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位表的RTCS多任务调度算法研究

基于位表的RTCS多任务调度算法研究

一、基于比特表的RTCS多任务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春龙[1](2020)在《面向数据中心基于负载感知均衡策略的路由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中心网络作为现代分布式计算的基础架构,决定了分布式应用的通信性能。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不断成熟,数据中心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分布式计算任务,其底层网络的设计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性能和可靠性,现代数据中心网络通常采用专用的结构化多径拓扑。具体地,以Fat-tree为代表的多径网络已成为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设计的首选方案。但是多路径网络由于其路由方式的不同,使得传统路由算法难以适应多路径路网络实际需求。因此,本文针对数据中心网络的拓扑结构,提出了专用的高性能路由方案,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数据中心交换机的高性能迭代调度算法。网络设备的交换功能是路由的基础,而迭代调度算法则决定了设备的交换能力。由于硬件发展的滞后性,传统的基于队列长度的多次迭代调度算法很难满足未来高速数据中心的交换需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最高阶优先的调度思想,并基于最高阶优先设计了一种单比特、单次迭代的调度算法。新的算法不仅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和通信开销,而且在交换性能方面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调度算法,为数据中心交换设备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然后,本文针对多径数据中心网络的路径选择问题,设计了基于负载感知的均衡策略和轮盘选择均衡机制。多径网络的负载感知分为全局负载反馈和局部负载预测两种方式,前者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后者具有较低的开销。本文分别对两种方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将负载反馈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提高了全局负载感知的扩展性,同时为局部负载统计设计了链路能力汇聚机制,以提高其预测准确度。当网络负载确定后,基于轮盘选择的均衡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路径选择机制的链路瓶颈和负载波动问题,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带宽利用率,降低了排队时延。接下来,在负载感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动态流簇交换的高性能单播路由方案。该方案通过将负载感知策略与流簇交换相结合,提出了动态流簇交换的概念。基于动态流簇交换的路由方案不但具有强大的负载均衡能力,而且能够兼顾多径网络数据流的有序性,有效提高了单播数据流的路由效率。最后,本文针对数据中心网络中的组通信问题,提出了动态分布式的组播路由方案。该方案具有动态性和分布式两大特性,前者用于支持组播树的动态扩展,提高了组播方案的通用性及其在复杂流量条件下的适应性,后者旨在解决集中式组播方案在扩展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根据数据中心网络的结构化拓扑形式,本文提出了以上行自路由和下行查表为基础的路由规则,有效降低了路由的复杂度。同时,为兼容现有的分布式应用,本文设计了一种完全分布式的地址分派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均衡森林的负载感知均衡策略,使得新的分布式组播方案不仅具有较低的复杂度和较高的可靠性,在性能方面亦能达到甚至超过现有的集中式组播方案。本文对交换技术和路由方案的探讨旨在提高数据中心网络的转发效率、扩展能力和可靠性,并降低流量调度的复杂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论文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设计思想。例如,最高阶优先、链路能力汇聚、动态流簇交换和分布式组播等在相关领域均为创新。通过对多径网络路由机制的系统化论述,本文为大规模高速数据中心的设计开辟了新的思路,对未来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亦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郭丹[2](2014)在《基于认知信息的Ad Hoc网络演示平台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移动网络。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地位平等,每个节点不仅具备普通移动终端所需的功能,而且具备报文转发能力。Ad hoc网络具有无中心和自组织的特点,它能够快速地为军事应用和民事应用搭建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对于未来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场景、环境和业务的千差万别,为获取高效的网络性能,需要研究和设计出适合Ad Hoc网络特点的策略性组网技术。因实验室开发节点终端不具备对网络状态的认知功能,所以对于网络状态的感知需要依靠外界辅助设备,外界辅助设备通过GPRS模块与Ad Hoc网络中的节点进行通信,由外接GPRS模块的网络节点实现网络环境的全网通告。因Ad Hoc网络具有拓扑变化快的特点,所以在网络运行当中就会导致不同类型场景的出现。为了保证网络通信的高效性,不同类型的场景需要采用的协议也有所不同。通过外界辅助设备对网络状态的感知,告知网络选取采用相关的协议以保证整个网络性能。采用基于CSMA/CA的MAC协议原理简单,技术上容易实现,但在网络规模较大时,节点之间的碰撞概率便会急剧增大;而基于TDMA的MAC协议虽然原理相对复杂,实现有难度,但能够避免由于网络规模带来的业务碰撞问题。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网络层、MAC层所涉及的相关协议的切换工作。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移动Ad Hoc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应用;其次对Ad Hoc网络中的网络层、MAC层的相关协议及各自特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介绍了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MAC层协议切换的原理和具体实现。

