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目录分类索引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目录分类索引

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目录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郭向东[1](2021)在《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粮食安全问题,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还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并受疫情冲击影响这一大背景下,在“十三五”收关、“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面临新的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研究农业经济发展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如何有效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的关联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为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影响与作用机制,以中国农产品价格、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VAR、非线性MS(M)-AR(p)、非线性MS(M)-VAR(p)等模型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的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国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呈现出显着的长期记忆性特征。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对其不确定性的冲击反应较为显着,但是,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不确定性对其价格指数的冲击反应都较为微弱。农产品价格指数在四种滞后阶数具体情况下,可以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的冲击响应维持在正向水平;方差分解表明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时间序列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在四种滞阶数具体情况下,也对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的影响作用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上产生影响。方差分解发现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我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很大。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中国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而对中国林业、渔业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较大。对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经济较难由“低速增长区制”向中高速增长区制转移,由“中速增长区制”攀升至“快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相对较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及技术优势。当中国农业经济步入“中速增长区制”与“快速增长区制”后也不易发生大幅下降,即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时维持概率均较高,处于“低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大,处于“中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小,处于“快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居中,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需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快速发展。中国农业总产值和中国GDP增长路径并不完全同步,农、林、牧、渔四部门经济的增长路径也各不相同。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的维持概率均较高;而转移概率都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惰性特征,不易改变所处的增长状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成功步入高速增长状态,会倾向于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一旦落入低速增长状态,将面对十分严峻的经济复苏挑战。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时变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却具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微弱负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或“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同样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与“农业与经济”系统中的结果不同;而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最强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具有长记忆性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相关学术体系。(2)本文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中,以农、林、牧、渔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样本,排除既往研究仅选取个别种类农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的局限性,补强了既往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本文使用马尔可夫转移模型将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区分为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种区制,并计算了不同区制间的转移概率、平均持续期和具体转移时间,以此分析判断中国农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4)本文将研究金融问题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使用MS(M)-VAR(p)模型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处于不同运行状态和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5)本文使用前述方法研究所得的结论,即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处于三中不同运行状态及三种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作用,丰富和完善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内在影响与作用的学术体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政策的制定者在实施农产品价格调控时应首先考虑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避免价格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社会成本,减损社会福利;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长记忆性特征,实施价格调控时要考虑政策的周期性和有效性。第二、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而且农产品价格周期成分对宏观经济增长周期成分影响较大,政府应关注并监测“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非正常波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避免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由于农业经济的弱质性特征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强烈相关性,中国政府应当继续实施2004年以来的农业扶持政策,特别加强除渔业以外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支持力度。第四、由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强烈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强化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意识,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亚于出口贸易的这一重要意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增加新的推动力,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驱动力问题。本文包括图66幅,表46个,参考文献328篇。

