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内涵延伸,运作模式转变——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博会印象

展会内涵延伸,运作模式转变——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博会印象

一、展会内涵延伸 运作模式改变——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观感(论文文献综述)

杨藤[1](2020)在《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9年昆明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以来,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重要的城市事件,其规模和影响力在我国迅速扩大,同时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会后游人大量减少,场地、建筑使用率低,会后维持运营困难。世界园艺博览会后续利用方式的选择成为目前园艺博览会举办城市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利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其后续利用方式大概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生态修复为目标,展会后作为城市绿地/公园;二是以旧城改造为目标,展会后拆除进行城市开发;三是对原绿地或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展会后部分作为城市公园、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即城市公园+综合开发利用。在对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进行系统解析基础上,总结了青岛世园会对城市和区域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城市整体效益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在城市整体效益上扩大了城市知名度,完善了旅游体系;二是在生态效益上,提升了李沧区尤其是李沧东部的绿化覆盖率;三是在经济效益上,促使李沧东部建成区面积扩展,房地产业发展快速,人口增长明显;四是在社会效益上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道路路网密度,提高了公共交通通达率。但是,五年多来,景区运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各种效益均没有达到预期。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存在后续影响乏力、园区维护不力、人气急剧下滑、场馆建筑利用不足等种种问题。为改变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现状,持续提升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影响力,从城市、城市辖区、园区自身等纬度对其后续利用原则进行了探析。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世园会园址成为崂山风景名胜区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同时,成为青岛市生态旅游消费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李沧区层面,带动打造生态宜居、配套完善、功能复合的李沧东部新区;在园区自身层面,在保留好世园文化遗产的同时,重点关注展园和重要建筑空间的更新利用,赋予新的吸引点,提升园区人气。按照“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要求,围绕后续利用原则,提出了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的空间策略:一是在城市和李沧区空间布局上,将青岛世园会园址提升为开放的城市公园;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周边尚未开发用地或可以改造的用地从功能业态、交通策略等方面进行控制、引导,打造青岛市北部区域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二是在园区层面上,按照开放的城市公园要求,构建生态本底,优化园区空间肌理;对各展园分类提出功能优化引导,增加互动体验;三是对重点场馆建筑空间进行更新利用导引,注入复合功能,提高建筑利用率。未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及其周边城区将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园景观综合体与城市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的结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城市整体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以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城市,在后续利用上起到借鉴作用。

黄庄巍[2](2020)在《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随即台湾光复,重归祖国怀抱,民国以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延续至台,使我国台湾地区正式走上现代建筑之路。在国际上冷战东西方阵营对立、国内海峡两岸对峙的特殊时空背景下,中国台湾地区属于欧美阵营,客观上与西方战后现代建筑运动直接相通,使之成为战后风起云涌的现代建筑运动中国化的重要实践基地,台湾建筑界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承担了西方现代建筑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有诸多成就。而1990年代之后,社会多元思潮泛起,台湾地区逐渐走向本土化,以现代化、地域化为创新特征的建筑设计,成为中国当代地域建筑发展的先行样本之一。中国近代建筑是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相融进程,“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二元要素构成了1949年之前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核心动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台湾地区战后现代建筑发展和创新进程,是中国近代建筑脉络后续发展的重要分支,是中国战后现代建筑探索、发展历程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现代建筑设计与理论中国化进程的重要篇章,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塔夫里曾言,“建筑是一种布满意识形态的体制”,台湾现代建筑错综复杂的创新叙事及其内涵,唯有放置于中国两岸乃至世界历史时空中,方能得其要义。本研究以建筑设计创新学为工具,基于大量原始文献和实地调研,联结两岸,承续历史,通过对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活动(1950s-2010s)的全面研究,提出了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承续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发展脉络、具有“三重维度”下的创新价值特征,发现了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三个时段”创新时段特征、“四条脉络”的创新源流特征、“五种动力”的创新动力特征,认为该时期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九大板块”的创新结构特征。同时本文重点发掘1949年后台湾地区对我国自晚清民国所发展的近现代建筑脉络的延续叙事,重点书写了台湾地区作为1950-1970年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直接碰撞的特殊地区其建筑设计活动在中国建筑现代化与战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创新叙事与价值意义,补充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整体图景中的“台湾拼图”。