郝娟[3](2012)在《客运专线乘运计划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区域自间关系的拉近,交通的快速、便捷是必不可少。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和完善高速铁路,来应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客运专线只是高速铁路中的一种,也是我国近期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扩大,中国铁道部同时也在积极推进铁路运营管理方式改革,如乘务员实行轮乘制工作、机车运转机制等。从上面情况看出,我国在全力发展客运专线的同时,对于怎样提高高速铁路综合调度运营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高速铁路综合调度运营管理主要涉及的问题有:怎样合理的安排现有资源(如车辆、乘务工作人员及车站配属资源等)、减少资金投资、提高高速铁路运行能力及乘务员管理模式等问题。而客运专线乘务计划就是解决如何合理的安排现有资源、减少资金投资、提高高速铁路运行能力等一些关于铁路运营管理的问题。本论文首先根据我国客运专线特点和实际环境,进行适合我国的智能乘务调度系统知识库和调度规则知识库的设计,结合我国客运专线运营背景下乘务调度问题的特点,参考国际上的乘务计划研究现状;其次,建立以所有乘务片段之问的总接续时间最少、运营成本最少和乘务员工作时间均衡为主要目标的乘务交路计划和乘务值乘计划优化模型;最后,针对上述模型应用改进的蚁群算法、及其融合的算法等群智能算法来求解,为了提高求解方法的高效性,我们引入量子计算思想,利用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量子测量和量子并行等特性增加算法的高效性、解的多样性等优点,最终把基于该智能调度算法形成新的乘务交路计划和乘务值乘计划算法,达到准确计算乘务交路和乘务值乘的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将智能优化技术应用于客运专线的编制中,从而使客运专线乘务调度运营管理实现自动化、系统化。

唐思成[4](2012)在《基于动态预解压方法的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嵌入式系统中,内存资源极为宝贵。增大嵌入式设备的内存容量即意味着增加其成本、封装体积和功耗。此外,当今软件对于内存容量的需求正以每年50%-100%的速度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应用程序需要在内存极为有限的嵌入式设备上运行。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内存压缩技术被提了出来。当系统内存不足的时候,内存压缩机制选择不活跃的内存页面,将其从内存中移出并存储在压缩内存区中。内存压缩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内存,但是会产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开销。一方面,压缩和解压缩页面都会带来延迟,频繁的压缩和解压缩操作甚至会引起内存系统的抖动(trashing)而导致系统崩溃。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有效的管理压缩页面,内存压缩技术需要消耗一定的内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解压缩方法的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建立了嵌入式内存压缩的性能评价模型。之后使用此模型对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的增益和损耗进行了定性分析。(2)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动态预解压机制的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CMPD(compressed memory with pre-decompression)。为了解决之前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难以避免的解压缩延迟问题,本文为CMPD设计了一种基于时间局部性的动态预解压算法,并且从压缩算法、压缩内存区容量动态调整机制、内存管理算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CMPD的设计细节。(3)将CMPD实现成了Linux系统一个可加载的内核模块。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来测量CMPD的可用内存增益、缺页中断次数、运行时间等指标。实验证明CMPD能够有效的增大系统的可用内存,并且当测试程序的内存访问模式呈现较强的时间局部性的时候,CMPD能够在之前内存压缩技术的基础上大幅度减少解压缩延迟。

付强[5](2012)在《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中嵌入式主站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机载数据采集系统负责对飞行试验测试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与存储,是进行飞行测试与试航认证的的关键设备。随着通信网络技术在航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新型飞机、大型飞机的飞行试验对机载数据采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在扩展性、实时性、数据传输带宽、数据交换与共享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优势,符合未来飞机的飞行试验要求。结合实验室承担的科研课题——“基于实时以太网的数据采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与验证”,本文重点研究了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中嵌入式主站功能模块划分、软件设计与实现。本文首先对机载数据采集系统的现状与网络发展趋势进行概要介绍,并在对实时以太网EtherCAT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EtherCAT的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方案。然后,以嵌入式主站为研究重点,对嵌入式主站进行软硬件功能划分,并详细设计了嵌入式主站软件模块。最后,详细阐述嵌入式主站软件开发流程,构建片上系统并移植Linux操作系统,并对嵌入式主站的邮箱服务进行编程实现与功能验证。

李功卿[6](2011)在《DCS现场控制站控制软件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DCS(分散式控制系统)具有集中监控、分散危险的优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显示技术、控制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发展使DCS的可靠性得以提高。因此,在各种工业控制中DC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场控制站作为DCS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必须满足实时性和可靠性指标。其主要作用有:现场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数据的传输和网络通信、控制方案的实施等。网络通信是整个控制系统的神经中枢。本文基于QNX操作系统在DCS现场控制站控制模板上实现了系统网络(SNet)功能,利用广播和多播的通信方式,实现了多个控制站间、主从控制模板间、控制站与操作站间的实时数据通信。对不同的数据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网络传输,确保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控制算法是控制系统的核心。