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合并肾损害144例临床分析

伤寒合并肾损害144例临床分析

一、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向菲[1](2021)在《290例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0年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0例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探讨大理地区恙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器官损伤的因素,为今后大理地区恙虫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恙虫病的290例住院患者。2.结合.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指.标,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无器.官损伤.组和.有.器官损.伤组。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四环素组和多西环素组。3.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L,QU)]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90例确诊患者男性109例,女性181例,男女比例1:1.7;平均发病年龄是51.9±13.7岁;发病.时间多.集.中在7~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2.平均住院前发热天数为7.1±3.9天(1~30天);畏寒238例,占82.07%;纳差232例,占80.00%;头痛192例,占66.21%;恶心或呕吐86例,占29.66%;结膜充血3例,占1.03%;皮疹3例,占1.03%;焦痂或溃疡198例,占68.28%;淋巴结肿大20例,占6.90%;肝大1例,占0.34%;脾大56例,占19.31%。3.嗜酸性粒细胞(EO)减少或消失65.17%;血小板(PLT)减少28.62%;有异型淋巴细胞48.28%;白蛋白(ALB)降低196例(67.59%);C反应蛋白(CRP)升高252例(86.90%);200例送检肥达外斐试验,阴性140例(70.00%),阳性60例(30.00%)。4.并发症肺损害102例,占35.79%;肝损害100例,占34.48%;血液系统损害83例,占28.62%;肾损害12例,占4.13%;心肌损害15例,占5.17%;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例,占1.03%。5.器官损伤相关因素分析两组比较,有器官损伤组患者年龄、PLT、CRP、ALB明显高于无器官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P<0.001),入院.前发.热天.数、EO.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及转归多予以四环素、多西环素治疗,分别为150例(51.72%),98例(33.79%)。对比四环素组和多西环素组治疗效果(治愈、有效和无效),两组进行比较分析(χ2=0.552,P=0.7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恙虫病的分布受年龄、职业、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1~70岁之间;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属于“夏秋型”,7~10月发生率较高。2.常以不明原因发热起病,焦痂或溃疡对诊断有重要价值,EO减少及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对恙虫病有一定诊断价值。3.在疾病早期肥达外斐试验阳性率不高,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4.恙虫病可导致多种器官损害,年龄、PLT、CRP、ALB与器官损伤因素有关。5.四环素与多西环素治疗效果大致相同。

陈锐文[2](202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损害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风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会出现口干、眼干、疲劳等症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深入研究发现,其不仅仅对机体外分泌腺体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全身多个系统,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损害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发生率较高,发病亦隐匿,临床上缺乏对其的重视,因此临床上早发现、早干预肾脏损害,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其受累系统多,病因病机复杂,在中医证候上难形成统一的指南推荐,肾损害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疾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其中医证候的总结将有助于对疾病的充分认识,才能在临床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取得更大成效。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收集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住院病历,提取患者临床特征、中医证候等信息进行分析,以获取合并肾脏损害的pS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相关因素,为临床pSS肾损害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pSS肾损害的机制和提高中医治疗效果提供临床数据支持。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近5年住院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病历收集,按照有无发生肾损害分为肾损组和对照组,提取病历中患者的基础信息、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诊断结果等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损害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结果1.研究共收集153份病历,肾损组81份,对照组72份;两组性别比无显着差异,发病年龄和病程时间肾损组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既往史统计中,总体排名前5位分别为:骨质疏松症、高血压、骨关节炎、高脂血症、肺间质纤维化,两组在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白内障发生率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仅有37例(45.68%)肾脏损害得到关注。3.症状上以口干、眼干和关节症状频数最多,肾损组尿频、乏力、气短、腹泻症状出现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舌脉象统计,两组淡红舌、少津苔和白苔频数上有差异(P<0.05);4.实验室检查中,两组在白蛋白浓度、钠离子水平、尿素、β2微球蛋白、肌酐清除率和肾小球滤过率上存在差异(P<0.05);肾损组中14例(18.18%)出现蛋白尿;免疫相关指标两组间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5.中医证型统计,总体以气阴两虚证型最多,且在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将病历中的各证型采用单因素证型统计分析发现,肾损组气虚证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病位分析显示总体在脾最多,肾损组病位在肾较对照组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性以虚实夹杂最多。研究结论1.pSS合并肾损害阳性率较高,但其临床重视程度较低;2.在pSS患者中,合并肾损害患者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具有不同的特点,β2-MG可能对pSS早期肾损害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3.pSS肾损害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证明显增加,其发病可能与气虚病机相关。

