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贷款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监测结果分析

世界银行贷款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监测结果分析

一、云南省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实施期间的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泽林,郝瑜琬,田添,王强,曹淳力[1](2021)在《不忘初心送瘟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文中提出血吸虫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社会,动员群众,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经过70余年的艰苦努力,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基本消除了血吸虫病危害。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引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中国血防经验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单翔翔[2](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杨嘉宜[3](2021)在《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现象出发,试图回答认知共同体在区域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问题。论文对现有的公共卫生学与国际关系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回顾,指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视角、卫生外交视角、安全化理论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各自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忽略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进而提出认知共同体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假定认知共同体是一些特定的专家基于公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到一起,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塑造了该群体特有的身份和利益,遵循着共同的规范,并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一致行动。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政策参考的因果框架、作为政策选择的“过滤”机制、为决策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提出替代性方案和路径等四种机制影响决策。此外,认知共同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还可能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分别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来落实相关政策,从而能够快速感知相关政策是否有效,进而提出新的知识或政策建议。这就使得知识的生产与政策的制定始终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实现了协作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为案例验证以上假设,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认知共同体的推动下,该联防联控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从中缅两国的跨境疟疾防控项目发展为覆盖多病种、由多国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并且为本地区其他国际合作框架所接受。本研究反驳了西方学术成果中有关认知共同体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作用甚微的观点,指出东亚背景下的认知共同体具备知识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其他领域合作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大量访谈与实地考察,也为国际关系与公共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的宝贵素材。

汤凌,周杰,赵正元,王慧岚,姜琼,连花,吴翔,蒋立平,韩阳清,任光辉,邓维成[4](2020)在《2004-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04-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2019年湖南省卫生、农业、水利、林业和国土等部门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每年各项措施完成情况、防治费用以及人群、耕牛病情和螺情。采用Delphi法构建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对人群及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垸内钉螺面积和感染螺面积压缩等方面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结果 2004-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累计投入经费711 092.65万元;完成药物灭螺277 437.12hm2,人群扩大化疗6 927 230人·次,牛扩大化疗2 116 247头·次,建造无害化厕所954 850座,圈养牛290 359头,淘汰牛136 666头,以机代牛141 905套,水改旱39 048.63 hm2,灌区改造724.12 km,安全饮水覆盖人口399.43万人,种植抑螺防病林191 102.89 hm2,土地平整38 535.27 hm2。2004年,湖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4.29%,耕牛感染率为4.48%,垸内有螺面积2 449.3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3 423.74 hm2;2019年,全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下降至0,垸内有螺面积较2004年下降了77.92%(540.92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下降至0。以2004年数据为基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2019年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为97.35。每100人血吸虫感染率和每100头牛感染率下降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70.11元和4 204.78元,每1 hm2垸内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压缩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2 010.20元和1 298.09元。结论湖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着,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下降,垸内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大幅压缩。今后应继续保障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措施、巩固已取得的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李林瀚,杨东见,周艺彪,姜庆五[5](2019)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文中认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血吸虫病防治(以下简称"血防")具有与其他疾病较之特殊的时代特色和意义。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血防工作经历了由调查真实疫情,引起中央最高层重视,随后在国家一系列法令和规范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又在社会发展的徘徊期被赋予了额外的政治意义后前期的工作成果被打破;之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借助国际资金力量重新加强了血防的力度,并从历史经验中摸索出如今更全面的防治策略。在一系列不断转变发展的血防策略中,通过政府政策、机构模式、技术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和发展实现了如今新形势下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显着下降。笔者认为,巩固当下的防治成果,使血吸虫病不再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仍需要持续的关注。