在DCS控制软件中,基于配置文件和动态连接库实现了FBD功能块图。通过学习比较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多种控制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简易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工业过程控制中PID控制参数难以整定、或操作员能力不高等场合。经过现场调试证明,该算法易于实现,方便操作,能够较好满足实际生产过程的需求。本控制系统支持多控制程序并行运行,但是在DCS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当多个不同周期的功能块同时运行时,操作系统的调度往往不能同时能满足系统并行性和实时性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待运行的程序模块进行前期的调度处理。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相位偏移的非抢占式的程序调度方法,该方法简单、易实现,实验证明能够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符合系统实时性要求。

袁伟才[7](2010)在《基于DirectShow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文中提出公共安全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障工业生产、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成为监控领域的一个应用热点。然而,当前的IP网络只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不提供任何服务质量(QoS)保证,为实现实时视频传输,就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提供良好的视频质量,是面向网络传输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本文论述了一种基于DirectShow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采用多线程结构的H.264视频编码器,并提出一种基于运动检测的跳帧编码算法,优化了视频质量,保护了视频序列中的重要细节,实现了有效的码率控制。通过对TCP、UDP协议的进行深入研究,结合RTP实时传输协议,取长补短,设计了一种EVS实时传输协议,并且重点讨论了实时视频传输的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视频流的平稳性,减少延时和抖动,降低了丢包率,增加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实现对实时视频传输的QoS保证。监控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两层分布式架构模式,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移植性和维护性。前端服务器,负责采集实时视频、音频,并将视频、音频压缩编码后,打包成为RTP数据包,应用有效的传输控制策略,通过IP网络,以流媒体的形式传输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通过网络接收各个前端服务器的视频、音频数据流,通过一定的缓冲机制,保证媒体数据的连续性,并根据各个前端服务器的编码格式、帧率信息进行解码,解出原始的视频和音频数据,分别在不同的窗口显示回放,从而达到多画面监控的效果。同时,根据需要存储监控视频、音频,存储格式为微软串流多媒体格式ASF文件。本文所设计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成功运行在局域网上,并且也可以在广域网上使用,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周红平[8](2010)在《雷达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气象雷达存在的距离模糊现象,本文提出了批次处理和相位编码两种解决方案;对航管一次雷达所面临的干扰,实现了干扰频谱分析和发射频率选择功能;对S模式二次雷达的编解码用不同方式进行了仿真,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位和置信度判定算法。本文所做的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批次处理解距离模糊方法。为减少模糊区域,设置噪声功率门限值,对于一次和二次回波功率都小于噪声门限值的情况不进行距离模糊的求解,使回波数据保留了更多的信息量。实现了解模糊的特殊时序,以及解模糊的指令分析,用EPLD和DSP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解模糊算法。改进后的算法应用在某气象雷达上,采集的数据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解距离模糊效果。2)对S模式二次雷达解码纠错提出了一种位和置信度判定方法,对基线多样点法进行改进,一是对采样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二是通过增加两个参量以避免逻辑判断错误。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对编码过程,用长除法和查表法两种方法进行了VHDL的设计与仿真,并进行了比较。对S模式二次雷达的编解码系统给出了硬件设计框图。3)设计了以TigerSHARC系列DSP芯片为主的信号处理器,大大增强了运算性能。优化了数据处理流程,将数据分段,2片DSP实现并行计算,节约了处理时间。对SZ(8/64)相位码的特性进行了验证,采用模拟数据进行解模糊功能的仿真,并与π/4相位编码进行了比较。该信号处理器通用性好,而且可以实现相位编码功能,已应用在多部气象雷达上。4)给出了一种自适应选频的频率捷变方法,通过发射的长周期的休止期对航管一次雷达的所有工作频率点进行采样,求平均后作为这些频率点的幅度,再对这些频率点的幅度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固定频率和频率分集两种工作模式下,通过分析给出合适的频率选择。上述功能均在FPGA中加以实现。在将各频率点幅值送往监控时,用VxWorks操作系统编写了通信程序。该模块已经在某航管一次雷达上得到应用,提高了该雷达的抗干扰性能。

