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共建共享

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共建共享

一、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共建共享(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表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苏萦[2](2021)在《论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作为向社会大众开放的文化窗口,其中地方文献资源属于图书馆内部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文献当中蕴含着一个地区在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色,因此其编写与收集一定会涉及多个部门,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与分散性特点。在如今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中,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关键服务内容,但在实际推进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便立足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其在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相关完善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的搭建,推动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樊伟[3](2020)在《我国高校智库联盟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对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是高度重视的,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需要高校智库建言献策。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各行业相继出现建设不同类型智库现象,各种智库联盟相继出现。目前,我国高校智库联盟组织数量不多并且都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知识服务这一块并未体现出自身的影响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高校智库、高校智库联盟以及知识服务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和说明,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需要的相关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接着通过网站调研和文献调研,分别从联盟构成成员、联盟机构知识服务模式、联盟知识服务用户以及联盟存在的问题对吉林省高校智库联盟和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进行调研,研究了现阶段国内高校智库联盟在知识服务角度所出现的不足之处,并详细阐述了建立联盟知识服务模式的重要意义。然后在明确构建我国高校智库联盟知识服务模式原则及宗旨的环境下对高校智库联盟展开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优势分析。最后,从加强联盟的多元主体协同服务、提高联盟的知识服务水平以及丰富联盟的知识资源这几个方面提出对联盟组织建设的策略,同时促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吴少聪[4](2020)在《面向河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93年文化扶贫工作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以来,国务院以及文化部不断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总体目标、实施范围、具体措施等做出新的规定。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更是基层文化扶贫工作的前沿阵地,其自身建设水平的高低影响文化扶贫工作的效果。事实上我国仍有很多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发展落后的贫困局面,其自身贫困严重限制其完成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扶贫的任务和使命,基层公共图书馆摆脱贫困迫在眉睫。但目前图书馆学界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在公共图书馆如何实现对基层民众的文化扶贫,鲜有关注基层公共图书馆脱贫问题的研究。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脱贫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河南省辖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将经济领域的精准识贫、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理念引入基层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研究中。首先确定基层公共图书馆精准识贫标准,即文化部关于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然后结合文化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细则和结果,对河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进行精准识贫,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识别出贫困基层公共图书馆,并分析其贫困的具体成因;最后从政府、图书馆自身以及社会层面给出精准扶贫的策略。政府层面扶贫策略包括针对性经费投入计划、购买公共图书馆藏书与服务、特派专业人士指导工作、建立先进公共图书馆对口帮扶机制;图书馆自身发展策略包括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高效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社会化策略包括社会志愿者参与、协同中小学合作共建、高校图书馆帮扶以及扩大社会捐助。

张洁[5](2020)在《乡村振兴中的集体行动机制研究 ——基于鲁家村“政企民”合作兴村模式的考察》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回观过往的实践,乡村振兴由政府主导推动,在缺乏多元主体参与及追求政绩上“数据漂移”的混合作用下,乡村振兴已显现华而不实的弊病,更甚者,由于一些乡村在地理地势条件方面欠优,外来资本也是鲜有探进。如此,乡村建设似乎已然被剥离了原生意义。本文认为政府、企业和村民均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割裂而是互利共生的,三方合作建立共识、共建、共享机制,这样既可以避免由政府单一主导下“输血式”的乡村建设,又可以为村民提供发展“智库”,还能有效防止商业资本对乡村进行疯狂开发。从这三者来思考,不失为乡村振兴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有关“乡村振兴”和“集体行动机制”的研究思路和已有成果,不难发现,国内外在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笔墨多搁于政府立场上的思考,缺少村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及需求方面的研究,村民作为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并且理论探讨过多,缺少实证研究成果。对于乡村振兴中的集体行动机制研究或现实案例却鲜有见闻,更未从整体性治理、集体行动的视域展开讨论,仍有政府主导下单一主体振兴乡村的阴影。本文所研究的鲁家村“政企民”合作兴村模式,区别于由政府一元主体推进的乡村建设,它更加强调多元治理,共同促进,并在多主体之间达成合作规则和利益共识机制,形成命运共同体。旨在将“乡村”这一空间领域视为整体性的行动主体,从而探讨其合作兴村模式中共识、共建、共享机制的障碍,最终为总结出一般性乡村振兴的治理经验提出政策建议。因此,鲁家村“政企民”合作兴村模式中的共识、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也就成了本文的切入点和可能的创新点。本文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鲁家村“政企民”合作兴村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重点分析了鲁家村合作兴村模式中的共识机制、共建机制以及共享机制,结合对鲁家村“政企民”合作兴村模式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政企民”形成合作兴村的共识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政府从单一主导走向多元合作,二是企业从逐私利到共担社会责任,三是村民从小家单干到共谋共生。三方集体行动主体之间共识能够达成的条件也主要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合作兴村模式中共建机制的内涵与特征主要是:三方合作主体分工合理且各司其职,党委领导和乡村精英带动是其关键资源,利益保障和协调机制相辅相成。其治理成效主要是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以制度创新有效激活潜在要素以及为鲁家村提供持续发展的动能。后文继续分析共享机制运行现状及其障碍,发现在机制设计、利益协同和资源配置上均未达到共享机制所要求的理想状态。笔者研究发现政企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认同差异、集体行动主体关系弱化以及集体行动主体利益不对称都阻碍了共识机制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播。合作共建机制也并没有报道中的那样完美,其障碍体现在: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成本过高、选择设计地方性制度的自主性不足、后期实施及发展缺乏高效完善的监管和维护。共享机制运行欠佳的原因主要在个人理性和集体利益的冲突方面矛盾最深,乡村自治的内生动力不足和市场因素的渗入也制约了合作兴村模式中的利益保障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乡村振兴中集体行动机制的制度建议,即要构建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共识机制、建立创新乡村振兴制度的共建机制、促成乡村振兴成果利益均沾的共享机制等较全面的对策建议。