张璋[3](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岳虹[4](2019)在《益气祛风通络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传承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既往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称谓,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NKF)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该指南建议用DKD取代DN作为临床诊断。中医药治疗DKD有优势,近年来使用“风药”治疗DKD逐渐受到重视。赵进喜教授在吕仁和教授“微型症瘕”学说基础上,提出DKD“肾络伏风”病机学说,使用益气祛风通络治疗DKD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DKD“肾络伏风”病机学说究竟如何指导临床实际应用?益气祛风通络治疗DKD究竟通过何种机制取效?我们对临床医案进行了数据挖掘,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益气祛风通络治疗DKD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持与科学依据。目的1、通过对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梳理赵进喜教授对其师吕仁和教授治疗DKD经验的继承与发展,说明DKD“肾络伏风”病机学说的传承脉络,揭示“肾络伏风”病机假说以及“从风论治”思路指导DKD临床诊治的具体特点。2、通过动物实验,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足细胞自噬,探讨益气祛风通络治疗DKD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描述性统计、支持向量机等定量研究的方法,结合定性研究的思路,对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的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吕仁和、赵进喜诊治DKD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特点,以两位医家治疗单纯糖尿病无DKD并发症的医案作对比,揭示益气祛风通络在DKD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2、通过免疫组化、蛋白质印迹法、荧光PCR定量等技术方法,研究益气祛风通络方对足细胞自噬正调节因子AMPK、负调节因子mTOR,以及AMPK/mTOR信号通路下游信号分子ATG1,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Desmin在DKD大鼠肾脏组织中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益气祛风通络治疗DKD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1)纳入875例医案,其中DKD医案中气虚证出现频率最高(46.68%),其次是血瘀证(44.63%),风邪证候出现频率较低(2.21%)。(2)全部医案所有药物,以不同疾病和证候为分类属性进行分析,SMO分析的分类准确度高于ZeroR分析;以“DKD”为分类属性的SMO分类准确度为84.86%,以“气虚”为分类属性的SMO分类准确度为76.31%,以“血瘀”为分类属性的SMO分类准确度为72.71%,以疾病为分类属性的SMO分类准确度高于以证候为分类属性的SMO分类准确度。(3)吕仁和、赵进喜医案分别进行分析,以“DKD”为分类属性进行的SMO分析中,益气药、活血药、祛风药所占权重皆较高。(4)对赵进喜治疗DKD医案进行分析,以益气祛风通络的核心药物黄芪、鬼箭羽、穿山龙、牛蒡子分别为分类属性进行的SMO分析中,DKD的疾病诊断所占权重基本都高于各个症状、舌象、脉象所占的权重。2、(1)24h尿蛋白:药物干预的各组在实验过程中的24h尿蛋白定量升高值,从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组、假手术组、中药组、正常组(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糖:造模成功后,除中药组血糖不断下降,其余三组皆维持在高水平上,干预前后的血糖差值,中药组分别与模型组(P=0.001)、西药组(P=0.000)、雷帕霉素组(P=0.006)相比,都有统计学意义。(3)肾功能:Scr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假手术组、中药组、雷帕霉素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雷帕霉素组(P=0.009),BUN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假手术组、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雷帕霉素组、中药+雷帕霉素组(P=0.000)。(4)血脂:中药组的TG(P=0.001)、CHO(P=0.000)、LDLC(P=0.000)都显着低于模型组、西药组、雷帕霉素组。(5)肝功能:ALT从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雷帕霉素组、西药组、中药+雷帕霉素组、中药组、正常组、假手术组(P=0.000),AST从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西药组、雷帕霉素组、中药+雷帕霉素组、中药组、正常组、假手术组(P=0.000)。(6)免疫组化: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肾组织中AMPK(P=0.973)、ATG1(P=0.037)、Nephrin(P=0.666)、Podocin(P=0.465)表达增加,Desmin(P=0.000)表达减少。(7)Western Blot: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肾组织中Nephrin(P=0.018)、Podocin(P=0.342)表达增加,mTOR(P=0.742)、Desmin(P=0.086)表达减少。(8)荧光PCR定量: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肾组织中Nephrin mRNA(P=0.000)、Podocin mRNA(P=0.000)表达增加,mTOR mRNA(P=0.019)、Desmin mRNA(P=0.000)表达减少。结论1、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治疗DKD,强调疾病、证候、症状、尤其重视疾病的基本病机。DKD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肾络伏风,基本治法是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核心药物组成是黄芪、鬼箭羽、穿山龙、牛蒡子。DKD“肾络伏风”病机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2、益气祛风通络方能够降低DKD大鼠的24h尿蛋白,调节血糖与血脂,保护其肾功能、肝功能。具体机制可能是增加DKD大鼠肾脏组织中AMPK、ATG1、Nephrin、Podocin表达,降低Desmin表达,可能促进肾脏足细胞自噬,从而发挥肾脏保护的作用。鉴于中药多靶点作用的特点,益气祛风通络治疗DKD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郝静[5](2016)在《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闫慧敏老师是京城着名中医儿科医家,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四十余年,临证经验丰富,而且在医、教、研各方面成绩卓着。本文全面整理、总结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更好的传承闫老师学术经验,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创新中医儿科的诊疗方法积累临床研究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闫老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针对病程大于1月以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先进行了的证候分析及研究,进一步应用老师的“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进行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老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闫慧敏老师40余年的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传承和发扬创新、学术思想成形的经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老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全面总结老师的诊疗特色和学术经验。2.第二部分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展开临床研究。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患儿(病程>1月以上)进行临床分型研究,并进一步进行应用养阴清瘀汤治疗小儿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等理化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闫老师的学术经验在临床的有效性、创新性。结果1.闫老师的学术经验总结:闫老师临床经验丰富,曾经作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刘韵远先生,传承刘韵远先生的学术思想,故刘老学术思想对其影响深远。例如对于外感性疾病,尤其是小儿咳喘以及痰饮病的治疗,受刘韵远先生教诲,多以仲景之法治之,予经方加减化裁,特色鲜明,疗效显着。同时对于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治疗,则受王鹏飞老先生的影响较多。而王老多以民间验方辨治脾胃病,闫老师汲取王老经验方的精髓,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卓有成效。总之,闫老师揣摩历代前辈医家的学术观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汲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临诊时,她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当代小儿的体质特征,审因论治,以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为核心,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小儿望诊,传承刘韵远先生独创小儿舌诊观察法,并予以继承发扬。强调首先辨病,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免贻误病情。