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综合鉴定用干培养基

肠杆菌科综合鉴定用干培养基

一、用于肠杆菌科综合鉴别的干燥培养基(论文文献综述)

骆延波[1](2021)在《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文中认为研制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包括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96点阵琼脂检测盒、便携式细菌培养箱、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等,实现了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试验稀释法标准,对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结构和操作稳定性、重复性、与CLSI药敏标准方法比对验证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使用该药敏试验接种仪方法与CLSI药敏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检测了8种抗生素对48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该药敏试验接种仪便于灭菌,易于操作,结构合理,接种细菌量重复性好,与CLSI微量肉汤稀释法比对检测结果吻合率达95%,批量检测结果吻合率90%以上,检测效率高5倍以上。针对国内养殖场临床化验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的现状,研制开发出一种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箱体的长、宽、高分别为40~50 cm、20~30 cm、20~30 cm,热功率为30~40 W。主要由密封的泡沫盒、加热带、电线、温控开关等组成,经过温度稳定性、温度差异性、与常规恒温培养箱培养性能比对验证及使用费用对比、实地培养应用等研究,结果表明,该便携式细菌培养箱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箱体内温度相对恒定(温度范围30-42℃),符合常规细菌的培养要求,与常规培养设备相比成本降低90%,适用于基层现场和实验室培养细菌。研制的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包括外壳、显示屏、图像采集室、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其中显示屏固定在壳体上,控制板、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和图像采集室安装在内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与图像采集室对应,控制板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的数据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口,显示屏连接控制器。图像采集转换装置包括扫描仪和光源。CMOS感光器或CCD感光器,连接到控制器。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系统进出托盘和操作系统运行顺畅。每个药敏板的读数值基本一致,重复性好。与目测结果比对验证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而且检测效率是目测的5倍以上。检测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图像采集仪能够识别琼脂板上直径大于0.5mm的菌落。本软件设计记忆功能,对于初次不能识别的较小直径菌落,经过软件识别标记,再次扫描时即能识别。为便于操作,撰写了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能够实现高通量图像采集和MIC统计分析,设计合理,运行稳定,读取结果重复性好,敏感性高,检测效率比常规目测和手工录入数据提高10倍以上,适合批量细菌药敏试验检测。为验证该优化集成的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仪器,使用该集成技术对分离鉴定的临床分离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在此基础上检测高抗药性基因。分离鉴定出菌株总数为10617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对主要细菌进行了抗药性检测,筛选部分抗药性水平较高的细菌,对其抗药性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统计了10余种常用药物对细菌的MIC频率分布。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于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对多黏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呋、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抗药率高于40%;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相对敏感。沙门氏菌的总体抗药性水平略低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的抗药性高于70%,对其它药物较为敏感性低于20%。健康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噻呋、多黏菌素的抗药性明显低于病料来源大肠杆菌。健康动物粪便源大肠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养殖畜种抗药性背景指示菌的作用。多重高抗表型的大肠杆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均含有多种抗性基因,同时含有多种毒力基因。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720份新鲜粪便样品,分离鉴定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检测结果表明:83株携带mcr-1基因;从mcr-1阳性菌株中共检测到5种ESBL基因和4种PMQR基因。药敏检测只用了1个月时间,比常规方法节省5个月,检测成本降低80%。综上所述,细菌药敏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准确、稳定、可重复、效率高,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为国内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适用于科研、教学、生产,为细菌抗药性检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杨雨齐[2](2019)在《猪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敏感性临界值及其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胃肠道。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有些血清型具有致病性,可引起畜禽严重的肠道感染和全身感染等,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通过食物链或环境,大肠杆菌对人类的健康和公共卫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达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成员之一,属于畜禽专用抗菌药物,在控制畜禽大肠杆菌等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初认为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机制独特细菌很少产生耐药性,但随着长期使用以及不合理的滥用,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对达氟沙星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且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成员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叉耐药现象。因此,有效监测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的耐药性以及制定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对耐药大肠杆菌的防控与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指导意义。而临界值是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重要的技术依据。迄今为止,全球建立敏感性判定标准最权威的两个机构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UCAST)和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学会(CLSI)尚未建立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的敏感性判定标准,国内外关于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的系统研究报道也较少。因此,本论文旨在建立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流行病学临界值和药效学临界值;研究猪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采用PK/PD同步模型优化达氟沙星治疗猪大肠杆菌病的给药方案。研究结果对达氟沙星耐药大肠杆菌的监测以及猪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在保证药物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会。