贾晓钰[6](2019)在《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呈现出全域化的趋势,逐渐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旅游日益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6年2月明确提出全域旅游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学者纷纷对全域旅游展开如火如荼的研究。可见,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黄金机遇期,全域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国家旅游局先后公布了2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焦作作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加快对焦作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已成为焦作市委、市政府的主要任务。因此,本文对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地理区位、资源利用、历史民俗、客源市场、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目前焦作市发展全域旅游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从空间、产业、服务、参与4个方面进行解决。(1)全空间方面,利用最邻近指数法对焦作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分析,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对焦作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焦作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在整体呈现出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度低)的情况下,在各市县中的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性,旅游景区在焦作市各区县内的分布不均衡。利用Arcgis软件对焦作市主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焦作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主要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分析,对焦作的整体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的布局优化分析。形成一个核心、两条发展带、三条发展廊道、五个旅游区的发展主线,以此来加快焦作市全域旅游的发展与建设。(2)全产业方面,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焦作市旅游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焦作市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最小。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焦作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旅游业和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以“旅游+林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体育”为主进行产业融合。(3)全服务方面,从旅游交通、公共服务、安全保障、游客权益、行政服务5个方面分析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4)全参与层面,制定全域旅游发展全参与的评价体系,从共建共享、旅游惠民、旅游扶贫3个方面分析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焦作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路径,从空间、产业、服务、参与4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在对全域旅游进行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焦作市全域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董飘飘[7](2019)在《河南省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校地共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服务效益为研究主体,设计校地共建图书馆评估指标和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价指标,结合实证案例,从办馆条件、共建模式、读者服务、读者满意度四个方面分析服务效益的影响因素,采用读者问卷调查法,进行服务效益评价,对国内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深化研究奠定基础,提供实证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关于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的研究较少见,且研究内容大多是图书馆服务效益理论方面的浅析,关于调查、评估与服务效益实证分析相关的论文缺乏;二是制定校地共建图书馆评估指标和服务效益评价指标,为国内校地共建图书馆开展评估工作、提高办馆效益方面提供借鉴作用;三是通过实证案例分析,探究影响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的主要因素,统计分析评价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依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提升策略。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调研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文章对校地共建图书馆作了全面分析,在明晰校地共建图书馆的概念、整体把握我国校地共建图书馆建设特征的前提下,从办馆条件、文献资源建设、自动化与网络数字化建设、读者服务、科学管理和中华古籍保护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设计校地共建图书馆评估指标,以促进我国共建图书馆建设更加规范化发展;考虑图书馆服务效益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引入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价的相关理论,总体从节省成本投入和提升使用价值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管理效益、成本效益四方面的体现,把握设计原则,设计出服务效益评价指标,缩小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发放两种调查问卷,一是对河南省四所校地共建图书馆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以实证数据为支撑,研究校地共建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影响因素,二是选取河南科技大学共建图书馆的读者为调查对象,发放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服务效益分析与评价,验证得出馆舍建筑、设施设备、馆藏资源、共建模式、读者服务、读者满意度调查等是影响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的主要因素。根据前文对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提出发挥政府保障作用、科学规划管理馆舍和馆藏建设,提高读者满意度等方面的策略建议,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独创性,提出设计了校地共建图书馆评估指标和服务效益评价指标,阐述了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的表现形式,提出策略建议。灵活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以客观数据为研究基础,从新颖的角度对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的体现形式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实践性更强。

