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磷灰石水悬浮液的电动特性研究

羟基磷灰石水悬浮液的电动特性研究

一、羟基磷灰石水悬浮液电动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颜笑天[1](2020)在《不同维度羟基磷灰石/聚四氟乙烯纳米复合物的原位构筑及其摩擦学性能》文中指出聚四氟乙烯(PTFE)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和自润滑性,在化工、机械和生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PTFE机械强度与硬度较低、耐磨损性能较差,限制了它的应用。羟基磷灰石(HAP)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活性的无机材料,在生物材料、药物载体方面扮演重要角色。HAP作为生物材料单独使用时,具有强度低、脆性大等缺点,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将HAP填充到其他材料中,在保持其生物活性同时,可以弥补其固有缺陷。HAP的尺寸与形貌影响材料的性质与应用领域。纳米HAP 比表面积大,骨传导性能、溶解性能强,拥有优异的生物活性与生物相容性,并且其机械性能也优于微米级HAP。本论文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将零维、一维和二维的纳米HAP原位填充到PTFE中,提高纳米羟基磷灰石在基体中的分散和界面结合能力,考察“维度”对制得的纳米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使纳米复合物兼具HAP的生物活性和PTFE的良好韧性,拓展HAP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范围。一、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及其摩擦学性能HAP纳米颗粒易于合成且使用广泛,本章以Ca(NO3)2·4H2O和(NH4)2HPO4作为钙源和磷源,在60℃水浴条件下,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将HAP纳米颗粒原位填充到PTFE中,制备HAP纳米颗粒/PTFE复合物(HAP-NP/PTFE)。通过SEM、TEM、XRD、XPS、FT-IR、DSC、TG、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万能试验机、高速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和3D激光显微镜等仪器的表征与测试,分析、探究制备的HAP纳米颗粒/PTFE复合物的结构性质、热学性质、疏水性能、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实验合成的HAP纳米颗粒粒径为20-30nm,高度分散于材料表面,与基体材料有良好的相互作用与界面结合。HAP纳米颗粒的原位填充对PTFE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度有促进作用,而纳米复合物的疏水性能比纯PTFE好。HAP纳米颗粒的原位填充使PTFE的弹性模量得到提升,刚度增加。在模拟体液润滑条件下,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比基体显着降低。在HAP纳米颗粒的填充量为1%时,HAP-NP/PTFE纳米复合物的平均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分别为纯PTFE的55.0%和60.7%。通过水热合成将HAP纳米颗粒原位填充到PTFE中制得HAP-NP/PTFE纳米复合物,纳米填料在基体中高度分散,不但有效改善PTFE的摩擦学性能,而且对基体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二、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及其摩擦学性能一维纳米材料兼具纳米和微米尺度材料的特性与性能,拥有高结晶度与长径比,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章以CaC12和NaH2PO4为钙源和磷源,以油酸为模板剂,在180℃下恒温24 h,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将HAP纳米线原位填充到PTFE中,得到HAP纳米线/PTFE复合物(HAP-NW/PTFE)。实验合成的HAP纳米线的直径在100-300nm之间,长径比约为50-150,尺寸分布均匀,填料与基体材料有良好的相互作用与界面结合,HAP纳米线高度分散。HAP-NW/PTFE复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和结晶度均高于基体PTFE,显示出良好的耐热性能。在较低填充量下,材料的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也得到提高。与基体PTFE相比,HAP纳米线/PTFE复合物在模拟体液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得到显着提高。当HAP纳米线填充量为0.5%时,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仅为基体的34%和6.7%。与通过机械混合制得的HAP纳米线/PTFE复合物(HAP-NW/PTFE-M)相比,原位填充制备的显示出更加优异的热学性质、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这应当归因于原位水热合成条件下HAP纳米线在基体中良好的分散和界面结合。三、长径比可调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及其摩擦学性能羟基磷灰石纳米线的性质与其长径比的大小密切相关,而长径比的大小则受反应体系中的反应条件的影响。本章在HAP纳米线的合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乙醇和水的比例(醇水比)来控制合成得到HAP纳米线的长径比,并将其原位填充到PTFE基体材料中,制得长径比可调的HAP纳米线/PTFE复合物(HAP-NW/PTFE)。实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的长径比随着醇水比的增加而下降。原位填充制备的不同长径比的HAP纳米线/PTFE复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和结晶度均高于基体,且制得的HAP-N-W/PTFE纳米复合物的结晶度随着HAP纳米线长径比的减小而升高。HAP纳米线/PTFE复合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着长径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复合物的平均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均低于纯PTFE,说明不同长径比的HAP纳米线的加入起到抗磨减摩作用。而且,随着长径比的增加,HAP纳米线对PTFE的摩擦学性能的改善越明显。四、羟基磷灰石纳米片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及其摩擦学性能二维形貌的羟基磷灰石具有独特的层片主体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与润滑作用。另外,层片状物质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章以CaC12和NaH2PO4为钙源和磷源,醋酸钠作为缓冲溶液,在75℃水浴条件下以水热合成法将羟基磷灰石纳米片原位填充至PTFE中,制得HAP纳米片/PTFE复合物(HAP-NS/PTFE)。制得的HAP纳米片长度在1 μm-2.5 μm之间,宽度约为200 nm-400 nm,厚度约为50nm,形状尺寸规整一致,结晶程度好。HAP纳米片的原位填充提升了 PTFE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点。在较低填充量下,HAP纳米片起到异相成核作用,提高了 PTFE结晶度。与基体PTFE相比,制得的HAP纳米片/PTFE复合物的疏水性提高。在模拟体液润滑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得到显着改善。当HAP纳米片填充量为1%时,制得的纳米复合物的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仅为基体的34.3%和24.5%。另外,原位填充制得的PTFE复合材料比机械混合的拥有更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综上所述,本文以不同条件的水热合成方法将零维的HAP纳米颗粒,一维的、长径比可控的HAP纳米线和二维的HAP纳米片原位填充至PTFE中。相较于机械混合制备方法,原位填充制备的纳米HAP在PTFE中得到高度分散,起到填充增强作用,复合物也拥有更优异的热学、力学和摩擦学性能。不同维度的纳米HAP对复合物的填充效果不尽相同,在低填充量下,对复合物的耐热性能、疏水性能、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相对于纯PTFE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力学方面,HAP纳米线对复合物的增韧效果最强;热学性能方面,三种纳米HAP的改善效果相近;在疏水性能方面,HAP纳米线的增强效果最好,HAP纳米颗粒次之;在摩擦学性能方面,HAP纳米线对复合物的抗磨减摩效果也最好,HAP纳米片次之。对于三种形貌的纳米HAP,本文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探究与讨论,为纳米HAP在生物耐磨材料方向的应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冯春[2](2020)在《生物活性仿生支架的制备及其用于血管化骨修复的研究》文中提出大块骨缺损的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国际临床上的一个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骨组织修复过程中,前期血管的形成至关重要,血管能加强骨缺损处活性因子、细胞、营养元素的传输和物质的交换,从而促进成骨。概括来讲,治疗骨缺损的方法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修复材料植入。自体骨和异体骨植入物分别因为来源有限,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等,其应用受到限制。而组织工程人工骨修复材料因其来源广,无疾病传播风险,化学组成、结构外形可控等优势在骨修复与再生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其中,三维(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因具有精确可控的孔结构和个性化定制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但是,传统的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调控骨修复材料的孔隙结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赋予材料前期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以及提高骨修复材料的力学性能,我们从仿生学的角度,结合多种方法制备出具有天然生物内部微观结构的骨修复仿生支架,探究其体内外成骨相关生物学效应,并着重探究了支架在体内外的血管生成能力以及仿生结构对支架力学强度和韧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受自然界中莲藕内部结构的启发,通过设计和制备新型的3D打印喷嘴以及具有合适流变学和力学特性的3D打印浆料,制备出每个基元都具有平行多通道结构的仿生莲藕3D打印支架。