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隧道干船坞爆破开挖技术探讨

广州珠江隧道干船坞爆破开挖技术探讨

一、广州珠江隧道干坞爆破开挖技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丁小军,黄强盛[1](2020)在《沉管隧道的勘察特点和技术要求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沉管隧道正逐渐成为水下大型隧道工程的首选,其岩土工程勘察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该文总结了沉管隧道的设计特点和难点,对勘察过程中的一般共性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得到了实用性较强的结论和经验。

陈胜[2](2020)在《半潜驳预制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及施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完整的工程项目包含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繁琐又耗费人力的过程。如沉管隧道的修建,管节制作、出运及沉放,管内工程,水下接头,不仅工程量巨大,且存在诸多问题以及重难点。这些重难点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控,而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且易存在失误。针对该问题,本文依托广州市仑头-生物岛隧道工程,对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难点,如管节预制、管片运输及沉放、水下的衔接等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对这些难点一一给出了处置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依托工程的基本概况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然后分析了依托工程建设难点。在沉管法施工过程中,由于受隧道施工场地、沉管隧道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沉管隧道管片制作、水下接头施工等过程提出了新要求,如管片制作精度的保证、管片水下接头施工方法以及沉管隧道施工管理等。在管段预制施工中,由于是在半潜驳动态施工平台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的测量、船舶的变形控制、模板体系的选择、钢端壳的加工与安装成为了沉管隧道施工中的关键。水中接头施工的主要难点是管片的防水、施工工序等。其次通过对沉管隧道施工的主要技术流程的分析,结合对沉管隧道施工主要难点的介绍,针对沉管隧道施工中的关键施工技术展开研究。最终对管段预制、防锚层混凝土的施工、管节运输及沉放、管内工程施工、最终水中接头等关键技术给出了解决方案,保证了各方面限制下沉管隧道的顺利施工。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沉管隧道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此外,本文通过对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选择了Visual LISP软件对CAD进行二次开发,分析了可视化管理中系统的需求、结构及模型设计。通过建立沉管隧道工程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对工程的高效控制,并对系统中各个部分详细介绍。

刘国磊[3](2020)在《基于SNA方法的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和城际交通的迅速发展,跨江跨海的基础设施投资状况日益增多,沉管隧道的地质条件适应性强、埋深浅、坡度小、运行条件舒适、防水性能好、建设条件和良好的断面适应能力等显着优势已逐渐成为水下隧道主要形式之一,故沉管隧道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因此,该项目在我国必将得到更大发展。可是沉管隧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施工中所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沉管隧道的整体施工过程具有难度大、技术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多变等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危险因素,然而,国内开展相关工程实践时间较晚,相关的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和科学的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实践还相对薄弱,这与工程实践中对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管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展开对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隧道施工风险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对完善和丰富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分析理论、提高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控制科学水平,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了沉管隧道相关研究现状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现状,并且对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其次,通过对沉管隧道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综合运用WBS-RBS风险辨识模型等,对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与汇总,得到了沉管隧道施工阶段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与描述统计,根据分析结果表明,风险因素符合识别要求。再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通过对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节点的识别、确定风险关系、一致性分析,并且在对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网络进行整体分析与个体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沉管隧道施工中的核心风险因素以及关键影响关系,并构建了沉管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此章节提出了用于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以及建立了对管理控制效果进行检验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结合具体沉管隧道工程实例,运用Ucinet6.645对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六个核心风险因素以及关键关系,基于此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某沉管隧道施工周期中对风险的防范对策以控制或者缓解核心风险因素的发生,通过检测风险控制前后的效果,得出结论即某沉管隧道风险网络的复杂度和风险因素联系的紧密度均有明显降低,大量风险因素的可达性被阻断。