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油田产量持续增长

江苏油田产量持续增长

一、江苏油田产量持续保持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焦健[1](2021)在《江苏油田废弃井站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由石油污染引发的土壤质量问题凸显,目前土壤石油污染的问题在我国各大油区普遍存在,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内油气田必须对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而国内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修复治理多是停留在简单的物理手段,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及江苏油田地处土地资源紧张的东部地区,不了解区域内土壤含油状况的现状,为摸清江苏油田40年来勘探开发给土壤造成的影响以及土壤含油现状,本文选取江苏油田废弃的采油井场进行采样测试,研究土壤中石油烃含量、石油烃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与土壤pH值、重金属含量、有机碳含量等因素的联系;为落实行业土壤修复的主体责任,本文进一步开展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工作,基于江苏油田废弃井站土壤开展研究,选择本源土壤中能够降解石油的土着菌种,优化构建了更加高效的混合菌剂,并通过人工配制石油污染土壤盆栽试验研究当地农作物联合混合菌剂联合降解土壤石油烃的适宜环境温度、土壤全盐量、菌剂投加量以及营养物质比例等外部环境条件,最后通过现场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江苏油田废弃井站场地土壤石油烃含量有高有低,约有30%井场井口土壤石油烃含量高于3000mg/kg,石油污染较为严重的4 口井整个井场上的土壤中石油烃以C10-C40组分为主,分布不均匀,5m以内石油烃浓度较高,10m外浓度明显降低,石油烃污染造成土壤pH值及全盐量的升高,碳氮比和碳磷比显着升高,重金属不存在超标风险。(2)以江苏油田废弃井站土壤及自产原油中富集分离对土壤石油烃具有较好修复效果的土着微生物菌种,它们在26℃-28℃时整体都处于较高活性,pH值在7-8之间效果更好,进行混合菌群实验表面菌种之间有互相抑制和叠加等情形,优选后的混合菌群在培养基试验中效果良好,7d除油效率达到55.5%。(3)环境因子对微生物以及农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实验来看,0.3%土壤全盐量适宜混合菌剂与农作物联合的体系;碳:氮:磷在240:20:1与240:10:1条件下修复效果更好;在各自适生的季节温度下,大豆与150ml/kg混合菌剂、水稻及油菜与450ml/kg混合菌剂联合室内修复效果良好,42d石油烃降解率最高达到71.1%。(4)江苏油田废弃井站土壤原位现场修复实验中,经过翻耕的土壤石油烃降解率更高,微生物与农作物联合修复效果优于单独作用,42d降低土壤pH值6.47%,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高达到3.15×106cfu/g,实现降解石油烃52.42%以及对其中C10-C40组分的降解率达到78.95%;一季大豆种植完成时实现石油烃降解率61.49%,C10-C40组分降解率85.53%。

卢凯瑞[2](2020)在《凛冬再至,油企不慌》文中认为再次经历油价寒冬,油气生产企业已经有了应对方法。3月9日,随着沙特报复性增产,国际油价一路闪崩,美国WTI原油价格触及20.06美元/桶低价。2014-2015年油价断崖式下跌的余波未平,国际石油市场新一轮凛冬再至。经历过一轮低油价的洗礼,我国油气生产企业能否更好地面对低油价的考验?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应对措施?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长庆油田、西北油田、江苏油田。