通过这个全新的3D打印策略,能够灵活调控仿生莲藕支架的理化性质,不仅可以制备出镁黄长石(AKT,Ca2Mg Si2O7)、Zr O2、Al2O3、Fe、Alginate等不同材质的仿生莲藕支架,还可以调控仿生莲藕支架的宏观外形、基元尺寸、通道数目和尺寸、孔隙率、比表面积以及机械性能等。制备的仿生莲藕AKT生物陶瓷支架其孔隙率最高可达80%,其力学强度可以达到30MPa以上,能够满足非承重骨组织修复的需要。体外生物学分析表明,与传统的3D打印支架(TSSP支架)相比,仿生莲藕支架能够更好地促进体外r BMSCs的粘附、传输和增殖,其对体外细胞生物活性的促进作用和负载的细胞数量与仿生莲藕支架的通道数目成正相关性。另外,支架植入兔子颅骨缺损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血管组织成功长入仿生莲藕支架的孔道内部,支架内部比传统支架长入更多的骨组织,骨缺损修复效果更好。由此可见,这种平行多通道结构能够促进支架与骨缺损微环境之间的营养传输和物质交换,从而大大促进支架内部骨组织的再生,同时,实验验证这种仿生莲藕结构能够诱导体内血管形成,进而促进体内骨缺损的修复。2.在第一部分3D打印仿生莲藕支架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利用单通道3D打印喷嘴和水热合成法制备出具有表面微纳米结构和空心管结构的生物陶瓷支架(M-C-S支架)。微观形貌和组成分析结果显示,M-C-S支架的表面和中空通道内壁均沉积了一层磷酸钙为主的生物矿化层;另外,显微图像显示生物矿化层由粒径约80~100 nm的微纳米颗粒构成。体外生物学实验表明,M-C-S支架的微纳米结构和中空管结构能够协同促进体外r BMSCs的生物活性,仿生支架的中空管结构能够为细胞提供更大的空间,比传统的3D支架负载更多的细胞。将M-C-S支架植入兔子股骨缺损部位12周后,Micro-CT立体图像和硬组织切片V-G染色的结果都表明有更多的新生骨在M-C-S支架的孔隙和管道内部生成。组织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M-C-S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和中空管结构表现出对体内成骨的协同促进作用。这项研究中制备的M-C-S支架具有比传统支架更好的体内成骨活性,生物矿化层的微纳结构和中空管通道在促进骨再生方面表现出协同效应,说明这种支架在骨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3.基于以上两部分对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的研究,针对传统的3D打印生物陶瓷支架质地脆,其塑性跟人体骨不匹配的缺点,本研究在贝壳珍珠层和皮质骨层状结构的启发下,通过模拟生物矿化过程原位结晶羟基磷灰石(HA)并结合真空抽滤自组装技术,构建了双仿生生物体系,成功地制备出具有皮质骨的多层卷筒结构和贝壳“砖泥”多层结构的双仿生羟基磷灰石支架。在设计新材料时,我们考虑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两个因素。首先,在支架的材料组成上我们选择同样具有生物相容性和较好生物活性的氧化石墨烯(GO)和壳聚糖(CTS)作为原料,同时引入HA晶体颗粒;在微观结构方面,以GO作为分层模板,通过真空抽滤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微观“砖泥”结构的生物膜,将直接添加HA颗粒(非原位合成HA法)制备的生物膜以及自然干燥法制备的生物膜作为对照,然后模拟皮质骨的多层卷筒结构将2D的生物膜制作成3D的支架。制备的仿生贝壳膜具有层间距小于200 nm的规整有序的层状结构,双仿生支架呈现层厚均小于100μm的规整卷筒螺旋结构。这种双仿生支架具有与皮质骨相似的抗压强度(98.4 MPa)、抗弯强度(171.6 MPa)和韧性(1.1 MJ/m3)。同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对照组,这种仿生贝壳膜能够促进r BMSCs和HUVECs的粘附和增殖。同时还能够促进体外成骨相关基因(BSP,OCN,Runx2和OPN)和成血管相关基因(e Nos,HIF-1α,VEGF和KDR)的表达。双仿生支架分别植入大鼠股骨缺损和兔子的股骨缺损8周,结果证明,这种双仿生支架相比于对照组表现出更好的体内成血管活性和成骨性能。本研究中,通过构建双仿生系统,实现了生物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方面的显着提升。并且制备的双仿生支架具有接近人体骨的力学强度和韧性,以及良好的成血管、成骨性能,这种兼具良好生物活性和机械性能的骨修复材料有望用于承重部位骨缺损修复。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如何提高3D打印生物陶瓷骨修复支架的生物活性和机械性能这两个突出问题,师法自然,从自然界中的天然生物结构寻找灵感,我们分别通过对仿生莲藕平行多通道结构的构建、生物矿化层微纳米结构的表面改性、贝壳“砖泥”多层结构和皮质骨卷筒结构的双仿生系统的制备,实现骨修复材料较为优良的力学强度和韧性,以及良好的体内成血管和成骨活性,这为承重骨修复和大块骨修复提供了可行性的新策略。

邵悦婷[3](2020)在《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造纸术是古代重大发明之一,纸张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宣纸作为造纸的最佳传承者,是中国书画作品必不可少的载体,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宣纸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和防霉性能,因此获得了“纸中之王”的美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将宣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一般分为生宣纸和熟宣纸,生宣纸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沁水性,纸面易晕染;熟宣纸制作时采用明矾等进行处理,降低其吸水和吸墨性能,纸质较硬,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易出现发黄、变脆等情况,导致其耐久性能降低,不利于书画作品的长时间保存。羟基磷灰石是人体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具有优良的生物兼容性,且环境友好,在生物材料领域有着杰出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本课题组发展了使用油酸钙为前驱体的溶剂热/水热法,合成出白度高,柔韧性高,耐高温,不燃烧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是新型耐火纸的理想构建原料。本论文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添加到传统宣纸中,制备出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含量可调控复合“宣纸”的各种性能。经过不同比例实验测试,综合其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能考虑,确定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在复合“宣纸”中的含量为35 wt.%。由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特殊的结构,其具有高白度、优异的润墨性能和抗霉性能、更长的使用寿命。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白度随着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含量增加而提高。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在超亲水的同时,与墨汁的接触角可达55.58°。耐久性试验表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在加速热老化实验条件下,相当于自然条件下老化1500年后的白度从81%下降至70.7%,明显高于传统宣纸老化后的白度。采用三种霉菌(球毛壳霉菌、长枝木霉菌、黑曲霉菌)研究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抗霉菌性能。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宣纸相比,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防霉性能得到显着改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对霉菌的生长具有更好的抑制能力。预期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有望应用于书画作品,有利于艺术作品长久安全保存,在书法和绘画艺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洋[4](2020)在《羟基磷灰石胶态液晶及其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骼中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与骨胶原纤维形成的层次结构和无机液晶中各向异性纳米单元的有序结构极为相似。受到其相似之处的启发,论文围绕羟基磷灰石液晶行为进行了探究。在本论文中,采取了液-固-溶液(LSS)的合成策略,通过油酸或柠檬酸钠辅助水热法成功的制备出了形貌均一、分散效果好的一维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并研究了其液晶相转变和复合材料的性质。论文中首先研究了油酸与乙二胺和油酸与钙盐的摩尔比以及水热时间、水热方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初步探究出了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颗粒的实验条件。随后优化了实验方案,系统的研究了水热方式对于所合成颗粒的影响,并选取了最优实验条件下制备的油溶性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进行了液晶行为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三口烧瓶中采取低温常压水热处理时所制备的颗粒呈细线状,长度为228.23±99.22 nm,环己烷中的浓度为1wt%时分散液无明显沉淀;在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进行水热处理后所制备的颗粒呈规则短棒状,长度为51.46±31.37 nm,其1wt%分散液有明显沉降。