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反再现立场与整体判断细析

后现代主义的反再现立场与整体判断细析

一、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祁小强[1](2008)在《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理查德·罗蒂(1931~2007),当代美国最着名的哲学家之一,反对唯科学主义的一位激进、典型的后现代的代表人物。其反唯科学主义思想无视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味诋毁科学,否定科学的价值,最终会危及到国家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危及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当我们批判其反科学思想,大力发扬科学精神,大力推进科学事业,迅速发展科技生产力走向现代化的途中,我们该如何面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尴尬境地,如何避免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如何使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发展等问题。还是很有必要从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中汲取积极的因素。为此,本文以三章的篇幅来探析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第一章概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阐述了其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思想渊源和学术背景。第二章中笔者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反实在论、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以解释学取代认识论,以弱理性替换强理性,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并进一步指出其实质就是通过弱化科学合理性、以协同性取代科学客观性、消解科学划界问题等手段来贬低自然科学,试图以人文取代科学并使其在人类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三章笔者对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并指出其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周丽昀[2](2004)在《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文中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学的双重效应使其自身的发展陷入悖论之中。随着不确定性、终结论以及其他后现代理论话语的影响,现代科学认识论遭遇前所未有的理性危机和表述危机。首当其冲的是科学认识论是否享有认识论上的优先地位,尤其是传统的科学知识观面临巨大的挑战。科学究竟是什么?如何表述科学?谁有资格表述科学?科学将走向何方?面对这些问题,是人云亦云,还是另辟蹊径?凡此种种都需要进行不懈探索和合理性重建。 本着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循着科学观发展的脉络,首先对富有代表性且又互相竞争的两种科学解释方式——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它们共同的形而上学根基,即都是对知识的有效性的追求,都有某种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倾向,都从表象走向了实践;然后对他们的分歧,同时也是作为科学观内核的客观性、真理以及方法论等进行了比较,从而勾勒出科学发展的理论图谱,挖掘出科学观的理论根基。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开放视野中的科学研究进行了理论透视和实践扫描。通过对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梳理和反思,以及对当今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追踪,进一步指出:由于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客体的无限丰富和本体的归隐以及逻辑不完备的局限,绝对完美、不可替代的科学观是不存在的。每一种科学研究都对科学发展做出了个性化的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局限性。 论文指出,以往的科学观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将一切对象化这一表象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很好地解释科学,也无法实现人的解放。鉴于对科学史以及科学哲学发展逻辑的多重分析,比较有前途的选择是坚持“开放的理性”和“实践的科学”。“开放的理性”要求我们与非理性对话,对科学保持有张力的批判和宽容;要求我们“遗忘”和“沉思”;要求我们“超越”前提而不是结论;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通。“实践的科学观”除了其认识论意义,更因实践的广阔视角、深刻内涵和整体向度而被赋予更多的存在论意蕴,具有与境性、主体间性、历史性和反思性等特征。在实践的科学观看来,科学是在一个由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的动态网络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并处于生成和流变之中的开放的体系。所有因素构成的“合力”使得科学在有张力的自由之中逐步获得完善自身的力量。这种科学观亦坚持一种“实在”,就是万事万物变化中的不变性,它依然保持相对特殊的品格,具有不断进步的可能。对科学的研究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在实践中实现自由的科学和人的解放的汇合,不断达到澄明之境。

马永翔[3](2001)在《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 ——兼析其循环论证倾向》文中研究指明摘 要本文试图对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家之一的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作出一个相对清晰而有条理的梳理,并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对邓正来先生对哈耶克的一个不太适当的解释作出纠正,另一方面则试图对哈耶克自由理论体系的一个内在缺陷,即它的循环论证倾向作出简要的分析。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试图对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作出一个初步的描述。为此,本文首先从哈耶克对自由的界定入手,然后逐步引入强制、一般性规则、自生自发社会秩序、文化进化等关键性概念,依次阐释了哈耶克关于自由的论证逻辑和关于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的型构逻辑,最后则以一个简要图示的形式对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同一性关联以及哈耶克自由理论体系的内在框架作出了初步的总结性说明。第二章试图达致对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的一个相对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这一章首先对邓正来先生对哈耶克的一个不太适当的解释作出了纠正,然后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和文化进化理论之间的互持关系作出了说明,进而以对第一章的图示作出修正的形式达致了对哈耶克的深化理解。第三章则试图在上述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对哈耶克的循环论证倾向作出简要分析。为此,这一章首先大致陈述了哈耶克关于自由的解释模式之所以具有循环论证倾向的理由,然后在回应两种可能反应的基础上过渡到了一种所谓“解释性框架”的说明,最后则以揭示关于哈耶克的两难境地的形式作出了总结。

