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一、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论文文献综述)

薛祯[1](2021)在《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文中提出

陈天社,邢文海[2](2021)在《巴以百年冲突的多视角解读——兼评《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文中研究说明冲突是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百年交往史的主线与基本特征。巴以自身因素与国际因素是国内外学界解读巴以冲突的传统视角。历史与宗教是解读巴以冲突的两个基本维度,民族叙事是新视角。无论是对一百余年来的巴以交往史,还是对两族冲突本身,巴以的民族叙事几乎都是迥异,甚至对立的。除此之外,也有从普通民众视角来解读巴以冲突,即着重考察普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体会与感受。迥异的民族叙事是巴以冲突的表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巴以两种民族主义的对立。迥异的民族叙事这一视角过于偏颇,也不完全符合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交往的历史事实与现实。从长远来看,两国方案仍为巴以冲突最可能的解决方案。

彭颖达[3](2020)在《区域不稳定结构视角下的耶路撒冷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一分在世界其他地方”1。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是超过世界一半人口的精神家园,这里既古老又现代,不同文明与民族在这里相融合。1947年,联合国一份分治决议将耶路撒冷置于国际社会的管理之下,第二年便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西区,约旦占领耶路撒冷老城和东区。1967年“六五”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单方面宣布耶路撒冷为其不可分割的首都。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正式公开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于次年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搬迁至耶路撒冷。虽然美国此举得到了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的效仿,但是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大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均表示反对。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矛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时至今日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目前在巴以冲突的研究领域,多采用国外学者的国际关系理论,运用中国学者的中东关系理论进行研究的较少。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中东研究室主任王京烈先生在进行多年中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不稳定结构理论,认为主要有三大要素影响着中东地区,从而导致中东地区始终处于复杂纷乱的状态之下。这三大要素分别是:大国在中东地区的争夺和影响;处在转变时期的中东社会;中东地区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本文中,笔者从王京烈先生提出的区域不稳定结构出发,深入剖析三大要素分别对耶路撒冷主权归属问题的影响,最后在回顾中东和平进程的基础上,分析耶路撒冷现状,运用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该理念所包含的五大核心内涵出发,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可行性,对耶路撒冷的前景做出展望。

张晶[4](2020)在《伊拉克与以色列关系研究(1948-2003年)》文中提出伊拉克和以色列都是在中东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两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本文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止,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伊拉克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整体上看,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段时期内两国关系曾出现过一度缓和,但这种缓和短暂且表面化。从长远来看,未来两国关系充满一定的变数。研究这一时期伊以外交关系具有重大价值。具体来看,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伊拉克和以色列关系的表现,首先对历史上的伊拉克和犹太人关系进行了简要回顾,接下来主要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三方面分析伊拉克和以色列两国关系紧张的表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伊拉克和以色列两国关系长期紧张的原因。首先是宗教因素。宗教与族群问题是导致两国关系不和的一个基础。其次是民族主义因素。伊拉克坚持的泛阿拉伯主义与以色列奉行的犹太复国主义和大以色列主义相互碰撞。再次是国家政党政治因素。奉行泛阿拉伯主义的伊拉克各政党和以色列激进的各政党都过分强调自身国家的利益,从而有助于激化彼此之间的矛盾。最后,两国关系的长期紧张也离不开域外大国因素——美国与苏联的干涉。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两国关系长期紧张带来的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伊拉克、以色列和阿以关系。第四部分对伊以两国关系进行前景展望。伊拉克战争后,由于伊拉克处于内忧外患中,中东地区局势也极不稳定,致使未来两国关系走向存在一定变数。