当提升分散液的质量浓度时,经过三口烧瓶低温常压水热处理后的颗粒能够出现各向同性相向液晶相的转变,转变的临界浓度为15.2wt%。而经过聚四氟乙烯高温高压水热处理后的颗粒分散液则不能出现液晶相转变,初步认为是所制备颗粒的长径比较低导致的结果。此外三口烧瓶中合成的颗粒在其它非极性溶剂中也能表现出类似的液晶行为转变。最后论文利用所制备的水溶性羟基磷灰石初步探究了其与聚乙烯醇(PVA)复合材料的性质,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HA-PVA复合膜材料中HA的含量对其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所制备的HA-PVA块状材料在经过热压处理后,能够控制材料的厚度,且在偏振光下展现出极强的液晶织构。这些结果都表明了这种复合材料在医学、生物学领域都可能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栾雪竹[5](2020)在《三维连通-多孔堇青石陶瓷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第一性原理为理论支撑、颗粒稳定微乳液为制备工艺,通过对无机颗粒胶体表面化学和料浆体系稳定性的研究,优化工艺参数,制备具有可控微米级三维连通具有“孔-窗”结构的多孔堇青石,并对基体进行增韧,探讨其增韧机理。1、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堇青石晶体结构,发现其在不同轴投影中具有高度对称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得到的能带间隙难以跃迁,性能稳定。DOS具有X轴对称性,其费米能级处于DOS值为零的区间内,具有绝缘性。高温小堇青石晶格震动效果图和室温下基本吻合,验证具有优异耐高温性。本论文以量子力学为基础,通过模拟电子运动规律预测堇青石的物理化学性能,为其优异性质提供理论支撑。2、对无机颗粒胶体表面化学和料浆体系稳定性研究发现,pH值为10时Zeta电位绝对值最低,前驱体稳定性最优。优化工艺参数可获得固含量为40vol%的料浆,制备的多孔堇青石结构完整、表面光滑无缺陷、收缩率小。优化颗粒稳定微乳液工艺参数克服其他制备工艺导致多孔堇青石孔道结构复杂、孔径跨度大且分布不均匀的缺点。经高温烧结可以制备孔结构完整、孔径分布均匀、孔隙率高的三维连通-多孔堇青石陶瓷。3、以马铃薯淀粉和蔗糖作为成孔剂可以显着提高孔隙率、优化孔径大小,成功制备具有“孔-窗”结构的多孔堇青石。实验研究发现,适量成孔剂对多孔堇青石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导热系数起到积极作用。稳定的堇青石相抑制了其在强酸和强碱介质中的化学腐蚀。以马铃薯淀粉和蔗糖作为致孔剂,通过颗粒稳定微乳液制备具有“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在催化剂载体和过滤方向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4、将调控孔结构和基体增韧机制一体化,在制备具有三维连通多孔堇青石陶瓷基础上,对泡沫陶瓷基体进行强韧化处理。以熔盐法制备微观形貌呈规则六边形α-Al2O3粉体颗粒作为多孔堇青石基体增强原料。模板晶粒生长技术强韧化泡沫陶瓷为出发点,探讨增韧机理。当原料粒度为20nm、ZrO2添加量为4wt%、AlF3添加量为3wt%时,多孔堇青石的断裂韧性得到较大的改善。添加莫来石纤维会破坏胶体颗粒稳定性和相容性,发泡不成功,增韧效果差。

潘文平[6](2020)在《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Zeta电位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羟基磷灰石(HA、HA/TCP和TCP)的组成接近于生物体骨质的无机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但以往的研究仅局限于其合成工艺及其制品的烧结工艺等方面,有关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的电动特性的研究则甚少。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的电动特性主要表现在其Zeta电位的变化上,影响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的Zeta电位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如分散剂种类、溶液中的离子强度、烧结过程导致的粉体晶粒结构差异等。笔者通过研究不同条件下羟基磷灰石粉体在水中的Zeta电位变化,探讨了各种因素对粉体电动特性的影响。希望能通过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Zeta电位探讨体系的优选分散条件和烧结过程对羟基磷灰石表面电位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生物活性提供理论基础。

赵舒宁[7](2019)在《齿科修复用纳微结构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牙科树脂基复合材料已使用50多年,其中,无机填料的尺寸和结构对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有重要影响。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常用的无机填料,其显示出高生物活性,可减少继发龋的发生。较大的颗粒(微粒)可以允许更高的填充量,产生优异的机械性能,但难以抛光并且不可能保持表面光滑;较小的颗粒(纳米颗粒)可以更有效地抛光,并表现出更高的耐磨性。然而,纳米颗粒容易团聚,这将导致较低的填料负荷,同时,黏度的显着增加也会引起机械性能下降。鉴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纳微结构羟基磷灰石无机填料,其是由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集形成微米尺寸的团簇体(MCHN);本论文采用喷雾干燥结合热处理来可控制备MCHN,重点探究了各因素对MCHN制备及齿科修复复合树脂力学性能和体外活性等的影响规律;进一步还采用超重力反应结晶结合水热法制备载银羟基磷灰石,进而创制抗菌型齿科修复复合树脂。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喷雾干燥结合热处理的方法,构筑了新型微米尺寸的MCHN。重点研究了初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HN)长径比、悬浮液固含量、进料温度、喷头气速、煅烧温度等因素对MCHN制备的影响规律,得到了较优的工艺条件:HN悬浮液的固含量为2%,进料温度为120℃,喷头气速为473 L/h,HN长径比为2(HN-2),热处理温度为500℃。在较优条件下,可制备出形貌规则,粒径分布在1-4μm的MCHN(MCHN-2)。随着进料速率的增大,得到的MCHN粒径变小,分布变窄;随着初始HN长径比的增加,得到的MCHN的粒径逐渐增大,表面粗糙,形貌变不规则。(2)进一步采用γ-MPS改性MCHN-2,并将其作为填料填充于口腔树脂中,主要考察改性剂γ-MPS用量、HN长径比、填充量、热处理温度,以及SiO2/MCHN-2质量分数比等对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γ-MPS成功接枝到MCHN表面上,接枝率为4.25%。随着MCHN-2填充量的增加(0wt%-60 wt%),弯曲模量相应增加,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则先增加后减小。当MCHN-2填充量为50wt%时,改性剂用量为10wt%,热处理温度为500℃,HN长径比为2时,复合树脂力学性能较优,其弯曲强度119.5 MPa,弯曲模量5760.6MPa,压缩强度414.9MPa。与填充HN-2的复合树脂相比,填充量提高了 10 wt%,且三者分别实现了 36.3%,11.4%和56.6%的提升。相比只填充MCHN-2(60wt%),当MCHN-2/Si02质量分数比为2:4时,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提高了 27.3%、17.5%和10.3%。体外活性测试和EDS分析表明,羟基磷灰石具有较强的再矿化性能,表现出较优异的生物活性,而只含有Si02的树脂再矿化性能较弱。(3)采用超重力反应结晶结合水热法制备了负载不同质量分数(0 wt%-2 wt%)银离子的羟基磷灰石(Ag-HN)。进一步将其按50 wt%的比例填充到口腔树脂中,得到了抗菌型齿科修复复合树脂。研究发现,银离子负载量对HN的形貌和尺寸几乎无影响;随着银离子负载量的增加(0 wt%-2wt%),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逐渐降低。采用固体琼脂盘扩散法测试抗菌性,通过测定抑菌圈的大小,发现:纯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几乎没有抗菌性;随着银离子负载量(0wt%-2wt%)的增加,抑菌圈愈加明显,说明随着银离子释放量的增加,树脂片的抗菌效果逐渐增强。综合齿科复合树脂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这两个因素,得出银离子最佳负载量为1.5 wt%。随着树脂片在PBS缓冲液中浸泡天数的增加(0d-10d),抑菌圈直径从11.86 mm减小到11.55 mm。

于伟[8](2015)在《氧化锆纳米管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出了氧化锆纳米管。研究了氧化锆纳米管对PMMA和骨水泥的增强作用,并与氧化锆粉体进行了对比。另外,研究了HAp/PMMA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投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电子万能拉力实验机等对样品的形貌、结构、表面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分析表征。1.在氧化锆纳米管增强PMMA的研究中,研究了添加量和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O2纳米管的增强效果优于ZrO2纳米粉体,用ZrO2纳米管作为增强剂时,偶联剂的表面修饰会降低纳米管的增强作用,这与氧化锆粉体相反。氧化锆纳米管的用量对性能有明显影响,当添加量为2.0 wt%时,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最好。2.在氧化锆纳米管增强PMMA的研究中,研究了添加量和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O2纳米管的增强效果优于ZrO2纳米粉体,用ZrO2纳米管作为增强剂时,偶联剂的表面修饰会降低纳米管的增强作用,这与氧化锆粉体相反。氧化锆纳米管的用量对性能有明显影响,当添加量为2.0 wt%时,聚合物的力学性能最好。3.以纳米羟基磷灰石、CaO和(NH4)2HPO4为原料,开发出一种新的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制备方法,研究了氧化锆纳米管对所制备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增强作用。测试表明,骨水泥固化后的成分是具有良好结晶度和纯度的羟基磷灰石,在骨水泥中添加ZrO2纳米管和ZrO2纳米粉体均能有效提高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两者的增强效果略有不同,它们的最佳添加量均为20 wt%。4.以羟基磷灰石(HA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通过热聚合制备HAp/PMMA生物复合材料,研究了组成和制备工艺对材料形貌、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MA对PMMA的浸溶会导致复合物样品中产生大的孔洞,力学性能变差。随着HAp比例的增加,复合物的孔隙逐渐减小且趋向均匀,挠曲强度下降。将初始原料混合后直接进行固化得到的复合物样品孔洞小、强度高、柔性大,HAp的用量为30 wt%、40 wt%、50 wt%时,弯曲强度分别为1.500 N/mm2、1.439 N/mm2、0.709 N/mm2。

