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收获”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共赢

从“早期收获”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共赢

一、从“早期收获”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双赢(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1](2020)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削减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贸易合作进程的加快,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2019年上半年的统计,世界上有474个自贸区是以区域贸易协定形式存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特别是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以来,它的发展更加快速。升级《议定书》的全面生效标志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范围更加广泛,合作程度更加深入,加快了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进程。关税削减是自贸区谈判的主要内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关税削减又是自贸区建设的首要措施,因此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有力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升级,助力双方创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我国正在谈判的自贸区(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及正在研究的自贸区(如中国-哥伦比亚自贸区)提供有效的指导意义,从而助推我国构筑起基于周边、涉及“一带一路”以及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将分析角度限定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对象锁定到东盟国家,研究关税削减对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的影响。因此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研究部分,即本文的第1章和第2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包括了本文选题背景、意义及内容等。第2章为文献回顾,主要梳理了关税选择问题和有关关税削减效应分析等方面的文献。第二部分是定性研究部分,即本文的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降税方式,将降税产品分为三个类别,依次为“早期收获”产品、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再对这三类产品的具体降税特点进行梳理,尤其是东盟10国的降税情况。第4章基于进口贸易额和免税商品进口比例,分别具体分析了东盟整体和其10个国家的关税削减效应。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即本文的第5章。本章主要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将平均关税税率作为主要解释变量加入到模型当中,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关税削减效应。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建议,即本文的第6章。从东盟整体来看,关税削减在刚开始时,对我国从东盟进口贸易具有很大地刺激作用,也就是会促进我国从东盟进口,然而当关税降低到一定水平即趋向于稳定时,那这样的作用就会下降了。从东盟10个国家来看,文莱对于关税削减所带来的贸易刺激作用表现平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泰国和缅甸对于关税削减所带来的贸易刺激作用反应程度更为激烈,而关税削减对菲律宾和新加坡两国没有很大的贸易刺激作用。基于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新方向;其次,注重国家异质性,探索贸易增长新方式;最后,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水平。

张松梅[2](2020)在《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部分国家在边境地区开展紧密的地缘经济合作,形成了众多次区域合作典范。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边疆地区举办博览会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2005年,以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为己任的东北亚博览会应运而生。当前,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呈现脆弱性、离散性、低效性,需要搭建一个东北亚六国全部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平台,以实现整体发展。在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趋缓的背景下,东北亚博览会就成为重要选择。作为东北亚六国全部参与的次区域合作平台之一,东北亚博览会在促进东北亚次区域经贸合作、丰富东北亚次区域交流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往关于东北亚博览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行政学领域,将其纳入国际关系领域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东北亚博览会为蓝本,以中国为中心,以次区域合作理论为基础,借鉴地缘政治、经济理论,运用比较研究、调研访谈和抽象分析法,将东北亚博览会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结合起来,研究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动力、功能展现、制约因素及完善路径。本文从基本概念出发,在介绍区域、次区域、博览会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对影响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层面、存在的优势进行概括,探讨博览会与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性,分析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的特殊性,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博览会体现了次区域合作的层级性、开放性、相对松散性、目标非一致性和地缘性,以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具有低政治敏感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以此为前提,确定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即:促进次区域繁荣与发展、形成次区域合作共识。东北亚博览会之所以持续举办,源于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基础、弥补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不足以及中国的积极推动。东北亚博览会致力于推动东北亚国家实现次区域合作,推动东北亚地区向更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方向发展。在促进东北亚国家形成次区域合作共识,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地缘经济合作、次国家政府间合作,推动东北亚国家间科技外交、城市外交和公共外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成熟的东盟博览会相比较,东北亚博览会缺少次区域自贸区依托、面临同质化博览会竞争、达成次区域合作协议的权威性不足以及次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缺失,使得东北亚博览会发挥的功能弱于东盟博览会。同时,东北亚博览会在机制建设、支撑性产业发展等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面临东北亚博览会与会国利益诉求差异、中国东北沿边地区开放开发程度低,特别是冷战遗产、同盟体系、经济依靠与安全依托的“二元分立”等外在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得东北亚博览会在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东北亚博览会是东北亚六国全体参与,尤其是朝鲜在东北亚地区参与为数不多的次区域合作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着眼于未来,东北亚博览会要借鉴东盟博览会的成功经验,推动东北亚博览会制度化、市场化和机制化发展,加强东北亚博览会自身建设;超东北亚博览会会展经济的局限,在东北亚次区域建立跨国合作区,形成支持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次区域合作网络;加强中国吉林省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巩固和扩大东北亚国家现有合作成果,提高吉林省参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能力;要采取措施将东北亚博览会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对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同时还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加强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夯实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依托,为东北亚博览会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总体来看,研究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理论上能够深刻认识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特性,并在普遍意义上理解博览会在次区域合作中的推进作用、外溢功能和次国家政府发挥的主动性;实践上助于发现缓解当前“东北亚悖论”的途径,拓展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视野,进而发现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独特性。可以预见,随着东北亚博览会自身建设逐步完善以及东北亚次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东北亚博览会发挥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功能的空间会逐步增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东北亚地区环境,实现以次区域合作带动区域合作的新局面。