本文基于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研究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完善和丰富了传统的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分析理论,为今后沉管隧道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李志军,王秋林,陈旺,郭小龙[4](2018)在《中国沉管法隧道典型工程实例及技术创新与展望》文中提出结合中国几例典型沉管法隧道工程,详细介绍中国沉管法隧道在基槽开挖与航道疏浚、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浮运、管节系泊、管节沉放、接头处理和基础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在内河中游径流河道中修建的南昌红谷隧道和在外海修建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为例,对在江河和海洋中修建沉管隧道的关键技术创新进行总结,包括:南昌红谷隧道管节浮运与沉放、管节沉放基础差异沉降控制、水下立交接线实现过江通道与沿线路网全互通快速衔接、水下空间开发与修建避难疏散大厅等关键修建技术创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法隧道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沉放和基础处理等关键修建技术创新。结合目前中国修建沉管法隧道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从沉管隧道的拓展形式、行业领域突破、助推城市建设和江河湖海沿线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等方面展望未来沉管法隧道的发展趋势。

吴金刚[5](2018)在《妈湾通道前海湾海底隧道沉管法技术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沉管法修建水下隧道,具有许多公认的优点,例如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隧道断面利用率高、防水可靠度高、施工周期短等。妈湾通道前海湾隧道连通前海湾南北两岸人工填海开发区,是具有濒海、穿港、深埋、特长特点的城市水下疏港道路工程,且具有建设环境与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大、投资高、技术难度与风险高的显着特点。因此,沉管法的可行性与可适应性是本工程必然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文章立足于前海湾隧道工程特点,梳理本工程的气候与海洋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港区与航道条件,提出本隧道工程的总体设计与工法分区。然后依据沉管法的总体流程,逐个分析沉管法设计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对应的技术方案。研究表明,沉管法修建前海湾隧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应引起参建各方的足够重视。

程新俊[6](2018)在《沉管隧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因此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体系得以大力推进,沉管隧道因其适应性强、交通便利、不占航道等独特优势,已在国内多个跨江(海)交通工程中得到应用。沉管隧道多数修建于水域软弱地层中,且耗资巨大,工期长,在运营过程中如果遭遇地震后发生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研究沉管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征。对于沉管隧道结构抗震研究,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是不可或缺的两种手段,研究不同场地中沉管隧道的地震反应和隧道接头的受力机制从而为沉管隧道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是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沉管隧道接头受力机制与抗震设计是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主要对沉管隧道在不同场地中的地震反应开展了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接头拟静力试验,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非饱和与饱和砂土场地沉管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了非饱和与饱和砂土场地沉管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对模型场地加速度、土层孔压、频谱和沉管隧道模型加速度、动应变等试验结果分析,对比研究了场地土液化、地震输入方向、上覆水层和柔性接头对沉管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规律的影响。2.沉管隧道接头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根据沉管隧道特点在ABAQUS计算平台中建立了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及局部放大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并进行了拟静力数值计算,分析了纯水平剪切荷载作用下沉管隧道接头的受力特点,为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试验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通过引入耗能软钢材料,模拟了Q235钢板的塑性变形能力,为沉管隧道接头抗震设计提供了思路。3.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拟静力试验设计了双管段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进行了水平低周往复加载拟静力试验。分别从沉管隧道整体滞回性能、结构应变、结构承载力和刚度及延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实现对沉管隧道整体抗震性能及水平剪力键的受力机制的研究。4.不同轴压下局部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试验设计了不同轴压(300KN、6000KN和800KN)作用下局部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试验。分别从剪力键的滞回性能、结构应变、承载力、刚度及延性方面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轴压下单个剪力键在水平往复加载情况下的力学反应机制。5.耗能减震式局部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试验设计了矩形(厚度10mm)、弧形(厚度6mm)两种耗能钢板,每种钢板制作两组,通过将这四组耗能钢板连接与局部沉管隧道接头中,进行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得到了耗能减震式局部沉管隧道接头的整体抗震性能,并验证了耗能钢板在接头剪力键抗震中实现的可能性。