刘聪儿[2](2021)在《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文中认为对二百多年以来关于平儿形象阐释的梳理与总结,是试图形成一个简明扼要的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的必不可少的过程。这个梳理与总结的过程表现在对旧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新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平儿形象阐释、新时期以来平儿形象阐释的归纳与整理。其中旧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主要表现为儒家正统价值观体系下对平儿的道德判断,主要包括脂评、评点派、题咏派和索隐派以各自的方式做出的内容阐释。擅长作出提示性评点的脂评、心细如发的评点派以及赞叹与欣赏并存的题咏派、津津于书中本事的索隐派,都为这一时期的平儿形象阐释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新红学时期平儿形象阐释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救亡图存”意识下的对平儿新思想的赋予与对传统评点的继承。这一时期主要包括考证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评点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以及对平儿阐释的新的方法的摸索。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对平儿形象阐释的工作,则主要是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之下对平儿阶级的价值划分与批判。分别从1949-1965年、1966-1978年这两个时间段展开论述。新时期以来,在1979年至2000年间的平儿形象阐释则开始脱离“阶级论”的指导,以西方引进的“人性论”、美学、哲学思想体系为主要指导,对平儿进行了“人性”的剖析。2000年至今的平儿形象阐释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对平儿形象进行了多元且深入的阐释,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比较文学新视野的开拓以及“悲剧论”的阐释。在分析总结平儿阐释史的同时,对红学史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并简单指出整部红学史的内在律动,意即每个时代的红学都带有它各自的时代特征,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对《红楼梦》的普及和红学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展望。

张然[3](2020)在《“珞珈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心雕龙》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显学,自黄侃先生拉开了《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序幕,一代代学者砥砺前行。现如今,《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这项研究已经成果斐然、蔚为大观。武汉大学位于中国的中部,其前身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在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早的百年老校之一。《文心雕龙》与武汉大学的缘分,也已有百年历程。1914至1919年,黄侃先生于北京大学传授《文心雕龙》。1919年离开北大后,他将有关《文心雕龙》的课程带至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昌中华大学等高校,珞珈龙学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逾百年。黄侃、朱东润、刘永济、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李建中等多位先生的薪火相传,力保珞咖龙学历经风雨,仍龙脉不断。梳理珞珈龙学的百年历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一,珞珈龙学初创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黄侃、朱东润、刘永济三位先生。黄先生是导夫先路之人,在学术研究和三尺讲坛上,均点燃了珞珈龙学的星星之火。朱先生接棒,以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贡献了精彩的“刘勰”一章,进一步强化了对义理阐释的重视。刘先生则是筑其重镇式的学者,《文心雕龙校释》一书成为“龙学”经典,由此奠定了珞珈龙学重义理阐释、重宏观研究的学派特质。这三位先生皆注重理论阐释,尤其关注刘勰的创作论思想,此研究倾向对路珈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后的俊贤们基本都沿着这一方向,不断深化、拓展。同时,对理论阐释重视的背后,也有着学者们借古鉴今的良苦用心,注重现实的研究品格开始逐渐显现。简言之,初创期的珞珈龙学之特点可以概括为:开始重视对义理的阐释,并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对《文心雕龙》做研究。阶段二,珞珈龙学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人有刘绶松、刘纲纪、吴林伯、易中天、罗立乾五位先生。刘绶松先生的学术蓬勃期遇上了政治运动的蓬勃期,他的“龙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时时处处都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刘勰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相关理论。虽然这种研究视角在无形中削弱了对《文心雕龙》审美思想的探讨,但却成为珞珈龙学现实品格的一种独特的表现。珞珈龙脉传至刘纲纪先生,刘先生凭借极高的理论水平,使珞珈龙学又上了一个高度。他以极强的逻辑性建构了刘勰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并将刘勰及《文心雕龙》定位为哲学家与哲学典籍,这一观点仍时常被后学征引。同时,其专着《刘勰》是较早在台出版的来自大陆的学术专着,是珞珈龙学扩大对外影响的一个范例。吴林伯先生则是珞珈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位大家,虽着作等身,但所获声名并不相称,这与其专着《<文心雕龙)义疏》《<文心雕龙>字义疏证》出版时间较晚有关,但吴先生真正做到了校注释义全面发展,又因国学基本功扎实,其“龙学”着述功力深厚,是“龙学”界亟待挖掘的一座宝藏。吴先生还指导过一篇硕士论文《<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此文的作者是易中天先生,他同刘纲纪先生一样也研究了《文心雕龙》的美学问题。这篇讨论《文心雕龙》美学问题的论文,历经多次修改后,出版了同名专着《<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是首部研究《文心雕龙》美学思想的专着。发展期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罗立乾先生,他同吴先生一样,在校注释义方面均有建树。他对刘永济先生及《文心雕龙校释》素有研究,其《新译文心雕龙》明显有《校释》的影子。罗先生还注重探讨《文心雕龙》的当下之用,在珞珈龙学现实品格方面,极具代表性。发展期的这几位代表人物,沿着初创期先贤们奠定的重义理、重宏观的研究方向,继承并光大了珞珈龙学的这种学统。无论是刘绶松先生被誉为“《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的奠基石”①的《<文心雕龙)初探》,还是刘纲纪、易中天两位先生在建构刘勰美学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的努力,抑或是吴林伯先生对刘勰文学思想与其它典籍理论之间关系的厘清,以及罗立乾先生对《文心雕龙》理论精义当下之用的多番探讨,这些都彰显了珞珈学人对初创期先贤们理论品格的自觉追求,以及对刘勰文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现实性考虑。概言之,发展期的珞珈龙学承接了初创期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品格,在政治运动纷杂的历史时期没有放弃对刘勰及《文心雕龙》的研究,并想方设法从各种角度为刘勰及《文心雕龙》赋予“新生”,这也使得现实的品格一直流淌在珞珈龙学的血脉中,并成为其一大亮点。