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

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

一、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吴洋[1](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指出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王建安[2](2018)在《清洁能源智能供热对烤烟烘烤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烤烟农业生产的诸多流程中,烟叶的调制最为耗能。传统上,我国普遍采用燃煤供热烘烤烟叶,每年耗费煤炭约300400万吨,同时产生大量的CO2、烟尘和有毒气体。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燃煤烤烟所产生的空气污染问题越加凸显。然而,烤烟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现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目前烤烟种植无法取缔的情况下,为实现烟草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必要立足于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煤炭供热的研究。针对目前我国种类繁多的清洁能源,本文借鉴国内外供热设备传热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质固体燃料、醇基液体燃料、天然气气体燃料和太阳能四种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烟草专卖局418号密集烤房的加热室内底部的有效空间,从20132017年分别研发了几种结构不同的供热设备,并对原有燃煤的智能控制装置根据不同清洁能源的控热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升级改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规律研发的生物质燃烧/气化一体炉供热设备,固体燃料燃烧和气化气体燃烧区域分开,换热器采用4-3-4自左而右三列共11根散热管的纵列结构。为了有序地控制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燃烧和气化速率,采取进风闸板控制定量的助燃空气供给。供热时设备左侧剖面温度变化呈现有序的空间分布,存在2个最高温区域。(2)模仿醇基燃料在燃烧时的火焰喷射形状设计了梭圆型燃烧联体炉供热设备。换热器采用6-6-1三横12根细和1根粗散热管,共计13根的横列结构。燃烧机由轻油燃烧机改装而成,智能控制装置根据烟叶烘烤的需要,自动切换燃烧机上配置的大小两个喷嘴(2.0 gal/h和0.8 gal/h);采用55 W透浦式的离心风机,结合机身底座上的进风口开启2/3能够较好地促进醇基燃料的燃烧。烘烤供热时,散热器的温度分布从梭圆型炉膛的中尾部到连接烟囱出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下集热分流柜体连接的底部6根管道温度达到最高值,超过540℃。(3)根据天然气燃料燃烧机的扁平鸭嘴形助燃空气出风的喷射形状,研发出由分体设计整体加工的凸型燃烧联体炉供热设备,换热器采用6-6-6自下而上三横共18根换热管的横列结构。助燃的透浦式离心风机的功率为60 W(压力(hPa):32/40、风量(m3/min):6.5/7.8)。燃烧供热时存在1个最高温区域,出现在炉膛的后端和低棚散热管道的中前部。(4)在闲置的密集烤房的房顶修建了太阳能辅助供热优先的组合装置,可以和不同的热源组合成烤烟的供热设备。安装在密集烤房加热室内的小型离心风机(380 V、0.55 kW、2900 r/min、12472250 m3/h和901937 Pa)提供动力,通过连接收集器和加热室之间的管道,实现太阳能加热的热风流动到烤房内提供烟叶烘烤。烘烤期间内太阳能收集器内的最高温度可超过120℃,通过智能控制装置全程可为烟叶烘烤供热。本设计的太阳能收集器的收集效率为63.93%,组合热泵供热供热时,每炕烟叶较燃煤供热节约16.38%的燃料消耗。以传统燃煤的供热方式为对照,从20132017年连续5年在全国7个省份的11个烟叶产区进行各类清洁能源供热设备的试验验证。(5)各类供热设备所控制密集烤房内温度的精度范围分别为:生物质,±0.8℃;醇基燃料,±0.5℃;天然气燃料,±0.5℃;太阳能组合热泵供热,±0.5℃;对照燃煤,±1.5℃。(6)相对于燃煤,生物质、醇基燃料和天然气燃料能够提高8.1014.05%的烤房系统热效率,烟囱尾气中的CO、NOx和SO2含量是对照燃煤的2%以下。综合烘烤经济分析,每kg干烟的烘烤费用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热泵供热、生物质燃料、煤、醇基燃料和天然气燃料。(7)相对于传统燃煤的供热设备,使用本文所设计的各类清洁能源供热设备,能够适当提高烤后烟叶的橘黄烟比例、改善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提高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和评吸得分。为了评估不同供热设备的经济运行成本,对上述设计和制造的清洁能源供热设备进行了对比试验。(8)燃料类的供热设备属于投入型支出,每炉烟叶需要支出的总费用大小顺序分别是:热泵供热设备、天然气燃料供热设备、醇基燃料供热设备、燃煤供热设备和生物质燃料供热设备。本文设计的投资型的太阳能组合供热装置,在其使用寿命内是盈利的,建议首推这种能够与不同热源组合进行烘烤供热的方式。在组合不同热源的供热设备时,选择控制温度精度高的设备能够获得较好的烤烟效果。

胡英华[3](2010)在《废纸纤维包装材料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废纸纤维为主要原料、玉米淀粉为辅料,通过模压成型的方法,利用玉米淀粉糊化后在废纸纤维中的助流作用,研究使纸纤维-淀粉混合物在热压条件下制成可用于承受重载荷包装材料的工艺条件与性能。在对5种废纸纤维--淀粉材料混合工艺方法的实验研究中,通过纤维疏解方式及与淀粉的混合方式对及试样性能抗拉强度的影响分析,调整材料混配比例、制样条件等加工过程,选择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和方法,并由此确定了两种可行的加工废纸基材料的工艺;一种是以1%浓度打浆方式疏解纤维并控制含水量后,向65%水含量的纸浆中加入淀粉糊的方法进行物料混合的方法,另一种是向浓度为1%经打浆后的浆液中加入原淀粉,使淀粉与纤维混合均匀后,使部分淀粉均匀地截留在纤维表面、从而获得纤维—淀粉的均匀混合。为了确定留在废纸纤维中的淀粉含量,以两种纤维(即瓦楞纸纤维和新闻纸纤维)及其5种不同混配比例,实验分析淀粉在纤维中的截留量,确定了不同纤维组合条件下投入淀粉与纤维中被截留淀粉之间的关系式。对以上两种可行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淀粉含量、不同纤维配比在模压成型工艺条件下对样品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当使用废纸纤维截留淀粉的工艺、瓦楞纸纤维和新闻纸纤维为1:3时,试样的力学强度关系。通过对截留淀粉工艺中成型工艺的研究,得到了不同模压温度、不同模压压力与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实际中的生产应用提供了相关的依据。实验研究了淀粉含量、水分含量对纤维一淀粉混合物料的流动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一定压力、温度条件下纤维—淀粉混合物料流动性能的实验值,并验证了在此条件下压铸成型的可行性。