朱翔宇[8](2019)在《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将文化建设已经提高到了核心地位,而文化建设的中心思想和关键内容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就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对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种类、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进行swot分析及需求分析。淮阳县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县,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分析特色信息资源现状、需求、服务及存在问题,从而根据其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建议,包括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强对文化建设重视等等。

范福兰[9](2016)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科技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新要求的人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实现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及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应用在中长期时间内的发展任务与发展重点。在国家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省、市、地区及学校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高效发展。但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应充分依据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资源分配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重点。因此科学有效、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研究是发展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但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理论与方法实践、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等尚未成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掺杂过多的主观依赖性,缺乏一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广东省惠州市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及郑州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研制项目。从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数据分析建模方法,构建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研究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践研究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本部分内容依据各领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构成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基本构架,综合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主要框架及内容组成。全面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制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论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一般制定路径。构建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框架与指标体系。第二部分: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分析研究。本部分基于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理论,首先以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分析研究为例,探究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证测评与分析方法。全面调研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综合应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简单线性加权法等综合测量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应用差异分析方法解析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情况。其次以郑州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实证测评研究为例,探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证测评路径与方法。依据教育信息化调研指标体系,全面调研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依据实证调研情况,全面解析学校信息化发展成绩与不足之处,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解析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关键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本部分主要依椐本研究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制理论基础,首先以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为例,基于实证测评研究结果探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制路径与方法。应用内容定量分析方法和趋势外推法,预测基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应用C-SWOT模型,定性分析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战略要素,并从定量的角度构筑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四边形,计算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向量,最终选择XXX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积极增长型发展战略。其次以郑州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为例,探究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制路径与方法。在探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采用C-SWOT模型,定性分析郑州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未来发展战略要素,并从定量的角度构筑发展战略四边形,计算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向量,最终选择积极扭转型发展战略。

杨莉萍[10](2016)在《河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及发展设想》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对河南省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河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与发展中的几点策略。

二、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共建共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共建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论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现状
二、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不足
    1.经费短缺
    2.地方文献较为分散
    3.技术水平落后
    4.人才结构不合理