改革开放后,珞珈龙学的发展日益蓬勃。研究领域及方向日渐多元,理论着述都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对外交流不断扩大。这些都使珞珈龙学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现今珞珈龙学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忽视的“龙学”学派。阶段三,珞珈龙学拓新期(2001至2019年),这一时期的珞珈龙学成果不断,学人辈出,李建中先生是此期代表。他在《文心雕龙》文本的译注,理论的阐释与解读,刘勰的人格精神,“龙学”的学术史等多个研究领域,皆有涉猎。依靠以中西比较和古今对话的学术思路,他为新世纪的珞珈龙学不仅贡献了《文心雕龙讲演录》《文心雕龙导读》《龙学档案》等重要成果,还凭借“青春版《文心雕龙》”成功地完成了《文心雕龙》课程的教改。拓新期的其他珞珈学人同样在注重理论研究,强调现实针对性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对《文心雕龙》各种重要理论、观点、命题的探讨仍旧是主要的研究选题。尤其是珞珈讲坛上的老师善于把《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与学科的学术动向相结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珞珈龙学整体发展情况良好、有序。尤其是2011年成功承办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年会后,珞珈龙学更是维持每年都有相关“龙学”着述发表的势头,而这也体现了珞珈龙学积极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合理的人员梯队建设。总体而言,新时期珞珈龙学的着述质量及学界认可度均较高,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及多视角的特点,并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前辈学人及整个学派的研究成果。不过,发展至百年的该学派仍然没有出现可以比肩《文心雕龙校释》的经典之作,缺乏可以扛鼎的“龙学”专着。这是种遗憾,但更是对珞珈龙学的鞭策与期待。总之,珞珈龙学以20世纪初黄侃先生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坛上传授《文心雕龙》为发端,以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心雕龙》并将讲义集结成书,作为其学统正式确立的重要标志。代表学人及作品有刘永济先生的《文心雕龙校释》、刘纲纪先生的《刘勰》、吴林伯先生的《<文心雕龙>义疏》、易中天先生的《<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罗立乾先生的《新译文心雕龙》以及李建中先生的《文心雕龙讲演录》等。该学派的主要特点在于注重对《文心雕龙》做整体性的研究,善于从义理阐释的角度去剖析刘勰的文学思想,突出学术研究的现实品格并着力与教学相结合。

王秀美[4](2020)在《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洋史译着数量颇丰。这些西洋史译着涵纳了通史、国别史、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通俗读物、历史人物传记等多个类别。编译所时期,商务印书馆侧重引介了“新史学”、实证史学与通俗史学译着;后编译所时期,由于“万有文库”的发行与“大学丛书”的刊印,除却“新史学”与实证史学译着进一步引介外,大学教本类译着成为出版之亮点。以大学教员为主体的译者多数接受过国内新式高等教育,且部分译者有过留学欧美之经历,西洋史着之翻译多由译者独立译自西文原着。译者试图通过引介西洋史译着藉以增补本国学术问题之阙遗,并为本国发展提供外国经验之借镜。在西洋史译介方面,何炳松是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史学”译着的重要推动者,该系列译着出版后获得了专业读者的不同阅读声音。通俗史学译着主要集中于“少年史地丛书”与“儿童史地丛书”两套丛书进行发行,商务印书馆利用各地分馆的设置为通俗史学译着匹配了一套流通网络。《申报》与《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出版后投放广告的重要阵地。作为西史知识的载体,商务印书馆各类别西洋史译着的翻译出版,丰富了中国学界的“思想资源”,助力了历史知识的通俗化。

孙海燕[5](2020)在《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两周时期,在黄河淮水之间,存在着许多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国。本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比较活跃的十个国家的铜器铭文进行整理和研究。这十个国家分别是:卫、许、陈、应、胡、郑、蔡、宋、凡、虢,後文简称为中原十国。黄淮间中原十国的金文是中原文化圈铜器铭文的典型代表,是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十国的铜器铭文的风格特征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晚期有着显着的变化,这和两周时期的历史演变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位於黄淮间的中原十国铜器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对了解和探讨这一地区的历史变革状况,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朝的兴衰变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文分域研究是当前金文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目前学界对中原地区金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本文以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和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中原十国的具铭铜器进行全面的搜集、分类和整理。在充分掌握考古材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所搜集到的铜器国别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对最近几十年来公布的新见铜器进行收录,对国别有异议者进行辨别。如王子婴次炉、京叔盨、京叔盘等器,有学者认为是郑国之器。经本文研究,这几件器并非郑器。王子婴次炉的作器者很可能是楚人。京叔盨中的京叔也并非是郑庄公之弟京叔;再如沈子它簋,旧以为其为沈国之器,经学者们的研究,“沈子”是“冲子”之义,此器应是凡国之器;再如江小仲母生鼎,旧研究者多以此器为江国之器,经本文研究,此器应为郑器,是春秋早期郑文公之子公子士之器,其母为江氏。二、吸收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补正诸家释文之不足。在校订释文後,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校注,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进行研究。前代学者对中原十国金文中的重难点字词,多有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比较分散,不便於当代学者的研究。本文将诸家意见进行汇总,比较得失,观其正确与否。如:根据王子扬先生对甲骨文中“凡”字和“同”字的研究,对西周凡国铜器进行仔细辨别;综合学者们对沈子它簋铭文的各种意见,重新对其铭文进行句读等。三、对中原十国金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些疑难问题中,既包括对疑难字词的考释、铜器的断代,也包括对铜器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同时还包括与中原十国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研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文章对胡应姬鼎、凡伯怡父鼎、卫夫人鬲、郑子耳鼎、郑宝皿鼎等器的铭文进行研究,并提出己说。如胡应姬鼎旧释为“辞”之字应释为“騂”;(?)凡伯怡父鼎中的“(?)”读为“夔”,此器是春秋晚期夔国之器;金文中常见的(?)字,可能是古文字中用来表示“重复”“重叠”义的“重”字的古文。它的字形、字义和殷周时代“士”的丧葬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卫夫人鬲中的“卫夫人”应是卫惠公的夫人;郑伯匜中的“郑伯”应是郑武公。在综合研究方面,本文结合新出简帛材料,对许、陈、应、蔡、宋的历史地理中存有异议的地方进行研究,对西周末年郑国的东迁问题提出己见,并对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四、在本文所收录的513件铜器铭文的基础上,编纂出《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其中包括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通婚索引、职官索引和铜器自名索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便捷。以上四个方面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於本人学识尚浅,行文论述中或有许多不当之处,所提新说亦或有资料不足之缺,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教後学!