杨永勤[3](2020)在《贸易增加值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极大改变了当今国际贸易和产业特征,总值贸易统计方法与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测算出的结果差距较大。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治理领域,全球多边机制的失效使得各国转向更加灵活的双边及区域性规则,以实现更深层次更加便利的国际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全部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其较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和新的改革开放格局的构建。增加值贸易在中国-东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占比逐步增加。本文利用OECD-WTO TiVA投入-产出数据库,核算发现中国-东盟区域增加值贸易指数由2005年的5.35增至2015年的8.01,贸易强度指数提高了49.7%。在此期间,中国-东盟经济联动呈U型变动趋势。双向固定效应和系统GMM动态检验显示如下结果:增加值贸易对中国-东盟经济联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产业结构差异对增加值贸易影响经济联动具有正向的调解作用,双边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增加值贸易对中国-东盟经济联动的影响就越显着;制度质量得分越高,营商环境越好,经济联动越明显;双边国家税收差异越大,经济联动越弱;运输成本越高,经济联动越弱。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东盟应充分发挥成员国产业结构差异和要素互补优势,加强价值链分工合作,不断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符裔[4](2019)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潮流。而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不仅在区域内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税收障碍,还常常因为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问题产生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争端,直接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消除区域税收障碍与合理分配区域内各国间的税收利益也就成为各国进行国际税收协调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区域联盟组织都普遍采用国际税收协调的方式去解决区域内的重复征税、有害的国际税收竞争以及恶意的国际逃避税问题,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也同样面临着区域内的各种税收问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和“—带一路”的战略规划的推进,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税收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了逾10年的发展,区域内各国间的关税得到大幅度的降低,货物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基本消除了关税的障碍,但是,现阶段自贸区内重复征税和国际避税的问题依然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区域性的税收竞争始终存在,而税收协调进程却相对缓慢,已难以契合自贸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因此,深化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研究,不仅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国际税收理论的拓展和实证检验,而且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对于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和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客观上赋予了广西、云南等地以新的历史机遇。如何从税收制度建设和协调的角度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潮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和加快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本文最为直接的现实意义。文献综述表明,国外对国际税收竞争与协调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也已日趋全面、深入和透彻,但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区域(主要是欧盟),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域的税收协调研究比较少。而国内对于国际税收协调的研究,在吸取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虽然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上实现了一定的创新,但理论还是局限于宏观战略的分析而缺乏微观的实证基础,特别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不仅大多还停留在自贸区建立之初,而且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较少,不能很好地给予自贸区建设发展以理论的指导。尤其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税收协调的研究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新的任务,现有的文献在税收协调上的研究成果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函需新形势下对税收协调进行更全面有效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国际税收研究和国际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以国际税收的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结合为视角,视国际税收协调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生因素,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和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税收协调效应的分析,在借鉴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思路、原则和对策。本论文由导论与六章内容组成,按照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基本逻辑思路展开,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二部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第二至五章;第三部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税收协调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第六章。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概要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首先对国际税收协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区分,接着从关税同盟理论、国际相互依存理论、博弈论这三个方面分为税收协调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并且对税收协调可能产生的效应及影响进行分析,说明了进行税收协调的必要性。第二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与现实概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了解东盟的社会经济与发展,回顾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历史关系,认识和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是探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背景和前提。第三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实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本章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概述:首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税制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自由贸易区近年来税收协调的现状;再次,探讨了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面临的挑战;最后,分析了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问题。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实践的考察,为怎样推进深层次的税收协调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现实基础。第四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区域税收协调是否能减少税收竞争的负面影响,是否能促进区域内各国福利水平的提升,是否要深化税收协调的层次,这就必然牵涉到对税收协调的效应进行实证的分析。