胡晓霞[9](2014)在《非晶磷酸钙/磷灰石烧结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力学和溶解行为》文中研究说明磷酸钙系生物材料广泛用于硬组织修复与重建,其力学性能、溶解行为等是决定其临床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HA)和非晶磷灰石(ACP)粉末,并研究了传统机械混合法和悬浮液混合法制备ACP/HA复合粉末的物理性质及其在无压烧结、微波烧结和热压烧结过程中的烧结行为。以ACP晶化现象为切入点,将ACP与HA不同的烧结行为和溶解速率相结合,探索该复合烧结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与溶解行为。采用化学沉淀法在0℃下合成ACP粉末,Ca/P比、pH值、反应时间是合成ACP的主要影响因素。当Ca/P比为1.50,1.67和2.0时,均能制备出ACP粉末。反应前分别调节Ca,P溶液pH值为11,反应过程中不再进行混合溶液pH值的调节或调节其pH值并保证为11对合成ACP没有明显影响。另外,反应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有利于获得理想的ACP粉末,制备的ACP粉末900℃煅烧后转变为p-TCP。通过机械混合法和悬浮液混合法获得的ACP/HA复合粉末中的ACP形态均为空心球形,直径为20~50nm;前者的HA为直径为100nm的粒状晶粒,后者的HA则为长度为20~40nm的棒状晶粒。由于粉末中HA形态和晶粒尺寸的不同,悬浮液混合法复合粉末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均比相同成分的机械混合法复合粉末大;复合粉末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均随ACP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另外,悬浮液混合法比机械混合法制备的复合粉末ACP与HA两相达到更小尺度上的分散均匀,这有利于改善材料的烧结性能。ACP/HA复合粉末经无压烧结、微波烧结和热压烧结后,均获得p-TCP/HA双相磷灰石(BCP)陶瓷,所得BCP陶瓷中p-TCP相的质量分数与ACP/HA粉末中ACP的质量分数大致相等,可以通过调节粉末中ACP的含量控制BCP陶瓷的相组成和相含量。无压烧结采用烧结温度为1150℃,保温时间为2h时可获得晶粒尺寸较小、较致密的BCP陶瓷。当ACP/HA粉末中ωACP为0wt.%时,获得晶粒尺寸约1-2μm的纯HA陶瓷;当ωACP为100wt.%时,获得晶粒尺寸约5-10μm的纯p-TCP陶瓷;当ωACP为25,50和75wt.%时,陶瓷中存在大、小两种尺寸的晶粒,且随ωACP的增大,大尺寸的晶粒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机械混合体系烧结体中大小两种尺寸的晶粒分别成片分布。这主要是因为机械混合法是将HA与ACP粉末进行混合,混合时基本单元为几微米的颗粒,其尺寸相对较大,难以达到较小尺度上的均匀。随着复合粉末中ωACP的升高,气孔的数量逐渐增多、尺寸逐渐增大。采用悬浮液混合体系烧结体中2~3μm和1μm左右两种尺寸的晶粒均匀分布。这主要是因为此种混合方法是将HA与ACP在制备过程中的悬浮液状态下进行混合,混合过程伴随着机械搅拌,此时的基本单元为几百纳米的团聚体,尺寸相对较小,有利于两相混合均匀。另外,悬浮液混合法制备的复合粉末中随着ωACP的升高((ωACP为100wt.%除外),其烧结体气孔的数量逐渐减少,尺寸逐渐减小。采用微波烧结时,坯体的预烧对材料的相含量或微观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预烧不改变烧结体相组成,但提高了悬浮液混合体系烧结体中p-TCP相的含量,并使机械混合体系和悬浮液混合体系烧结体中均出现大量气孔。不同方法获得的相同成分的ACP/HA粉末,采用微波烧结时所得BCP陶瓷的晶粒尺寸不超过1μm。这主要是因为微波烧结的升温速度快,结晶形核驱动力大,形核率高。同时,保温时间较短,晶粒来不及长大。ACP/HA粉末(ωACP=25~75wt.%)经热压烧结后,机械混合体系烧结体中存在大小两种尺寸的晶粒,尺寸分别约为0.5~1μm和2~5μm,晶界平直。悬浮液混合体系烧结体中也存在大小两种尺寸的晶粒,但晶粒尺寸相对较小,分别为小于0.5μm和1~2μm,晶界弯曲。ACP含量为0~75wt.%的范围内,经三种烧结方式获得的机械混合体系烧结体,硬度、断裂韧性、抗压和抗弯强度随着粉末中ACP含量的增大而降低,悬浮液混合体系烧结体则随着粉末中ACP含量的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机械混合体系烧结体致密度随着粉末中ACP含量的升高而减小,而悬浮液混合体系烧结体致密度随着粉末中ACP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在一定范围内,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致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悬浮液混合体系相同成分烧结体的硬度热压烧结最高、微波烧结最低,断裂韧性则是无压烧结最高、微波烧结最低,硬度和断裂韧性的最高值分别为5GPa和1.27MPa.m1/2。烧结体的抗压和抗弯强度为热压烧结最高,微波烧结最低。粉末试样(破碎后粒径315~400μm)经过Tris-HC1缓冲溶液浸泡14天后,粉末试样的失重量随原始粉末中ACP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悬浮液混合体系粉末试样的失重量低于相同烧结条件下的机械混合体系粉末试样,且溶解均匀、连续。块体试样经过28天浸泡后,机械混合体系块体试样的失重量也随原始粉末中ACP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且表面形成尺寸较大(约2~7μm)、分布不均匀的溶解孔。悬浮液混合体系块体试样的失重量不符合上述变化规律,试样表面形成的溶解孔分散均匀、尺寸较小。这主要是受两相在烧结体中的分散效果、晶粒尺寸和孔体积的共同影响。

马安良[10](2013)在《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羟基磷灰石(HAP)既是人体和动物骨骼、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无机材料,也是用来治理污水和土壤污染的重要的环境功能材料。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HAP,是一种去除重金属离子的高效吸附剂,同时又不会过多地引入其他杂质离子,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由于HAP特有的结构特性,它在去除重金属离子(特别是铅离子)时很容易发生Ca2+与Pb2+的离子交换反应,同时生成稳定性更高的铅羟基磷灰石(PbHAP)。所以,我们可以通过Pb2+活化HAP后再去吸附黄原酸盐(黄药),以期得到一个疏水性的表面,这对于HAP的浮选分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Cd2+是一种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离子,特别是对人体的骨组织毒害作用较为明显。HAP和CdHAP的溶度积常数对分析其吸附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镉羟基磷灰石(CdHAP)的溶度积常数(25℃)至今未见报道。所以,我们采用溶解度实验方法,借助于Medusa软件的模拟计算,对HAP和CdHAP的溶度积常数进行测定。本论文分别采用了溶胶-凝胶法、微波辅助液相沉淀法和水热法成功地合成出HAP、PbHAP和CdHAP样品。着重对HAP进行化学组分分析、XRD表征和BET表征,结果表明:HAP的BET比表面积为51.49m2g-1,粒径为18.44nm,属于纳米颗粒。通过对HAP和CdHAP样品的溶度积测定,得出25℃下HAP(Ca10(PO4)6(OH)2)和CdHAP(Cd10(PO4)6(OH)2)的溶度积(log K)分别为-78.0、-99.2,这对于磷灰石矿物去除含铅或镉等重金属污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HAP作为吸附剂对Pb2+进行了吸附研究,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和初始Pb2+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HAP对Pb2+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去除速率很快,120min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类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为515.61mg g-1。pH值对吸附过程影响最大,吸附机理较为复杂:当pH值在2.924.54时,Pb2+的去除是由于HAP溶解再生成PbHPO4沉淀所致;当pH值在4.547.38时,Pb2+的去除是由Pb3(PO4)2沉淀生成所致;当pH值在7.387.93时,Pb2+的去除为生成PbHAP沉淀所致;当pH=8.86时,HAP对Pb2+的去除机理为生成Pb(OH)2沉淀所致。借助于ATR/FTIR技术,我们研究了黄药在铅离子活化后的磷灰石(以下简记为Pb-HAP)和PbHAP表面的吸附过程,同时通过接触角实验研究了Pb-HAP吸附黄药后其表面的疏水性过程。结果表明:Pb-HAP和PbHAP对黄药的吸附过程分别在90min和150min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分别符合拟一级和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82.98mg g-1和596.48mg g-1;10min和180min后黄药在Pb-HAP和PbHAP表面脱附过程基本达到平衡,脱附率分别为16.1%和5.3%,这说明了黄药在Pb-HAP表面发生了很强的化学吸附作用。铅改性后的HAP能够有效地吸附黄药,增强其表面的疏水性。由接触角实验可以看出,Pb-HAP吸附黄药后其表面具有明显的疏水效应,并且能够维持3min左右,这就为磷灰石矿物与白云石、方解石等杂质矿物浮选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性方法。

二、羟基磷灰石水悬浮液电动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羟基磷灰石水悬浮液电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维度羟基磷灰石/聚四氟乙烯纳米复合物的原位构筑及其摩擦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TFE及其应用
    1.2 PTFE的摩擦学性能改性研究
        1.2.1 物理改性