王京[6](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李宝[7](2018)在《宋代题跋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题跋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散文文体,在追溯这种文体的起源时,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其正式定型并大量产生于宋代则为学界所公认。宋代题跋文数量繁多,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灵活,趣味盎然,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宋代题跋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及当下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题跋文体进行文体学上的界定,对两宋题跋文的数量、类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就题跋文征引诗词现象进行考察,力图展现宋代题跋文体勃兴的全貌。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从五个方面回顾了宋代题跋文的基本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展望。同时,在绪论这一章之中,还交代了对宋代题跋文进行研究的具体思路及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题跋文体自身的几个问题,是为宋代题跋文研究作基础性的奠基工作。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概念的阐释与解读多从训诂、考据的角度切入,使用方法与征引材料,几乎雷同,各家只是酌以自己的见解,复为演述,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再复述的必要。笔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对题跋文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探讨其文体的发生与命名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演变。笔者又总结了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源头追溯的几种观点,逐一评述,进而确认比较赞同的观点。之后,对比分析历代《文选》类总集选录题跋文情况,从选文上对比分析了宋、元、明三代题跋选文、题跋题名特点、以及题跋文关涉的内容等情况,以此验证题跋文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本章最后一部分主要辨析了题跋与后序、题跋与题辞(词)、题跋与题名等三种相近文体的区别与关系。第三章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梳理了题跋文的结集情况,并对明代毛晋“津逮秘书”所选宋人题跋及新近结集的《全宋文》、《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宋代序跋全编》等收录题跋文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统计,逐一对比,以期对宋代题跋文有较为精确的数量认识。第四、五章在梳理了前人对题跋文的分类情况之后,参考《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对题跋文所分九类,拆分合并成书跋、文跋、诗词题跋、法书帖刻、金石器物、图画、其他类等七类。重新分类的考量是因为《索引》原“法书碑帖”一类涵盖的题跋数量太大,而“山水草木”、“器物”、“建筑”、“人事”等题跋数量又过少,重新分类之后,将“法书碑帖”一类之中“金石”拆分出来与《索引》“器物”一类合并成“金石器物”一类,原类目更名为“法书帖刻”,之后将“山水”、“建筑”、“人事”三类合并成“其他类”,新分类中各类目涵盖题跋数量接近,体现分类的意义。之后以新分类为准,对各类题跋的内容进行逐一进行概述,总结各类题跋的内容特点,以期对宋代题跋文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六章考察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情况。宋人题跋,有专论诗词一部,数量有千余则。在这部分题跋文之中,有大量诗、词被征引到题跋文之中。通检两宋题跋文我们发现,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诗词题跋之中,其余文跋、书跋、书画题跋等等类型的题跋文之中,都有征引诗词的情况出现。我们将宋人题跋中征引到的诗词悉数辑出,以附表的形式列于文后。在对征引的诗词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宋代题跋征引诗、词的虽然颇为随意,但是基本规律还是可循的。我们总结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四个规律,并用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新辑《全宋诗》失收的宋人诗三十余首、残诗零句一百二十余则。最后,我们例举了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对传世诗词的诗题、字句的订正,以此来验证宋人题跋征引的这部分诗词的校勘学价值。

宋世瑞[8](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赵丹荣[9](2018)在《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戏曲生态”指戏曲及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状态。以人对戏曲生态影响程度的深浅来作为分类标准,戏曲生态又可分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以人文生态为主。本文以“人文生态”为提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清末民初时期都市戏曲的生存环境进行研究,力求还原当时特定的戏曲人文环境,呈现出戏曲在这种人文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指出其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乃至相互疏离的关系。清末民国时期,在戏曲活动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对话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文人、报人对戏曲活动的参与和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这一介入过程主要体现在文人与伶人交游、互动的活动中,而贯穿文伶交游活动始终的主线便是“捧角”。因着男风的盛行和以魏长生为代表的男旦艺术的崛起,清朝中晚期兴起了狎优之风,此风经由清末民初而发展到民国后,已骎骎然席卷全社会,升级成“捧角”这一全民狂欢的形式,其间演变递进的过程及其动因耐人寻味。随着近代报刊业的兴起与繁荣,数量众多的文人转变为报人,戏曲报刊也成为了文人评伶捧角的主要载体,既是捧角的主阵地,也是捧角团体之间互相竞争的主战场。本文以清末民初为时间节点,着重探讨其前后两个时期文人对于戏曲活动的参与和对戏曲批评生态、交往生态的介入。文人或以戏曲报刊为媒介发表剧评及捧角文章,或运用刊物本身发动捧角团体之间的争斗,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诸如狎优、捧角、名旦关注、女伶关注等焦点问题,对当时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与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人的参与推动了民国后京剧的精致化和雅化,亦是促使京剧走向全面繁盛的重要因素。在戏曲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中,以官僚财阀、帮会组织、青楼娼妓、票友票房、满清遗老、女性观众等为主的都市群体对于戏曲的批评、观演、互动等人文生态的参与情况也值得注意。其中,尤以票友票房、满清遗老和女性观众这三种群体最为特殊,他们共同构成了民国后戏曲人文生态的独特景观。本文着重研究他们参与戏曲实践的情况及其与伶人之间包括捧角在内的或明或暗的关系。清末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剧坛气象不凡,名角名段大量涌现,艺术技巧不断提升,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传统戏曲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但随着西洋戏剧的传入和本土新编戏、文明戏等新戏的产生,戏剧界呈现出新旧共存的局面。新剧派不眠不休的攻讦以及旧剧派困兽犹斗的反击,使得新旧剧的论争愈演愈烈,论争的焦点在于旧剧社会教化功能体现的程度及新旧剧“写实”与“写意”的特点孰优孰劣。因此,在20世纪的头30年,戏曲界最值得注意的事件便是戏剧改良运动,当时戏曲内部人文生态的冲突演进也集中体现为戏剧的改良。戏剧改良既是贯穿当时戏曲发展的主题,同样也是戏曲生态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多数戏曲报刊在这一改良大潮中保持了清醒和理性,对旧剧衰落的原因以及戏剧改良的原则、措施和目标不懈探索,形成了纷繁庞杂的理论体系。改良措施涉及演员、观众、评剧家、舞台剧场的建筑经营、编剧、曲师、教习师傅等方方面面,涵盖了戏曲活动的所有参与主体。而它们又分别对应着戏曲的观演生态、剧本生态、音乐生态及传承生态。本文对以上几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对当时有关戏剧改良的报刊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能够清晰整理并揭示出作为戏曲人文生态内在驱动力的戏剧改良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和演进脉络,为现时的戏曲振兴提供参考。

