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泰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

泸州泰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

一、泸州泰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张发明[2](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文中提出自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成立以来,基于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和测绘成果结合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在梁刘的带领下,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梁思成先生在他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首篇中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作为近代学者研究学问的第一要务即为“证据”的搜集,以古代建筑“实物”为“后盾”,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研究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中可以充分看出,客观的古代建筑遗存调查史料是支撑中国建筑史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并受国外建筑史学者所瞩目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对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相关方面研究的整理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或专注于对梁思成先生构筑中国建筑史过程的发掘及文献的考查之上,或基于最新的调查报告、考古发掘成果专注于单一案例的延伸论述上,而很少是在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进行时间维度上和某一时期空间维度上整体视角下进行研究的成果。随着近年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学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古代建筑和考古成果遗存不断被发掘涌现,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的系统的梳理与统计研究,笔者认为这样一次整体性观测,既是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致敬,也能够在启示后辈学者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中国建筑遗存有所帮助。本论文以历史时期为经线,以建筑类型为纬线,以现有行政区划为空间坐标系统梳理统计“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所例举的基础案例,以一种直观方式作为表现手段,进行解读并试图以整体的视角结合独特地理空间线索去分析动态地描述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现状。笔者采用书籍查找结合网络求证的方法将所有案例资料收集,在建立“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统计研究,最终得到论文结论。本论文前后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绪论叙述本文写作缘起和背景、目的及意义,写作对象、范围,国内外对于本题目相关研究的现状,论文中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内容框架;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释义和档案库的建立;第三部分基于档案库案例梳理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建筑类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数据特征解读研究;第四部分试结合多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希望本论文对以后宏观观测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方面能有参考价值。

陶仕博[3](2017)在《基于涡流发生器的大跨桥梁风振控制》文中指出近年来,大跨桥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大跨度桥梁结构跨度增加,桥梁整体结构更加轻柔,对风荷载的作用越来越敏感,极易发生严重的风致振动,损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有效地桥梁风振的流动控制方法,对提高大跨桥梁抗风设计水平和服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涡流发生器是在航空工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并正在深入发展的流动控制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尚未见其应用。本文将涡流发生器技术引入到土木工程中,对桥梁风振进行控制,通过进行涡流发生器控制下圆柱模型静力试验、PIV流场显示试验、圆柱模型涡激共振试验、桥梁节段模型涡激共振试验、颤振试验等,本文研究了涡流发生器对桥梁结构流场控制作用和效果。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不同的涡流发生器物理参数、阵列布置方式等对大跨桥梁风振响应的控制机理和效果,为桥梁抗风提供理论与试验支持。本文研发了两种涡流发生器,并结合边界层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了两类涡流发生器的风振控制原理,将边界层吸气控制方法归纳为一种主动涡流发生器控制方法,从涡量方程的角度对吸气控制方法原理进行了解释。并利用相关的风洞试验进行了相应的验证与模拟。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斜拉桥和悬索桥为对象,回顾了大跨桥梁结构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大跨桥梁的颤振、涡激共振、抖振和驰振四种风致振动的规律与特性。简要介绍边界层理论与流动控制理论,将目前通用的流动控制方法进行了分类。以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涡流发生器控制的发展过程。2.为揭示涡流发生器对拉索流场的影响规律,对设置涡流发生器的固定圆柱进行了测压及尾流速度测量试验,通过分析圆柱表面风压变化、圆柱尾流速度分布以及圆柱升力展向相关性,揭示了涡流发生器对静止圆柱周围流场的影响规律。3.为精细化研究涡流发生器对拉索周围流场的影响,使用流体显示技术,在精细风洞试验室内搭建涡流发生器测量试验系统,研究了涡流发生器控制下圆柱绕流场特征。圆柱尾流流场显示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涡流发生器对圆柱流场控制效果明显,有效地抑制了圆柱尾流中的旋涡。4.在静力试验的基础上,研究涡流发生器技术控制拉索涡激共振效果,建造了圆柱自由振动试验系统,通过对比研究控制前后圆柱位移幅值、圆柱表面风压分布及表面压力相关性,验证了涡流发生器对拉索涡激共振的控制特性与效果。5.使用主动涡流发生器控制桥梁主梁涡激共振。采用风洞试验方法,以大跨桥梁主梁节段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主动涡流发生器对大跨桥梁主梁涡激共振抑制效果。对比研究不同吸气布置,不同吸气流量下主动涡流发生器对桥梁主梁涡激共振控制效果。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吸气对桥梁气动稳定性的影响。6.使用主动涡流发生器控制大跨桥梁颤振。以大跨桥梁主梁节段模型为试验对象,进行风洞试验。验证了吸气对桥梁颤振的控制效果。在进行颤振临界状态分析的过程中,使用MITD法识别颤振导数。针对求解临界频率与临界风速过程中遇到的非线性方程,将方程的求解过程转化为搜索最优解的问题。在传统萤火虫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遗传算法以及量子遗传算法优点,提出一类新的混合型算法。并成功使用此算法搜索颤振临界频率和临界风速。

