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侠言情剧的冷思考

对武侠言情剧的冷思考

一、武侠言情电视剧的冷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肖姝[1](2021)在《网络小说实体书营销研究》文中认为

赵萌萌[2](2020)在《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态势反思》文中认为痞子蔡在1998年发表《第一次亲密接触》被不少研究者视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开端,以此推算,中国的网络文学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凭借庞大的读者与作者群体、作品存量和经济收益,网络文学已日渐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独特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网络文学的关注虽然多,但大多数研究是将视角聚焦在国内现状上,对西方网络文学状况的涉猎较少。基于媒介革命而产生的网络文学是全球性的一种文学现象,但中西之间的发展状况却呈现出很大不同。相较而言,中国网络文学在作者、作品、读者、网站、IP改编等几个主要环节均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运作模式,共同催生了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的成熟。不仅如此,中国网络文学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向外输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代表本国特色的文化输出力量。”1而西方的网络文学仅满足于小范围内的电子文学实验或同人文创作,以自娱自乐为主,缺乏争取市场的野心,并未形成产业化。换言之,西方的网络文学仍然是精英的、小众的,而中国的网络文学则走向了通俗化与大众化,甚至闯入到了西方的文化环境中。那么,相较于西方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为何会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态势?对于这一问题恐怕需要深入到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学生态中才能解答。而且从这一问题出发对中国网络文学重新定位与评价,也能准确捕捉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弊病,并向西方借鉴有效的发展举措。在这种情形下,摆脱单维视角,用一种中西对比的跨文化视域来重新观照这一问题,利于为中国网络文学提供更精准的定位和发展路径。导致中国网络文学呈现如此迅猛之势的原因驳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难以穷尽,只能就文学与文化环境、文学生产机制、版权意识等主要的影响因素做出剖析。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对经典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及作家的研究已有不少,所以本文不再集中关注具体的作家或作品,而是在比较视域中重点考察中国网络文学“风景这边独好”的原因,并对这种产业化催动的“繁荣”现象做出冷思考。

谢秋[3](2020)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新历史主义的相关理论对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中蕴含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从作家书写、作品呈现、读者接受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方面既各自独立又交叉相融,从而构成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研究的完整内容。从宏观层面开始对网络文学进行划分,发现其创作者在书写中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分流的趋势。进而聚焦到微观层面的各种类型文,发现有着浓厚女性色彩的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书写上呈现出“去中心化”与“当下性”的特征,有着女性意识的鲜明印记。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是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构成的性别意识的彰显,即两性气质在差异的前提下逐渐相融,女性不在是顺从男性的“天使”,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成为职业型女性,有了“流动性”的现代人格。其二是在欲望叙事下主体意识的显现,即创作者通过对女性被压抑的性欲望的描写,将女性主体感受最大化,展示女性主体复杂的生存体验。因此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叙事上重视细节,有着较明显的伦理判断,从而对传统的宏大叙事进行解构,实现了新历史主义所倡导的以“小写历史”复现“大历史”。不可否认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在书写中对女性意识的自然流露,但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全面的认识它对女性意识的张扬与抑制才能为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健康发展肃清道路。

高萱萱[4](2020)在《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经历了十余年的沉淀,以一种较为成熟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放眼中国的影视业,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无论在数量、收视率和影响力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影视作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受众也在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成为媒体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是聚焦于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受众群体,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为受众画像,试图揭示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以此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受众图景,这不仅对影视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价值,更是对新技术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化的一种总结,对“媒介与人”这个重大课题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本研究以网络小说改编剧为主题,以其受众为研究对象,围绕“谁在观看电视剧→接受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观看后的文本实践”等一系列完整的过程,进而回答网络小说改编剧何以吸引如此多的受众、观看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受众具有哪些特征、对受众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等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从个人因素来看,受众既是集合体,也是多样化的个体;行为趋同化倾向较高,差异性并不明显;需求动机存在转换的过程,受众需求满足的同时也伴随着娱乐狂欢下的理性缺失和虚拟情景中的心理补偿行为,这是通过媒介得到的抚慰,也是受众的心理错位现象。