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与春草的生长——拉里民俗的时间意义

鼓声与春草的生长——拉里民俗的时间意义

一、腊鼓鸣 春草生——腊日民俗的时间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毛亚群[1](2021)在《陶渊明诗文民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谢晨琛[2](2020)在《魏晋南北朝腊日礼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腊日礼俗起源于腊宗庙、五祀的祭祀仪式。由于深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汉代腊日被视为阴阳交接之日,腊日的日期由朝代的五德历运所决定。汉代腊日宫廷礼仪包括祭祀、腊会、腊赐、大傩等制度,在民间则有祭祀、逐除、宴饮等风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腊日礼俗是汉代腊日礼俗的延续。魏晋南北朝腊日礼制方面,早期各政权依据阴阳五行理论和儒家典籍决定腊日日期,但南北朝后期腊日与政权正统性的关联越来越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礼制度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腊日的祭祀传统被五礼体系吸纳,腊日祭祀宗庙和社稷成为吉礼中的重要内容。北魏建国初期在腊日有大傩、腊会等礼仪,孝文帝改革后废除。北周根据《周礼》等儒家经典开始实施蜡百神之礼,至初唐蜡百神、腊祭宗庙与社稷成为岁末重要的礼仪制度。魏晋南北朝腊日风俗方面,受《荆楚岁时记》散轶的影响,后人多认为民间腊日节日期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演化为十二月八日,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从魏晋到隋唐腊日的日期始终是由朝廷颁布。魏晋南北朝民间的腊日节俗更具娱乐性,产生了藏钩、击壤等一些新的节庆娱乐方式。逐除、宴饮、祭灶等传统腊日风俗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腊日对道教岁时体系的影响及腊日沐浴、服食仙药除疫等节俗的产生体现了传统的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的糅合,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深刻变化。与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腊日礼俗的显着特征是腊日宫廷礼制与民间腊日风俗逐渐分化,宫廷的腊日礼仪是作为吉礼的一部分发展演化的,而民间的腊日节俗则以腊日为中心逐渐丰富。不过,无论是朝廷在腊日实行祭祀宗庙、社稷的礼仪还是普通民众庆祝腊日的活动均受到国家统一的时间安排,官府对民间腊日的态度彰显出朝廷对礼仪教化的重视。通过考证北魏腊日节俗的发展可以看到有些腊日风俗最后成为军礼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腊日礼俗逐渐分化之后,腊日的礼俗依旧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

周生宝[3](2014)在《试论汉代农事禳灾中的民间信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两汉这一特殊时期,对农事禳炎习俗在汉代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汉代民间的各类农事禳炎习俗以及对汉代社舍的影响进行了考察。首先,农事禳炎习俗为什麽会在汉代得到延缜和发展?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泱定的。其一,两汉是中国气候变迁的转折期,气温由暖转冷,时有波动,导致汉代各类自然炎害频发,限於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汉代人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祈求得到神灵的同情和庇护。汉代繁杂多变的自然炎害,成为农事禳灾习俗在汉代延续和骏展下去的社会条件之一。其二,汉代信神重巫的社舍风气,为民间农事禳灾活动的举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上到汉代最高的统治陪级,下到黎民百姓,处处受到神巫的影响,这正好迎和了汉代农民消除灾害的需求。其次,汉代民间的各类农事禳炎习俗较先秦时期更加丰富和完善,不仅包括定期的民间祭祀活动,还包括灾害发生时开展的禳炎仪式。前者学界稻之为“常祭”,目的是向神灵寻求同情和保佑,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後者被称为“非常祭”,是在灾害发生时,为了尽快的消除灾害而翠行的祭祀仪式,带有明显的迷信成分。不管是定期或不定期,都属於农事禳灾习俗的范畴,都反映了汉代人祈求农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最後,晨事禳灾习俗对汉代社会的影响,要一分为二的看,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农事禳炎召俗属於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所以其具有民间信仰的共性。在灾害发生时,它在安定人心和整合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每年种类繁多的祭祀活动,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加重了汉代社会的迷信色彩。

武丽敏[4](2013)在《晋中传统影壁的文化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晋中传统建筑影壁作为晋中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多囿于"内容——形式"的本体思维模式,而相对狭窄的研究视野必定会局限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环境(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1]。所运用的是一种整体观和共生观的思维和研究模式。明清晋