唐磊[4](2017)在《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地名属于词汇中的专有名词,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孕育的地名数量极为庞大。我国对地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但由于传统地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地名学科体系建立的时间较晚等因素,我国的地名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另外,随着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地名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的文化属性日益被重视和关注。我国于2014年开启了为期4年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使得汉语地名词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价值。本文旨在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结合汉语地名自身的语言文化特性,挖掘与阐述地名理论和个案。本文以地名和地名学的基本理论为框架支撑,采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方法,试对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属性进行探讨。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对地名的阐释皆与汉语文化息息相关,二者互为融合,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是地名词研究的基本理论阐述。在历时、共时层面上,对汉语地名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汉语地名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进行论述。其次对汉语地名所具有的构建功能、汉语地名在心理认知视角下的解读作了综合性的分析。最后,在掌握文献资料和现今地名分布数据的基础上,对“坂、峦、沱、潭、渊、坞”等地名词作了细致的个案性研究与探讨。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简要地介绍了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语地名研究的学科理论勾勒。首先对地名、地名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从语言、历史、移民、地理、社会心理、国家主权等方面对汉语地名研究具有的意义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证。第三章以历时层面为出发点,研究了汉语地名的起源、发展演变。在起源上,汉语地名经历了地理意识、有声语言地名、图画地名、文字地名四个阶段。在发展演变上,从汉语地名发展演变的过程、影响汉语地名发展演变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别论述。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上,主要就殷墟卜辞中的地名、继殷墟卜辞之后的古代地名和现今地名呈现出的过程性特征进行了描述。在地名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上,主要探讨了地名的名实关系以及地名发展演变的方式和速度。第四章以共时层面为出发点,研究了汉语地名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本章将汉语地名分为历史、地理、语言三个类型区,并以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老地名与新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文地理实体地名、民族语言地名、汉语方言地名、外语地名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与论证。第五章为汉语地名的综合性研究。本章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汉语地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即汉语地名词在汉语词汇中表现出来的构词功能、地名心理认知视角下的文化解读。地名不仅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具有构建汉语其他类型词汇的功能,如汉语地名词可构成植物类词语,汉语地名词可构成姓氏,可为品牌、农产品品牌标志命名等。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还折射人类认知、心理特征,对地名作认知、心理的文化解读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词汇的认识。第六章是汉语地名词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现今的地名数据等对汉语地名中的六个常见通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坂”以地名“长坂”为着手点,对其以及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名通名、域外语言地名进行了触类旁通的拓展。通名“峦”“沱”“潭”“渊”以“荆州谓之峦”“楚人谓深水为潭”“楚人名渊曰潭”等古楚方言材料为支撑,通过基本音义探源及义项演变分析,发现它们作地名词使用时,不管是历史地域分布还是现时地域分布,皆位于古楚国的地域范围内,应为典型的古楚方言地名词。另外,通过对“坞”的地域分布及地名词使用的特征考证,初步判定其应与古越语中的发语词“乌”存在联系。

张露[5](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李志启[6](2015)在《工程资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将投资7407亿元实施综合立体交通建设本刊讯前不久,四川省政府发布了《四川省推进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将投资555亿元全面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四川境内功能,投资7407亿元推进铁路、公路、民航等综合立体交通。到2017年,形成"四江六港"水运体系,建成铁路出川通道11条,高速公路出川通道累计建成20条,全省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3个,初步形成长江上游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到2020年,全省4级以上航道超过1600公里,建成铁路出川通道15条;高速公路出川通道24条,全省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8个,形成长江上游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