黄莉莎[7](2018)在《港珠澳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同时,交通及运输系统方面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跨水域问题可利用水下隧道得到良好解决,而运用该手段又可实现环境影响及水面航运影响最小化,因此在大江大河及海峡中修建的水下隧道工程数量日益增加。在经济、技术等方面,沉管隧道都具有别具一格的优点,而且沉管隧道的关键技术问题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逐一得到解决,由此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水下大型隧道工程中,沉管隧道也成为了首选施工方式。与我国相比,国外沉管隧道技术起步较早,已取得较为成熟的成果。但是尽管我国起步时间晚,但却具有惊人的发展速度,当前已构建了宁波甬江沉管隧道、广州珠江沉管隧道、上海外环隧道等诸多跨江隧道,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独立施工的能力。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海流、波浪等海洋环境给沉管的浮运和沉放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挑战。本文将结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对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完整数值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开展沉管浮运阻力性能、沉管沉放等待及沉放过程的水动力性能研究,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施工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整个项目包括管节浮运工况,沉放等待工况以及沉放过程工况三个部分,其中计算内容包括CFD阻力分析,弯矩分析,缆系受力,浮体运动响应等。运用SESAM软件包,包括HydroD、DeepC、SIMO等模块;Fluent软件;OrcaFlex软件等进行数值计算。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沉管浮运过程中动力性能分析,包括沉管所受的阻力、弯矩等;(2)沉放等待过程中沉管在海流、波浪及风作用下的水动力响应分析;(3)沉管在海流作用下的沉放过程模拟分析,预报沉管沉放过程姿态,评估沉放方案可信性。

刘言峰[8](2017)在《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及城际交通的快速发展,对穿越江河流域、海湾区域的交通和运输系统的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国一大批跨河口、跨海湾的重大通道工程纷纷酝酿采用沉管隧道的方式,欧美及日本已经有不少成功应用沉管隧道的实例,我国上海、广州和宁波等地区也修建了沉管隧道。虽然沉管隧道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国内沉管隧道起步较晚,许多技术与国外相比尚未成熟,而建设沉管隧道工程是庞大、复杂、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学科领域,许多关键技术尚未完善,因此必须在沉管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建设经验。国内某沉管隧道修建在内河中上游的沉管隧道,也是公路与地铁合建沉管隧道。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施工条件,该隧道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与国内已修建的沉管隧道较为不同。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沉管隧道文献和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该沉管隧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管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国内外沉管隧道的发展状况,根据发展状况总结沉管隧道的优缺点;2)根据国内外已建或在建的沉管隧道工程,对沉管隧道工程的关键工序进行研究,总结关键施工序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提出各施工工艺的优缺点,为以后修建沉管隧道工程提出参考;3)分析研究国内某沉管隧道工程的干坞、管段预制、基槽开挖、管段浮运沉放、管段基础处理等工序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施工过程中的重难点,并提出应对措施;4)针对管段起浮阶段的浮态和稳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管段的压载水位布置对管段的重心偏移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压载水位应尽量对称布置、对称抽水,管段起浮后应尽量选择较大的干舷值,保证管段的定倾高度较高,同时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保护措施保证管段的初稳性最好;5)对管段在荷载作用下的管段应力、位移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隔墙与顶板交接处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应在受拉区配置适当强度的钢筋,满足抗拉和抗弯要求。侧墙与管顶板交接区域产生较大的压应力,应在受压区域增大配筋量。本工程管段属于非对称结构,应力起到控制作用的是管段的对称部分市政廊道。但不对称部分会导致管段的两边的不均匀变形比较明显,因此应采取措施尽量消除该不利影响。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分析可为以后沉管隧道工程提供参考,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梁懋天[9](2013)在《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沉管隧道技术的发展,沉管隧道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进一步重视,在交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沉管隧道是一项涉及多学科、技术含量较高的建设工程,相对于桥梁和其他形式的水下隧道有着其特有的优势。沉管法施工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不断地深化和完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下,很多先进科技成果已应用于沉管隧道的建设中,沉管隧道向着多用途、强适应性、规范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发展。