李娟[3](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指出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周恒[4](2019)在《菏泽牡丹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研究分析了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遇到的困难与瓶颈。以产业经济学视角剖析菏泽牡丹产业在产业要素、产业配比、产业标准、科研投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给菏泽牡丹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地对症问诊,从多角度、深层次探索了牡丹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以期对菏泽牡丹产业进行改造重塑。本文对菏泽牡丹产业与洛阳牡丹产业进行了比较SWOT分析,分析菏泽牡丹产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探索与洛阳牡丹产业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的道路。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先进经验,阐明集群化发展适用于菏泽牡丹产业的可行性和增长极效应对菏泽牡丹产业集群的提升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目标,以油用牡丹、牡丹文化品牌作为菏泽牡丹产业集群的两个增长极,以双极螺旋式发展效应带动牡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并通过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全面延伸菏泽牡丹产业链条,最终达到与洛阳牡丹产业区域融合,以牡丹全产业集群影响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最后,本文提出了重点发展油用牡丹,打开牡丹文化品牌市场,加强区域融合,提升加工质量,建立健全牡丹种质资源库,加强科技创新等具体的发展对策。最终目的是探索菏泽牡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方向,发挥菏泽牡丹的特色优势,促进牡丹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影响整个区域的全要素、全链条、可持续、有活力的区域产业集群。

张雪葳[5](2018)在《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山—水—城”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古代福州是公认的“山—水—城”典范。它代表着城市设计与自然系统的完美结合,也显示了百姓生活与山水环境的密切联系。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重点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文章简要分析了福州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础,以明确其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特征;概述了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城实践,以此作为福州古代城市发展的经验来源;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全面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福州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为了探讨物质空间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了山水风景体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为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个层次耦合叠加的结果。其中,山水格局包括自然天成的山形水势、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合形辅势的景观要素和雅俗共赏的风水模式;世俗空间包括政治空间、交通空间、生产空间和游赏空间;艺术表达包括时令风俗、诗画八景和跨时空对比。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综合解析,以期全面、生动地展现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进而从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等方面,归纳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面对中国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文章尝试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四个保护发展路径。分别是: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思路创新: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聚焦山水文化与营城实践的互动关系,归纳古人因借山水、融于山水的空间实践与价值认知;(2)方法创新:借鉴并完善了乡土景观的层状叠加体系,用以探寻历史形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内涵;(3)成果创新: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完善福州传统人地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陈晓琼[6](2018)在《漳州花博园景观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一个成功的展会和园区而言,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设计建设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收集了漳州花博园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形成研究方案并开展调研和总结。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在大量文献资料、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花博园景观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漳州花博园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在此过程中,确定了评价模型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发现生态美>形式美>意境美>空间美,生态优先的原则自始至终贯穿在花博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水的生态性这两项指标的权重排序处在前位,这两个指标对结果的影响最大。评价结果表明:18个样地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以前三级状态为主。评分结果表明花博园的整体植物景观效果良好,与实际调查情况一致。归纳花博园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漳州花博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这将对于整个园区建设和漳州市旅游经济和园林园艺花卉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推广,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谢妮[7](2015)在《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家、地区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支柱。而市场全球化和电子时代的到来,更加让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向着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进程发展。目前的文化产业交流已经逐渐跨省域、跨地域、跨国界,那么在地理位置并不毗邻的“中部文化产业发展强省”湖南与“国际文化产业基地”台湾之间,采取何种模式来推进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从而形成两省文化产业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本文从协同论的角度,探讨了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与原则、内容与步骤、模式与路径,以期推动两者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的基础主要为技术基础、政策基础、产业基础、文化基础和市场基础;在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平等互惠、因地制宜、优势互补、高效整合四项原则。基于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的现状分析,湘台两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前者包括战略柔性模式、以区位产业对接的“圈层式”模式、企业战略联盟模式、协同创新与产业衔接结合的增长模式;后者包括:设备—内容—平台—网络的产业链模式、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文化创意园区运作模式、产业协同发展的管理模式。通过对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内容的研究,笔者认为应立足优势支柱产业协同,再深入拓展核心产业协同,然后加大力度发展关联产业协同,最后坚持相关外围产业协同。在推动湘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两地应将创新协同、市场协同、技术协同、管理协同、资金协同等作为基本路径,从而实现湘台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提速,最终促进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