李应祥[7](2014)在《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基础建设最集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工程建设规模高居世界第一。提升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水平将会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到对码头质量的严格把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提高整个建设过程的效率。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成功与否与在工程建设中的质量、成本、进度三个要素上直接体现。本文从质量、成本、进度三个维度对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分析出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不同对建设过程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对国内外常用的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进行了定性分析。本文还以4M1E法从理论出发分析影响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以达到能够分析出国外先进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在泸州港项目践行需要的必要客观条件。最后得出了在现行条件下,践行性较高的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而对国内外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分析和对比,则有助于改进国内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进行。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阻碍和问题,在未来需要在信息化管理、劳动力整合、合同的完善等方面进一步的提升和应用,这样才能使整个国内建筑企业逐渐走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集中关注少有涉及的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对泸州港项目在质量、成本、进度上的管理的比较分析上,依托4M1E法对影响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使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从业人员认识到对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中也介绍了施工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等相关要素对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影响,并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程度的改进,可以有效的缩短工期。

刘晓庆[8](2014)在《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民众的旅游需求趋于多样化,桥梁文华旅游资源逐渐成为旅游的对象,桥梁文化旅游资源也将会成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是以四川桥梁文化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将从桥的历史演变和开发现状做出主要研究。本论文在对四川桥文化旅游相关的基础理论、开发等作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对四川的桥梁文化历史发展、变化进行了阐述,然后分别从文化价值和水文化的角度对四川桥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其次,对四川已开发利用和未开发的桥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最后并结合四川桥文化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和现状,论述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特点和开发措施、保护政策等,为四川桥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决策了参考,促进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第二章,论述了四川桥的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还叙述了四川桥的区域特点。第三章,通过四川桥文化分析和文化价值的分析。第四章,对四川桥的开发现状和目前的开发类型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五章,运用两例案例,分别是泸定桥和泸州的龙桥来对桥梁文化旅游开发进行讨论。

李志启[9](2013)在《万里长江变通途——长江干流上的91座大桥》文中研究指明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是由金沙江和岷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汇合之后形成的滔滔东流的我国第一大江,也是世界第三流长大江。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向东流经11个省、区、市,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长江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新中国成立之前,长江两岸被汹涌澎湃的江水阻隔,没有一座桥梁,人们只能通过稀有的轮渡过江,兴叹交通难,难于上青天。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底至1957年10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起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从此,拉开了建长江大桥的序幕。1960年至1968年,我国自力更生建起的南京长江大桥,其规模和设计技

吴勇[10](2012)在《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以西南地区山地城镇为主》文中提出城镇空间结构是城镇各种要素在城镇空间的分布关系,其实质是城镇各种要素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镇空间结构是不同历史阶段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积累,并随着城镇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的城镇正处于一个快速城镇化和高速经济发展时期,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城镇空间扩展以及城镇功能结构重组,正推动着城镇空间结构的快速演变。西南地区自然环境复杂、民族众多,促使西南地区地貌形态、交通结构和地域文化呈现异质性和多样性特征,而这些独特的外部环境是西南山地城镇生成、演化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西南山地城镇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地域文化与城镇结构、城镇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约束,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以设计制定合理的空间战略与治理框架;另一方面,现实的空间发展也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机遇。鉴于此,论文分析了西南山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交通结构特征、文化结构特征,并以西南地区的山地城镇为主,归纳总结出山地城镇选址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山地城镇空间选址的空间区位模式。与此同时,本文对山地地貌类型和城镇形态进行抽象简化,并以类型学归纳方法进行总结,在对大量的案例验证的基础上,勾画出山地城镇形式多样的空间结构图谱。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城镇为例,从城镇空间形态的拓展及用地功能的演变及作为切入点,对山地城镇形态的演变轨迹进行了较完整的历时性研究,着力总结出西南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演化特征、演化规律。进而,论文进一步深入探索城镇空间结构演变与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制度、技术经济等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演变的内在机制,即开放与非平衡是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前提、涨落与失稳是空间结构演变的诱因、竞争与协同是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渐变与突变时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式、分叉与选择是空间结构演变的路径的内在机制。最后,基于对现实山地城镇空间演化的现实困境梳理,结合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从充分开放、生态安全、动态成长与高效协调四个方面提出山地城镇空间结构建构和优化的途径,使我们能够有效地通过规划预置和过程控制,主观能动的引导山地城镇空间朝稳定持续的方向演化,促使山地城镇空间发展与时间耦合、与经济协调、与环境共生。以期在全球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对西部大开发中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建构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思路。