王紫叶[5](2020)在《近代《大公报》巴勒斯坦问题报道研究(1936-1949)》文中研究指明早在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之时,巴勒斯坦问题就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至今,巴勒斯坦问题仍旧是各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重要议题,从近代起我国媒体就已经开始了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报道,近代中国同巴勒斯坦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同样面临着内部的矛盾冲突与外部的强权侵略。即使是在国内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我国媒体仍然坚持着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报道。我国近代媒体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报道状况以及立场如何?带着这份好奇,笔者选择了《大公报》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报道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呈现、议题的选择和社评等几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在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呈现上,《大公报》在报道数量、体裁、来源、标题、主题几个方面,突出了问题的严峻性,即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历经着动荡起伏,但是报道并未受到影响,及时地让国内受众了解到巴勒斯坦问题的近况。在议题选择上,《大公报》考虑到国际环境、巴勒斯坦地区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集中在了冲突议题和责任议题的报道上,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了近乎全面的观察。在社评的讨论中,随着巴勒斯坦问题的演进变化,分析逐渐深入,展现了当时有着同样历史遭遇的中国社会的民族认同。并且在巴勒斯坦问题发展的不同时期,社评有着不同的讨论重点: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初步了解、讨论巴勒斯坦问题的如何解决、对强权政治和联合国的批判。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大公报》真实客观地记录了近代巴勒斯坦问题的演化过程,是近代巴勒斯坦问题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大公报》不仅展现着专业态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声音。虽然有一定比例的消息报道来源于国外媒体,但《大公报》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选择和把关,努力打破西方媒体霸权,坚持非东方主义的报道模式。在讨论分析中,展现着综观问题全局的客观眼光和站在弱者角度的超凡同理心。虽然存在缺乏人文主义关怀这一点不足,但总体来说,对《大公报》巴勒斯坦问题报道的研究,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新闻学角度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路浩[6](2020)在《约旦国王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文中认为巴勒斯坦问题贯穿了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Hussein Ibn Talal)的一生,二者密不可分。侯赛因国王处理巴以冲突温和而务实,一直在巴勒斯坦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管理约旦河西岸35年,是抵抗以色列侵略的中坚力量。侯赛因的外交政策也围绕着巴勒斯坦问题展开,他同时交好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国家,既保证了约旦的稳定发展,还多次打破和谈僵局,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第一章叙述了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根源,对于侯赛因祖父阿卜杜拉一世兼并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进行了详尽描述,从宗教和地理上说明分析了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渊源。第二章,对于侯赛因在历次中东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论证分析。第三章写明了侯赛因在约旦河西岸问题中的历史地位,对于侯赛因在约旦河西岸问题上的多次尝试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就侯赛因与巴解组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也叙述了哈马斯和侯赛因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就侯赛因和英美优势互补,互相利用的依附关系进行了阐述,侯赛因周旋于英美之间,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支点,获取英美的关注和支持。由于和英美的特殊关系,侯赛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是英美的代理人,提高了侯赛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话语权,提高了约旦在中东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迫使侯赛因时时刻刻注意与强国联合,这既保证了约旦的生存,也使巴勒斯坦问题中英美的大国意志得以体现。侯赛因是巴勒斯坦问题绕不过去的一环,侯赛因也是中东和平的必经之路。侯赛因先期和以色列的沟通和合作为阿以和平做出了先期探索。侯赛因国王受其祖父被刺杀的影响,面对巴勒斯坦问题时极其谨慎小心。侯赛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温和和现实主义态度是符合英美大国利益的,也是最符合现实的。由于侯赛因与阿拉伯世界、英美、以色列都保持友好关系,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游走于大国之间,利用穿梭外交,联合英美对以色列施压,遏制以色列的侵略势头。侯赛因还提出各种和谈方案,与以色列高层秘密对话,为《华盛顿宣言》的签订奠定了基础。纵观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一生,他经历了巴勒斯坦问题最风云激荡的半个世纪,深度参与了巴以冲突的所有重大事件。约旦处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斗争的最前沿,位于阿以冲突的最核心地带,“和以色列拥有最长的边界线,在最敏感的位置。”每一次巴以冲突都会直接关系到约旦国家的安全,因此侯赛因对于巴勒斯坦问题格外敏感。侯赛因执政时期,就其处理巴勒斯坦问题而言,“其作用在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中举足轻重,丝毫不容忽视。”

赵文亮,陈锐[7](2020)在《美国巴以冲突双重政策与中东反美恐怖主义》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美国在处理巴以冲突问题上刻意偏袒甚至以多种方式支持以色列,无视和拒绝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益,忽略其合理诉求并拒不承认巴解组织。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双重标准政策导致了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异常严重,由反美主义最终演化为反美恐怖主义。中东反美恐怖主义表现为中东地区一些阿拉伯人对美国抱有深刻的反感与敌视,把美国视为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并对美国海外甚至本土的机构、人员、设施等进行报复性的恐怖主义活动。