徐立平[5](2010)在《唐宋时期腊日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腊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起源很早。不少学者认为腊日节即腊八节,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因此探讨腊日节和腊八节的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唐宋时期腊日节的习俗以及唐宋以后腊日节逐渐衰弱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我国腊日节的研究现状。客观地评价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他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腊日溯源及秦汉时期腊日节的习俗,很少有人论及唐宋时期腊日节。因此,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对唐宋时期的腊日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二章主要追述了腊日节的溯源。腊日节源于“伊耆氏”,先秦时期,蜡、腊是两个不同的祭祀;秦汉后,它们在官方仍是两个不同的祭祀,但民间趋向于把二者合二为一。另外,本章还以史料为依据论述了腊日的具体日期。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腊日节朝廷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了四个祭祀:第一,蜡百神。从蜡祭的神祗、日期、坛制、祭品及乐章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腊享宗庙。从腊享宗庙的历史沿革和唐宋罢腊享两方面来论述。第三,祭七祀。周天子腊日祭五祀,后代王朝也遵循周礼腊日祭五祀。而唐宋时期,皇帝腊日要祭七祀。第四,腊日祭祀社稷。先秦时期,已经有腊日祭社稷的萌芽,到汉高祖时期,腊日才正式开始祭祀社稷。汉代,民间腊日也要祭祀社稷,到唐宋时期,民间多在社日祭祀社稷,腊日祭祀的很少。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腊日节的其它活动。唐宋时期腊日节继承秦汉时期习俗,如腊日狩猎、腊日赐物等。除此之外,还增添了新的内容,如腊日赐物中增加了赐腊药和来年历日等,唐宋时期的腊日节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饮食,民间有在腊日造酒和舂米的习俗等。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唐宋时期腊日节的特点及其逐渐衰弱的原因。唐宋时期的腊日节有自己的特点,如内容丰富、礼仪性强、节日法律化、腊日节与腊八节并行及唯唐宋祭祀七祀等。腊日节衰弱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第一,腊日节自身的原因;第二,其他节日分散了腊日节的功能,使其没什么实质内容;第三,佛教的利用,佛教创立了腊八节,利用腊八节排挤腊日节;第四,国家对腊日节越来越不重视,加快了其衰弱的速度。总之,腊日节和腊八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随着腊八节的兴盛,腊日节退出了历史舞台致使人们只知腊八而不识腊日,或者把二者混为一谈。腊日节的退出,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的传统节日面临着日益萎缩的局面,越来越不受重视,特别是韩国“端午祭”的申遗成功,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本文希冀通过论述腊日节衰弱的原因,给我们以启发,使我们的传统节日得到保护和弘扬。

卜冬雪[6](2010)在《六朝节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我国节日发展史的断代研究。六朝节日是在汉朝初步定型的节日体系基础之上,经过文化资源的重构,形成的独具一格的节日体系。它既呈现出节日发展的历史沉淀,又显示着当时社会生活领域的面貌。可见,对六朝节日的研究不仅是节日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还是理解六朝社会的一把钥匙。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从整体上描述六朝节日的历史背景,然后在充分利用材料的基础上,对六朝节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梳理,构建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并把当时的节日分为三类,即岁时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第二章是对岁时性节日的代表——上巳节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六朝以前不同时期的上巳节情况的分析,认为上巳节在六朝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节期的固定、节日目的的转变以及节日里文人雅集和皇帝招宴的盛行等几个方面。第三章是对纪念性节日的代表——七夕节的个案研究。本章分别对牛郎织女神话和七夕节进行溯源,指出两者本无关联,发展至六朝时期合二为一,此后七夕节俗的重心逐渐开始向围绕牛女神话的乞巧、乞子等内容转变,七夕节成为名副其实的乞巧节。第四章是对宗教性节日的代表——盂兰盆节的个案研究。本章通过对六朝时期七月半鬼节、盂兰盆节、中元节存在形态的研究,指出佛教的融入给古老的鬼节带来了新的面貌,盂兰盆会从佛寺走进民众的世俗生活,成为七月半的主要习俗,而基于道教信仰的中元节在这一时期还未被民众普遍接受。第五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其他节日的发展状况,揭示了六朝节日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

白杨[7](2008)在《神圣与世俗 ——荆楚年俗新解》文中研究指明百节年为首,春节是连接新旧两岁神圣的节点,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岁时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有39个民族将春节定为法定的传统大节,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六,共39天。春节习俗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衣、食、住、行、礼仪、祭祀、信仰、宗教、游宴、娱艺、习俗、伦理等无不包含其内。人们通过一系列的岁时仪式来表达对春节的周期性、交接性和征兆性的理解,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岁时仪式中人、鬼、神的共欢。年俗仪式通常在一定的空间内完成,这些空间多与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没有任何抽象空间的痕迹。他们全是我们生活活动的空间,有直接的实际利益和实际需要,在居室空间里主要是以“门”、“灶”、“井”、“厕”等为中心的空间。时间和空间是定位任何文化形式的纵横坐标。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存在着神圣与世俗两种形式。笔者以荆楚年俗的文本资料和家乡年俗调查的田野资料为基础,从神圣时空观的角度对荆楚年俗进行解构与重建,探求荆楚先人对神圣时空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对年俗文化内在特质的阐释,从而对荆楚年俗给予深层次的文化解读。