二、泸州泰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泸州泰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缘起和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述“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建立
    2.1 本章引论
    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的确立
    2.3 以建筑功能类型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4 以时间阶段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5 以空间定位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6“档案库”的建立及使用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3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
    3.1 本章引论
    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1 本节引论
        3.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1“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寺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塔梳理与统计
        3.2.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石窟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儒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道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礼制建筑梳理与统计
        3.2.6“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陵寝墓葬建筑梳理与统计
        3.2.7“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伊斯兰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8 本节小结
    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非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3.1 本节引论
        3.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桥梳理与统计
        3.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标志建筑与戏台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居住建筑与风景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商业手工业、衙署等公共建筑梳理与统计
        3.3.6 本节小结
    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1 本节引论
        3.4.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3 本节小结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试结合多线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
    4.1 试结合“胡焕庸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一线”数据差异特征
    4.2 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云南、山西、江苏”三省数据差异特征
    4.3 试结合中国降水分布和地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四域”数据差异特征
结论、不足与未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历史年表及中国古代建筑梳理分期表
附录B “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档案库
致谢

(3)基于涡流发生器的大跨桥梁风振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大跨桥梁的发展
        1.1.2 大跨桥梁的风灾
    1.2 桥梁风振及研究手段
        1.2.1 桥梁颤振
        1.2.2 桥梁涡振
        1.2.3 桥梁抖振
        1.2.4 桥梁驰振
        1.2.5 研究手段
    1.3 桥梁风振流动控制理论与发展
        1.3.1 流动控制分类
        1.3.2 被动与主动流动控制
    1.4 涡流发生器技术及研究现状
        1.4.1 传统涡流发生器
        1.4.2 主动涡流发生器——边界层吸气
        1.4.3 涡流发生器在桥梁风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技术路线与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涡流发生器风振控制理论依据