吕玉香[4](2006)在《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和探讨了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发展与对策。“新型墙体材料”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墙体材料粘土实心砖而提出的,是我国在墙体材料改革时期出现的专门名称。针对生产与使用粘土实心砖存在毁地取土、高耗能与严重污染等问题,本文分析了新型墙体材料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围绕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和理论探讨。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新型墙体材料的历史特点、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常用的墙体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讨论了各种墙体材料的优缺点,分析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革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特别指出了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趋向是绿色墙材。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结合我国和山东省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特点和实际情况,讨论了新型墙体材料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的,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基于现有的新型墙体材料现状,为适应现代建筑、现代生态环境的具体需求,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工程应用条件、应用需求、运用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归纳了不同类型墙体材料的性能特点,对新型墙材商品住宅进行了功能价格分析,通过综合经济对比,分析了新型墙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探讨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促进建筑业现代化,使绿色建筑与建材业协同发展的相应措施。 本文结合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的工程实例,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阐述了21世纪墙材发展的主流和方向,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对策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论证,本文指出: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是新型墙体材料业本身发展的需要,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大力开发与推广节土、节能、利废、多功能,有利于环保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根据新型墙体材料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扩张新型墙体材料业的核心是进一步改善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合理组织这些资源在整个产业中的配置的使用。这些资源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体现为产业内各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产业

周传山[5](2002)在《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文中研究说明 根据我国城乡多数居民做饭取暖使用蜂窝煤炉的习惯,山东齐河国胜修理厂李国胜同志通过多年对热能转换理论的学习钻研,反复实验,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

彭好义[6](2009)在《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的研制及其干燥与燃烧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石灰立窑型煤代焦,可有效地缓解焦煤资源的紧缺和焦炭供需的矛盾,显着提高石灰生产的经济性,同时还可起到一定的节能与环保功效,是一项应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的新课题。论文以研制满足氧化铝工业机械混料式石灰立窑生产要求的代焦型煤为研究目标展开。首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型煤的特点、成型方法、粘结机理、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解释了型煤代焦的原因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在确定石灰立窑代焦型煤具体考核指标的前提下,以低阶无烟煤为原料,并掺配少量烟煤,筛选出一种以镁基固化剂、镁基活化剂、生物质纤维和减水剂组成的复合粘结剂,采用L27(313)的正交试验和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通过极差分析、方差分析确定代焦型煤复合粘结剂配方及与之匹配的关键成型工艺参数,并对粘结剂的粘结机理及防水性能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石灰立窑代焦型煤复合粘结剂的最优组合为4%的镁基固化剂、0.6%的镁基活化剂、1%的生物质纤维和0.12%的减水剂;相应的关键成型工艺参数为:成型压力20kN,成型水分17%,煤料粒度组成为0.5mm以下粒级含量58%、0.5~1mm粒级含量为14%、1~2mm粒级含量17%、2~3mm粒级含量11%;烟煤的掺配量为无烟煤的10%;生物质纤维对型煤的抗跌强度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代焦型煤在低干燥强度下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实验测试了代焦型煤的孔隙率,研究了代焦型煤的热对流干燥特性以及型煤含水率与其冷态强度的关系,并分析了型煤热对流干燥的传热传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代焦型煤的孔隙率ε为16.23%;其热对流干燥过程经历了升速干燥期、恒速干燥期和降速干燥期三个阶段,其中以降速干燥期为主;型煤干燥过程中存在蒸发界面内移的现象;代焦型煤的冷态机械强度随其含水率的降低先升高后下降,存在一个极大值,代焦型煤干燥的最佳含水率为2.32%;代焦型煤干燥过程传热与传质相互耦合,在升速干燥与恒速干燥阶段,为外部条件控制过程,而在降速干燥阶段则为内部条件控制过程。基于Whitaker的体积平均理论,运用Darcy定律,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建立了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并以残余饱和度Sir为判据将型煤干燥过程分为干区和湿区两个区域,干、湿区模型通过动态蒸发界面耦合。湿区模型以含湿饱和度S和温度T、干区模型以蒸汽压力Pg和温度T为基本状态参数。采用全隐式有限数值差分法对控制方程、边界条件和蒸发界面动态边界进行离散,将非线性方程组逐步线性化处理后采用迭代法进行数值求解。采用VB6.0编制计算程序,得到了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过程中型煤含水率MC和温度T的变化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然后利用该模型数值模拟具体分析了型煤尺寸、干燥介质温度、对流传热系数及传质系数等因素对代焦型煤干燥过程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法对代焦型煤的热解和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代焦型煤与无烟块煤和焦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代焦型煤的着火性能、稳燃性能及综合燃烧特性优于焦炭和无烟块煤,而释热强度和燃尽性能介于焦炭和无烟块煤之间;代焦型煤燃烧属于一级反应模型,代焦型煤的平均活化能比焦炭小很多,而略高于无烟块煤;煅烧温度对单颗粒型煤燃烧速率的影响较小,在一定范围内减小型煤尺寸和改善通风条件有利于提高其燃烧速率,相同条件下,代焦型煤的燃烧速率低于焦炭而高于无烟煤块煤;代焦型煤比无烟煤块煤更适合作为石灰立窑的替代燃料。