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秧综合栽培技术

抛秧综合栽培技术

一、水稻抛秧综合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1](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王慰亲,唐启源,陈元伟,贾巍,罗友谊,王小卉,郑华斌,熊娇军[2](2021)在《水稻机械精量有序抛秧栽培的产量形成和生长发育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机械精量有序抛秧栽培是指通过有序抛秧机进行水稻分行分蔸有序抛栽的机械化种植方式,解决了传统抛秧栽培田间种植无序和作业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以手插秧和手抛秧模式作为对照,通过2018—2019年的比较试验系统探究了精量有序机抛秧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及生长发育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精量有序机抛秧较手插秧增产22.4%~28.3%,较手抛秧增产2.8%~8.9%。生长发育特性方面,精量有序机抛秧群体通风性好,生育后期的干物质同化积累能力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手插秧和手抛秧分别增加52.8%和23.4%;叶片衰老较慢、库充实度高,与手插秧相比,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着增加20.9%~64.2%;与手抛秧相比,结实率增加3~5个百分点,进而促进其高产。然而,精量有序机抛栽培模式下抛秧机及配套育秧技术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以进一步发挥高产潜能,同时围绕精量有序机抛秧技术的立苗缓青特征、分蘖发生特性和根系生长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开展。

钟旭华,潘俊峰,李康活,黄庆,张彬,李梦兴,刘彦卓[3](2020)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1950—1970年代在广泛调研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着名的"潮汕经验",大幅提升了广东水稻单产,并对我国水稻栽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1990年代先后研发建立了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水稻抛秧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进入21世纪,研发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和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应用,为广东水稻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即"两型四化")方向发展,在机械化育插秧、直播稻、再生稻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今后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要继续围绕产业科技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

贾巍[4](2020)在《机械有序种植对一季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

夏倩倩,张文毅,纪要,李坤[5](2019)在《我国机械抛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抛秧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被国家列为重点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然而,在当前尚缺乏成熟可靠的机械抛秧技术和装备的情况下,水稻抛秧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推广。介绍机械抛秧技术的优势,对国内外抛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进行概况,梳理几种典型抛秧机的结构和特点,分析我国当前机械抛秧配套装备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并阐述机械抛秧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铺垫。

严串串[6](2019)在《水稻钵苗有序宽幅抛秧机构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水稻抛栽技术与传统的插秧作业相比,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水稻生产机械化、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针对抛秧机抛栽钵苗的均匀性较差、钵苗破坏严重、漏栽漂秧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水稻钵苗有序宽幅抛秧机构,可实现多行钵苗同时抛栽,提高钵苗抛栽的质量。对水稻机械化抛栽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提高水稻钵苗抛栽效率和性能为出发点,分析国内外关于水稻钵盘育秧、水稻抛秧机、水稻抛栽技术规范等研究,了解水稻钵盘育秧的过程、水稻抛秧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水稻钵盘育秧,对秧龄为三叶期的水稻钵苗进行物理特性试验,建立水稻钵苗的数学模型。文中提到水稻钵苗有序宽幅抛秧机构,包括8组纵置式送秧装置。每组送秧装置的设计主要包括接秧槽、送秧带、张紧装置、动力装置和出秧装置。本文借助Solidworks2016三维建模软件对该机构各零部件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装配,利用该软件运动仿真干涉检查功能,优化各零部件结构设计参数。再运用运动学理论知识,分析了水稻钵苗在各组送秧装置中的运动状态及落地位置,得出影响机构抛秧性能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为送秧带速度、行走装置速度、悬挂位置的相对高度。在设计的水稻钵苗有序宽幅抛秧装置试验台上,以湘早籼45号水稻钵苗为试验材料,对影响钵苗抛栽均匀性合格率、破坏率及抛栽深度合格率的行走装置速度、送秧带速度、悬挂位置的相对高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置钵苗标准栽植行距为250mm,株距为200mm。将得到的试验结果作对比,发现送秧带的速度为0.40m/s,行走装置速度为1.1km/h,悬挂位置的相对高度为0mm时,,此时水稻钵苗的栽植均匀性合格率为91%,钵苗损坏率为1.3%,栽植深度合格率为98%。验证水稻抛秧机构的设计基本达到了设计目的。