    2.1 桥梁边界层理论及其进展
        2.1.0 边界层基本概念
        2.1.1 边界层厚度
        2.1.2 边界层方程
        2.1.3 边界层稳定性
        2.1.4 边界层分离及其判断方法
    2.2 涡流发生器设计原理
    2.3 主动涡流发生器方程
第3章 静止圆柱流场的涡流发生器控制
    3.1 圆柱风洞试验
        3.1.1 模型设计
        3.1.2 边界层厚度模拟
        3.1.3 风偏角选择
        3.1.4 试验参数设计
        3.1.5 风洞试验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3.2 流场特性与涡流发生器控制原理分析
        3.2.1 表面风压分布
        3.2.2 尾迹速度分布
        3.2.3 展向相关性
    3.3 PIV流体测量试验
        3.3.1 试验模型
        3.3.2 PIV试验设置
    3.4 静止圆柱流场涡流发生器控制特性
    3.5 小结
第4章 圆柱涡激共振的涡流发生器控制
    4.1 涡激共振试验
    4.2 涡流发生器控制流场特性
        4.2.1 位移响应规律
        4.2.2 表面风压分布
        4.2.3 展向相关性
        4.2.4 运动圆柱与固定圆柱控制效果对比
    4.3 涡流发生器控制涡激共振简谐力模型
    4.4 小结
第5章 桥梁主梁风振的涡流发生器控制
    5.1 涡激共振吸气控制机理
        5.1.1 试验模型
        5.1.2 试验装置
        5.1.3 试验方案
    5.2 桥梁涡激共振吸气控制机理分析
        5.2.1 无控
        5.2.2 吸气控制
    5.3 桥梁吸气数值模拟
        5.3.1 网格划分
        5.3.2 吸气工况
        5.3.3 强迫振动下的非定常气动力
        5.3.4 数值模拟结果与讨论
    5.4 颤振临界状态识别
        5.4.1 颤振临界优化方程
        5.4.2 萤火虫算法的介绍
        5.4.3 颤振优化模型的求解
        5.4.4 算例分析
    5.5 桥梁颤振吸气控制效果分析
        5.5.1 颤振导数
        5.5.2 颤振临界状态分析
    5.6 小结
    5.7 附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现状
        一、传统地名学阶段
        二、现代地名学阶段
        三、国外的地名研究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说明
第一章 地名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地名
    第二节 地名学
    第三节 地名研究的意义
        一、地名与语言
        二、地名与历史
        三、地名与移民
        四、地名与地理
        五、地名与社会心理
        六、地名与国家主权
第二章 地名的历时发展演变
    第一节 地名的起源
    第二节 地名的发展演变
        一、地名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地名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地名的共时区域特征
    第一节 历史类型区
        一、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
        二、老地名与新地名
    第二节 地理类型区
        一、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二、人文地理实体地名
    第三节 语言类型区
        一、民族语言地名
        二、汉语方言地名
        三、外语地名
第四章 地名词的综合性分析
    第一节 地名可构建汉语词汇
        一、植物类
        二、姓氏类
        三、品牌类
    第二节 心理认知视角的地名解读
        一、地名与认知
        二、地名与语言塔布
第五章 地名词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坂
        一、“坂”与“阪”
        二、“坂”与“长坂坡”
        三、“坂”与汉语方言
        四、“坂”与少数民族语言
        五、“坂”与域外语言“大阪”
        六、小结
    第二节 峦
        一、“峦”的基本音义及探源
        二、古楚地域的界定
        三、“峦”的义项分析
        四、“峦”的分布考察
        五、小结
    第三节 沱
        一、“沱”的基本音义辨查
        二、“沱”的历时分布及词义演变
        三、“沱”的共时分布
        四、滹沱考
        五、小结
    第四节 潭
        一、“潭”地名的历时分布
        二、“潭”的义项分析
        三、“潭”与少数民族语言
        四、小结
    第五节 渊
        一、“渊”的地名分布
        二、“渊”的地名义项
        三、小结
    第六节 坞
        一、“坞”的基本音义辨查
        二、“坞”的义项分析
        三、“坞”的地名分布
        四、地名词“坞”应与古越语相关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工程资讯(论文提纲范文)

