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补考(检查)时间表

理工科补考(检查)时间表

一、理工科补考(查)时间安排(论文文献综述)

张茹,樊玲,曹聪[1](2021)在《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预科课程与本科课程关联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民族预科学生预科阶段课程设置对本科阶段培养的支撑情况,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的科学方法,对预科课程和本科课程学习的关联度进行深入研究。以目标学校为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预科学生理工科成绩作为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预科成绩和本科理工科成绩成正相关,因素影响显着。通过预科一年或者两年的学习,预科结业学生进入本科之后,与普通本科学生成绩差异明显缩小。研究成果为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客观且定量的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揭示了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性。

张爱然,姚有利,彭英健,鲁杰[2](2021)在《工科专业学生学业预警分析及帮扶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贯彻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其顺利毕业并拿到双证,对S大学二级学院学生累计仍然不合格课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查出纳入学业预警范围的学生;对预警范围内学生的基础和不合格课程类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会出现学习困扰,只是原因不同;数学类、力学类和体育类课程是困扰学生并导致其学业失败的三大类课程;进而分析学困原因并提出帮扶措施。帮扶案例的转化验证了个性化的精准帮扶措施收效良好。

王如意[3](2021)在《大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去向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嫣婕[4](2021)在《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文中指出

任艺欣[5](2021)在《教育服务理念下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绩效分析与优化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国民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大学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果在此期间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未能达到理想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会给大学生本人今后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也势必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虽然是教育部为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的硬性规定,但同时要求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校往往只注重完成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采集与上报,忽略了监测、反馈和激励等基本功能,影响了体质测试的实施效果,导致体质测试工作的根本目标难以实现。本文以辽宁省部分高校体质测试工作实施的绩效情况为研究对象,将教育服务理念引入体质测试工作,通过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了解相关教师、管理者及大学生对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满意程度。借助重要性—绩效分析的方法,以及体验地图和服务蓝图等可视化工具,全面分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查找现行体质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着重落实体质测试工作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基本功能,为提高高校体质测试工作实施效果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与学生在体质测试工作重要性评价方面趋于一致,但对满意度评价存在一定差异;体质测试全过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质测试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学生缺乏针对性练习,学校未严格落实奖惩制度,测试成绩存在一定误差,学校体质测试服务工作不到位;大学生体质测试服务蓝图,对体质测试工作提出了优化方案,其支持过程应从测评机制、决策机制、教育机制、引导机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统筹安排。