程思忍[7](2019)在《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土壤耕作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农艺措施。为了探明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对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形成积累、产量和品质的作用,以及香稻草还田、机械育插秧、同步深施肥等栽培措施对香稻2-AP形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协同提高香稻香气和产量的适宜耕种模式。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机插香稻育秧方法,采用最适宜的基质育秧进行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香气2-AP合成积累以及产量形成的研究;通过采集机插香稻关键生育期的籽粒、叶片、茎鞘和根部,分析其2-AP含量、关键物质和酶的变化以及产量构成,研究保护性耕作下香稻草还田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施用腐秆剂的处理,分析香稻香气2-AP合成和产量形成;通过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的结合,研究不同耕种模式对香稻香气2-AP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专用基质软盘育秧(SSBM)处理下提高了香稻象牙香占成秧率,显着提高其秧苗素质,特别是秧苗地上部干物重,从而显着提高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机插香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产达到5.79 t·hm-2。(2)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机插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免耕方式下象牙香占和美香占2号成熟期籽粒香气达最大值分别为58.16μg·kg-1,41.79μg·kg-1,主要是一方面保护性耕作机插香稻成熟期叶片和茎鞘的脯氨酸脱氢酶、吡咯啉-5-羧酸含量、鸟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根部和叶片的脯氨酸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促使叶片香气2-AP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进而促进籽粒2-AP的积累;另一方面,成熟期籽粒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和吡咯啉-5-羧酸含量,以及较高的脯氨酸脱氢酶和鸟氨酸转氨酶活性进一步促进籽粒香气2-AP的积累。(3)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机插香稻产量的提高。少耕和免耕方式下,机插香稻无效分蘖减少,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物质重提高,有效穗数显着提高,从而提高机插香稻产量,其中免耕方式显着提高象牙香占产量,增幅达8.58%。(4)香稻草还田可显着提高香稻香气2-AP含量和产量。在不同处理中,少耕方式香稻草还田增产显着,其两季晚造供试香稻产量均在该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平均增幅达15.79%。而供试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均在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表现最大值,原因在于: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有利于提高供试香稻成熟期籽粒脯氨酸含量,吡咯啉-5-羧酸含量、1-吡咯啉含量以及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有利于成熟期叶片脯氨酸含量、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从而提高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且在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产量增幅达6.62%。(5)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撒施腐秆剂能够有效提高香稻产量,增产效果并于2017年晚季达到显着水平,而对稻米品质和成熟期籽粒2-AP含量无显着影响,但能够有利于香稻叶片和茎鞘的2-AP含量维持较高水平。(6)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配套同步深施肥机插秧模式(M5)下,供试香稻产量达较高水平,同时显着提高糙米率和精米率,改善香稻的碾磨品质。而且在M5模式下美香占2号成熟期籽粒香气2-AP含量达最大值55.05μg·kg-1,象牙香占香气2-AP含量为204.83μg·kg-1。M5模式下供试香稻品种成熟期籽粒脯氨酸脱氢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脯氨酸含量、1-吡咯啉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香稻籽粒2-AP含量的积累;同时该模式下有利于提高香稻成熟期叶片的2-AP含量、鸟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综上,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配套同步深施肥机插秧模式是能够协同香气2-AP和产量同时提高的耕种模式。

徐珠琴[8](2019)在《三种栽插模式对双季稻“双超”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出湘中东双季稻区丰产节本高效技术模式。本试验早稻选用株两优819、晚稻选用H优518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3种不同栽插模式(人工抛秧、常规机插、少苗机插)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动态、产量与产量构成、产量形成、成本经济效益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与结论:1、早晚稻少苗机插秧苗素质表现优于人工抛秧和常规机插。早稻移栽时,常规机插基本苗显着高于少苗机插和人工抛秧,较少苗机插高54.2%,较人工抛秧高60.3%,但常规机插分蘖力与成穗率显着低于少苗机插。晚稻也成同样规律,少苗机插分蘖力与成穗率显着高于人工抛秧和常规机插。早晚稻生育期常规机插最短,人工抛秧次之,少苗机插最长。2、三种栽插模式中,少苗机插营养生长阶段最长,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干物质积累总量、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少苗机插干物质积累总量较常规机插高,且显着高于人工抛秧,其余各个指标也呈同样的规律。三种栽插模式处理早稻收获指数,分别为常规机插61.6%、少苗机插65.4%、人工抛秧51.4%,晚稻收获指数为,常规机插56.6%、少苗机插57.3%、人工抛秧54.4%,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增加干物质积累有利于高产,少苗机插的源、流、库均得到明显改善,最终能增加产量。3、三种栽插模式对早晚稻的有效穗、每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影响均显着,少苗机插的有效穗、每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显着高于较常规机插和人工抛秧。早稻实测产量少苗机插较常规机插高692kg/hm2,较人工抛秧高718 kg/hm2;晚稻实测产量少苗机插较常规机插高646kg/hm2,较人工抛秧高885 kg/hm2。4、研究了三种栽插模式对早晚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少苗机插成本最低,其次是常规机插,人工抛秧成本最高。早晚稻少苗机插用种量总成本较常规机插少50%,其余各项成本基本持平;少苗机插早晚稻用种量总成本、育秧总成本、移栽总成本、追肥总成本均低于人工抛秧。少苗机插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人工抛秧,常规机插最低。

