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杂志试图摆脱恶性循环

时尚杂志试图摆脱恶性循环

一、时尚杂志 试图走出怪圈(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廖姗[2](2020)在《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女记者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当中。社会大众通过这类影视作品,形成了对女记者的初步认知,也从中借鉴生活与职业的双重“影视经验”。本文探讨2000年至2019年这20年间,华语影视作品中的女记者形象。选取50个样本,结合20世纪的女性电影以及西方女记者电影,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首先,影视作品中女记者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职场。家庭范围中,以母亲、梦中情人这样的“天使”形象为主;职场范围中,以恨与性、功与利杂糅的“魔女”形象为主;当家庭与职场两个空间重合时,女记者形象变得多元,具有人性光芒和反思性。其次,在女记者共同的靓丽表象之下,其深层的女性意识是潮流涌动的。“天使”类型的女记者是“被看的他者”,也是理想中的女记者。与20世纪80年代电影中的女性相比,这一类型女记者有创作上的停滞与倒退;“魔女”类型的女记者,有对于工作权力的争取意识,可以视为一种意识的觉醒。但在争取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对父权的趋同与背离,从而产生了一些激进行为;而多元的女记者则更接近女记者自身的理想,正视女性气质,并用女性视角进行多重反思。从理想的女记者到女记者的理想,女记者影视作品逐渐探索出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接近现实的女记者范式。然而,与西方女记者电影对比会发现,女性主体意识模糊是女记者影视作品的核心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女记者始终是菲勒斯中心主义阴霾之下男性创作者的倒影,并且不断被消费;此外,女记者本身也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给予与争取之间的意识悖论。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如何引导女记者影视作品朝更为良性的方向进行探索,本文也提出了展望。

李鑫[3](2020)在《消费文化视域下“网综养成系偶像”现象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代消费社会背景下,“网综养成系偶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升值空间。2018年,养成系偶像团体“NINEPERCENT”和“火箭少女101”分别从《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网络综艺节目走向大众视野,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网综养成系偶像”以平民性、可塑性及低龄化为基本特征,激发消费者强烈保护欲。这场看似体现虚拟经济释放发展活力的全民偶像养成活动,背后隐藏着四大问题,一是商品逻辑下“偶像养成”突出的泛娱乐化特质;二是刻意渲染“一夜走红”概念,引发青少年的成长焦虑;三是全景敞式视角培养偶像造成偶像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变异,衍生“私生饭”行为;四是有名无实的假意授予投票权损害民主内核。近年来文化娱乐产业对传统明星和养成系偶像的共同消费现象,是在技术发展新势头、观众积极参与偶像文本内容创作以及以网络综艺平台作为培养新空间多方面因素“共谋”下形成的。在培养“网综养成系偶像”的整场活动中人为制造的象征性符码意义,以及符码带来的延续性快乐吸引着消费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这场消费狂欢逃不开传统意义上的身体消费,无论是“女色”还是“男色”均被纳入资本消费场域;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单项式情感消费的“成品明星”,养成系偶像往往会主动回应“亲密关系”的想象,对其予以合法性认可,消费者在消费实践中享受虚拟的亲密关系;此外,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不止停留在围观与消遣娱乐,而是在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前提下主动对媒介娱乐文本进行解读和再创。“网综养成系偶像”的发展以商业化为最终目的,大肆规划市场布局之时,留下众多文化、社会现实层面的问题。放眼未来,“网综养成系偶像”要在消费社会下朝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需从行业塑造、媒介引导、偶像提升自我修养以及消费者明晰关系定位四个层面共同发力,实现“网综养成系偶像”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陈璐[4](2019)在《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文中认为性和身体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景观,也是媒介影像提供视觉快感与满足的重要元素。《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简称:维密秀)自2005年开创性地与电视、网络媒体合作,在美国国内推出电视时尚内衣秀,节目的新潮时尚、性感惊艳在全世界范围引发狂潮,并使其名声大噪,一度成为消费神话。维密秀作为当下的娱乐文化消费,正是诉诸受众的性与身体的视觉快感与精神满足。那么维密秀节目是如何在视觉观景台上建构这样的景观呢?