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恶性竞争,提倡联盟联盟

避免恶性竞争,提倡联盟联盟

一、规避恶性竞争 倡导联合-联盟(论文文献综述)

王馨翊[1](2020)在《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快实施和“大数据”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政府提出“加大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旨在完善制造业领域产业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跨越式赶超。身处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我国企业既要充分利用已有技术以保证市场地位,又要不断挖掘新技术、新知识来寻求突破式发展的机会。因此,企业需要制定联盟组合的主动性构建策略,在纵向和横向上与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通过联盟关系的不同配置获得关系性租金,有效管理联盟伙伴,推动自身二元式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搭建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探讨了联盟组合社会关系的类别和积累,从联盟组合点对层面和主体层面分别阐述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的具体内涵,针对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整车制造商的样本数据,围绕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如何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包括:(1)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进一步划分为点对特征(关系广度、关系强度)和主体特征(横向关系、纵向关系)共四个维度,分别搭建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理论模型。(2)运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方法,对基于联盟组合关系特征的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评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构建了中国汽车产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机器学习评估模型,分别为单一机器学习模型、集成机器学习模型和组合集成机器学习模型。同时,对机器学习评估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选取了7种评价指标来评价机器学习模型的评估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组合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的评估能力明显高于单一机器学习模型和集成机器学习模型;二是RS-Multi Boosting在八种机器学习模型中的评估能力最佳,因此可以被用于在实践中评估中国汽车产业二元式创新绩效。(3)介绍了联盟网络构建和回归分析的具体过程,基于我国汽车产业2001年到2014年的联合专利申请情况构建了以三年为一个时间窗口的共14个技术创新联盟网络,描述了其中社会关系的积累和特征;同时,运用计量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4)将核心企业的技术标准化能力纳入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揭示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作用黑箱”。深入探索了核心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核心企业的技术标准化能力在联盟组合关系广度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引入核心企业的技术多元化程度作为调节变量,深入分析了权变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核心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减弱了联盟组合纵向关系强度对利用式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核心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增强了联盟组合横向关系强度对探索式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但技术多元化程度对联盟组合纵向关系强度与探索式创新绩效,以及联盟组合横向关系强度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着。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本文分视角探讨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如何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进一步划分为点对特征和主体特征,构建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的整体分析框架,是对协同创新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研究方法。本文在数据收集和实证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包括对联盟主体社会资本的测度和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测度方法。同时,首次将AI理论和机器学习方法引入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估过程,可以用于在实践中基于历史数据评估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三是研究思路。本文先后探讨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核心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以及核心企业技术多元化程度的调节作用。不仅打开了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作用黑箱,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了权变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在差异化的技术基础上如何选择技术创新联盟,如何高效管理联盟伙伴和联盟关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管理建议。

厉飞芹[2](2020)在《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我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革命,我国经济的平台化趋势日益显着。此间,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平台,例如电商平台、社交平台、金融平台、直播平台、游戏平台等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网络平台在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显着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十分严峻的失责问题,其中信用舞弊是各类平台最为常见、最为共性,也是影响面较广的平台失责行为之一。刷单炒信、售假买假、虚假营销等信用舞弊现象的不断涌现,不仅影响了平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清正经营秩序的维护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如何有效治理平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用舞弊问题,助力良好电子商务环境的营造,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从现有文献研究看,尚存在以下三点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一是在现象研究维度,较多关注刷单炒信等单一现象研究,缺乏对信用舞弊行为的系统归类分析;二是在成因研究维度,较多以平台提供方为主要视阈,缺乏对平台用户方即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双重”深度分析;三是在治理研究维度,较多以单边治理为视角,缺乏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路径探讨和创新模式研究。基于上述现实和理论背景,本文综合考虑各类平台的成长性、典型性以及信用舞弊行为的集中性、严重性,最终选择以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舞弊行为为研究对象,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大核心问题,结合协同治理理论,从平台供应方和需求方“双用户”视角,构建起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现象——成因——治理”的理论研究框架。具体而言,该理论框架又可以解构为以下三个子问题:网络平台语境下,信用舞弊行为有没有发生“型变”和“质变”?传统的治理思路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平台语境下的信用舞弊行为治理?能否从“平台”这一特殊组织本身找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办法?为解决上述疑问,本文应用多类研究方法,重在揭开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产生过程与治理过程的“黑箱”,从理论层面构建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从实践层面探讨具体行动指南。为此,本文首先对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以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概念、表现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进一步明确研究边界;随后,本文分别应用博弈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平台用户方(供应方和需求方)实施信用舞弊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剖析;根据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综合成因,本文由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协同治理框架和路径,在治理框架指导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总结了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的典型实践,以细化和补充治理对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个性,在特征上存在共性。本文将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舞弊行为定义为“网络购物平台各主体(主要指平台用户方)利用造假等欺骗性手段在网络交易过程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在已有文献和现实材料支撑下,本文将平台供应方用户的信用舞弊行为归纳为:流量舞弊、质量舞弊、营销舞弊、评价舞弊;平台需求方用户的信用舞弊行为归纳为:流量舞弊、购假舞弊、退货舞弊、评价舞弊。此外,本文总结归纳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特征为“圈层性、虚拟性、复杂性、危害性”。(2)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在于弱发现、弱惩罚、弱协同、弱自治。在平台供应方视角下,本文应用博弈论方法分别对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博弈模型和扩散博弈模型进行了建立、求解、分析和讨论,成因结论包括:(1)政府和平台方面的高监管成本、弱惩罚机制;(2)供应方用户方面的高利益驱动、社会网络关系影响;(3)需求方用户层面的弱权力和信息不对称。