阮伟江[9](2019)在《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文中指出近70年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蓬勃发展,水稻生产经历品种更新、双季稻普及、栽培方式改进等技术创新,推动形成了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看,高产是永恒的主题。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较快且不可逆转的新趋势下,解决广西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水稻生产,持续提高水稻单产。现代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进一步提高单产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加强广西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大力推广以吨粮田为目标的高产栽培技术、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的轻型栽培技术、以优质为目标的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毛国娟,王岳钧,陈叶平,纪国成,怀燕,秦叶波,舒伟军,许剑锋[10](2018)在《浙江省近20多年水稻综合栽培技术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省顺应社会经济变化和生产需求,先后引进、研发和推广了水稻轻型栽培(包括旱育秧栽培、抛秧栽培、直播栽培)、强化栽培、单季晚稻"五改"栽培、早稻促早增产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和"两壮两高"栽培等6大项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单产和种粮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简要论述了这些综合栽培技术的起源和提出背景、核心技术措施、应用效果、创新点及对浙江稻作发展的贡献。

二、水稻抛秧综合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抛秧综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2)水稻机械精量有序抛秧栽培的产量形成和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点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
        1.3.1 产量与产量构成
        1.3.2 干物质积累
        1.3.3 分蘖动态
        1.3.4 SPAD值及株高
        1.3.5 风速和阵风速度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2 产量与产量构成
    2.3 分蘖动态
    2.4 干物质积累
    2.5 叶片SPAD值
    2.6 田间通风性
3 讨论
4 结论

(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耕作栽培技术创新成果
    1.1 调查总结农民高产经验,形成着名的“潮汕经验”
    1.2 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
    1.3 水稻抛秧及其配套技术
    1.4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1.5 华南双季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
    1.6 华南地区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
2 水稻耕作栽培理论创新成果
    2.1 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规律
    2.2 水稻叶色变化与高产栽培
    2.3 广东水稻区划
    2.4 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特性
    2.5 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
3 近期重要研究进展
    3.1 水稻抗倒伏机理
    3.2 水稻低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3.3 机插水稻育插秧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
    3.4 水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4 启示与展望
    4.1 水稻耕作栽培学科发展的启示
        4.1.1 面向需求,解决生产上的重大问题
        4.1.2 深入生产实际,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总结提炼科学问题
        4.1.3 紧盯科技前沿,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4.2 新时期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展望

(5)我国机械抛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稻机械抛秧技术的优势
2 国外机械抛秧技术与装备发展概况
3 国内机械抛秧技术与装备发展概况
    3.1 无序抛秧
    3.2 有序抛秧
        1) 机械手式抛秧机。
        2) 对辊夹持式抛秧机。
        3) 顶杆推出式抛秧机。
        4) 旋转式抛秧机。
        5) 气吸式抛秧机。
        6) 气流振动式抛秧机。
        7) 气力有序式抛秧机。
        8) 湖南农民和企业发明新型抛秧机。
4 发展趋势
    4.1 抛秧稻栽培农艺技术
    4.2 工厂化育秧技术
    4.3 机械抛秧关键技术
        1) 有序抛秧技术。
        2) 全自动喂秧技术。
        3) 秧苗无损伤技术。
5 结论