谨守病机,辨证用药以扶正祛邪为总则,虚实兼顾、标本兼治。无论是对脾系疾病的治疗,还是对于其他外感或内伤杂病的治疗,扶助正气方面无不强调以顾护脾胃为中心,兼顾他脏。强调祛邪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注重内外之邪兼顾,尤重食积、湿热、痰饮和血瘀之邪。将仲景经方与时方相结合,灵活应用,用药清轻严谨,善于应用药对。体现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时,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醒脾助运;肝脾同治,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补泻兼施;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儿,注意祛除湿热之邪,攻伐有度;久病注重祛除瘀邪。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时,外感咳嗽初起,祛除外邪为要,避免清泻太过;急性咳喘祛除痰阻重在治肺调气,慢性咳喘重在扶正培土生金,对于小儿反复咳喘之证,扶正祛邪各有偏重,分期而治,标本兼顾,以促康复,防止反复。本文还总结了闫老师治疗对于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如慢性咳嗽、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厌食、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便秘、滞颐、舔疮、胎黄、腺样体肥大、霰粒肿、麦粒肿等疾病临床经验总结和验案分析。多年来,闫老师努力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上不断尝试,收获颇丰。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测工作,迄今已进行数千例小儿胃镜的检测。以胃镜检查为基础在探索小儿胃肠黏膜的微观辨证和中医证候的宏观辨证的相关性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观察胃镜下微观病理变化的客观检测指标,探讨脾胃病舌脉宏观辨证和与胃镜下黏膜改变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提高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认识,开拓创新,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同时,临床与科研、教学并重,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以使儿科事业后继有人。2.闫老师诊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本文重点探讨了闫老师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诊治经验。闫老师认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虚实夹杂之证,虚、瘀、湿热共同为患。其治疗周期长,应分期辨治,早期以祛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随着气阴耗伤,虚证逐渐显现,患儿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的症状逐渐显现加重。故后期易出现以阴虚、气虚为主的症状,且仍有挟瘀挟湿之象,应以养阴益气,健脾固精、清利化瘀通络为主。要根据患儿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辨证用药,审因辨证,以中医对于疾病序贯治疗的思维,将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原则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进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分析时,选择116例病程大于1月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瘀阻型和阴虚内热型三型进行证候分型观察。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采用多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116例患儿中,以气阴两虚型最多,72例,占62.07%;湿热瘀阻型33例占28.4%;阴虚内热型11例,占9.48%。并进一步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患儿血尿与蛋白尿程度与证候分型有一定关联,三型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紊乱,T细胞亚类、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与临床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其他如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的测定等提示与证侯分型关系不大,但因样本数量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以验证。鉴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的患儿,以气阴两虚证患儿较多,且既往研究相对少见的现状,本研究进一步在气阴两虚证的患儿中纳入了66例患儿(选择轻度血尿蛋白尿型,未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闫老师拟定的养阴清瘀汤,与西药福辛普利钠和双嘧达莫对照,随机分组,进行前瞻性研究,疗程8周,每4周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复查肝肾功以及心电图,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凝血五项,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T细胞亚类等指标,记录中医证候表现及半定量积分,观察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和理化指标的改变情况。根据数据情况,分别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中药组治疗4周总有效率91.18%,8周总有效率97.06%;西药组4周总有效率71.88%,8周总有效率87.5%,说明在改善气阴两虚、挟瘀挟湿的症状上,中药具有较大优势。对于轻度蛋白尿(<25mg/(kg·d))的治疗,单纯的中药治疗和单纯的西药治疗均较为有效,且疗效差别不大。在对血尿的治疗上,中药治疗更具有优势。在免疫相关指标和补体的改善上,对治疗4周和8周后的相关检测数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紊乱状态,中药治疗组降低IgA值、提高T辅助细胞CD4+值、以及升高补体C3值的作用较西药更为显着。同时,在第一个4周的疗程中,中药组降低D-二聚体值的作用较西药观察组更为显着;提示中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调节机体的凝血机制,改善纤溶系统。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闫慧敏老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闫老师的学术经验,以中药养阴益气清热活血化瘀之法,扶正祛邪,治疗气阴两虚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可以有效缓解中医证候,降低血尿、蛋白尿,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机制。

伦中恩[6](2010)在《糖尿病(消渴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糖尿病人的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其对社会经济也带来庞大的负担。医学界一直重视研究该病,然而未见重大突破。古代中医曾详细探讨过该病,亦遗留了很多至今仍然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方法和处方。本文希望通过进行中医文献研究,从而深入地探讨糖尿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内容,包括:1)综合有关的古代中医文献资料,结合现代认识,由临床角度思考,独立剖析每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古代中医认识,研究着眼于为临床服务,以期挖掘古代中医珍贵智慧,弥补当今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治的不足。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古代中医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历代医家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论述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探析中医对糖尿病并发症认识的发展及演变轨迹。3)通过比较现代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文献,发现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上的异同,期望能把古代的认识与现代的实践联系,借鉴古代中医的诊治认识,使现代临床诊疗糖尿病并发症变得更充实。4)将古代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方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频数分析,找出古代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常用药物,分析古代用药规律及特点,期望能为有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供更多借鉴和新的思路。