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隧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公铁合建沉管隧道,其各项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中针对一些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根据干坞方案选择的原则,介绍了各种干坞形式、特点,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结合实际条件选择适合本工程的干坞类型:大型旁建干坞;通过混凝土重度控制、管段尺寸精度控制、沉管裂缝控制来提高管段预制的质量;通过对基槽开挖和管段沉放安装各种工艺和方法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工期、造价、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分别选择了水下爆破和双浮驳骑吊法的方案;此外,也对基础处理和最终接头等关键环节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解决施工重点、难点及关键技术的方法和应对措施,以期对后续沉管隧道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慧[10](2012)在《洲头咀沉管隧道施工稳定性与可操纵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沉管隧道作为跨越江河的另一种建设方式悄然兴起,沉管技术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施工中的许多难题已被克服,但沉管的浮运、安装仍是沉管隧道技术的重点难点。本文从广州市洲头咀隧道项目着手,主要围绕项目沉管浮运、安装的施工稳定性及可操纵性进行研究,对管段进行动力学性能的分析,对于各种不利工况下如何进行浮运、安装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特点及难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供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通过对沉管隧道的发展历史及世界各地沉管隧道技术的了解,在类似的施工条件下采取的浮运、安装方案进行类比,可以确定在航道狭窄、洲头咀隧道中使用的最佳浮运、沉放方式是岸上绞车拖运和拖轮顶推管段浮运法。为了验证使用岸上绞车拖运和拖轮顶推管段浮运法来浮运管段的稳定性,建立力学模型,对管段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状态进行计算分析,主要分析管段在浮运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包括测定水流速度、管段的运动速度与航向、管段的浮体运动自由度;测定和计算管段在水面运动受到的各种阻力(形状阻力、摩擦阻力、兴波阻力等)、水流横向作用力以及浮体定倾高度,确定最佳浮态、最佳干舷值以及所需的管段拖曳阻力;测定管段浮运过程中各钢丝缆索的拉力(拖曳缆索的拉力、制动缆索的张紧力等)、拖轮给予管段的顶推作用力,分析和调节各钢丝缆索的拉力和张力分配的均衡性,使管段能以适当的速度平稳运动。发现影响沉管稳定性的关键是水的阻力系数Cw,一般根据管段的形状尺寸、水流速度、浮运路线来取值,变化范围很大,在有利条件下为1.5,通常为3~4,特别不利时可达到6。因此在不同的水阻力系数下,沉管的稳定性也随之而改变,根据模拟软件与实际浮运效果对比发现,Cw取值为1.5时最接近实际的浮运效果,也最能保证沉管浮运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管段在沉放、对接过程中的精度控制,包括选择适合本工程自然条件、航道条件的沉放方案、管段实时定位测量、管段水下结合处精度控制。通过对隧道过程中管节对接操作步骤分解分析,确定管节对接的重点及难点在于管节系泊、初步对接、拉合对接、稳定压载四个环节,并提出模拟管节系泊试验、选择合适的沉放时机、潜水员探摸接头等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更好的完成沉管浮运、安装过程中的精度控制。

二、广州珠江隧道干坞爆破开挖技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珠江隧道干坞爆破开挖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沉管隧道的勘察特点和技术要求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沉管隧道简介
2 沉管隧道设计的特点与难点
    (1) 基础与地基设计
    (2) 管节设计和接头设计
    (3) 水下基槽(边坡)设计
    (4) 与明挖隧道的衔接设计
3 沉管隧道勘察特点和技术要求探讨
    (1) 关于勘探点间距和勘察范围
    (2) 关于勘探点深度
    (3) 关于土工试验
    (4) 关于勘察手段和原位测试
    (5) 关于地层的精细分层
    (6) 其他勘察调查专项资料
4 工程案例
    4.1 工况条件
    4.2 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勘察措施选取
5 结论

(2)半潜驳预制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及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沉管隧道概述
        1.1.2 沉管隧道发展
        1.1.3 沉管法施工项目管理概述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难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项目概况
    2.2 自然环境和周边环境
    2.3 工程建设难点
        2.3.1 管节预制的难点
        2.3.2 水下接头难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1 沉管隧道总体施工技术流程
    3.2 管段预制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2.1 主要技术
        3.2.2 管节预制总体方案
    3.3 防锚层混凝土施工方案
        3.3.1 防锚层混凝土概况
        3.3.2 防锚混凝土施工方案
        3.3.3 施工工艺流程
    3.4 管节运输及沉放施工方案
    3.5 管内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3.5.1 管内工程概述
        3.5.2 管内工程技术研究
    3.6 水中最终接头施工技术研究
        3.6.1 主要技术
        3.6.2 最终接头总体方案
        3.6.3 最终接头关键施工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管隧道施工进度管理研究
    4.1 沉管隧道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任务
        4.1.1 项目进度管理
        4.1.2 项目进度的计划及控制
    4.2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及结构设计
        4.2.1 原始计划
        4.2.2 历史进度计划
        4.2.3 调整更新计划
        4.2.4 系统组成结构
    4.3 项目进度计划模型的设计
        4.3.1 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
        4.3.2 项目进度计划的调整和更新
    4.4 可视化进度管理系统的设计
        4.4.1 用户操作界面
        4.4.2 由实际进度数据生成3D模型