电视剧不仅是普通大众的世俗之“梦”,也是折射不同时代的大众之心态、理想、愿望、思想道德状况的“镜子”,更是借以窥见社会发展状况、时代文化语境的“窗户”,而一部影视作品在市场上的最终指向始终是受众,受众是影视改编的起始与归宿,如果影视改编作品没有一个健康正确的导向,很容易把受众的思想引向错误的方向。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实现自身良好发展,在宏观层面网络小说改编剧应在消费结构、情感结构、价值结构上实现范式的转换;在微观层面从文本、受众、政府等角度进行改进,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

段佳[5](2020)在《古装仙侠奇幻剧的叙事流变与审美意趣》文中认为古装仙侠奇幻剧历经十余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叙事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涌现出了不少现象级作品,是当今中国电视剧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仙侠剧在诞生之初就与“IP改编”这一模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的发展中又因更换改编源头而获得重生,进入全新阶段。视觉文化的技术介质更新也助力其中,从电视机到私人终端,不止是简单的播放平台更迭,还有电视剧与观众互动方式的变化。仙侠剧内部“前文本”的转移与外部技术的更新,促使仙侠剧的叙事有了明显得阶段性特点。具体展现在:叙事内容上,情爱逐渐代替复仇成为仙侠剧中故事的重点,“仙”代替“人”成为故事主角,且有单一工具化的趋势;故事中逐渐出现了独立的西方幻想元素,网络小说中的“爽感”机制,开始成为电视剧的事件设置逻辑。叙事表达上,欧美神话逐渐进入仙侠剧的世界设定,“人”“神”角色关系随之变动;叙事结构上不断简化,背景失焦,与之相反的是人物的膨胀,这样的比例失衡便是现阶段仙侠剧的主要面貌;技术介质的变化,让观众得以实现个性化观剧,倍速播放成为迎合快节奏生活,反抗冗长故事时间的首选,仙侠剧的荧幕时间呈现被压缩的态势。研究仙侠剧的叙事流变,不仅可以明晰仙侠剧本身叙事的阶段性变化,也可以了解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与IP运作和媒介变更的关系,还可以看到作为接受主体的观众在审美层面与之变化对应的发展轨迹。审美是叙事的起源地与落脚点。仙侠剧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先天具有大众审美的“俗化”,以视觉奇观为卖点的剧集,其观众也有追求官能的浅层审美的倾向。但文化产品的诞生环境也会影响作品的气质,追求韵味的民族审美心理的偏好是仙侠剧得已诞生、发展的关键,也是使其在西方幻想元素冲击下得以保留现今面目的重要原因。“热门IP+流量明星”制作模式的固化,使得粉丝参与从未如此重要,自然也在审美层面引起了变化,粉丝不求突破但求稳定的诉求贯穿了仙侠剧的全部创作,制造出了大量雷同作品。但在剧外,技术介质的革新令审美方法和参与习惯更为个性多元,大量自制作品出现,意义生产因此大为膨胀。在十多年发展中,仙侠剧的叙事流变和审美意趣,整体呈现出简化和庸俗化的特点,佳作较少。近年来“限古”之声不断,仙侠剧不能再依靠粉丝经济一味迎合“俗文化”,要深度思考该类型剧集在叙事和审美上的迷人之处,向精品和经典进发。

袁欣[6](2019)在《文艺传播学视域下的国内玄幻IP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玄幻IP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剧类型,是传统电视剧在融媒体环境下不断进化、生长的必然结果。按结构形态来看,玄幻IP剧属于连续剧且多有向混合剧发展的趋势。它利用光影诱惑再现小说内容,利用情节串接建构游戏核心,汲取母体内容、受众等多重滋养,具有重构性、版权性、超现实性、商业性、产业化的特点。这类电视剧借助媒介融合优势在后期不仅止步于此,更会以强大的衍生力展开广阔的周边辐射。玄幻IP剧的诞生不是突如其来的,它蕴含着历史剧、穿越剧、武侠剧等类型剧的影子。但与这些传统的剧种相比,又在融媒体时代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特征。从一枝独秀的萌芽期到争奇斗艳的井喷期,玄幻IP剧的传播构建出别具一格的互联网范式。这种范式形成了玄幻IP剧传播中基本元素本身所蕴含的特有属性,奠定了它的“现象级”地位。传播主体的商业性加速了电视艺术向文娱产品的转换,玄幻IP剧不再仅仅是电视人齐心协力的单纯创作,更有投资商、导演、作者、编剧、演出者和观众等多方的博弈;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为玄幻IP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游戏、漫画等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资源,在不同的媒介上演绎出别样的精彩;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促生了玄幻IP剧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融媒体时代多样的传播媒介为玄幻IP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演平台,多个平台在不同的空间中延展玄幻IP的影响力,如同一块块正方形搭建起一个个立方体,从而拥有了更大的传播范围和储蓄收益空间;在这场较量中,受众成为重要的风向决定者,其审美趣味的转向引导玄幻小说、游戏晋升为大IP,也促成了玄幻IP剧火热的局面。同时,蜂拥而至的流量中不免夹杂着危险与羸弱,揠苗助长式的发展让玄幻IP剧在短短几年中就已暴露出后势不足,毁誉参半的舆论导向让玄幻IP剧的价值性颇受质疑。但只要能够及时遏制住因步伐太快而导致的心律不齐,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玄幻IP剧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在继承IP母体美学意蕴的同时,可进一步发扬光大东方传统浪漫主义的幻想因子、兼容并蓄西方新神话主义思潮。平衡幻想和现实的关系,把虚无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让魑魅魍魉演绎出人情百态,这正是实现玄幻IP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熊绎景[7](2019)在《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二十余年,先后经历了萌芽、兴起和主流化三个阶段。当下,网络文学公司IP运营方兴未艾,网络文学IP成为资本角逐的对象。一方面,网络文学海量的内容文本和背后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支撑并构建起网络文学IP运营市场的巨额消费体量;另一方面,用户付费习惯逐渐形成,基于情感认同的消费趋势不断升级。