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内容:翻查的中医书籍文献主要分古代中医文献和近代文献两种。古代中医文献以1911年为下限,并有近代中医文献以1949年为下限,文献类型包括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从书、类书、医案、医论、医话等。方法先以《中华医典》检索“消”、“消渴”、“三消”、“上消”、“中消”、“下消”、“脾瘅”、“鬲消”、“消瘅”、“消中”、“内消”、“肾消”、“肺消”、“渴利”、“消利”、“消肾”、“急消”、“脾消”等病名相关的并发症如“并病”、“变证”、“兼证”、“目疾”“视瞻昏渺”、“内障”、“雀目”、“胸痹”、“腰痛”、“水肿”、“水病”、“眩晕”、“关格”、“虚劳”、“尿浊”、“肾衰”、“胀满”、“吐逆”、“络病”、“疖”、“痈”、“痈疽”、“痹证”、“筋痹”、“脉痹”、“麻木”、“偏枯”、“痿证”、“脱疽”、“腹胀”、“痞满”、“呕吐”、“反胃”、“吞酸”、“骨痿”、“骨痹”等关键词,再通过翻阅了超过160种与糖尿病相关的重要中医书籍,抽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印象的文献内容,加以整理、分析。从历史的角度理顺文献的先后次序,综合地探讨每个时代中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和演变。又独立地抽取关于每种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内容,包括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描述、证型、治则治法、方剂、药物、剂型、煎煮法、预后、预防、调摄、医案、医话等,经过比较、整理、分析,并结合临床思维,总结出关于每种并发症的中医指南。现代文献主要从中医核心期刊、《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糖尿病专书、糖尿病指南、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网页中取得。检索工具主要使用《中国知网》(CNKI)、Pubmed及互联网等,查找关于“糖尿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糖尿病肺结核”等关键词。撰写关于每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现代认识,希望通过比较,分析出古代中医治疗该并发症的异同,取长补短,目的是为提高临床疗效。统计分析:在翻阅文献资料的同时,把相关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处方、药物、剂量、剂型、出处等记录下来。用数据库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分门别类,列于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下,当中确保没有重复药物名称或别名。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总结古代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并作出分析,从而推断古代中医治疗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处方、用药规律。结果糖尿病肾病属中医“肾消”、“消渴”并发“水肿”、“淋证”、“癃闭”、“尿浊”、“血尿”、“关格”、“虚劳”等范畴。其病位在肾,与肺、脾、肝、三焦、膀胱关系密切,亦涉及其余脏腑;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浊毒、湿热等。临床常见水肿、尿多、尿少、无尿、蛋白尿、气尿等症状。其主要有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热结、气血两虚、脾虚气陷、脾阳虚衰、肾气亏虚、肾阳衰惫、脾肾阳虚、水湿浸渍、膀胱湿热、肝阳上亢、浊毒犯胃、水凌心肺、溺毒入脑等15种证型。选取古代常用处方共12首。附有相关医案参考。分析古代治疗该病处方,可以看到,以往中医重视健脾、补肾、利水治疗糖尿病肾病,常用处方如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麦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五苓散等。比较现代认识,现代中医较强调活血通络的方法,补气药则尤其重视黄芪,又强调排毒泄浊的重要性,在治疗方法上有进步。糖尿病眼病属中医“消渴”并发“圆翳内障”、“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青盲”、“血灌瞳神”、“眼底血证”、“雀目”等范畴。病位在目,涉及五脏,以脾、肝、肾为主;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本虚为气阴两虚、阴阳俱虚,标实为瘀血、痰浊阻络。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视直如曲,甚至失明。有肝肾亏虚、脾虚气弱、脾虚湿困、心脾两虚、肝热上扰、阳亢动风、湿热蕴蒸、阴虚挟湿热、虚火伤络、气滞血瘀等10种证型。选了3个合适古方和3个医案。处方统计分析发现以往中医重视健脾补气、滋养肝肾、理气活血、化痰除湿的方法治疗糖尿病眼病,常用处方包括四物汤、六君子汤、人参养荣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饮、二陈汤等。糖尿病足属于中医“脱疽”、“筋疽”的范畴。病性属本虚标实,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湿热、邪毒、络阻、血瘀为标,病位在血、脉、筋。临床表现主要有足部感觉异常、感染、坏疽、痿缩、畸型。有湿热毒蕴、热毒阴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等6种证型。选了3个合适古方和3个医案。处方统计分析发现古代中医很重视内虚的情况,重视补益气血和清热解毒的方法,常用方剂有四妙勇安汤、八珍汤等。现代认识可以见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糖尿病心病属中医“消渴”并发“胸痹”、“厥心痛”、“心痛”、“心胃痛”、“真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病位在心,与肾、脾、肺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以心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寒凝、血瘀、痰阻、水停为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悸、怔忡、胸闷、胸痛、烦躁、气短、乏力等。有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肾不交、心阳不振、寒凝心脉、痰浊阻滞、心脉瘀阻、水饮凌心、阴阳两虚等9种证型。选了3个合适古方和4个医案。处方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治疗糖尿病心病用得最多的是补气益血的药物,其次是安神镇静的药物。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生脉散、人参养荣汤、交泰丸、朱砂安神丸。现代认识益气活血方法可以有效防治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属于中医“消渴”并发“中风”、“偏枯”、“仆击”、“昏厥”、“头痛”等范畴。其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肾诸脏。病性属本虚标实,与虚、火、风、痰、气、血相关,上实下虚,阳气夹风、夹痰、夹瘀、夹火,气逆于上,阴血不足亏虚于下,阴阳气血不相顺接。主要表现为突然昏迷或无昏迷,肢体瘫痪或偏瘫或麻木,轻则只感肢体变得无力,重则或见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或有抽搐。可分为风邪中络、肝阳上亢、肝阳闭窍、痰热腑实、风痰阻络、痰蒙清窍、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元气衰败、肝肾亏损等10种证型。统计分析中发现芍药用得最多,用得较多的还有补益气血的药物,育阴潜阳的龟版、清肝热的黄芩、祛除风痰的南星亦是常用之品。现代认识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主要证型为阴虚为主,兼气虚、瘀血阻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基本治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消渴”兼“痹证”、“血痹”、“络病”、“痿蹙”、“麻木”、“不仁”、“痛证”、“痿证”等范畴。其病性属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痰浊阻络为标。病位在脉络,与肝、肾、脾相关。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疼痛。有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阴虚血瘀、痰瘀阻络、气滞血瘀、湿热瘀阻、脾虚气陷、脾肾阳虚、肝肾亏虚等9种证型。合适古方选用5首,相关医案选用4个。处方统计分析可以看到,以往中医重视补益气、阴、血、肾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用处方如十全大补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现代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经络瘀阻。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为基本治法。此外,本论文还阐述了有关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糖尿病性阳萎、强中、糖尿病性胃肠病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认识。结论通过查找大量古、近代有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结合现代认识和中医临床思维,总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综合病机是:本虚标实,五脏的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瘀痰络阻为标。古代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常用的治法有健脾、养肝、滋肾、补气、补血、养阴、行气、活血等。再结合古代处方统计分析和现代认识,这研究启示我们应该重视治本补虚,重视使用补益药物以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性。