尚瑞[3](2020)在《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苏北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前期已进行过多轮油气资源评价,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往划分的评价单元对高邮凹陷阜宁组的综合评价不多;未分层位对烃源岩的生排烃潜力进行研究,制约了勘探选区;主力烃源岩的资源潜力未得到评价;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未得到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应用盆地模拟法,并将模拟结果进行蒙特卡洛风险评价,力求对该地区进行细致可靠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下,合理的优选盆模所需的基础地质参数、热力学参数、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及排烃参数,建立高邮凹陷三维模型,绘制相关图件。利用盆地模拟法进行模拟,计算出该凹陷阜宁组四段、阜宁组二段等2套主力的烃源岩在不同关键时期的生排烃量。依据烃源岩评价研究的结果,明确各层位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并利用蒙特卡洛法来评价模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概率分布来考察模拟的排烃结果,反映勘探远景的风险上下限。通过合理类比得到各区带聚集系数,结合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对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高邮凹陷两套主力烃源岩总生烃量约为10.621亿t,生油量为9.003×108t,生气量为3243.4×108m3。其中阜四段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60.8%,生烃量为6.458×108t,阜二段生烃量为4.163×108t。研究区两套主力烃源岩总排烃量约为4.378×108t,总排油量为3.84亿吨,平均排油效率为42.7%,其中阜四段排油量1.69亿吨,阜二段排油量为2.15亿吨;总排气量为1069.25×108m3,平均排气效率为33%。综合预测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总量约为3.23×108t。其中阜四段油气资源量约为1.429×108t,阜二段油气资源量约为1.801×108t,是主要的产出油气层。与前人研究相比,本论文利用了最新的盆地模拟方法,最新的数据资料解决力问题;并对各含油构造的油气地质储量进行了预测;对不确定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概率分布验证,确保了结论的合理性。本次研究对于明确下一步勘探方向、合理的部署开发井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刘继宝[4](2020)在《聚焦主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访江苏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分公司代表方志雄》文中提出我们将积极践行勘探开发七年行动计划,坚定不移夯实油气主业,奋力打赢扭亏脱困攻坚战,切实负担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今年是江苏油田成立45周年,步入中年,回首来路,油田上下在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今年也是江苏油田扭亏脱困的决胜之年,5年多风雨兼程、艰难跋涉,能否达到胜利的彼岸?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

李媛珺[5](2019)在《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室内评价》文中提出我国的特低渗透油藏分布范围广泛,资源数量众多,是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表现为天然能量低、开采后地层压力降幅大,实现高效开发需要运用更多的提高采收率工艺技术。本文研究区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杏河区块,该区域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区块内原油品质较好,粘度低、密度低、胶质含量少。CO2驱作为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常用方法,相比常规水驱,能够有效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实现特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本文在充分调研CO2驱的驱油技术现状、驱油原理、影响因素及油藏适应性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PVT分析仪、细管实验、驱替实验)与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特低渗透岩心样品CO2驱室内实验与适应性分析。研究过程中,利用PVT分析仪对研究区块进行了原油物性分析,经细管实验确定最小混相压力为16.8MPa。进而开展CO2驱油实验,探索在不同实验条件下CO2驱的采收率变化规律,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CO2驱采收率与注入压力、注入体积和注入速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但各阶段的驱油效率增幅均不相同。同时,核磁共振T2谱显示,驱油效率最高的阶段为近混相驱及混相驱阶段,在驱替进入近混相驱以后,较大孔喉和较小孔喉的驱油效率出现明显升高。综合分析发现,是否达到混相状态是影响研究区CO2驱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混相状态的驱油效率要远高于非混相状态。综合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结合论文前期文献调研和实验结论,认为杏河区块适用CO2非混相驱替。

樊家铖[6](2019)在《硫酸钡/锶防垢剂的研制与防治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注水开发油田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结垢现象愈发严重,结垢已成为制约水驱油田高效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结垢不但会导致管线内径减小,降低管线的利用率从而增大输油阻力,还会在金属管线表面形成浓差电池,加速管线的腐蚀。在油田产生的诸多种类垢中,硫酸钡/锶垢由于其物理结构及化学性质的稳定性,极难通过化学手段彻底清除,因此防垢为应对硫酸钡/锶垢的主要手段。目前较为常用的针对硫酸钡/锶垢的防垢方法为使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等带羧基或羟基螯合剂对溶液中的成垢阳离子进行螯合,并利用有机物对垢微晶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吸附,阻碍垢核的生长以及附着,达到防垢效果。本文在硫酸钡垢防垢性能评价的基础上,优选了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水解聚马来酸酐以及聚天冬氨酸三种防垢性能较好的螯合剂,对其进行复配,并对所得复配螯合剂进行性能评价。针对复配螯合剂耐温性能差的问题,合成了耐温性螯合剂,通过防垢性能评价确定了合成单体以及引发剂的最优比例,并对所得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及性能评价,进而通过复配制得新型防垢体系。在新型防垢体系防垢及清垢性能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观测了不同致密程度的硫酸钡/锶垢的表面微观结构,并深入分析了硫酸钡/锶垢的清防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发现,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水解聚马来酸酐以及聚天冬氨酸三种螯合剂的质量比为2:2:3时,防垢性能最优。但当温度高于70℃时,其防垢率出现显着下降,通过实验发现是由于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耐温性差所导致的。为此,选取丙烯酸、马来酸酐、2-丙烯酰氨基-2-甲基-1-丙烷磺酸和甲基丙烯酸分别占总反应物质量比的12%、21%、2%和5%,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反应单体总质量的1.5%,通过水溶液聚合合成制得新螯合剂。将合成的螯合剂替换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得到耐温性明显提高的新复配体系。在温度为90℃的较高温度下,防垢性能无明显下降。新复配体系在50℃、螯合剂浓度为6%、氯化钠浓度为6%以及环境p H值为9时,对疏松硫酸钡/锶垢的清垢效率可达到近40%;尽管其对致密硫酸钡/锶垢无明显清垢效果,但与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时可改变垢的表面结构性质,有利于致密垢的后续处理。