吴小天[8](2013)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之后,旅游目的地形象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意义日益明显。以塑造积极、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目标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工作相应成为旅游目的地管理和营销工作的重心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9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凸显了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旅游业发展以旅游目的地为载体,积极、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仅是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我国旅游目的地向国际旅游市场开展营销的重要工具。因此,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成功经验显示,政府应在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这一问题尚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研究以政府角色为切入点,探讨政府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应开展的工作,尝试解答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怎么做”这一问题。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语境下,“政府”实为旅游行政机构。本研究的目标、问题、思路、方法及结论如下:本研究以确定旅游行政机构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为主要研究目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这一属性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工作产生的影响;第二,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目标、性质、参与者、所包含的工作等;第三,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的形态。第四,旅游行政机构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的思路是: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解析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目标、性质、参与者及所包含的工作;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提出旅游行政机构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应扮演的角色并归纳其角色定位模式。实证研究的思路是:以“好客山东”为案例对理论研究部分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和旅游行政机构的角色定位模式进行验证。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法。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应基于治理的思路开展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相关工作;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属于政府主导型治理,旅游行政机构应发挥重要作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成员包括旅游行政机构、旅游业经营部门、当地居民以及其它组织、机构和个人,在治理成员之间形成了治理网络,共同开展治理工作;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包括构建和维护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以及市场营销两方面的工作;旅游行政机构在构建和维护治理网络的工作中应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在市场营销工作所包含的六个环节中应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提供者、安排者等。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1)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机制;(2)以旅游行政机构为核心成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3)旅游行政机构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模式。

黄毓晖[9](2013)在《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形成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卉产业是21世纪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十大产业之一,花卉产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花卉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花卉产业正在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全球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分。中国内地花卉作为商品生产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显着提高,2000年以后,中国花卉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发展至今,中国大陆花卉产业呈现出了:市场专业化、区域聚集化、品种多样化、产业素质大副提升、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等特点。中国内地花卉产业集群主要分在广东省、云南省、江苏省、上海市等省市。各地区的产业集群化有效地促进花卉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和组织机构的分工与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花卉的经济效益,推动花卉产业的可持性快速发展。本文在阐述对产业集群及花卉产业集群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查调研,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花卉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实际意义,进一步重点比较分析研究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形成与发展情况,借此提出问题及合理化建议,以利于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的进一步发展,并为政府在推进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的决策、引导、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近年来,福建省花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花卉产业集群的雏形,建成多个花卉示范园,涌现了一批花卉龙头企业,不断加强了花卉产业的对外合作和交流,但集群化程度与国内部分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缺乏集群内部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花卉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政府专业服务性组织不够完善,服务能力较薄弱。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福建省应注重政府专业服务性组织建设,采取多元化投入方式、通过建立科学合理产业集群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多元化花卉产业经济模式、加快制度创新来提升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核心竞争力,推进福建省花卉业快速发展。