赵微燕,陈法东,张玉燕,缪初升[7](2007)在《伤寒并发肾脏损害病人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珊明,周建芳[8](2006)在《老年甲型副伤寒41例临床误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老年人甲型副伤寒误诊原因及减少误诊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误诊的老年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并发心肌炎2例,流行性出血热4例,急性病毒性肝炎7例,胆囊炎、胆石症5例、溃疡出血4例,急性细菌性痢疾4例,急性肾炎2例,恶性组织细胞病2例,脑血管意外1例。误诊原因主要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临床表现多样,合并症、并发症多及临床医生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结论要重视老年人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对不明原因的发热,应尽早行各种标本细菌培养检查,以减少误诊。

陈法东[9](2003)在《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伤寒并发肾脏损害的临床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伤寒并发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 :14 4例伤寒患者中 ,4 7例 (32 6 % )存在肾损伤 ,表现为尿常规异常。并发肾脏损害者的心肌损害及多器官损害多于无肾损害者。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后 ,4 7例伤寒并发肾脏损害患者的尿常规于 1~ 3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伤寒可并发肾脏损害。并发肾损害者病情较重 ,应及时检查 ,避免漏诊。治疗时应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

陈云[10](2011)在《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早期肾小球高灌注、肾小球肥大、系膜区扩张、基底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堆积,以致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DN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认为多个信号转导系统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疗主要通过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类药物的应用,干预这些系统中的相关环节在不同程度上推迟、控制DN的发展。因此,更好地了解和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缓疾病的进程是治疗的关键。糖尿病肾病乃现代医学的病名,在古代医籍中并没有相对应的病名记载。然而,综观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应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包括“水肿”、“虚劳”、“肾劳”、“水病”、“胀满”、“尿浊”、“关格”等范畴。中医学认为DN发生是多种因素引起,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本虚指阴阳、气血、五脏之虚,标实指痰浊、水湿、瘀血等病理之实。肺、胃脾、肾三脏之阴亏虚,而导致肺燥、胃热、肾虚,其中肾阴不足是决定因素。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根据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正邪双方的强弱、进退;机体气血阴阳及脏腑的功能状态,进行整体调节,早期以益气养阴逐瘀,佐以滋补肝肾;中期以温肾健脾为重,辅以益气养血祛瘀;晚期以温补脾肾、佐以利水消肿化瘀。达到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延缓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药在治疗DN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药及其配伍的药理效应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环节的功能特点,而且远期疗效亦较稳定,具有比西药更大的优势。在临床上,对于症状的改善,肾功能的保护以及延缓和阻止肾脏损害的病程进展,提高DN患者生存质量都有良好的作用。本学科在80年代已经开展对Ⅱ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研究,围绕气阴不足、瘀血阻络的病机,采用经方桃核承气汤为基础加味研制成降糖三黄片,在临床上治疗Ⅱ型糖尿病取得显着疗效。运用降糖三黄片治疗糖尿病肾病其理论依据是胃、肾之间无论在生理或病理上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降糖三黄片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对于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以长期高脂饲养(与目前人类饮食生活方式更为接近)的方式,观察中药降糖三黄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血糖、血脂、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组织组织形态学及肾组织ACE活性、血管紧张素Ⅱ、转化生长因子-β1以及蛋白激酶C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及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泻热逐瘀,益气养阴方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2W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正常组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改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一个月。造模前禁食12h,造模组按30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STZ,正常组腹腔内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1W后,测定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连续两次空腹血糖≥11.1mmol/L,查尿糖++以上,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且有多饮、多尿、多食现象确认为2型糖尿病模型。2型糖尿病大鼠成模后,继续以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W,即出现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害(以电镜结果为证)。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造模组进一步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降糖三黄片干预),西药组(卡托普利干预)。共44只大鼠完成实验,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降糖三黄片干预组12只,卡托普利干预组12只(余5只或死亡或不符合条件)。中药组药量按787.5mg/kg/d的剂量给予,西药组药量按照4mg/kg/d的剂量给予,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①STZ注射后1周后大鼠禁食12h后空腹眼眶静脉窦采血,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8周,处死前腹主动脉采血检测FBG、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胰岛素。②于造模后四周、八周分别检测大鼠24h尿量、尿蛋白。③无菌操作取双肾,剥离被膜称重,计算肾重/体重指数(KW/BW);取右肾组织4%多聚甲醛初步固定,用于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血、尿生化指标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④放免法检测各组肾肌组织中AngⅡ含量及紫外分光亮度法检测ACE活性;⑤免疫组化检测肾皮质TGF-β1蛋白水平和PKC活性;同时以光学显微镜和透视电子显微镜观查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1.实验第8周末,观察大鼠各项指标。结果表明,降糖三黄片明显改善DN大鼠的一般状态,三多一少的症状,体重明显增加,与模型组和西药组大鼠相比,差异显着(P<0.01);降糖三黄片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与模型组和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提示中药组对糖代谢有改善作用,并且作用优于西药组;显着改善实验大鼠多尿、多饮的症状,降低24h尿蛋白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2.