(1)建立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临界值和药效学临界值参考CLSI发布的M07-A9号文件的指导原则,采用微量稀释肉汤法测定了达氟沙星对1233株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软件SPSS 22.0对MIC分布和Graphpad 6.0中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对流行病学临界值(ECV)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用仔猪血浆药物浓度数据建立猪药代动力学(PK)数据结合体外MIC值,使用Crystal Ball软件中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药效学临界值(COPD)。研究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MIC分布范围是0.008128μg/mL。每个MIC(0.008,0.016,0.03,0.06,0.125,0.25,0.5,1,2,4,8,16,32,64和128μg/mL)菌株数量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0.73%,3.97%,2.35%,0.73%,3.16%,7.38%,13.22%,10.62%,6.16%,5.43%,7.54%,12.98%,7.62%,8.76%和9.33%。MIC50和MIC90分别是4μg/mL和128μg/mL。MIC分布统计符合正态分布,因为偏度系数(skewness=-0.321)和峰度系数(kurtosis=-0.731)均小于1。通过统计学分析,流行病学临界值(ECV)被设定为8μg/mL。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当MIC=0.03μg/mL时,达氟沙星达到AUC:MIC比值至少为125的概率为92.25%。因此,COPD被定义为0.03μg/mL。(2)猪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分别选取来自中国7个省份的479株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研究其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这些菌株覆盖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各个MIC分布范围(0.0075>128μg/mL)。根据敏感性的研究结果,选择来自不同省份74株对以上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的大肠杆菌进行耐药基因型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由大肠杆菌染色体突变引起的耐药机制及由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猪源大肠杆菌对人医常用四种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耐药百分比与对达氟沙星耐药程度呈正相关,且这种相关性不存在地域差异。染色体上gyrA,parC,parE,marR和acrR基因发生双突变或单突变是导致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在74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gyrB均未发现突变;39株细菌在gyrA发生单突变或双突变,这些是位于83位置的突变S83L和87位置的突变D87到N,Y,G或H;21株细菌的parC发生单突变或双突变,分别是S80I和E84K;有两株细菌parE发生I355T和L416F双突变,且这两株细菌gyrA发生双突变和parC发生单突变;26株细菌marR发生突变,其中25株细菌发生G123S单突变,1株发生D87N和G123S双突变;有2株细菌acrR发生了单突变,分别是V33G和S60-,这两株细菌gyrA均未发生突变。质粒上捕获的介导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基因包括qnrS,oqxAB和aac(6’)-Ib-cr。其中7株细菌携带qnrS基因,29株细菌携带oqxAB基因,9株细菌携带aac(6’)-Ib-cr基因,而qnrA,qnrB,qnrC,qnrD和qepA的检出率均为0。gyrA发生双突变的菌株能介导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而细菌质粒上携带了qnrS,oqxAB和aac(6’)-Ib-cr基因则提升了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水平。(3)达氟沙星对猪大肠杆菌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在本研究的1233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菌株中,在达氟沙星MIC=0.5μg/mL的菌株分布最多,随机选择其中69株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测定,并通过致病性测试,选择一株细菌HP501(O158)进行后续的PD和PK/PD同步模型研究。在麻醉剂的辅助下,成功地将超滤探针植入仔猪回肠用于收集回肠超滤液。六头仔猪按经2.5 mg/kg剂量肌肉注射达氟沙星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和回肠超滤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和回肠超滤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血浆和回肠超滤液的药代动力学(PK)参数。参考CLSI推荐的方法测定MH肉汤、给药前对照血浆和给药前对照回肠超滤液中达氟沙星对HP501的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MH肉汤中达氟沙星对HP501最小防突变浓度(MPC)和抗菌后效应(PAE)。分别测定MH肉汤和回肠超滤液中的达氟沙星对HP501的体外杀菌效果和半体内杀菌效果,并绘制相应的杀菌曲线。建立回肠超滤液中AUC24h/MIC和Cmax/MIC分别与log10(细菌与回肠超滤液共培养24 h后细菌数-初始细菌数,CFU/mL)的关系。分别计算回肠超滤液中达氟沙星实现抑菌、杀菌和根除细菌所需的PK/PD参数值AUC24h/MIC或Cmax/MIC,并计算相应的给药剂量及优化给药方案。将十二头健康去势仔猪连续3天每天灌胃50 mL 1010 CFU/mL HP501菌液建立大肠杆菌感染模型。将所有感染的仔猪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n=6)按本研究优化的剂量方案(2.42 mg/kg每12 h给药一次治疗3 d)肌肉注射给药,对照组(n=6)按临床常规推荐剂量方案(2.5 mg/kg每24 h给药一次治疗3天)肌肉注射给药。研究结果表明:仔猪按2.5 mg/kg剂量单次肌肉注射达氟沙星后,血浆和回肠超滤液中的Tmax分别是1.1 h和6.0 h;回肠的平均Cmax是血浆的13.59倍;回肠超滤液中的消除半衰期(6.84 h)高于血浆(4.94 h)。MH肉汤,给药前对照血浆和给药前对照回肠超滤液中达氟沙星对菌株HP501的MIC均为0.5μg/mL,其相应的MBC值分别为0.5、1和1μg/mL,MH肉汤中达氟沙星对HP501的MPC为4μg/mL。PAE的长短与药物的浓度及细菌在药物溶液中暴露的时间呈明显相关性。体外杀菌曲线和半体内杀菌曲线均表明达氟沙星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呈浓度依性,因此与达氟沙星抗菌作用最相关的PK/PD参数是AUC/MIC或Cmax/MIC。根据体内回肠超滤液中达氟沙星PK数据和半体内的MIC,相对应的半体内PK/PD数据AUC/MIC和AUC/MPC分别为170.64 h和21.33 h。回肠超滤液的浓度保持在MIC和MBC以上的时间分别为29.76 h和19.32 h。平均Cmax/MIC比和Cmax/MPC分别为13.32和1.67。回肠超滤中达氟沙星产生抑菌、杀菌和根除细菌效果的AUC24h/MIC分别为99.85h、155.57 h和218.02 h;Cmax/MIC分别为4.14、6.49和9.05。根据以上达到不同效果的AUC24h/MIC值计算得到三种不同给药剂量分别为(1.49 mg/kg、2.42 mg/kg和3.24 mg/kg)。使用Mlxplore软件模拟不同剂量方案治疗3天后发现2.42 mg/kg每12 h给药一次的杀菌效果最好。给药方案验证结果也表明以2.42 mg/kg达氟沙星的剂量方案每12 h给药一次治疗3 d后,足以清除猪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ECV为8μg/mL、COPD为0.03μg/mL。COPD远低于ECV可能是由于达氟沙星的给药剂量较低,因此本研究建议将ECV(8μg/mL)定义为猪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的最终敏感性临界值。对达氟沙星耐药的猪源大肠杆菌对人类医学上常用的四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存在明显交叉耐药现象。猪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是主要是由染色体氟喹诺酮类药物靶标基因发生突变(gyrA、parC、parE、marR和acrR双位点或单位点突变)引起以及质粒上捕获的介导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基因(qnrS、oqxAB和aac(6’)-Ib-cr)引起。猪回肠超滤液中能实现抑菌、杀菌和根除细菌的平均AUC24h/MIC分别为99.85、155.57和218.02 h。本研究优化的达氟沙星剂量方案为2.42 mg/kg剂量、每12 h肌肉注射一次及连续治疗3 d足以清除猪回肠中大肠杆菌的感染,且最大程度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会。