        4.4.3 由实际进度数据生成Project更新计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SNA方法的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管隧道工程建设现状
        1.2.2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研究现状
        1.2.3 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难点
        1.3.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沉管隧道施工与管理概论
        2.1.1 沉管隧道概念
        2.1.2 沉管隧道结构特点
        2.1.3 沉管隧道施工工艺流程
        2.1.4 沉管隧道施工与管理方法
        2.1.5 沉管隧道建造特点及优缺点
    2.2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
        2.2.1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定义
        2.2.2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分类
        2.2.3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的因素
        2.2.4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的特点
    2.3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3.1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概念界定
        2.3.2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3.1 基于WBS-RBS风险因素识别
        3.1.1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的选取
        3.1.2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识别程序
        3.1.3 沉管隧道施工的WBS工作分解结构
        3.1.4 沉管隧道施工RBS风险结构
    3.2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因素清单的确定
        3.2.1 风险因素的分类
        3.2.2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可靠性分析
        3.2.3 最终风险因素清单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NA的沉管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的适用性分析
    4.2 基于SNA建立沉管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的步骤
    4.3 构建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网络
        4.3.1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因素的识别
        4.3.2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因素关系的确定
        4.3.3 风险因素影响关系分析
        4.3.4 一致性分析
        4.3.5 建立沉管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
    4.4 沉管隧道施工风险网络分析
        4.4.1 风险网络整体分析
        4.4.2 风险网络个体分析
    4.5 基于SNA的施工风险评价
    4.6 风险防范对策及效果检测
        4.6.1 风险防范的对策
        4.6.2 效果检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特点
        5.1.2 项目设计标准
    5.2 构建项目施工风险网络
        5.2.1 风险因素的识别
        5.2.2 确定风险因素关系
        5.2.3 风险因素影响关系分析
        5.2.4 一致性分析
        5.2.5 建立沉管隧道施工风险评价模型
    5.3 项目施工风险网络分析
        5.3.1 风险网络整体分析
        5.3.2 风险网络个体分析
    5.4 基于SNA的项目施工风险评价
    5.5 项目风险防范对策及效果检测
        5.5.1 风险防范的对策
        5.5.2 效果检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沉管隧道项目施工风险因素的研究调查问卷
    B.沉管隧道项目施工风险因素关系识别的访谈提纲
    C.作者于硕士学位攻读时期发表的论文

(4)中国沉管法隧道典型工程实例及技术创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沉管法隧道关键修建技术应用现状
    1.1 基槽开挖与航道疏浚
        1.1.1 开挖方式
        1.1.2 水下开挖检测
    1.2 干坞建设
        1.2.1 移动干坞
        1.2.2 固定干坞
        1.2.2. 1 轴线干坞
        1.2.2. 2 旁建干坞
        1.2.2. 3 异地干坞
    1.3 管节预制
        1.3.1 整体式管节
        1.3.2 节段式管节
    1.4 管节浮运
    1.5 管节系泊
    1.6 管节沉放
        1.6.1 沉放方式
        1.6.1. 1 浮吊法
        1.6.1. 2 扛吊法
        1.6.1. 3 骑吊法
        1.6.1. 4 组合沉放方式
        1.6.2 沉放定位
        1.6.2. 1 浅水区沉放
        1.6.2. 2 深水无人下水沉放
    1.7 接头处理
    1.8 基础处理
        1.8.1 后填法
        1.8.2 先铺法
2 沉管法隧道关键修建技术创新
    2.1 一般关键施工技术创新
        2.1.1 基槽开挖与航道疏浚
        2.1.2 浮运与沉放技术
        2.1.3 基础处理技术
    2.2 南昌红谷隧道关键修建技术创新
        2.2.1 管节浮运与沉放技术创新
        2.2.1. 1 管节纵断面迎流横江浮运
        2.2.1. 2 窄航道长距离浮运管节
        2.2.1. 3 管节浮运安全穿越窄桥孔
        2.2.1. 4 寄放区管节浮运调头进隧址
        2.2.1. 5 多管节批量浮运与系泊
        2.2.1. 6 多管节连续沉放与对接
        2.2.2 管节沉放基础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创新[18]
        2.2.3 水下立交接线实现过江通道与沿线路网全互通快速衔接技术创新
        2.2.4 水下空间开发与修建避难疏散大厅技术创新
    2.3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法隧道关键修建技术创新
        2.3.1 干坞建设