刘继宝[7](2018)在《江苏油田:油价回暖 改革依旧》文中研究表明江苏油田深化改革不因油价回升而放缓步伐,始终围绕主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三季度,江苏油田依然延续上半年以来的良好经营态势,吨油成本持续下降,非油业务利润持续提升。2015年陷入亏损以来,江苏油田首次实现全面盈利有多重因素,包括改革措施初见成效、全体员工不懈努力等,当然更少不了油价回升的推动。油价持续回升对上游企业是重大利

刘登科[8](2018)在《江苏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增量存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油田开发由主要依靠投入扩大增量转向更多依靠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现状,利用增量存量数据平台,分类统计增量存量的主要开发指标,结合不同类型油藏特点,通过矿场统计方法分析评价增量存量递减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因素影响递减模型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初始递减率模型;开展了不同类型油藏控制递减技术对策研究,提出了控制递减的主要措施,为做实存量、做优增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油田开发规划、弹性产量部署和开发项目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通过研究,取得以下5项主要成果:1、建立完善了增量、存量数据体系,开展了不同规划阶段、不同含油层系、老区不同调整目的增量的递减规律研究,建立了初始递减模型。2、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新区、老区增量递减主控因素。影响新区增量递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压力、油层平均有效厚度、注采井数比、初期含水、平均渗透率;影响老区增量递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地层压力、初期含水率、井网密度、油层平均有效厚度、平均渗透率。3、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老区存量的递减率大小,得到影响存量递减的主控因素是注采井网完善程度、开井数、含水上升率、产液量增长速度。4、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藏的递减规律,建立了不同类型油藏多因素影响的初始递减率模型。5、通过研究和把握不同类型油藏的递减规律,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递减的主要技术对策和公关方向。

刘继宝[9](2016)在《求解油田扭亏脱困的“三元一次方程”》文中研究指明"上任何项目,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效益放在首位,放在效益的筛子里过一遍,合算则干,反之不干。"低油价,产量如何配,成本如何降,成为油田管理者面对的难题。历史经验证明,过分追求产量,忽视成本快速增长,最终会导致效益下降。当前,油价与成本倒挂,如果大面积地关停油井,油田递减加速,不仅影响效益,还会带来更多社会问题。如何处理好产量、

罗钰涵[10](2016)在《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产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系统收集、整理江苏油田188个开发单元的地质储量丰度、流度、单储系数、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米采油指数、空气渗透率、地层原油粘度、单储压降系数等静态参数以及动态历史开发数据,对每个单元的稳产年限、稳产期平均年产油、递减阶段递减率进行了分析界定,并按照单因素、多因素对开发单元进行分类。引入熵的原理对不同开发单元进行相关参数权值计算,以定量的方法将已开发单元划分为Ⅰ、Ⅱ、Ⅲ类,并提出将无因次综合熵权值0.16和0.1作为三类开发单元划分的界限;筛选了782口生产相对稳定的采油井进行了单井产量变化特征的归类分析,阐明了不同类型油藏单井、单元产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不同含油层位、总部标准下不同类型油藏及熵权定量分类标准下不同类型油藏的产量变化模型;同时,在油田内首次应用分形理论开展产量特征的探索研究,通过对月度产量变化分形维数、hust指数的计算,并根据分形维数值判断产量变化的持久性,提出0.8为其界限,辅助产量预测;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t检验分析法、相关系数检验法等对影响产量变化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对于递减率而言,单元稳产期采油速度、动用储量规模、单储系数、流度等具有显着关联性;对于稳产期采油速度指标,则每米采油指数、流度、地质储量丰度等具有显着关联性。开展了韦2、陈2、高6以及周43断块等7个典型单元产量变化分析,提出了影响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及下步控制递减的技术对策和措施。