杨筱[6](2019)在《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热带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控制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实有钉螺面积36.3万ha,95%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滩地。我国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造林,改造钉螺的孳生环境,抑制钉螺生长发育,在钉螺控制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有关滩地造林抑螺机理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以及影响钉螺分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造林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关于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影响钉螺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有相关报道,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血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论文以长江流域典型的苔草、芦苇以及3a、5a和8a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等5种类型滩地为研究对象,每种类型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布设30个调查样方,通过对钉螺分布、草本植物群落结构、藻类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分析,定量分析各生物与非生物要素对滩地造林抑螺效果的贡献度,筛选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以不同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研究为突破点,揭示滩地造林的抑螺作用机理,为科学评价林业血防工程质量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滩地造林会显着降低钉螺密度,随林龄增长,抑螺效果显着增大。在长江流域的苔草滩地、芦苇滩地和3a生杨树林地,钉螺密度分别为12.74±7.57只/m2、3.89±2.75只/m2和2.12±1.25只/m2。在5a和8a生杨树林下未查到钉螺,密度均为0只/m2。这表明苔草滩地最适宜钉螺孳生,造林后,林地中的钉螺密度显着降低(p<0.05),且5a和8a生杨树林地均为无螺环境。(2)滩地造林改变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抑螺植物(对钉螺有杀灭作用的植物种)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蛇床(Cnidium monnieri(Linn.)Cuss)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替代了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且重要值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对钉螺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滩地造林后,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显着高于苔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且随林龄增长稳定性有进一步提升。造林通过提高草本群落的稳定性,保持抑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发挥显着的抑螺效应。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苔草和芦苇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45,表明苔草和芦苇滩地具有相似的群落结构和自然草地生境,适宜钉螺孳生。在不同林龄杨树林地,5a和8a生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最高,达到0.55,表明5a和8a生林地的草本群落结构和生境条件高度相似,均属非钉螺适生区,有显着抑螺效果。(3)藻类是钉螺重要的食物来源,滩地造林后,土壤中的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含量均显着减少,硅藻减少幅度最大。藻类食物短缺是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的原因之一。在5a和8a生林地土壤中,硅藻基本消失,且未查到钉螺分布,这表明硅藻是限制钉螺分布的主要生物要素之一。(4)土壤是钉螺孳生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为钉螺提供所需的水分和食物,与钉螺种群分布密切相关。滩地造林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营养元素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pH显着升高,土壤环境由弱酸性向弱碱性变化,且pH随林龄增长仍持续升高。林下的碱性土壤环境对藻类和钉螺分布均有显着负作用。(5)滩地造林引起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的显着改变,是造成钉螺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生物要素包括:硅藻、草本植物群落盖度、密度以及抑螺植物优势度(抑螺植物重要值的加权平均值);关键非生物要素主要为土壤pH。硅藻、群落密度和抑螺植物优势度对钉螺密度有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690*、0.526***和-0.225*。土壤pH和群落盖度对钉螺密度有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516*和0.219*。所有关键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共同解释了钉螺密度79.9%的空间变异程度,其中硅藻的作用强度最大。综上所述,硅藻是反映钉螺分布状况最关键的生物要素。滩地造林后,草本群落的盖度、密度,土壤pH和抑螺植物优势度等关键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产生稳定的抑螺效应,其中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的作用强度显着大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

周自俊[7](2019)在《余干县血防史研究(1950-2016)》文中认为余干县水网发达、气候温暖湿润、境内草洲众多、钉螺密布,加之人们生产、生活都必须与水接触,这些为血吸虫病流行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余干县明朝初年就有血吸虫病,约在清咸丰以后开始流行,严重流行则在民国年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余干县迅速建立血防机构,调配血防人员,筹措血防经费,积极开展血防工作。至2014年,余干县血防工作大致经历了“灭螺为主”、“人、畜同步化疗为主”和“控制传染源为主”三个发展阶段,反映出人们对血防规律认识逐步加深和血防技术的日益发展,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越来越科学化。余干县血防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血防经验,但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远未达到消灭标准,今后的血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万心[8](2017)在《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余江县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生育、生长、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血防之前的余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疫区社会,社会各阶层关系基本处于不良互动状态。这种对瘟疫“不设防”社会生态,为瘟疫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余江人民用“开新填旧”等办法,经过消灭血吸虫病和巩固血防成果等几个阶段的努力,不仅在全国率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胜利,而且很好的巩固了血防成果。作为地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地域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当代余江地域社会带有深刻的“血防”烙印。从政治上看,余江地域政治出现了明显的血防化趋势。表现为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保血防“第一面红旗”成为党和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领导人对余江血防的高度关注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使余江政治声誉远播国内外。同时,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从经济上看,血防对余江地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血防为生产提供了健康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改善了疫区人民的生活。如:诸多血防工程的建设,直接推动了余江农业经济的发展;送瘟神纪念馆的建立,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学习,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血防引发了余江地域文化急剧变化。随着血防的胜利,原来余江那种病态的地方文化,逐渐向健康文化演变。围绕血防,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出现,余江地域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血防”色彩。在血防胜利的鼓舞下,余江血防精神得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充满自信的余江形象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血防也给余江的社会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血防运动中,党和县人民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血防第一线“救死扶伤”;人民群众则积极参与血防,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开展血防运动。通过血防余江形成了社会各阶层良性互动、密切配合的良好社会关系。而且,血防使余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血防彻底改造了余江钉螺的滋生环境,消除了传染源,优化了余江水环境,使余江卫生环境大为改观。但从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推广的情况看,它只适应山丘型疫区,在湖沼型疫区效果有限,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湖区血防不能照搬余江模式,必须另辟溪径。总之,血防成为建国以来国家治理余江地域社会的手段,通过血防国家成功地介入余江地域社会,并成功地塑造了余江地域社会的“血防”色彩。