三、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完善策略
    1.做好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对地方文献建设支持
    2.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地方呈缴本制度
    3.加强馆际合作,建立文献资源传递系统
    4.突出当地特色,完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5.重视人才培养,促进地方文献人才结构合理化
    6.加强数字化建设,建设信息技术服务管理平台
    7.深入开发利用,建立地方文献联合编目中心
四、结束语

(3)我国高校智库联盟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以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智库的概念
        2.1.2 高校智库联盟的概念
        2.1.3 知识服务概念
    2.2 智库联盟相关理论
        2.2.1 联盟组织理论
        2.2.2 知识共享理论
        2.2.3 知识生命周期理论
    2.3 其他理论
        2.3.1 协同理论
        2.3.2 创新理论
        2.3.3 开放获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智库联盟调研
    3.1 基于吉林省高校智库联盟调研
        3.1.1 联盟构成成员
        3.1.2 联盟机构知识服务模式
        3.1.3 联盟知识服务用户
        3.1.4 联盟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调研
        3.2.1 联盟构成成员
        3.2.2 联盟机构知识服务模式
        3.2.3 联盟知识服务用户
        3.2.4 联盟存在的问题
    3.3 高校智库联盟协同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3.3.1 高校智库联盟知识服务传统模式的缺陷
        3.3.2 高校智库联盟有利于各个高校智库间的协同合作
        3.3.3 高校智库联盟有利于解决用户需求的多元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智库联盟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4.1 高校智库联盟协同知识服务模式构建的原则及宗旨
        4.1.1 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式构建原则
        4.1.2 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式构建宗旨
    4.2 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4.2.1 元素层
        4.2.2 组织机构层
        4.2.3 服务途径层
        4.2.4 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型
    4.3 模式的优势分析
        4.3.1 多元主体协同服务
        4.3.2 提高知识服务水平
        4.3.3 知识资源丰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联盟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保障策略
    5.1 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服务的保障策略
        5.1.1 联盟协同服务政策和制度保障
        5.1.2 加大协同组织资金投入保障
        5.1.3 联盟协同管理与运行机制保障
    5.2 基于提高知识服务水平的人才保障策略
        5.2.1 完善知识服务人才队伍结构
        5.2.2 加大知识服务人才经费投入
        5.2.3 培养联盟知识服务管理运营人才
        5.2.4 创新知识服务人才评价机制
    5.3 基于丰富知识资源的保障策略
        5.3.1 建立提供知识资源补偿机制
        5.3.2 形成联盟资源共建共享的约束机制
        5.3.3 完善提供知识资源的信息技术支持保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面向河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公共图书馆建设研究
        1.2.2 基层公共图书馆相关研究
        1.2.3 公共图书馆与文化扶贫相关研究
        1.2.4 公共图书馆评估研究
        1.2.5 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基础
    2.1 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2.2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2.3 精准识贫与精准脱贫
    2.4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精准扶贫
3 河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贫困识别与成因分析
    3.1 基层公共图书馆精准识贫标准
    3.2 河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贫困识别
        3.2.1 总体贫困识别
        3.2.2 单项贫困识别
    3.3 河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贫困成因分析
        3.3.1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低
        3.3.2 经费投入不足
        3.3.3 从业人员质与量的匮乏
        3.3.4 与社会力量联系不够紧密
        3.3.5 宣传力度不足
4 河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策略
    4.1 政府层面精准扶贫策略
        4.1.1 针对性经费投入计划
        4.1.2 购买公共图书馆藏书与服务
        4.1.3 特派专业人士指导工作
        4.1.4 建立先进公共图书馆对口帮扶机制
    4.2 图书馆自身发展策略
        4.2.1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4.2.2 高效利用互联网
        4.2.3 加大宣传力度
    4.3 社会化策略
        4.3.1 社会志愿者参与
        4.3.2 协同中小学合作共建
        4.3.3 高校图书馆帮扶
        4.3.4 扩大社会捐助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乡村振兴中的集体行动机制研究 ——基于鲁家村“政企民”合作兴村模式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振兴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关于集体行动机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乡村振兴
        二、“政企民”合作兴村模式
    第二节 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集体行动理论
    第三节 乡村振兴中集体行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集体行动机制的特定内涵
        二、集体行动机制的特殊需求
        三、集体行动机制的基本框架与内在逻辑
第三章 鲁家村合作兴村模式中的共识机制
    第一节 形成合作兴村共识的表现
        一、政府从单一主导走向多元合作
        二、企业从逐私利到共担社会责任
        三、村民从小家单干到共谋共生
    第二节 合作兴村共识达成的条件
        一、利益共识:多元合作主体利益的“契合”
        二、社会共识:熟人社会内生的情感共振
        三、价值共识:乡村公共精神的潜在力量
    第三节 共识机制传播的制约因素
        一、政企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认同差异
        二、集体行动主体关系弱化
        三、集体行动主体利益不对称
第四章 鲁家村合作兴村模式中的共建机制
    第一节 共建机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三方合作主体分工合理且各司其职
        二、党委领导和乡村精英带动是其重要推力
        三、利益保障和协调机制相辅相成
    第二节 合作共建机制的治理成效
        一、“2融”: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
        二、“2变”:制度创新有效激活潜在要素
        三、“2化”:为鲁家村协同提供持续发展的动能
    第三节 共建机制的障碍分析
        一、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成本过高
        二、选择设计地方制度的自主性不足
        三、后期实施及发展缺乏高效完善的监管与维护
第五章 鲁家村合作兴村模式中的共享机制
    第一节 共享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以“三统三共”模式推进共享机制