女性的身体特征和“性感与美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女性的着装、裸露程度和身材都暗含着“性吸引力”,这些性感的身体特征如何在舞台上展现出魅惑的一面?女性对于身材的表达重心在于肉体化的身体,而衣着打扮可看作是肉体裸露的量度。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中模特首先是自身身体曲线所展示的吸引力,所穿戴的巨型天使羽翼,亦包括蝴蝶、孔雀或恶魔等其他形式与尺寸的翅膀则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使女性更富有诱惑力。维密秀是一场场身体的狂欢,它与身体的快感相联系在一起,身体打破社会与文化的控制而获得暂时性的自由,视觉的美感带来了快感,凸显那些浮面的表象,拒绝意义或深度。身体狂欢是对身体的过度消耗,是对身体的放纵,是一种创造式的、游戏式的自由。这一切在精美的灯光舞美和变幻的镜头语言包裹下,建造了一个现实之外的世界。维密秀是大众文化创造出来的产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最有效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对当代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中的女性符号推波助澜使其无处不在。大众传媒所引领的时尚浪潮主导着女性形象,女性身体成为一种关于女性的审美认知和物化形象的当代表征。借助于大众媒介,女性身体在“看”与“被看”、“消费”与“被消费”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意味。本论文意图以维密秀中的身体作为切入点,借助身体文本的考察,分析与阐释影像文化中女性形象作为欲望的对象,在视觉盛宴的狂欢中是如何被营造出身体脱离既定社会情境约束的自由想象,从而询唤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女性现实主体,指出当代女性摆荡于“被看和被消费”的客体和“看与消费”的主体之间的吊诡。

王欢[5](2018)在《时尚杂志对当代女性审美的建构 ——以2003年—2017年《上海服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时尚杂志作为一种影响当代社会审美的广泛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仅从实际物质消费上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审美选择,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连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符号,并依靠其强大的文化功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日趋商业化和世俗化的转型社会中,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已经被包围在“物体系”之中。随着女性主义、女性文化在社会文化研究发展中的地位的提升和女性本身对自我认知的发展,女性审美已经成为当代审美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代,伴随媒介、信息对于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强势入侵,影响女性审美的载体也日新月异。时尚杂志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传播载体,对于大众审美倾向和基本观念都有着不容置喙的影响;因此,从时尚杂志的角度探究当代女性审美的发展不失为新的方向和思路。《上海服饰》作为发行传播效果较好的时尚杂志,分析其在女性审美活动中的意义显得有理有据。本文在样本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从审美主体、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美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和阐述时尚杂志对当代女性审美的建构层级和过程;其次,以父权文化影响的阴影和消费社会以及媒介神话的相关西方理论为视角,从本质上分析和阐释当代女性审美建构异化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表现与原因;最后,试图结合时尚杂志对女性审美建构异化的原因阐释,重构当代女性审美理想。本文在美学理论与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发展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从消费文化、父权和符号学、传播学视角研究了时尚杂志对当代女性审美的建构和异化,在女性审美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尝试。

牛腊梅[6](2017)在《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同质化现象探析》文中认为时尚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普遍现象,其自身的萌芽、扩散、流行、变化与沉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的传播和推动,如果没有传播就无法形成时尚,时尚与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根据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一定程度上,时尚是由媒体“再制造”出来的,媒体甚至对时尚有些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时尚而言,媒介的力量不容忽视。时尚是流动的,时尚传播的变革也从未停止过。