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代焦型煤在冷、热态机械强度以及燃烧特性方面均能满足机械混料式石灰立窑生产的要求,但也需相应地对石灰立窑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改造或变动。论文研究结果对石灰立窑型煤代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刘会莹[7](2008)在《山东省菏泽市农村厨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的“村容整洁”,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层面讲,改善“脏、乱、差”的农村环境迫在眉睫。究其缘由,会发现厨房和厕所是两个急需改进的地方。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改厕”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佳绩。而对于厨房的改造显得较为逊色。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农村厨房设计的研究颇为紧迫。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遵循这一学术准则,笔者从调查入手,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运用建筑专业理论与设计方法,融合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菏泽市农村厨房存有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菏泽市新农村建设中的“厨房方言”模块。全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目的和方法、研究的范围及其特征等方面总体地介绍本研究课题;并对研究采样点的选取做了简单介绍。第二章,从研究者的乡村之旅出发,依据调查资料找出现有菏泽市农村厨房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章,探讨了引起厨房变迁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历史、文化渊源,并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接下来讨论了饮食文化对厨房系统的影响。第四章,结合前面提到的影响因素,从多个方面以“单元”的形式阐述了菏泽市农村厨房设计。方言单元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朝合乎情理、充满活力的方向发展。第五章,将前一章提出的“方言”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到一个实际案例中;并预测了该方言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对全文观点的形成做了总结,并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

陈付军[8](2008)在《密集烤房供热系统性能比较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密集烤房供热系统理论计算结果为参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配置条件下密集烤房的热效率、烘烤环境、建造成本及经济效益,并进行生产示范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在装烟密度为55-65kg/m3的情况下,装烟室长6m的中型密集烤房的最大需热量为284595.3kJ/h。散煤火炉炉排面积应达到0.44-0.63m2;炉膛容积应达到0.36-0.47m3。使用金属材料换热器时,散热面积应在8.0-8.7 m2之间;使用非金属材料换热器时,散热面积应在9.5-10.4 m2之间。2.立式火炉和蜂窝煤火炉一次加煤可稳温15小时以上,烤一炉烟加煤次数降至6-9次,劳动强度较低。蜂窝煤火炉燃料的燃烧强度符合烟叶烘烤需热规律,温湿度控制容易,温度控制精度±1.5℃,湿度控制精度±0.3℃,和卧式火炉相比,千克干烟耗煤量降低0.19千克,上等烟比例提高4.8%,均价提高0.08元/kg干烟。立式火炉千克干烟耗煤量比卧式火炉低0.21千克,上等烟比例提高3.4%;和蜂窝煤火炉相比,立式火炉对燃料要求的范围更宽,适应性强。3.金属材料换热器和钢管砌制换热器散热效果较好,耐火材料换热器次之,土瓦管换热器散热效果最差。“N”形和“S”形换热器两端平均温差较小,“三”形换热器两端平均温差较大。“S”形换热器进风道两侧热空气温差和风速差最小,“N”形换热器次之,“三”形换热器最大。“S”形和“N”形换热器烤房装烟室内温度和风速均匀性较好,“三”形换热器较差。“S”形和“三”形换热器烤房装烟室内风速较大,“N”形换热器较小,使用“N”换热器时,应配置稍大的风机、电机。不同结构加热设备的烘烤效应以立式火炉+“S”钢管砌制换热器、立式火炉+“S”耐火材料换热器、蜂窝煤火炉+“S”钢管砌制换热器和蜂窝煤火炉+“S”耐火材料换热器较好,千克干烟耗煤量在1.37-1.43千克之间,千克干烟耗电量在0.45-0.47度之间,上等烟比例46%以上,均价大于10元/kg,千克干烟烘烤成本不足1元,经济效应明显。装烟室长6m的中型密集烤房配备立式铁质火炉+金属换热器时,炉膛容积需满足每1m3装烟室0.007 m3,共0.37 m3;炉膛总进风面积应满足每1m2装烟室0.03m2,共0.486m2;换热器散热面积需满足每1m2装烟室0.5m2,共8.10m2。配备立式机砖火炉+耐火材料换热器时,炉膛容积需满足每1m3装烟室0.008 m3,共0.43 m3;炉膛总进风面积应满足每1m2装烟室0.035m2,共0.567m2;换热器散热面积需满足每1m2装烟室0.60m2,共9.72m2,试验结果与通过热量计算出的结果相符。4.加热室围护结构散热损失是烤房散热损失的主要部分,降低加热室围护结构散热损失是降低烤房散热损失的关键。180mm厚的墙体保温性能较差,整个烘烤阶段总散热损失在1500MJ以上,散热损失较大;240mm墙体保温性能较好,整个烘烤阶段总散热损失在1000MJ以下,散热损失较小,若使用膨化珍珠岩内壁,总围护结构散热损失可降至800MJ以下,保温效果更好,烤房的热效率明显提高。5.采用蜂窝煤火炉或立式火炉,“S”钢管砌制换热器或耐火材料换热器的密集烤房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密集烤房烤后烟叶有效产量为2124 kg/ha,比普通烤房提高116 kg/ha;上等烟比例为45.68%,比普通烤房增加7.78个百分点;均价为9.71元/kg干烟,比普通烤房提高0.70元/kg干烟。耗电量为0.48度/kg干烟,比普通烤房增加0.42度/kg干烟;耗煤量为1.46 kg/kg干烟,比普通烤房降低0.54kg/kg干烟;用工28个/ha,比普通烤房节省95个/ha。密集烤房能增加烤后烟叶产量,提高上等烟叶比例和均价,降低能耗和用工,经济性状明显增加。