肖伟[10](2019)在《《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宣和画谱》是中国历史第一部以“画谱”为名的官修绘画着录文献,是在北宋从宫廷到民间的浓郁的收藏风气影响下编撰的。《宣和画谱》在书画着录文献上有开创之功,最早对绘画作品进行系统、科学地分类、命名,并记录作者生平及绘画评价。其编撰借鉴了传统目录学的着录方式,对精选的6396件绘画作品着录,虽然有不完善之处,却是中国书画目录学相对成熟的着录文献,其绘画目录编撰方式对为后世的公私绘画着录提供了范式。作为绘画目录学着作,面对数量庞大的宫廷收藏,分类与命名是最重要的工作,《宣和画谱》的分类是以绘画题材为标准将众多作品分为十门。这种分类方法虽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较细致、科学的分类法。《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中反映了对画家及画作的品第,宋前名作为重,入宋后的画家入谱与帝王推重有重要的关系。而宋代的翰林图画院画家因身份与资质的原因入谱的机会很小。《宣和画谱》所创立的绘画命名也比前人更科学。除了沿用前人文献,还有大量的重新命名,宋徽宗题名也是其命名的一部分,各门类绘画命名都遵循的一定的原则,这种命名原则对后世文献中的绘画的命名以及后人的收藏和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靖康之难后《宣和画谱》着录绘画从北宋宫廷中散佚,这是公私收藏的一大浩劫。在这场劫难中幸存的画作在金和南宋的公私收藏中流传递藏。这些作品在元明清的宫廷和民间收藏中成为备受青睐的古画名作。历代宫廷收藏、文人藏家的书画题跋中,《宣和画谱》着录的画作,可以考见其流传情况。这些画作有少部分流传至今的,保存在中外各大收藏机构中,虽经专家鉴定,多为后世摹本,但也是世人认识《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参考。

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目录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目录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论文研究的历史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与实证研究逻辑框架
        1.5.1 论文研究的技术线路
        1.5.2 论文实证研究的逻辑框架
    1.6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6.1 概念界定
        1.6.2 相关说明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价格的文献回顾
        2.1.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文献
        2.1.1.1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研究的文献回顾
        2.1.1.2 农产品价格长记忆性特征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2.1.1.3 其它有关农产品价格研究文献
    2.2 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2.3 农业经济发展的文献回顾
    2.4 农业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1 关于农业金融与经济的文献回顾
        2.4.2 关于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3 关于农(副)产品价格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4 关于农业总要素生产率(TFP)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5 农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法的文献回顾
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农业发展理论
        3.1.1 农业发展理论概述
        3.1.2 农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3.1.3 农业发展理论的内涵
        3.1.4 农业发展理论在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运用
    3.2 本文研究涉及的其它相关理论
        3.2.1 农产品价格理论
        3.2.2 经济周期理论
        3.2.3 经济增长理论
4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与关联性检验
    4.1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实证检验
        4.1.1 长期记忆性分析方法
        4.1.1.1 ARFIMA模型构建
        4.1.1.2 FIGARCH模型构建
        4.1.2 农产品价格的数据选择与描述
        4.1.3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检验
    4.2 农产品价格与其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4.2.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Granger因果关系的计量检验
        4.2.4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4.3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价格及其波动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5.1 农产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5.1.1 农产品价格序列与中国经济增长序列的选取和描述
        5.1.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1.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构建与估计
        5.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1.5 冲击响应函数估计与方差分解分析
    5.2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5.2.1 ADF单位根检验
        5.2.2 影响的方向及影响作用的程度分析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2.4 冲击反应的时间变化路径刻画
        5.2.5 影响的贡献程度判别
    5.3 本章小结
6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判别
    6.1 非线性MS(M) –AR(P)模型构建
    6.2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数据选择
    6.3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刻画
        6.3.1 非线性MS(M)-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6.3.2 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增长的区制转移概率
        6.3.3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处于各增长区制的平均持续期
        6.3.4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不同增长区制间的转移路径刻画
    6.4 本章小结
7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作用研究
    7.1 非线性MS(M) -VAR(P)的模型设定
    7.2 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及宏观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动态轨迹的刻画
    7.3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7.3.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7.3.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7.3.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7.4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7.4.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7.4.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7.4.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红楼梦》人物形象阐释史研究综述
    三、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旧红学时期(1921年之前)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脂评对平儿形象的评点
    第二节 清代评点派对平儿形象的评点
    第三节 题咏派对平儿形象的咏叹
    第四节 索隐派对平儿形象的阐释
    小结
第二章 新红学时期(1921-1949)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考证派新红学对平儿的阐释
    第二节 对平儿阐释传统学术方式的承袭
    第三节 对平儿阐释新的观念与研究方法的探索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1949-1978)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对平儿形象的阐释
    第二节 1966-1978年期间的平儿形象阐释
    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1979至今)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第一节 1979年至1999年平儿形象的研究
    第二节 2000年至今平儿形象阐释研究
    小结
结语