(6)水稻钵苗有序宽幅抛秧机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2.1 无序抛秧机
        1.2.2.2 有序抛秧机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稻钵苗的特性研究
    2.1 水稻钵苗的农艺要求
        2.1.1 抛秧机构对育秧的要求
        2.1.2 抛秧机构对平整地的要求
    2.2 水稻钵苗物理特性研究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的前期准备
        2.2.3 水稻钵苗的空间参数测定试验
        2.2.4 水稻钵苗的质量和湿度试验
        2.2.5 土钵重心的测定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稻钵苗抛秧机构的结构设计
    3.1 水稻钵苗抛秧机构的设计要求
    3.2 水稻钵苗抛秧机构结构和工作原理
        3.2.1 水稻钵苗抛秧机构结构
        3.2.2 水稻钵苗抛秧机构工作原理
        3.2.3 水稻钵苗抛秧机构的整体技术参数
        3.2.3.1 技术参数计算
        3.2.3.2 技术参数的确定
    3.3 张紧装置结构设计
        3.3.1 外形设计
        3.3.2 工作原理及功能
        3.3.3 参数确定
        3.3.3.1 第一组张紧装置高度的确定
        3.3.3.2 第二组张紧装置高度的确定
        3.3.3.3 第三组张紧装置高度的确定
        3.3.3.4 第四组张紧装置高度的确定
    3.4 电机参数确定
    3.5 送秧带与滚筒设计
        3.5.1 送秧带确定
        3.5.2 滚筒参数确定
    3.6 出秧装置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抛秧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4.1 钵苗随送秧带运动理论分析
        4.1.1 钵苗在接秧槽处送秧带上的运动分析
        4.1.2 钵苗在张紧轮处送秧带上的稳定性分析
    4.2 钵苗在出秧装置内运动理论分析
        4.2.1 选取参照系
        4.2.2 钵苗在落秧装置处送秧带上的速度分析
        4.2.3 钵苗落地的相对位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稻钵苗抛秧机构的性能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条件
        5.2.1 水稻抛秧机构的评价指标
        5.2.2 试验评价指标的计算
        5.2.3 试验方法
    5.3 前期验证试验
        5.3.1 预试验的目的
        5.3.2 预试验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5.3.3 不合理问题的改进
        5.3.4 机构改进前后抛秧均匀性对比
    5.4 单因素试验设计与分析
        5.4.1 送秧带的转速v_s对钵苗抛栽栽植均匀性、破坏率、栽植深度的影响
        5.4.1.1 试验方法
        5.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2 行走装置速度v_x对钵苗抛栽栽植均匀性、破坏率、栽植深度的影响
        5.4.2.1 试验方法
        5.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3 机构悬挂高度?对钵苗抛栽栽植均匀性、破坏率、栽植深度的影响
        5.4.3.1 试验方法
        5.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多因素正交试验
        5.5.1 正交试验设计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香稻香气特征物质及其形成积累
    1.3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4 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5 秸秆还田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机插香稻育秧基质的选择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品种
        2.2.2 试验设计
        2.2.3 发芽率和成秧率的测定
        2.2.4 秧苗地上部干物重的测定
        2.2.5 产量及构成因素
        2.2.6 香稻地上部干物质重
        2.2.7 叶面积指数
        2.2.8 剑叶净光合速率
        2.2.9 叶片SPAD值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2.3.2 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
        2.3.3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4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的影响
        2.3.5 不同育秧基质对香稻象牙香占发芽率和成秧率的影响
        2.3.6 不同育秧基质对香稻象牙香占秧苗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
        2.3.7 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茎蘖动态调查
        3.2.4 叶面积指数测定
        3.2.5 剑叶净光合速率测定
        3.2.6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3.2.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3.2.8 稻米品质的测定
        3.2.9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3.2.9.1 样品采集及储存
        3.2.9.2 香气2-AP含量测定
        3.2.9.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3.2.9.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
        3.3.1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各部位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3.3.2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3.3.4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3.5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3.3.6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8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9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10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11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3.3.12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13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14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保护性耕作下香稻草还田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
        4.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4.2.4 SPAD值的测定
        4.2.5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4.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4.2.7 稻米品质的测定
        4.2.8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4.2.8.1 样品采集及储存
        4.2.8.2 香气2-AP含量测定
        4.2.8.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4.2.8.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
        4.3.1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2-AP的影响
        4.3.2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3.3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4.3.4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4.3.5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3.6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4.3.7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3.8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GS活性的影响
        4.3.9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NR活性的影响
        4.3.10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4.3.11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12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LAI的影响
        4.3.13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
        4.3.14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品种
        5.2.2 试验设计
        5.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5.2.4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5.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5.2.6 稻米品质的测定
        5.2.7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5.2.7.1 样品采集及储存
        5.2.7.2 香气2-AP含量测定
        5.2.7.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5.2.7.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5.3 结果
        5.3.1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5.3.2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3.3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5C含量的影响
        5.3.4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DH活性的影响
        5.3.5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OAT活性的影响