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时尚传播的方式从最初的从上至下的缓慢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今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时尚传播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微信和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为时尚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了适应新媒体的浪潮,时尚杂志纷纷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一方面,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在时尚传播中展现出了更大的时新性、更强的现实感、更大的变化性;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条件下的竞争性模仿机制、新媒体人才的缺乏以及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局限性等原因,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未能很好的发挥其新媒体端口的作用,呈现出同质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内容趋同、版面设计雷同、定位模糊、互动方式单一和推送策略相似等方面,造成了传播资源的浪费以及受众的信息负担。本研究借鉴了以往传媒同质化的研究视角,以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以媒介生态理论、受众扩散理论和施拉姆公式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选取《时尚芭莎》、《世界时装之苑ELLE》、《VOGUE服饰与美容》、《瑞丽伊人风尚》共四家时尚杂志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非概率抽样方法,以2016年7月至12月期间的4061篇推送文章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将四家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文本和运营方式进行横向对比,穿插介绍“YanFanJame”(微信号:YanFanJame)、“深夜发媸”(微信号:shenyefachi)在内容和运营方面的独树一帜和与众不同,对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目前存在的同质化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通过“知乎”等社交平台,对部分时尚从业者和时尚“大V”进行访谈,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以时尚公众号“深夜发媸”(微信号:shenyefachi)为借鉴,提出了一些策略,力求为新媒体背景下时尚传播的理论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为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引。

尤红[7](2015)在《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建构 ——以南京电视记者为例》文中提出对女性而言,职业是女性社会性别中十分重要的社会内涵,这是由职业在社会生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众多女子职业中,媒体业的特殊性是极其明显的。一方面,媒体为受过一定教育的知识女性实现经济自主和人格独立提供了实践机会;一方面,媒体在鼓动新思潮方面有着巨大影响;还有一方面就是媒体业中的新闻业在传统上仍然是一个男性化的领域。在这种职业的生涯发展中,女性的社会性别是如何被建构的,是媒体女性乃至处于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社会中的职业女性都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视角,使用琼·斯科特(Joan Scott)的“社会性别”这一分析框架——即将社会性别视为关于两性差异的社会文化建构,可以通过文化象征、规范性概念、社会组织和机构和主体认同四个层次加以分析——考察在新闻业的职业生涯中,女记者的社会性别是如何被建构的以及女记者反过来对职业性别生态的改变。本文的研究对象“女记者”选取的是媒体中担任新闻采访工作的女性从业者,也包括之前从事一线采访工作,之后进入管理岗位的制片人、部门负责人以及频道负责人。作为江苏电视代表的江苏广电和南京广电在全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本研究聚焦于这样两个电视平台上的女记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由导论、理论与文献,研究设计、正文、分析与讨论五个部分组成。正文的核心部分围绕女记者的性别建构与反制展开。主要从职业进入的角色期望、职业征途中的性别气质建构、职业发展中的性别角色建构去分析职业生涯中女记者的性别建构,同时讨论女记者对职业性别生态的性别反制以及自我性别身份认同,这里的性别反制主要是相对于性别建构而言,指女记者通过自己的职业表现和性别特质反过来对职业性别生态产生影响和改变。首先讨论不同的职业进入的背景所对应的角色期望。接着分析职业征途中的性别气质建构。分析记者职业征途中的职业行为——电视采访和出镜对女记者性别气质的塑造,以及在采访“前台”和“后台”的不同性别地位对女记者性别气质的规训。电视采访和出镜中的女性气质与传统性别规范高度契合时,女记者的性别角色和职业角色获得了双重认可和确认;而当电视采访和出镜中的男性气质与女记者的性别身份出现冲突时,在性别建构上之所以会出现所谓“专业人士”和“主流文化所能定义的妇女”之间的紧张关系,女记者会选择顺应或挑战这种紧张,从而带来女性气质模糊或突出女性气质两个结果。