邢海峰[9](2010)在《嵌入式实时内核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业控制、军事技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随着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应用中的功能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嵌入式系统中开始使用实时操作系统。正是由于实时操作系统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实时操作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嵌入式系统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研究分析了μc/os-Ⅱ的任务管理算法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μc/os-Ⅱ任务管理算法的改进算法。该改进算法不仅保持了μc/os-Ⅱ原任务管理算法时间消耗是常数的优点,即任务管理的时间消耗与系统中的任务数无关,同时使管理的任务优先级数从64扩大到128。(2)在研究现有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内核XKERNEL的体系结构。(3)通过研究μc/os-Ⅱ和VxWorks等优秀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内核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实现了XKERNEL。XKERNEL的基本功能包括:任务管理,内存管理,时钟管理及任务通信与同步。任务管理包括最高优先级任务调度,任务的创建,任务的删除及任务优先级改变等;内存管理采用分区分配的方法管理,并实现动态的内存分配与回收;时钟管理为内核提供正常工作的时钟节拍及时钟中断处理函数;任务通信与同步部分实现包括信号量、邮箱及消息队列在内的三种通信与同步机制。(4)为了避免频繁的交叉编译下载给内核测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本文采用Labrosse提出的在x86上对实时内核测试的方法对XKERNEL进行移植测试。

崔炜[10](2005)在《现场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基于CAN总线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课题的意义在于保证网络中消息的实时传输,满足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要求。 首先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网络控制系统的调度理论进行了整理分类研究,并对静态调度和动态调度分别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分布式实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分析了几种非常典型的静态调度算法和动态调度算法,并详细分析了各自最佳的适用场合,在动态TDMA与LLF调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混合调度算法。该混合调度算法具有TDMA的高可预见性,能够有效地对网络控制系统中硬实时消息的传输进行管理与调度,采用了消息的最差传输时间作为标准,使系统对硬实时消息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同时还具有LLF调度算法的灵活性,可实时根据配置的变化有效的利用硬实时消息通讯的间隙,调度软实时消息,大大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最后在有5个CAN节点的实验系统上,实现了此动态混合调度算法。实验结果证明了此混合调度算法的有效性以及良好的实时性。研究成果对今后网络控制系统的实时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基于比特表的RTCS多任务调度算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比特表的RTCS多任务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数据中心基于负载感知均衡策略的路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所在数据中心介绍
        1.1.2 数据中心交换机的基本概念
        1.1.3 数据中心网络的拓扑结构
        1.1.4 数据中心网络的负载均衡策略
        1.1.5 数据中心网络的组播调度算法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数据中心交换机的迭代调度问题
        1.2.2 多径数据中心网络的无乱序负载均衡问题
        1.2.3 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的组播调度问题
    1.3 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中心交换机高性能迭代调度算法
    2.1 引言
    2.2 最高阶优先的基本概念
        2.2.1 阶的定义
        2.2.2 基本的最高阶优先算法
    2.3 单比特、单次迭代的最高阶优先算法
        2.3.1 四阶模型
        2.3.2 阶的编码
        2.3.3 编码的最高阶优先算法
    2.4 算法复杂度分析
    2.5 吞吐量与时延性能分析
    2.6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2.6.1 最高阶优先与最长队列优先的性能对比
        2.6.2 CHOF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中心网络的负载感知均衡策略
    3.1 引言
    3.2 链路负载统计的基本方式
    3.3 网络负载路由策略
        3.3.1 网络负载传输模型
        3.3.2 基于全局拓扑信息的最优路由策略
    3.4 多径网络全局负载感知方案的优化
        3.4.1 两层网络的快速负载反馈
        3.4.2 多层网络的模块化组织架构
        3.4.3 部署与实现
    3.5 多径网络的局部负载感知方案
        3.5.1 局部负载感知的有效性
        3.5.2 链路能力汇聚机制
    3.6 基于感知的负载均衡轮盘机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中心网络内基于动态流簇交换的单播路由方案
    4.1 引言
    4.2 流簇交换的基本概念
        4.2.1 多径网络的数据包乱序问题
        4.2.2 流簇的定义与实现
    4.3 动态流簇交换方案
        4.3.1 流簇间隔调整函数
        4.3.2 多层网络中流簇粒度的关系
    4.4 平衡性能分析
    4.5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4.5.1 对称FFT网络的负载均衡性能对比
        4.5.2 链路失效情况下的负载均衡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中心网络的动态分布式组播路由方案
    5.1 引言
    5.2 动态分布式组播调度算法
        5.2.1 组播编址方案
        5.2.2 组播路由算法
        5.2.3 动态组管理机制
    5.3 基于均衡森林的负载感知均衡策略
        5.3.1 分布式地址分派协议
        5.3.2 组播树的负载感知均衡策略
        5.3.3 AN选举协议与故障恢复
    5.4 过载行为的理论分析
        5.4.1 上行链路的负载分布
        5.4.2 相对过载度
        5.4.3 泊松过程的状态概率
    5.5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5.5.1 分布式组播与集中式组播的时延性能对比
        5.5.2 单组播比例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主要贡献
    6.3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最高阶优先算法稳定性的证明