        5.3.6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5CS活性的影响
        5.3.7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5.3.8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GS活性的影响
        5.3.9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NR活性的影响
        5.3.10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3.11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3.12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13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品种
        6.2.2 试验设计
        6.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6.2.4 SPAD值测定
        6.2.5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6.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6.2.7 稻米品质的测定
        6.2.8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6.2.8.1 样品采集及储存
        6.2.8.2 香气2-AP含量测定
        6.2.8.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6.2.8.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6.3 结果
        6.3.1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2-AP含量的影响
        6.3.2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6.3.3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5C含量的影响
        6.3.4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6.3.5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DH活性的影响
        6.3.6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OAT活性的影响
        6.3.7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5CS活性的影响
        6.3.8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NR活性的影响
        6.3.9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GS活性的影响
        6.3.10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3.11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6.3.12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3.13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耕种管理模式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1 保护性耕作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2 栽培措施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3 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2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及相关生理基础的影响
        7.1.2.1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的影响
        7.1.2.2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相关生理基础的影响
        7.1.3 协同提高香稻香气2-AP与产量的耕种管理模式
    7.2 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8)三种栽插模式对双季稻“双超”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不同栽插模式研究现状
        1.1.1 直播稻
        1.1.2 手栽稻
        1.1.3 抛秧稻
        1.1.4 常规机插稻
        1.1.5 “三一”机插稻
    1.2 双季稻品种搭配模式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2.4 观察记载项目与标准
        2.4.1 秧苗素质指标测定
        2.4.2 根系活力测定
        2.4.3 水稻分蘖动态调查
        2.4.4 生育期记载
        2.4.5 叶面积测定
        2.4.6 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4.7 产量构成因素考查
        2.4.8 三种栽插模式经济效益调查分析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不同栽插模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2 三种不同栽插模式对分蘖动态及分蘖与成穗的影响
        3.2.1 分蘖动态调查
        3.2.2 分蘖与成穗
    3.3 三种不同栽插模式对生育期的影响
    3.4 三种不同栽插模式对干物质积累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1 叶片干物质积累量
        3.4.2 茎鞘干物质积累量
        3.4.3 穗部干物质积累量
        3.4.4 各时期地上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动态
        3.4.5 叶面积指数
    3.5 三种不同栽插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6 三种不同栽插模式对双季稻经济效益分析
        3.6.1 成本分析
        3.6.2 经济效益分析
4 总结与讨论
    4.1 三种栽插模式对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
    4.2 三种栽插模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3 三种栽插模式对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
    4.4 三种栽插模式对成本经济效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
    1.1 品种更新的三大行动
        1.1.1 评选推广农家优良品种行动
        1.1.2 矮秆化行动
        1.1.3 推广杂交稻
    1.2 耕作制度的一大突破
    1.3 栽培方法的三大改进
        1.3.1 育秧方式的大水秧改合式半水育秧
        1.3.2 大田移栽的“疏改密”
        1.3.3 有机肥改化肥
2 现代水稻栽培技术新发展
    2.1 水稻吨粮田技术
    2.2 水稻抛秧技术
    2.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2.4 超级稻高产配套技术
3 水稻栽培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4 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重点
    4.1 加强栽培理论研究
    4.2 水稻高产栽培的几个观点
        4.2.1 水稻播种期/插秧期的确定
        4.2.2 培育壮秧
        4.2.3 增施穗肥
    4.3 重点推广的技术
        4.3.1 以吨粮田为目标的高产栽培技术
        4.3.2 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的轻型栽培技术
        4.3.3 以优质为目标的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
        4.3.4 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0)浙江省近20多年水稻综合栽培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综合栽培技术简介
    1.1 水稻轻型栽培技术
        1.1.1 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
        1.1.2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1.1.3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1.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1.3 单季晚稻“五改”栽培技术
    1.4 早稻促早增产技术
    1.5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1.6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
2 对水稻综合栽培技术发展的几点认识
    2.1 新技术必须与生产需求相适应
    2.2 新技术各有特色和适用范围
    2.3 新技术拓宽了高产栽培技术思路
    2.4 水稻栽培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水稻抛秧综合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2]水稻机械精量有序抛秧栽培的产量形成和生长发育特征研究[J]. 王慰亲,唐启源,陈元伟,贾巍,罗友谊,王小卉,郑华斌,熊娇军. 作物学报, 2021(05)
  • [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J]. 钟旭华,潘俊峰,李康活,黄庆,张彬,李梦兴,刘彦卓.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4]机械有序种植对一季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贾巍.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5]我国机械抛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 夏倩倩,张文毅,纪要,李坤.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06)
  • [6]水稻钵苗有序宽幅抛秧机构设计与试验[D]. 严串串.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程思忍.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8]三种栽插模式对双季稻“双超”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D]. 徐珠琴.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阮伟江. 广西农学报, 2019(02)
  • [10]浙江省近20多年水稻综合栽培技术的发展[J]. 毛国娟,王岳钧,陈叶平,纪国成,怀燕,秦叶波,舒伟军,许剑锋. 中国稻米, 2018(04)

标签:;  ;  ;  ;  ;  

抛秧综合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