陶飞[3](2018)在《5种中药提取物对蛇源性细菌耐药基因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菌耐药性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而发展,养蛇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我们临床接诊蛇病例分离获得的耐药细菌表现日益增多,增加了临床防治的难度,蛇源性细菌的耐药情况鲜见资料报道。本课题以探究蛇源性细菌耐药情况,以及中药提取物对蛇源性细菌耐药基因影响为目的,开展了以下研究。从2016-2017年临床接诊的败血症蛇病例中,挑选分离获得的23株细菌,采用检测表型特征的常规方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PCR方法,对23株细菌分别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显示,23株细菌分别归属于7种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株,肠道沙门氏菌2株,鲍曼不动杆菌3株,枸橼酸杆菌1株,摩氏摩根菌1株,普罗威登斯菌3株,粪肠球菌8株。采用纸片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株肺炎克雷伯菌、8株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耐药,2株肠道沙门氏菌对红霉素和泰乐菌素耐药,3株鲍曼不动杆菌、3株普罗威登斯菌、枸橼酸杆菌以及摩氏摩根菌对青霉素和头孢拉啶耐药。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分别设计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基因aac(3)-Ⅱ、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型qnrA、二氢叶酸合成酶基因1型SUL1、甲基化酶基因B型erm(B)、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三个亚型:CTX-M-type、CTX-M-1 以及 blaOXA-23-like、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4基因NDM4等8种耐药基因的引物,运用PCR方法检测相应的耐药基因。研究发现,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3株检测出aac(3)-Ⅱ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目的基因,8株粪肠球菌中有2株检测出erm(B)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目的基因,2株肠道沙门氏菌中有1株检测出SUL1耐磺胺类药物的目的基因,其余细菌均未能检测到耐药基因。将5种中药提取物,硫酸黄连素、双花连翘提取物、黄芩苷、天蚕素、苦参提取物分别与检测到耐药基因的细菌共培养4h和24h,检测发现,3株肺炎克雷伯菌aac(3)-Ⅱ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目的基因均未能检出,2株粪肠球菌erm(B)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目的基因均未能检出,而1株肠道沙门氏菌与中药提取物共培养结果无变化,其SUL1耐磺胺类药物的目的基因仍然可以检测出来。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23株蛇源性细菌分属于7种不同的细菌。(2)7种23株细菌的耐药情况不同。有3株肺炎克雷伯菌检测出aac(3)-Ⅱ目的基因,2株粪肠球菌检测出erm(B)目的基因,1株肠道沙门氏菌检测出SUL1目的基因,其余细菌未能检测到耐药基因。(3)硫酸黄连素、双花连翘提取物、黄芩苷、天蚕素、苦参提取物对肺炎克雷伯菌aac(3)-Ⅱ耐药基因以及粪肠球菌erm(B)耐药基因在24h内有抑制作用。

刘江英[4](2018)在《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优化及其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富含益生菌,且具有多种有益代谢产物,研究和实践已证明其能有效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目前提高发酵饲料的发酵效果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研究证实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能有效提高动物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其富含的益生菌、短链脂肪酸(SCFA)等单独作用时能有效抵抗沙门氏菌感染,因此推测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具有抗沙门氏菌感染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预先探究酸性蛋白酶和非淀粉多糖酶(non-starch-polysaccharides enzyme,NSP酶)对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探究最佳添加量,在此基础上分析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在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和体外抑菌性能的变化及其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运用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制备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时加入不同剂量的酸性蛋白酶和NSP酶,从菌落总数、代谢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这三方面综合评价这两种酶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并探究最佳添加量。结果显示,酸性蛋白酶和NSP酶均能显着提高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发酵效果。其中酸性蛋白酶的最佳添加量为0.4 g/kg,NSP酶的最佳添加量为0.15 g/kg,酸性蛋白酶的提高效果显着优于NSP酶,因此添加0.4 g/kg酸性蛋白酶进行后续实验。接着,分析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在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和抑菌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饲料经发酵后,pH显着降低,益生菌菌落总数、总酸、氨基酸态氮、SCFA、小肽含量显着上升,体外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强,乳酸链菌素Z(Nisin Z)和抑菌活性从无到有,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最后,探究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将5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基础日粮+10%未发酵饲料)、模型组(基础日粮+10%未发酵饲料)、抗生素组(基础日粮+10%未发酵饲料+20 mg/kg硫酸黏杆菌素)、5%发酵组(基础日粮+5%未发酵饲料+5%发酵饲料)、10%发酵组(基础日粮+10%发酵饲料)。于肉鸡13日龄时,除正常组外均口腔灌服400μL沙门氏菌(109 CFU/m L)连续两天,正常组灌服等量无菌水,模型组出现明显腹泻。于肉鸡15日龄时进行屠宰实验,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肠黏膜屏障功能这三方面评价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的影响。结果显示,(1)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和硫酸黏杆菌素能够通过抑制因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和mRNA相对表达量。5%发酵组、10%发酵组的抑炎因子(IL-4、IL-10)水平和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余三组,表明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能够提高抑炎因子水平和mRNA相对表达量。10%发酵组和抗生素组的MPO活性显着低于模型组。综上所述,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改善因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总体而言,10%发酵组的炎症改善情况接近抗生素组并优于5%发酵组;(2)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和硫酸黏杆菌素均能够改善因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肉鸡血清和结肠组织T-AOC、抗氧化酶(T-SOD、CAT、GSH-Px)活力显着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上升的现象,总体而言,5%发酵组、10%发酵组的抗氧化指标优于抗生素组;(3)沙门氏菌感染导致肉鸡结肠组织形态受损,血清LPS、D-LA水平显着上升,结肠SIgA水平显着下降,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Occludin)和黏蛋白MUC2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β-防御素(AVBD-6、AVBD-9)mRNA相对表达量异常上升,表明沙门氏菌感染会破坏肠黏膜屏障。而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和硫酸黏杆菌素能够改善这些指标,减轻肠黏膜屏障的破坏程度,总体而言,10%发酵组的肠黏膜屏障功能与抗生素组接近,并优于5%发酵组。综上所述,酸性蛋白酶和NSP酶均能提高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发酵效果,其中酸性蛋白酶的最佳添加量为0.4 g/kg,NSP酶的最佳添加量为0.15 g/kg,酸性蛋白酶的提高效果优于NSP酶;饲料经发酵后功能性成分增多,并显现抑菌性能;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能够改善因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炎症、氧化应激、肠黏膜屏障受损,且10%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改善效果优于5%发酵饲料,并与20 mg/kg硫酸黏杆菌素效果接近。