二、江苏油田产量持续保持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油田产量持续保持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油田废弃井站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石油污染土壤现状
        1.1.1 石油污染土壤简介
        1.1.2 石油主要污染场所及途径
        1.1.3 石油污染土壤危害
    1.2 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常用修复技术现状
        1.2.1 物理修复技术
        1.2.2 化学修复技术
        1.2.3 生物修复技术
        1.2.4 多种技术的联合修复技术
    1.3 知识产权状况调研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江苏油田废弃井站土壤现状调查
    2.1 江苏油田采油区简介
        2.1.1 江苏油田概况
        2.1.2 江苏油田自然环境特征
        2.1.3 江苏油田采油区当前的问题
    2.2 江苏油田采油区废弃井站筛选及检测分析
        2.2.1 井场筛选及井场土壤石油烃初测
        2.2.2 其他项目及测试方法
        2.2.3 测试结果分析
第3章 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优化
    3.1 主要实验仪器、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1.2 菌种筛选方法
    3.2 微生物石油烃降解效率筛选研究
        3.2.1 菌落对石油烃的降解效率初步研究
        3.2.2 菌落属性室内试验
        3.2.3 石油烃降解室内试验
        3.2.4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因子条件优化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项目分析方法
    4.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2.1 不同温度下农作物和菌剂浓度影响实验
        4.2.2 其他环境因子的组合调控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修复试验
    5.1 现场实验方案介绍
        5.1.1 实验分区及对应措施
        5.1.2 样品采集及项目测定
    5.2 现场实验修复结果
        5.2.1 现场实验土壤pH值变化
        5.2.2 现场实验土壤石油烃降解菌落数量变化
        5.2.3 现场实验土壤石油烃及其中C_(10)-C_(40)组分的变化
    5.3 现场试验后续观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凛冬再至,油企不慌(论文提纲范文)

凛冬再临
进退有序
创新利器
稳扎稳打

(3)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高邮凹陷油气资源评价进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油气地质特征
第3章 盆地模拟技术的内容与应用
    3.1 盆地模拟研究的内容
    3.2 模拟参数的选取
第4章 盆地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4.1 地史模拟
    4.2 热史模拟
    4.3 生烃汇聚史
    4.4 烃源岩排烃史
    4.5 油气运聚史模拟
第5章 盆地模拟结果分析与验证
    5.1 地史结果分析与验证
    5.2 热史结果分析与验证
    5.3 运聚结果分析与验证
第6章 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6.1 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6.2 资源量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聚焦主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访江苏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分公司代表方志雄(论文提纲范文)