刘紫菡[8](2020)在《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母语教育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教育是综合语言学和教育学的社会学科和议题,同时其发展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性。旧巴勒斯坦地区(现以色列、巴勒斯坦)坐落于新月沃地,是历史悠久的阿拉伯文明发祥地,阿拉伯语语言教育有着极高的重要性。而在巴以分治之后,阿拉伯语语言使用状况因政治主导权的迁移发生剧变。在以阿拉伯人的母语教育更是深受语言和教育两方面调控因素而展现巨大变化。通过爬梳历史,厘清在以阿拉伯人的语言使用背景和母语教育的发展状况,以此为基础,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在以阿拉伯人的语言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思考其中最为根本的是哪些因素,进而作出大趋势的预判,并提出在以阿拉伯人的语言教育模式的前景探析和政策性建议。

贾龙阳[9](2019)在《法塔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塔赫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阿拉伯语的英译转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代表巴勒斯坦利益的政治组织。1956年,法塔赫由亚西尔·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青年在埃及筹建,1959年正式成立于科威特。成立之初,法塔赫坚持组织独立性,主张武装斗争是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唯一方式。1965年,法塔赫正式开始对以武装斗争,这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陷入低谷时的应激反应,也是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有失公允的必然结果。在开展对以武装斗争后,法塔赫组织规模迅速增加,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法塔赫于1967年加入并迅速成为第一大政治派别。1968年,法塔赫在卡拉梅战役中以弱胜强,重创入侵的以色列军队,在提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低迷士气的同时,自身国际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高。1969年,法塔赫赢得巴解组织内部选举,阿拉法特成为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自此,法塔赫的方针政策正式成为巴解组织的信仰纲领和行为准则。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法塔赫影响力不断扩展的背后,隐含的是组织内部矛盾的凸显、政治分歧加剧以及盲目自信等危机,而在这些危机掩盖下频繁干预他国主权的越轨行为,使阿拉伯国家与法塔赫的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引发与约旦的流血冲突,法塔赫因此遭遇重挫。面对内外压力,法塔赫选择借助恐怖主义手段摆脱困境,相继发动或参与多起针对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但是,投入与产出成反比的恐怖主义,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法塔赫在借助恐怖主义手段获得一定关注的同时,阿拉伯国家的猜忌、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以色列更为猛烈的报复接踵而至,法塔赫由此失去的不仅是外界的信任和内部的民心,还有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正义性,而这也成为日后法塔赫在巴以问题中合法地位和话语权屡遭质疑的重要原因。在践行恐怖主义的同时,法塔赫并没有吸取与约旦反目成仇的经验教训,非但没有找到一条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谐相处之道,反而变本加厉地忽视和干涉他国内政,参与和激化地区矛盾,最终引发黎巴嫩内战。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生存环境更加恶劣,阿拉伯国家对其猜疑顾忌之心更重,自身国际形象更因此一落千丈。暴力活动的持续威胁,促使以色列在1982年发动旨在消灭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黎巴嫩战争,而这场战争也使法塔赫受到毁灭性打击,组织结构濒于崩溃,对以政策被迫转向缓和。1987年,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爆发反抗以色列暴政的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这场大起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仅迫使以色列重新正视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诉求,还使陷于困境的法塔赫重获新生。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巴勒斯坦于1988年宣布建国。进入199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巴以问题走向政治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契机。法塔赫顺应历史潮流,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使政治解决巴以问题成为双方乃至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使在中东地区盛行多年的恐怖主义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更为以和平方式解决世界其他地区宗教、领土、民族争端提供了最真实的范例和最良好的佐证,从而掀开了巴以和平进程新的篇章。同时,《奥斯陆协议》也推动了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建立,巴勒斯坦人在建立实体国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巴以矛盾根深蒂固,巴勒斯坦内部关于对以政策始终存在分歧。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的强势崛起,导致法塔赫的内政外交政策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加之以色列右翼政府的重新上台,进而引发巴以和平进程再度瘫痪。2004年,阿拉法特病故,面对权力真空,法塔赫各派势力迅速展开博弈。这种政治内耗,不仅严重制约了组织本身的发展,还使法塔赫在与哈马斯角逐巴勒斯坦最高权力的议会斗争中频遭失败,巴勒斯坦政治格局也由此受到更多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影响。