王凤飞[6](2021)在《中国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中的吸引子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机作为情感因素中对于个体影响程度最大的变量,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重点。关于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展开,Robert Gardner与Wallace Lambert首次将社会心理学引入到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领域。学界对于二语学习动机的定义由开始阶段的静态不断向动态转变,同时研究的焦点也逐步放到二语学习动机自身的动态变化过程上。动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主张用动态性、复杂性、非线性的思维展开研究,关注语言随时间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路径,这为接下来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吸引子作为动态系统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近些年为研究者所关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求产生动机。在国际期刊发表英文论文、参加国际会议等已成为理工科博士生毕业的硬性要求,该群体对于英语这门语言有较大的需求,进而促使英语学习动机的形成。现有的针对动机发展过程中吸引子状态的研究多是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量化研究,针对博士生的研究并未涉及。基于此,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选取4名理工科博士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个月的历时个案跟踪研究,以动机发展轨迹图、访谈、反思性日志等作为原始数据,并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就文本材料进行编码处理,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对于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中的吸引子状态进行描述与分析,从而为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提供方法与建议。本研究主要针对动机发展轨迹的总体趋势及个体间动机发展轨迹的差异性、动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吸引子、吸引子盆的成因及环境因素的作用、吸引子状态运行轨迹的发展态势4个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得:总体及个体的动机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且中间涌现出了暂时性的稳性状态;4名研究对象的动机发展轨迹各具特点,具有差异性,但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也会出现走势吻合的情况;通过对收集上来的文本材料进行编码,得出学习情境、交流媒介与外部要求作为英语学习动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吸引子;在4名受试的动机发展过程中,吸引子盆均有出现,且很大程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整体与个体吸引子状态的运行轨迹均兼具动态性、稳定性、情境性,整个发展过程充满了变异性与不可预测性,与动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相吻合。相较国内以往研究,本研究有以下三点创新之处:第一,选取理工科博士生作为研究对象,填补了国内关于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中吸引子状态研究的空白;第二,考虑到理论对于实践操作指导的可行性,因此选取李淑静、高一虹等(2003)关于我国研究生群体二语学习动机的分类标准展开后续研究,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均是以此分类为理论框架进行的;第三,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三大核心特征:动态性、稳定性与情境性,结合情境因素对动机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性、稳定性(吸引子状态)进行解释说明。本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一、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少,层次覆盖多样性不足,地域范围跨度较小;二、研究开展的时间较短;三、研究方法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四、本研究缺少针对课堂环境和单一英语环境的观察探究,涉及到的情境类型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未来研究应适当增加受试的数量,延长实验观察的时间,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囊括多种英语学习的环境模式,注重增强研究者自身的专业性,进而提升实验观察的效果,使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本研究仅为领域内的一项初步探索,以动态系统理论为依据,探究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中的吸引子状态,旨在对于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高强度动机的维持等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也间接性的对于博士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于春雨[7](2021)在《取消“清考”政策背景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如今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不重视、体育锻炼态度不积极等现状导致了大学生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可见,当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不积极等问题已经影响了国家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8年9月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要求从2018级学生开始坚决取消“清考”制度等。2019年10月,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取消“清考”等问题再次提出明确要求:要坚决取消“清考”行为,只有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要求才能毕业等意见。“清考”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因此,本文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学生在取消“清考”政策背景下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影响参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细化的现状调查分析,总结并发现问题,同时给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积极主动性,来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1.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有:主体因素、客体因素、手段因素、环境因素等。2.体育锻炼行为主体方面:大部分学生比较了解“清考”等体育政策,其中有44.07%的学生是通过学院及老师开会途径了解;取消“清考”后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相对较积极,其中体育认知较好,其次是体育行为倾向,最后是体育情感方面。3.体育锻炼行为客体方面:取消清考后,大学生们主要的目标指向是通过体育考核和提高体育成绩;大学生在课上以及课后其他时间都会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频度为三次以上的占比33.9%;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和锻炼强度相对比较理想。4.体育锻炼行为手段方面:取消清考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排前三的为跑步、羽毛球和散步;取消清考后大学生是通过体育课程以及结伴进行体育锻炼,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5.体育锻炼行为环境方面:取消清考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校内免费场馆和学生宿舍,体育锻炼的氛围相对理想。6.体育锻炼行为结果方面:取消清考政策的实施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性明显比取消清考之前高,迟到早退的现象也有所减少,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体育锻炼,并且经常请教老师或同学的学生增加;取消清考后较取消清考前体育成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7.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策略:主体层面有提高体育锻炼态度积极性、明确体育锻炼目标指向、严格按计划进行锻炼;客体层面有加强取消“清考”等体育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体育竞赛组织;手段层面有发挥体育游戏作用、加强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环境层面有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建立体育知识平台。