2019年生产经营好于预期
困难挑战与机遇并存
努力实现“四个加”目标

(5)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室内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O_2驱油技术调研
        1.2.2 CO_2驱油类型
        1.2.3 CO_2驱EOR原理
        1.2.4 CO_2驱油的影响因素调研
        1.2.5 CO_2驱油技术的适应性调研
        1.2.6 核磁共振技术应用
    1.3 CO_2驱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及原油物性分析
    2.1 研究区块简介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与构造特征
        2.2.2 储层特征
        2.2.3 非均质性特征
        2.2.4 流体性质与油藏类型
        2.2.5 储层敏感性特征
    2.3 流体特征
        2.3.1 地层原油分析
        2.3.2 原油物性测试
        2.3.3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测定
    3.1 最小混相压力理论研究
        3.1.1 三种定义
        3.1.2 影响因素
        3.1.3 测量方法
    3.2 细管实验法确定MMP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驱替室内实验
    4.1 改变注入压力的CO_2驱替实验
        4.1.1 实验原理
        4.1.2 实验方法与设备
        4.1.3 实验材料
        4.1.4 实验步骤
        4.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改变注入体积的CO_2驱替实验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方法与设备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步骤
        4.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改变注入速度的CO_2驱替实验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方法与设备
        4.3.3 实验材料
        4.3.4 实验步骤
        4.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核磁共振实验
        4.4.1 实验原理
        4.4.2 实验材料
        4.4.3 实验方法与设备
        4.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CO_2与岩石配伍性研究
        4.5.1 CO_2与岩石的化学反应
        4.5.2 配伍性实验
        4.5.3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驱影响因素分析及适应性研究
    5.1 CO_2驱驱油效率影因素分析
        5.1.1 注入压力对CO_2驱驱油效率的影响
        5.1.2 注入体积对CO_2驱驱油效率的影响
        5.1.3 注入速度对CO_2驱驱油效率的影响
        5.1.4 驱替状态对CO_2驱驱油效率的影响
        5.1.5 岩石配伍性对CO_2驱驱油效率的影响
    5.2 杏河油田CO_2驱适应性分析
        5.2.1 地质特征
        5.2.2 流体性质
        5.2.3 压力特征
        5.2.4 适应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硫酸钡/锶防垢剂的研制与防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油田结垢问题及不同清防垢技术研究现状
        1.2.1 油田常见盐垢种类
        1.2.2 油田产出液结垢过程及影响因素
        1.2.3 油田防垢技术
        1.2.4 油田早期结垢处理技术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采取的技术路线
        1.3.3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复配型硫酸钡/锶防垢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防垢率评价试验方法
    2.2 螯合剂选择及防垢机理分析
    2.3 复配比例的确定
    2.4 复配型防垢剂性能评价
        2.4.1 硫酸钡防垢性能评价
        2.4.2 硫酸钡/锶防垢性能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耐温型硫酸钡/锶螯合剂的合成及评价
    3.1 防垢剂分子设计及原料选择
        3.1.1 主链选择
        3.1.2 功能基团选择
        3.1.3 合成原料选择
        3.1.4 所得产物分子结构
    3.2 螯合剂制备及筛选
        3.2.1 实验试剂
        3.2.2 聚合物螯合剂的合成
    3.3 聚合物黏度均相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及纯度分析
        3.3.1 防垢剂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3.3.2 防垢剂分子结构分析
        3.3.3 聚合防垢剂浓度分析
    3.4 聚合物防垢剂性能评价
        3.4.1 不同防垢剂浓度防垢性能评价
        3.4.2 不同防垢温度防垢性能评价
        3.4.3 不同pH值环境防垢性能评价
        3.4.4 低浓度防垢剂对硫酸钡形貌影响
        3.4.5 低浓度防垢剂对硫酸钡垢附着沉降的影响
    3.5 聚合物螯合剂配伍性评价
    3.6 聚合物螯合剂复配防垢评价
    3.7 聚合物螯合剂复配防垢剂使用浓度界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配螯合剂对硫酸钡/锶清垢作用实验研究
    4.1 清垢机理及影响因素
        4.1.1 硫酸钡/锶垢化学清垢机理
        4.1.2 影响清垢效率环境因素
    4.2 硫酸钡/锶螯合剂清垢性能评价
        4.2.1 硫酸钡锶垢用量确定
        4.2.2 实验材料
        4.2.3 清垢性能评价方法
        4.2.4 复配型螯合剂硫酸钡/锶垢清垢性能评价
    4.3 复配型螯合剂使用工艺
        4.3.1 不同结垢部位螯合剂使用工艺
        4.3.2 不同成垢离子浓度环境螯合剂加量选择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江苏油田:油价回暖 改革依旧(论文提纲范文)