在平台需求方视角下,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构建了信用舞弊行为成因模型,实证结果显示:(1)信用舞弊行为态度、信用舞弊主观规范、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均对信用舞弊行为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2)感知风险通过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影响信用舞弊行为意愿;(3)风险偏好在感知风险对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3)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应由“单边、多边治理”进阶到“协同治理”。本文在综合分析平台用户方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弱发现、弱惩罚、弱协同、弱自治”的成因框架(4W),由此提出“强发现、强惩罚、强协同、强自治”的治理方向(4S),并构建了“理念协同、主体协同、路径协同”的治理原则(3C),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平台提供者、平台用户方、社会组织在内的协同治理主体(4B),以及“制度治理、组织治理、技术治理、文化治理”为路径(4G)的“4W-4S-3C-4B-4G”协同治理框架。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存在的创新之处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了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由此构建了“现象——成因——治理”这一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其他学者明确了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2)在现象研究方面,对网络购物平台进行了“三方主体”(平台提供者、供应方用户、需求方用户)的基础划分,并从平台用户方视角进行了信用舞弊行为的统一界定和系统归纳,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因平台复杂性造成的边界模糊问题,为其他学者提供了该领域研究的一种具体思路。(3)在成因研究方面,深度剖析了平台用户方形成、扩散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由此形成4W的综合成因分析结论,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过程“黑箱”。(4)在治理研究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4W-4S-3C-4B-4G”理论研究框架,实现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的系统和规范。

郝一峰[3](2019)在《统一战线与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最佳政治形态和国家制度,牵引着古往今来无数国家和国民的探索和追求。民主虽源于西方却并不专属西方,中国政治现代化有属于自己的传统与国情,应有权探索自己的民主之路。作为统领中国挣脱漫长封建集权制并成长为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主导者,中国共产党依靠的是先进的科学理论,卓越的革命领导力,还有政治社会力量的整合凝聚能力。中国共产党正是依此在20世纪历史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国家现代化之路。而这与中国共产党整合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策略方法系统有着深层关联。没有这种整合方式,中国共产党不仅不能获得自身飞跃式发展,更不能完成中国式民主从局部到全国、从运动到制度的使命,而这个整合方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统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法宝,对统一战线的成熟运用获得的不仅是革命目标的实现,更有眼见为实的新型民主政权的形态构建。这表明了统一战线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关联不仅不是强加附会,反而是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要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传统国家崩溃后,如何将分散的政治社会力量重新凝聚整合的过程。在经历了晚清政府立宪制改革、国民政府宪政等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不完成这个使命,中国复刻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西方式民主都将会失败。本研究基于这个基本前提来探讨统一战线与中国民主政治的深层关联,有意识挖掘统一战线作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有奠基意义的思想意识、工作方法、组织载体、实践形式乃至制度基础。统一战线“大联合大团结”的思想,内含着对“人民主权”的召唤和启蒙,即正因人民是“国家之主人”而有权管理国家,才应该将其联合与团结起来,从而使统一战线与民主在思想观念上形成逻辑自洽;统一战线从思想到实践,从理念到运动,在不断整合凝聚各阶层力量过程中不断对民主、民权意识进行传播和培育,确保统一战线成员在政治联盟中享有权利,并不断形成国家兴亡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而使统一战线的开展与民主运动的开展在实践层面达到同步互动、相辅相成;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组织载体以民主意识、民主价值为指导理念,在组织的构建、管理、运行和履职中不断运用民主方法,尊重各阶层成员民主权利和多元利益要求,从而使民主的理念、原则、方法伴随着统一战线组织的不断发育成熟而进一步的系统化、组织化,为具有人民性、广泛性的民主政治的组织构建、系统化运行奠定了基础;统一战线在自身功能不断发挥、自身机构不断成长中逐步走向制度化,而制度化的过程始终以民主理念、民主原则为指导,并以自身制度化来推进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日益完善,通过统一战线自身的制度化建设带动各阶层民主权利实现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法治化,从而在国家政权层面实现统一战线制度与民主制度的融合。同时,本研究将视角集中于新中国前七年这个历史区间,是因为这七年是新中国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民主政治建设这个脉络来看,这七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主导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所有经验系统和背后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这其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通过,新中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共和国宪法的通过,都是中国新型民主政权得以确立的标志。因而以这七年作为研究的时间域,能够比较集中的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从革命阶段向国家阶段转变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本文首先从理论出发,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理论文本中所展现的统一战线与民主的关系的论述,初步验证并把握与民主的关系,为后续探讨其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分析做好充分准备。再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围绕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理论观点,从政党制度、国家制度及特色机构等角度探讨统一战线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从经典理论切入,分析概括出“统一战线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内在机理,包括组织载体、制度建构和实践形式等内容。再从理论转向历史,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各个发展形态并以此为依托探讨该形态推动下的阶段性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沿着统一战线不断成长的历史轨迹,结合特定的历史事件总结由此推动下的民主实践和民主运动。本研究主体部分为新中国前七年的民主政治建设,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为分界线,前四年为中国民主政权初期,围绕对新政协的功能职责、历史作用,重点阐述协商建国、《共同纲领》、确立国家制度架构、代行人大职权等;后三年为民主宪制建立时期,以全国人大召开为起点,分析人大与政协获得各自独立完整职能后共建中国式民主的特色局面,以及统一战线推动下的政党友好合作关系的制度化延续。通过理论与历史的统一梳理、归纳与总结,对新中国前七年统一战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功过进行系统、深入、辩证的分析评价。通过结合理论与历史,用“应然”与“实然”做系统的对照,从而发现问题,追溯根源,寻求突破口。在这个内容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出新中国前七年统一战线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启示意义,力求透过丰富而具体的实证经验直达理性深层,从本质意义上探讨统一战线将从哪些方面改进自身以改善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包括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综合、法制化与制度化的必然选择等。最后再结合当下的国际国内背景,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国所面临的相似局面勾勒出统一战线继续适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伴有全球化时代国家所面临的宏大环境和自身从统治向治理转变的国家内在转型诉求,展望统一战线这个形成于革命时代的法宝应用于后发现代性大国未来政治发展和国家转型的趋势,包括开放格局下的大统战、法制化趋势、执政下移并构建现代市民社会、大力发展协商民主以及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等。

李峰[4](2018)在《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种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着国内种子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机遇,但也存在许多威胁;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大量数据和相关资料,以及我对EMBA学习的知识,以中垦种业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对种子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理清了企业的发展思路,运用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力图找到中垦种业公司建立初期,最佳的发展战略。本文采用PEST分析法和Potter的“五力”模型,从国内种业分析评价了宏观经济环境和中垦种业公司种子产品的行业竞争状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种子企业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有着良好保障措施,但存在一定的生存竞争威胁,总的来说,种子产业是机遇大于威胁一个行业的行业。在以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SWOT分析模型,中垦种业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育繁推服”一体化策略,确定了公司的总体目标的发展战略,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种子品种布局,之后,制定了公司的业务发展策略:扩大小麦、水稻种子的竞争优势,伺机发展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种子,培育转基因能力。最后,提出公司应重点做好4项战略保障措施:1、争取农垦局政策支持,推动种业基金成立,助力种子产业整合;2、加强对农垦兄弟单位综合价值输出,驱动他们与中垦种业合作或加盟;3、改变国营机制约束,落实公司机制创新;4、强化队伍建设,夯实人才队伍。