同时电视采访和出镜塑造了女记者的现代女性气质。女记者的采访工作可以被视为职场的“前台”,职场交际就属于职场的“后台”。综合女记者在采访前台和后台的地位和表现,即便其因为女性性别身份在男性那里取得性别优势,可以是一离开采访前台,进入社交后台,又变成被男性关照甚至消费的对象。职业发展中的性别角色建构,是从职业发展中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升迁来看女记者的性别角色建构。因为婚育给女记者带来的职业生涯的不连续,“工作母亲”这样的角色对女记者起到训诫作用。个人升迁中多年的副职岗位,使得她们处于“渴望成功”与“避免成功”的两难境地,职业发展中的性别角色在职业生涯中规训着女记者。同时,女记者在被建构的同时,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进行性别反制。她们通过在电视采访和团队管理中的的职业表现以及性别特质改变着关于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同时也给职业性别生态带来变化。在分析与讨论部分,阐释女记者的性别观念认知和性别身份认同状况,来分析女记者的社会性别特征,通过揭示新闻领域女性社会性别对于中国社会中女性的职业发展具有的启示意义,延展到建设对女性友好的职业文化的展望和分析。

张五毛[8](2013)在《公主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和殷北风就习惯用这样的口气说话:咱们年轻那阵子云云。六年前,我还吹着海风,躺在一条年久失修的船上,一边抠着脚气,一边高傲地向兄弟们炫耀我的女人储备库数字之巨,目光肆无忌惮地停留在姑娘们若隐若现的胸部和臀部。一条破烂的牛仔裤里躺着一枚亢奋的圣物,似乎捕捉一位姑娘,就像在海水里摸起一把海藻一样简单。那个情感动荡的年月,伴随着成长的惆怅渐行渐远,成了我们回味"年轻

任雯雯[9](2013)在《中国本土时尚文化传播营销研究 ——以ilook杂志为例》文中指出时尚文化在中国可谓古以有之,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懒起画娥眉,都是时尚文化的组成部分。组成丰富的时尚文化内涵在当下中国本土时尚杂志中所传达的却多是舶来的,奢靡且不接地气,对本土时尚文化的关注与传播甚少。究竟何为时尚文化?本土时尚文化应怎样借助媒体传播发力?媒介与时尚文化之间又该如何互相作用达成良性互动?本文选取本土时尚杂志《nook》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充足的案例全面分析了《ilook》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等,通过系统的阐释为中国本土时尚文化利用媒介的传播提供了借鉴。首先,文章通过分析《ilook》的线上传播如,官网建设、微博传播、电子期刊;《ilook》的线下传播,如,传统媒介应用、活动推介、《ilook》的终端传播;《ilook》的整合传播,如,与本土设计师线上线下的合作、活动举办的线上线下运作、立足杂志开零售体验店等,为中国本土时尚文化的传播营销探寻了一些方式。其次,文章通过《ilook》的定位受众、网络营销、体验营销、个性营销、情感营销、品牌经营等系统分析了ilook的营销策略,为中国本土时尚文化的在杂志中的传播营销提供借鉴。文章通过在总结《ilook》作为本土时尚杂志创办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本土时尚杂志的传播与发展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张文东[10](2013)在《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关于中国当代小说向中国古代小说“传奇叙事”传统以及现代小说传奇叙事“经验”进行承袭并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有关历程与表现的一种系统整理和论述。本文遵循传统与发展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和现代小说中传奇叙事传统的全面检视,以及对中国当代小说在不同阶段上呈现出来的叙事特征的系统梳理,发现并确证了中国当代小说发展中富有“中国特色”的传奇叙事样貌,并将这种样貌的形成和发展置于多元、多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结合不同阶段、层面以及不同主题、载体的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充分地论证说明:传奇叙事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样式和基本传统,历经现代小说以来的特殊承袭和转型,其精神和模式也一直延续到了中国当代小说当中,并因特殊的时代际遇和文化内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也更有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展开论述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当中,作为真正具有小说成熟体式意味的“传奇”,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最核心的叙事“表现”模式,同时也是中国普通大众最传统的小说“接受”模式,对于包括二十世纪小说在内的中国小说整体发展演变而言,它必然是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模式和叙事传统。