本章通过收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各项经济数据,利用计量模型对税收协调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分别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税收协调所产生的贸易、投资效应,结论得出税收协调产生了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创造、投资增长的效应。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税收协调的必要性。第五章是区域间税收协调的国际经验借鉴。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窗口,其区域间税收协调最为全面、深入,因而对区域税收协调具有导向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区同样是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其税收协调的经验对区域税收协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结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政策的一般经验和教训,能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提供国际视域上的经验借鉴。第六章具体探讨了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对策和建议。促进税收协调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立足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理论框架、实践考察、实证分析和国际经验的借鉴,本章系统地阐述了促进税收协调的总体思路、原则和途径,以及我国参与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段涛[5](2019)在《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文中提出随着2015年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逐步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理念。其中,“战略对接”的表述也逐步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普遍认同的重要途径。但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对接”的理论阐释和概念化建构。无论是权力核心的现实主义、制度崇拜的自由主义还是观念认同的建构主义,均专注于对国际社会以及国家间行为关系的阐释与解释,却忽视了国家间互动和国际关系“应然”的发展目标之共识,以及实现该共识和目标的原则与方法。对于当代全球化危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不应停留在理论分析工具层面,更应从目标和路径方面,提供能形成共识和实现共赢的解决方案。本论文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主权管辖权涉及区域合作领域,国家相互间通过主动磨合和主动调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形成互利和稳定状态的一种“高阶”合作。从阶段过程方面,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可划分为战略评估与决策、战略实施与反馈、战略互动与调适等不同的三个阶段,以及主动型、联动型和关联型等三类战略对接阶段的不同类别。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动力因素,要在考量保障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国家间利益合作并创造增量为主要目标,兼顾国家文化交流与规则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和可持续战略对接动力体系。在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机理模型方面,分类分析硬资源和软资源不同对接机理,进而归纳战略对接高和低的两层次模型,提出竞争、中性、合作与共生四类基本关系,总结出战略对接中利益合作竞争的实质就是资源整合,核心是通过对接与合作,克服国际秩序无政府状态导致的“零和博弈”趋势,克服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影响,并由资源整合产生战略对接的增量收益,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合作形式的“高阶性”、合作行为的主动性、合作原则的共商共建共享、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对接过程的磨合调适性、对接实质的利益创造和分配性等方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建构。本论文初步提出了“战略对接”理论分析框架体系,但理论支撑度、逻辑严密性、考量覆盖面以及运用操作性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形成国际关系“对接”理论的渊源支撑;论证“战略对接”理论单列发展可行性;基于“战略对接”理论体系,提出新型国际规范、机制、制度和体系等国际关系协调新工具。

黄伟荣[6](2019)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研究 ——贸易效应与发展前景》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合作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是其中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建设以来,双方大幅度降低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双边贸易流量大幅度上升,给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推进作用。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区的旧协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双边经济发展的需求,经过多次谈判,双方于2015年11月2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玻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议定书》,主要丰富、补充与完善原有协议,提升了该自由贸易协定的标准。然而,贸易自由化的提升也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与东盟各国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生产的产品相似性较高,导致区域内成员国竞争激烈,部分成员国内各产业受到自由贸易的冲击,加上受到区外的不利影响,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为此,尽可能地减少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促进双方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对目前正在升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主要讨论:1.升级版的原由和当前的进程如何;2.自由贸易区的成立给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3.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后将给中国与东盟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4.双方各产业从自由贸易便利化的提升中是否得到福利;5.如何战胜各种内外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如何发展。并按照如下逻辑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学界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以及该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历史分析法进行解析,阐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设的发展历程,从该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期至全面建成,而且还对该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梳理解释。其次,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阐述了该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背景,以及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对双方的经贸合作的影响,并指出了未来合作面临各种可能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再次,分析升级后对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及变化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细分中国与东盟在各类产品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通过使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通过运用GTAP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升级版全面实施后对中国与东盟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宏观经济、贸易和福利水平,乃至各国各行业产出和贸易的变化。此外,还设定CPTPP生效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实现自由化,为双方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提供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与贸易效应来看,自由贸易区合作对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双边贸易增长率高于各自的整体对外贸易增速,双边贸易规模占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双方的贸易差额仍存在不平衡。而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向东盟出口产品结构倾向于工业制品,而中国自东盟进口产品结构则倾向于初级产品。