因此,网络文学IP在资本市场受到崇拜和热捧,网络文学IP的授权价格也不断攀升,这给网络文学IP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旨在探讨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IP运营商——阅文集团的网络文学IP运营现状。由于网络文学IP运营涉及到多层级的运营主体,故本文仅从内容源头——网络文学平台的角度,研究在网络文学IP运营日益壮大的中国,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基本状况、网络文学IP运营模式、网络文学IP运营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从宏观视角探讨了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发展状况,详细梳理了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过程中的运营历程、运营环境及运营要素。文章将阅文集团目前的网络文学IP运营模式分为三类:在以IP全链式服务为核心的联合运营模式下,阅文集团以“IP全链式服务”为基础实行多领域交叉的运营思路,以IP内容精细匹配为出发点,不断加强与中下游公司的协同合作,以深度跨界维持IP商业价值;在以深化产业链为核心的自主运营模式中,阅文集团的运营节点分散至产业链下游,以头部内容IP自主孵化为重任,通过“文化+科技”开发理念延伸网络文学IP发展边界,带动IP价值的多元变现;在以文化驱动为核心的海外运营模式中,将目光瞄准海外蓝海市场,通过网络文学的文化输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IP。通过对阅文集团的三种网络文学IP运营模式分析,详细梳理这三种运营模式的运营方式和背后机理,准确把握阅文集团运营策略。本文结合具体的网络文学IP运营事例,分析了阅文集团当前面临的问题,其中有阅文集团自身运营过程中阶段性存在的问题,包括付费阅读市场增量不断下降、网络文学作者流失、IP市场遇冷、核心优势遭遇瓦解等;也有整个网络文学IP运营市场中一直存在的版权问题等痼疾。综合阅文集团当前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包括兼顾内容思想性与商业性、组建版权代理人机制、建设IP生态体系、加大网络文学出海力度等,以期为网络文学平台和从事网络文学IP运营相关产业的公司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参考。

郝丹青[8](2019)在《网络自制剧的形态及其传播研究 ——以爱奇艺网络自制剧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为网络自制剧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资金来源。国家大力支持网络文艺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各大视频网站经历多方竞逐后,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爱奇艺、腾讯、优酷为第一梯队的行业格局。为了控制水涨船高的版权价格和实现独播资源的垄断,各视频网站纷纷投入自制剧的生产。网络自制剧满足了“网生代”消费者的主体需求,迎合了粉丝文化,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广泛关注。论文以爱奇艺网站为主要案例,研究了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概况、形态呈现、传播策略、传播效果和传播困境,进而对媒介融合与“视频”剧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以2014年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论文将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发现其经历了前期试验阶段(2010——2013年)、中期“蝶变”阶段(2014——2016年)和后期成熟阶段(2017年至今)。将爱奇艺所有网络自制剧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其具有规模化与类型化、全覆盖与“现象级”、系列化与品牌化、多方合作与突破创新的典型特点。分析豆瓣网中关于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所有数据,将其评分最高的十部口碑剧目和评分最低的十部遇冷剧目进行盘点,发现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高分剧集具有三个发展倾向:即高度电影风格化、描摹社会众生相以及在地域、文化和叙事等方面嵌人中国特色;而低分剧集则与IP泛化与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观众审美随时代演进变化有关。观众审美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演进,观众喜好告别了过去的“傻白甜”阶段,也对“复制情怀”类型的剧集提出了更高要求。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传播策略强调“用户体验至上”,将技术手段运用其中,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调整排播方式适应市场变化,经营粉丝群体提高用户忠诚度,以IP为价值核心进行全产业链生态布局,以实现商业变现。爱奇艺打造出基于好友社交的“影吧”和基于兴趣圈层社交的弹幕和泡泡圈,通过娱乐环境的社区化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力图使用户获得极大的社区“浸人感”和粉丝社群聚合的满足感。论文从弹幕、爱奇艺官网、豆瓣的打分评价、骨朵数据的播放量等四个维度考察了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传播效果,发现网友往往通过弹幕进行游戏化的传播,以获得快乐为目的,通过“记忆点提炼”和“戏谑嫁接”的形式进行群体狂欢。在豆瓣评论中,网友对还原生活本真和输出正向价值观的剧集和情节表达出了赞赏。由于传播资源的不对称,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传播效果出现失衡,具体表现在地域差异和群体差异上,口碑和舆论热度(IP、明星和吐槽)可以加强传播的“记忆点”,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网络自制剧的问题在于一味适应市场,消磨个性;过分追求娱乐,走向媚俗;追求商业利益,忽视社会影响。政策规制、道德风俗与市场诉求三方博弈使网络自制剧陷入传播困境,未来视频网站要在政府规制、公民监督和视频网站自律的共同努力下生产出更优秀,更符合社会期待的网络自制剧作品。展望未来,媒介融合背景下“视频”剧市场会出现更多像竖屏网剧、互动剧、“自纪录”剧这样紧扣时代脉搏的全新形态的剧集。