必须解决深层问题
做大资源蛋糕
破解人多油少矛盾
打牢非油产业根基

(8)江苏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增量存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油田开发现状
第三章 增量存量数据体系分类建立
    3.1 增量存量的基本概念
    3.2 增量存量数据体系分类
        3.2.1 增量数据分类
        3.2.2 存量数据分类
第四章 增量存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
    4.1 增量递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4.1.1 增量递减规律研究
        4.1.2 增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
        4.1.3 增量递减主控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4.2 存量递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4.2.1 存量递减规律
        4.2.2 存量递减主控因素分析
第五章 不同类型油藏增量递减模型研究
    5.1 油藏分类
        5.1.1 油藏分类依据
        5.1.2 油藏分类结果
    5.2 不同类型油藏递减规律研究
        5.2.1 相对整装油藏递减规律
        5.2.2 复杂断块油藏递减规律
        5.2.3 窄条状油藏递减规律
    5.3 不同类型油藏增量递减模型研究
        5.3.1 相对整装油藏初期递减模型
        5.3.2 复杂断块油藏初期递减模型
        5.3.3 窄条状油藏初期递减模型
第六章 增量存量递减控制对策研究
    6.1 控制增量递减对策研究
    6.2 控制存量递减对策研究
    6.3 不同类型油藏控制递减研究
        6.3.1 相对整装油藏
        6.3.2 窄条状油藏
        6.3.3 复杂断块油藏
    6.4 主要油田开发趋势及控制递减研究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求解油田扭亏脱困的“三元一次方程”(论文提纲范文)

产量与利润并重
效益优先
成本皆可控

(10)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产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章 已开发单元(油藏)分类
    3.1 单因素分类研究
    3.2 多因素综合分类研究
        3.2.1 静态参数综合分类法
        3.2.2 开发水平综合分类法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类型单元(油藏)产量变化特征研究
    4.1 单井产量变化特征研究
        4.1.1 不同含油层位采油井产量变化特征
        4.1.2 中石化总部标准下不同类型油藏单井产量变化特征
        4.1.3 熵权定量分类标准下不同类型油藏单井量变化特征
    4.2 开发单元月产量变化曲线形态分类研究
        4.2.1 阶梯型
        4.2.2 抛物线型
        4.2.3 锯齿型
        4.2.4 折线型
    4.3 月产油量与时间序列数据分形特征研究
        4.3.1 具体实现过程
        4.3.2 实例应用
    4.4 区块(开发单元)年总递减率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产量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产量变化因素探讨
        5.1.1 地质因素
        5.1.2 开发因素
    5.2 影响产量变化因素关联分析
        5.2.1 产量变化特征关联因素分析
        5.2.2 含水率与产量递减关系分析
    5.3 影响产量变化地质因素分析
        5.3.1 研究区初期产能特征分析
        5.3.2 产能与储层的相关性分析
        5.3.3 储层与产能关系典型实例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典型单元产量变化特征分析
    6.1 陈堡油田陈2断块E_1f_3
    6.2 赤岸油田韦2断块
    6.3 宋家垛油田周43断块
    6.4 码头庄油田庄2断块E_1f_3
    6.5 沙埝油田沙19E_1f_(2+1)
    6.6 墩塘油田墩2断块
    6.7 花庄油田花17断块
    6.8 小结
第七章 控制产量递减对策
    7.1 控制产量递减主要技术对策
    7.2 不同开发阶段单元控制递减的主要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江苏油田产量持续保持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油田废弃井站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 焦健. 扬州大学, 2021(04)
  • [2]凛冬再至,油企不慌[J]. 卢凯瑞. 中国石油石化, 2020(07)
  • [3]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D]. 尚瑞. 长江大学, 2020(02)
  • [4]聚焦主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访江苏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分公司代表方志雄[J]. 刘继宝. 中国石化, 2020(03)
  • [5]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室内评价[D]. 李媛珺.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2)
  • [6]硫酸钡/锶防垢剂的研制与防治机理研究[D]. 樊家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江苏油田:油价回暖 改革依旧[J]. 刘继宝. 中国石油石化, 2018(21)
  • [8]江苏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增量存量递减主控因素研究[D]. 刘登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9]求解油田扭亏脱困的“三元一次方程”[J]. 刘继宝. 中国石化, 2016(09)
  • [10]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产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 罗钰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标签:;  ;  ;  ;  ;  

江苏油田产量持续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