这与中国和东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的结果一致,说明中国与东盟各类产品贸易中存在互补关系,但是在一些产品中,双方的贸易仍存在这竞争关系。最后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发挥着积极作用,说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中国与东盟带来积极的贸易效应。第二,从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未来发展的贸易效应来看,GTAP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全面实施后给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升级版对双方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带来积极影响,并给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但在贸易平衡方面,除了新加坡以外的成员国均出现贸易差额恶化状况。在产业层面,中国与东盟各行业产出和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均出现明显增加,贸易差额均得到改善,主要集中在双方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反受到冲击则为各国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在升级版全面实施的前提下,CPTPP的成立给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明显,说明双方贸易自由化的提升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区外带来的影响。尽管如此,部分成员因国内产业则受到冲击,而导致其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同时还给区外非成员的经济与贸易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第三,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合作未来发展仍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双方应该加快推进升级版的落实及内容的完善。推进双方发展战略协调与对接,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共同体《2025蓝图》建设,以互利共赢方式帮助东盟互联互通建设,打破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瓶颈,不断地扩大双方经贸合作规模,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并加大推进区内各国之间社会文化和民间的交流,设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秘书处,确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未来发展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余淼杰,高恺琳[7](2018)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全球GDP总量第三大的经济合作区。自贸区成员国大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共同挑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还具有至关重要的减贫效应。自2002年初步签订协议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投资、基础建设等领域达成了多项经济合作协议,推进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发展。本文回顾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历程,梳理了自贸区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促进措施以及双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其经济影响和减贫效果。最后,本文阐述了自贸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未来,推动世界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继续成为世界的减贫良方。

余淼杰,高恺琳[8](2018)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文中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全球GDP总量第三大的经济合作区。自贸区成员国大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共同挑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还具有至关重要的减贫效应。自2002年初步签订协议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投资、基础建设等领域达成了多项经济合作协议,推进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发展。本文回顾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历程,梳理了自贸区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促进措施以及双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发展现状与特征,以及其经济影响和减贫效果。最后,本文阐述了自贸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未来,推动世界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将继续成为世界的减贫良方。

努努凯[9](2018)在《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国际贸易涉及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贸易一直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发展。此外,得益于贸易的专业化发展,产品的创新和高效生产,以及不断丰富的物品,国际贸易能帮助个人实现更高的生活水平。贸易自由化是指国家之间取消或减少贸易领域的限制,提高自由交易的水平。通过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贸易自由化如今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潮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宏观发展目标,特别是实现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贸易促进竞争,改善资源配置,并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的规模经济。它促使效率的提高,产品的改善和技术的改进,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生产率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利润,有利于形成更大规模的储蓄和投资,以及促进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贸易自由化是技术转让的一个重要渠道,它将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快的生产率增长。由于有来自国外的竞争,贸易自由化降低了国内生产商的市场竞争力,迫使他们扩大产量。因此,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这可能会促进规模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内同行业企业间的资源配置,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此外,贸易自由化降低了国内商品的价格,会迫使高成本生产商退出市场,这会导致产出从低效向更高效生产商转移。因此,随着对贸易与日俱增重要性的认识,为了扩大和增强贸易,许多国家在全球范围和区域范围内更加相互紧密联系,在此过程中大部分经济体将从中受益。基于此目的而于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初始成员国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文莱于1984年成为东盟成员国之一。越南则在1995年,缅甸和老挝在1997年加入东盟,柬埔寨在1999年成为其成员国之一。现在,东盟已成为代表东南亚10国的组织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谈判后,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也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2002年11月4日,东盟十个国家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目标是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环境,扩大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于2010年建成。在2004年11月29日,中国与东盟十个国家签署了《货物贸易协定》与《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确定货物的关税削减贸易方式的内容、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四阶段是自贸区升级版的建设阶段(2016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的协议于2016年7月1日开始生效,作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新平台,将有效提升FTA,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持续上升,也有利于中国与东盟更紧密的经济关系的形成。因此,基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现状,本文采用GTAP模型和UNCOMTRADE数据库来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增长的影响。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中国和东盟自贸区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东盟十国的增长与出口格局,东盟国家大背景以及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的分析。