王美[8](2021)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承袭清末的基础上,破旧立新、中西融合,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充实、完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存续发展,实现了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本研究基于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回顾,呈现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其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样态,并累积了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政策革新与完善的历史经验。本研究以一种找寻与回溯的历史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结合全面与局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展现了高等教育政策内容要素变化和政策运行过程,让色彩斑斓的民国高等教育政策图景生动地铺展开来,从动态中去把握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轨迹与特征,阐释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着眼于挖掘民国历史的大格局之异,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关联,侧重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从政治局势的杌陧、经济形势的起伏、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教育轨迹的转换四个方面展开。其次,按照回溯性的政策分析方式,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办学政策、经费政策、学科与课程政策、招生与考试政策、教员与学生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行深度把握。在纵向深描政策变迁的同时,又以横向的视角,来透视不同阶段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内容、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将高等教育政策的要素变化、地方应对、大学实践、校长活动穿插起来,构成一个动态、丰富的叙述结构,使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得以真实的复原呈现。再次,聚焦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进程的关键之处,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外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社会诉求的不断牵引、知识分子及教育团体的持续呼吁、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变化等;从内部因素来看,涉及权威集团理念的转变、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目标群体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等。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发生了回应性与适应性的变迁。与此同时,归纳凝练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并探究其中的利益逻辑。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等重要的历史特点。其背后的利益逻辑则主要是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以及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的成本考量。最后,审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所呈现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新潮与旧浪的冲击下流变绵延,一直在努力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不断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是铺陈理想与务实选择的产物,其生命力既来源于预先的理论准备,更扎根于实践中的丰富与拓展。但回溯历史,对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审慎的考量后,发现其也有局限性。如高等教育政策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阻隔、“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沟通与协调的非一贯性等。探赜索隐、以史鉴今。本研究将目光投射到那段逝去的历史中,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即在当下高等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一种辩证视角和开放心态,既坚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又要积极建构中国化坐标,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兼顾高等教育政策的“质”与“量”的双重效益,靶向高等教育需求精准施策,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并合理定位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使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能够真正助力“双一流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唐宁[9](2021)在《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文中提出音乐教育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在校大学生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理工科院校学生数量骤增,音乐教育方面的条件、能力相对薄弱;同时受到社会和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音乐教育、人文文化素质的良性循环发展受阻。本文首先介绍了音乐教育在高等工科院校的现状及问题,并剖析了外在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加强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从理工科类音乐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方面对高等院校理工科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提出了建议,最后从校园文化、音乐社团的建设方面,给出了引导理工科院校学生提升音乐素养的相关措施及策略。

宋长军,潘存爱[10](2021)在《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初探——以昌吉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学分制管理综合改革是深入推进高校振兴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自治区明确要求疆内高校应于2021年前为实施学分制管理做好准备。昌吉学院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改革,需要理清学分制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素,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全员转变教育理念,理顺工作关系和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办法,制定适应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制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如期平稳过渡到学分制管理模式奠定研究基础。

二、理工科补考(查)时间安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工科补考(查)时间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预科课程与本科课程关联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资料来源以及数据预处理
三、预科成绩与本科成绩的数据统计分析
    (一)算术平均指数分析
    (二)预科成绩和本科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三)聚类分析
    (四)单因素分析
    (五)本科成绩与预科成绩的回归分析
四、“补预结合”的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2)工科专业学生学业预警分析及帮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校学业预警工作及学院学困生现状
    (一)学校学业预警工作介绍
    (二)学院学困生整体形势分析
    (三)不同学生基础分析
    (四)不合格课程类别分析
二、学困生成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 学生个人不重视。
        2. 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属高考志愿被调剂入学。
        3. 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效果差。
    (二)外部原因
        1. 家庭影响。
        2. 学校和教师的影响。
        3. 社会环境影响。
三、帮扶措施及案例
    (一)学生层面
    (二)院校层面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学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1. 细化和灵活管理。
        2. 促进学风建设和加强过程管控。
        3. 坚持成果导向,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4. 建立“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联动帮扶体系。
    (三)帮扶案例为验证帮扶效果,团队选取16级某同学为帮扶对象。
结语