马永翔[4](2000)在《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及其语言学依据作出考察和评价 ,本文依据一种语言的经验分析界定了“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 ,且据此说明了任何判断的谓词都具有一种相对而生的模糊性 ;然后以此为基础肯定了语言和表象的模糊性 ,同时对“表象是不可能的”这一后现代判断作出了经验分析 ;最后就如何取舍现代表象表明了一种态度 ,且对后现代主义者作出了评价

二、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对罗蒂思想的贬褒不一
        1.2.2 罗蒂思想在国内学术界很受重视
    1.3 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思想渊源和学术背景
        1.3.1 思想渊源
        1.3.2 学术背景
第二章 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
    2.1 传统科学哲学的终结
        2.1.1 实在论的拒绝
        2.1.2 反表象主义
        2.1.3 反本质主义
    2.2 后哲学文化
        2.2.1 以解释学替代认识论
        2.2.2 以弱理性取代科学合理性
        2.2.3 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
        2.2.4 后哲学文化
    2.3 科学划界的消解
第三章 对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的评价
    3.1 新实用主义科学哲学
        3.1.1 “种族中心主义”科学观
        3.1.2 后科学文化层面上的后哲学文化
        3.1.3 新实用主义科学哲学
    3.2 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局限性
        3.2.1 科学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客观的认知活动
        3.2.2 科学划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3 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现代科学的表述危机和合理性重建
        (一) 现代科学的表述危机
        (二) 现代科学观的范式转换--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
    二、 表象科学观的主要历史舞台
        (一) 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
        (二) 社会建构论
    三、 作为实践的科学
    四、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五、 本文的逻辑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表象科学观透视(一):标准科学观与科学实在论
    一、 表象与实在
        (一) 心理学中的表象概念解读
        (二) “将一切对象化”--关于表象的哲学意涵
        1 、 “人是万物的尺度”与真理的自我呈现
        2 、 “我思故我在”与表象性思维方式
        (三) 对“科学实在”的几种理解
        1 、 实在的概念界定
        2 、 需要澄清的几个概念
    二、 标准科学观与科学实在论
        (一) 标准科学观素描
        (二) 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的争论
        (三) 科学实在论的是与非
        1 、 科学实在论概观及其基本原则
        2 、 科学实在论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四) 反科学实在论及其意义
        1 、 反科学实在论的基本观点
        2 、 反科学实在论反的是什么
        3 、 反科学实在论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五) 科学实在论的最新进展
        1 、 突出了“与境原则”的方法论地位
        2 、 在与建构论的对话中成长
        3 、 强调科学实在论对人的解放的作用
        4 、 正在经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向
第二章 表象科学观透视(二):新科学观与社会建构论
    一、 SSK--一种代表性的新科学观
        (一) SSK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概观
        (二) SSK的理论源流
        1 、 SSK是对库恩哲学的激进解读
        2 、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影响
        3 、 知识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学合流的产物
        4 、 后现代话语的影响
        (三) SSK的方法论及其哲学倾向述评
        1 、 社会建构论是SSK的理论基石
        2 、 情结还是陷阱--相对主义与SSK
        3 、 SSK遭到的批评
        4 、 SSK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从SSK到SST
    二、 社会建构论及其意义
        (一) 社会建构论的发展流变
        1 、 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奠定了建构论的形而上学前提
        2 、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了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3 、 社会建构论的真正形成--知识社会学
        4 、 作为“强纲领”的社会建构论
        5 、 后现代主义者视野中的社会建构论
        (二) 社会建构论的含义与分类
        1 、 社会建构论的界定
        2 、 社会建构论的分类
        3 、 社会建构论与建构经验论
        (三) 社会建构论的意义
        1 、 社会建构论的理论贡献