陈艳艳[9](2014)在《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市、区)级别血吸虫病和钉螺的流行状况,并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探寻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指导;2、探讨湖北省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找主要气候影响因子,为有效控制钉螺及预防钉螺扩散提供科学依据;3、研究湖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为血吸虫病预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血吸虫感染率的短期预测提供简单可行的方法学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县(市、区)级别的人群和耕牛查治病以及查灭螺资料,以该疫情数据资料为基础资料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血吸虫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血吸虫病牛数、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以及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I指标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的Getis-Ord Gi*指标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分布的空间聚集性。2、收集2009年湖北省18个县(市、区)的螺情资料,并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两个主要指标,提取相关气候因素资料。以平方根转换后的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为因变量,以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运用全局和局部空问回归模型分别研究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与气候因素的关系。3、运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湖北省1987~2013年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进行拟合,并预测感染率的短期变化趋势。结果:1、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2008~2012年间,湖北省血吸虫病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5年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I>0,P<0.01),表明2008~2012年湖北省县级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8-11个之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和赤壁市等8个县(市、区)。5年间,湖北省各地检查家畜主要为耕牛。病牛数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 P<0.01),提示2008~2012年湖北省县级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现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6~9个之间,聚集数总体呈增加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和洪湖市等6个县(市、区)。2008~2012年间,湖北省钉螺面积稍有下降但变化不大。有螺面积百分比先上升,2010年最高为28.3868%,随后又下降,但总体变化也不大。有螺面积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 P<0.01),表明2008~2012年湖北省有螺面积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有螺面积高值聚集县(市、区)均分布在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仙桃市、汉南区和嘉鱼县8个县(市、区)。2、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分析:活螺平均密度与气候因素的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残差具有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2780,P=0.000)。因此,仅用普通线性回归分析是不充分的,需要进一步应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空间依赖性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提示,应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进行分析。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ρ=-0.436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的R2和LIK值较OLS大,且AIC和SC值较OLS小,说明SLM模型有明显改进,拟合优度较OLS好。SLM模型结果表明,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螺平均密度与年均最低温度和年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年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进行局部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WR模型的AIC值(9.2714)比OLS的AIC值(15.9756)小,也比SLM模型的AIC值(12.0415)小,说明GWR模型拟合效果较好。GWR模型对各参数的估计值在每个研究区域不相同,取值在一定范围变动。钉螺感染率与年平均温度、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残差Moran’s1=0.1828,P=0.000,有空间自相关性。进一步运用空间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根据空间依赖性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进行分析。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ρ=-0.1515,P<0.05),模型的R2和LIK值较OLS大,且AIC和SC值较OLS小,表明SLM模型较OLS有明显改进,拟合优度较好。SLM模型结果显示,钉螺感染率与年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且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钉螺感染率与年均最低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年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空间回归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结果表明,GWR模型的AIC值(4.0395)比OLS的AIC值(7.8222)小,也比SLM模型的AIC值(7.5764)小,GW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GWR模型对各参数的估计值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充分体现了空间异质性的特点。3、血吸虫病感染率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构建的时间序列ARIMA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的实际值均分别落在其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五年湖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仍继续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结论: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从整体上判断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指标是否存在空间聚集性,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则可以进一步探测出具体的聚集区域。湖北省居民、耕牛病情及钉螺在空间分布上均在聚集性,且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范围。2008年湖北省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以来,各病情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且聚集范围有所变化,而螺情指标则变化不大。2、空间回归分析在研究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的钉螺数据与气候影响因素关系时,较经典线性回归分析效果好。影响活螺平均密度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雨量,影响钉螺感染率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平均温度。3、时间序列ARIMA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对血吸虫感染率进行短期预测分析。