(5)教育服务理念下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绩效分析与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质
        2.1.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1.3 体质测试工作
        2.1.4 教育服务
        2.1.5 绩效分析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特尔菲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质测试工作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1.1 重要性和满意度平均值分析
        4.1.2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2 大学生体质测试体验地图的设计与分析
        4.2.1 体验地图的构成
        4.2.2 大学生体质测试体验地图的设计与分析
    4.3 大学生体质测试优化方案的构建
        4.3.1 服务蓝图的构成
        4.3.2 大学生体质测试服务蓝图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征询问卷(第一轮)
附件B 专家征询问卷(第二轮)
附件C 教师调查问卷
附件D 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E 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F 学生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中的吸引子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Purposes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1.3.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1.4 Thesis Framework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2.1.1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Motivation
        2.1.1.1 Definition of Motivation
        2.1.1.2 Defini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2.1.1.3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2.1.2 Classific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2.1.3 Review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2.1.3.1 Review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broad
        2.1.3.2 Review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in China
    2.2 Attractor
        2.2.1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Attractor
        2.2.1.1 Definition of Attractor
        2.2.1.2 Definition of Attractor State
        2.2.1.3 Definition of Attractor Basin
        2.2.2 Review on Attractor in China and Abroad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Dynamic Systems Theory
        3.1.1 The Core Features of Dynamic Systems Theory
    3.2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Research Design and Process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Research Subjects
    4.3 Research Methods and Instruments
        4.3.1 Research Methods
        4.3.2 Research Instruments
    4.4 Research Process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5.1 Analysis of Experiment Results
        5.1.1 The Overall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Trend
        5.1.2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Trajectory
    5.2 Discussion of Experiment Results
        5.2.1 The Main Attractors in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5.2.1.1 The Main Attractors in the Overall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5.2.1.2 The Main Attractors in the Individual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5.2.2 The Cause of the Attractor Basin and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5.2.2.1 The Cause of the Attractor Basin in the Overall Motivation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nd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5.2.2.2 The Cause of the Attractor Basin in the Individual Motivation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nd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5.2.3 The Development Dynamics of Attractor State Operation Trajectory
    5.3 Summary
Conclusions
    1.Research Findings
    2.Research Implications
        2.1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2.2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3.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Research
        3.1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3.2 Prospects of th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AppendixⅠ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utline
    AppendixⅡ Research Subjec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heet
    Appendix Ⅲ Interviews and Reflective Journals Schedule
    Appendix Ⅳ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Development Trajectory Chart(Motometor)
    Appendix Ⅴ
        Subject A's Node Code Detail(Part 1)
        Subject A's Node Code Detail(Part2)
        Subject B's Node Code Detail(Part 1)
        Subject B's Node Code Detail(Part2)
        Subject C's Node Code Detail(Part 1)
        Subject C's Node Code Detail(Part2)
        Subject D's Node Code Detail(Part 1)
        Subject D's Node Code Detail(Part2)
    Appendix Ⅵ Interviews(Selected)
    Appendix Ⅶ Reflective Journals( Selecte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Acknowledgements