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导致法塔赫的国际国内形象严重受损,削弱了法塔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伴随着外交话语权的丧失,法塔赫在与以色列的外交斗争中更显颓势,加之国际局势的纷繁复杂,法塔赫以及巴勒斯坦的未来更加堪忧。国际社会与法塔赫的历史以及巴以问题的走向息息相关。美国在巴以问题上长期奉行双重标准,巴以问题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输出意识形态和美国式价值观的最好媒介,加之国际格局的变迁乃至总统个人好恶,都使美国巴以政策缺乏公平性和稳定性,也严重损害了美国与法塔赫的关系。苏联在法塔赫发展过程中曾扮演同盟者的角色,但苏联对法塔赫的援助往往带有政治附加条件,目的是与美国争夺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这种利己主义倾向明显的外交政策成为苏联与法塔赫关系的最大隔阂。中国与法塔赫既有蜜月期,也有冷战期,但总体而言,双方关系整体向前的趋势并未改变,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继续支持法塔赫正义事业的同时,也在巴以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阿拉伯前线国家在历史上曾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做出贡献,但这些国家为自身利益干涉法塔赫和巴以问题的做法,始终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曾扮演冲突“制造者”的角色,但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联合国开始扮演巴以冲突“调停者”与和谈“促进者”的角色,不断改善同法塔赫的关系,联合国也由此成为当今巴以问题不可或缺的外部推手,也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巴以问题仲裁核心。欧洲国家曾是美国巴以政策的跟随者,但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欧盟巴以政策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与法塔赫的关系也持续改善,特别是对巴勒斯坦民生问题的关注,为巴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罗星欣[10](2019)在《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以色列着名的政治哲学家阿维沙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在《体面社会》(The Decent Society)一书中,从社会非正义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体面社会的理论。玛格利特认为体面社会的核心原则是社会制度不羞辱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以“不羞辱”为出发点,关注制度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力图在制度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一种理想的社会伦理规范,即通过“不羞辱人”去构建一个体面社会。玛格利特的“体面社会”理论不仅对解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正义和羞辱现象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事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借鉴意义,所以,有必要对玛格利特的“体面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基于此,本论文的研究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玛格利特提出“体面社会”理论的原因,主要包括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的思想渊源以及玛格利特的个人经历等。鉴于玛格利特有生活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边界的生活经历,了解到巴以冲突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意识到荣誉和羞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所以他认为追求体面社会的理想已经十分紧迫。玛格利特的“体面社会”理论还受到了许多哲学理论的影响,奥威尔社会主义关于平等的人类社会思想推动了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对个人自由平等的强调;罗尔斯对分配正义的关注促进了玛格利特对个人基本权利的关注;霍耐特关于“人类尊严的承认是社会正义的中心原则”直接影响了玛格利特的“体面社会”理论。由于玛格利特相信抑恶和扬善之间极不对称,并且玛格利特认为体面社会的第一原则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所以他认为消灭羞辱比表示尊重更加重要。第二部分梳理并总结了“体面社会”理论的定义及其相关的概念。“羞辱”作为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的起点,“体面社会”理论主要是围绕“不羞辱”、“权利”以及“荣誉”的概念展开的,因此玛格利特将体面社会定义为是不羞辱人的社会、不侵犯人们权利的社会和给予人们荣誉的社会。要想厘清“体面社会”的概念,必须要将其与相关的“文明社会”、“正义社会”和“福利社会”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玛格利特认为文明社会不一定是体面社会,因为文明社会作为一个微观伦理道德观念,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体面社会作为一个宏观伦理道德观念,则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正义状况。正义社会与体面社会也不尽相同,正义社会与体面社会都关注分配问题,但正义社会关注的是基本物质的分配,而体面社会关注的是如何分配权利才不会使人民感到羞辱。玛格利特认为福利社会不是体面社会,因为福利社会带有羞辱人的性质。第三部分梳理概括了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三个方面。个体处在社会之中,个体的生产生活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体唯有树立互不羞辱的思想意识、遵循自由平等的行为准则以及避免个人隐私的侵犯才能为体面社会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社会通过制度、道德、伦理等规范将个体纳入其中,并通过体面的社会制度来保证个体获得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使得社会处于平稳的发展中,从而促使体面社会的实现。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将个人意志与社会规范集中在一起,力图调节个体间的矛盾,创造和谐的体面的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国家的尊严和社会的体面。