郑恩惠,林杰,柯自立,杨劲松,徐海滨,罗朝晨,陈爱平[5](2018)在《2017年福建省监测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预防与控制福建DEC腹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福建省永安与南平市腹泻人群粪便标本共300份,经初步培养分离后利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并对检出的病原菌进行血清学试验,运用K-B纸片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300份标本中检出已纯化单克隆DEC 22株,检出率为7.33%,其中EAEC 9株(40.91%),ETEC 9株(40.91%),aEPEC 4株(18.18%);检测分离到血清凝集菌株4株。药敏结果显示:DEC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9.09%、36.36%;其中1株菌对6类抗菌药物均耐药;一株产ESBLs菌株。结论福建省DEC流行属种以EAEC、ETEC为主,且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张雯[6](2018)在《银川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环境微生物群落分布及耐药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区每年因奶牛养殖业排放的粪污高达400万吨,奶牛粪便中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等,会对奶牛的健康养殖造成威胁,并随着粪便还田利用成为食源性和环境的潜在污染源。目前,奶牛养殖业排放的粪污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健康养殖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源头之一。目的:通过研究明确银川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细菌耐药性情况,以期为奶牛养殖业对环境及公共卫生安全影响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为开展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等相关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采集银川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简称“奶牛养殖场”)新鲜粪便、堆积粪便、污水和土壤样本,采用16SrDNAV4区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对奶牛养殖场环境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经典纯化分离,细菌生化检测和16S rDNA全长测序鉴定的方法从可培养微生物的角度对奶牛养殖场环境可培养细菌的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K-B药敏纸片检测和耐药基因PCR检测的方法从耐药表型和基因型的角度对奶牛养殖场环境可培养分离株进行7种临床常用抗菌药(青霉素、丁胺卡那、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及15种耐药基因(磺胺类:sul1、sul2、sul3;四环素类:tetA、tetB、teD;氨基糖苷类:aacC4、aaatD;β-内酿胺类:CTX-M、OXA、TEM:喹诺酮类:qnrA、aac(6’)-Ib-cr、gyrA)的耐药性研究。结果:(1)基于16S rDNA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地区奶牛养殖场的新鲜粪便、堆积粪便、污水和土壤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丰富且多样,通过16S rDNA测序共注释了 55个门,143个纲,243个目,308个科,553个属,其中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是优势菌门,占所有细菌群落的70%以上;宏基因组测序共注释了 40个门,76个纲,167个目,373个科,1117个属和3336个种,其中优势门(丰度在1%以上为优势菌)为 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Euryarchaeota,Firmicutes,Proteobacteria和Spirochaetes。进一步研究其微生物组成发现,芽胞杆菌属(Bacillu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菌属在堆积粪便样本和污水样本中丰度显着高于新鲜粪便和土壤样本。(2)通过分离纯化共获得奶牛养殖场环境可培养细菌629株,经鉴定共获得鉴定株560株,分属于52个属和144个种。其中,336株为革兰氏阳性菌,224株为革兰氏阴性菌,且条件致病菌占83.04%(465/560),进一步对分离的45株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优势血清型是0157:H7,所占比例高达40.00%。(3)通过对奶牛养殖场560株鉴定株的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场常用的7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在50%以上,其中堆积粪便样本的分离株对青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达100%,污水样本的分离株对青霉素、林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率为100%:并且全部分离株皆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6耐菌株最多,占38.21%,污水样本中7耐分离株最多,占44.12%。(4)通过对分离株的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15种耐药基因均检测阳性,共检测出阳性株249株,其中阳性率最高的为β-内酰胺类TEM基因,达10.71%,最低的是磺胺类药物sul3基因为0.89%,共有115种耐药基因型,且单菌株最多检测出携带9种耐药基因(sull/su13/tetA/tetD/aacC2/aadD/TEM/qnrA/gyrA);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共注释了 1138个耐药基因,且堆积粪便样本中的耐药基因注释量差异显着(P<0.05)高于新鲜粪便和土壤样本。结论:(1)银川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新鲜粪便,堆积粪便,污水和土壤样本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且在各样本内丰度存在差异。其中新鲜粪便样本中的优势菌属是拟杆菌属(Bacteroides),密螺旋体属(Treponema),普氏菌属(Prevotella)和梭菌属(Clostridium);在堆积粪便样本中优势菌属是假单胞菌属(Psetudomona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在污水样本中优势菌属是红育菌属(Rhodoferax),拟杆菌属(Bacteroides),嗜冷杆菌属(Psychrobbacter)和黄杆菌属(Flavobtbacterium);在土壤样本中优势菌属是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诺卡氏菌(Nocarrdioide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考克氏菌属(Kocuria)。并且新鲜粪便样本和污水样本的微生物群落构成相似,堆积粪便和土壤样本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但随着分类阶元的降低,样本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复杂度随之增加,并且通过16S rDNA V4区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的结果表明堆积粪便和污水中条件致病菌的丰度高于新鲜粪便和土壤样本。(2)基于奶牛养殖场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共鉴定560株分离株,其中83.04%的分离株为条件致病菌,揭示了银川地区奶牛养殖场粪污中可培养的条件致病菌种类及数量较为丰富,提示养殖场粪污是潜在的病原微生物传播源,对奶牛的健康养殖和人类的餐桌安全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3)银川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新鲜粪便,堆积粪便,污水和土壤样本中微生物耐药情况严重,对青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两种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且560株分离株全部为多重耐药菌株:4种样本中堆积粪便和污水样本的耐药情况最为严峻。(4)银川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环境中耐药基因的组成丰富,在粪污样本(新鲜粪便,堆积粪便和污水)中耐药基因丰度较高,是潜在的耐药基因传播源及储存库,对奶牛和人的健康及环境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孙畅[7](2017)在《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引起的禽大肠杆菌病给全球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治疗和控制该病的重要前提。