王百娣[9](2019)在《新媒介文学生成与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依托日新月异的数字化互联网技术通过多媒体终端实现海量信息即时、互动、共享传播的“新媒介”,作为催动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技术引擎和人类与文学互动的新渠道,构建出以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媒介文学样态,不仅在中国当代文学场中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以往依托机械印刷媒介为主的传统文学构成文学基本的现实关系,而且凭借其海量的生产与传播规模正在向中国当代文学场的中心移动,推动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格局的新变。在新媒介文学的盛宴狂欢下,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学派的媒介观以及国内学者单小曦、欧阳友权等人的媒介文艺学理论为新媒介文学生成传播的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在这里,媒介的技术性、讯息性、人的延伸等特征孕育了新媒介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媒介存在论的视域下,新媒介文学在生产机制、传播秩序等方面衍生出种种新变,呈现出与传统文学或传统精英文学的种种不同乃至博弈,其中也蕴藉着诸多或技术性或文学性、或创新或困顿等的特点、规律。首先,新媒介文学文本书写模式的突出特征是虚拟性,它呈现出与中国文学传统包括现代文学传统形态的诸多迥然不同或转型新变。它以解构性的虚拟现实技术重塑了传统文学中的现实真实与文学真实的关系,构筑了一种幻想世界的抽象空间;它以消解教化与消解精英的通俗性诉求表现了当下社会市民心态的类型化、游戏化体验;同时也以图文并陈的影像化叙事带来了复合符号文本形式的新鲜的视觉性冲击,以感性生命的世俗化审美带来了“草根性”的快感性娱乐体验。其次,新媒介文学以其开放性的运行秩序分化、重组了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媒介的技术性、媒介性等特征一方面促成了创作主体的嬗变新生和文学权力话语的媒介性营造,开拓了文学生产空间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文学产业化生产的媒体性商业资本介入,导致了创作者、经营者、阅听者共享共赢的文学创作平台的转型升级。从而也引发了文学评估体系的标准重构和文学生存样态的媒介性发展,引发了文学文本叙事的写作变迁和文学类型模式的媒介性通俗化发扬。再次,新媒介文学以其共时性的实时交互效应重建了文学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它通过文学网站、移动终端等传播路径的机制构建,实现了文学载体平台的移动化、社交化,实现了亲民效果、导向传播等有效传播;它从受众群体的多种需求变化出发,通过“读者的文本”来展开文学交往关系的互动性,实现了情感诉求的弥补性、自我发展的大众化等方面的文学挑战和世俗化追求。这种“受众本位”的能动传递使文学生产传播呈现出一种“超文本”的蜕变,如受众身份的不断衍生和受众欲望的反向辐射等内在特质的变化生成了文学话语权力的多元改观,影响了文学审美鉴赏的接受和文学意义的解读。最后,如何面对新媒介文学的勃勃生机和窘迫困境,如何让新媒介文学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两者之间进行积极地兼容互补,是令人深思的。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新媒介文学的价值是历史性的革命性创新,它以多介质的新媒介技术创造了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的大众化勃兴,以多渠道的产业链创造了文学文本优化增殖的最大化开发。另一方面,新媒介文学的文学本体性存在着诸多的迷失错位,它表现在生产链条方面的商业化、功利化,写作模式方面的公式化、套路化以及诸多的盗版抄袭等的“顽疾”,都较为突出地显示出文学创作的主体虚位、文学文本的文学性消解和文学生产秩序的混乱失度。那么,我们就应该深入思考并进一步地明确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存共荣发展的探索之路:两者优化整合的基本立场是不容置疑的,中国文学数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及其内涵永远是本体性的主体存在,新媒介文学生态发展的道路及其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是任重而道远的,诸如,媒介性文学存在的工具载体和文化观照的理性制约、数字化文学形态的技术优势和艺术规律的理论审视、技术性“祛魅”与文学本位“原点”的坚守博弈等与生产机制的完善、批评体系和文学主体的强化等相关的问题,并提出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终将互为媒介、互为内容、和谐共生,共同构筑文学健康有序生态的必由之路。

姜繁[10](2019)在《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创作类型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甄嬛传》的播出,拉开了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序幕,以女性叙事为主的类型电视剧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此后,在《武媚娘传奇》《花千骨》《翻译官》《那年花开月正圆》《延禧攻略》等一系列以女性叙事为主,表现女性主义的热播“大女主”电视剧的带动和发展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类型发展日渐成熟。“大女主”电视剧的热播体现出了观众的逐渐觉醒的女性独立意识。但是“大女主”电视剧的相关研究较少,类型界定模糊,叙事结构、背后的文化内涵等相关研究寥寥无几,因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大女主”电视剧的创作类型:引言部分包括课题的来源,国产“大女主”相关的学术资料的整理,以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讨论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类型的发展现状问题。首先,从播出时间、剧本来源、子类型、收视率、网络点击率、豆瓣评分等方面,对2012至2018年这六年间播出的95部“大女主”电视剧进行梳理,总结“大女主”电视剧各种题材类型的勃兴历史和发展情况;其次在类型学理论的指导下,整理相关学术资料,给定一个“大女主”电视剧的界定范围,并将“成长”与“大”这两个要素作为把握该类型的范式核心。第二章,结合类型学中表层语法结构的原理,将国内“大女主”电视剧进一步细分为四大子类型进行拓展讨论。这四大子类型分别是:“灰姑娘+白马王子”模式下的梦幻言情“大女主”剧;表现“女性对事业的追求”的职场商战“大女主”剧;讲述中国社会关系下“家长里短”的家庭伦理“大女主”剧;最后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催生的独有的“大女主”题材类型,包括宫斗宅斗剧、农村苦情“大女主”剧和战争军旅“大女主”剧。第三章结合类型学中深层语义结构的原理,提炼国产“大女主”电视剧叙事结构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具体包括:一是讨论“大女主”的强大属性的不同程度;二是分析“大女主”在其成长之路上接收到的来自同性的互相帮助和来自男权文化的同情施舍,以及在男权文化背景下各方竞争中的争斗和戕害;三是“大女主”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受的挫折试炼以及只有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才是“大女主”最终的成长归宿;四是讨论“大女主”的最本质对手——男权文化(符号)。第四章则分析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类型所揭示的女性在当下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困境,包含“爱情”和“事业”的选择;职场中的艰难处境;以及女性思想在男权文化影响下的乌托邦式的自我逃离和阉割。第五章主要总结“大女主”电视剧的类型创作症结所在,分析其剧本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因素对“大女主”电视剧发展的影响。并且基于以上问题,对“大女主”电视剧的创作发展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言。