蔡婕[10](2013)在《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与控制,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所以主要是发动群众运动进行灭螺,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血防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政治运动,血防意识的淡薄,血防工作一度被忽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被提了出来,血防科技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忙于发展经济,轻视卫生防疫,血吸虫病一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八十年代末,国家开始重视血防工作,制定出了相关的规划和政策,通过科技发展促进血防工作,本文主要对于血防规划中的科技规划及成效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我国血吸虫病政策的发展和演变,分别对于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政策、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的政策,21世纪以来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安徽地区当时的疫情和政策。第三部分为主要科技规划和政策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几个重点规划,包括《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九五”计划》、《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以及《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论述了几个规划的制订与主要内容、目标,以及成效,并且将当时安徽地区的政策以及成果进行了分析,在“八五”规划分析中还将其他省份的治理情况进行了概述,进行了比较。总结我国血防政策的特点,并且分析在这期间的科学成果成效。第四部分是对我国血防工作的对策建议,提出了要加强政策监督和宣传,建立保障机制,保证血防工作的人力和财力,另外加强生态血防研究规划,在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当今社会,生态建设受到重视,生态血防也被提上血防科研的日程。第五部分是结语,提出科学的政策制定是对科学活动和流行病控制的重要手段。分析了科技规划对于科学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首次对血防政策中的科技规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科技政策对疾病控制和科学活动的重要性,政策是对全局的引导和把握。一个好的政策制定出来有利于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所以做好科技政策的制定对于科技活动组织及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云南省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实施期间的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实施期间的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忘初心送瘟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擂响战鼓,吹响消灭血吸虫病的号角
2 全党动员,树立血防“第一面红旗”
3 与时俱进,全民动员再送瘟神
4 精准防治,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5 展望未来,以中国经验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6 结语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1.1 血吸虫病概述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系统分析法
        3.3 比较研究法
        3.4 STEEPLE分析法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指导思路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4.2 全球卫生
    5 技术路线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1.1 社会人口环境
        1.2 技术环境
        1.3 经济环境
        1.4 环境和自然
        1.5 政治环境
        1.6 法律环境
        1.7 道德环境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2.1 时间分布差异
        2.2 地区分布差异
        2.3 人群分布差异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3)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公共卫生、国际卫生与全球健康
    第二节 关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理论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认知共同体析论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理论
    第二节 跨国倡议网络与第二轨道外交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共同体如何影响决策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认知共同体影响决策的方式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第一节 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第二节 中国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一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2006-2010 年)
    第三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升级(2011-2014 年)
    第四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成熟(2015-2019 年)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三节 疫情后时代跨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建议
致谢
附录一:专家访谈列表
附录二:参会调研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5)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解放战争中血吸虫病对军队的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2.1 血吸虫病疫情
    2.2 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得到重视
    2.3 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3 中共中央直接领导血吸虫病防控
    3.1 1955年起血防工作方针和组织机构管理模式
    3.2 1955—1958年中央防治工作各项指令及防治经验
    3.3 1955年起的科学防治血吸虫病
    3.4 早期灭螺及疾病诊断、治疗和防护方法
    3.5 1955—1966年全国血防运动的效果和影响
4 “文革”对血吸虫病控制的影响
    4.1 对卫生部的批判和血防受阻
    4.2 农村卫生条件和医学水平下降
    4.3 再次强调血防运动
    4.4 血防运动的停滞
    4.5 两次血防运动的成效
5 1980年代以化疗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
    5.1 与血防相关的社会形势变化
    5.2 疾病控制理念的纳入和中国血防政策的调整
    5.3 血防组织机构管理
    5.4 疾病治疗、诊断和控制方法
    5.5 控制策略的效果
6 世界银行血吸虫病贷款项目及大规模化疗控制血吸虫病
    6.1 世界银行血吸虫病贷款项目的启动和计划
    6.2 世行项目期间的血防措施和相关科研教育
    6.3 世行项目期间的区域综合治理项目
    6.4 世行项目期间的血防组织机构管理
    6.5 世行项目的结果
    6.6 世行项目所面临的问题
7 血吸虫病生态控制
    7.1 新时期的防治政策开启
    7.2 新时期的血防组织机构和政策规划
    7.3 新时期的防治措施
    7.4 新时期取得的成果
    7.5 新时期的挑战
8 中国血吸虫病控制的展望

(6)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进展
        1.2.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1.2.2 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1.2.3 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草本植物群落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1.3.2 土壤特性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1.3.3 造林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1.3.4 其他要素对钉螺种群的影响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自然状况