本研究自江苏省徐州市周边养鸭厂病死樱桃谷鸭肝脏分离到7株APEC菌株,研究其种系发生型、耐药性、毒力基因分布,并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该地区APEC的临床防控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015年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市周边养鸭场临床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樱桃谷鸭肝脏进行病原菌的分离,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 rRNA分子鉴定可确定分离到7株大肠杆菌。对分离菌株的种系发生型进行鉴定可确定7株大肠杆菌均属B2型。取编号为E17和E4的两株大肠杆菌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到的两株病原菌皆有致病性。为了解分离株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用29种药敏纸片对分离到的7株鸭源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7株大肠杆菌都具有多重耐药性,最少的对5种药物耐药,最多的对21种药物耐药。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可作为高敏药物对本地区的鸭源大肠杆菌病防治选药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对7株分离菌株的12个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除菌株E14、E17、EB未检出stx基因外,其余的4株都含有全部的12种毒力基因。2.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APEC iss、cvaC、iucD、irp-2、iroN、tsh基因序列,用Primer 5.0软件设计6对特异引物,建立鸭源APEC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检测多重PCR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扩增最小检出DNA核酸量为100 pg/μL,最小检出菌落数为105 CFU。利用该多重PCR检测25株APEC(均属于B2型)和79株非致病大肠杆菌(31.65%属于A群,50.63%属于B1群,1.27%属于B2群,16.46%属于D群)验证多重PCR方法的可行性。结果为,在分离菌株含有上述6个毒力基因中3个或3个以上时,即有92.0%的概率认定该分离株具致病性,误差率为8.0%。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能够简便、快速地检测APEC。本研究将为江苏徐州地区APE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支持。

曹恒源[8](2017)在《养殖鲈鲤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指出本文以分离自患病养殖鲈鲤的类志贺邻单胞菌为研究对象。自发病鲈鲤体内明显病灶处分离后,选择优势菌纯化保存待用。利用常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API微生物系统对其分类学地位进行综合鉴定,对主要受损器官肝脏和肠道开展病理学研究,并进行攻毒感染验证性试验,同时进行常用抗生素药物的筛选,为发病鲈鲤的病因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和初步鉴定。对批次患病鲈鲤的细菌性疾病病原菌进行研究:自濒死鲈鲤个体肝脏及肾脏等部位分离得到菌株后经纯培养得到一株致病菌(编号为LLS1);以攻毒感染实验结果判定为致病菌;经革兰氏染色、葡萄糖发酵及氧化酶等生理生化反应,初步认定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糖发酵反应产酸不产气,氧化酶实验反应为阳性。2.API微生物鉴定系统。采用法国API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纯化致病菌株进行鉴定,以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准菌株为质控菌。结果显示:对质控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准菌株ATCC7966以及分离致病菌株LLS1的鉴定结果均有较高的可信度,其鉴定值均大于99%(分别为99.80%、99.90%),符合率分别为0.64和0.72(T≥0.50)。ATCC7966标准菌株的鉴定结果为嗜水气单胞菌,LLS1菌株的鉴定结果为类志贺邻单胞菌。3.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16S rRNA、23S rRNA和gyrB三个基因的序列,综合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地位的鉴定。通过引物设计与PCR扩增,最终获得的分子序列以构建NJ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16S rRNA、23S rRNA和gyrB各基因片段所扩增出的片段长度分别为1400bp、280bp、1100bp的条带,其大小与目标条带预期大小相符;进化树分析显示各基因均与类志贺邻单胞菌聚为一支,并有较高的置信度。4.组织病理学。以攻毒感染实验中具有典型病症的濒死鲈鲤为研究对象,解剖获取肝脏和肠道组织,固定后经组织切片处理。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主要症状:炎性细胞呈现灶性聚集,聚集处附近细胞结构不清晰,边界模糊;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核质浓缩、核膜边缘不规则收缩,部分肝细胞呈空泡样、细胞核溶解消失;组织疏松、水肿;血窦周围有细胞变性坏死;组织结构被破坏。肠道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主要有:肠绒毛内壁出血;绒毛上皮缺失;绒毛内充血;绒毛处有明显空泡样;炎症表现,有绒毛脱落破碎化分布。5.药敏试验。本研究利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患病鲈鲤中分离的类志贺邻单胞菌株对17种常见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类志贺邻单胞菌菌株对强力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V、氯霉素等4种药物呈现敏感反应;对环丙氟哌酸、氟哌酸、红霉素等3种药物呈中度敏感反应;对四环素、链霉素、恩诺沙星、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磺胺异恶唑、氟苯尼考、利福平、万古霉素等10种药物具有抗性。

刘刚,魏莲花,邹凤梅,杨永清[9](2015)在《双糖铁试验改良安瓿法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鉴定细菌常用的克氏双糖铁琼脂(KIA)培养基试管法进行改良,为实验室鉴定肠杆菌科细菌提供方便、准确的鉴定方法。方法配制试剂,分装至安瓿管中,高压灭菌备用;对标准菌株、质控菌株、临床分离菌株共534株进行试验,与试管法进行对比,根据常规方法判断结果。结果安瓿法与试管法结果完全一致。结论用安瓿法进行KIA试验,简单方便,结果准确,试剂用量小,且能室温长期保存,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舒小闯[10](2012)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初步探讨及益生菌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PCR-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并系统评价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收集18例IBS患者粪便和肠液标本,10例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9例健康体检者肠液标本,保存至-20℃冰箱。提取粪便细茵总基因组DNA, PCR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V3可变区,DGGE方法检测PCR产物。然后对代表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确定细菌种类。另外,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icence、EMbase、MD Consul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益生菌与安慰剂对照治疗IBS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到2011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 Handbook5.0.2标准独立评价文献质量、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全部样本DGGE图谱呈现出复杂的菌群多样性,IBS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明显特征,与健康体检者存在明显差异。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713例患者。益生菌治疗IBS对改善总体症状、腹痛/腹部不适、腹胀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MD (95%CI)分别为-0.18(-0.28,-0.09)、-0.11(-0.21,-0.02)、-0.11(-0.28,-0.09)]。基于系统评价结果,采用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评价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结果显示,证据水平均为低级,然而综合利弊,推荐强度仍为强推荐(1)。结论:IBS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现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对改善IBS症状有一定疗效。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不均,及各研究间诊断标准、评价方法、剂量、疗程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需更多设计严格的高质量RCT研究进一步证实。