四川将投资7407亿元实施综合立体交通建设
发改委再批复5条总投资1500多亿元的铁路项目
长沙今年拟投资86亿元兴建水利
黑龙江计划投入62亿元推进八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青岛新机场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复
福州总投资690亿元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通过评估
2015年赣深高铁河源段将立项开建
福建拟新建总里程逾千公里的18条城际铁路
甘肃启动10个总投资528亿元的省市共建公路项目
郑州今年将推进339个重点项目建设
青岛规划建设中韩国际生态新城
唐山路南区集中签约总投资274亿元的6个重点项目
泰国将与中国展开122亿美元铁路项目合作
河南签订涉及总额3548亿元的643个合作项目

(7)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项目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现状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2 国外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
        1.4.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4.4 国内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相关技术的研究
    2.1 国内外常用进度动态控制方法
        2.1.1 横道图比较法
        2.1.2 工程进度曲线比较法
        2.1.3 前锋线比较法
        2.1.4 计划评审方法
    2.2 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三维研究
        2.2.1 动态管理模式三维度——质量、成本、进度
    2.3 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对比评价分析
        2.3.1 质量维度
        2.3.2 成本维度
        2.3.3 进度维度
        2.3.4 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对比评价结果
    2.4 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优化组合
        2.4.1 CM+DB模式
        2.4.2 PMC+Partnering模式
        2.4.3 PMC+EPC模式
        2.4.4 BOT+DB模式
第三章 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3.1 4M1E法对进度控制影响
        3.1.1 政策环境因素影响
        3.1.2 人力(人)因素影响
        3.1.3 机械化程度(机械)因素影响
        3.1.4 硬件配套设备(物)因素影响
    3.2 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
        3.2.1 计划开竣工时间
        3.2.2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原则
        3.2.3 WBS工作分解结构
        3.2.4 编制初始网络进度计划
        3.2.5 计划评审
        3.2.6 施工进度计划表
    3.3 实施进度计划保证措施
        3.3.1 组织保证措施
        3.3.2 管理保证措施
        3.3.3 计划监督措施
        3.3.4 计划执行监督工作职责
        3.3.5 计划执行监督工作的程序
第四章 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改进因素研究
    4.1 施工进度管理信息化水平改进
        4.1.1 信息化管理特点
        4.1.2 信息化管理在施工进度动态管理的现实情况
    4.2 施工进度管理的劳动力改进因素
    4.3 施工进度管理合同管理改进因素
        4.3.1 加强承包商的资质管理
        4.3.2 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
        4.3.3 加强合同管理力度
        4.3.4 加强合同法律意识
        4.3.5 加强合同索赔管理工作
    4.4 项目进度控制动态管理管理的研究
        4.4.1 泸州港多用途码头项目进度计划制定流程
        4.4.2 泸州港码头项目的施工进度各因素研究
        4.4.3 基于进度控制理论的的简化工期压缩方法
        4.4.4 项目的进度控制动态研究和施工技术的关系
        4.4.5 基于改进方法的进度计划
    4.5 泸州港项目动态控制研究改进成果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8)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桥梁文化旅游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理论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4 桥文化相关概念
        1.4.1 桥文化的概念界定
        1.4.2 四川桥文化概念界定
        1.4.3 研究创新性
2 四川桥文化的概述
    2.1 四川桥的历史阐述
        2.1.1 古代各时期的桥梁发展
        2.1.2 近、现代的桥梁发展
    2.2 四川桥的区域特色概述
        2.2.1 盆地、平原地区
        2.2.2 高原、山地地区
        2.2.3 城市中(区域)的园林桥梁
    2.3 四川桥类型的概述
        2.3.1 索桥
        2.3.2 木桥
        2.3.3 石桥
        2.3.4 廊桥
        2.3.5 园林桥
3 四川桥旅游资源的文化分析
    3.1 桥文化与水文化
    3.2 桥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3.2.1 桥梁的艺术价值
        3.2.2 桥梁的历史文化价值
        3.2.3 桥梁的科学文化价值
4 桥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4.1 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4.1.1 四川桥梁的现状概述
        4.1.2 四川桥文化资源开发的层次
        4.1.3 桥的造景功能
        4.1.4 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类型
    4.2 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4.2.1 传承性
        4.2.2 地域性
        4.2.3 独特性
        4.2.4 辅助性
    4.3 桥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4.3.1 突出特色原则
        4.3.2 整体性与局部性兼具原则
        4.3.3 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4.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4 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4.4.1 合理布局
        4.4.2 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开发资金
        4.4.3 加强市场的开拓与宣传力度
        4.4.4 加大对文物桥梁的保护力度
        4.4.5 借鉴现代科技
    4.5 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4.5.1 经济影响
        4.5.2 文化影响
        4.5.3 生态环境影响
5 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5.1 泸定桥
        5.1.1 泸定桥的概貌及其历史
        5.1.2 泸定桥开发的环境因素
        5.1.3 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
        5.1.4 泸定桥的保护措施
        5.1.5 泸定桥开发的效益
    5.2 泸州龙桥
        5.2.1 泸州龙桥的历史及其现状
        5.2.2 泸州龙桥开发的环境因素
        5.2.3 泸州龙桥开发的价值
        5.2.4 泸州龙桥的保护与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万里长江变通途——长江干流上的91座大桥(论文提纲范文)

四川省境内11座
重庆市境内33座
湖北省境内22座
湖北省与湖南省交界处1座
江西省与湖北省交界处3座
安徽省境内7座
江苏省境内11座
上海市与江苏省交界处1座
上海市境内2座