        1.2.2 化学改性
        1.2.3 原位改性
    1.3 羟基磷灰石及其应用
        1.3.1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1.3.2 羟基磷灰石改性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试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羟基磷灰石/PTFE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2.2.1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
        2.2.2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
        2.2.3 长径比可调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
        2.2.4 羟基磷灰石纳米片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
    2.3 复合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3.6 热重分析
        2.3.7 接触角测试
        2.3.8 拉伸性能测试
        2.3.9 高速环块摩擦性能测试
        2.3.10 3D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第三章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及其摩擦学性能
    引言
    3.1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PTFE复合物结构性质分析
        3.1.1 粉料形貌分析
        3.1.2 X射线衍射分析
        3.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PTFE复合物热学性质
        3.2.1 热重分析
        3.2.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PTFE复合物疏水性质
    3.4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PTFE复合物力学性质
    3.5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PTFE复合物摩擦学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及其摩擦学性能
    引言
    4.1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结构性质
        4.1.1 复合粉料形貌分析
        4.1.2 X射线衍射分析
        4.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2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热学性质
        4.2.1 热重分析
        4.2.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3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疏水性质
    4.4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力学性质
    4.5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摩擦学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径比可调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及其摩擦学性能
    引言
    5.1 长径比可调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结构性质
        5.1.1 复合粉料形貌分析
        5.1.2 X射线衍射分析
        5.1.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2 长径比可调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热学性质
    5.3 长径比可调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疏水性质
    5.4 长径比可调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力学性质
    5.5 长径比可调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PTFE复合物摩擦学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羟基磷灰石纳米片原位填充的PTFE复合物及其摩擦学性能
    引言
    6.1 羟基磷灰石纳米片/PTFE复合物结构性质
        6.1.1 复合粉料形貌分析
        6.1.2 X射线衍射分析
        6.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6.1.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6.2 羟基磷灰石纳米片/PTFE复合物热学性质
        6.2.1 热重分析
        6.2.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6.3 羟基磷灰石纳米片/PTFE复合物疏水性质
    6.4 羟基磷灰石纳米片/PTFE复合物力学性质
    6.5 羟基磷灰石纳米片/PTFE复合物摩擦学性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生物活性仿生支架的制备及其用于血管化骨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骨组织及骨修复研究概述
        1.1.1 骨组织
        1.1.2 骨修复的过程
    1.2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血管化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 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仿生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仿生学
        1.3.2 仿生材料学
        1.3.3 仿生材料概况
        1.3.4 仿生骨修复材料
    1.4 课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仿生莲藕3D打印支架用于血管化大块骨修复的研究
    2.1 改进的3D打印技术对仿生莲藕支架理化性能的调控
        2.1.1 改进的3D打印技术
        2.1.2 改进的3D打印技术对支架理化性能的调控
    2.2 AKT仿生莲藕多通道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2.2.1 3D打印新技术制备AKT仿生莲藕支架
        2.2.2 AKT仿生莲藕支架的表征
    2.3 AKT仿生莲藕支架的孔隙率、比表面积以及力学测试
        2.3.1 实验方法
        2.3.2 结果与讨论
    2.4 AKT仿生莲藕支架对体外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和增殖的影响
        2.4.1 实验方法
        2.4.2 结果与讨论
    2.5 AKT仿生莲藕支架体内成血管、成骨活性
        2.5.1 仿生莲藕支架在大鼠肌袋中的成血管性能研究
        2.5.2 仿生莲藕支架在兔子颅骨大块骨缺损中的成骨性能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矿化微纳米结构与中空管结构协同骨修复的研究
    3.1 生物矿化层修饰的中空管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3.1.1 化学试剂以及实验仪器
        3.1.2 生物矿化层修饰的中空管支架的制备
        3.1.3 生物矿化层修饰的中空管支架的表征
    3.2 生物矿化层微纳米结构和中空管结构对体外细胞活性的协同作用
        3.2.1 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生物矿化层微纳米结构和中空管结构对体内成骨的协同作用
        3.3.1 实验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仿生高强韧羟基磷灰石基支架用于血管化骨修复的研究
    4.1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4.1.1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的制备
        4.1.2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的表征
    4.2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机械性能的表征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的降解性分析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的体外成骨活性的研究
        4.4.1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对体外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与增殖
        4.4.2 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活性表达
        4.4.3 结果与讨论
    4.5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的体外成血管活性的研究
        4.5.1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对体外内皮细胞的粘附与增殖的影响
        4.5.2 内皮细胞成血管相关基因的活性表达
        4.5.3 结果与讨论
    4.6 羟基磷灰石基双仿生支架体内成血管、成骨活性的研究
        4.6.1 大鼠股骨缺损体内血管化骨修复的研究
        4.6.2 兔子股骨缺损体内血管化骨修复的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0 引言
    1.1 宣纸
        1.1.1 宣纸及其文化历史意义
        1.1.2 宣纸的性能和类别
        1.1.3 传统生宣纸和熟宣纸润墨性和润墨机理