二、武侠言情电视剧的冷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侠言情电视剧的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态势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西网络文学迥异的发展样貌
    第一节 中国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第二节 西方网络文学的个性化创作实验
第二章 文学与文化环境
    第一节 文学脉络与教育普及
    第二节 文化价值趋向与文化供给
第三章 文学生产机制与版权意识
    第一节 编辑与出版管理制度
    第二节 版权乱象与非盈利
第四章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网络文学再定位
    第一节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举措
    第二节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网络都市言情小说
        (二)女性意识
    三、研究现状
        (一)网络文学研究现状
        (二)新历史主义理论研究现状
第一章 女性与网络都市言情小说
    一、网络类型小说创作的性别倾向
        (一)网络类型小说的出现及概念界定
        (二)网络类型小说创作者性别分流趋势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作家书写现状
        (一)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书写的“去中心化”特征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书写的“当下性”特征
第二章 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的呈现
    一、性别意识
        (一)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生理性别的呈现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社会性别的呈现
    二、主体意识
        (一)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主体的欲望表达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主体的叙事展示
第三章 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对女性意识的张扬与抑制
    一、张扬——女性意识的自然流露
        (一)女性意识在我国的嬗变
        (二)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对女性意识张扬
    二、抑制——女性意识自由表达的漫长之路
        (一)商业化背景下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创作模式化倾向
        (二)泛娱乐文化背景下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创作对伦理的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关键概念和文献综述
        一、网络小说改编剧概念及相关研究
        二、受众概念及相关研究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两种受众研究范式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和重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发展和传播概况
    第一节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生成机制
        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内在可能性
        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
    第二节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发展历程
        一、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国内发展
        二、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境外热播
    第三节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的传播策略
        一、多主体的整合传播
        二、多渠道的媒体营销
    小结
第二章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调查统计分析
    第一节 受众构成特征分析
        一、性别比例
        二、年龄结构
        三、学历层次
        四、职业分布
        五、地域囊括
        六、收入分配
        七、受众类型
    第二节 受众接受行为分析
        一、碎片化的观看方式
        二、多样性的了解渠道
        三、单一性的收看渠道
        四、同质化的观看类型
        五、多元化的关注元素
        六、常态及深度的交互传播
    第三节 受众社会心理分析
        一、相似的态度观点
        二、强烈的娱乐需求
        三、正相关的观看动机与满足
    第四节 受众的心理错位:媒介抚慰的展现
        一、娱乐狂欢下的理性缺失
        二、虚拟情景中的心理补偿
    小结
第三章 《琅琊榜》与《孤芳不自赏》受众的文本实践分析
    第一节 《琅琊榜》《孤芳不自赏》信息简介
        一、《琅琊榜》《孤芳不自赏》基本信息
        二、《琅琊榜》《孤芳不自赏》剧情简介
    第二节 豆瓣短评:日常化的影像狂欢
        一、狂欢节式吐槽
        二、态度趋同的观点表达
        三、关注点受制舆论方向
    第三节 豆瓣长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展
        一、参与互动的多元化
        二、寻求认同感的动机强烈
        三、内容影响衍生话题的深刻性
    小结
第四章 受众:生产网络小说改编剧的起始与归宿
    第一节 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群体图像
    第二节 多元诉求: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走向
        一、消费结构——快餐文化到精英文化的反思
        二、情感结构——休闲娱乐到照应现实的转变
        三、价值结构——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融合
    第三节 善待受众: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建议
        一、文本——深耕内容,强化责任意识
        二、受众——受众为本,树立受众意识