附录B 泊松过程下链路状态概率的证明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2)基于认知信息的Ad Hoc网络演示平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d Hoc 网络概述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Ad Hoc 网络相关协议介绍
    2.1 Ad Hoc 网络层路由协议简介
        2.1.1 鱼眼路由协议(FHR)
        2.1.2 基于单路径动态源路由协议(DSR)
        2.1.3 基于双路径的动态源路由协议(PDQR)
    2.2 Ad Hoc 网络 MAC 协议的介绍
        2.2.1 CSMA/CA 协议
        2.2.2 TDMA 协议
第三章 系统设计及实现
    3.1 Ad Hoc 节点平台简介
    3.2 Ad Hoc 网络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3.2.1 GPRS 短信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3.2.2 网络层路由协议的设计及实现
        3.2.3 数据链路层 MAC 协议的设计及实现
        3.2.4 协议切换总体设计及实现
    3.3 UI 界面的设计及实现
第四章 系统组网测试
    4.1 组网调试内容
    4.2 组网测试
        4.2.1 短信实现全网协议切换
        4.2.2 全网路由协议的统一切换处理
        4.2.3 全网 MAC 协议的统一切换处理
    4.3 测试结果总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客运专线乘运计划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1.1 国外高速铁路及运输管理系统
        1.1.1.2 国外乘务计划编制的文献研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乘务计划问题
    2.1 乘务计划含义
    2.2 乘务计划的分类
        2.2.1 乘务方式
        2.2.2 乘务基地
        2.2.3 乘务工作时间
    2.3 乘务规则
        2.3.1 乘务交路规则
        2.3.2 乘务值乘规则
    2.4 乘务计划的编制过程
    2.5 编制乘务计划的影响因素
    2.6 乘务计划的评价标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乘务交路计划问题模型与算法
    3.1 建立乘务交路计划优化模型
        3.1.1 模型基础数据
        3.1.2 约束条件
        3.1.3 优化模型
    3.2 乘务交路计划模型求解
        3.2.1 蚁群算法的原理
        3.2.2 蚁群算法的具体步骤
        3.2.3 改进的蚁群算法
        3.2.4 改进蚁群算法的算法步骤
        3.2.5 改进蚁群算法的算法流程图
    3.3 算法实验
        3.3.1 算法实现乘务交路计划的简单示例
        3.3.2 乘务交路算法实现的具体实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乘务值乘计划问题模型与算法
    4.1 建立乘务值乘计划优化模型
        4.1.1 目标函数的建立
        4.1.2 优化模型
    4.2 乘务值乘计划模型求解
        4.2.1 量子计算
        4.2.2 量子蚁群算法
        4.2.3 改进的量子蚁群算法的具体步骤
        4.2.4 改进的量子蚁群算法的流程图
    4.3 算法实验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动态预解压方法的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内存压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据和代码混合压缩
        1.3.2 压缩代码
        1.3.3 压缩数据
        1.3.4 其他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内存压缩相关理论
    2.1 程序局部性原理
    2.2 内存压缩原理
    2.3 Linux 内存管理
        2.3.1 内存地址
        2.3.2 页与页框
        2.3.3 页表
        2.3.4 动态内存管理
    2.4 数据压缩
        2.4.1 LZ 算法
        2.4.2 游程编码(Run-length Coding)压缩
        2.4.3 基于 BWT 的压缩算法
    2.5 小结
第3章 嵌入式内存压缩性能评价模型与动态预解压算法设计
    3.1 嵌入式内存压缩性能评价模型及定性分析
        3.1.1 针对通用 PC 系统的内存压缩性能模型
        3.1.2 针对嵌入式系统的内存压缩性能评价模型
        3.1.3 定性分析
    3.2 动态预解压算法
        3.2.1 算法意义与目的
        3.2.2 动态预解压算法思想
        3.2.3 预解压度数动态调整机制
    3.3 CMPD 的设计
        3.3.1 设计概述和设计目标
        3.3.2 压缩算法选择
        3.3.3 压缩内存区容量动态调整机制
        3.3.4 内存管理算法选择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 CMPD 的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的实现
    4.1 CMPD 总体框架说明
    4.2 块设备驱动程序
    4.3 读写请求构造函数
    4.4 内存管理模块
        4.4.1 页表
        4.4.2 TLSF 算法实现
    4.5 压缩解压缩运算单元
        4.5.1 压缩运算单元
        4.5.2 动态预解压算法实现
    4.6 小结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及测试程序选择
    5.2 可用内存增益测试
    5.3 缺页中断指标测试
    5.4 程序运行时间测试
        5.4.1 运行时间横向比较
        5.4.2 运行时间纵向比较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中嵌入式主站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机载数据采集系统现状与发展
    1.1 机载数据采集系统的介绍与现状
    1.2 大型飞机、新型飞机对机载数据采集系统的需求分析
    1.3 机载数据采集系统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1.3.1 大型客机A380机载数据采集系统介绍
        1.3.2 增强型遥测综合网络iNET介绍
    1.4 实时以太网技术与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
    1.5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EtherCAT关键技术与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1 EtherCAT关键技术介绍与分析
        2.1.1 EtherCAT的系统组成与数据处理过程
        2.1.2 EtherCAT数据帧结构