然后,分析了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变化趋势。采用1995-2016年间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数据,基于UNCOMTRADE中SITC分类数据,研究了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本章将商品分为动植物油脂及蜡、饮料及烟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未分类的其他商品、非食用原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杂项制品等十大类主要贸易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竞争和互补性,分析了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商品贸易比较优势、商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结合度的变化趋势与规律。第五章引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对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在设计的三个模拟情景下,(S1:中国-东盟取消货物贸易关税,S2取消货物贸易关税以及贸易便利化,S3:中国-东盟取消货物贸易关税和贸易便利化以及铁路建设)分别分析其他国家进口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中国进口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口关税、中国与东盟国家货物贸易通关时间与成本、中国与东盟国家实际进口关税与进口时间关税、中国与东盟国家实际出口关税与出口时间关税、对GDP的影响、各国国民福利的影响、对各国总进口的影响、对各国总出口的影响、对各国产业产出的影响、对产业进口的影响、对产业出口的影响等等。

王月朔[10](2018)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减让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中国开始与东盟国家探讨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设想,此想法一经提出,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并且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标志着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诞生,中国与东盟进入全面零关税时代。2015年11月22日,中国与东盟十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此举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入了提质升级的关键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为从多角度探索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关税减让对双方经贸关系的影响效果,本文查阅整理了大量相关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详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同时,考虑到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进口和出口两种思路,受自贸区理论中“单国模式”分析法的启发,本文将分析角度限定为中国对东盟关税减让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分析,进而探讨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贸易合作的优化方向。通过对我国对东盟进口关税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关税减让在总体下降的趋势下会因国家内部和外部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同时,我国对东盟国家的进口贸易额受关税减让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体化差异,从贸易效应和受惠程度两个角度看,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关税减让对贸易刺激作用十分不明显的国家,如文莱;第二类,关税减让对贸易刺激作用明显且出口国受惠程度较高的国家,如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第三类,关税减让对贸易没有明显刺激作用但出口国受惠程度较高的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第四类,关税减让对贸易刺激作用明显但出口国受惠程度不高的国家,如越南。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修正的贸易引力模型对关税减让效果从两个维度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本文构建了包涵引力模型基础变量(GDP、人均GDP、距离等)以及主要解释变量(关税税率)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120个国家1996-2015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并且经过分析发现关税减让会对中国进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随后,本文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将东盟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关税减让对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贸易的影响效果并不稳定。

二、从“早期收获”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双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早期收获”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双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削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税选择问题研究
    2.2 有关关税削减效应研究
    2.3 中国-东盟自贸区相关研究
        2.3.1 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研究
        2.3.2 有关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政策研究
        2.3.3 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效应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特点与降税趋势分析
    3.1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的历史与现实
        3.1.1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背景与发展进程
        3.1.2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3.2 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安排
        3.2.1 “早期收获”产品的减税计划
        3.2.2 正常产品的减税计划
        3.2.3 敏感产品减税计划
    3.3 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特点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4.1 关税削减对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的影响
    4.2 关税削减对中国从东盟10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4.2.1 中国从东盟老成员国进口贸易影响分析
        4.2.2 中国从东盟新成员国进口贸易影响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效应实证分析
    5.1 模型以及变量介绍
        5.1.1 关于贸易引力模型
        5.1.2 实证分析变量介绍
    5.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削减对我国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关于模型构建
        5.2.2 数据统计分析
        5.2.3 检验结果与回归分析
    5.3 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削减对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5.3.1 关于模型构建
        5.3.2 检验结果与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更深层次合作的建议
        6.2.1 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新方向
        6.2.2 注重国家异质性,探索贸易增长新方式
        6.2.3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博览会外交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东盟博览会外交功能的研究
        (三)关于东北亚博览会功能的研究
        (四)关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研究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结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阐释
    一、次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与次区域的概念
        (二)次区域合作的内涵与目标
        (三)影响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层面
        (四)次区域合作存在的优势分析
    二、次区域合作理论视角下的博览会
        (一)博览会的内涵与特点
        (二)博览会与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性
        (三)博览会推进次区域合作的特殊性