庞宇[10](2012)在《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中国园林展规划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园林展集中展示园林园艺的文化艺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成果,它不仅促进了园林园艺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园林规划设计思想的交流,而且作为一种带动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园林展还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绿地及公共空间系统、促进城市新区建设、更新城市衰落地区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园林展在中国发展迅速,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及后续影响也更加大。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园林展的实践历程,通过分析中国园林展实例,探讨园林展的运作方式、规划目标、选址规划、空间布局、主题及内容、后续利用,以及给城市带来的影响等,为利用和共享园林展的历史资源与研究成果提供一定的信息。中国园林展以政府主导为发展模式,实质已经转化为城市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旨在落实城市规划。本文结合城市发展战略探讨园林展的发展策略和规划内容,将理论与具体案例有机结合,力求探索出具有参考意义的园林展的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同时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园林展的发展策略。通过对中国园林展实践的归纳与总结,将视野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园林展的规划策略与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对园林展的综合作用和后续影响进行研究,以使园林展能够更加符合城市发展战略,为城市的发展与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二、展会内涵延伸 运作模式改变——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观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展会内涵延伸 运作模式改变——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观感(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兴起
        1.1.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引起的反思
    1.2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世界园艺博览会
        1.2.2 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
    1.3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
    2.1 世界园艺博览会概况
    2.2 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研究
        2.2.1 以生态修复为目标,展会后作为城市公园/绿地
        2.2.2 以旧城改造为目标,展会后拆掉展园进行城市开发
        2.2.3 对原绿地或景区进行升级再造,展会后城市公园+综合开发利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解析
    3.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设计方案
        3.1.1 规划布局原则
        3.1.2 规划设计结构
    3.2 主要场馆建筑
        3.2.1 永久性建筑
        3.2.2 临时性建筑
        3.2.3 模块化建筑
    3.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规划设计
        3.3.1 景观体系及植物配置
        3.3.2 水体景观体系
    3.4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应用
        3.4.1 智慧园区
        3.4.2 自循环水处理系统
        3.4.3 其他绿色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现状及后续利用原则探析
    4.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影响力
        4.1.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城市带来的整体效益
        4.1.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生态效益
        4.1.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经济效益
        4.1.4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社会效益
    4.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世园会对周边区域后续影响乏力,人气急剧下滑
        4.2.2 园区维护不力,场馆建筑利用不足
    4.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原则探析
        4.3.1 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
        4.3.2 从区域功能完善角度
        4.3.3 从园区自身优化提升角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
    5.1 总体目标
    5.2 城市、城区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提升策略
        5.2.1 园址转型城市公园景观综合体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2.2 城市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提升策略
    5.3 园址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3.1 保留原有生态格局,构建城市公园基底
        5.3.2 保持原有路网结构,延续世园会园区肌理
        5.3.3 优化园区展园功能
        5.3.4 节庆活动策略
    5.4 园区场馆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4.1 重点场馆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4.2 各展园内主题建筑以及临时性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概述与研究综述
        1.2.1 建筑设计创新理论综述
        1.2.2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研究综述
        1.2.3 研究思路:“三重维度”“三个时段”“四条脉络”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架构:九个创新板块
第2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一阶段(1950s-1970s)
    2.1 世界冷战与两岸对峙格局下的现代主义中国传播
    2.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经典现代主义阶段)
        2.2.1 二战前后西方现代主义的中国传播
        2.2.2 西方建筑师与大陆迁台建筑师群体
        2.2.3 特殊历史情境下的现代建筑启蒙
        2.2.4 西方与大陆迁台建筑师的现代主义创作
        2.2.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3 基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民族主义主导阶段)
        2.3.1 中国古典复兴脉络的边陲延续
        2.3.2 中国建筑文化本位主义者们的执着与坚守
        2.3.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下的建筑理论建构
        2.3.4 古典形态下的中国宫廷美学与现代空间发展
        2.3.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人文主义主导阶段)
        2.4.1 现代空间与东方气韵的早期碰撞
        2.4.2 不同源流背景下的闪耀群星
        2.4.3 中国传统哲学、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理论的碰撞融合
        2.4.4 一次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高峰
        2.4.5 本板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二阶段(1970s-1990s)
    3.1 经济腾飞与矛盾政经形势下多种思潮的输入与发展