        2.1.3 EtherCAT报文寻址
        2.1.4 EtherCAT的状态机
        2.1.5 EtherCAT从站控制器专用芯片介绍
        2.1.6 EtherCAT的分布式时钟机制
        2.1.7 EtherCAT对周期性通信与非周期性通信的支持
    2.2 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2.2.1 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系统概要设计
        2.2.2 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工作流程分析
第三章 嵌入式主站软件模块设计
    3.1 嵌入式主站概要设计
        3.1.1 嵌入式主站功能模块划分
        3.1.2 嵌入式主站软件与硬件协处理功能划分
    3.2 嵌入式主站软件模块详细设计
        3.2.1 EtherCAT数据收发模块详细设计
        3.2.2 监控信息处理模块详细设计
        3.2.3 配置主机通信接口模块详细设计
        3.2.4 配置信息处理模块详细设计
        3.2.5 任务管理与调度模块详细设计
        3.2.6 EtherCAT数据帧指示信息处理模块详细设计
        3.2.7 时间同步计算模块详细设计
        3.2.8 高速存储通信接口模块详细设计
    3.3 嵌入式主站实时任务调度策略的设计
        3.3.1 嵌入式主站实时任务调度策略的设计
        3.3.2 基于时间驱动的任务分配表调度策略
第四章 嵌入式主站软件的实现与调试
    4.1 CPU选型与嵌入式主站硬件平台介绍
        4.1.1 CPU的选型与分析
        4.1.2 片上系统SOPC的构建
    4.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在FPGA片上系统的移植
        4.2.1 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的移植
        4.2.2 MontaVisat操作系统内核配置与编译
        4.2.3 引导加载程序与Linux内核之间参数传递
    4.3 硬件协处理模块驱动程序开发
        4.3.1 硬件协处理模块的CPU接口设计
        4.3.2 硬件协处理模块的Linux驱动程序开发与调试
    4.4 嵌入式主站邮箱机制的实现、调试与验证
        4.4.1 邮箱服务程序的开发
        4.4.2 邮箱通信机制测试与验证
    4.5 系统调试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4.5.1 调试工具XMD加载软件错误
        4.5.2 系统上电后,软件未加载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6)DCS现场控制站控制软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布式控制系统概述
        1.1.1 分布式控制系统
        1.1.2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1.2 DCS现场控制站
        1.2.1 DCS现场控制站的发展
        1.2.2 DCS现场控制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3 DCS控制站的硬件结构
        1.2.4 DCS控制站的软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广播/多播通信技术
        2.1.1 单播、广播和多播
        2.1.2 广播地址
        2.1.3 多播地址
    2.2 TCP 和UDP 网络传输协议
        2.2.1 TCP 协议
        2.2.2 UDP 协议
    2.3 套接口编程
        2.3.1 套接字概述
        2.3.2 TCP 套接字
        2.3.3 UDP 套接字
    2.4 操作系统基础理论
        2.4.1 任务、进程与线程
        2.4.2 进程间的通信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DCS系统的总体网络结构
    3.2 Snet系统网络的工作方式
        3.2.1 系统各进程间的作用
        3.2.2 控制模板上数据的传输方式
        3.2.3 SNet上传输的数据结构
    3.3 SNet的工作流程
        3.3.1 SNet工作的主线程
        3.3.2 消息处理和定时处理的主要工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相位偏移的非抢占式任务调度算法
    4.1 常见的系统调度算法
        4.1.1 进程调度的一般原则
        4.1.2 常见进程调度的方法
    4.2 基于相位偏移的非抢占式任务调度方法
        4.2.1 传统调度算法的局限性
        4.2.2 用户程序调度算法设计思想
    4.3 调度算法的实现
        4.3.1 非抢占式相位偏移的程序调度算法流程
        4.3.2 算法仿真实现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算法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算法功能块库
        5.1.1 算法功能块库的组成
        5.1.2 算法模块的具体表现形式
    5.2 算法模块的功能实现
        5.2.1 算法模块的组成
        5.2.2 算法模块功能的实现
    5.3 简易模糊PID控制模块
        5.3.1 液位控制问题
        5.3.2 水箱液位控制系统
        5.3.3 PID参数自整定
        5.3.4 简易模糊PID控制算法
        5.3.5 水箱液位控制仿真效果
    5.4 模糊PID控制在实际液位控制中的实现与应用
        5.4.1 算法模块的设计
        5.4.2 控制模块功能详解
        5.4.3 模糊PID功能块在液位控制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7)基于DirectShow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监控系统的发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DirectShow 技术及应用
    2.1 DirectShow 系统概述
    2.2 DirectShow 体系结构
    2.3 DirectShow 程序开发
        2.3.1 一般开发过程
        2.3.2 通用Filter Graph 的构建
        2.3.3 智能连接建立Filter Graph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264 视频编码技术
    3.1 主流视频编码标准介绍
    3.2 H.264 视频编码基本原理
    3.3 H.264 标准中的分层技术
        3.3.1 H.264 的视频编码层(VCL)
        3.3.2 H.264 的网络提取层(NAL)
    3.4 H.264 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
        3.4.1 高效的帧内预测