    三、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定位
        (一)促进次区域繁荣与发展
        (二)形成次区域合作的共识
第二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动力
    一、东北亚博览会功能发挥的次区域基础
        (一)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具备地缘基础
        (二)东北亚区域国家存在比较优势
        (三)东北亚国家历史文化联系紧密
    二、弥补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不足
        (一)降低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脆弱性
        (二)缓和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离散性
        (三)弱化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低效性
    三、中央政府及次国家政府的合力推动
        (一)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助力
        (三)次国家政府主动性的发挥
第三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功能展现
    一、打造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新平台
        (一)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发展的内涵
        (二)达成增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共识
        (三)推动了东北亚国家首脑外交
    二、促进东北亚次区域的经贸合作
        (一)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地缘经济合作
        (二)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家政府间合作
        (三)扩大中国在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力
    三、丰富东北亚次区域国家交流方式
        (一)推动东北亚国家间的科技外交
        (二)促进东北亚国家间的城市外交
        (三)增进东北亚国家间的公共外交
第四章 东北亚博览会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东北亚博览会与东盟博览会的比较分析
        (一)区域自贸区依托的缺位
        (二)博览会间同质化的竞争
        (三)达成次区域合作协议权威性的差异
        (四)次区域合作机制化的缺失
    二、制约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内部因素
        (一)东北亚博览会机制亟需完善
        (二)博览会支撑性产业发展不足
        (三)厘清推进博览会的央地关系
    三、制约东北亚博览会发挥功能的外部因素
        (一)东北亚与会国利益诉求的差异
        (二)东北沿边地区开放开发程度低
        (三)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第五章 完善东北亚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功能的实施路径
    一、借鉴东盟博览会经验推动东北亚博览会发展
        (一)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制度化发展
        (二)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市场化发展
        (三)实现东北亚博览会合作化发展
    二、完善东北亚博览会促进次区域合作的条件
        (一)超越博览会会展经济的局限
        (二)推动建立次区域跨国合作区
        (三)提升吉林省沿边地区开放水平
    三、夯实东北亚博览会的次区域依托
        (一)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
        (二)对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
        (三)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四)加强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贸易增加值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相关理论
        一、贸易增加值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理论机制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关于中国和东盟贸易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三、关于贸易增加值与经济联动的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章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一节 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
        一、货物关税减让
        二、服务贸易承诺
        三、投资便利化
    第二节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统计性分析
        一、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
        二、中国-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三、中国-东盟的增加值贸易强度
第四章 贸易增加值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
    第一节 模型及变量
    第二节 实证检验
        一、双向固定效应的检验
        二、系统GMM动态的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中介效应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国际税收协调的内涵
        二、国际税收协调的原则
        三、国际税收协调的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依据
        一、国际间经济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区域间存在关税同盟的形式
        三、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存在博弈关系
    第三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效应
        一、国际税收协调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二、国际税收协调的FDI流动效应
        三、国际税收协调的福利效应
    第四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现实价值
        一、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二、约束有害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
        三、防止国际逃避税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考察
    第一节 东盟的社会经济与发展
        一、东盟的社会经济
        二、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演进
        三、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历史关系
        一、山水相连和隔海相望的邻邦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
        三、华人文化和华人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状况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实践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制度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税制结构比较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所得税比较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流转税比较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协调现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成果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协调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制度协调的内容及形式单一
        二、成员国之间税收协定尚未完全覆盖
        三、成员国之间税收合作程度低
        四、成员国之间税收协调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关税协调对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二、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贸易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对自贸区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二、税收因素影响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国际区域间税收协调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欧盟税收协调的经验
        一、关税协调的全面实现
        二、间接税协调的较快发展
        三、直接税协调的探索与推进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经验
        一、《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税收协调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税收协调
        三、自由贸易区各国双边税收协调
    第三节 国际区域间税收协调的经验启示