第二,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尽管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开始其现代化进程的,但作为一种强大文学传统的传奇叙事,还是因现代社会的形成、启蒙与救亡的目的、大众读者的扩展、民间样式的萃取等等社会与文学的因素,不断焕发出更为深刻而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在现代小说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当中被有意识并个性化地转化、使用和发展着,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三,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小说,首先在“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意义上,直接承袭了自“延安文学”以来的“革命文学”的经验和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主流创作方法的导引下,把最具有民间、大众基础的传奇叙事作为自己完成“为工农兵服务”这一现实革命政治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革命传奇”样貌。第四,“新时期文学”意义上的中国当代小说,尽管流派众多并有着向西方学习以及“向内转”的“新潮”取向等,但不管是作为小说家的思想资源,还是作为小说创作的艺术传统,传奇叙事始终都是文学开始形成“自觉”之后的重要选择之一,不论是在“改革”或“知青”小说等现实主义主流中,还是在“地域”或“市井”小说等“寻根”的意识里,或是在“民间”或“历史”的重新发现并重构的意义上,始终都有着连绵不断的传奇叙事的艺术取向。第五,进入1990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小说,面对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以及“泛文学”的语境,其原本属于文学的传奇叙事精神也在大众狂欢的意义上以各种“类文学”的形式发生了新变与转型,并通过言情小说、网络文学以及影视镜像的表现,呈现出种种面向大众、迎合市场、制造消费的姿态,从而使在这个意义上所演发出的传奇叙事,进一步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大众语态的传奇性。通过上述这种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基于不同文学表现所完成的较大规模地梳理,本文所达到的目的以及形成的结论就是:中国古代小说不仅有其独特的传奇叙事传统,而且这种传统还始终对中国现代以来的小说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并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得到了创造性的承袭和发展,即便仅就中国当代小说几十年的发展而言,作为“中国经验”的传奇叙事传统,也始终是其之所以成为一个丰富性存在的必然条件。因此,本文这种基于“传统与发展”辨证关系的文学史辨析,便不仅可以让我们真正回到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史观来认识中国文学及其小说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对传统文学与文化在新世纪文学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形成某种更为科学地认识和把握。

二、时尚杂志 试图走出怪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尚杂志 试图走出怪圈(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女性影视理论研究
        1.2.2 现实女记者研究
        1.2.3 女记者影视作品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中女记者形象的类型
    2.1 顺从的“天使”
        2.1.1 梦中情人
        2.1.2 母性光辉
    2.2 逆转的“魔女”
        2.2.1 恨与性的滋长
        2.2.2 功与利的追逐
    2.3 多元的女性
        2.3.1 人性之光
        2.3.2 反思中的求索
第三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中女记者的女性意识呈现
    3.1 理想的女记者:“被看的他者”
        3.1.1 时代的理想女记者
        3.1.2 男性的理想女记者
        3.1.3 女性的理想女记者
    3.2 探索的女记者: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激进
        3.2.1 对父权的趋同
        3.2.2 对父权的背离
    3.3 女记者的理想:女性意识的成长与多元化
        3.3.1 现实的影像化呈现
        3.3.2 正视女性气质
        3.3.3 多元化发展
第四章 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女性形象的成因及展望
    4.1 男性创作者的倒影
        4.1.1 强势的菲勒斯中心主义
        4.1.2 被消费的女记者
    4.2 女性意识的悖论
        4.2.1 理想与现实的悖论
        4.2.2 给予与争取的悖论
    4.3 女记者影视作品的展望
        4.3.1 试错与监督下的意识形成
        4.3.2 建立行业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消费文化视域下“网综养成系偶像”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综养成系偶像”现象的流变及成因
    第一节 从传统明星到“网综养成系偶像”
        一、影视中走出的完美明星
        二、短信投出的平民偶像
        三、“十年”“养成”的少年偶像
        四、网络投票选出“养成系偶像”