        3.4.2 高精度、多模式帧间预测
        3.4.3 整数变换与量化
        3.4.4 去块滤波器
        3.4.5 熵编码
    3.5 基于运动检测的动态跳帧编码算法
        3.5.1 运动检测算法概述
        3.5.2 跳帧算法原理
        5.5.3 跳帧实验分析
        3.5.4 跳帧Filter 实现
    3.6 Ffdshow 编解码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媒体实时传输技术
    4.1 流媒体概念
    4.2 网络传输技术
        4.2.1 基于TCP(面向连接)的Socket 编程
        4.2.2 基于UDP(面向无连接)的Socket 编程
        4.2.3 RTP 的原理及工作机制
    4.3 EVS 流媒体实时传输协议
        4.3.1 传输协议体系结构
        4.3.2 传输控制策略
    4.4 网络发送Filter 实现
        4.4.1 网络发送Filter 的输入Pin 类
        4.4.2 网络发送Filter 的Filter 类
    4.5 网络接收Filter 实现
        4.5.1 网络接收Filter 的输出Pin 类
        4.5.2 网络接收Filter 的Filter 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运行环境和开发平台
    5.2 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
    5.3 前端服务器程序实现
    5.4 监控中心程序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运行与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平台
    6.3 系统功能及性能测试
        6.3.1 前端服务器程序功能
        6.3.2 客户端监控程序功能
        6.3.3 系统性能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雷达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气象雷达概述
        1.1.1 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结构组成
        1.1.2 脉冲多普勒气象雷达信号处理概述
        1.1.3 解距离模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航管一次雷达概述
        1.2.1 信号处理组成
        1.2.2 航管雷达抗干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二次雷达概述
        1.3.1 二次雷达编解码系统
        1.3.2 解码纠错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创新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批次处理解距离模糊
    2.1 系统组成
    2.2 解模糊功能设计
        2.2.1 雷达运行模式
        2.2.2 数据处理过程
    2.3 软件设计
        2.3.1 终端程序设计
        2.3.2 监控设计
    2.4 硬件设计
        2.4.1 时序板设计
        2.4.2 MDSP板硬件设计
        2.4.3 MDSP软件设计
        2.4.4 自检数据库的构造
    2.5 回波数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位编码解距离模糊
    3.1 信号处理功能要求
    3.2 相位编码系统结构
    3.3 系统相位编码算法
        3.3.1 系统相位编码原理
        3.3.2 系统相位编码的频谱重构
    3.4 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3.4.1 硬件设计
        3.4.2 TDSP板软件设计
    3.5 应用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号处理硬件设计
    4.1 设计接口需求
        4.1.1 IQ数据接口
        4.1.2 方位俯仰码接口
    4.2 DSP芯片及开发环境
        4.2.1 ADSP-TS101S简介
        4.2.2 DSP开发环境简介
    4.3 外设选择
        4.3.1 Flash
        4.3.2 SDRAM
        4.3.3 Dual-SRAM
        4.3.4 FPGA
    4.4 电源及功耗
    4.5 其他辅助电路
        4.5.1 时钟设计
        4.5.2 复位电路设计
        4.5.3 JTAG电路
    4.6 布线设计及仿真
        4.6.1 高速电路设计及叠层设计
        4.6.2 布线仿真
    4.7 硬件调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适应频率捷变的实现
    5.1 雷达干扰
    5.2 干扰分析模块
        5.2.1 FPGA的实现
        5.2.2 仿真测试与显示
    5.3 通信模块设计
        5.3.1 VxWorks的特点
        5.3.2 基于VxWorks的软件设计
        5.3.3 计算机模块的使用
        5.3.4 通信模块程序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模式二次雷达信号处理
    6.1 S模式信号形式
    6.2 S模式的协议
        6.2.1 询问
        6.2.2 应答
    6.3 S模式编解码理论基础
        6.3.1 编码
        6.3.2 解码
        6.3.3 纠错
    6.4 编码处理
        6.4.1 Visual C++实现查找表的生成
        6.4.2 Matlab验证编码的正确性
        6.4.3 编码的VHDL仿真
        6.4.4 S模式编码设计
    6.5 S模式解码流程
    6.6 纠错处理
        6.6.1 纠错流程
        6.6.2 置信度算法介绍
        6.6.3 基线多样点判定法分析
        6.6.4 算法改进
        6.6.5 纠错的硬件设计
    6.7 S模式编解码硬件设计及功能模块
        6.7.1 编解码与其他分系统接口及功能
        6.7.2 点迹处理
        6.7.3 和差比计算方位角度的原理及实现
        6.7.4 幅相校正电路
        6.7.5 编解码硬件设计框图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嵌入式实时内核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EMBEDDED RTOS)概述
        1.1.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概念
        1.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领域