    3.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行阶段)
        3.2.1“美国化”与“中国化”
        3.2.2 汉宝德与高尔潘
        3.2.3 后现代理论的引入与传播
        3.2.4 西方思潮的进一步移植与发展
        3.2.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3 基于“中国固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建筑商品化时期)
        3.3.1 中国古典复兴与建筑商品化的合流与发展
        3.3.2 李祖原与王昭潘
        3.3.3 中国哲学在商业化语境下的形式流变
        3.3.4 后现代与商业化语境下中国元素的形式转译
        3.3.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地域主义萌芽阶段)
        3.4.1 台湾乡土文学运动与西方乡土运动
        3.4.2 中国地域建筑的一支:台湾乡土建筑
        3.4.3 王镇华、李乾朗与汉宝德
        3.4.4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的先行实践
        3.4.5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创新第三阶段(1990s-2010s)
    4.1 多元思潮与政经形势下的嬗变
    4.2 西方现代建筑体系分支的移植与发展创新(多元思潮阶段)
        4.2.1“去中心”“去符号化”下的城乡地景营造
        4.2.2 中生代建筑师的群体崛起
        4.2.3 日常、公共与平民的建筑
        4.2.4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3 中国地域建筑一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多元思潮阶段)
        4.3.1 多元思潮下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发展
        4.3.2 闽南、客家、高山族与闽东海岛建筑传统的当代实践
        4.3.3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4 基于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精神的融合与发展创新(多元化思潮阶段)
        4.4.1 意义的解构与中式美学的兴起
        4.4.2 现代中式人文美学、空间形态的发展
        4.4.3 本版块创新意义与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我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1950s-2010s)维度、脉络、动力特征及研究展望
    5.1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三重维度”
        5.1.1 世界维度
        5.1.2 中国维度
        5.1.3 地域维度
    5.2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四条脉络”
        5.2.1 现代脉络
        5.2.2 古典脉络
        5.2.3 人文脉络
        5.2.4 乡土脉络
    5.3 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五种动力”
        5.3.1 家国情怀之力
        5.3.2 政治文化之力
        5.3.3 外来思潮之力
        5.3.4 技术革新之力
        5.3.5 经济起伏之力
    5.4 台湾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展望及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第一章开局之年
    1.身未动,心已远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心语声声诵援疆
第二章福地之约
    4.比较优势
    5.思路决定出路
    6.福地之约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7.要致富先修路
    8.坐拥馕坑唱馕歌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12.碧玉之都
    13.破壁突围
    14.葡酒之乡
    15.初心如磐
第五章““奇台礼物”
    16.奇台面粉
    17.电商梦
    18.奇台礼物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19.谋定而后动
    20.致富梦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23.情暖木垒河
    24.“木垒联盟”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25.诗和远方
    26.师者为师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27.组团而战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31.““圆梦行动”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34.责任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4)菏泽牡丹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线
第二章 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产业集群综述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1.2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2.2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2.3 增长极综述
        2.3.1 增长极的概念
        2.3.2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第三章 牡丹产业现状分析
    3.1 国外牡丹产业分析
    3.2 中国牡丹产业现状分析
    3.3 菏泽牡丹产业分析
        3.3.1 菏泽牡丹产业PEST分析
        3.3.2 菏泽牡丹产业与洛阳牡丹产业的对比SWOT分析
        3.3.3 菏泽牡丹产业现状
        3.3.4 菏泽牡丹产业存在的问题
        3.3.5 原因分析
第四章 菏泽牡丹产业集群规划
    4.1 菏泽牡丹产业集群前景概述
    4.2 短期规划目标
    4.3 中期规划目标
    4.4 远期规划目标
    4.5 牡丹产业集群设计思路
        4.5.1 以增长极理论为核心打造牡丹产业集群
        4.5.2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牡丹产业集群的延伸
第五章 菏泽牡丹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5.1 发展油用牡丹增长极,增强极化效应
        5.1.1 建设规模化科学化的油用牡丹种植栽培基地
        5.1.2 加快培育油用牡丹优质种质资源
        5.1.3 全方位宣传推广牡丹籽油
        5.1.4 立体化拓展销售渠道
        5.1.5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效应
    5.2 全力打造牡丹文化品牌增长极
        5.2.1 探寻菏泽牡丹历史,发展菏泽牡丹文化
        5.2.2 继续提升牡丹观赏体验,增加牡丹旅游的深度与广度
        5.2.3 全力宣传推介牡丹文化和区位品牌
        5.2.4 打造科技园区,提升牡丹品牌效应
    5.3 开放市场与洛阳区位交流,促进行业集聚
    5.4 全面建设标准化牡丹种植基地
    5.5 实施保障
        5.5.1 加强牡丹科技人才的梯次培养
        5.5.2 以市场为导向吸收社会资本
        5.5.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护航集群发展
        5.5.4 制定行业技术标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反思
        1.1.2. 对古代人居智慧的挖掘
        1.1.3. 跨学科交流的研究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究古人营城中的风景立意
        1.2.2. 完善“山—水—城”研究方法
        1.2.3. 系统解读福州传统人地关系
    1.3. 重要概念辨析
        1.3.1. 山水文化
        1.3.2. 山水风景体系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1.5.3. 重视东方特征的传统意象研究
        1.5.4. 古代福州山水风景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2. 福州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地质形成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水文条件