杨雪[9](2007)在《旅顺地区农村住居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这其中,农村住宅的设计和建设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情,是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住宅的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方便和生活舒适。但是,目前农村住宅建设没有科学指导,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房子虽新,但是形态混乱,盲目追随城市住宅,内部功能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民们的生活,经济方面不节能环保、浪费严重;不能适合农村生活的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农村建筑正在逐渐失去原先的特点,并且逐渐走向错误的路子。本文就试图从建筑学角度,以相关方法、理论为指导,对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住居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因为农村住宅受地区的影响很大,而各个地区又有着不一样的情况,所以本文研究范围选定在大连市的旅顺地区。以旅顺地区的农村住宅作为研究的对象,深入调查农民的生活模式及现有的住宅模式,运用了访谈、资料收集、数据统计等多种研究手段,进行实地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引入国内外相关理论、工程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旅顺地区农民住居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形成了适合旅顺地区农村住宅的模式语言。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新住居模式语言的提出以及调研部分:包括农民生活模式调查、住居现状调查、技术现状调查、住居意愿调查等等。本文的研究难点是对旅顺地区传统的住宅模式的提取部分,和新住居模式语言的提出部分。通过运用相关模式语言,可以针对不同的设计条什,来进行具体的农村住宅设计。模式语言的提出,以期为今后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住居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的具体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国内外相关理论;第三章介绍国内外相关工程实践;第四章与第五章是重点部分,第四章则是对旅顺农村的住居情况的调研与分析,具体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农宅情况以及农民生活情况;第五章结合调研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模式方言;第六章在给定的设计条件下,依据第五章提出的模式方言,进行设计及模型建构;第七章作为结语部分总结了农村住宅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原则。

二、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2)清洁能源智能供热对烤烟烘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烤房供热设备的研究进展
    2.1 国外烤房供热设备的发展
    2.2 我国烤房供热设备的发展
        2.2.1 普通供热设备的发展
        2.2.2 密集烤房供热设备的发展
    2.3 烟叶烘烤热源的研究进展
        2.3.1 传统能源的应用
        2.3.2 新能源的应用
    2.4 烤烟智能控制装置的研究进展
    2.5 结束语
第三章 设备研发的基础及原理
    3.1 依据
    3.2 密集烤房可利用的建筑空间结构
    3.3 密集烤房供热参数的参照
    3.4 新设备材料的比较选取
    3.5 新设备智能控制装置的共性参数设置
    3.6 其他原有设施和设备的沿用
    3.7 设备供热的参数计算
第四章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4.1 主要研究内容
        4.1.1 生物质固体燃料供热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4.1.2 醇基液体燃料供热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4.1.3 天然气气体燃料烘烤热的研发与应用
        4.1.4 太阳能辅助供热优先的组合供热设备研发与应用
        4.1.5 热泵供热的供热设备成熟技术的验证
        4.1.6 基于综合烘烤效应的上述清洁能源供热设备的评估
    4.2 试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4.2.1 试验场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技术路线
    4.3 烟叶烘烤试验平台的设置
        4.3.1 烟叶的采收与整理
        4.3.2 烟叶调制过程中烤房内实时温度的监控
        4.3.3 烤后烟叶的分级及样品的选择
        4.3.4 烘烤时间和燃料的消耗统计
        4.3.5 烘烤操作的用工及费用统计
    4.4 其他测量(定)指标及方法
        4.4.1 常规化学成分检测
        4.4.2 中性致香物质定量检测
        4.4.3 感官质量评定
        4.4.4 烟囱排出成分检测
        4.4.5 供热设备典型外表面温度检测
        4.4.6 太阳能接收辐射量的测量
    4.5 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评估
        4.5.1 燃料类供热设备的评估方法
        4.5.2 太阳能温室设备的评估方法
    4.6 图表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五章 生物质燃料供热设备的研发及对烟叶烘烤的影响
    5.1 引言
    5.2 供热设备的外形与构造
        5.2.1 设备的外形结构设计
        5.2.2 气化气体燃烧区
        5.2.3 固体燃料燃烧和气化区
        5.2.4 散热区域
        5.2.5 供热设备的操作流程
        5.2.6 设备制造的材料及规格
    5.3 材料与方法
        5.3.1 试验设计
        5.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供热设备供热时温度分布状况
        5.4.2 供热设备对烤房内温度精度的影响
        5.4.3 烟囱尾气成分分析
        5.4.4 飞尘颗粒生成的比较
        5.4.5 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分析
        5.4.6 烘烤能耗及系统热效率解析
        5.4.7 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分析
        5.4.8 单料烟感官质量评定
    5.5 讨论
    5.6 小节
第六章 醇基液体燃料供热设备的研制及对烟叶烘烤的研究
    6.1 引言
    6.2 供热设备的外形与构造
        6.2.1 设备整体结构的设计
        6.2.2 梭圆型燃烧联体炉的结构特征
        6.2.3 醇基液体燃料燃烧机设置参数
        6.2.4 设备制造的材质及规格
        6.2.5 智能控制装置的改进方案
        6.2.6 供热设备的操作流程
    6.3 材料与方法
        6.3.1 设备供热能力的检测
        6.3.2 燃烧机配套供风动力的测试
        6.3.3 其他检查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燃烧供风量与排出烟气组分的变化
        6.4.2 密集烤房升温速率的对比
        6.4.3 供热设备控温能力分析
        6.4.4 设备供热过程中温度分布概况
        6.4.5 烟囱排出气体成分的变化
        6.4.6 烘烤能耗及系统热效率分析
        6.4.7 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比较
        6.4.8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分析
        6.4.9 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分析
        6.4.10 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的评价
    6.5 讨论
        6.5.1 提高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的分析
        6.5.2 代替燃煤操作对烟叶烘烤减工降本的意义
    6.6 小结
第七章 天然气气体燃料供热设备的研制及对烟叶烘烤的影响