        二、以股份制提高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
        三、以“三产联动”降低资源的贴现率
    第二节 共享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一、机制设计的障碍
        二、利益协同的障碍
        三、资源配置的障碍
    第三节 共享机制运行欠佳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的冲突
        二、乡村自治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市场因素的渗入削弱了乡村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
第六章 乡村振兴中集体行动机制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构建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共识机制
        一、激发和培育乡村的内生动力
        二、增强多元参与主体的集体认同感
        三、充分发挥农村乡贤和乡村精英的引导作用
    第二节 建立创新乡村振兴制度的共建机制
        一、有效发挥多元主体的协作能力
        二、从内部引导村民走上自治化道路
        三、强化村党支部领导作用和村委会集体主体作用
    第三节 促成乡村振兴成果利益均沾的共享机制
        一、处理好政府与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二、优化乡村集体行动的市场秩序
        三、搭建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的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全域旅游
        2.1.2 焦作现象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系统理论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3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3.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概述
    3.1 焦作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 焦作市概述
        3.1.2 焦作旅游发展历程
    3.2 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条件
        3.2.1 地理区位条件
        3.2.2 资源利用条件
        3.2.3 历史民俗条件
        3.2.4 客源市场条件
        3.2.5 产业发展条件
        3.2.6 基础设施条件
        3.2.7 政策支持条件
4.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4.1 旅游产品趋于同质化
        4.1.1 产品层次低
        4.1.2 市场供求不对称
    4.2 核心旅游资源缺乏整合
        4.2.1 资源分布不均
        4.2.2 资源吸引力低
    4.3 旅游产业融合明显不足
        4.3.1 融合方式略少
        4.3.2 产业规模较小
    4.4 旅游空间格局尚待优化
        4.4.1 南北景区距离远
        4.4.2 中心景区数量少
    4.5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4.5.1 基础设施不健全
        4.5.2 游客安全不到位
    4.6 旅游共建共享尚待实现
        4.6.1 居民参与度低
        4.6.2 政府监管不到位
5.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层面路径分析
    5.1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和均衡性分析
        5.1.1 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5.1.2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性
    5.2 旅游资源空间布局
        5.2.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5.2.2 旅游资源分布概况
    5.3 旅游空间布局的重构
        5.3.1 一核
        5.3.2 两带
        5.3.3 三廊
        5.3.4 五区
6.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产业层面路径分析
    6.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6.1.1 灰色关联因素
        6.1.2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
        6.1.3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步骤
    6.2 焦作旅游业与三大产业关联度分析
        6.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6.2.2 旅游业与三大产业关联度分析
        6.2.3 计算结果分析
    6.3 旅游业与三大产业融合路径
        6.3.1 旅游+林业:森林生态旅游
        6.3.2 旅游+工业:工业废弃地生态旅游
        6.3.3 旅游+文化:文化创意非遗旅游
        6.3.4 旅游+体育:太极拳体育旅游
        6.3.5 旅游+养生:中医药健康旅游
7.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服务层面路径分析
    7.1 健全旅游交通网络体系
        7.1.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7.1.2 建设游客集散中心
        7.1.3 提升餐饮住宿服务
        7.1.4 升级改造旅游厕所
    7.2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7.2.1 完善信息化旅游服务
        7.2.2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7.2.3 升级信息咨询中心
        7.2.4 完善旅游标识建设
    7.3 提高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7.3.1 强化安全预警系统
        7.3.2 编制安全救援预案
        7.3.3 提高安全保险意识
        7.3.4 完善安全法制法规
        7.3.5 加大旅游安全控制
    7.4 建立游客权益保护系统
        7.4.1 提供相应便民服务
        7.4.2 积极维护游客权益
        7.4.3 及时处理游客投诉
    7.5 健全旅游行政服务建设
        7.5.1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7.5.2 加强部门之间协作
        7.5.3 丰富服务供给主体
        7.5.4 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8.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参与层面路径分析
    8.1 旅游共建共享的建设
        8.1.1 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打造知名旅游胜地
        8.1.2 完善旅游发展机制,优化旅游管理输出
        8.1.3 配合相关研究机构,制定旅游共建政策
        8.1.4 加快建设法律法规,提供共享共建支持
        8.1.5 积极引导各方人员,促进共建机制发展
    8.2 旅游惠民政策的建设
        8.2.1 加强公益活动建设,切实保障居民利益
        8.2.2 拓展旅游惠民方式,落实旅游惠民政策
        8.2.3 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8.2.4 创新共享分配制度,促进各方利益和谐
    8.3 旅游扶贫的建设
        8.3.1 旅游扶贫的现状
        8.3.2 旅游扶贫的原则
        8.3.3 旅游扶贫的模式
        8.3.4 旅游扶贫的路径
        8.3.5 旅游扶贫的保障
9.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河南省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校地共建图书馆
    第一节 校地共建图书馆
    第二节 校地共建图书馆特征
        一、自主性
        二、差异性
        三、双重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校地共建图书馆评估指标
        一、指标设计
        二、设计原则
        三、评估指标
第三章 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价
    第一节 图书馆服务效益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益
        二、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
    第二节 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价原则