        一、区域内各成员国有明确的合作目标
        二、由超国家的专门机构负责区域税收协调
        三、在区域经济体内部进行税收协调有法律依据
        四、区域税收协调建立有利益补偿机制
第六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税收协调的总体思路
        一、税收协调的原则
        二、路径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税收协调的途径
        一、加快税收协定的谈签与内容完善
        二、建立区域性税收协调组织机构
        三、完善区域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
        四、建立区域内税收利益补偿机制
    第三节 推动我国深化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税收协定条款内容,构建国际税收协定网络
        二、完善涉外税收制度,接轨国际税收惯例
        三、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强化涉外税收管理能力
        四、重视和加强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与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三、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不足
第一章 战略对接概念辨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战略对接基本内涵
        一、主体是主权国家
        二、客体是国家间的经贸竞争与合作
        三、支撑客体是政治、安全与文化等领域
        四、目标是实现国家发展收益最大化
        五、支撑目标是实现世界发展收益最大化
    第二节 战略对接类型与形式
        一、主要类型
        二、具体形式
    第三节 战略对接基础与条件
        一、合作共赢是重要基础
        二、大国推动是核心关键
        三、早期收获是先期动力
        四、制度机制是保障
    第四节 战略对接相关理论辨析
        一、管理学合作竞争领域中的理论渊源
        二、国际分工中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支撑
        三、全球价值链及生产网络的理论动能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拓展
        五、国际关系学中战略竞合应用
    第五节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反思
        一、现实主义理论反思
        二、自由主义理论反思
        三、建构主义理论反思
        四、安全范式理论反思
    小结:国际新秩序需要竞争中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 战略对接理论框架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内涵界定
        一、对接属于竞争中合作的“高阶“形式
        二、对接是主动合作的行为
        三、对接贯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四、对接属于开放地区主义
        五、对接是磨合调适的动态过程
        六、对接的动力来自于共同利益的创造和合理分配
    第二节 阶段划分
        一、战略评估与决策
        二、战略实施与反馈
        三、战略互动与调适
    第三节 动力因素
        一、国家安全
        二、国家利益
        三、观念文化
    第四节 机理模型
        一、机理分析
        二、两层次模型
        三、推演模型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历史推演
    第一节 历史渊源及地缘捆绑
        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二、中国与东盟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三、地缘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四、地缘次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第二节 政治互信
        一、1949-1955年初步奠定基础阶段
        二、1955-1965年快速发展阶段
        三、1965-1980年徘徊发展阶段
        四、1980-1997年反弹突破阶段
        五、1997年-今全方位合作新时期
    第三节 安全合作
        一、军事顾虑担忧与合作意愿并存
        二、非传统安全合作具备广泛共同利益
    第四节 经贸与互联互通
        一、经贸投资合作快速增长
        二、对接机制不断加强
        三、互联互通合作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
        四、互联互通对接机制与平台不断完善
    第五节 文化观念
        一、文化温和型
        二、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约束型
        四、文化自然性
    小结:基于竞争合作发展历史与动力体系
第四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践分析
    第一节 评估与决策分析
    第二节 实施与反馈分析
        一、国家元首引领
        二、国家外交引导
        三、智库技术推进
        四、市场合作实施
    第三节 互动与调适分析
        一、国家间达成开放包容共识与共建共商共享渠道
        二、构建企业间合法务实共赢合作的市场机制
        三、全领域推进形成全面互动支撑保障体系
        四、联合制定并提升可持续的双多边规则体系
    第四节 外部应对分析
        一、政治和安全领域
        二、经济和贸易领域
        三、区域合作领域
        四、文化等其他领域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趋势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发展趋势
        一、回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应对全球普遍危机与挑战的共同努力
        三、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国家互动模式
        四、顺应人类命运更加紧密相互共生共存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发展挑战
        一、各国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
        二、国家间包容与合作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节
        四、外部介入与影响
    第三节 政策思考
        一、增强战略意图错位协同,提升对接动力因素契合度
        二、增强信息表达传递效率,提升对接互动信息对称度
        三、共商共创收益增量,培育良性和可持续对接主动力
        四、拓展对接利益结合点,提升内部对接动力
        五、有效应对影响因素,降低对接的外部干扰
        六、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加强对接高层级稳定性
        七、强化国际规则塑造,构建开放地区主义秩序环境
        八、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向命运共同体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研究 ——贸易效应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结构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1.3.1 研究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类型
    2.2 自由贸易区理论概述
        2.2.1 自由贸易区理论概述
        2.2.2 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与贸易效应的研究综述
        2.3.2 有关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综述
        2.3.3 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其主要内容
    3.1 建设的历史进程
        3.1.1 建设前期
        3.1.2 建设期间
        3.1.3 全面建成后
    3.2 主要内容
        3.2.1 货物贸易合作
        3.2.2 服务贸易合作
        3.2.3 投资合作
        3.2.4 其他领域合作
    3.3 小结
第4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背景、内容与障碍
    4.1 升级版的环境与背景
        4.1.1 升级版提出的背景
        4.1.2 升级版的必要性
        4.1.3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现状
        4.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升级版的影响
        4.1.5 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现状
        4.1.6 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对升级版的影响
    4.2 升级版的现状与内容
        4.2.1 升级版的现状
        4.2.2 升级版的主要内容
    4.3 升级版面临的挑战
        4.3.1 经济方面
        4.3.2 政治方面
        4.3.3 国情方面
        4.3.4 合作机制方面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5.1 双边贸易整体发展现状分析
    5.2 若干贸易指标分析
        5.2.1 贸易增速变化分析
        5.2.2 贸易比重变化分析
        5.2.3 贸易平衡变化分析
        5.2.4 贸易结构变化分析
        5.2.5 贸易竞争性分析
        5.2.6 贸易互补性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6.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6.2 贸易引力模型的设定