    1.2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
        1.2.1 羟基磷灰石材料和应用
        1.2.2 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及合成方法
        1.2.3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HAPNWs)耐火纸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第2章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制备及纳米线含量对复合“宣纸”性能的影响
    2.0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所用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3 实验设备以及样品表征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含量对复合“宣纸”白度的影响
        2.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含量对复合“宣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2.2.3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含量对复合“宣纸”吸水和吸墨的影响
        2.2.4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含量对复合”宣纸”伸缩性(变形性)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含量对复合“宣纸”润墨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3.0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所用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3 实验设备以及样品表征测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含量对复合“宣纸”润墨性能的影响
        3.2.2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含量对复合“宣纸”水和墨汁接触角的影响
        3.2.3 复合“宣纸”中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配比优化及润墨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耐久性能研究
    4.0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所用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3 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表征
        4.2.2 老化时间对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白度的影响
        4.2.3 模拟老化时间对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防霉性能研究
    5.0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所用原料与试剂
        5.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1.3 主要实验仪器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A组实验: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含量对复合“宣纸”防霉性能的影响
        5.2.2 B组实验: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含量对复合“宣纸”防霉性能的影响
        5.2.3 无营养对照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含量对复合“宣纸”张防霉性能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羟基磷灰石胶态液晶及其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仿生材料概述
    1.2 羟基磷灰石
        1.2.1 纳米羟基磷灰石简介
        1.2.2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1.2.3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1.3 无机液晶
        1.3.1 液晶简介
        1.3.2 溶致液晶简介
        1.3.3 无机溶致液晶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油酸修饰一维羟基磷灰石纳米线/棒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表征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样品XRD
        2.3.2 样品分散液照片
        2.3.3 样品TEM、HRTEM和颗粒统计
        2.3.4 样品FTIR和 TGA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油酸修饰一维羟基磷灰石纳米线/棒胶态液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XRD和 ICP
        3.3.2 样品分散液照片
        3.3.3 样品TEM、HRTEM和颗粒统计
        3.3.4 液晶相图
        3.3.5 样品SAXS和 SEM
        3.3.6 不同溶剂中液晶照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柠檬酸钠修饰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XRD
        4.3.2 样品分散液照片和Zeta电位
        4.3.3 样品TEM和 HRTEM
        4.3.4 样品偏振光照片
        4.3.5 HA-PVA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4.3.6 HA-PVA块状材料液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及论文创新点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三维连通-多孔堇青石陶瓷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陶瓷材料概述
        1.1.1 多孔陶瓷材料的分类
        1.1.2 多孔陶瓷的研究进展
        1.1.3 多孔堇青石陶瓷研究现状
    1.2 软凝聚模板体系概述
        1.2.1 软凝聚材料
        1.2.2 颗粒稳定软凝聚模板
        1.2.3 高估含量颗粒稳定微乳液
    1.3 多孔材料强化增韧概述
        1.3.1 多孔陶瓷材料强化韧性的意义
        1.3.2 多孔陶瓷材料的增韧方法及机理
        1.3.3 多孔堇青石陶瓷增韧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堇青石物理化学性能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理论成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研究进展
    2.2 实验部分
        2.2.1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拟合软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对堇青石参数及精度设置
        2.3.2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堇青石晶体结构
        2.3.3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堇青石化学稳定性
        2.3.4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堇青石热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颗粒稳定微乳液构筑多孔堇青石陶瓷制备工艺
    3.1 稳定堇青石前驱体基本属性
        3.1.1 调控稳定高固含量堇青石料浆的影响因素
        3.1.2 胶体颗粒在体系中的润湿状态
    3.2 实验部分
        3.2.1 微乳液法制备多孔堇青石陶瓷
        3.2.2 多孔堇青石陶瓷样品的物理化学表征
        3.2.3 多孔堇青石陶瓷样品制备及表征实验仪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乳液构筑多孔堇青石陶瓷对微观结构调控
        3.3.2 pH值对堇青石料浆稳定性调控
        3.3.3 活性剂及造孔剂添加量对多孔堇青石陶瓷微观形貌调控
        3.3.4 固含量对多孔堇青石陶瓷微观结构调控
        3.3.5 多孔堇青石陶瓷固相烧结过程及温度调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堇青石陶瓷“孔-窗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
    4.1 多级孔道结构材料的优势
        4.1.1 梯度化多孔材料
        4.1.2 孔径分布对泡沫陶瓷抗热震性能影响
        4.1.3 孔径分布对泡沫陶瓷热导率的影响
    4.2 实验部分
        4.2.1 微乳液制备具有“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实验流程
        4.2.2 对“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
        4.2.3 “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样品制备及表征实验仪器
    4.3 马铃薯淀粉对三维连通多孔堇青石陶瓷“孔-窗结构”的设计与性能调控
        4.3.1 马铃薯淀粉在多孔堇青石高温烧结时发生的物相转变
        4.3.2 马铃薯淀粉添加量对三维连通多孔堇青石陶瓷“孔-窗结构”的调控
        4.3.3 马铃薯淀粉对“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陶瓷抗腐蚀性能影响