        一、全面性和导向性原则
        二、客观性和有效性原则
        三、科学性和简易可行性原则
    第三节 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价指标
第四章 服务效益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组织实施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济源图书馆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二、黄淮学院图书馆暨驻马店市图书馆
        三、三门峡图书馆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四、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暨洛阳市科技图书馆
    第三节 服务效益影响因素
        一、办馆条件与服务效益
        二、共建模式与服务效益
        三、读者服务与服务效益
    第四节 服务效益统计分析与评价
        一、服务对象统计分析与评价
        二、图书馆资源利用统计分析与评价
        三、满意度统计分析与评价
        四、读者需求统计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校地共建图书馆提升服务效益策略
    第一节 发挥政府保障作用
        一、转变政府“重共享、轻共建”观念
        二、建立相应的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
        三、政府购买高校社会化服务
    第二节 科学规划与管理
        一、科学规划馆舍
        二、加强资源建设
        三、加强制度建设
    第三节 提高读者满意度
        一、加强服务宣传
        二、加强服务管理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校地共建图书馆整体特征
        二、校地共建图书馆评估指标
        三、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价
        四、服务效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五、提升服务效益策略研究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河南省校地共建图书馆调查问卷
附录Ⅱ 河南科技大学共建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相关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文化信息资源相关理论
        2.1.1 文化信息资源
        2.1.2 民间艺术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4 特色文化信息资源
    2.2 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相关理论概念
        2.2.1 信息资源建设定义和内涵
        2.2.2 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2.2.3 系统理论
        2.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种类及特点分析
    3.1 淮阳县基本情况
    3.2 淮阳县特色文化资源种类分析
        3.2.1 淮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
        3.2.2 淮阳县中华姓氏文化信息资源
        3.2.3 淮阳县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
        3.2.4 淮阳县民俗类文化信息资源
        3.2.5 淮阳县餐饮类文化信息资源
    3.3 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特点分析
        3.3.1 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丰富
        3.3.2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3.3.3 区域性特征显着
    3.4 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分析
        3.4.1 SWOT分析
        3.4.2 需求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分析
    4.1 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分析
        4.1.1 信息资源建设概述
        4.1.2 主体管理体系分析
        4.1.3 基础设施体系分析
    4.2 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服务分析
        4.2.1 文化服务体系分析
        4.2.2 文化队伍体系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淮阳县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主要存在问题
        5.1.1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低
        5.1.2 当地政府缺乏系统的开发意识
        5.1.3 缺乏专门的文化信息建设人才
        5.1.4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未能发挥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建设作用
        5.1.5 数据化信息化建设落后
    5.2 原因分析
        5.2.1 当地的整体文化信息资源建设落后
        5.2.2 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5.2.3 各特色文化建设主体所属行政机构不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对策
    6.1 从意识层面对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进行改进
        6.1.1 提升信息资源建设意识
        6.1.2 提升信息资源服务意识
    6.2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
        6.2.1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打造共建共享数据库
        6.2.2 从地域特色文化出发,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
    6.3 加强对智能化技术的引进应用
        6.3.1 可实现引进技术
        6.3.2 用户层次划分
    6.4 体制性规范
        6.4.1 完善地区特色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6.4.2 加强专门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人才培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研究现状
        2.1.1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框架与指标体系研究
        2.1.2 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与测评方法
    2.2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2.2.1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内容框架
        2.2.2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路径
        2.2.3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2.3 文献研究述评
        2.3.1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研究述评
        2.3.2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2.4 研究问题
第3章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研究理论构建
    3.1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构架
        3.1.1 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构成
        3.1.2 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基本构架
        3.1.3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3.2 教育信息化战略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教育信息化发展
        3.2.2 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
        3.2.3 教育发展与定位