宋爽[5](2017)在《中国民航业国际航线合作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民航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和非常重要的窗口期,在稳固国内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强化“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国际地位和市场份额,才能够实现民航强国的更高战略目标,民航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是直接消费品的流通载体,却又与其有着不同的流动性,加入WTO后,商品与服务几乎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而航空器作为其载体,却额外受到航空业务权的限制,航空业务权受到国际政治、安全环境的制约,其开放程度远不如商品与服务,所以航空业的国际合作中,很大程度是围绕航空业务权展开的,无论是代号共享还是联盟,都是以避开管制的手段,拓展合作伙伴的航权范围,当“天空开放”逐渐成为趋势,管制前提下的合作必然发生变化,本文回顾了全球民航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合作模式从联运到代号共享再到目前占据主流的联盟合作,以及不断冲击联盟的股权合作与航线联合经营,利用国际商务的彭氏框架,分析评价了当前.联盟合作的生命力和潜在问题,结合中国民航的发展思路和特点,以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帮助中国民航寻找到一条更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航线合作发展模式,这种合作模式选择是从自身特点及能力出发,将远期战略与近期战略目标结合开展的选择,可能是多种模式的组合,业可能是单一模式,并指出了面向未来的合作发展模式是航线联营,给出了联营合作的具体操作指引。

张旺鉴[6](2017)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一样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高速发展,已经在我国国内市场形成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三分天下”的新格局。目前,民营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成因复杂,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家和部分学者强调诸如国有经济垄断、政府行为等外部环境因素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同样是作为外部环境因素的外资经济很少被关注,外资经济目前已经控制了我国相关产业,这也给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却很少被关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经济经过经济全球化的洗礼后,已经在我国经济成分中占有较大份额。在结构化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开启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自我认知和对世情国情大环境的认识,以及对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原因的理性认知。而充分认识到并不是国有经济垄断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反而是由于外资经济对我国产业进行控制压缩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或正在成为影响或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这无疑有利于中国民营经济更多的审视自身,从自身角度出发去考虑沦为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进而能够知耻而后勇,在接下来与外资经济竞争、与国有经济协同的博弈中脱颖而出。市场规模与市场范围都是有限的,外资凭借其在资本运作、技术创新和品牌孵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已经成功控制了中国相关竞争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不在于整日怨天尤人指责国有经济垄断和政府不作为,而在于要充分学习借鉴外资在资本运营、技术研发、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公私合作等混合所有制形式加快与国有经济的合作整合,进而才能在外资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壮大成长。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其他原因,并从外资产业控制角度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两方面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因素,并分析了民营、外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寻民营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意见。

潘增志[7](2017)在《电子商务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成本分摊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大数据强有力的支撑下,各大电商平台实施精准营销,狂热的网络购物热潮瞬间即可实现几十亿的交易额。然而,线下庞大的包裹量给电商物流配送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国内物流巨头在物流配送领域争相谋划,从京东斥资百亿搭建物流体系,到阿里巴巴不惜投入巨资打造菜鸟网络,再到顺丰联手四大物流巨头筹建“丰巢科技”,各大电商物流企业对电商物流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现代科技的助推下,虽然部分大型企业已在自动化分拣、配送路径等方面有所改善,但目前,一方面末端配送单次配送量小、配送频率高、客户对快件送达的时点要求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电商物流企业末端配送包裹包装过度、包裹回收循环利用率低,快递信息泄露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份快递从原始发出到送达客户手里,经过多重环节,从信息录入到包裹分拣,再到快递配送,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使原本并不完善的末端配送又面临新的挑战。末端物流共同配送作为新的配送模式,其科学性、可行性已得到领域内专家的一致认可,有望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然而在实践中,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被企业采纳率却很低。造成矛盾局面的原因在于:联盟组建与运作效率低,成本分摊、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未能解决。目前,国内外有关末端共同配送联盟成本分摊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电商物流企业解决配送难题又迫在眉睫,因而对共同配送联盟成本分摊的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以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成本分摊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重点分析了电子商务物流、末端配送与共同配送之间关系,总结出电商物流的瓶颈在末端配送,继而对末端配送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模式等进行剖析。(2)梳理共同配送联盟驱动因素并探索了联盟的运作流程、运作模式、协调机制等,为有效推广末端共同配送模式奠定基础。(3)提出企业个性化配送服务因素,鼓励联盟成员服务创新。现有文献主要从企业资源价值、企业配送时间延迟风险、企业承担的技术风险、企业年均配送量等方面研究成本分摊问题,本文针对新时期下消费者对末端物流配送差异化服务强烈的需求,适时提出企业个性化配送服务因素。(4)梳理了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现存问题,并就现有成本分摊模型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提出构建基于Shapley值法的综合成本协商分摊模型。模型以联盟成本分摊量为目标函数,以企业资源价值、企业配送时间延迟风险、企业承担的技术风险、企业年均配送量,企业个性化配送服务为约束条件,同时为弥补Shapley针对贡献率均等化的缺陷,运用AHP分析法与19标度法确定各因素权重系数,最终构建基于Shapley值法的综合成本协商分摊模型,并通过引入算例实证分析,运用MATLAB 7.0软件求解,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及分摊结果的科学性。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联盟运作后联盟配送耗费的总成本量小于联盟组建前配送耗费的总成本量,共同配送联盟有助于提升联盟整体经济效益。(2)联盟内每个成员所分摊的配送成本量均小于联盟组建前单独配送耗费的成本量,组建联盟有利于提升个体的经济效益。(3)联盟内各成员成本分摊不再均等化,以联盟成员贡献大小为分摊依据,为联盟做出的贡献率越大,所获得的成本减免越多。如联盟成员在个性化配送服务方面贡献突出,那么该成员成本减免幅度就越大,通过贡献与最终成本分摊量关联的方式,保障个体之间的公平性,激发联盟成员配送创新的动力。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管理建议:(1)鼓励企业组建共同配送联盟,降低成本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2)联盟与成员协商优化配送方案,节省联盟企业成员配送时间;(3)挖掘电商物流配送市场需求,创新个性配送服务体系,提高客户粘性;(4)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保证成员企业效益公平公正。

王炳程[8](2016)在《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农垦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演化的变迁过程,分析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农垦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借鉴美国、法国、日本的农垦制度,得出对中国当前农垦制度的启示,进而阐明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出路,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第1章绪论对中国农垦制度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并对其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综述后,通过文献阅读法、实地调查法、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农垦制度进行研究,最后指出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对中国农垦制度进行一般性分析。在基本概念中,对农垦、农垦类型和农垦制度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在理论基础中,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西欧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推测,提出了创建经国家控制的公有制大农业的思想;列宁和斯大林在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大农业的思想理论同苏联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创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毛泽东屯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屯垦事业的实际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更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中国屯垦事业取得硕大成效;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不遗余力的推动农垦事业的向前发展。