        2.2.5.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福州城市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
    3.1. 中国古代营城实践与山水的互动关系
        3.1.1.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发展概述
        3.1.2.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影响因素
    3.2. 古代福州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3.2.1. 先秦——远古溯源与闽和闽越
        3.2.2. 秦汉——山水萌芽与汉冶城
        3.2.3. 魏晋——融合发展与晋子城
        3.2.4. 隋唐五代——基业始成与三次拓城
        3.2.5. 宋元——初奠辉煌与宋外城
        3.2.6. 明清——曲折成熟与明清福州府
    3.3. 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
        3.3.1. 地理环境
        3.3.2. 自然条件
        3.3.3. 文化观念
        3.3.4. 经济基础
        3.3.5. 政治影响
        3.3.6. 建造技术
    3.4. 福州营城实践的主要成就
    3.5. 小结
4.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解析
    4.1. 山水风景体系的基本内容
        4.1.1. 山水风景体系的内涵
        4.1.2. 山水风景体系的层次
    4.2.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
        4.2.1. 山水格局
        4.2.2. 世俗空间
        4.2.3. 艺术表达
    4.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
        4.3.1. 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
        4.3.2. 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
        4.3.3. 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
        4.3.4. 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4.4. 小结
5.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与发展
    5.1. 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
        5.1.1. 山水科学——从天地人和到人工控制
        5.1.2. 山水美学——从雅俗共赏到传统失落
        5.1.3. 山水空间——从居山水间到看山望海
    5.2. 传统经验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5.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发展途径
        5.3.1. 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
        5.3.2. 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
        5.3.3. 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
        5.3.4. 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地域独立、特征显着的自然环境基础
        6.1.2. 因借自然、兼收并蓄的古代营城实践
        6.1.3. 天地人和、雅俗共赏的山水风景体系
        6.1.4. 古今一体、中西交融的风景维护路径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一: 福州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漳州花博园景观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及意义
        1.1.1 研究源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漳州花博园景观研究的迫切性
        1.2.1 花博会的蝴蝶效应
        1.2.2 花博园改进的现实因素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园艺类博览园相关研究
    2.1 博览园概述
        2.1.1 博览园及其特点
        2.1.2 国外博览园研究
    2.2 花博园简析
        2.2.1 花博园的特点
        2.2.2 漳州市花博园的特殊性
    2.3 花博园景观设计分析
        2.3.1 花博园景观设计的理念
        2.3.2 花博园景观设计的方法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漳州市花博园景观现状阐述
    3.1 植物
    3.2 建筑
    3.3 地形空间
    3.4 广场道路
    3.5 园林小品
4 漳州花博园景观评价
    4.1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4.2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4.2.1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简述
        4.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用层次分析法对漳州花博园植物景观进行评价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体系的构建——判断矩阵构建及其一致性检验
        4.3.3 综合评价结构模型的构建
        4.3.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3.5 综合评价结果
    4.4 结论
5 漳州市花博园景观可持续发展建设建议
    5.1 花博园硬质景观建设建议
        5.1.1 增加地域景观小品,充分利用硬质材料
        5.1.2 丰富景区园路类别,突出服务管理类景观
    5.2 花博园软质景观建设建议
        5.2.1 增加水体景观,补充水生植物
        5.2.2 突出花卉优势,引入乡土植物
    5.3 花博园总体建设建议
        5.3.1 协调园区景观功能,加强景区协调性
        5.3.2 合理利用周围资源,提高园区发展性
    5.4 提高园区的经营管理能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2.1 电视制作业协同发展现状
        2.1.1 内容协同
        2.1.2 人才协同
        2.1.3 项目协同
        2.1.4 市场协同
    2.2 演艺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2.2.1 内容协同
        2.2.2 市场协同
        2.2.3 人才协同
    2.3 出版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2.3.1 内容协同
        2.3.2 项目协同
        2.3.3 市场协同
    2.4 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2.4.1 市场协同
        2.4.2 项目协同
    2.5 会展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2.5.1 内容协同
        2.5.2 人才协同
        2.5.3 项目协同
        2.5.4 平台协同
    2.6 教育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2.6.1 内容协同
        2.6.2 人才协同
        2.6.3 项目协同
第3章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础
    3.1 产业基础
        3.1.1 同步的产业水平
        3.1.2 互补的产业结构
    3.2 市场基础
        3.2.1 相同的受众需求
        3.2.2 充沛的市场容量
    3.3 文化基础
        3.3.1 悠久的历史渊源
        3.3.2 共通的文化根基
    3.4 技术基础
        3.4.1 先进的技术水平
        3.4.2 卓越的技术能力
    3.5 政策基础
        3.5.1 强力的政府支持
        3.5.2 积极的政策引导
第4章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目标与原则
    4.1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目标
        4.1.1 满足两地文化需求