        4.3.4 马铃薯淀粉对“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陶瓷机械强度和孔隙率影响
        4.3.5 马铃薯淀粉对“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陶瓷热性能影响
    4.4 蔗糖对三维连通多孔堇青石陶瓷“孔-窗结构”的设计与性能调控
        4.4.1 蔗糖含量对“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陶瓷微观形貌的调控
        4.4.2 蔗糖含量对“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陶瓷机械强度和孔隙率影响
        4.4.3 蔗糖含量对“孔-窗结构”多孔堇青石陶瓷热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孔堇青石陶瓷的强韧化机制
    5.1 熔盐法制备α-Al_2O_3 陶瓷模板
        5.1.1 熔盐法制备α-Al_2O_3 陶瓷模板实验流程
        5.1.2 烧结温度对α-Al_2O_3 陶瓷模板微观形貌的影响
        5.1.3 熔盐比例对α-Al_2O_3 陶瓷模板微观形貌的影响
        5.1.4 保温时间对α-Al_2O_3 陶瓷模板微观形貌的影响
        5.1.5 本节小结
    5.2 增韧多孔堇青石陶瓷实验内容
        5.2.1 微乳液增韧多孔堇青石陶瓷实验流程
        5.2.2 对增韧多孔堇青石陶瓷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5.2.3 增韧多孔堇青石陶瓷制备及表征实验仪器
    5.3 多孔堇青石陶瓷的强韧化机理结果与讨论
        5.3.1 微乳液对多孔堇青石微观结构的调控
        5.3.2 原料粒径尺寸对多孔堇青石基体增韧机制探究
        5.3.3 氧化锆对多孔堇青石陶瓷基体增韧机制探究
        5.3.4 莫来石纤维对多孔堇青石陶瓷基体增韧机制探究
        5.3.5 晶须增韧对多孔堇青石陶瓷基体增韧机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Zeta电位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制备
        1.3.1 不同分散体系粉体悬浮液的制备
        1.3.2 不同烧结温度粉体悬浮液的制备
        1.3.3 不同离子浓度的粉体悬浮液的制备
        1.3.4 Zeta电位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分散体系对HA粉体电动特性的影响
    2.2 分散体系中不同离子浓度对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电动特性的影响
    2.3 烧结过程对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电动特性的影响
        2.3.1 不同烧结温度对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电动特性的影响
        2.3.2 不同烧结方式对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电动特性的影响
3 总结

(7)齿科修复用纳微结构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齿科修复材料研究现状
    1.2 齿科修复填充材料
        1.2.1 银汞合金
        1.2.2 玻璃离子类水门汀
        1.2.3 复合树脂
    1.3 填料体系
        1.3.1 增强填料
        1.3.2 有机-无机杂化物填料
        1.3.3 生物活性填料
        1.3.4 抗菌性填料
    1.4 无机填料的改性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团簇体的制备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分析表征手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固含量的影响
        2.4.2 进料温度的影响
        2.4.3 喷头气速的影响
        2.4.4 初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长径比的影响
        2.4.5 热处理温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团簇体的齿科修复复合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和试剂
        3.2.2 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分析表征方法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2 热失重分析(TG)
        3.3.3 X射线能谱分析(EDS)
        3.3.4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外分析及热失重分析
        3.4.2 改性剂用量的影响
        3.4.3 填充量的影响
        3.4.4 热处理温度的影响
        3.4.5 初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长径比的影响
        3.4.6 与初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的比较
        3.4.7 复合树脂断裂形貌分析
        3.4.8 与市售树脂的对比
        3.4.9 体外活性测试
        3.4.10 SiO_2/MCHN-2复合填料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银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抗菌型齿科复合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分析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银离子负载对羟基磷灰石形貌的影响
        4.4.2 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4.4 银离子负载量对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4.4.5 复合树脂抗菌性能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8)氧化锆纳米管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材料的概述
    1.2 纳米材料的研究意义
    1.3 二氧化锆的性质及应用
        1.3.1 氧化锆的性质
        1.3.2 氧化锆的应用
        1.3.3 氧化锆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1.3.4 氧化锆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1.4 PMMA的性质及应用
        1.4.1 PMMA的性质
        1.4.2 PMMA的应用
    1.5 羟基磷灰石概述
        1.5.1 羟基磷灰石的性质及结构
        1.5.2 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1.5.3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1.6 生物材料研究方向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7.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检测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实验及表征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表征方法
第三章 氧化锆纳米管增强PMMA义齿基托树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
    3.1 引言
    3.2 氧化锆纳米管的制备和表征
    3.3 纳米氧化锆的表面修饰
    3.4 氧化锆纳米管增强PMMA义齿基托树脂的制备
    3.5 增强PMMA义齿基托树脂的力学性能
    3.6 增强PMMA义齿基托树脂的断面形貌
    3.7 小结
第四章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4.1 引言
    4.2 固相法制备羟基磷灰石
    4.3 石灰乳法制备羟基磷灰石
        4.3.1 以CaO和(NH_4)_2HPO_4为原料制备羟基磷灰石
        4.3.2 加料顺序的影响
        4.3.3 以CaO和H3PO4为原料制备羟基磷灰石
    4.4 沉淀法制备产物羟基磷灰石
        4.4.1 原料浓度及Ca/P的影响
        4.4.2 反应温度及高温处理的影响
        4.4.3 pH值的影响
        4.4.4 产品粒度的影响因素
        4.4.5 羟基磷灰石的SEM表征
    4.5 小结
第五章 ZrO_2纳米管增强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制备、表征与性能
    5.1 引言
    5.2 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制备
        5.2.1 以CaO和CaHPO_4为原料制备羟基磷灰石骨水泥
        5.2.2 以CaO和(NH_4)_2HPO_4为原料制备羟基磷灰石骨水泥
    5.3 氧化锆纳米管增强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制备
        5.3.1 制备步骤
        5.3.2 氧化锆含量的影响
        5.3.3 表面修饰的影响
        5.3.4 固化液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HAp/PMMA复合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
    6.1 引言
    6.2 HAp/PMMA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组成和制备工艺对形貌的影响
    6.4 组成和制备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非晶磷酸钙/磷灰石烧结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力学和溶解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磷酸钙生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1.2.1 非晶磷酸钙(ACP)