(10)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以西南地区山地城镇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1.2.1 山地与山地城镇概念
        1.2.2 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1.2.3 西南山地城镇的研究范畴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组织构架
        1.5.3 论文内容安排
2 山地城镇的环境特征与选址分布
    2.1 山地城镇生成发展的环境特征
        2.1.1 异质性与自相似性的自然生态特征
        2.1.2 难达性与复杂性的交通结构特征
        2.1.3 封闭性与多样性的文化结构特征
    2.2 山地城镇空间分布规律
        2.2.1 城镇随农业资源分区分布
        2.2.2 城镇沿江河呈树枝状分布
        2.2.3 城镇趋矿源区位点状分布
        2.2.4 城镇因军事防御带状分布
        2.2.5 城镇以路为线串珠状分布
    2.3 山地城镇选址的空间区位
        2.3.1 山水格局与传统选址“模式”
        2.3.2 山地地貌形态与山地城镇选址
        2.3.3 山地河流形态与山地城镇选址
    2.4 小结
3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图谱
    3.1 山地城镇结构类型分类
        3.1.1 空间结构形态的类型分类
        3.1.2 山地地形特征的分解简化
        3.1.3 地貌形态与空间形态的综合
    3.2 山地城镇结构形态类型实证
        3.2.1 团块形态特征的结构类型
        3.2.2 带状形态特征的结构类型
        3.2.3 放射形态特征的结构类型
        3.2.4 组团形态特征的结构类型
    3.3 山地城镇结构形态图谱
        3.3.1 团块形态谱的城镇结构特征
        3.3.2 条带形态谱的城镇结构特征
        3.3.3 放射形态谱的城镇结构特征
        3.3.4 组团形态谱的城镇结构特征
    3.4 小结
4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
    4.1 适从而渐进的山地聚落空间演化
        4.1.1 聚居规模和外部形态适从地形的演化
        4.1.2 聚落空间结构等级差序渐进式的演化
    4.2 定制而求变的山地城镇空间演化
        4.2.1 城镇空间形态从规范型向自由式的演化
        4.2.2 城镇内部结构从礼制性向实用性的演化
        4.2.3 空间成长由城郭分离到附城建郭的演化
    4.3 被构而转型的山地城镇空间演化
        4.3.1 城镇用地结构从单一性向多样性演化
        4.3.2 城镇空间成长从封闭型向离散型演化
        4.3.3 山地城市多区离散组合的结构模式
    4.4 自觉而新生的山地城镇空间演化
        4.4.1 产业空间与人居空间从分散到集聚的演化
        4.4.2 城市空间从地面向高空和地下空间发展
        4.4.3 空间结构从缓慢单一到剧烈多元的演化
    4.5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成长的模式
    4.6 小结
5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与演化机制
    5.1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力
        5.1.1 自然环境因素的催生与规限影响
        5.1.2 政治文化因素的促变影响
        5.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助长影响
        5.1.4 影响力演化过程和综合作用模式
    5.2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自组织演化机制
        5.2.1 开放与非平衡是结构变化的前提
        5.2.2 涨落与失稳是结构变化的诱因
        5.2.3 竞争与协同是结构发展的动力
        5.2.4 突变与渐变是结构发展的方式
        5.2.5 分叉与选择是结构发展的路径
    5.3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逻辑进程
    5.4 小结
6 历史经验、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6.1 山地城镇空间演化的历史经验
        6.1.1 基于对山地环境多层面的自适应律
        6.1.2 基于对城镇功能积极响应的协同律
    6.2 空间结构演化的现实困境
        6.2.1 城市与乡村分割对立及极化发展的矛盾
        6.2.2 城镇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
        6.2.3 人地关系无序、灾害威胁加剧的问题
        6.2.4 绿地系统缺失、生态网络破碎的问题
        6.2.5 地域文化趋同、城镇特色衰微的问题
    6.3 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优化策略
        6.3.1 前提策略——建立山地特色的开放空间体系
        6.3.2 保障策略——建立生态安全的空间格局
        6.3.3 方式策略——建立高效协调的空间结构
        6.3.4 路径策略——建立动态成长的管理机制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泸州泰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D]. 张发明.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3]基于涡流发生器的大跨桥梁风振控制[D]. 陶仕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4]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 唐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5]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6]工程资讯[J]. 李志启. 中国工程咨询, 2015(01)
  • [7]泸州港项目施工进度控制动态管理研究[D]. 李应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四川桥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 刘晓庆.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2)
  • [9]万里长江变通途——长江干流上的91座大桥[J]. 李志启. 中国工程咨询, 2013(10)
  • [10]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以西南地区山地城镇为主[D]. 吴勇. 重庆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泸州泰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