二、用于肠杆菌科综合鉴别的干燥培养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肠杆菌科综合鉴别的干燥培养基(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药敏试验标准的制定与发展
        1.1 EUCAST与CLSI药敏试验标准的主要差异
        1.2 药敏试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细菌药物敏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1 常规传统药敏试验方法
        2.2 自动药敏检测系统
        2.3 新型药敏试验技术
        2.4 展望
    第三章 药物敏感试验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1 药敏试验检测技术及仪器的研制使用现状
        3.2 高通量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技术的研制和进展
        3.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高通量药敏试验接种仪的研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便携式细菌培养箱的研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药敏试验图像采集转换仪的研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优化集成的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1:96点阵药敏计算机采集系统v1.0使用说明书
附件2

(2)猪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敏感性临界值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大肠杆菌的危害和防治
        1.1.1 大肠杆菌致病性和危害
        1.1.2 用于治疗肠道大肠杆菌病的抗菌药物
    1.2 达氟沙星研究进展
        1.2.1 化学结构
        1.2.2 构效关系
        1.2.3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1.2.4 药物代谢动力学
        1.2.5 副作用
        1.2.6 动物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的耐药性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1.3 临界值分类及其制定方法
        1.3.1 流行病学/野生型临界值(ECV/COWT)
        1.3.2 药效学临界值(COPD)
        1.3.3 临床临界值(COCL)
    1.4 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分子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5 抗菌药物PK/PD模型研究进展
        1.5.1 药代动力学
        1.5.2 体外药效学
        1.5.3 动物模型研究
        1.5.4 PD的临床研究
        1.5.5 抗菌药物PK/PD模型研究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药品和试剂
        2.1.2 仪器和设备
    2.2 菌种和动物
    2.3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制定
        2.3.1 大肠杆菌菌株的采集、分离纯化、鉴定与保存
        2.3.2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3.3 数据处理及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制定
    2.4 部分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的鉴定
    2.5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
        2.5.1 达氟沙星对JLP95(O_8)的体外杀菌曲线
        2.5.2 达氟沙星在香猪血浆中的药动学特征研究
        2.5.3 蒙特卡洛模拟建立药效学临界值
    2.6 猪源大肠杆菌对四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耐药性研究
        2.6.1 菌株选择
        2.6.2 猪源大肠杆菌对人类医学常用四种氟喹诺酮药物敏感性研究
    2.7 猪源耐药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分子耐药机制研究
        2.7.1 PCR扩增猪源大肠杆菌染色体上氟喹诺酮类药物靶位基因
        2.7.2 PCR扩增猪源大肠杆菌质粒上介导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基因
    2.8 达氟沙星在仔猪体内的PK/PD同步整合模型研究
        2.8.1 四株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O_(158))的致病性测定
        2.8.2 达氟沙星在猪血浆和回肠液中的药动学特征
        2.8.3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菌株HP501 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8.4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HP501 的体外杀菌曲线
        2.8.5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HP501 的半体内杀菌曲线
        2.8.6 达氟沙星在杂交仔猪回肠液的PK/PD同步整合模型研究
        2.8.7 给药方案的制定
        2.8.8 给药方案治疗效果的验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IC测定结果
    3.3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流行病学临界值的确定
    3.4 部分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的测定结果
    3.5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JLP95(O_8)体外杀菌曲线
    3.6 达氟沙星在香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3.6.1 达氟沙星在香猪血浆中的HPLC检测方法的确定
        3.6.2 达氟沙星在香猪血浆中的药动学特征
    3.7 达氟沙星对猪源大肠杆菌药效学临界值的确定
    3.8 猪源大肠杆菌对人医常用四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研究结果
    3.9 猪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结果
    3.10 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
    3.11 达氟沙星在猪血浆和回肠液的药动学特征
        3.11.1 猪血浆和回肠液中达氟沙星浓度测定的HPLC方法的确定
        3.11.2 达氟沙星在仔猪血浆和回肠液的药动学特征
    3.12 达氟沙星对HP501(O_(158))的体外药效学结果
    3.13 达氟沙星对HP501(O_(158))的体外杀菌曲线
    3.14 达氟沙星对HP501(O_(158))的半体内杀菌曲线
    3.15 达氟沙星在杂交猪回肠液中的PK/PD同步整合模型
    3.16 给药方案的确定
    3.17 给药方案的治疗效果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敏感性临界值的确定
        4.1.1 流行病学临界值的制定
        4.1.2 药效学临界值的制定
        4.1.3 本研究推荐的敏感性临界值
    4.2 猪源大肠杆菌对人类医学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耐药
    4.3 猪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研究
    4.4 达氟沙星在猪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
        4.4.1 猪回肠超滤取样探针的安置
        4.4.2 达氟沙星在杂交仔猪血浆和回肠液中的药动学特征
        4.4.3 给药方案的制定
        4.4.4 给药方案的验证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5种中药提取物对蛇源性细菌耐药基因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爬行动物细菌研究进展
    1.2 广西蛇类养殖的现状
    1.3 广西蛇源性细菌耐药现状
    1.4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5 细菌耐药的危害
    1.6 中药抗耐药细菌的研究
    1.7 中药抗菌的机制及其展望