    6.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贸易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贸易效应模拟实证分析
    7.1 GTAP模型的理论基础
    7.2 GTAP模拟情境设定
        7.2.1 国家(地区)与行业设定
        7.2.2 情境模拟设定
    7.3 升级版贸易效应模拟实证分析
        7.3.1 对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的影响
        7.3.2 对各国家(地区)贸易的影响
        7.3.3 对各国家(地区)各行业产出的影响
        7.3.4 对各国家(地区)各行业贸易的影响
    7.4 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快升级版的落实及内容的完善
        8.2.2 推进双方发展战略协调与对接
        8.2.3 扩大双方经贸合作的规模
        8.2.4 设立秘书处及优化现有的合作机制
        8.2.5 加强政治互信
        8.2.6 强化社会文化和民间交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历程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措施
    (一) 贸易促进措施
        1.货物贸易
        2.服务贸易
    (二) 投资促进措施
    (三) 基础设施建设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经济影响与减贫渠道
    (一) 贸易方面
    (二) 投资方面
四、中国-东盟各成员国的减贫效应
五、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
六、结论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历程
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措施
    (一) 贸易促进措施
        1.货物贸易
        2.服务贸易
    (二) 投资促进措施
    (三) 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经济影响与减贫渠道
    (一) 贸易方面
    (二) 投资方面
中国—东盟各成员国的减贫效应
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
结论

(9)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念综述
    2.1 贸易自由化理论发展述评
        2.1.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3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线路考察
    3.1 CAFTA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
    3.2 东盟六国的增长与出口格局综述
        3.2.1 东盟六国的大背景
        3.2.2 东盟五国的出口构成变化
    3.3 概述CLMV国家出口模式和生长
        3.3.1 CLMV国家的背影
    3.4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变化趋势分析
    4.1 中国对东盟的商品进口贸易
    4.2 中国对东盟的商品出口贸易
    4.3 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4.4 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指数(TCI)分析
    4.5 中国与东盟贸易结合度指数(DTC)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
    5.1 GTAP MODEL多国贸易分析;贸易分析模型简介
    5.2 中国-东盟自贸区情景设计
    5.3 模拟情景结果
        5.3.1 关税削减情景(S1情景)
        5.3.2 贸易便利化情景(S2情景)
        5.3.3 中国-东盟铁路建设情景(S3情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
    6.3 中国-东盟取消双边货物贸易关税(S1情景)
    6.4 中国-东盟取消双边货物贸易关税、同时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S2情景)
    6.5 促进中国-东盟铁路建设(S3情景)
    6.6 政策建议
        6.6.1 参与区域生产网络的一体化
        6.6.2 东盟国家政府应当采取新政策
        6.6.3 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6.6.4 妥善解决区域内的政治矛盾,促进区域内国家的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6.6.5 加速中国-东盟贸易构造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结构转化
        6.6.6 逐步减少商品贸易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
        6.6.7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国-东盟铁路建设以及湄公河航运通道建设
        6.6.8 自贸区建设要关注不同国家的切实利益,利用亚投行等国际发展机制对可能受损的国家建立补偿激励机制
        6.6.9 进一步继续扩大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减让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研究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2.1.2 关税同盟理论与自由贸易理论
    2.2 关税相关理论
        2.2.1 关税的含义及分类
        2.2.2 关税减让含义及国际原则
第3章 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减让模式及降税趋势分析
    3.1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历史与现实
        3.1.1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背景与发展进程
        3.1.2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3.2 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模式梳理
        3.2.1 早期收获产品的降税模式
        3.2.2 正常产品的降税模式
        3.2.3 敏感产品的降税模式
    3.3 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趋势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减让对进口贸易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4.1 关税减让对东盟贸易总量影响分析
    4.2 关税减让对东盟十国贸易影响分析
        4.2.1 东盟老成员国贸易影响分析
        4.2.2 东盟新成员国贸易影响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减让效果实证分析
    5.1 基础理论与实证变量介绍
        5.1.1 引力模型理论简介
        5.1.2 实证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关税税率对我国进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构建与基本假设
        5.2.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回归结果与实证分析
    5.3 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减让对贸易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构建与基本假设
        5.3.2 回归结果与实证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及原因分析
    6.2 中国与东盟加深贸易合作的相关建议
        6.2.1 创新发展形式,助力中国东盟贸易新增长
        6.2.2 注重国家个体差异,促进各国贸易稳步增长
        6.2.3 以信息化推动中国东盟贸易合作新升级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早期收获”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双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削减效应研究[D]. 刘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东北亚次区域合作中的功能研究[D]. 张松梅. 吉林大学, 2020(08)
  • [3]贸易增加值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杨永勤.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D]. 符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5]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D]. 段涛. 云南大学, 2019(09)
  • [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研究 ——贸易效应与发展前景[D]. 黄伟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A]. 余淼杰,高恺琳. 《国际货币评论》2018年第三季度合辑, 2018
  •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和减贫效应[J]. 余淼杰,高恺琳. 国际经济评论, 2018(04)
  • [9]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努努凯. 广西大学, 2018(12)
  • [10]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减让效果评价[D]. 王月朔. 上海海关学院, 2018(07)

标签:;  ;  ;  ;  ;  

从“早期收获”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共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