        4.1.2 提供多元文化产品
        4.1.3 推动两地文化共同繁荣
        4.1.4 促进两地文化产业分工合作
    4.2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本原则
        4.2.1 平等互惠原则
        4.2.2 因地制宜原则
        4.2.3 优势互补原则
        4.2.4 高效整合原则
第5章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内容与模式
    5.1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内容
        5.1.1 电影产业
        5.1.2 广告产业
        5.1.3 设计产业
        5.1.4 数字内容产业
    5.2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5.2.1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宏观模式
        5.2.2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微观模式
第6章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步骤与路径
    6.1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步骤
        6.1.1 优先发展以影视制作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
        6.1.2 大力发展以演艺产业为代表的核心产业
        6.1.3 逐步发展以广告业为代表的关联产业
        6.1.4 坚持发展以文化用品为代表的外围产业
    6.2 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6.2.1 立足优势支柱产业协同
        6.2.2 深入拓展核心产业协同
        6.2.3 加大力度发展关联产业协同
        6.2.4 坚持相关外围产业协同
    6.3 案例研究
        6.3.1 湘台文化产业园基本概况
        6.3.2 湘台文化产业园发展历程
        6.3.3 部分在建项目展示
        6.3.4 湘台文化产业园发展前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一、以“旅游目的地品牌化”为主题的研究进展
        二、其他相关文献检索及分析情况
    第二节 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一、以“旅游目的地品牌化”为主题的研究进展
        二、政府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中的角色及职能研究
        三、政府在其它产业品牌塑造或区域品牌塑造中的角色或职能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
        一、公共物品
        二、公共物品供给
    第二节 公共管理理论
        一、公共管理概说
        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三、政府在多元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角色理论
        四、治理理论
    第三节 社会角色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内涵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解析
    第一节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内涵
        一、有关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理论观点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性质及目标解析
        一、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是政府主导型治理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目标解析
    第三节 旅游目的品牌化治理工作
        一、治理网络的构建与维护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市场营销工作解析
    第四节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
        一、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的基本形态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的成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行政机构角色定位研究
    第一节 对相关问题的说明
        一、社会角色
        二、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第二节 对旅游行政机构进行角色定位的必要性及指导思想
        一、旅游行政机构角色定位的必要性分析
        二、旅游行政机构角色定位的指导思想
    第三节 旅游行政机构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一、旅游行政机构在构建与维护治理网络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二、旅游行政机构在市场营销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三、旅游行政机构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模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旅游局为例
    第一节 研究方法及流程
    第二节 “好客山东”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总体情况
        一、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情况简介
        二、开展“好客山东”工作的背景
        三、“好客山东”所开展的基本工作
        四、绩效测评
    第三节 山东省旅游局在“好客山东”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山东省旅游局在构建和维护“好客山东”治理网络中的角色定位
        二、山东省旅游局在市场营销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三、山东省旅游局的角色定位模式
        四、“好客山东”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一、“好客山东”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二、山东省旅游局角色定位中存在的局限及建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内涵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的目标
        三、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工作
        四、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成员
        五、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机制
        六、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
        七、旅游行政机构角色定位模式
    第二节 创新点
        一、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机制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网络
        三、旅游行政机构角色定位模式
    第三节 本项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建议
        一、研究局限
        二、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附录A 在各个外文数据库中的详细检索过程及检索结果
附录B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成员调查表
附录C 认知形象的问项来源
附录D 关于山东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4.1 研究产业集群的内涵
        4.2 研究花卉产业集群化的概念
        4.3 研究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5 研究思路和方法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
    1 花卉产业集群的有关概念
        1.1 花卉
        1.2 花卉产业
        1.3 产业集群
        1.4 花卉产业集群
    2 产业集群的有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的特征