    7.1 引言
    7.2 供热设备的外形与构造
        7.2.1 设备的整体外形设计
        7.2.2 凸型燃烧联体炉供热设备的结构特征
        7.2.3 天然气燃烧机的设置参数
        7.2.4 设备制造的材质及规格
        7.2.5 智能控制装置的设计方案
        7.2.6 供热设备的操作流程
    7.3 材料与方法
        7.3.1 试验设置
        7.3.2 检测与分析项目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密集烤房控温精度的检测分析
        7.4.2 加热设备温度分布状况
        7.4.3 烘烤过程中烟囱排出气体成分变化
        7.4.4 烘烤能耗及系统热效率的对比分析
        7.4.5 对烟尘颗粒生成物的影响
        7.4.6 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的比较
        7.4.7 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分析
        7.4.8 烤后烟叶感官质量评价
        7.4.9 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分析
    7.5 讨论
        7.5.1 基础燃气管道铺设的配套问题
        7.5.2 天然气燃料代替煤的前景和意义
    7.6 小结
第八章 太阳能辅助热泵组合供热设备的研发及对烟叶烘烤的影响
    8.1 引言
    8.2 太阳能供热装置的外形与构造
        8.2.1 供热设备系统的工作原理
        8.2.2 太阳能供热装置的结构设计
        8.2.3 配套的热泵供热装置的参数
        8.2.4 智能控制装置的设计方案
        8.2.5 太阳能收集装置的材质及规格
        8.2.6 供热设备系统的操作流程
    8.3 材料与方法
        8.3.1 试验设置
        8.3.2 基础情况测试
        8.3.3 其他检测
    8.4 结果与分析
        8.4.1 接收器接收太阳能辐射的情况
        8.4.2 太阳能提供的热量与烟叶需求的匹配度
        8.4.3 密集烤房温控检测精度分析
        8.4.4 烘烤能耗及系统热效率的对比分析
        8.4.5 太阳能的收集效率
        8.4.6 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比较
        8.4.7 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分析
        8.4.8 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对比
    8.5 讨论
        8.5.1 新设备技术与烟叶烘烤控制的精度改进
        8.5.2 我国太阳能应用于烟叶烘烤的前景
    8.6 小结
第九章 基于综合烘烤效应的不同清洁能源供热设备的研究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测定项目
        9.2.2 供热设备的评估
    9.3 结果与分析
        9.3.1 不同供热设备对烤房内温度控制精度的影响
        9.3.2 各类供热设备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9.3.3 烘烤过程中各项费用的统计分析
        9.3.4 燃料类供热设备的经济运行参数的评估
        9.3.5 太阳能烘烤装置经济效益的评估
    9.4 讨论
        9.4.1 如何提高太阳能在烟叶烘烤中利用的有效途径
        9.4.2 烟草烘烤如何合理地利用我国太阳能
    9.5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录1 生物质燃料燃烧/气化一体炉供热设备
        1.1 设计的平面和立体效果图
        1.2 制造实物及安装设备
        1.3 烘烤过程中烟囱情况
        1.4 温度检测抽样点和使用arcgis10.0勾画设备温度误差估计图
        1.5 生物质燃料元素组成
        1.6 废渣情况
        1.7 烘烤出来的烟叶
        1.8 气体燃烧观察口视频截图
    附录2 醇基液体燃料梭圆型燃烧连体率供热设备
        2.1 燃烧机及配件
        2.2 梭圆型燃烧联体炉
        2.3 试验情况
        2.4 智能自控装置
    附录3 天然气燃气凸型燃烧连体炉供热设备
        3.1 凸型燃烧联体炉供热设备
        3.2 试验情况
    附录4 太阳能辅助其他燃料组合供热设备
        4.1 太阳能辅助其他燃料组合供热设备安装及成品
        4.2 离心风机及输送热风管道(红色)
        4.3 智能控制装置
    附录5 我国早期现存的密集烤房
        5.1 土木建造的密集烤房
        5.2 全资引进的密集烤房
        5.3 步进式连续烘烤的密集烤房
作者简介

(3)废纸纤维包装材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废纸产品的研究状况
        1.2.1 纸浆模制品
        1.2.2 废纸纤维/淀粉发泡材料
        1.2.3 废纸与塑料的复合材料
        1.2.4 蜂窝纸板的工艺及研究现状
        1.2.5 瓦楞纸板的工艺及研究现状
    1.3 植物纤维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发展趋势
    1.5 纤维原料的特性及疏解方法
        1.5.1 纤维生物构造
        1.5.2 废纸纤维的物理特性
        1.5.3 纤维的疏解方法
    1.6 淀粉
        1.6.1 淀粉的结构特点
        1.6.2 淀粉在过量水分下的糊化机理
        1.6.3 糊化淀粉的流动特性
    1.7 物料流动性能的检测方式
    1.8 材料的成型方法
    1.9 纤维、淀粉复合材料的结合机理
    1.10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10.1 研究内容
        1.10.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废旧瓦楞纸板
        2.1.2 废弃新闻纸
        2.1.3 玉米淀粉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自制模具
    2.3 实验方法
        2.3.1 淀粉糊化
        2.3.2 半固态压铸成型
        2.3.3 工艺参数的设定
    2.4 工艺过程
        2.4.1 试样制备
        2.4.2 确定两种可行的工艺
        2.4.3 纤维配比与淀粉截留量实验
        2.4.4 淀粉含量实验
        2.4.5 纤维配比实验
        2.4.6 成型压力实验
        2.4.7 温度变化影响实验
        2.4.8 淀粉含量与物料流动性关系
        2.4.9 不同水分含量时物料流动性的实验
    2.5 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
        2.5.1 力学性能测试
        2.5.2 流变分析
        2.5.3 反光偏光显微镜分析
        2.5.4 普通透射显微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工艺方式的影响
        3.1.1 纤维疏解方式及与淀粉的混合方式的影响
        3.1.2 淀粉添加方式的影响
        3.1.3 淀粉混合方式的影响
    3.2 不同纤维配比的淀粉截留量的关系
    3.3 不同淀粉含量对样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不同纤维配比对样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成型压力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6 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7 淀粉含量对物料流动性能的影响