通过上述人物的阐述可以清晰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农垦的相关思想。在历史追溯中,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农垦发展的历程、作用和经验启示,更加清晰的了解农垦的发展历程。第3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的演化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农垦制度的必要性。其次,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的开拓创业、曲折发展、改革探索、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五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然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阐述,最后阐明在改革发展中的改革途径和基本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并结合新的实践加以运用、丰富和发展,对于不断把农垦事业推向前进,再创新的辉煌。第4章对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运行现状进行分析。首先指出中国农垦制度在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所处的战略地位,然后分析当前中国农垦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5章对国外农垦制度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美国、法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情况进行介绍,同时找出三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而阐明中国农垦制度从中可以借鉴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中国农垦的发展提供前进的道路。第6章对中国农垦制度的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进行总结和梳理。首先明确了中国农垦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改革的方向、要求和时机,无论农垦制度如何改革,都要在大原则的基础下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提出中国农垦制度改革创新的对策,在农场企业、垦区集团、土地管理方式、经营体系、管理体制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李超[9](2016)在《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研究》文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正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产能过剩等瓶颈凸显,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又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知识是创新驱动中最核心的因素,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发展是创新驱动的关键途径和手段。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颁布后,知识产权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日臻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建设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但与之相伴的是:知识产权创造“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较低、区域知识产权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国际化程度低等情况长期存在。知识产权发展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政府是实现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市场失灵环节,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其中,公共服务是重要手段。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环节,需要政府为知识产权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公共物品等供给。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履行支出责任,对推动知识产权发展,加快创新驱动有着重要的意义。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划分政府间财政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它更多关注了分税、分财,对政府和市场、各级政府间的职能分工并不明确,尤其对地方政府间的职能和支出责任缺乏明确划分。要使政府合理承担支出责任,使之符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需要,需要在明确政府和市场边界基础上,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间关系,明确界定政府事权;二是政府支出责任在各级政府划分,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划分、省以下政府之间的划分;三是支出责任履行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所带来的效应考察,这是支出责任的应有之义。依据以上背景和思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为:第一,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第二,政府支出责任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现状和问题是什么?第三,政府支出责任履行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影响如何?第四,在创新驱动视角下,如何优化政府支出责任以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运用事权理论分析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五个知识产权发展环节支出责任情况及效应。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及范围界定。从知识产权理论内涵开始,深入剖析了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性,阐述了知识产权公共物品属性;运用系统化分析方法,通过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五个系统要素分析,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边界做了界定。2.政府支出责任履行现状与问题分析。运用事权理论分析框架,以公共服务事权与支出责任匹配为视角,分析了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支出责任履行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不同情形以及形成原因。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政府支出责任角度,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通过知识产权政府支出数据,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有代表性的控制变量,测量政府支出等支出责任要素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影响的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政府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服务支出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市场创新环境和中央地方支出责任划分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影响不显着,其原因在于政府本身体制机制缺陷。4.政府支出责任界定的国际经验借鉴。分别考察了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范围,分析了他们支出责任履行及划分背后的逻辑,得出对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支出责任履行及划分的经验启示。5.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支出责任的思路与措施。提出了优化支出责任整体思路、目标和原则,并按照功能和项目方法分别对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政府间支出责任做了界定;探索对现有体制机制框架的变革,以使政府支出责任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相适应。

王寅[10](2016)在《技术创新联盟双元性创新机理研究 ——生命周期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了其重要性。在经济转型期,企业、科研机构需要通过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应对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技术创新联盟若想在持续的竞争中保持创新优势,应具备良好的动态能力,使内部资源和组织结构能够随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效调节,这种调节与组织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联盟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存在不同的组织结构、资源分配以及创新机制,这与联盟进行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的平衡机制有关。如何管理和协调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正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双元性创新。很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对双元性创新的有效管理迅速发展,反之也有一些联盟忽略了双元性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性导致了破产或解体。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带动,尤其是在互联网+、工业4.0和大数据的时代,高效率双元性创新对当前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学者们关于组织双元性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态的、评述性的研究,而研究对象大多是企业。动态的研究分析很少,而对战略联盟进行双元性创新相关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研究将生命周期、技术创新联盟和双元性创新相关理论有机结合,深入研究了基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联盟双元性创新变化机理与进化机制;试图对以下核心问题进行解答:(一)基于双元性创新理论,如何将技术创新联盟进行分类,它们具备何种特性?(二)技术创新联盟的双元性创新活动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有何特征?如何实现双元性创新组织生命周期的进化?(三)相对于先前有关双元性创新惯性的"路径依赖"和"创新陷阱"理论而言,是否存在对立的情境?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评述和理论框架的整理,探讨了生命周期理论、技术创新联盟理论、双元性创新理论的关联性;对技术创新联盟的成长过程进行详述和特征分析;对七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特征分析及比较研究;对基于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联盟双元性创新变化机理进行分阶段的讨论,构建了模型并提出了 14个相关命题假设;讨论了先前研究对立情境下,"探索路径依赖"与"开发持续失败"能力陷阱的存在;详细说明组织双元性创新均衡模式退化的四种路径和机理。论证方面,本研究选取了国家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广东智能玩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常州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联盟三个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技术创新联盟进行了跨案例的验证性及探索性分析;笔者对我国231个技术创新联盟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了 303个有效样本,通过SPSS16.0、AMOS 7.0以及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α检验、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多层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文章提出了政府层面和联盟层面管理技术创新联盟的政策与建议。