        三、政府——发挥“把关人”作用,合理调节电视剧产业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关于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B:关于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研究的深度访谈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古装仙侠奇幻剧的叙事流变与审美意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现状
    1.2.研究意义与方法
    1.3.古装仙侠剧厘清
        1.3.1.古装仙侠奇幻剧概念
        1.3.2.古装仙侠奇幻剧发展阶段
第二章 古装仙侠奇幻剧的叙事内容流变
    2.1.叙事主题
        2.1.1.从复仇到情爱的主题变换
        2.1.2.从“人事”到“仙情”到侠义精神淡化
    2.2.叙事事件
        2.2.1.从纯粹到杂糅的幻想融合
        2.2.2.从索取到天赐的快感强化
    2.3.叙事人物
        2.3.1.从多样到单一的工具性加强
        2.3.2.从凡人到神明的人物身份变迁
第三章 古装仙侠奇幻剧的叙事表达流变
    3.1.叙事风格
        3.1.1.从亚洲到欧美的神话背景转移
        3.1.2.从共存到分离的人神关系变动
    3.2.叙事结构
        3.2.1.从复杂到简化的结构删减
        3.2.2.从环境到人物的中心变焦
    3.3.叙事时间
        3.3.1.从精炼到冗长的故事时间
        3.3.2.从分散到压缩的屏幕时间
第四章 古装仙侠奇幻剧的审美意趣
    4.1.审美关注
        4.1.1.追求官能的浅层化审美
        4.1.2.追求韵味的民族化审美
    4.2.审美接受
        4.2.1.意义生产膨胀化
        4.2.2.审美方法多元化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一 古装仙侠奇幻剧受众研究调查问卷

(6)文艺传播学视域下的国内玄幻IP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玄幻IP剧传播演进
    第一节 玄幻IP剧的概念生成
    第二节 玄幻IP剧与相关影视剧传播关系
    第三节 玄幻IP剧的传播沿革
第三章 基于“5W”模式的国内玄幻IP剧传播分析
    第一节 传播主体商业性助力的玄幻IP剧
    第二节 传播内容丰富化造就的玄幻IP剧
    第三节 传播渠道多样化奠基的玄幻IP剧发展
    第四节 受众需求带动的玄幻IP剧
    第五节 玄幻IP剧的传播效果
第四章 国内玄幻IP剧传播中的审美反思
    第一节 玄幻IP剧在艺术活动中的四维审视
    第二节 玄幻IP剧传播与消费走偏
    第三节 玄幻IP剧的审美价值回归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玄幻IP剧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附录 B 国内主要玄幻IP剧汇总

(7)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已有研究与不足
        0.2.1 网络文学公司现状研究
        0.2.2 网络文学IP运营现状研究
        0.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0.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0.4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0.4.1 概念界定
        0.4.2 理论基础
第1章 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基本状况
    1.1 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发展历程
    1.2 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环境
        1.2.1 市场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1.2.2 政府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
        1.2.3 网络文学用户持续增长
    1.3 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要素
        1.3.1 渠道要素
        1.3.2 内容要素
        1.3.3 作者要素
第2章 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模式分析
    2.1 以IP全链式服务为核心的联合运营模式
        2.1.1 IP精细匹配,改编注重质量
        2.1.2 “IP+”增强协同合作
        2.1.3 IP深度跨界营销
    2.2 以深化产业链为核心的自主运营模式
        2.2.1 自主推选内容,专业编剧把关
        2.2.2 文化+科技拓宽网络文学IP发展边界
        2.2.3 内容自制下的多元化运营
    2.3 以文化驱动为核心的海外运营模式
        2.3.1 凸显文化特色,注重普世价值观传递
        2.3.2 建立国际版权秩序
        2.3.3 海外作品版权分销
第3章 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3.1 版权问题一直存在
        3.1.1 盗版侵权范围广
        3.1.2 抄袭现象引发版权争议
    3.2 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滑坡
        3.2.1 内容的低俗化和同质化倾向
        3.2.2 IP改编影视剧的去智化现象
    3.3 顶级作者流失严重
    3.4 付费阅读市场遇冷
第4章 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的建议
    4.1 注重版权保护
        4.1.1 加大侵权行为打击力度
        4.1.2 加强技术维权手段
    4.2 加强优质内容打造能力
        4.2.1 重视IP内容质量
        4.2.2 兼顾商业性与思想性
    4.3 作者参与网络文学IP改编过程
    4.4 “免费+付费”阅读模式并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网络自制剧的形态及其传播研究 ——以爱奇艺网络自制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丰富网络自制剧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为网络自制剧创作和视频网站发展提供个案参考
        三、探索媒介融合与“视频”剧的未来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网络自制剧的定义
        二、文献统计
        三、有关网络自制剧的研究内容
        四、文献评价
第一章 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发展背景及动因
        一、政策文化背景
        二、网络传播环境
        三、平台自身行业竞争需要
        四、“网生代”消费者主体的需求
        五、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发展历程
        一、前期试验阶段
        二、中期“蝶变”阶段