    3.8 水份含量对物料流动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4.1 实验结论
    4.2 创新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墙体材料生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2.2 墙体材料生产对能源的影响
        1.2.3 墙体材料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2.4 墙体材料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国内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分析
    2.1 国内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
    2.2 新型墙体材料的涵义及分类
        2.2.1 新型墙体材料的涵义
        2.2.2 新型墙体材料的分类
    2.3 新型墙体材料的特性
        2.3.1 砖类新型墙材的性能特点
        2.3.2 砌块类新型墙材的性能特点
        2.3.3 板材类新型墙材的性能特点
    2.4 新型墙材商品住宅的功能价格分析
        2.4.1 墙体改革的重点
        2.4.2 新型墙体材料的功能价格分析
        2.4.3 传统砖混结构住宅与新型墙材住宅的综合经济对比
    2.5 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3.1 新型建材发展的历史特点
    3.2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
        3.2.1 混凝土砌块
        3.2.2 石膏板
        3.2.3 灰砂砖
        3.2.4 加气混凝土
        3.2.5 轻质复合板
第四章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
    4.1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趋势
        4.1.1 天然材料进一步向合成材料发展
        4.1.2 广泛利用固体废料
        4.1.3 向高新技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的趋势
        4.1.4 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4.2 工程实例
第五章 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
    5.1 国内外的建筑能耗
    5.2 绝热保温材料
        5.2.1 矿物棉绝热制品
        5.2.2 玻璃棉及其制品
        5.2.3 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
        5.2.4 泡沫塑料
    5.3 高效保温墙体材料及墙体结构
        5.3.1 材料节能墙体
        5.3.2 复合节能墙体
        5.3.3 新型节能复合墙板
    5.5 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
第六章 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对策
    6.1 创造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6.1.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培训,完善制度
        6.1.2 健全法规、狠抓落实、注重配合
        6.1.3 制订规划、调整结构、培育市场
    6.2 推进新型墙体材料企业标准化建设
        6.2.1 正确认识新型墙材企业标准化工作
        6.2.2 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产品标准水平
    6.3 推进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技术进步
        6.3.1 正确看待新型墙体材料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6.3.2 搞好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技术改造
    6.4 增强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营销能力
        6.4.1 调整政策、扩大内需、拓展市场
        6.4.2 更新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营销观念
    6.5 拓展新型墙体材料企业规模
        6.5.1 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墙材规模经济进程
        6.5.2 培育大企业,促进新型墙材企业发展
    6.6 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6.6.1 确认识新型墙材企业的人才需求动态
        6.6.2 大力发展新型墙材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的研制及其干燥与燃烧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型煤技术概论
        1.1.1 型煤的定义与分类
        1.1.2 型煤的优点
        1.1.3 型煤的成型方法
        1.1.4 型煤成型机理假说
        1.1.5 型煤成型的影响因素
        1.1.6 国内外型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状况
        1.1.7 我国型煤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石灰立窑型煤代焦的背景
        1.2.1 混料式机械化石灰立窑及生产
        1.2.2 石灰立窑型煤代焦新课题
        1.2.3 石灰立窑型煤代焦的可行性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考核指标的确定
    2.2 试验程序及测试方法
        2.2.1 试验程序
        2.2.2 测试方法
    2.3 试验原料煤的筛选
    2.4 代焦型煤粘结剂的筛选
        2.4.1 筛选原则
        2.4.2 常用型煤粘结剂及特点分析
        2.4.3 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粘结剂初步筛选
    2.5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
        2.5.1 正交试验法
        2.5.2 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法
        2.5.3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2.6 代焦型煤多指标正交试验
        2.6.1 正交试验表的设计
        2.6.2 型煤试样的制备
        2.6.3 实验研究用仪器、设备
        2.6.4 正交试验测试结果与综合处理
        2.6.5 综合加权评分结果的直观分析
        2.6.6 综合加权评分结果的方差分析
        2.6.7 正交试验最优结果与检验
    2.7 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粘结剂的作用特性分析