二、规避恶性竞争 倡导联合-联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避恶性竞争 倡导联合-联盟(论文提纲范文)

(1)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战略联盟与联盟组合
        1.2.2 联盟组合关系特征
        1.2.3 核心企业
        1.2.4 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协同创新理论
        2.1.2 资源基础理论
        2.1.3 社会资本理论
        2.1.4 社会网络分析法
    2.2 二元式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2.1 二元式创新的起源、区别和关系
        2.2.2 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2.3 技术创新联盟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2.3 联盟组合社会关系研究综述
        2.3.1 联盟组合社会关系的特点和分析层面
        2.3.2 联盟组合社会关系的形成动因
        2.3.3 联盟组合社会关系的形成路径
    2.4 联盟组合关系特征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4.1 联盟组合关系强度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2.4.2 联盟组合关系广度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2.4.3 技术标准化相关研究
        2.4.4 技术多元化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联盟组合关系特征的维度划分及理论依据
    3.1 联盟组合关系点对特征及其维度划分
        3.1.1 联盟组合关系广度
        3.1.2 联盟组合关系强度
    3.2 联盟组合关系主体特征及其维度划分
        3.2.1 联盟组合横向关系
        3.2.2 联盟组合纵向关系
    3.3 联盟组合社会关系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理论依据
        3.3.1 资源禀赋视角下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3.3.2 组织学习视角下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3.3.3 技术链视角下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3.3.4 社会网络视角下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联盟组合关系特征的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评估
    4.1 机器学习(ML)方法
        4.1.1 单一机器学习模型(IML)
        4.1.2 集成机器学习模型(EML)
        4.1.3 组合集成机器学习模型(HEML)
    4.2 基于联盟组合关系特征的二元式创新绩效评估预处理
        4.2.1 机器学习模型样本采集
        4.2.2 机器学习模型的变量设定
        4.2.3 ML模型数据统计性描述和预处理
    4.3 机器学习模型实证结果对比
        4.3.1 实证结果的评价指标选取
        4.3.2 机器学习模型实证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5.1 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
        5.1.1 直接效应理论模型
        5.1.2 中介效应理论模型
        5.1.3 调节效应理论模型
    5.2 联盟组合关系广度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5.2.1 核心企业的纵向联盟关系广度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5.2.2 核心企业的横向联盟关系广度与二元式创新绩效
        5.2.3 核心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
    5.3 联盟组合关系强度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5.3.1 纵向联盟关系强度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5.3.2 横向联盟关系强度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5.3.3 技术多元化的调节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数据收集与联盟组合构建
        6.1.1 数据收集
        6.1.2 联盟组合的构建过程
        6.1.3 联盟组合社会关系的类别与积累
    6.2 样本选取与变量测度
        6.2.1 样本选取
        6.2.2 变量测度
        6.2.3 实证模型的构建
    6.3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联盟组合关系广度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实证分析
        6.3.2 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
        6.3.3 联盟组合关系强度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实证分析
        6.3.4 技术多元化的调节作用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提升
        7.1.2 核心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
        7.1.3 核心企业技术多元化的调节作用
        7.1.4 基于联盟组合关系特征的二元式创新绩效评估模型
    7.2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7.2.1 合理配置技术研发投入
        7.2.2 改善技术标准化环境
        7.2.3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7.3 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7.3.1 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与扶持
        7.3.2 建立新型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7.3.3 实施开放型产业创新战略
    7.4 企业层面的管理建议
        7.4.1 重视联盟关系的培育和利用
        7.4.2 保持技术创新战略的灵活性
        7.4.3 重视技术专利的标准化
        7.4.4 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2)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设计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网络购物平台研究综述
        2.1.1 网络购物平台的基础研究
        2.1.2 网络购物平台的问题研究
        2.1.3 网络购物平台的治理研究
    2.2 信用舞弊行为研究综述
        2.2.1 信用舞弊行为的基础研究
        2.2.2 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研究
        2.2.3 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研究
    2.3 文献评述与研究聚焦
        2.3.1 文献评述
        2.3.2 研究聚焦
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表现特征
    3.1 研究方法选择
        3.1.1 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适用
        3.1.2 内容分析法应用流程确定
    3.2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表现
        3.2.1 数据收集与编码说明
        3.2.2 内容分析的质量检验
        3.2.3 编码结果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3.2.4 证据链分析
    3.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特征
        3.3.1 圈层性
        3.3.2 虚拟性
        3.3.3 复杂性
        3.3.4 危害性
    3.4 本章小结
4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
    4.1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机理分析
        4.1.1 理论基础
        4.1.2 机理框架
    4.2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博弈分析
        4.2.1 第一组博弈分析
        4.2.2 第二组博弈分析
        4.2.3 第三组博弈分析
        4.2.4 第四组博弈分析
    4.3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结果讨论
        4.3.1 形成阶段的博弈结果讨论
        4.3.2 扩散阶段的博弈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
    5.1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机理分析
        5.1.1 理论基础
        5.1.2 模型假设
    5.2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实证研究
        5.2.1 研究设计
        5.2.2 量表开发
        5.2.3 数据分析
        5.2.4 模型修正
    5.3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结果讨论
        5.3.1 形成内因——道德与利益的影响
        5.3.2 形成外因——监管与惩罚的影响
        5.3.3 扩散原因——重要关系人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路径
    6.1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依据
        6.1.1 事实依据
        6.1.2 理论依据
    6.2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对策
        6.2.1 治理框架
        6.2.2 治理路径
    6.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实践
        6.3.1 平台主导型协同治理案例分析