        2.3.2 管节预制
        2.3.3 管节沉放
        2.3.4 基础处理
3 未来沉管法隧道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3.1 技术发展趋势
    3.2 行业领域突破
    3.3 助推城市建设
    3.4 江河湖海展望
4 结语

(5)妈湾通道前海湾海底隧道沉管法技术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妈湾跨海通道项目概况
3 工程建设条件
    3.1 自然气候与海洋环境条件
        (1) 气象
        (2) 潮汐
        (3) 风暴潮
        (4) 波浪
        (5) 水文参数
        (6) 泥沙
    3.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3.3 港区与航道条件
        3.3.1 港区泊位
        3.3.2 进港航道及码头停泊水域
4 隧道总体设计
    4.1 隧道规模
    4.2 横断面设计
    4.3 竖向设计
        4.3.1 竖向控制标准
        4.3.2 纵坡设计取值
    4.4 平面设计
5 沉管隧道工法设计重、难点
    5.1 沉管隧道工法总体流程
    5.2 管节选型与总体布置
    5.3 临时围堰工程
    5.4 基槽开挖与水下岩层爆破
    5.5 管节预制
    5.6 管节接头构造
    5.7 基础处理
    5.8 最终接头
    5.9 干坞工程
    5.1 0 工期筹划与投资估算
6 结论与存在问题

(6)沉管隧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沉管隧道施工技术简介
        1.3.1 管段预制
        1.3.2 地基与基础处理
        1.3.3 基槽开挖
        1.3.4 管段浮运和沉放
        1.3.5 水下连接
        1.3.6 回填
    1.4 沉管隧道接头研究现状
        1.4.1 柔性接头
        1.4.2 沉管隧道接头研究现状
    1.5 沉管隧道抗震分析方法
        1.5.1 地震观测
        1.5.2 模型试验
        1.5.3 理论分析
        1.5.4 有限元法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场地沉管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相似比设计
    2.3 试验目的
        2.3.1 非饱和砂土场地沉管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
        2.3.2 饱和砂土场地沉管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
    2.4 试验设备及条件
        2.4.1 振动台
        2.4.2 模型箱
    2.5 沉管隧道振动台试验设计
        2.5.1 隧道结构模型设计
        2.5.2 模型土的制备
    2.6 传感器布置方案
    2.7 试验加载工况
    2.8 土层试验结果分析
        2.8.1 加速度时程对比分析
        2.8.2 土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对比分析
        2.8.3 加速度傅里叶谱对比分析
        2.8.4 饱和砂土场地孔压分析
    2.9 隧道模型反应分析
        2.9.1 结构加速度时程对比
        2.9.2 结构动应变峰值对比
    2.10 结论
第三章 不同地震输入方向饱和砂土场地沉管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相似比设计
    3.3 试验目的
    3.4 试验设备及条件
    3.5 传感器布置方案
    3.6 试验加载工况
    3.7 土层试验结果分析
        3.7.1 加速度时程对比分析
        3.7.2 土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对比分析
        3.7.3 加速度傅里叶谱对比分析
        3.7.4 水下饱和砂土场地孔压分析
    3.8 隧道模型反应分析
        3.8.1 结构加速度时程对比
        3.8.2 结构动应变峰值对比
    3.9 结论
第四章 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ABAQUS软件平台简介
        4.2.1 ABAQUS的组成及主要板块介绍
        4.2.2 ABAQUS钢筋混凝土结构模拟材料单元选取
        4.2.3 ABAQUS中钢筋混凝土材料本构
    4.3 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含止水带)模型模拟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2 整体式沉管隧道模拟结果
    4.4 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不含止水带)模型模拟
        4.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2 数值分析结果
    4.5 局部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模拟
        4.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5.2 模拟结果
    4.6 Q235耗能钢板力学性能模拟
        4.6.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6.2 有限元结果分析
    4.7 结论
第五章 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试验方案
    5.1 引言
    5.2 试验目的
    5.3 试验工况设计
        5.3.1 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设计
        5.3.2 局部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设计
    5.4 矩形减震耗能钢板设计
        5.4.1 设计承载力
        5.4.2 屈服承载力
        5.4.3 极限承载力
        5.4.4 连接件
    5.5 弧形减震耗能装置
    5.6 耗能减震钢板设计
    5.7 试验平台与加载设计
        5.7.1 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加载示意图
        5.7.2 局部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加载示意图
    5.8 加载制度
    5.9 试验数据采集方案
        5.9.1 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传感器布置方案
        5.9.2 局部式沉管隧道接头模型传感器布置方案
    5.10 结论
第六章 整体式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制作及材料属性
        6.2.1 模型制作
        6.2.2 数据采集设备
    6.3 试验过程
    6.4 试验现象
    6.5 试件抗震性能分析