    第二节 “网综养成系偶像”现象形成原因探析
        一、融合型媒介技术助力网络造星
        二、参与式文化生产颠覆“偶像”制造规则
        三、网络综艺选秀节目搭建新式“养成”平台
第二章 符号构建“网综养成系偶像”消费神话
    第一节 符号与意义
    第二节 角色符号重置权利主体身份
        一、平民化招募与故事化形象共创“练习生”符号
        二、受众自主性与网络平权神话“偶像”符号
        三、借“全民制作人”符号完成粉丝授权
    第三节 场景符号标的等级差异
        一、神秘金字塔排位呈现名次
        二、选手服饰差异化暗含品级
    第四节 角色符号及场景符号的建构特点
        一、主动与被动相结合
        二、符号生命周期特殊化
第三章 “网综养成系偶像”消费实践分析
    第一节 身体消费:女色和男色
        一、“可食的女人”——狂欢之后向身体规训的臣服
        二、男色秀场——“她经济”和网络综艺节目创作的视觉奇观
    第二节 情感消费:以拟态亲密关系为名
        一、沉浸传播营造“身体在场”感
        二、双向实时互动回应“亲密关系”想象
        三、与偶像相同立场及对外抗争
    第三节 文化消费的再造与创新
        一、消费者在“养成”中的话语权掌握
        二、消费者的拼贴行为
第四章 “网综养成系偶像”文化失序与突围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下“网综养成系偶像”文化失序
        一、商品逻辑下偶像养成泛娱乐化特质明显
        二、偶像文化内涵空洞与社会青少年成长焦虑
        三、全景敞式视角培养偶像与私生饭行为频发
        四、养成系偶像投票式制造机制损害民主内核
    第二节 “网综养成系偶像”文化失序的应对之道
        一、行业:完善偶像内涵与养成体系
        二、偶像:德艺双修与做好表率
        三、媒体:加强偶像正能量议题设置
        四、消费者:认清关系定位与理性消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中的女性身体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维密秀的生活化
    第一节 女性内衣的时尚化
    第二节 时装与习性
    第三节 身体的时尚化
第二章 维密秀的“性感”呈现
    第一节 性感的身体特征
    第二节 美感与性感
    第三节 性感的呈现情境
第三章 看与被看
    第一节 两性看女性
    第二节 看与被看的女性身体叙事
    第三节 色情规则
第四章 消费与被消费
    第一节 自我管理
    第二节 模特制造者
第五章 身体的狂欢
    第一节 裸露的状态
    第二节 身体的狂欢
    第三节 大众传媒的狂欢
第六章 走出“维密秀”
    第一节 身体迷恋下的“失色”
    第二节 伪文化和伪内衣
    第三节 新的女性话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时尚杂志对当代女性审美的建构 ——以2003年—2017年《上海服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提出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意义
    (四)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样本选取情况说明
一、时尚杂志对女性审美的建构
    (一)时尚杂志发展与审美研究
    (二)时尚杂志对女性审美的建构
        1.认知:审美主体从被动到主动
        2.引导:空间转换与丰富
        3.促进:从物质到精神独立意识的追求
二、时尚杂志对女性审美建构的异化及其原因分析
    (一)时尚杂志对女性审美建构的异化
    (二)时尚杂志对女性审美建构异化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父权阴影
        2.物质消费的终极——符号消费
        3.怀旧与造梦
三、重建当代女性审美理想
    (一)摆脱父权阴影的独立审美
    (二)弱化符号化的理性消费
    (三)当代媒体的担当与引导作用
    (四)当代美育的弘扬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同质化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传媒的同质化研究
        1.3.2 时尚类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
        1.3.3 新媒体背景下的时尚杂志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4.3 文本分析法
        1.4.4 无结构访谈法
    1.5 研究创新及预期结果
第二章 同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2.1 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的兴起
    2.2 同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同质化的概念界定
        2.2.2 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同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研究对象和样本的选取
        2.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3.2 样本选取说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内容层面的同质化
    3.1 主题选取的趋同
        3.1.1 明星成为关键词,共同走向娱乐化