        2.2.1 水文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植被特征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土地利用现状
    2.5 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现状
    2.6 林业血防工程发展现状
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研究方法
        3.2.1 螺情分析
        3.2.2 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3.2.3 土壤剖面分析
        3.2.4 风干土样采集
        3.2.5 土壤藻类样品采集
    3.3 样品测试
        3.3.1 土壤理化性质
        3.3.2 土壤金属微量元素
        3.3.3 土壤藻含量
        3.3.4 钉螺体内藻含量
    3.4 数据分析
    3.5 统计分析
    3.6 结构方程模型(SEM)
4 滩地钉螺分布特征分析
    4.1 不同滩地类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2 不同林龄杨树林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4.3 不同类型滩地钉螺体内藻类含量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滩地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影响分析
    5.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影响
    5.3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5.4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5.5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5.6 讨论
        5.6.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5.6.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5.7 小结
6 滩地造林对土壤特性影响分析
    6.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6.1.1 不同类型滩地的土壤剖面特征
        6.1.2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6.1.3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6.1.4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6.2 造林对土壤藻类分布特征影响分析
        6.2.1 土壤藻的藻种组成
        6.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6.2.3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6.3 讨论
        6.3.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造林对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的影响
    6.4 小结
7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特性分析
    7.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7.1.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组成
        7.1.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分析
        7.1.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生态位变化分析
        7.1.4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稳定性分析
        7.1.5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相似性分析
    7.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藻类分布特征分析
        7.2.1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7.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7.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7.3.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剖面特征
        7.3.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7.3.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7.3.4 不同林龄杨树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7.4 讨论
        7.4.1 林龄变化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7.4.2 林龄变化对土壤藻类含量的影响
        7.4.3 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5 小结
8 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
    8.1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分析
        8.1.1 影响钉螺分布的非生物要素筛选
        8.1.2 影响钉螺分布的生物要素筛选
    8.2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重要性分析
    8.3 交互作用模型构建
    8.4 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8.4.1 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要素分析
        8.4.2 影响钉螺密度的直接效应分析
        8.4.3 影响钉螺密度的间接效应分析
    8.5 讨论
    8.6 小结
9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余干县血防史研究(195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研究框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资料来源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余干县血吸虫病流行及其危害
    一、余干县地理环境
    二、余干县血吸虫病流行
    三、余干血吸虫病的危害
第二章 血防机构、队伍演变和经费筹措
    一、血防组织系统的建立及演变
    二、血防人员调配和队伍结构
    三、血防经费的筹措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余干县血防历程及措施
    一、“灭螺为主”的血防阶段及其措施
    二、“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血防阶段的血防办法
    三、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防阶段的血防策略
第四章 余干血防成就、经验、问题及思考
    一、余干血防成就
    二、余干血防经验
    三、余干血防存在的问题
    四、几点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和本文创新之处
    三、研究视角:血吸虫病防治与社会变迁
    四、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五、资料来源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血吸虫病与余江疫区社会
    第一节 余江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及流行史
        一、余江县的地理环境
        二、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
        三、血吸虫病流行社会因素
        四、流行史
    第二节 血吸虫病流行的危害
        一、危害生命,毁灭村庄
        二、影响生育,破坏经济生产
        三、使生活贫困,造成社区恐慌
    第三节 余江疫区的社会状况
        一、政府“缺位”
        二、医疗界无奈
        三、富裕阶层缺乏义举
        四、迷信势力趁火打劫
        五、普通民众的挣扎与绝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国后余江血防的社会条件、历程与成就
    第一节 余江血防模式生成的社会条件
        一、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
        三、中共领导方式的惯性及时代的产物
    第二节 余江血防历程
        一、调查摸底
        二、制定规划
        三、全面防治
        四、巩固成果
    第三节 余江血防的成就
        一、发明“开新填旧”的灭螺方法
        二、成为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县
        三、长期巩固了血防成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政治演化
    第一节 血防成为最大的政治任务
        一、崇高的政治使命
        二、各级领导的持续关注
        三、政府官员深入推进血防工作
        四、历届党委、政府最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迅速调动各级组织资源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防疫系统