        6.5.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6.5.2 钢筋应变
        6.5.3 混凝土应变
        6.5.4 结构承载力分析
        6.5.5 结构抗剪刚度分析
        6.5.6 结构延性分析
        6.5.7 耗能分析
    6.6 接头恢复力模型
    6.7 原型沉管隧道接头反应
        6.7.1 原型承载力分析
        6.7.2 原型接头与管段剪切刚度比
        6.7.3 原型管段耗能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局部式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试验研究
    7.1 引言
    7.2 模型制作及数据采集
        7.2.1 模型制作
        7.2.2 数据采集设备
    7.3 试验过程
    7.4 试验现象
    7.5 试件抗震性能分析
        7.5.1 滞回性能
        7.5.2 钢筋应变
        7.5.3 结构承载力分析
        7.5.4 结构抗剪刚度分析
        7.5.5 结构延性分析
        7.5.6 耗能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减震式沉管隧道接头拟静力试验研究
    8.1 引言
    8.2 模型制作及数据采集
        8.2.1 模型制作
        8.2.2 数据采集设备
    8.3 试验过程
    8.4 试验现象
    8.5 试件抗震性能分析
        8.5.1 滞回性能
        8.5.2 钢筋应变
        8.5.3 结构承载力分析
        8.5.4 结构延性分析
        8.5.5 结构抗剪刚度分析
        8.5.6 耗能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创新点
    9.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港珠澳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沉管隧道发展概述与关键技术
        1.2.1 沉管隧道的发展历程
        1.2.2 沉管隧道关键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隧道管节浮运沉放施工基本概述
    2.1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概述
    2.2 管节浮运沉放施工流程简介
        2.2.1 管节浮运沉放施工工艺流程
        2.2.2 标准管段沉放作业步骤
    2.3 研究对象基本参数
        2.3.1 隧道管节
        2.3.2 沉放驳
    2.4 施工过程基本海洋环境条件
3 管节浮运、沉放流阻分析
    3.1 计算原理概述
    3.2 计算步骤
    3.3 CFD计算模型
    3.4 计算工况
    3.5 CFD计算结果
    3.6 水流引起的管节的水平弯矩和剪力
    3.7 小结
4 管节浮运过程截面荷载分析
    4.1 计算原理概述
        4.1.1 坐标系
        4.1.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4.1.3 传递函数RAO
        4.1.4 波浪谱和响应谱
        4.1.5 管节运动加速度传递函数
        4.1.6 短期预报
    4.2 计算步骤
    4.3 浮运过程布置
    4.4 计算模型
    4.5 计算工况
    4.6 计算结果
        4.6.1 静水弯矩和剪力
        4.6.2 波浪力传递函数结果
        4.6.3 波浪谱参数
        4.6.4 波浪诱导弯矩和剪力(不考虑与驳船联接)
        4.6.5 波浪诱导弯矩和剪力(管节与驳船刚性联接)
    4.7 小结
5 管节沉放等待状态下系泊定位性能分析
    5.1 计算原理概述
        5.1.1 附加质量和阻尼系数
        5.1.2 回复力刚度
        5.1.3 线性波浪激励下的运动方程
        5.1.4 时域运动方程
        5.1.5 时延函数
        5.1.6 波浪载荷
        5.1.7 流拖曳载荷
        5.1.8 系泊系统受力
        5.1.9 等效模型
    5.2 计算步骤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频域计算分析
        5.2.3 时域计算分析
    5.3 沉放等待工况布置
    5.4 计算模型
    5.5 计算工况
    5.6 计算结果
        5.6.1 频域运动RAO结果
        5.6.2 静水衰减和水平刚度结果
        5.6.3 时域不规则波浪结果
    5.7 小结
6 管节沉放作业中的多体耦合分析
    6.1 计算步骤
        6.1.1 模型的建立
        6.1.2 频域计算分析
        6.1.3 时域计算分析
    6.2 计算原理
    6.3 沉放过程工况布置
    6.4 计算工况
    6.5 计算结果
        6.5.1 干舷消除工况结果
        6.5.2 管顶与泥面平行工况结果
        6.5.3 管底距基槽4 米工况结果
        6.5.4 限制波高海况下干舷消除工况结果
        6.5.5 限制波高海况下管顶与泥面平行工况结果
        6.5.6 限制波高海况下管底距基槽4 米工况结果
        6.5.7 限制周期海况下干舷消除工况结果
        6.5.8 限制周期海况下管顶与泥面平行工况结果
        6.5.9 限制周期海况下管底距基槽4 米工况结果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管隧道的发展历程
        1.2.2 沉管隧道关键技术发展研究
    1.3 论文研究目的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沉管隧道施工工艺研究
    2.1 沉管隧道概述
    2.2 干坞方案
        2.2.1 轴线干坞
        2.2.2 另建干坞
        2.2.3 移动干坞
        2.2.4 工厂化干坞
    2.3 护岸工程方案
        2.3.1 重力式挡土墙
        2.3.2 钢板桩格形结构
        2.3.3 地下连续墙
    2.4 管段预制方案
        2.4.1 工厂化预制管段
        2.4.2 传统干坞法预制管段
    2.5 基槽开挖方案
        2.5.1 斗式挖泥船法
        2.5.2 绞吸船开挖法
        2.5.3 凿岩棒施工
        2.5.4 水下炸礁
    2.6 管段浮运方案
    2.7 管段沉放方案
        2.7.1 起重船沉吊
        2.7.2 浮箱吊沉法
        2.7.3 浮驳骑吊法
        2.7.4 骑吊法
    2.8 基础处理方案
        2.8.1 先铺法
        2.8.2 喷砂法
        2.8.3 灌囊法
        2.8.4 压砂法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3.1 沉管隧道工程概况
        3.1.1 工程介绍
        3.1.2 隧道工程重、难点分析
    3.2 干坞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2.1 干坞方案的选择
        3.2.2 干坞施工技术