        3.1.2 推送信息类别的扎堆
        3.1.3 文本符号及文本结构的固化
        3.1.4 案例分析
    3.2 版面编排趋同
        3.2.1 版面单一
        3.2.2 图片重复率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运营层面的同质化
    4.1 媒介定位模糊
        4.1.1 功能介绍未形成风格
        4.1.2 首次关注语“大同小异”
    4.2 互动方式单一
        4.2.1 导航栏名称和功能相似
        4.2.2 互动语相似
    4.3 推送策略一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同质化的原因及对策
    5.1 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同质化的原因探析
        5.1.1 市场竞争下的“平均数法则”
        5.1.2 人才匮乏,原创能力不足
        5.1.3 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局限性
    5.2 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同质化的应对策略
        5.2.1 明确自身风格,人格化运营
        5.2.2 “创意”为王,培养时尚人才
        5.2.3 找准目标用户,提升用户体验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7)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建构 ——以南京电视记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女记者群体规模的增长
        二、女记者带来的新闻业变化
        三、江苏电视的行业崛起
        四、女记者对江苏电视的贡献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记者
        二、职业
        三、职业生涯
        四、性别期望
        五、性别角色
        六、性别认同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渊源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概念分析
        三、社会性别视角的特征
    第三节 经验研究回顾
        一、职业与社会性别研究
        二、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
        三、对新闻从业者的研究
        四、对女记者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选取
        二、研究对象情况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法
        二、研究资料来源
第四章 职业进入的角色期望
    第一节 院校派的进入:在职业与性别角色间寻找平衡
    第二节 非院校派的进入:在职业与性别角色间关注一方
第五章 职业征途中的性别气质建构
    第一节 “采访”与“出镜”:性别气质建构一
        一、性别化的电视采访
        二、电视出镜的争取
        三、“采访”和“出镜”中的性别气质建构
    第二节 “前台”与“后台”:性别气质建构二
        一、女性性别身份在“前台”的优势
        二、“后台”:被消费对象
第六章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角色建构
    第一节 “男外女内”:工作母亲
    第二节 “男主女从”:当好副手
第七章 职业生涯中的性别反制
    第一节 “母亲”与“性对象”:女记者角色的隐形文本
    第二节 女性优势:善用或拒绝
        一、善用女性优势
        二、拒绝女性优势
    第三节 闯入“男性新闻”禁区的“女汉子”
        一、走出传统性别角色
        二、远离传统性别话语内容
    第四节 女性的管理:改变性别刻板印象
        一、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抵制
        二、渐成中的女性管理风格
        三、女性化方式的管理
第八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女记者的社会性别特征
        一、女记者性别观念认知
        二、女记者性别身份认同
    第二节 新闻领域女性社会性别的启示
        一、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迷失
        二、现代职业女性:被建构与反制
        三、重新界定角色:平衡工作与家庭
        四、中国社会性别:复苏与渗透
    第三节 建设对女性友好的职业文化
        一、职业如何对待女性:由排斥转向接纳
        二、职业如何接纳女性:接纳性别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致谢

(8)公主坟(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9)中国本土时尚文化传播营销研究 ——以ilook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性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何为时尚文化
        1.6.2 何为营销
        1.6.3 传播与营销
        1.6.4 时尚杂志
        1.6.5 时尚杂志与时尚文化的互相作用