        1.1.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4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分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相关理论与算法
    2.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基本理论
        2.1.1 基本术语
        2.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内核
    2.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任务调度算法
        2.2.1 静态调度算法
        2.2.2 动态调度算法
    2.3 小结
第三章 μC/OS-Ⅱ任务管理的扩充算法研究
    3.1 改进μC/os-Ⅱ任务管理算法的原因
    3.2 对现有的μC/os-Ⅱ任务管理扩充算法的分析
    3.3 针对μC/Os-Ⅱ任务管理算法的改进算法
    3.4 小结
第四章 嵌入式实时内核XKERNEL的设计与实现
    4.1 XKERNEL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划分
    4.2 任务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2.1 任务状态转换
        4.2.2 任务调度策略及高优先级就绪任务选取算法
        4.2.3 任务创建
        4.2.4 任务优先级改变
        4.2.5 任务挂起、唤醒
        4.2.6 任务删除
    4.3 时钟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4 内存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5 任务同步与通信机制
        4.5.1 信号量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5.2 邮箱的设计与实现
        4.5.3 消息队列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6 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实时内核XKERNEL的移植测试
    5.1 XKERNEL一般的移植方法
        5.1.1 选择处理器需注意的事项
        5.1.2 移植代码生成工具链
        5.1.3 编译器相关数据类型定义
        5.1.4 体系结构相关代码编写
    5.2 XKERNEL在x86上的移植测试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现场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CAN总线的发展及其特点
    1.2 CAN总线的分层结构
        1.2.1 CAN总线物理层
        1.2.2 CAN总线数据链路层
        1.2.3 CAN总线应用层
    1.3 CAN总线中调度相关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网络控制系统静态调度算法研究
    2.1 实时调度的基本知识
        2.1.1 网络控制系统特点
        2.1.2 基本概念
        2.1.2.1 任务及其特性
        2.1.2.2 任务间的相关性
        2.1.3 实时调度算法的分类
        2.1.4 实时调度策略
        2.1.5 实时调度算法的性能评估标准
    2.2 静态调度算法相关分析
        2.2.1 静态调度算法
        2.2.2 可调度分析
        2.2.3 介质访问方式MAC
    2.3 基于表的静态调度算法
    2.4 固定优先级静态调度算法
    2.5 小结
第三章 网络控制系统动态调度算法研究
    3.1 动态调度算法相关分析
    3.2 动态最佳效果调度算法
    3.3 混合调度算法
    3.4 闭环调度算法
    3.5 小结
第四章 动态混合调度算法
    4.1 概述
    4.2 CAN总线的无损优先级仲裁机制
    4.3 系统模型
        4.3.1 对象组
        4.3.2 总线上传输报文的优先级分类
    4.4 混合调度算法
        4.4.1 动态优先级机制
        4.4.2 动态TDMA机制
        4.4.2.1 系统时钟偏差的影响
        4.4.2.2 保留时间域的特有总线访问权
        4.4.2.3 动态优先级的计算
        4.4.3 硬实时报文的调度
    4.5 小结
第五章 实验系统软硬件平台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节点硬件
        5.1.1 CAN总线系统智能节点
        5.1.2 CAN控制器SJA1000
        5.1.3 CAN总线系统智能节点硬件电路
    5.2 节点软件编写
        5.2.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5.2.2 系统智能节点软件设计
        5.2.2.1 初始化子程序
        5.2.2.2 接收子程序
        5.2.2.3 发送子程序
    5.3 实验系统模型及数据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基于比特表的RTCS多任务调度算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数据中心基于负载感知均衡策略的路由技术研究[D]. 袁春龙. 东北大学, 2020(01)
  • [2]基于认知信息的Ad Hoc网络演示平台的开发[D]. 郭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1)
  • [3]客运专线乘运计划调度模型与算法研究[D]. 郝娟. 大连交通大学, 2012(03)
  • [4]基于动态预解压方法的嵌入式内存压缩技术及实现[D]. 唐思成. 湖南大学, 2012(06)
  • [5]网络化机载数据采集系统中嵌入式主站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付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6]DCS现场控制站控制软件研究与实现[D]. 李功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09)
  • [7]基于DirectShow技术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D]. 袁伟才.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8]雷达信号处理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周红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
  • [9]嵌入式实时内核的研制[D]. 邢海峰. 内蒙古大学, 2010(01)
  • [10]现场总线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研究[D]. 崔炜. 北京化工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基于位表的RTCS多任务调度算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