    一、平儿形象阐释及演变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平儿形象阐释史是作为《红楼梦》阐释史的一部分而存在
    三、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各时期有关平儿阐释的统计
附录2:脂评对平儿的评点统计
附录3:清代评点派对平儿的评点统计
附录4:红楼梦题咏派有关平儿作品统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珞珈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初创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奠基
        一、珞珈龙学之诞生
        二、黄侃与珞珈龙学
        三、朱东润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永济:珞珈龙学之功臣
        一、“龙学”专着之特点
        二、《文心雕龙校释》义理研究
        三、“龙学”对词学的影响
        四、“龙学”的中西比较思维
第二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上)
    第一节 珞珈龙学的发展
        一、珞珈龙学之长成
        二、胡国瑞的“龙学”成果
    第二节 刘绶松对“龙学”的贡献
        一、高度强调政治性的学术研究思路
        二、论《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
        三、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阶级性”
        四、刘绶松“龙学”之特点
    第三节 刘纲纪的“龙学”成就
        一、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定位
        二、《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三、刘勰的人格精神、佛学思想与思维模式
        四、对刘勰生平事迹之考证
        五、与刘纲纪先生的商榷
    第四节 吴林伯:珞珈“龙学”的巨匠
        一、极富特点的“龙学”着作
        二、论《文心雕龙》诸命题
        三、论《文心雕龙》与其它典籍的关系
        四、吴林伯“龙学”治学方法
第三章 发展期的“珞珈龙学”(下)
    第一节 易中天的“龙学”着作
        一、《文心雕龙》之文学本体论
        二、《文心雕龙》之创作规律论
        三、《文心雕龙》之审美理想论
        四、易中天对珞珈龙学的贡献
    第二节 罗立乾的“龙学”着述
        一、《新译文心雕龙》的“承”与“新”
        二、两大类“龙学”论文
        三、罗立乾对“龙学”的态度
第四章 拓新期的“珞珈龙学”
    第一节 新世纪的珞珈龙学
        一、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二、珞珈龙学之壮大
    第二节 李建中:传承“珞珈龙学”的薪火
        一、发现《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
        二、重释《文心雕龙》的关键词
        三、创生《文心雕龙》青春版
结语
    一、珞珈龙学的现实品格
    二、珞珈龙学的辐射效应
附录 “珞珈龙学”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厘定与研究时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的编译与出版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成立
    第二节 编译所时期西洋史译着的翻译与出版(1912-1931)
    第三节 后编译所时期西洋史译着的编译与出版(1932-1949)
第二章 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译者群体与译述旨趣
    第一节 译者群体概貌
    第二节 译述旨趣探略
第三章 商务版西洋“新史学”译着的引介、宣传与影响
    第一节 “新史学”译着的原本来源
    第二节 “新史学”译着的广告宣传
    第三节 专业读者眼中的“新史学”
第四章 商务版西洋通俗史学译着的传入、流通与反馈
    第一节 通俗史学译着的原本来源
    第二节 通俗史学译着的宣传、促销与流通
    第三节 通俗史学译着的读者反馈
结语
附录一: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总目(1912-1949)
附录二: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译者知见录(1912-1949)
附录三:商务印书馆历史译着各类别细目(1912-1949)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十国金文研究现状简述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上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汇编与校注
    第一章 卫国
        第一节 卫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卫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5件)
        一、(?)伯(?)组
        二、卫侯组
        三、夫人组
        四、其它
    第二章 许国
        第一节 许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许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三章 陈国
        第一节 陈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陈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7件)
    第四章 应国
        第一节 应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应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81件)
    第五章 胡国
        第一节 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0件)
    第六章 郑国
        第一节 郑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郑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27件)
    第七章 蔡国
        第一节 蔡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1件)
    第八章 宋国
        第一节 宋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宋国铜器铭文风格简议
        第三节 宋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30件)
    第九章 凡国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凡国
        第二节 凡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7件)
    第十章 虢国
        第一节 虢国具铭铜器情况简介
        第二节 虢国具铭铜器汇编与校注(共139件)
        一、虢季组
        二、虢仲组
        三、虢叔组
        四、虢伯组
        五、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及其附近墓葬所出铜器
        六、虢姜组
        七、城虢组
        八、郑虢组
下编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问题综合研究
    第十一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专题研究
        第一节 胡应姬鼎铭文补释
        第二节 (?)凡伯怡父鼎铭文新释
        第三节 卫夫人鬲人名研究
        第四节 宝皿鼎的中的人名和作器时代讨论
        第五节 商周青铜盉为“水器”说补证
        第六节 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墓主身份献疑
    第十二章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相关历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西周末年郑国东迁路线试探
        第二节 西周早期许国历史地理问题补说
        第三节 西周陈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四节 西周应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五节 西周胡国姓氏问题研究
        第六节 西周蔡国始封地问题考辨
        第七节 西周宋国历史地理问题研究
        第八节 由蔡侯申缶论东周时期的同姓相婚现象
附录 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史料索引表
    一、卫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卫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卫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卫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许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许国金文地名索引