刘衍军[8](2004)在《唐代节俗诗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学界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节俗及节俗诗歌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唐代节俗诗歌作为研究对象,作整体的研究。首先,注重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揭示了唐代节日活动反映了我国传统顺时敬天的农业文明内涵,阐释唐代节日中的包括妇女在内的民众狂欢乃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其次,从心理分析入手,论述岁时节日这种具有特定时间和情境氛围的世俗生活对文人心灵产生的触动和冲击,展现出文人的自我定位和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关注。最后,探讨节俗诗歌的艺术特征,节俗诗一般通过叙事和描写真实地展现唐代的节俗风情,直抒胸臆是节俗诗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用节俗意象构造审美意境成就了节俗诗的艺术独特性。

萧放[9](2002)在《腊鼓鸣 春草生——腊日民俗的时间意义》文中认为 腊日,汉代与正旦齐名的盛大节日,汉人常"正腊"并称。古代腊节的声势甚至超过新正。蜡、腊在古代略有不同,应该说,先有蜡,后有腊。蜡是上古岁终综合的神灵大祭,重在自然万物,以各种祭品祭祀神灵;腊是周朝后期开始的祭祀宗族祖先、门户居室的专祭,以猎获的禽兽为祭品。战国时期以"腊"统称蜡、腊二祭。

巫瑞书[10](1999)在《“腊日”的衍化及楚地腊月节日群风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腊鼓鸣 春草生——腊日民俗的时间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腊鼓鸣 春草生——腊日民俗的时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魏晋南北朝腊日礼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旨趣
    (二) 研究现状述评
        1. 关于腊日的溯源及整体研究
        2. 关于魏晋南北朝腊日的研究
        3. 关于礼制与礼俗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腊日的相关问题与汉代的腊日活动
    (一) “蜡”、“腊”与腊日起源的相关问题
        1. “腊”与“蜡”
        2. 腊日的起源
        3. 阴阳五行观念下的汉代腊日
    (二) 汉代的宫廷腊日礼仪
        1. 汉代宫廷腊日祭祀礼仪
        2. 汉代宫廷腊会与腊赐
    (三) 汉代民间的腊日风俗
        1. 汉代民间的腊日准备工作
        2. 汉代民间腊日的祭祀活动
        3. 汉代民间腊日的逐除和娱乐活动
    小结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腊日礼制
    (一) 魏晋南北朝各政权的腊日日期
        1. 三国时期的腊日日期
        2. 两晋时期的腊日日期
        3. 南北朝时期的腊日日期
    (二) 魏晋南朝宫廷腊日礼仪制度
        1. 腊祭宗庙
        2. 腊祭社稷
        3. 其他礼制
    (三) 北朝的腊日礼制
        1. 北魏腊日礼制
        2. 北齐腊日礼制
        3. 北周腊日礼制
    小结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腊日风俗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腊日岁时系统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腊日祭祖风俗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腊日逐除风俗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腊日家庭风俗和腊日的娱乐化
    小结
四、礼俗关系视角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腊日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腊日礼俗的分化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腊日礼俗的互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试论汉代农事禳灾中的民间信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代农事禳灾习俗存在的社会条件
    第一节 汉代繁杂多变的自然灾害
        一、汉代自然灾害繁杂多变的原因
        二、汉代自然灾害的历史状况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节 汉代信神重巫的社会风气
第二章 汉代农事禳灾中的民间信仰
    第一节 汉代农事禳灾中预防性的祭祀习俗
        一、春祈秋报社祭
        二、岁末腊祭
        三、灵星之祭
        四、自然神之祭
    第二节 汉代农业灾害发生时的祈禳习俗
        一、雩祭
        二、巫术禳灾
第三章 农事禳灾习俗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二、消极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後记

(4)晋中传统影壁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晋中传统影壁的题材特征
二、晋中传统影壁的审美观念及居宅营造思想
三、晋中传统影壁的民俗审美特质