        三、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章 形态呈现: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类型
        一、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分类
        二、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特点
        一、规模化与类型化
        二、全覆盖与“现象级”
        三、系列化与品牌化
        四、多方合作与突破创新
    第三节 爱奇艺网络自制剧口碑剧目分析
        一、精品雕琢:高度电影风格化
        二、群像描摹:社会众生相的还原
        三、中国特色:地域、文化和叙事的独特表征
    第四节 爱奇艺网络自制剧遇冷剧目分析
        一、IP泛化与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二、观众审美的时代演进
第三章 体验至上: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传播策略
    第一节 爱奇艺大数据的使用
        一、受众画像,定制生产内容
        二、精准营销,推荐关联内容
    第二节 多元化内容、差异化排播
        一、自制剧题材选择
        二、不断尝试新的排播模式
    第三节 社区“浸人感”与粉丝文化经营
        一、好友社交:“影吧”
        二、兴趣圈层社交:弹幕和泡泡圈
    第四节 注重IP价值,打造产业链条
        一、以IP为价值核心
        二、进行IP产业链的生态布局
第四章 众声喧哗:爱奇艺网络自制剧的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分析维度
        一、弹幕
        二、爱奇艺自身评估
        三、中立网站的打分评价——豆瓣
        四、骨朵数据的播放量
    第二节 讨论
        一、传播效果的失衡
        二、传播“记忆点”接收的差异化
第五章 传播困境:政策规制、道德风俗与市场诉求的博弈
    第一节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适应市场,个性消磨殆尽
        二、打造“娱乐盛宴”,走向媚俗倾向
        三、追求商业利益,忽略社会影响
    第二节 解决措施
        一、政府规制
        二、道德伦理约束
        三、行业自律与平台监管
结语:媒介融合与“视频”剧的未来
    一、媒介融合中网络自制剧的发展
    二、未来“视频”剧的新形态
        (一) 新短剧时代——轻体量的竖屏网剧
        (二) 形式创新、全新体验——互动剧
        (三) 真实生活镜像——“自纪录”剧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媒介文学生成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混沌与清晰:新媒介文学的崛起及其盛宴
    2.1 媒介的存在:新媒介文学的理论界定与性状
        2.1.1 媒介的强势话语:媒介即讯息与新媒介的本质诠释
        2.1.2 媒介是人的延伸:被媒介技术改变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2.1.3 媒介与文学共生:新媒介文学文本的媒介性建构
    2.2 媒介的狂欢:新媒介文学的问世与当代文学格局新变
        2.2.1 新媒介文学的异军突起与新媒介时代的历史性演进
        2.2.2 文学期刊的渐趋边缘与文学出版的革新转型
        2.2.3 影视文学的影像化书写与文学格局的跨界表达
    2.3 媒介的环境:新媒介文学的产生与文学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
        2.3.1 新媒介技术的变革求新与文学生产传播方式的质变
        2.3.2 新媒介场域的资本博弈与文学生产运营规则的革新
        2.3.3 媒介环境的权力话语与新媒介文学生产与传播机制的技术性运作
    2.4 媒介的文本:新媒介文学的存在样态及其类别划分
        2.4.1 网络文学: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学生产与传播
        2.4.2 “微”文学: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文学诉求
        2.4.3 超文本文学:基于数字链接技术的跨媒体组接性形式实验
第3章 沿袭与创新:虚拟性与新媒介文学文本书写模式转型
    3.1 幻想世界的抽象空间构筑:现实真实与文学真实的解构性虚拟
        3.1.1 奇幻异域的魔法绝唱与社会现实观照的目的性消解
        3.1.2 修仙境界的飘邈之旅与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规避
        3.1.3 东方玄幻的择天改命与语言结构形式的艺术性稀释
    3.2 市民心态的类型化呈现:消解教化与解构精英的通俗化诉求
        3.2.1 都市生活的永远言情与日常凡俗情感的体验性狂欢
        3.2.2 历史情怀的时空穿越与英雄主义梦想的仿真性戏说
        3.2.3 “王者归来”的竞技博弈与众生共享的游戏化逻辑
    3.3 图文并陈的影像化叙事:复合符号文本形式的视觉性冲击
        3.3.1 文字被挤压的图像化结构:故事情节的直观性与平面性
        3.3.2 人物被虚拟的单元格范式:性格心理的片断性与自由化
        3.3.3 心绪被分享的欲望化叙述:传情达意的即兴性与互动性
    3.4 感性生命的世俗化审美:“草根性”与“撒播感觉”的娱乐性体验
        3.4.1 从审美走向欲望的精神聚餐:个体日常体验的浅表性与快感性
        3.4.2 从静止走向流动的语言风格:网络媒介口语的对话性与浅表性
第4章 分化与融合:开放性与新媒介文学生产机制的运行秩序重组
    4.1 创作主体的嬗变新生:文学生产机制的媒介性权利话语营造
        4.1.1 传统作家的新媒体延伸:从线下到线上与文学生产空间变革拓展
        4.1.2 网络专业作家的崛起:“白金写手”与文学创作方式的强势逆袭
        4.1.3 大众网民作家创作狂欢:“微”文学路径与文学梦想的自由实现
        4.1.4 机器写作的诞生:人机互竞与文学传统写作的颠覆性挑战
    4.2 创作平台的转型升级:文学产业化生产的媒介性商业资本介入
        4.2.1 全新的文学生产平台:创作者、经营者、阅听者的共享共赢
        4.2.2 可持续的赢利经营模式:从付费阅读到全版权开发
        4.2.3 文化舞台的精品化追求:从野蛮生长到“内容为王”
    4.3 评估体系的标准重构:文学生存样态的媒介性经典化倡导
        4.3.1 媒介网络性的尺度与文学经典化的继承性探索
        4.3.2 文本筛选的“好看”与传统文学鉴赏标准的动态化重塑
        4.3.3 类型文学的代表性与网络原生要素的经典化重生
    4.4 文本叙事的写作变迁:文学类型模式的媒介性通俗化发扬
        4.4.1 类型化写作的发达:通俗文学创作模式的泛娱乐化开拓
        4.4.2 “无叙事结构”的自由:新媒介文学文本结构的工具性加工
        4.4.3 “触网而散”的无禁忌:新媒介文学语言的分享性随意
第5章 依赖与割裂:共时性与新媒介文学传播路径的实时交互效应
    5.1 传播路径的机制重建:有效传播与文学载体平台移动化与社交化
        5.1.1 文学网站:大数据计算与“传播者的文本”的有效传播
        5.1.2 移动终端:快捷随机与文学阅读的碎片化“速食”