    1.8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1.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败血症蛇病例的细菌分离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 分离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3.1 材料
    3.2 药物敏感性试验
    3.3 结果
    3.4 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蛇源性细菌耐药基因的鉴定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5种中药提取物对细菌耐药基因的效果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优化及其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研究进展
    1.2 酶制剂对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
    1.3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与肠道健康
    1.4 沙门氏菌感染及其防治措施
    1.5 沙门氏菌感染与肠道炎症
        1.5.1 沙门氏菌感染诱发炎症的机制
        1.5.2 沙门氏菌感染和TLR4信号通路
    1.6 沙门氏菌感染与氧化应激
    1.7 沙门氏菌感染与肠黏膜屏障
        1.7.1 肠黏膜机械屏障
        1.7.2 肠黏膜化学屏障
        1.7.3 肠黏膜生物屏障
        1.7.4 肠黏膜免疫屏障
    1.8 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制作
        2.2.2 外加酶制剂对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
        2.2.3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在发酵过程中关键成分和抑菌性能的变化
        2.2.4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5 样本采集
        2.2.6 动物实验指标测定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酸性蛋白酶对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
        3.1.1 酸性蛋白酶对发酵过程中益生菌菌落总数的影响
        3.1.2 酸性蛋白酶对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影响
        3.1.3 酸性蛋白酶对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1.4 小结
    3.2 NSP酶对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发酵效果的影响
        3.2.1 NSP酶对发酵过程中益生菌菌落总数的影响
        3.2.2 NSP酶对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影响
        3.2.3 NSP酶对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2.4 小结
    3.3 酸性蛋白酶和NSP酶在提高发酵效果方面的比较
    3.4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在发酵过程中关键成分和抑菌性能的变化
        3.4.1 发酵过程中SCFA含量的变化
        3.4.2 发酵过程中肽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3.4.3 发酵过程中NisinZ含量的变化
        3.4.4 发酵过程中体外抑菌性能的变化
        3.4.5 小结
    3.5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炎症反应的影响
        3.5.1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2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结肠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3.5.3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结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3.5.4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TLR4信路通路的影响
        3.5.5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MPO的影响
    3.6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氧化还原指标的影响
        3.6.1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的血清氧化还原指标的影响
        3.6.2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的结肠氧化还原指标的影响
        3.6.3 小结
    3.7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3.7.1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结肠形态的影响
        3.7.2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血清LPS水平的影响
        3.7.3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血清D-LA水平的影响
        3.7.4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结肠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7.5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结肠MUC2基因表达的影响
        3.7.6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结肠防御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3.7.7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在盲肠定植的影响
        3.7.8 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对沙门氏菌感染肉鸡SIgA水平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2017年福建省监测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和仪器
    1.3 方法
        1.3.1 模板制备
        1.3.2 PCR操作方法
        1.3.3 药物敏感性试验
        1.3.4 ESBLs的确证
2 结果
    2.1 PCR检测结果
        2.1.1 菌株的多重PCR试剂盒检测
        2.1.2 单重PCR检测纯化单克隆菌株
        2.1.3 DEC纯化单克隆检测
    2.2 血清检测
    2.3 药敏试验
3 讨论

(6)银川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环境微生物群落分布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1.2 畜禽养殖场粪污的组成及污染现状
    1.3 畜禽养殖场环境中微生物耐药性研究
    1.4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16S rDNA和宏基因组测序的奶牛养殖场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奶牛养殖场环境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奶牛养殖场环境微生物分离株的耐药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个人简介

(7)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APEC概述
    1.2 病原学特征
        1.2.1 形态及特性
        1.2.2 抗原结构和血清型
        1.2.3 种系发生型
    1.3 流行病学
    1.4 毒力因子
        1.4.1 黏附素
        1.4.2 毒素
        1.4.3 溶血素
        1.4.4 摄铁系统
        1.4.5 保护素
    1.5 致病机理
    1.6 耐药性
    1.7 检测方法
        1.7.1 血清学诊断方法
        1.7.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8 防治措施
        1.8.1 加强管理
        1.8.2 免疫接种
        1.8.3 治疗
    1.9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菌株的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调查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分离培养与镜检
        2.2.2 染色与菌体形态观察
        2.2.3 生理生化试验
        2.2.4 16S rRNA和种系发生型的鉴定
        2.2.5 动物致病性试验