第四部分通过对前文的反思,分析了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的贡献、不足以及对目前中国的现实意义。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为解决福利社会羞辱性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为正义批判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并且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和问题域。对于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的不足,我们需要进行反思。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看,玛格利特的“体面社会”理论忽视了人的存在的物质性,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强调,并且体面社会理论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实现起来具有困难性。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对于目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解决城市新移民市民化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2)巴以百年冲突的多视角解读——兼评《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读巴以冲突的传统视角
    (一)历史与宗教因素
    (二)国际因素
        1.英国、美国、苏联等大国的深度介入。
        2.中东地区大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介入。
二、迥异的民族叙事:巴以冲突阐释的新视角
    (一)对巴以百年交往的迥异叙事
    (二)对巴以冲突叙事的对立
三、普通民众视野下的巴以冲突
    (一)巴以普通民众看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和1967年“六·五”战争
    (二)占领下的普通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阿拉伯公民
四、余 论

(3)区域不稳定结构视角下的耶路撒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致谢
绪论
    1.理论依据
    2.研究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新贡献
第一章 耶路撒冷历史回顾
    第一节 公元7世纪之前的耶路撒冷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耶路撒冷与十字军东征
        1.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耶路撒冷
        2.十字军东征
    第三节 以色列国成立后的耶路撒冷争夺战
第二章 三大要素导致的区域不稳定结构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社会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1.美国干预
        2.联合国决议
    第二节 区域内部矛盾冲突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1.民族宗教冲突
        2.政治经济利益冲突
    第三节 中东部分国家社会转型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1.埃及社会转型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2.沙特社会转型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3.叙利亚社会转型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第三章 耶路撒冷问题展望
    第一节 中东和平进程回顾
    第二节 耶路撒冷现状
    第三节 耶路撒冷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4)伊拉克与以色列关系研究(1948-2003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不足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第一章 伊以关系的表现
    一、伊拉克和犹太人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伊拉克犹太人缘起
        (二)伊拉克建国前的犹太人
        (三)伊拉克建国后的犹太人
    二、政治方面
        (一)伊拉克拥护泛阿拉伯主义
        (二)民族问题
    三、经济方面
        (一)经济封锁
        (二)石油禁运
    四、军事安全方面
        (一)阿以冲突
        (二)两伊战争
        (三)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事件
        (四)海湾战争
        (五)伊拉克战争
第二章 伊以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宗教与族群问题
        (一)伊斯兰教与犹太教的纠葛
        (二)族群问题
    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因素
        (一)伊拉克泛阿拉伯主义
        (二)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和大以色列主义
    三、国家政党政治
        (一)伊拉克国家政党政治
        (二)以色列国家政党政治
    四、域外大国的干涉
第三章 伊以关系的影响
    一、对伊拉克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二、对以色列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二)经济方面
    三、对阿以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伊以关系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近代《大公报》巴勒斯坦问题报道研究(193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六、样本选取
    七、创新点
第一章 近代巴勒斯坦问题及《大公报》报道
    1.1 近代巴勒斯坦问题由来
    1.2 《大公报》巴勒斯坦问题报道的呈现
        1.2.1 报道数量:与巴勒斯坦局势密切相关
        1.2.2 报道体裁:涵盖两大类型
        1.2.3 报道来源:来源众多
        1.2.4 报道标题:一针见血
        1.2.5 报道主题:突出阿犹矛盾严峻性
第二章 巴勒斯坦问题报道议题分析
    2.1 冲突议题
        2.1.1 阿犹冲突是巴勒斯坦问题报道的首选内容