        5.1.3 微博路径:社交化资讯与“微话题”文学的亲民效果
        5.1.4 微信路径:关系性朋友圈与文学“认知框架”的精准传播
        5.1.5 补偿性路径:“文学榜/奖”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导向性传播
    5.2 传播受众的需求变化:“读者的文本”与文学交往关系互动展开
        5.2.1 性别文化的差异性与文学情感诉求的弥补性挑战
        5.2.2 青少年群体的网生性与割裂式成长主题的隐喻性戏谑
        5.2.3 新民间立场的去边缘化与无限度发展自我的大众化可能
        5.2.4 亚文化群体的互动仪式与网络虚拟空间的世俗化追求
        5.2.5 日常生活经验的心理释放与浅层感官体验的短平快效果
    5.3 “受众本位”的能动传递:读者中心与文学生产传播的“超文本”蜕变
        5.3.1 受众地位的不断衍生:互动生成与文学话语权力的多元改观
        5.3.2 受众阅读的自发拯救:“读”屏“听”书与文学鉴赏的时空转换
        5.3.3 受众欲望的反向辐射:共识共谋与文学意义解读的脱冕渎圣
第6章 生机与忧思: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兼容互补共生共荣
    6.1 文学媒介性的破旧立新:新媒介文学生产机制的革命性开拓
        6.1.1 多介质多形态的新媒介技术与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的大众化勃兴
        6.1.2 多渠道多层次的产业链竞合与文学文本优化增殖的最大化开发
        6.1.3 文学生存场域的“距离”消解与文学资源低成本的高效率传播
    6.2 文学本体性的迷失错位:新媒介文学存在秩序的尴尬困境
        6.2.1 创作主体的自由与虚位:文学生产商业化和功利化价值取向
        6.2.2 文学创作的膨胀与贫瘠:写作模式公式化和套路化文学性消解
        6.2.3 文学生产的失序与隐忧:盗版抄袭多发性和无序性的技术根源
    6.3 文学生态发展的优化整合: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存共荣
        6.3.1 生产机制的完善:媒介性文学存在的工具载体和文化观照的理性制约
        6.3.2 批评体系的强化:数字化文学形态的技术优势和艺术规律的理论审视
        6.3.3 文学主体的应道:技术性“祛魅”与文学本位“原点”的坚守博弈
        6.3.4 文学生态的构筑:新媒介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存共荣与有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创作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综述
        (一)学术论文及期刊资料
        (二)硕士论文
    三、目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影视文学叙事学方法
        (二)类型学方法
        (三)演绎归纳法
第一章 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类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大女主”电视剧的勃兴历程
        一、“大女主”电视剧的荧屏热
        二、“大女主”电视剧的类型发展
    第二节 大女主”电视剧的类型学界定
第二章 “大女主”电视剧类型的范式
    第一节 “灰姑娘+白马王子”——梦幻言情“大女主”剧
    第二节 “女性对事业的追求”——职场、商战“大女主”剧
    第三节 中国社会关系下的“家长里短”——家庭伦理“大女主”剧
    第四节 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催生的独有类型
        一、封建礼教下的一夫多妻——宫斗剧、宅斗剧
        二、战争时期“妇女能顶半边天”——战争、军旅“大女主”剧
        三、被“妇德”洗脑——农村苦情“大女主”剧
第三章 “大女主”电视剧的叙事结构核心——成长
    第一节 强大是“大女主”的核心内涵
        一、和男权文化握手言和
        二、颠覆男权文化的压迫
        三、对自我的真正掌控以及人生的价值追寻
    第二节 成长之路的鲜花和荆棘
        一、来自各方的辅助
        二、无处不在的斗争和戕害
    第三节 “大女主”成长的方式
        一、“大女主”的挫折试炼
        二、经过淬炼后的真正成长
    第四节 “大女主”的最本质对手——男权文化(符号)
        一、男权社会的规则制定者
        二、男权文化的忠实践行者和坚定维护者
第四章 “大女主”荧屏热背后的“弱女子”冷峻现实困境
    第一节 “爱情至上”与“自我实现”的矛盾冲突
        一、牺牲事业,回归家庭
        二、从爱情至上到自我实现的转变
    第二节 女性在职场竞争中的步履蹒跚
        一、职场潜规则和性骚扰
        二、大都市里的欲望诱惑和年龄焦虑
    第三节 男权社会的枷锁下女性主义思想的风雨飘摇
第五章 “大女主”电视剧的症结以及出路
    第一节 从剧本创作出发,紧扣“大女主”核心内涵
        一、消除爱情幻想泡沫
        二、扎根现实职场
        三、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拒绝婚姻至上法则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于“大女主”电视剧的影响
        一、分析受众群体,了解收视人群
        二、拓宽主题类型,谨慎选择IP小说
        三、避免男性编剧的思维固式以及女性编剧的“当局者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武侠言情电视剧的冷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小说实体书营销研究[D]. 肖姝.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态势反思[D]. 赵萌萌. 山东大学, 2020(11)
  • [3]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网络都市言情小说女性意识研究[D]. 谢秋. 安徽大学, 2020(07)
  • [4]我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受众研究[D]. 高萱萱. 郑州大学, 2020(03)
  • [5]古装仙侠奇幻剧的叙事流变与审美意趣[D]. 段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文艺传播学视域下的国内玄幻IP剧研究[D]. 袁欣. 吉首大学, 2019(02)
  • [7]阅文集团网络文学IP运营研究[D]. 熊绎景. 湘潭大学, 2019(02)
  • [8]网络自制剧的形态及其传播研究 ——以爱奇艺网络自制剧为例[D]. 郝丹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新媒介文学生成与传播研究[D]. 王百娣. 辽宁大学, 2019(01)
  • [10]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创作类型研究[D]. 姜繁.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对武侠言情剧的冷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