        6.3.2 政府主导型协同治理案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信用舞弊行为表现研究的相关结论
        7.1.2 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研究的相关结论
        7.1.3 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研究的相关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应用类别思维厘清信用舞弊行为表现
        7.2.2 应用过程思维透视信用舞弊行为成因
        7.2.3 应用协同思维推进信用舞弊行为治理
    7.3 研究展望
        7.3.1 研究对象方面,平台类型可以更多样
        7.3.2 研究视角方面,平台主体可以再延伸
        7.3.3 成因研究方面,可以做交叉验证分析
        7.3.4 治理研究方面,治理路径可以更落地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统一战线与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概念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关系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理论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理论
        (一)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价值资源
        (二)关于统一战线在政党关系上的运用与制度化理论
        (三)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一般关系的理论
        (四)关于统一战线的载体与职能的民主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统一战线推进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分析
    一、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意识
        (一)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共和国思想
        (二)统一战线思想中的党派民主合作思想
        (三)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权利思想
        (四)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运动与民主工作方法
    二、统一战线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基础
        (一)奠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社会基础
        (二)形成了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机制
        (三)统一战线供应民主政治建设的多元化智力资源
        (四)统一战线协调稳定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党、政治和社会格局
    三、统一战线推动民主政治的制度构建
        (一)在我国基本、根本政治制度建设中发挥整合功能
        (二)在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中发挥聚合功能
        (三)以自身制度化助推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
    四、统一战线助创民主政治的实践形式
        (一)培育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形式
        (二)发挥协商民主优势融入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三)依靠协商民主多种样式加强各领域各行业有序的独立自主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一战线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奠基
    一、团结一切力量形成民主势力
        (一)“民主联合战线”整合党派力量
        (二)动员各阶层群众凝聚社会力量
    二、组织民主运动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一)联合民主力量组织反蒋斗争
        (二)组织推进国统区乃至全国宪政运动
        (三)组织开展国统区抗日民主救国运动
        (四)主导重庆谈判以发表民主和平建国和联合政府主张
        (五)联合各民主党派成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三、探索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
        (一)探索建立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
        (二)尝试“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三)整合各阶级推动解放区民主政权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一战线助推下的民主政权初建(1949-1954)
    一、人民政协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意义
        (一)召集过程为中国民主政治难得试演
        (二)制定《共同纲领》及组织法奠定国家民主制宪根基
        (三)确立国体、政体、政党等国家政权制度设计
        (四)代行人大职权以确保国家最高权力过渡的合理性
    二、创建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联合政府
        (一)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
        (二)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机制确保“民主联合”
        (三)中央人民政府构建中的统一战线性质
    三、创建并运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一)基于统战民主传统延续的历史积淀
        (二)基于民主与团结的政权管理组织定位
        (三)基于运行机制的民主协商实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统一战线转型与国家宪政建立(1954-1956)
    一、人民政协为国家宪政框架建立做好准备
        (一)召开首届全国人代会正式确立人大制度
        (二)制定《选举法》继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
        (三)制定“五四宪法”奠定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基础
    二、职能转变后的政协与人大共筑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格局
        (一)代行人大职能时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兼容格局
        (二)归还人大职权后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独立格局
        (三)通过咨询建议功能继续发挥民主协商功能
        (四)通过宣传与改造功能继续凝聚力量
    三、巩固多党合作制继续推进党的民主执政
        (一)延续同党外人士友好合作关系传统
        (二)继续激励党外人士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中国初期统一战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一、统一战线推进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为封建专制的终结和人民民主的建立整合力量
        (二)为中国开创现代政党政治构建政党关系格局
        (三)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形态奠定实践基础
        (四)组织动员全社会广泛传播并普及民主意识
        (五)为多民族大国的政治认同凝聚人心
    二、统一战线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足
        (一)党政不分冲淡了各党派民主共事的合作效能
        (二)统一战线内部问题弱化民主政治建设效力
        (三)法制的薄弱影响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性和实效性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中国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与展望
    一、新中国初期统一战线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一)统和原则性和策略性是统一战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思路
        (二)妥善把握民主与集中是统一战线推进民主政治有序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三)法制化是统一战线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
        (四)统一战线制度化是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二、统一战线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未来趋势
        (一)“大统战”格局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放性视野
        (二)法制化潮流下构建民主政治建设的统战推进路径和制度体系
        (三)发挥人民政协的特色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推进新型民主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有理由深化,重视有必要提高
    二、历史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中国式民主的内涵与诉求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中垦种业公司的概况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PEST分析理论
        2.1.1 PEST分析理论四要素
        2.1.2 PEST分析的应用
    2.2 五力分析理论
        2.2.1 五力分析理论诸要素
        2.2.2 五力分析理论的应用
    2.3 SWOT分析理论
        2.3.1 SWOT分析理论的内容
        2.3.2 SWOT分析理论的应用
    2.4 GE矩阵分析
        2.4.1 GE矩阵分析的基本要素
        2.4.2 GE矩阵分析的应用
第3章 中垦种业公司的现状
    3.1 种业行业现状理解和分析
    3.2 种子行业趋势分析
    3.3 中垦种业公司成立的背景
    3.4 中垦种业公司的现状
第4章 中垦种业公司战略分析与发展战略选择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4.2.1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分析
        4.2.2 替代产品威胁分析
        4.2.3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4.2.5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4.3 中垦种业公司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4 发展战略选择
        4.4.1 国内外标杆企业分析
        4.4.2 发展战略的设想分析
        4.4.3 发展战略的设计方案
        4.4.4 发展战略的目标
        4.4.5 发展战略的业务策略
第5章 中垦种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5.1 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
    5.2 发展战略的路径
    5.3 发展战略的核心举措