    3.3 管段预制关键技术研究
        3.3.1 管段容重和几何体积控制技术研究
        3.3.2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3.4 基槽开挖关键技术研究
        3.4.1 基槽开挖施工组织
        3.4.2 水下爆破施工安全控制研究
        3.4.3 基槽验收方案研究
    3.5 管段浮运、沉放技术研究
        3.5.1 沉放区域系泊系统
        3.5.2 管段压载系统
        3.5.3 管段沉放、对接测量
        3.5.4 管段对接工艺
    3.6 管段基础处理与回填施工技术研究
        3.6.1 管段基础处理
        3.6.2 管段回填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对称截面管段的数值分析
    4.1 管段在起浮过程中的浮态和稳定性分析
        4.1.1 不同干舷下管段在起浮过程中的浮态分析
        4.1.2 不同干舷下管节在起浮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
        4.1.3 结果分析
    4.2 沉管隧道管段数值模拟分析
        4.2.1 沉管隧道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4.2.2 有限元软件ANSYS介绍
        4.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4 荷载计算
        4.2.5 管段应力、变形分析
        4.2.6 管段数值分析结论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沉管隧道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沉管隧道的优缺点
    1.4 沉管隧道的技术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项目概况及工艺流程
    2.1 项目概况
    2.2 工程施工条件
        2.2.1 场地条件
        2.2.2 交通条件
        2.2.3 地形地貌
        2.2.4 气象条件
        2.2.5 河道水文
        2.2.6 航道及其设施
        2.2.7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3 潜在风险分析
    2.4 沉管隧道施工工艺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管隧道陆上关键施工技术分析
    3.1 干坞方案
        3.1.1 干坞方案选择原则
        3.1.2 干坞类型的选择
        3.1.3 干坞方案的规模
    3.2 管段预制
        3.2.1 概述
        3.2.2 混凝土重度控制
        3.2.3 管段尺寸精度控制
        3.2.4 沉管裂缝控制
        3.2.5 管段裂缝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管隧道水中关键施工技术分析
    4.1 基槽开挖
        4.1.1 抓斗挖石船法
        4.1.2 绞吸船开挖法
        4.1.3 水下爆破法
        4.1.4 凿岩棒开挖法
        4.1.5 小结
    4.2 管段沉放安装
        4.2.1 沉放区系泊系统设置
        4.2.2 管段沉放安装
        4.2.3 基础处理
        4.2.4 最终接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洲头咀沉管隧道施工稳定性与可操纵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和研究思路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沉管隧道施工方法沿革
    2.1 沉管隧道发展历史
    2.2 沉管隧道国内外现状
    2.3 管段浮运技术
    2.4 管段沉放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概况及特点
    3.1 工程简况
    3.2 自然状况
    3.3 施工组织机构
    3.4 工程结构、规模
    3.5 主要材料供购方式
    3.6 施工总体部署
    3.7 工程特点及难点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管隧道施工稳定性分析
    4.1 管段在浮运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
    4.2 管段在安装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
    4.3 与模拟软件数值对比
    4.4 对比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沉管隧道可操纵性分析
    5.1 管段浮运
    5.2 船机械配备
    5.3 沉管安装
    5.4 管段的测量定位
    5.5 管节沉放的特点及难点
    5.6 管节沉放的措施及对策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回顾研究内容
    结论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广州珠江隧道干坞爆破开挖技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沉管隧道的勘察特点和技术要求探讨[J]. 丁小军,黄强盛. 中外公路, 2020(S2)
  • [2]半潜驳预制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及施工管理研究[D]. 陈胜. 长安大学, 2020(06)
  • [3]基于SNA方法的沉管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 刘国磊.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4]中国沉管法隧道典型工程实例及技术创新与展望[J]. 李志军,王秋林,陈旺,郭小龙.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8(06)
  • [5]妈湾通道前海湾海底隧道沉管法技术可行性研究[J]. 吴金刚. 现代隧道技术, 2018(03)
  • [6]沉管隧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 程新俊.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8(04)
  • [7]港珠澳沉管隧道浮运沉放关键技术研究[D]. 黄莉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8]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D]. 刘言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D]. 梁懋天.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10]洲头咀沉管隧道施工稳定性与可操纵性研究[D]. 刘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广州珠江隧道干船坞爆破开挖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