        (三)许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许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陈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陈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陈国金文通婚索引
        (四)陈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应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应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应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应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应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应国金文职官索引
    五、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胡国金文名物索引
        (四)胡国金文国名索引
        (五)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六、郑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郑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郑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郑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郑国金文通婚索引
    七、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蔡国金文职官索引
        (四)蔡国金文通婚索引
    八、宋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宋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宋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三)宋国金文地名索引
        (四)宋国金文名物索引
        (五)宋国金文职官索引
    九、凡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凡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凡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十、虢国金文史料索引
        (一)虢国金文人名索引
        (二)虢国金文名物索引
        (三)虢国金文铜器自名索引
        (四)虢国金文职官名索引
        (五)虢国金文地名索引
        (六)虢国金文族名索引
        (七)虢国金文通婚索引
引书简称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6)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7)宋代题跋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题跋文体综论
    第一节 题跋文概念的文体学阐释
        一、历代着述对题跋文体概念的理论总结
        二、历代文选类文集选录题跋文情况分析
    第二节 题跋文源头的追溯与探讨
        一、题跋起源诸说
        二、各家观点评述
    第三节 题跋与几种相关文体辨析
        一、题跋与后序
        二、题跋与题辞(词)
        三、题跋与题名(记)、题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
    第一节 毛晋对宋人题跋的结集整理
    第二节 今人对宋人题跋文的结集整理与统计
        一、《全宋文》
        二、《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三、《宋代序跋全编》
    本章小结
    附
        《宋代序跋全编》失收题跋文一览表
第四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上)
    第一节 书跋
        一、对书籍外在形式的记录
        二、书籍内容的评述
    第二节 文跋
        一、叙事
        二、述志
        三、析理
        四、阐道
    第三节 诗、词题跋
        一、炼字品句
        二、解疑释典
        三、校讹正异
        四、风格赏析
        五、理论探讨
        六、价值品鉴
        七、即兴随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下)
    第四节 法书帖刻
        一、衔名跋尾
        二、递藏源流
        三、版本谱系
        四、品评赏析
        五、真伪辨别
        六、书论探究
        七、抒怀论世
    第五节 金石器物
        一、金石礼乐
        二、笔墨纸砚
        三、其他器物
    第六节 画图
        一、外形记述
        二、内容描摹
        三、逸事杂记
        四、议论抒怀
        五、以图证史
        六、画论探讨
    第七节 其他类
        一、山水草木
        二、建筑
        三、人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题跋征引诗词考
    第一节 断缣零璧、披沙拣金——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现象述略
        一、数量上的不均衡
        二、内容上的差异性
    第二节 缀残补佚、集腋成裘——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对《全宋诗》的补正
    第三节 鱼鲁易韵、豕亥变形——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出现的异文
        一、题跋对诗、词异文的记录与探讨
        二、题跋引用诗、词与传世诗词之间出现的异文
        三、题跋引用诗、词标题出现的异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五、小结
    第二节 “板桥体”
        一、“板桥体”之源头
        二、“板桥体”之形成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说粤体”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聊斋体”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四、小结
    结语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一、《玉光剑气集》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三、《楚庭稗珠录》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小结
总结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9)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近代戏曲史料及论着
        二、戏曲报刊资料辑录
        三、戏曲生态研究
        四、现当代学者对于近代戏曲史和戏曲学人的研究论着
        五、近代戏曲报人及报刊研究
        六、相公、私寓、狎优与梨园花谱研究
        七、伶人、旦角与女伶研究
        八、“捧角文化”研究
        九、票友、票房及满清贵族的戏曲活动研究
        十、新旧剧的论争及改良研究
        十一、科班及近代戏园剧场的建筑形制研究
第一章 清中晚期文人参与下的戏曲人文生态
    第一节 男风盛行及男旦艺术的崛起
    第二节 狎优——捧角的雏形
        一、豪客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二、文人仕宦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三、私寓的揽客之道
        四、私寓衰落,狎优向捧角转化
    第三节 梨园花谱(花榜)——民国伶人专刊的雏形
        一、从品花到评伶
        二、花谱的价值和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伶人群体的变迁及文人(报人)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
    第一节 生角的没落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一、“名角制”的形成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二、旦角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节 女伶的兴盛
        一、女伶的崛起之路
        二、女伶崛起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剧评中的捧角生态
        一、近代报刊产生前后剧评之不同
        二、戏剧报刊的繁荣与剧评的成熟
    第四节 文人的捧角活动
        一、“捧角”的由来和主体
        二、文人名士的捧角形式
    第五节 “纸上的捧角”
        一、评剧家与捧角家
        二、捧角家与伶人
        三、评剧家(捧角家)改良之策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戏曲批评生态的深刻变革
    第一节 戏剧报刊的兴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专刊、专集与特刊——文人捧角的集中显现
        一、梅兰芳之特刊
        二、戏剧报刊中的名伶专号
        三、报刊对女伶的关注
    第三节 戏剧报刊背后的捧角团体之争
        一、冯贾党争
        二、梅程党争
        三、文人捧角的目的及影响
    小结