利用放射免疫法和紫外分光亮度法检测各组实验动物肾脏标本中的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结果表明:模型组肾组织ACE活性明显增强,与正常组、中药组、西药组比较有显着的差异(P<0.01);说明降糖三黄片具有一定的抑制DN大鼠肾组织中ACE活性,但其作用强度则低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卡托普利。模型组大鼠肾组织AngⅡ的含量比正常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显着升高(P<0.01);两治疗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说明,降糖三黄片和西药卡托普利均有一定降低DN大鼠肾组织中AngⅡ含量的作用,表明中西药都能通过调节AngⅡ的分泌,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3.本实验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各组8周末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模型组肾脏局灶肾小管内见蛋白沉积,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基质增生,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肾小球基底膜呈阶段性增厚,有的模糊不清,上皮足突广泛融合或部分融合,滤过膜间隙增大,系膜区扩大,系膜细胞增多。降糖三黄片组经治疗8周后上述病理改变比模型组显着减轻;提示造模组大鼠肾脏组织损害可能从模型建立初期已经发生,并且呈进行性加重。模型组及西药组的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质增生程度均高于正常组和中药组,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质增生程度与正常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肾小球平均横截面积(MGA)较正常组和中药组显着增大(P<0.01),提示模型组及西药组的肾小球硬化明显。降糖三黄片对于延缓DN的肾脏病理损害疗效确切。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降糖三黄片对DN大鼠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和PKC活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肾小管胞浆,模型组TGF-β1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中、西药组(P<0.01),西药组略低于中药组但无显着性差异。模型组肾小管PKC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不大,但仍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则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中药降糖三黄片不仅能从客观指标上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三多一少”的症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2.中药降糖三黄片能够降低DN大鼠尿蛋白排泄,抑制早期肾脏肥大,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和延缓肾脏病理进展,其作用机制与纠正脂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3.降糖三黄片对DN大鼠肾组织Ang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具有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和延缓肾脏病理进展的作用机制之一4.降糖三黄片能抑制DN大鼠PKC和TGF-β1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积聚,是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的重要环节。5.降糖三黄片对DN大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肾组织AngⅡ活性、调控大鼠肾组织PKC活性的升高及转位,下调TGF-β1的过度表达,进而减少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使肾脏病理得到改善甚至逆转,从而达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二、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90例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前言
    1.1 恙虫病简介
    1.2 恙虫病的流行现状
2.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流程
        2.2.2 分级与分组
        2.2.3 研究因素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
        3.1.1 性别分布
        3.1.2 年龄分布
        3.1.3 发病地区分布
        3.1.4 职业分布
        3.1.5 民族分布
        3.1.6 发病季节
    3.2 临床特征
        3.2.1 住院前发热天数
        3.2.2 住院期间发热情况
        3.2.3 临床表现及比例
        3.2.4 皮疹
        3.2.5 焦痂或溃疡
        3.2.6 淋巴结肿大
        3.2.7 肝脾肿大
    3.3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3.3.1 血常规指标
        3.3.2 尿常规
        3.3.3 生化指标
        3.3.4 心肌酶学
        3.3.5 心电图
        3.3.6 凝血功能
        3.3.7 肥达外斐试验检测结果
        3.3.8 恙虫病抗体及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3.3.9 胸部CT或X片
        3.3.10 腹部彩超
    3.4 并发症
    3.5 器官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3.6 误诊
    3.7 治疗与转归
4.讨论
    4.1 流行病学特征
    4.2 临床特征
    4.3 实验室检查特征
        4.3.1 血常规
        4.3.2 肥达外斐试验
        4.3.3 肝肾功能、尿常规、凝血功能
        4.3.4 心肌酶谱、心电图
        4.3.5 胸部CT或X线
        4.3.6 恙虫病抗体与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4.4 误诊原因分析
    4.5 器官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4.6 治疗与转归
    4.7 预防
5.结论
6.不足与展望
附录 A
参考文献
综述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1.恙虫病的发病机制
    2.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1.1 发热
        1.2 焦痂或溃疡
        1.3 皮疹
        1.4 淋巴结肿大
        1.5 肝脾肿大
        1.6 其他
    3.恙虫病引起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
        2.1 呼吸系统
        2.2 心血管系统
        2.3 消化系统
        2.4 泌尿系统
        2.5 神经系统
        2.6 血液系统
        2.7 怀孕相关并发症
        2.8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4.实验室检查
    5.误诊
    6.治疗
    7.预后
    参考文献
致谢

(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损害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综述一 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SS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燥痹的辨证分型
        3 燥痹的中医治疗进展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利妥昔单抗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1 利妥昔单抗治疗SS的机制基础
        2 利妥昔单抗治疗SS的临床研究现状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获取临床资料
        1.2 收集资料
        1.3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病历基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中医证候
    3 讨论与分析
        3.1 pSS肾损害的发病特点及治疗
        3.2 81例pSS肾损害的临床特点
        3.3 pSS肾损害的中医证候
        3.4 结论