        2.7.1 效应曲线图
        2.7.2 代焦型煤粘结剂的作用机理
        2.7.3 最佳成型工艺参数分析
        2.7.4 代焦型煤的防水性能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3.1 代焦型煤的结构属性
    3.2 代焦型煤孔隙率的实验测试
        3.2.1 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2.2 测试仪器设备与试剂
        3.2.3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3.3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内容
        3.3.3 实验方法、装置与过程
        3.3.4 实验测量误差分析
        3.3.5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4 代焦型煤含水率对其冷态机械强度的影响
        3.4.1 实验方案
        3.4.2 实验步骤
        3.4.3 代焦型煤冷态机械强度随含水率的变化
    3.5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分析
        3.5.1 代焦型煤与干燥热介质的热质交换机理分析
        3.5.2 对流干燥过程中代焦型煤内部的热质交换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
    4.1 多孔介质热对流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4.2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的物理模型
    4.3 研究方法
    4.4 控制方程
        4.4.1 基本假设
        4.4.2 代焦型煤内两相流体的流动方程
        4.4.3 质量守恒方程
        4.4.4 能量守恒方程
    4.5 型煤热对流干燥的一维干、湿区数学模型
        4.5.1 湿区模型
        4.5.2 干区模型
        4.5.3 蒸发界面动态边界条件
    4.6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与求解方法
        4.6.1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
        4.6.2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4.7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数值模拟的实现
        4.7.1 数学模型的各参数
        4.7.2 型煤干燥模拟计算终止的判据
        4.7.3 型煤热对流干燥数值模拟计算程序的编制
    4.8 代焦型煤热对流干燥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8.1 模拟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4.8.2 型煤干燥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代焦型煤燃烧特性的研究方法
    5.2 代焦型煤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5.2.1 实验设备及内容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热解动力学参数求解
    5.3 代焦型煤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5.3.1 实验设备与内容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3 燃烧动力学参数
    5.4 单颗粒代焦型煤燃烧速率的实验研究
        5.4.1 燃烧温度对代焦型煤燃烧速率的影响
        5.4.2 代焦型煤尺寸对其燃烧速率的影响
        5.4.3 通风条件对代焦型煤燃烧速率的影响
        5.4.4 单颗粒代焦型煤、焦炭和无烟块煤燃烧速率对比实验
    5.5 代焦型煤在石灰立窑上的应用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业绩
致谢

(7)山东省菏泽市农村厨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1.2 研究课题的现状
    1.3 研究课题的意义
    1.4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方法
    1.5 研究课题的范围与选址
    1.6 菏泽市的基本特征
        1.6.1 菏泽市概况
        1.6.2 菏泽市生产概括
        1.6.3 菏泽市农民生活概括
        1.6.4 菏泽市地方文化与农宅
第2章 乡村之旅
    2.1 乡村生活的体验
        2.1.1 缘起
        2.1.2 发现
        2.1.3 几类典型厨房
        2.1.4 现有厨房的总结
    2.2 《齐鲁新农居》中的几个典型厨房
        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
        2.2.2 “老家·新家”
        2.2.3 “社区化新农居”
    2.3 菏泽市农宅厨房的不足之处
        2.3.1 农宅厨房与城市厨房
        2.3.2 北方厨房与南方厨房
        2.3.3 菏泽市农宅厨房的不足之处
第3章 影响农村厨房变迁的要素分析
    3.1 厨房的历史变迁
        3.1.1 厨房发展历程
        3.1.2 燃料、灶具和炊具变迁历程
    3.2 影响厨房变迁的因素
        3.2.1 政治经济变革
        3.2.2 科技更新
        3.2.3 生活方式的转变
        3.2.4 文化水平提高和价值观念的提升
        3.2.5 传统的延续与留存
    3.3 饮食文化对厨房系统的影响
        3.3.1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3.3.2 饮食文化对厨房设计的影响
        3.3.3 饮食文化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第4章 厨房方言
    4.1 单元0·引言
        4.1.1 介绍
        4.1.2 合理的单元构架
    4.2 单元1·炊事行为
        4.2.1 作业内容
        4.2.2 作业时间
        4.2.3 作业人员
        4.2.4 动作流程
        4.2.5 厨房分区
    4.3 单元2·功能性空间
        4.3.1 贮存空间
        4.3.2 洗涤空间
        4.3.3 加工空间
        4.3.4 烹饪空间
        4.3.5 其他空间
    4.4 单元3·空间面积
        4.4.1 工作三角形
        4.4.2 空间组合
        4.4.3 空间尺度
        4.4.4 厨房基本面积
    4.5 单元4·平面布局
        4.5.1 厨房的朝向
        4.5.2 厨房与主入口的关系
        4.5.3 厨房与其他房间的关系
    4.6 单元5·环境设计
        4.6.1 通风换气
        4.6.2 采光和照明
        4.6.3 隔音和减噪
        4.6.4 垃圾处理
    4.7 单元6·厨房空间的实现
        4.7.1 地基与基础
        4.7.2 墙体
        4.7.3 门窗
        4.7.4 屋面
        4.7.5 地面
    4.8 单元7·环境评价
    4.9 单元8·空间文化
    4.10 单元9·经济成本
    4.11 单元(N+1)·建筑
第5章 案例分析与厨房方言的发展趋势
    5.1 前期工程
        5.1.1 户主的要求
        5.1.2 设计基本流程