第四章 都市人群与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军政人士、银行家及商人的捧角活动
        一、军阀政客
        二、银行家
        三、商人
    第二节 帮会组织及其大佬
        一、帮会大佬组织堂会戏
        二、帮会组织与戏园、伶人的关系
        三、帮会组织控制下的票房
    第三节 娼妓与伶人的交游
        一、娼妓观剧、演剧之风的盛行
        二、娼妓与伶人的交往活动
    第四节 票房与票友
        一、清末民初之票房
        二、票友票戏之方式及特点
        三、票友下海及其影响
    第五节 满清遗老
        一、旗人名伶名票
        二、旗人剧作家、剧评家
        三、满清遗老捧角家
    第六节 女性观众
        一、女性观众群体的出现、壮大及其原因
        二、女性观众增多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戏剧改良:民国戏曲内部生态的集中显现
    第一节 戏剧改良运动
        一、戏曲社会教化功能的高扬及20世纪初戏剧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新剧与旧剧的论争及旧剧改良运动
        三、戏剧改良的原则及方法
    第二节 剧本生态
        一、新旧剧剧本的困境
        二、剧本改良之策
    第三节 音乐生态
    第四节 传承生态
        一、科班与戏曲学校
        二、教习师傅
第六章 民国戏园、剧场的观演生态
    第一节 演员
        一、数量萎缩
        二、技艺衰退
        三、文化水平薄弱
        四、地位卑贱,饱受歧视
        五、身价虚高
    第二节 观众
        一、京派观众与海派观众
        二、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观和演剧观
        三、以观众为中心的消极影响及改良措施
    第三节 近代戏园剧场建筑形制的改良
        一、戏园(茶园酒馆)
        二、新舞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上编《宣和画谱》绘画着录研究
    第一章 北宋宫廷绘事机构与藏画风气
        第一节 翰林图画院的设立
        一、翰林图画院的历史沿革
        二、翰林图画院的主要职责
        三、翰林图画院与画学
        第二节 宋代“崇文”政策下的宫廷收藏风尚
        一、北宋宫廷藏画机构
        二、宫廷书画雅集:帝治观赏和宫廷曝书会
        三、内臣参与
        四、《宣和画谱》——北宋宫廷收藏的产物
        第三节 北宋私人书画鉴藏群体
        一、相国寺——汴京地区主要的书画市场
        二、官僚、文人的书画收藏
        三、民间收藏
    第二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分类
        第一节 绘画分类的渊源
        第二节 传统绘画着录文献的分类方法
        一、以品分类
        二、以人分类
        三、以绘画题材分类
        第三节 《宣和画谱》的绘画分类
        第四节 《宣和画谱》绘画分类的不足
    第三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命名
        第一节 前代绘画文献绘画名称与《宣和画谱》绘画的命名
        一、《历代名画记》中的绘画命名
        二、《益州名画录》中的绘画命名
        三、《贞观公私画史》中的绘画命名
        第二节 宋徽宗题名——《宣和画谱》绘画命名的直接来源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命名原则
        第四节 《宣和画谱》绘画命名的影响
        一、使后世绘画类书籍的绘画名称有本可依
        二、宋高宗及金章宗直接沿用宋徽宗题款
        三、为后世绘画的收藏及真伪鉴定提供了依据
    第四章 《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方式
        第一节 传统目录学与《宣和画谱》
        第二节 《宣和画谱》的绘画着录方式
        一、绘画目录的特点
        二、《宣和画谱》着录方式
        三、《宣和画谱》着录方式的评价
        第三节 对后世绘画着录编撰的影响
        一、张丑《南阳名画表》
        二、张泰阶《宝绘录》
        三、《秘殿珠林》与《石渠宝笈》
    第五章 从《宣和画谱》看北宋宫廷画作收藏原则
        第一节 宋前名家画作倍受珍视
        一、景仰画家
        二、摹本入谱
        三、徽宗摹古
        第二节 有宋以来名家画作初受重视
        一、五代入宋之画家
        二、宗室、宗妇、驸马等皇室贵族画家
        三、文臣、武臣、内臣等臣僚画家
        四、无官职的民间画家
        第三节 翰林图画院画家与《宣和画谱》
        一、翰林图画院画家的地位
        二、先朝画院画家入谱的条件
        三、当朝画院画家无缘入谱
下编《宣和画谱》着录绘画递藏研究
    第六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来源
        第一节 历代皇宫旧藏
        第二节 南唐西蜀绘画作品的增入
        一、南唐绘画进入北宋宫廷
        二、西蜀绘画进入北宋宫廷
        第三节 进献、购藏与赏赐——北宋宫廷绘画的流转形式
        一、进献
        二、购藏
        三、赏赐
        第四节 翰林图画院画家的作品
        一、北宋初期入谱的翰林图画院画家作品
        二、北宋中后期入谱的翰林图画院画家
    第七章 靖康之难后《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散佚
        第一节 靖康之难对收藏的影响
        第二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金代的流传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南宋宫廷收藏
        一、宋高宗引领下的南宋宫廷收藏
        二、《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南宋宫廷的流传
        三、金国流传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南宋宫廷
        第四节 南宋私家收藏中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一、赵令畤的收藏
        二、赵与懃的收藏
        三、文人过眼及宋元笔记中的绘画流传
        四、贾似道的收藏
    第八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流传
        第一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元代的流传
        一、《宣和画谱》着录绘画进入元代宫庭收藏
        二、元代私人收藏中的《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第二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明代的流传
        一、明内府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二、明代私人收藏之《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第三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清代的流传
        一、清初收藏家所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二、清初书画着录中《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三、清代私家收藏进入宫廷收藏
        四、《宣和画谱》着录绘画在晚清的流传
    第九章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存世与辨伪
        第一节 《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存世情况
        一、国内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二、海外藏《宣和画谱》着录绘画
        第二节 存世《宣和画谱》着录绘画的辨伪
        一、确定真迹
        二、伪作及后世摹本
        三、存疑或待定
        四、真伪相杂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目录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郭向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平儿形象阐释史研究[D]. 刘聪儿.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珞珈龙学”研究[D]. 张然. 山东大学, 2020(11)
  • [4]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西洋史译着研究[D]. 王秀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黄淮间中原十国金文整理与研究[D]. 孙海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6]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宋代题跋文研究[D]. 李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D]. 赵丹荣.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10]《宣和画谱》绘画着录及递藏研究[D]. 肖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目录分类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