识
        7.2 中医对心肌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终止及退出标准
        1.9 样本含量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临床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本课题方药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结果
        3.2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儿童小心脏综合征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2 小心脏综合征诊断标准
        1.2.3 观察项目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2组受试儿临床资料比较
    2.2 SHS组小心脏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
    2.3 小心脏综合征患儿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8)黄芪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心悸气阴两虚型的中医诊断标准
        1.2.3 病例纳入标准
        1.2.4 病例排除标准
        1.2.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样本量的估算
        1.3.2 治疗方法
        1.3.3 观察指标
        1.3.3.1 安全性观察
        1.3.3.2 疗效观察
        1.3.3.3 中医证候积分观察
        1.3.3.4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1.3.3.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1.3.3.6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1.3.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均衡性比较
        2.1.1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2.1.2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2.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2.1.4 两组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患病情况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情况分析
        2.2.1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2 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3 治疗前室性早搏发作次数比较
        2.2.4 治疗前后室性早搏发作次数比较
        2.2.5 室性早搏治疗疗效比较
        2.2.6 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7 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8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9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10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观察
3.讨论
    3.1 关于中医病名
    3.2 关于病因病机
    3.3 中医治疗心悸的古今论述
    3.4 心悸的临床研究
    3.5 “益气养阴”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理论依据
    3.6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研究
    3.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
    3.8 黄芪生脉散的组方研究
        3.8.1 组方依据
        3.8.2 方义分析
        3.8.3 组方药物药理研究
    3.9 临床结果分析
    3.10 安全性观察
4.总结与评价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9)加味生脉饮预防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 诊断标准
        (二) 研究对象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终止标准
        (三)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4. 观察时点
        5. 统计学方法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3. LVEF改变情况
        4. 心电图改变情况
        5. cTnT、NT-proBNP及心肌酶谱改变情况
讨论
    一、中西医学关于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认识
    二、本次实验结果分析
    三、结论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赫赛汀靶向治疗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四、儿童心悸、胸闷32例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丘墟透照海配合神门足三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脏神经症的临床观察[D]. 王旋.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室早与颈椎影像学异常相关性及心律失常合并颈椎病中医证候研究[D]. 王心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儿童228例期前收缩的临床分析[D]. 洪婉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及临床经验挖掘[D]. 徐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益养丸防治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心血管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D]. 刘昕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D]. 吴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儿童小心脏综合征临床特点[J]. 廖雄宇,邱坤银,钟奕,梁欢欣,陈雪贞,叶佳云,覃丽君.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05)
  • [8]黄芪生脉散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研究[D]. 任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加味生脉饮预防赫赛汀所致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D]. 张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32例心悸胸闷患儿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