        2.2 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方式
        2.3 产业集群的作用
第三章 中国花卉产业集群的模式分析
    1 我国大陆地区花卉产业集群区位分布及其典型模式
    2 中国台湾地区花卉产业集群模式分析
第四章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形成及发展现状
    1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历程
        1.1 起步阶段
        1.2 发展阶段
        1.3 政府引导
        1.4 网络信息化推进
    2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形成的条件
        2.1 地理及气候条件优势
        2.2 便利的交通运输
        2.3 闽台合作优势
        2.5 政府政策支持
    3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形成的动力
    4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4.1 福建省区位条件优越
        4.2 花卉产业生产基地空间分散,特色明显
        4.3 合理建立花卉市场和产业园区
        4.4 闽台花卉保持合作交流
        4.5 消费需求潜力巨大,花卉市场前景看好
    5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模式结构的分析
        5.1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特色生产基地
        5.2 有效得力的政策环境
        5.3 产业间相互促进发展,资源有效融合
        5.4 建立优质社会网络互动关系
第五章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1.1 花卉产销网络不够健全
        1.2 花卉品种不够合理
        1.3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牌
    2 花卉产业集群内部存在恶性竞争问题
    3 花卉产业集群的产业化程度有待强化
        3.1 家庭作坊生产模式不利于花卉产业集群的产业化进程
        3.2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的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
    4 花卉产业集群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4.1 花卉科技投入不足,花卉科研相对滞后
        4.2 花卉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低
第六章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 强化政府职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1 制定良好的花卉产业政策
        1.2 加大财政投入
        1.3 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1.4 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和保险制度
        1.5 设立花农贷款担保基金
    2 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和花卉行业协会建设
        2.1 加强花卉合作组织建设
        2.2 加强花卉协会建设
    3 加快花卉产业集群的产业化进程
        3.1 促进花卉产业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
        3.2 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规模化经营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花卉生产经营水平
    4 实施科技兴花战略、提高花卉竞争力
        4.1 建立花卉品种培育体系,引进优质花卉新品种
        4.2 做好花卉科技推广工作
        4.3 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
    5 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花卉效益
        5.1 建立名优花卉品牌
        5.2 统一质量管理,确保品牌信誉
        5.3 提升名牌花卉的知名度
第七章 小结
    1 研究结论
    2 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中国园林展规划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园林展概述
    2.1 园林展的历史
    2.2 园林展的分类
    2.3 园林展的内容
    2.4 园林展发展概况
        2.4.1 国外园林展发展概况
        2.4.2 中国园林展发展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园林展发展模式及规划目标
    3.1 中国园林展以政府主导为发展模式
        3.1.1 政府主导模式对中国园林展的作用
        3.1.2 政府主导模式对中国园林展的影响
    3.2 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中国园林展规划目标及作用
        3.2.1 中国园林展规划目标
        3.2.2 中国园林展举办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2.3 中国园林展对城市发展的综合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园林展规划发展特征
    4.1 中国园林展结合城市发展战略选址规划
        4.1.1 中国园林展选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4.1.2 中国园林展选址模式
    4.2 中国园林展结合城市发展区域协调及空间布局
        4.2.1 园林展规划的区域协调
        4.2.2 园林展空间布局规划
    4.3 园林展规划主题及内容结合城市特征
        4.3.1 中国园林展主题的选择
        4.3.2 中国园林展规划设计内容及特点分析
        4.3.3 中国园林展的建设规模和投资
    4.4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导园林展后续利用规划
        4.4.1 中国园林展的后续利用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
        4.4.2 中国园林展后续利用规划
    4.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列表
附录二:历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列表
致谢

四、展会内涵延伸 运作模式改变——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观感(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D]. 杨藤.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2]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 黄庄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4]菏泽牡丹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D]. 周恒.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D]. 张雪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漳州花博园景观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陈晓琼.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7]湖南与台湾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 谢妮. 湖南大学, 2015(03)
  • [8]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D]. 吴小天. 南开大学, 2013(07)
  • [9]福建省花卉产业集群化形成与发展[D]. 黄毓晖.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10]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中国园林展规划探讨[D]. 庞宇. 北京建筑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展会内涵延伸,运作模式转变——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博会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