        2.1.2 强权矛盾是巴勒斯坦问题报道的重要部分
    2.2 责任议题
        2.2.1 英美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责任
        2.2.2 联合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调节
第三章 巴勒斯坦问题社评研究
    3.1 巴勒斯坦问题社评发展及其总体特征
        3.1.1 社评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关注
        3.1.2 社评总体特征
    3.2 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初步解读(1938 年-1939 年)
        3.2.1 置于二战前混乱的背景下进行讨论
        3.2.2 巴勒斯坦问题的复杂性
    3.3 巴勒斯坦问题如何解决(1946 年-1947 年)
        3.3.1 分析巴勒斯坦问题原因
        3.3.2 提出关于巴勒斯坦问题解决的看法
    3.4 对强权政治和联合国的批判(1948 年-1949 年)
        3.4.1 问题恶化的必然:对英美强权的批判
        3.4.2 联合国的任人宰割使巴勒斯坦问题严峻
第四章 历史价值与不足
    4.1 对议题的选择与把关
        4.1.1 超前的媒介意识:努力打破西方媒体霸权
        4.1.2 坚持非东方主义的报道模式
    4.2 社评中立场观点的表达
        4.2.1 综观问题全局的客观眼光
        4.2.2 站在弱者角度的超凡同理心
    4.3 不足:缺乏人文主义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约旦国王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论文重点、难点
        (一)重点
        (二)难点
    四、文章创新点
第一章 侯赛因家族与巴勒斯坦问题
    一、侯赛因家族与巴勒斯坦地区
        (一)侯赛因与哈希姆家族
        (二)侯赛因与阿卜杜拉一世
    二、侯赛因与巴勒斯坦地区
        (一)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地理渊源
        (二)侯赛因政权与巴勒斯坦身份认同
第二章 侯赛因与历次中东战争
    一、侯赛因与第一、第二次中东战争
        (一)第一次中东战争与侯赛因的登基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与侯赛因亲美
    二、侯赛因与第三次中东战争
        (一)侯赛因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作用
        (二)第三次中东战争对侯赛因的影响
    三、侯赛因与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
        (一)侯赛因与第四次中东战争
        (二)侯赛因与第五次中东战争
第三章 侯赛因与约旦河西岸问题
    一、侯赛因对于约旦河西岸的管理
        (一)侯赛因颁布法律管理约旦河西岸
        (二)侯赛因整治约旦河西岸的政党
    二、侯赛因对于约旦河西岸的争取
        (一)联合英美向以色列施压
        (二)和以色列高层多次谈判
    三、侯赛因与约旦河西岸的归属
        (一)与以色列共同经营约旦河西岸
        (二)“约旦选择”的长期存在
        (三)侯赛因对约旦河西岸立场的转变
第四章 侯赛因与巴勒斯坦人的复杂关系
    一、侯赛因对巴解组织的支持
        (一)侯赛因对于巴解组织的军事支援
        (二)“黑九月”事件与巴解组织
        (三)支持巴解组织建国
    二、侯赛因与巴解组织的矛盾
        (一)侯赛因对于巴解组织的打压
        (二)侯赛因与巴解组织的各种对抗
        (三)侯赛因与巴解组织争端的症结
    三、侯赛因对巴勒斯坦人的贡献
        (一)侯赛因对巴勒斯坦难民的关切
        (二)侯赛因与亲约派巴勒斯坦人
        (三)侯赛因为巴勒斯坦人争取圣城
第五章 侯赛因与中东和平进程
    一、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国际化
        (一)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国际解决的措施
        (二)多次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方案
    二、侯赛因为巴以和平所做的种种努力
        (一)侯赛因与以色列高层的密切交流
        (二)侯赛因在巴以问题中的斡旋
        (三)侯赛因的矛盾性外交政策
    三、侯赛因与在中东和平进程的桥梁性作用
        (一)侯赛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中的立场
        (二)英美对侯赛因的支持与拉拢
        (三)侯赛因受美国支持与以色列谈判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外文文献
        1.着作
        2.期刊论文
        3.学位论文
        4.国外相关网站
    二、中文文献
        1.中文着作
        2.期刊论文
附录
    1.侯赛因时代约旦与巴勒斯坦问题大事记
    2.中英文名称对照
    3.侯赛因家族谱系图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7)美国巴以冲突双重政策与中东反美恐怖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以特殊关系与对以色列暴行的偏袒、支持和纵容
    1. 美国对以色列的政治外交支持
    2. 美国对以色列的财政经济支持
    3. 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
    4. 美国对以色列暴行的纵容与支持
二、美国对巴勒斯坦人权利的漠视和对巴解组织的打压
    1. 美国对巴勒斯坦人权利的漠视
    2. 美国对巴解组织的打压
三、美国对巴以冲突双重标准政策诱发的中东反美恐怖主义
    1. 中东反美恐怖主义对美国海外目标的恐怖袭击
    2. 反美恐怖主义对美国本土目标的袭击
四、结语

(8)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母语教育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阿拉伯语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发展历程及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巴以分治前的阿拉伯语语言概况
    第二节 巴以分治后的阿拉伯语语言概况
第二章 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母语教育发展历史
    第一节 巴以分治前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语言教育
    第二节 巴以分治后在以阿拉伯人的语言教育规划
    第三节 巴以分治后在以阿拉伯人的语言教育实践
第三章 以色列阿拉伯人的语言教育问题的产生原因
    第一节 政治原因