        3.5 研究存在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1.1.6 其他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1.2.4 高脂血症分型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1.3.1 证与辨证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1.3.3 其他辨证方法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2.1 文献资料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规范证型
        2.2.2 提取证素
        2.2.3 规范中药
        2.2.4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4 讨论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制作量表
        3.2.2 收集临床信息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临床基础情况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3.4 讨论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4.2.1 气血津液失和
        4.2.2 脏腑功能失调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4.4.1 抑制脂类吸收
        4.4.2 抑制脂质合成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4.4.4 抗过氧化作用
        4.4.5 提高HDL-C水平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4.6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知情同意书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4)益气祛风通络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传承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DKD中医病机研究进展
        1 气阴两虚痰瘀阻滞
        2 脾肾亏虚痰瘀阻滞
        3 肾精亏虚痰瘀胶结
        4 肾络瘀痹
        5 毒损肾络
        6 “微型症瘕”学说
        7 玄府郁滞
        8 “肾络伏风”学说
        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研究进展
        1 定量研究在名老中医传承中的应用
        2 定性研究在名老中医传承中的应用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DKD与 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足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1 DKD与足细胞自噬
        2 DKD与 AMPK/mTOR信号通路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二 临床部分 基于医案数据挖掘的益气祛风通络治疗DKD的传承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 实验部分 基于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足细胞自噬探讨益气祛风通络治疗DKD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闫慧敏老师的学术渊源
        (一) 传承刘韵远先生学术思想
        (二) 汲取王鹏飞先生脾胃病辨治精髓
        (三)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四) 注重创新探索 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并重
        1. 率先开展小儿胃镜检查 突出小儿脾胃病中医特色诊疗
        2. 开发痰喘宁合剂 弥补小儿咳嗽用药不足
        3. 临床与科研并重 拓宽思路 探索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五) 传道授业解惑硕 果累累
    二、闫慧敏老师学术思想总结
        (一) 先辨病 其次辨证 谨守病机
        (二) 四诊合参 尤重小儿望诊
        (三) 扶正祛邪并重标 本同治
        1. 扶正祛邪之法概述
        2. 扶正为治本之法 以脾为核心 兼顾其他脏腑
        3. 祛邪为关键环节 内外之邪兼顾
        (四) 用药清轻严谨 善用药对
    三、闫慧敏老师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一)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脾系疾病
        1. 扶正健脾以平补脾胃 醒脾助运
        2. 肝脾同治 调畅气机以解气机壅塞
        3. 活用消导以祛食积之邪 消补兼施
        4. 祛除湿热之邪 攻伐有度
        5. 久病注重祛除瘀邪
        (二) 闫老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厌食
        2. 胃痛(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3. 胎黄
        4. 滞颐
        5. 便秘
        (三) 谨守扶正祛邪之则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1. 外感咳嗽初起 祛除外邪为要 避免清泻太过
        2. 急性咳喘祛除痰阻 重在治肺调气
        3. 慢性咳喘重在扶正 培土生金兼以温肾
        4. 反复咳喘 扶正祛邪 分期而治 标本兼顾
        5. 扶正不忘活血逐瘀 阻止咳喘反复发生
        (四) 闫老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经验及验案分析
        1.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 痰湿蕴肺型慢性咳嗽
        3. 腺样体肥大
        (五) 闫老师对其他系统疾病的治疗
        1. 霰粒肿
        2. 麦粒肿
        3. 舔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一、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证候研究
        (一) 闫慧敏老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及其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1. 闫慧敏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
        2.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辨证分型依据
        (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迁延期证候研究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三) 养阴清瘀汤主要方药及立方依据
    二、养阴清瘀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结论
        讨论
        创新点总结
        小结及心得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6)糖尿病(消渴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与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文献分析
        1.2.2 统计分析
    1.3 与糖尿病(消渴病)相关名词解释
        1.3.1 消
        1.3.2 消渴(消渴/上消)
        1.3.3 中消/消中
        1.3.4 下消/消肾/肾消
        1.3.5 消瘅
        1.3.6 脾瘅
        1.3.7 膈消/鬲消
        1.3.8 肺消
        1.3.9 食亦
2 研究结果
    2.1 糖尿病肾病
        2.1.1 概述
        2.1.2 病因病机
        2.1.3 临床表现
        2.1.4 治法方药
        2.1.5 合适古方选用
        2.1.6 医案医话选录
        2.1.7 治疗糖尿病肾病处方的统计分析
        2.1.8 现代认识
    2.2 糖尿病眼病
        2.2.1 概述
        2.2.2 病因病机
        2.2.3 临床表现
        2.2.4 治法方药
        2.2.5 合适古方选用
        2.2.6 医案医话选录
        2.2.7 治疗糖尿病眼病处方的统计分析
        2.2.8 现代认识
    2.3 糖尿病足
        2.3.1 概述
        2.3.2 病因病机
        2.3.3 临床表现
        2.3.4 治法方药
        2.3.5 合适古方选用
        2.3.6 医案医话选录
        2.3.7 治疗糖尿病足处方的统计分析
        2.3.8 现代认识
    2.4 糖尿病心病
        2.4.1 概述
        2.4.2 病因病机
        2.4.3 临床表现
        2.4.4 治法方药
        2.4.5 合适古方选用
        2.4.6 医案医话选录