        1.6.5.1 本土时尚文化如何走进生活
        1.6.5.2 本土时尚杂志如何走出洋圈
第二章 《ilook》杂志中本土时尚文化的立体传播渠道
    2.1 《ilook》的网络传播
    2.2 《ilook))的新媒体传播
    2.3 《ilook))电子期刊与手机app软件客户端
    2.4 《ilook》的线下传播
    2.5 《ilook))的对外传播
    2.6 《ilook)的终端传播
    2.7 《ilook》的整合传播
第三章 《ilook))的个性化营销策略
    3.1 《ilook》的杂志定位
    3.2 《ilook》的受众定位
    3.3 《ilook》的网络营销
    3.4 《ilook》的体验营销
    3.5 《ilook》的情感营销
    3.6 《ilook》的内容营销
    3.7 《ilook》的发行渠道
    3.8 《ilook》的广告
第四章 《ilook》和其他同时期本土时尚杂志办刊的区别
    4.1 《ilook》杂志文本分析
    4.2 《ilook》的办刊特点
第五章 本土时尚文化如何在杂志中有效传播
    5.1 定位的准确性
    5.2 内容的独创性
    5.3 传播的立体性
    5.4 注重时尚的文化内涵
    5.5 注重团队的培养
    5.6 广告的理性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传奇叙事模式与传奇叙事传统
    二、中国现代小说发端期的传奇叙事背景
    三、中国现代小说中的传奇叙事
第一章 从现代走进当代的“革命传奇”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学的制度与方法——建国后文学的特殊时空
        一、无限的生活与有限的空间
        二、明确的道路与统一的方法
    第二节 “红色经典”——传统背景下的“革命传奇”
        一、传统与经验——英雄的传奇与史诗的意味
        二、题材与类型——《林海雪原》与《青春之歌》
        三、主题与模式——双重维度上的“对立共构”
    第三节 “文革小说”——政治叙事中的“英雄传奇”
        一、极端政治背景下的话语时空和可能选择
        二、特殊政治话语中的特殊传奇模式
第二章 时代变迁中的“历史人生传奇”
    第一节 文学的回归——人与现实主义的“新时期”
        一、为文艺正名——新时期文学的空间与选择
        二、走出时代的“伤痕”——“反思”与“改革”小说中的传奇叙事
    第二节 走向历史与人生的深处
        一、文学的根与文化的根——“寻根”的背景与意识
        二、文学的寻根——“寻根小说”中的“地域”传奇叙事
        三、文化的寻根——“市井小说”中的传奇叙事
    第三节 发现乡村与创造历史——“民间”与“历史”的传奇
        一、方法的空白与意义——在“先锋”的潮流背后
        二、乡村的发现与再现——莫言的“红高粱传奇”
        三、历史的记忆与颠覆——苏童的“新历史传奇”
第三章 泛文学语境中的“大众传奇”
    第一节 主体的失落——时代与文学的“大众化”
        一、“泛文学语境”:文学的市场与市场化的文学
        二、“非虚构写作”:可以质问的“文学可能性”
    第二节 言情小说——都市浮沉中的“情感传奇”
        一、从传统走进现代:言情叙事的历史与新变
        二、从现实走进梦想:现代都市的流行情感与叙事
        三、从梦想走向“穿越”: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第三节 网络小说——大众狂欢叙事中的“虚拟传奇”
        一、传奇的背景:大众狂欢与网络写作
        二、传奇的创造——网络传奇的叙事模式
    第四节 影视镜像——大众化叙事的“消费传奇”
        一、读图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与影像叙事
        二、镜像传奇:文学市场与大众文化的共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时尚杂志 试图走出怪圈(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21世纪华语影视作品女记者形象研究[D]. 廖姗.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3]消费文化视域下“网综养成系偶像”现象研究[D]. 李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维多利亚的秘密时尚秀中的女性身体叙事[D]. 陈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时尚杂志对当代女性审美的建构 ——以2003年—2017年《上海服饰》为例[D]. 王欢. 长安大学, 2018(01)
  • [6]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同质化现象探析[D]. 牛腊梅.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7]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建构 ——以南京电视记者为例[D]. 尤红. 南京大学, 2015(01)
  • [8]公主坟[J]. 张五毛.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04)
  • [9]中国本土时尚文化传播营销研究 ——以ilook杂志为例[D]. 任雯雯. 西北大学, 2013(S1)
  • [10]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D]. 张文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时尚杂志试图摆脱恶性循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