        3.2.4 外部社会环境
    3.3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制路径
        3.3.1 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制路径
        3.3.2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制路径
        3.3.3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制路径
    3.4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框架及指标体系
        3.4.1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框架
        3.4.2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指标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分析
    4.1 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分析方法
        4.1.1 指标权重赋权方法
        4.1.2 水平测算方法
        4.1.3 差异分析方法
    4.2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证测评与分析—以广东省惠州市XXX区为例
        4.2.1 研究背景
        4.2.2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实证调研
        4.2.3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综合测量
        4.2.4 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测评
        4.2.5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分析
    4.3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证测评研究—以郑州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4.3.1 研究背景
        4.3.2 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实证调研
        4.3.3 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4.3.4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影响解析
        4.3.5 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关键影响因素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5.1 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5.1.1 预测型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5.1.2 发展战略定性分析方法
        5.1.3 发展战略定量分析方法
    5.2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XXX区为例
        5.2.1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预测
        5.2.2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定性分析
        5.2.3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矩阵构建
        5.2.4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量选取
        5.2.5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5.2.6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5.3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以郑州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5.3.1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5.3.2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定性分析
        5.3.3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定量选取
        5.3.4 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5.3.5 学校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计划—XXX区为例
    附录2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研问卷(教师)
    附录3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研问卷(管理人员)
    附录4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5 区域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6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计划
    附录7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8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河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及发展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1河南省高校图书馆
    1.2 河南省公共图书馆
    1.3 河南省情报所系统图书馆
2河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全省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
    2.2 对文献信息资源的财政拨款力度不够
    2.3 文献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匀
    2.4 重复订购现象严重
    2.5 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3河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设想及建议
    3.1构建科学的统一管理机制
    3.2 争取多渠道筹措基金,全面实行集团采购
    3.3 构建河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门户平台体系
    3.4 建立学科中心,面向全省开展多元化的惠民信息服务

四、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共建共享(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论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J]. 苏萦. 兰台内外, 2021(05)
  • [3]我国高校智库联盟协同创新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 樊伟.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面向河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精准扶贫研究[D]. 吴少聪. 郑州大学, 2020(02)
  • [5]乡村振兴中的集体行动机制研究 ——基于鲁家村“政企民”合作兴村模式的考察[D]. 张洁. 浙江财经大学, 2020(07)
  • [6]焦作市全域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 贾晓钰.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5)
  • [7]河南省校地共建图书馆服务效益研究[D]. 董飘飘.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1)
  • [8]淮阳县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D]. 朱翔宇.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9]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证测评与发展战略研究[D]. 范福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10]河南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及发展设想[J]. 杨莉萍.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6(01)

标签:;  ;  ;  ;  ;  

河南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共建共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