        2.4.7 治疗糖尿病心病处方的统计分析
        2.4.8 现代认识
    2.5 糖尿病脑血管病
        2.5.1 概述
        2.5.2 病因病机
        2.5.3 临床表现
        2.5.4 治法方药
        2.5.5 合适古方选用
        2.5.6 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病处方的统计分析
        2.5.7 现代认识
    2.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6.1 概述
        2.6.2 病因病机
        2.6.3 临床表现
        2.6.4 治法方药
        2.6.5 合适古方选用
        2.6.6 医案医话选录
        2.6.7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处方的统计分析
        2.6.8 现代认识
    2.7 糖尿病其它慢性并发症
        2.7.1 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
        2.7.2 糖尿病并发其它感染
        2.7.3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3 讨论
    3.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历史沿革
        3.1.1 春秋战国时期
        3.1.2 汉代
        3.1.3 隋代
        3.1.4 唐代
        3.1.5 宋代
        3.1.6 金元时期
        3.1.7 明代
        3.1.8 清代
    3.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及治疗的中医理论探讨
        3.2.1 从脾胃学说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
        3.2.2 治疗糖尿病肾病古今治法的异同
        3.2.3 糖尿病肾病五脏相关
        3.2.4 糖尿病肾病辨病论治
        3.2.5 有消渴症状与无消渴症状的糖尿病肾病
        3.2.6 关于糖尿病眼病的辨证论治
        3.2.7 糖尿病眼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3.2.8 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方法
        3.2.9 及早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性
        3.2.10 糖尿病足的中医病机与治疗启示
        3.2.11 糖尿病心病的诊断有一定难度
        3.2.12 伴有消渴症状与无消渴症状的糖尿病心病的治疗重点
        3.2.13 有关糖尿病心病的中医鉴别诊断
        3.2.14 有关糖尿病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
        3.2.15 古代中医方药为现代防治糖尿病心病带来的启示
        3.2.16 以证为纲,以病为目,展开糖尿病脑血管病的辨证论治
        3.2.17 关于糖尿病脑血管病病机、治法的认识
        3.2.18 有三消症状与无三消症状的糖尿病脑血管病的认识
        3.2.19 关于脑血管病(中风)的若干中医病名与治法认识
        3.2.20 古今认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和治法的异同
        3.2.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与治疗重点
        3.2.2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病机
        3.2.23 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处方药物的统计分析和启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7)伤寒并发肾脏损害病人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与转归
3 观察与护理
    3.1 病情观察
    3.2 护理
        3.2.1 休息与饮食
        3.2.2 加强隔离
        3.2.3 降温
        3.2.4 肠出血的护理
        3.2.5 心理护理
4 体会

(8)老年甲型副伤寒41例临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1.4 误诊情况
    1.5 治疗与转归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
    2.2 减少误诊对策

(9)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2 治疗与转归
3 讨 论

(10)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及理论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和研究
        一、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二、糖尿病肾病的信号转导机制
        三、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四、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现状
        五、展望
    第二节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和研究
        一、糖尿病肾病的起源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单味中药及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
        五、其他疗法
    第三节 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依据
        二、从少阴病下法论降糖三黄片治疗糖尿病肾病
    第四节 加味桃核承气汤的研究基础
        一、调节血糖、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研究
        二、对DM慢性并发症的作用机理研究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实验二 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实验三 降糖三黄片对DM大鼠肾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实验四 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实验五 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PKC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不足
    展望
附图
    附图一 实验末各组大鼠肾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X100)
    附图二 DM大鼠肾脏超微结构(TEM)
    附图三 实验末各组大鼠肾组织TGF-β1的表达(免疫组化x400)
    附图四 实验末各组大鼠肾组织PKC活性的表达(免疫组化x400)
    附图五 实验动物WISTAR大鼠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高脂饲料配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90例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D]. 赵向菲. 大理大学, 2021(09)
  • [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肾损害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研究[D]. 陈锐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益气祛风通络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传承与机制研究[D]. 岳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闫慧敏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养阴清瘀汤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研究[D]. 郝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糖尿病(消渴病)临床常见慢性并发症的中医文献研究[D]. 伦中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1)
  • [7]伤寒并发肾脏损害病人的护理[J]. 赵微燕,陈法东,张玉燕,缪初升. 护理研究, 2007(11)
  • [8]老年甲型副伤寒41例临床误诊分析[J]. 杨珊明,周建芳. 现代实用医学, 2006(10)
  • [9]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J]. 陈法东.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3(06)
  • [10]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D]. 陈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伤寒合并肾损害144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