    5.4 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民航业国际航线合作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1.1.1. 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合作研究的意义
        1.1.2. 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合作研究的背景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民航业相关专业术语及概念
        2.1.1. 民航运营及收益管理相关概念
    2.2. 全球化合作模式评价理论基础
        2.2.1. 彭氏框架
        2.2.2. 战略合作理论
第3章. 民航业合作的必要性——多维特征
    3.1. 航空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3.1.1. 除了重资产还低利润
        3.1.2. 航空运输业具有规模经济性
        3.1.3. 航空业具有密度经济性
        3.1.4. 航空网络经济性
    3.2. 航空业的社会经济特征
        3.2.1. 经济发展协同性特征
        3.2.2. 国际性与大系统性特征
        3.2.3. 经营环境特征——环境依赖度高
        3.2.4. 市场竞争特征——难以差异化竞争
        3.2.5. 准军事性约束
        3.2.6. 社会效益约束
    3.3. 民航业多维特征对经营模式的影响
        3.3.1. 民航业的核心困境
        3.3.2. 民航业通过合作解决发展困境
第4章. 全球航空业国际航线合作模式
    4.1. 基础模式:客票联运
        4.1.1. 内涵
        4.1.2. 利益与优势
        4.1.3. 问题与弊端
    4.2. 代号共享模式
        4.2.1. 内涵
        4.2.2. 利益与优势
        4.2.3. 问题与弊端
    4.3. 航空联盟模式
        4.3.1. 内涵
        4.3.2. 利益与优势
        4.3.3. 问题与弊端
    4.4. 航线联营合作模式
        4.4.1. 内涵
        4.4.2. 国际航线联营的前提
        4.4.3. 利益与优势
        4.4.4. 问题与弊端
第5章. 当前全球民航业主流合作模式的评价
    5.1. 国际合作模式分析依据理论
        5.1.1. 基于制度的观点
        5.1.2. 基于资源的观点
    5.2. 当前国际合作中的问题
        5.2.1. 制度互动的问题
        5.2.2. 组织性资源能力不足
        5.2.3. 价值性、稀缺性资源变化带来的威胁
第6章. 中国航空公司国际化合作模式分析
    6.1. 中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合作现状
        6.1.1. 中国航空公司的代号共享合作现状
        6.1.2. 中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空联盟合作现状
        6.1.3. 中国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联营现状
    6.2. 中国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7章. 中国民航业国际航线合作选择
    7.1. 中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合作的核心目标及原则
        7.1.1. 核心目标
        7.1.2. 合作原则
    7.2. 结论
    7.3. 联营合作模式的具体操作
        7.3.1. 合作前提
        7.3.2. 合作原则
        7.3.3. 国际航线联营合作步骤
        7.3.4. 联营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基本内容与框架
        0.2.1 论文的主要内容
        0.2.2 论文的基本框架
    0.3 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阻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1.1 国有经济挤压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国进民退说
        1.1.2 政府政策原因阻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1.1.3 融资难因素影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1.1.4 民营经济自身体制问题影响民营经济发展
    1.2 关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径
        1.2.1 深化改革,扩大民营企业的准入空间
        1.2.2 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1.2.3 完善民营经济融资体系,为民营经济提供融资便利
        1.2.4 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因素的再认识
    2.1 市场规模及范围有限性下的外资产业控制
        2.1.1 外资控制我国市场份额挤压民营企业空间
        2.1.2 外资垄断核心技术压缩民营企业利润
        2.1.3 外资集聚生存排挤民营企业发展
    2.2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民营经济发展
3 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关系的博弈分析
    3.1 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特色
    3.2 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之间关系分析
        3.2.1 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关系的模型分析
        3.2.2 民营经济、国有经济的合作效益分析
4 进一步发展我国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4.2 民营企业要重塑发展理念
        4.2.1 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世情,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4.2.2 民营企业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
    4.3 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
        4.3.1 民营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
        4.3.2 民营企业要大力发展旗舰企业,强化企业联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电子商务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成本分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第四节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商物流相关研究
    第二节 电商物流末端配送研究
    第三节 电商物流共同配送研究
    第四节 电商物流配送服务创新研究
    第五节 电商物流配送联盟成本分摊研究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战略联盟理论
    第二节 公平理论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理论
第四章 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运作分析
    第一节 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驱动因素
    第二节 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组织体系
    第三节 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运作模式
    第四节 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运作流程
第五章 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成本分摊模型构建
    第一节 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成本分摊现存问题
    第二节 基于Nash谈判解法的成本分摊模型
    第三节 基于Core(核心)法的成本分摊模型
    第四节 基于Shapley值法的成本分摊模型
    第五节 电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成本分摊模型构建
第六章 实例分析与模型验证
    第一节 实例背景介绍
    第二节 共同配送联盟与单独配送成本比较
    第三节 基于Shapely值法的初始成本分摊计算
    第四节 基于AHP法的影响因素权重与系数计算
    第五节 最终成本分摊量确定与结果分析
第七章 研究总结及管理建议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管理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农垦制度概述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农垦
        2.1.2 农垦类型
        2.1.3 农垦制度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垦的相关思想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大农业的思想
        2.2.2 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思想
        2.2.3 毛泽东的屯垦思想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垦思想
    2.3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历史追溯
        2.3.1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发展历程
        2.3.2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作用
        2.3.3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经验启示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演化变迁过程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农垦制度的背景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因素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的历史改革
        3.2.1 开拓创业阶段
        3.2.2 曲折发展阶段
        3.2.3 改革探索阶段
        3.2.4 全面推进阶段
        3.2.5 现代化建设阶段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3.3.1 经济成就
        3.3.2 政治成就
        3.3.3 边疆稳定
    3.4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路径及经验
        3.4.1 农垦制度改革路径
        3.4.2 农垦制度改革经验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的战略定位
        4.1.1 国家粮食安全的“中枢神经”
        4.1.2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军人”
        4.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
    4.2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存在的问题
        4.2.1 垦区间经济体制失衡
        4.2.2 企业管理制度失位
        4.2.3 垦区经营机制落后
        4.2.4 组织制度缺乏竞争力