        2 、 社会建构论的局限
        (四) 社会建构论的内部分化与实践转向
        1 、 布鲁尔与拉图尔的形而上学之争
        2 、 社会建构论的实践转向
第三章 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之异同
    一、 共同的形而上学根基
        (一) 都是对知识的有效性的追求
        (二) 都有某种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倾向
        (三) 都从表象走向了实践
    二、 对客观、真理和实在的不同解读
        (一) 关于科学真理
        1 、 要区分真理的定义和真理的判据
        2 、 要区分事实真理和价值真理
        3 、 要区分终极真理和临时真理
        (二) 关于科学的客观性
        1 、 合理性与与境化--对客观性的两种解读
        2 、 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在客观性问题上的争论
        3 、 科学的客观性与中立性
    三、 冷淡的方法论和敏感的方法论
    四、 对话中的实在与建构
        (一) 弗里茨.瓦尔纳的“建构实在论”
        (二) 史蒂芬.科尔的“实在论的建构论”
        (三) 实在论和建构论的统一
第四章 开放视野中的科学研究--对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梳理与反思
    一、 理论透视--绝对的科学观可能吗?
        (一) 客体的丰富和本体的归隐
        (二) 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
        (三) 逻辑不完备的必然结果
    二、 实践扫描--科学研究者在行动
        (一) 法因的“自然本体论”
        (二) 莫兰的“自觉的科学”
        (三) 齐曼的“真科学”
        (四) 罗斯的“科学的文化研究”
        (五) 哈丁的“地方性知识”
        (六) 所罗蒙的“社会经验论”
        (七) 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
第五章 开放的理性和实践的科学
    一、 为着一个开放的理性--遗忘、超越和融通
        (一) 何谓开放的理性
        (二) “遗忘”与“沉思”
        (三) 超越前提,而不是超越结论
        1 、 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
        2 、 超越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
        3 、 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
        (四) 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1 、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争论及其实质
        2 、 科学与人文融通的合理性
    二、 作为实践的科学
        (一) 实践概念的不同界定及其源流
        (二) 实践概念的存在论意义
        1 、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实践
        2 、 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向度
        (三) 实践科学观是理解科学的新途径
        (四) 实践科学观的共同特征
        1 、 与境性
        2 、 主体间性
        3 、 历史性
        4 、 反思性
    三、 不断走向澄明之境
        (一) 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普遍的哲学趋向
        (二) 科学的自由与人的解放
        1 、 实在就是变化中的不变性
        2 、 返回主体与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 ——兼析其循环论证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哈耶克对自由的论释
    第一节 关于自由的论证逻辑
    第二节 关于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的型构逻辑
    第三节 两种逻辑之间的同一性关联
第二章 对哈耶克的深化理解
    第一节 一个纠偏
    第二节 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理论与文化进化理论之间的互持关系
    第三节 一个深化的理解
第三章 哈耶克的循环论证倾向
    第一节 循环论证倾向简析
    第二节 “解释性框架”
    第三节 结语:两难境地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及其语言学依据
二、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与谓词的模糊性
    (一) 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
    (二) 谓词的模糊性
三、对后现代主义反表象立场的考察
    (一) 语言的模糊性
    (二) 表象世界的模糊性
    (三) 对“表象是不可能的”这一判断的考察
    (四) 对表象的取舍及对后现代主义者的评价

四、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罗蒂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 祁小强. 广西大学, 2008(01)
  • [2]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 周丽昀. 复旦大学, 2004(01)
  • [3]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 ——兼析其循环论证倾向[D]. 马永翔. 湘潭大学, 2001(01)
  • [4]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J]. 马永翔. 湘潭大学学报(研究生论丛), 2000(S2)

标签:;  ;  ;  ;  ;  

后现代主义的反再现立场与整体判断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