(7)取消“清考”政策背景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清考
        2.1.2 行为
        2.1.3 体育锻炼行为
    2.2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相关研究
        2.2.1 关于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因素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态度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客体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环境的相关研究
        2.2.5 关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手段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
        4.1.1 主体因素
        4.1.2 客体因素
        4.1.3 手段因素
        4.1.4 环境因素
    4.2 取消“清考”政策实施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4.2.1 体育锻炼行为主体
        4.2.2 体育锻炼行为客体
        4.2.3 体育锻炼行为手段
        4.2.4 体育锻炼行为环境
        4.2.5 体育锻炼行为结果
    4.3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策略
        4.3.1 体育锻炼行为主体层面的促进策略
        4.3.2 体育锻炼行为客体层面的促进策略
        4.3.3 体育锻炼行为手段层面的促进策略
        4.3.4 体育锻炼行为环境层面的促进策略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的变化: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背景
    一、政治局势的杌陧
        (一)共和体制初建催发民初教育新气象
        (二)一元权力制度促使教育权向上集中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引发教育态势迫紧
    二、经济形势的起伏
        (一)实业经济初步发展对教育的有限投入
        (二)稳定财政格局促使教育经费短暂平稳
        (三)强化收支控制导致教育陷入生存困境
    三、文化运动的洗礼
        (一)复古逆流回澜与反复古主义的斗争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多元思想碰撞
        (三)三民主义文化涌现与国家意志统制
    四、教育轨迹的转换
        (一)“以日为师”教育基准的破除
        (二)德美教育理念由边缘走向主流
        (三)法国教育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延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期的探索:高等教育政策实现多样化起步(1912-1926)
    一、民主决策机制及其多样高等教育政策制定
        (一)学制的趋新改造与办学新规定
        (二)教育经费“指定专款”的设想
        (三)学科规程“现代性”的融入
        (四)招考办法“独立化”的尝试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程的初拟
    二、“悬浮型”政权管理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实施
        (一)自由治学改革实践的进行
        (二)管理中的纷乱:教育财政方案执行失范与索薪运动
        (三)自由中的无序:单独招生政策的实施困境
    三、革新起步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近代政策体系初具,引导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二)政策设计缺乏规划,导致大学规模过度扩张
        (三)政策实施效果式微,管理高等教育能力有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秩序的选择:高等教育政策趋向规范化与体系化(1927-1936)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嵌及其高等教育政策选择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办学法令的颁布
        (二)国家对教育经费筹拨的权威保障
        (三)训政时期学科政策内容的不断充实
        (四)“单独招生”向“计划招生”的政策过渡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定的“规范化”完善
    二、“压力型”强权推动下的高等教育政策落实
        (一)大学整顿工作的有力推进
        (二)中央财政训令下发与地方应对
        (三)“党化”与“秩序化”:训育政策的强化执行
        (四)“取舍”与“统一”:各校师生管理办法的实施
    三、发展与控制双重奏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体系逐步规范,立法建设取得成果
        (二)政策实施效力增强,推动高等教育秩序化管理
        (三)政策强制性加大,促使府学互动和博弈增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序的应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应急调整与迁变(1937-1949)
    一、抗战建国及其高等教育应急政策部署
        (一)教育方针的仓促调整与学校布局规划
        (二)教育经费“减成拨发”办法的采用
        (三)配合战时需求的学科训令变化
        (四)“统一招生”到“多元选拔”的政策转衔
        (五)教员与学生相关事项的“调适性”补充
    二、“挽救性”动员督促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执行
        (一)抗敌御辱与内迁方案的临危施行
        (二)统一招生政策的短暂实施与终止
        (三)恢复秩序的艰难努力:复员与甄审计划的开展
        (四)困境中的生存维系:各校有限的师生救济方案和措施
    三、喜忧参半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纵向供给较为密集,立法数量得到扩充
        (二)确立战时教育政策体系,挽救高等教育事业
        (三)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影响大学稳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因的探寻: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诉求与国家危机的回应——外部场域发生的改变
        (二)知识分子与教育团体的起弊——政府与民间的自主互动
        (三)教育问题凸显及严重性变化——决策主体关注度的提升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部因素
        (一)政党规约的折射与渗透——执政集团理念的转变
        (二)决策程序的失调与规范——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
        (三)目标群体的规避与适从——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演进的归结: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与利益逻辑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
        (一)“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
        (二)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
        (三)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逻辑
        (一)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
        (二)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
        (三)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成本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历史的审思: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评析与启示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经验借鉴
        (一)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
        (二)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三)从理论构建和实践需求中生成教育政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局限
        (一)政策“质”呈现与“量”供给的脱节
        (二)政策设计“幻象”与执行“真相”的阻隔
        (三)“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的摇摆
    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建构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化坐标
        (二)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制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并轨
        (三)兼顾“质”“量”效益,靶向高教需求精准施策
        (四)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
        (五)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与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二、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剖析
三、加强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四、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五、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
六、音乐治疗在理工科院校的应用
    (一)改善人际关系。
    (二)塑造健全的人格。
七、校园文化、音乐社团助力音乐教育
八、结语

(10)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初探——以昌吉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二、现行管理模式的不足
三、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及主要矛盾
四、推进学分制管理综合改革思路与措施办法
五、结语

四、理工科补考(查)时间安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预科课程与本科课程关联度研究[J]. 张茹,樊玲,曹聪.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工科专业学生学业预警分析及帮扶措施研究[J]. 张爱然,姚有利,彭英健,鲁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大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去向的数据挖掘研究[D]. 王如意.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D]. 王嫣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5]教育服务理念下高校体质测试工作绩效分析与优化方案研究[D]. 任艺欣. 沈阳大学, 2021(10)
  • [6]中国理工科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中的吸引子状态研究[D]. 王凤飞.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取消“清考”政策背景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研究[D]. 于春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8]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D]. 王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高等理工科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 唐宁. 戏剧之家, 2021(13)
  • [10]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初探——以昌吉学院为例[J]. 宋长军,潘存爱. 昌吉学院学报, 2021(01)

标签:;  ;  ;  ;  ;  

理工科补考(检查)时间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