    第二节 经济原因
    第三节 社会原因
第四章 前景探析和政策性建议
    第一节 对阿拉伯语教育的预判
    第二节 可实施的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9)法塔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特点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特点创新
第一章 法塔赫的初创与奠基(1959-1967)
    一、法塔赫的建立
        (一) 法塔赫建立的历史背景
        (二) 阿拉法特与法塔赫的建立
        (三) 法塔赫早期核心成员
    二、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与分歧
        (一) 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
        (二) 法塔赫早期内部分歧
    三、阿拉伯政治团体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一)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二)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四、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关系
        (一) 巴解组织成立的背景
        (二) 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的对立与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塔赫的崛起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1967-1973)
    一、法塔赫坚持对以武装斗争
        (一) 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受挫与法塔赫坚持武装斗争
        (二) 法塔赫武装斗争面临巴勒斯坦内部竞争
    二、卡拉梅战役与法塔赫的崛起
        (一) 法塔赫的武装斗争引发卡拉梅战役
        (二) 法塔赫的强势崛起与内外危机
    三、“黑九月”事件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
        (一) 约、巴多重矛盾引发“黑九月”事件
        (二) 法塔赫遭受重创与实践恐怖主义呼声的高涨
        (三) 法塔赫“黑九月”组织及其恐怖主义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塔赫谋求建国与暴力活动的反复(1973-1993)
    一、法塔赫建国战略的调整与内外分歧
        (一) 法塔赫“渐进式”建国方案的提出
        (二) 法塔赫内部及巴解组织的分裂
    二、黎巴嫩内战与法塔赫艰难处境
        (一) 法塔赫成为黎巴嫩内战的催化剂
        (二) 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举步维艰
    三、黎巴嫩战争与法塔赫的衰落
        (一) 法塔赫暴力活动诱发黎巴嫩战争
        (二) 黎巴嫩战争导致法塔赫岌岌可危
    四、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与法塔赫重获新生
        (一) 法塔赫面临内忧外患
        (二) 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对法塔赫的影响
    五、法塔赫谋求缓和与巴以和平进程的开启
        (一) 法塔赫面临内外困境
        (二) 法塔赫参与巴以和平进程与《奥斯陆协议》的签署
        (三) 《奥斯陆协议》对法塔赫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塔赫执政与暴力冲突再度升级(1993-2018)
    一、法塔赫执政与哈马斯的挑战
        (一) 法塔赫推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建立
        (二) 法塔赫与哈马斯的矛盾冲突
    二、法塔赫内外交困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
        (一) 巴以和平进程搁浅与法塔赫的执政危机
        (二) 法塔赫寻求出路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的爆发
    三、阿拉法特逝世与法塔赫的渐趋式微
        (一) 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与阿拉法特深陷困境
        (二) 阿拉法特逝世对法塔赫的影响
        (三)“后阿拉法特时代”法塔赫的内部危机
        (四) 法塔赫失去执政地位与巴勒斯坦内战
        (五)“两国方案”的危机与法塔赫处境的艰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塔赫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一、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四) 199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五) 21 世纪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六) 对法塔赫与美国关系的评价
    二、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四) 法塔赫与俄罗斯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评析
    三、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一) 中国与早期巴勒斯坦问题
        (二) 196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三) 197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四) 改革开放后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中国关系的评价
    四、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的关系
        (一) 法塔赫与埃及的关系
        (二) 法塔赫与叙利亚的关系
        (三) 法塔赫与约旦的关系
        (四) 法塔赫与黎巴嫩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关系的评价
    五、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 1967-1987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二) 1987-2000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三) 2000 年后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四) 对法塔赫与联合国关系的评价