        1.2.2 羟基磷灰石(HA)
        1.2.3 磷酸三钙(TCP)
        1.2.4 双相磷酸钙(BCP)
    1.3 磷酸钙生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ACP的制备
        1.3.2 HA的制备
        1.3.3 BCP的制备
    1.4 磷酸钙材料的强韧化方法
        1.4.1 颗粒增韧
        1.4.2 纤维与晶须增韧
        1.4.3 组分复合化增韧
        1.4.4 纳米增韧
    1.5 非晶相对烧结体性能的影响
        1.5.1 对烧结转变的影响
        1.5.2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 HA粉末的制备
    2.3 ACP粉末的制备
    2.4 ACP/HA复合粉末的制备
        2.4.1 机械混合法制备ACP/HA复合粉末
        2.4.2 悬浮液混合法制备ACP/HA复合粉末
    2.5 陶瓷的烧结
    2.6 溶解试验
    2.7 物相与结构分析
        2.7.1 X射线衍射分析
        2.7.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7.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7.4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8 物理性能分析测试
        2.8.1 热性能测试
        2.8.2 孔径分布与比表面测试
        2.8.3 密度测试
    2.9 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2.9.1 维氏硬度
        2.9.2 断裂韧性
        2.9.3 抗弯强度
        2.9.4 抗压强度
第3章 ACP与HA及其复合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3.1 HA粉末的制备
    3.2 ACP粉末的制备
        3.2.1 反应溶液的Ca/P比的影响
        3.2.2 pH值的影响
        3.2.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3 机械混合法制备ACP/HA复合粉末
        3.3.1 相组成
        3.3.2 热性能
        3.3.3 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3.4 悬浮液混合法制备ACP/HA复合粉末
        3.4.1 相组成
        3.4.2 热性能
        3.4.3 比表面积和孔隙率
    3.5 小结
第4章 ACP/HA烧结体的相组成与组织结构
    4.1 无压烧结
        4.1.1 非晶含量的影响
        4.1.2 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4.2 微波烧结
        4.2.1 机械混合体系
        4.2.2 悬浮液混合体系
    4.3 热压烧结
        4.3.1 机械混合体系
        4.3.2 悬浮液混合体系
    4.4 小结
第5章 烧结体的物理与力学性能
    5.1 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及孔径分布
    5.2 相对密度
    5.3 力学性能
        5.3.1 维氏硬度和断裂韧性
        5.3.2 抗弯强度及抗压强度
    5.4 小结
第6章 烧结体的溶解行为
    6.1 无压烧结体
    6.2 微波烧结体
    6.3 热压烧结体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及获奖情况
附录
附表

(10)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
        1.1.1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1.1.2 镉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1.1.3 铅羟基磷灰石的制备方法
    1.2 含 Pb~(2+)废水的处理技术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电解法
        1.2.3 高分子重金属离子捕集剂法
        1.2.4 吸附法
        1.2.5 离子交换法
        1.2.6 膜分离法
    1.3 溶度积的测定
        1.3.1 溶度积测定的意义
        1.3.2 溶度积计算软件介绍
    1.4 黄药对铅改性磷灰石的疏水性研究
        1.4.1 矿物浮选机理
        1.4.2 黄原酸盐的性质及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主要的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材料的制备
        2.3.1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2.3.2 铅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2.3.3 镉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2.4 表征
        2.4.1 HAP 样品的化学组分分析
        2.4.2 XRD 表征
        2.4.3 FTIR 表征
        2.4.4 BET 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HAP 样品的化学组分分析
        2.5.2 样品的 XRD 表征
        2.5.3 样品的 FTIR 表征
        2.5.4 HAP 的 BET 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AP 和 CdHAP 的溶解性质
    3.1 引言
    3.2 药品与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样品中镉含量的测定
        3.3.3 实验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AP 溶解特征
        3.4.2 HAP 的溶度积
        3.4.3 CdHAP 溶解特征
        3.4.4 CdHAP 的溶度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 HAP 对 Pb~(2+)的吸附
    4.1 引言
    4.2 药品与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实验中铅含量的测定
        4.3.3 实验方法
        4.3.4 Zeta 电位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2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4.3 XRD 分析
        4.4.4 Zeta 电位测定
        4.4.5 Pb~(2+)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辛基黄药对铅改性磷灰石的疏水性研究
    5.1 引言
    5.2 主要样品、试剂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Pb-HAP 吸附黄药实验
        5.3.2 Pb-HAP 吸附黄药的原位 ATR-FTIR 实验
        5.3.3 Pb-HAP 吸附黄药的接触角实验
        5.3.4 PbHAP 吸附黄药实验
        5.3.5 PbHAP 吸附黄药的原位 ATR-FTIR 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H 值对 Pb-HAP 吸附黄药的影响
        5.4.2 黄药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5.4.3 Pb-HAP 吸附黄药的原位 ATR-FTIR 实验
        5.4.4 接触角实验
        5.4.5 黄药初始浓度对 PbHAP 吸附黄药的影响
        5.4.6 PbHAP 吸附黄药的原位 ATR-FTIR 实验
        5.4.7 Pb-HAP 与 PbHAP 对黄药的吸附行为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羟基磷灰石水悬浮液电动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维度羟基磷灰石/聚四氟乙烯纳米复合物的原位构筑及其摩擦学性能[D]. 颜笑天. 扬州大学, 2020(01)
  • [2]生物活性仿生支架的制备及其用于血管化骨修复的研究[D]. 冯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0
  • [3]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复合“宣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邵悦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0(03)
  • [4]羟基磷灰石胶态液晶及其聚乙烯醇复合材料的研究[D]. 刘洋.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5]三维连通-多孔堇青石陶瓷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D]. 栾雪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羟基磷灰石粉体表面Zeta电位变化研究[J]. 潘文平. 陶瓷, 2020(02)
  • [7]齿科修复用纳微结构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舒宁.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8]氧化锆纳米管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D]. 于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7)
  • [9]非晶磷酸钙/磷灰石烧结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力学和溶解行为[D]. 胡晓霞. 山东大学, 2014(10)
  • [10]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研究[D]. 马安良. 济南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羟基磷灰石水悬浮液的电动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