        5.1.3 实地调查
    5.2 方案设计
        5.2.1 设计说明
        5.2.2 图纸说明
        5.2.3 未建成品
    5.3 设计的成效
        5.3.1 剖析方言的运用
        5.3.2 使用工具
        5.3.3 甲方的回应
    5.4 厨房方言的发展趋势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乡村感悟
    6.2 感悟农村厨房
    6.3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菏泽市农民典型厨房总结性材料
附录B 针对菏泽市农村厨房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C 关于菏泽市农宅中厨房现状的调查报告
附录D 菏泽市生活习俗(节录)
附录E 厨房中的人体工程学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密集烤房供热系统性能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密集烤房的发展概况
    1.2 烟叶烘烤与质量形成关系
    1.3 烤房供热系统的研究
    1.4 烤房节能的研究
    1.5 烤房供热与通风的关系
    1.6 烟叶烘烤工艺的研究概况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热设备的设计与计算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不同加热设备对比试验
        3.3.2 生产示范试验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1 换热器表面温度
        3.4.2 烟气
        3.4.3 散热损失
        3.4.4 升温速度
        3.4.5 温差
        3.4.6 控制精度
        3.4.7 风速
        3.4.8 能耗
        3.4.9 烟叶外观质量的评定
        3.4.10 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
        3.4.11 烟叶物理特性的测定
        3.4.12 烟叶评吸比较
4 结果与分析
    4.1 密集烤房供热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4.1.1 最大需热量
        4.1.2 火炉
        4.1.3 换热器
    4.2 密集烤房不同加热设备对比试验
        4.2.1 不同形式火炉对比试验
        4.2.2 不同材料与形式换热器对比试验
        4.2.3 不同结构加热设备的效应分析
        4.2.4 不同规格加热设备对比试验
        4.2.5 不同围护结构烤房散热损失
        4.2.6 不同加热设备烤房建造成本
    4.3 密集烤房示范效果
        4.3.1 烤后烟叶外观质量
        4.3.2 烤后烟叶物理特性
        4.3.3 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
        4.3.4 烤后烟叶评吸比较
        4.3.5 能耗及烤后烟叶经济性状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旅顺地区农村住居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研究领域及方法
    1.4 研究的范围、内容、目标及重难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
    2.1 住居学
        2.1.1 住居的相关概念与住居学
        2.1.2 国内外住居学的研究成果
        2.1.3 居住模式到住宅模式
    2.2 模式语言
    2.3 适宜技术
        2.3.1 适宜技术是基于传统建筑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2.3.2 建筑材料的更新与运用是适宜技术的主要应用
        2.3.3 我国适宜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实践
    3.1 查尔斯·柯里亚及其建筑实践
    3.2 C·亚历山大及其住宅制造
    3.3 张家港双山岛生态农宅
第四章 旅顺地区农村住居现状调研、分析及建议
    4.1 旅顺地区地理、气候、历史及经济概况
    4.2 住居原型提取与分析
        4.2.1 组团
        4.2.2 院落
        4.2.3 单体
    4.3 旅顺地区农村的社会生活
    4.4 住居行为与住居
    4.5 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
        4.5.1 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
        4.5.2 营造体系
    4.6 能源利用
        4.6.1 主要能源
        4.6.2 其它能源
第五章 旅顺地区农村住居模式语言
    5.1 规划模式系列
        模式一 居住点
        模式二 居住的组团
        模式三 道路
        模式四 邻里关系
    5.2 住居空间模式系列
        模式五 新型三代居
        模式六 院落空间
        模式七 外地—厨房
        模式八 里屋—卧室、起居厅
        模式九 老人的房间
        模式十 餐厅
        模式十一 厢房—家庭生产用房
        模式十二 传统活动
        模式十三 二层住宅
        模式十四 楼梯
        模式十五 厕所
        模式十六 洗浴
        模式十七 饲养
        模式十八 室外平台
        模式十九 储藏空间
        模式二十 空间的利用
        模式二十一 坡地的利用
        模式二十二 装饰
    5.3 能源利用模式系列
        模式二十三 保温供暖
        模式二十四 适当的建筑形体
        模式二十五 水源
        模式二十六 太阳能和沼气
    5.4 材料与构造模式系列
        模式二十七 有效的结构
        模式二十八 地基
        模式二十九 底层地面
        模式三十 墙体
        模式三十一 窗户
        模式三十二 屋顶
        模式三十三 传统材料的更新
第六章 旅顺地区农村住居设计探讨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A 旅顺地区农村住居状况及意见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2]清洁能源智能供热对烤烟烘烤效果的研究[D]. 王建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3]废纸纤维包装材料加工工艺研究[D]. 胡英华.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1)
  • [4]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分析与对策[D]. 吕玉香. 山东大学, 2006(12)
  • [5]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J]. 周传山. 农技服务, 2002(01)
  • [6]石灰立窑代焦型煤的研制及其干燥与燃烧特性的研究[D]. 彭好义. 中南大学, 2009(02)
  • [7]山东省菏泽市农村厨房的研究[D]. 刘会莹. 南昌大学, 2008(05)
  • [8]密集烤房供热系统性能比较的研究[D]. 陈付军.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
  • [9]旅顺地区农村住居模式探索[D]. 杨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新型多功能高效节煤蜂窝炉问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