(5)唐宋时期腊日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腊日节溯源
    一、腊日节的起源
    二、蜡与腊
        (一) 先秦时期蜡与腊的关系
        (二) 秦汉以后蜡与腊的关系
    三、腊日日期
第三章 腊日节朝廷祭祀活动
    一、蜡百神
        (一) 蜡祭的神祗
        (二) 蜡百神日期
        (三) 蜡百神坛制
        (四) 蜡百神仪式
        (五) 祭器及祭品
        (六) 蜡百神乐章
    二、腊享宗庙
        (一) 腊享宗庙的沿革
        (二) 权罢腊享
    三、祭七祀
        (一) "五祀说"
        (二) "五祀"与"七祀"
    四、祭社稷
第四章 腊日节其它活动
    一、腊日狩猎
        (一) 君王腊日狩猎
        (二) 地方腊日狩猎
        (三) 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腊日狩猎
    二、腊日赐物习俗
        (一) 唐宋以前的腊日赐物
        (二) 唐宋时期的腊日赐物
        (三) 腊日主要赐物考释
    三、唐宋腊日节民间活动
        (一) 民间祭祖活动
        (二) 家人团聚
        (三) 岁时节物
        (四) 腊日造酒
        (五) 腊日舂米
        (六) 腊日宴游
第五章 唐宋时期腊日节的特点及其衰弱的原因
    一、唐宋时期腊日节的特点
        (一) 内容丰富
        (二) 礼仪性强
        (三) 节日法律化
        (四) 腊日与腊八并行
        (五) 唯唐宋腊祭七祀
    二、腊日衰落的原因
        (一) 自身原因
        (二) 其它节日分散了腊日的功能
        (三) 佛教利用
        (四) 政府不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六朝节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一)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
        (二)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
    二、相关学术研究的回顾与评介
    三、内容设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六朝节日的基本状态
    一、六朝节日的历史背景
    二、六朝节日的名目
    三、六朝节日的类别划分
第二章 岁时性节日的个案研究——上巳节在六朝的变迁
    一、六朝以前的上巳节
    二、上巳节在六朝的变迁
    三、上巳节在六朝变迁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纪念性节日的个案研究——从七夕节到乞巧节
    一、七夕节源流与六朝以前的标志性节俗
        (一) 牛郎织女神话溯源
        (二) 七夕节溯源
    二、七夕节在六朝的发展
        (一) 牛女神话与七夕节的融合
        (二) 六朝时期七夕的主要节俗
    三、七夕节向乞巧节转变的原因
第四章 宗教性节日的个案研究——中外合璧的盂兰盆节
    一、三节溯源
        (一) 古老的鬼节
        (二) 佛教的盂兰盆节
        (三) 道教的中元节
    二、七月半始成节日
    三、盂兰盆会主导七月半习俗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六朝节日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
    一、六朝节日的历史内涵
    二、六朝节日的时代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神圣与世俗 ——荆楚年俗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学术史的评述
    第一节 近20年中国春节民俗文化研究鸟瞰(1987——2007)
        一、春节的一般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春节的仪式研究
        三、春节习俗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关于荆楚年俗文化的研究
    第三节 神圣时空观下的荆楚年俗
第二章 荆楚的"年"——神圣的时间点
    第一节 神圣时间与世俗时间
    第二节 荆楚年俗中"年"的神圣性
        一、周期性
        二、交接性
        三、预兆性
    第三节.神圣时间观在荆楚年俗中的映射
        一、人与神:送神与迎神
        二、人与鬼:祭祖与驱鬼
        三、人与人:团年与拜年
第三章 神圣空间中的荆楚年俗
    第一节 神圣空间的阐释
    第二节 荆楚年俗中的神圣空间
        一、(?)(甲骨文)
        二、(?)(篆文)
        三、(?)(甲骨文)
        四、(?)(篆文)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唐代节俗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唐代节俗诗的社会生活内涵
    第一节 顺时敬天的农业文明内涵
    第二节 民众的节日狂欢
    第三节 妇女的节日狂欢
第二章 文人节俗诗的主观意识
    第一节 文人的自我定位
    第二节 文人的自我关注
    第三节 文人的人伦亲情
第三章 唐代节俗诗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世俗风情的写真画
    第二节 节俗诗的抒情艺术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四、腊鼓鸣 春草生——腊日民俗的时间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陶渊明诗文民俗研究[D]. 毛亚群. 青岛大学, 2021
  • [2]魏晋南北朝腊日礼俗研究[D]. 谢晨琛. 山东大学, 2020(11)
  • [3]试论汉代农事禳灾中的民间信仰[D]. 周生宝.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2)
  • [4]晋中传统影壁的文化生态学研究[J]. 武丽敏. 文物世界, 2013(06)
  • [5]唐宋时期腊日节研究[D]. 徐立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6]六朝节日研究[D]. 卜冬雪. 兰州大学, 2010(11)
  • [7]神圣与世俗 ——荆楚年俗新解[D]. 白杨.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8]唐代节俗诗研究[D]. 刘衍军. 暨南大学, 2004(04)
  • [9]腊鼓鸣 春草生——腊日民俗的时间意义[J]. 萧放. 文史知识, 2002(01)
  • [10]“腊日”的衍化及楚地腊月节日群风俗[J]. 巫瑞书. 贵州文史丛刊, 1999(06)

标签:;  ;  ;  ;  ;  

鼓声与春草的生长——拉里民俗的时间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