        二、建立高效的血防领导工作机制
        三、密集出台政令,使血防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四、血防领导机构常规化
    第三节 血防为余江争得了多种政治资源
        一、余江“血防圣地”声誉远播海内外
        二、血防改变了余江许多人的政治命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血防与余江地方经济发展
    第一节 艰苦奋斗的血防模式
        一、“勤俭办事”的血防措施
        二、余江血防的产出大于投入
        三、条件困难亦能战胜“瘟神”
    第二节 血防与生产相促进
        一、灭螺与水利建设相结合
        二、治病救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三、灭螺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四、粪管、“三光”与农业积肥相结合
    第三节 血防促进余江经济发展
        一、提供大量劳动力
        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经济结构
        三、推动旅游业繁荣
        四、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血防与余江文化特色形成
    第一节 从“病态文化”到“健康文化”
        一、解放前余江疫区的“病态文化”表征
        二、血防胜利后余江“健康文化”出现
    第二节 血防对余江地域文化的塑造
        一、中共对余江血防文化的建构
        二、血防引起余江地域文化转变的原因
    第三节 余江血防文化的繁荣
        一、新闻报道宣传和学术论文
        二、血防文学和史学
        三、建立纪念馆——血防文化的物质载体
        四、经常性的血防纪念活动
    第四节 余江地域文化之魂:血防精神
        一、余江血防精神的内涵
        二、余江血防精神对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血防与余江地域社会关系改善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一、耐心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二、积极做好群众动员工作
        三、把血防知识和技术交给群众
        四、建立群众性的血防队伍
    第二节 血防人员:救死扶伤、认真履责
        一、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
        二、解病人之所难
        三、吃苦耐劳
        四、把病人当亲人
    第三节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血防
        一、积极参加治疗,感恩政府
        二、积极参加灭螺运动
        三、积极开展“两管”工作
        四、自觉开展环境改造
    第四节 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一、干部、技术人员与群众三结合
        二、多部门联合血防
        三、官民同心,群防群控局面的出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变化
    第一节 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
        一、血吸虫及其生命周期
        二、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三、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四、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疫水
    第二节 余江血防“环改”特点及其对环境优化
        一、余江“环改血防”的主要措施
        二、血防与余江生态环境的优化
    第三节 余江血防模式的推广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余江血防模式在鄱阳湖地区的推广
        二、余江血防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未来湖沼型疫区血防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钉螺分布与气候因素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血吸虫感染率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10)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学术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目前的研究状况
        1.2.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2 我国血吸虫病的发展和演变
    2.1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血防工作的主要政策措施
        2.1.1 政策制订背景
        2.1.2 主要政策和措施
        2.1.3 安徽省血防政策及防治工作
        2.1.4 本阶段的血防科技发展
    2.2 20 世纪 80 年代至世纪末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政策
        2.2.1 政策制订背景
        2.2.2 主要政策和措施
    2.3 21 世纪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政策和措施
        2.3.1 政策制订背景
        2.3.2 主要政策措施
    2.4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的演变发展趋势
3 血吸虫病防治政策的科技规划研究
    3.1 科技政策与科技进步
        3.1.1 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
        3.1.2 科技政策的性质
        3.1.3 科技政策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3.2 我国重大血防政策中关于科研规划的分析
        3.2.1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分析
        3.2.2 《全国综合治理血吸虫病“九五”计划》分析
        3.2.3 《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分析(2004-2015 年)
        3.2.4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分析
        3.2.5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分析
    3.3 我国血防科技规划特点与地位
4 目前我国血防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政策监督机制,加强政策实施与监督力度
    4.2 建立保障机制,加强人才建设与经费保障
    4.3 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护
        4.3.1 加强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
        4.3.2 改变原有的灭螺方法,注重生态方法灭螺
        4.3.3 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
5 结论 科学活动和疾病控制的重要手段——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云南省世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实施期间的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忘初心送瘟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J]. 朱泽林,郝瑜琬,田添,王强,曹淳力. 疾病监测, 2021
  •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D]. 杨嘉宜. 外交学院, 2021(11)
  • [4]2004-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J]. 汤凌,周杰,赵正元,王慧岚,姜琼,连花,吴翔,蒋立平,韩阳清,任光辉,邓维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3)
  • [5]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演变[J]. 李林瀚,杨东见,周艺彪,姜庆五. 上海预防医学, 2019(09)
  • [6]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D]. 杨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7]余干县血防史研究(1950-2016)[D]. 周自俊.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8]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变迁 ——以建国后余江县血防为中心[D]. 万心.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9]湖北省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特征及预测分析[D]. 陈艳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改革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科技规划及其成效研究[D]. 蔡婕.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世界银行贷款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监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