        2.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7 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细菌分离与菌落培养特性
        2.3.2 革兰氏染色结果
        2.3.3 生理生化试验
        2.3.4 16S rRNA和种系发生型
        2.3.5 动物致病性试验
        2.3.6 药物敏感性试验
        2.3.7 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APEC中单基因PCR
        3.2.3 多重PCR条件的优化
        3.2.4 多重PCR敏感性试验
        3.2.5 多重PCR特异性试验
        3.2.6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APEC中单基因PCR
        3.3.2 多重PCR条件的优化
        3.3.3 多重PCR敏感性试验
        3.3.4 多重PCR特异性试验
        3.3.5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验证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8)养殖鲈鲤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养殖鲈鲤相关研究现状
        1.1.1 生物学特征研究
        1.1.2 种质资源分布及生存现状
        1.1.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1.4 营养价值
        1.1.5 鱼病及防治
    1.2 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1.2.1 致病菌种类
        1.2.2 致病菌的鉴定
    1.3 类志贺邻单胞菌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现状
        1.3.1 生物学性状
        1.3.2 致病性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1.3.3 分类学研究
        1.3.4 流行病学特征
        1.3.5 诊断与检测
        1.3.6 预防与治疗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养殖鲈鲤致病菌的分离纯化、初步鉴定及攻毒试验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2.1.3 制备菌悬液
        2.1.4 分离菌株LLS1的基本生化反应项鉴定
        2.1.5 攻毒试验
    2.2 结果
        2.2.1 细菌分离
        2.2.2 分离菌株的生化鉴定初步结果
        2.2.3 攻毒感染实验
    2.3 讨论
        2.3.1 分离致病菌在患病鲈鲤体内发分布
        2.3.2 分离致病菌的初步鉴定
        2.3.3 攻毒试验
第三章 养殖鲈鲤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API系统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菌株
        3.1.3 实验器材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活化及分离单菌落
        3.2.2 调制菌悬液
        3.2.3 接种及培养
        3.2.4 数据读取
    3.3 结果
    3.4 讨论
        3.4.1 API鉴定系统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3.4.2 API 20E对类志贺邻单胞菌的鉴定
第四章 养殖鲈鲤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及软件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电泳检测及测序
        4.2.2 构建系统发育树
    4.3 讨论
        4.3.1 16S rRNA、23S rRNA、gyrB功能基因对类志贺邻单胞菌株的鉴定
        4.3.2 类志贺邻单胞菌对水产动物的致病性
第五章 养殖鲈鲤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组织样采集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患病鲈鲤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5.2.2 患病鲈鲤肠道组织病理学观察
    5.3 讨论
        5.3.1 类志贺邻单胞菌对不同寄主的感染症状
        5.3.2 患病鲈鲤的组织器官损伤
第六章 养殖鲈鲤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菌株及仪器
        6.1.2 实验试剂
        6.1.3 试验方法
    6.2 药敏实验结果
        6.2.1 致病菌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6.3 讨论
        6.3.1 鲈鲤源类志贺邻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特点
        6.3.2 类志贺邻单胞菌不同分离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
        6.3.3 类志贺邻单孢菌在水产动物中的防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双糖铁试验改良安瓿法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初步探讨及益生菌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
        1 扩增引物
        2 主要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3 主要仪器设备
    第三章 实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标本收集
        3 细菌总DNA提取
        4 PCR扩增
        5 DGGE方法检测
        6 DGGE图谱分析
        7 条带测序
    第四章 结果
        1 16S rDNA的PCR扩增产物分析
        2 DGGE条带序列分析
        3 DGGE代表条带的克隆测序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二篇 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文献质量评价
        4 资料提取
        5 统计分析
        6 证据质量等级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 文献筛选流程和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 方法学质量评价
        3 Meta分析结果
        4 敏感性分析
        5 GRADE证据质量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肠易激综合征(IBS)诊断性问卷
    附录B:纳入文献数据提取表
    附录C: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致谢

四、用于肠杆菌科综合鉴别的干燥培养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通量细菌药敏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应用[D]. 骆延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2]猪源大肠杆菌对达氟沙星敏感性临界值及其耐药机制研究[D]. 杨雨齐.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3]5种中药提取物对蛇源性细菌耐药基因影响的初步研究[D]. 陶飞. 广西大学, 2018(01)
  • [4]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的优化及其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能力的影响[D]. 刘江英. 江南大学, 2018(01)
  • [5]2017年福建省监测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及耐药性分析[J]. 郑恩惠,林杰,柯自立,杨劲松,徐海滨,罗朝晨,陈爱平. 预防医学论坛, 2018(03)
  • [6]银川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环境微生物群落分布及耐药性研究[D]. 张雯. 宁夏大学, 2018(01)
  • [7]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孙畅.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7(04)
  • [8]养殖鲈鲤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D]. 曹恒源. 贵州大学, 2017(05)
  • [9]双糖铁试验改良安瓿法试验研究[J]. 刘刚,魏莲花,邹凤梅,杨永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8)
  • [10]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初步探讨及益生菌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舒小闯. 南京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肠杆菌科综合鉴定用干培养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