    六、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
        (一) 法塔赫与欧共体的关系
        (二) 法塔赫与欧盟的关系
        (三) 对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评价
第六章 法塔赫组织构成的分类研究
    一、法塔赫的上层组织结构
        (一) 法塔赫大会
        (二) 法塔赫革命委员会
        (三) 法塔赫中央委员会
    二、法塔赫的地方组织结构
    三、法塔赫的成员标准
    四、法塔赫的武装组织
        (一)“暴风”突击队
        (二)“坦齐姆”组织
        (三) 阿克萨烈士旅
        (四)“第14部队”(Force 14)
        (五)“第17部队”(Force 17)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法塔赫发展历程的解析
    二、法塔赫与国际社会关系评价
    三、对法塔赫和巴以问题未来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一) 档案
        (二) 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期刊论文
        (五) 报刊文章
        (六) 网络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一) 着作
        (二) 期刊论文
        (三) 报刊文章
        (四) 网络文献
    三、网络资源
附录一:相关名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法塔赫大事记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10)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一、本论文的选题缘由
    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论文的篇章布局
第一章 “体面社会”理论提出的生存契机、理论背景及理由
    第一节 玛格利特提出“体面社会”理论的生存契机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之间边界冲突的经验
        二、与苏联移民交谈的体会
        三、意识到荣誉和羞辱概念在政治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玛格利特提出“体面社会”理论的理论背景
        一、奥威尔的社会主义关于平等的人类社会的思想
        二、罗尔斯对基本权利的分配正义的关注
        三、霍耐特对承认人类尊严是社会正义的中心原则的重视
    第三节 玛格利特提出“体面社会”理论的理由
        一、道德理由:消除羞辱比表示尊重更具紧迫性
        二、逻辑理由:不羞辱人比尊重人更具目的性
        三、认识论理由:识别羞辱比识别尊重更具明证性
第二章 “体面社会”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 “体面社会”概念的定义
        一、体面社会是一个社会制度不羞辱人的社会
        二、体面社会是不侵犯人们权利的社会
        三、体面社会是一个社会组织能给予人荣誉的社会
    第二节 “体面社会”理论的相关概念
        一、“文明社会”
        二、“正义社会”
        三、“福利社会”
第三章 “体面社会”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个体层面
        一、树立互不羞辱的思想意识
        二、遵守个人自由的行为准则
        三、避免个人隐私的侵犯
    第二节 社会层面
        一、消除具有羞辱性的惩罚制度
        二、培养符合体面社会的道德文化
        三、形成自尊和不羞辱的社会伦理规范
    第三节 国家层面
        一、营造和谐正义的社会秩序
        二、给予社会群体宽容以满足人们被尊重的愿望
        三、消除贬抑人的尊严和社会地位的贫困生活条件
第四章 对“体面社会”理论的系统反思
    第一节 “体面社会”理论的贡献
        一、找到一种消除福利社会羞辱性难题的新思路
        二、为正义批判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三、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和问题域
    第二节 对“体面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一、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缺乏实现的可行性
        二、忽视了人的存在的物质性
        三、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强调
    第三节 “体面社会”理论的启示
        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伦理向度
        二、为个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提供借鉴
        三、为解决城市新移民市民化问题提供资源
结语
    一、在“不羞辱”的基础上实现真正体面
    二、“体面社会”理论实现的可能性与困难性
    三、对“体面社会”理论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D]. 薛祯.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巴以百年冲突的多视角解读——兼评《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17—2017》[J]. 陈天社,邢文海. 世界民族, 2021(02)
  • [3]区域不稳定结构视角下的耶路撒冷问题研究[D]. 彭颖达.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伊拉克与以色列关系研究(1948-2003年)[D]. 张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近代《大公报》巴勒斯坦问题报道研究(1936-1949)[D]. 王紫叶. 河北大学, 2020(08)
  • [6]约旦国王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D]. 路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美国巴以冲突双重政策与中东反美恐怖主义[J]. 赵文亮,陈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8]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母语教育问题探析[D]. 刘紫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9]法塔赫研究[D]. 贾龙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玛格利特“体面社会”理论研究[D]. 罗星欣. 西南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