    4.3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管理体制机制不畅
        4.3.2 经营市场化水平低
        4.3.3 区域差异下的驱动机制不同
        4.3.4 经济主体投入能力低
第5章 国外农垦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5.1 美国的农场制度的启示
        5.1.1 美国农场的现状
        5.1.2 美国农场的特点
    5.2 法国的农场制度
        5.2.1 法国农场的概况
        5.2.2 法国农场的特点
    5.3 日本的农场制度
        5.3.1 日本农场的概况
        5.3.2 日本农场的特点
    5.4 对中国农垦制度的启示
        5.4.1 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5.4.2 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5.4.3 国家支持和政策引导
第6章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6.1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
        6.1.1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方向
        6.1.2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要求
        6.1.3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时机
    6.2 中国农垦制度改革创新的对策
        6.2.1 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
        6.2.2 大力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
        6.2.3 全面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
        6.2.4 构建新型农垦经营体系
        6.2.5 完善农垦企业管理体制
        6.2.6 改进优化农垦运行机制
    6.3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2.2 为知识产权发展全面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1.2.3 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
        1.2.4 推动知识产权资源在全社会优化配置
    1.3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知识产权相关研究基础
        1.3.2 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的作用
        1.3.3 政府支出与知识产权相关研究
        1.3.4 财政分权与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产生和理论基础
    2.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产生
        2.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概念
        2.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2.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2.2.1 新古典经济学视角
        2.2.2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2.2.3 创新经济学视角
        2.2.4 国际贸易理论视角
    2.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本内容分析
        2.3.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主体和客体
        2.3.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目标与内容
        2.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机制和手段
3 政府支出责任的理论框架与分析范式
    3.1 事权理论——政府支出责任的理论框架
        3.1.1 事权理论框架构建思路
        3.1.2 事权理论的逻辑起点、基本理论要素和目标
        3.1.3 与事权理论相关的概念及关系阐释
    3.2 事权理论框架支撑理论
    3.3 事权运行机制
    3.4 政府支出责任分析范式
        3.4.1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理论基础
        3.4.2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原则
        3.4.3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方法
        3.4.4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经济效应
    3.5 政府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事权分析
        3.5.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分析
        3.5.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事权界定分析
        3.5.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中央和地方事权范围的界定
4 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
        4.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宏观层面的现状及问题
        4.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域和产业层面的现状及问题
        4.1.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微观层面的现状及问题
    4.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履行主体与运行机制及支出责任划分概况
        4.2.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履行主体与运行机制
        4.2.2 事权履行主体支出责任划分概况
    4.3 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支出责任存在问题
        4.3.1 知识产权创造环节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存在问题
        4.3.2 知识产权运用环节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存在问题
        4.3.3 知识产权保护环节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存在问题
        4.3.4 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环节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存在问题
        4.3.5 知识产权各环节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存在的共性问题
    4.4 政府支出责任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问题症结分析
        4.4.1 体制原因分析
        4.4.2 机制原因分析
5 基于支出责任视角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5.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影响因素
    5.2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5.2.1 指标介绍
        5.2.2 回归分析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对知识产权综合指数的分析
        5.3.2 对知识产权产出指数的分析
        5.3.3 对知识产权流动水平的分析
        5.3.4 对知识产权综合绩效的分析
        5.3.5 对知识产权创造潜力的分析
    5.4 结论与分析
6 典型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支出责任借鉴
    6.1 美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
        6.1.1 美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事权界定的依据
        6.1.2 美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范围及履行主体
        6.1.3 美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
    6.2 日本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
        6.2.1 日本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事权界定的依据
        6.2.2 日本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范围及履行主体
        6.2.3 日本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
    6.3 韩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
        6.3.1 韩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事权界定的依据
        6.3.2 韩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范围及履行主体
        6.3.3 韩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
    6.4 印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
        6.4.1 印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事权界定的依据
        6.4.2 印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范围及履行主体
        6.4.3 印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
    6.5 政府支出责任实践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借鉴
        6.5.1 知识产权事权具有明确的战略导向
        6.5.2 政府支出责任划分有清晰的法律界定
        6.5.3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因国情不同灵活调整
        6.5.4 政府支出责任重点领域在于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6.5.5 管理和执法能力高效有力
7 优化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支出责任路径
    7.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支出责任优化整体思路
        7.1.1 在事权理论框架下合理确定政府支出责任
        7.1.2 构建权责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7.1.3 支出责任划分和收入划分联动起来
        7.1.4 实现政府支出责任宪政化和民主化
    7.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支出责任优化目标与原则
        7.2.1 政府支出责任优化目标
        7.2.2 政府支出责任优化原则
    7.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划分路径
        7.3.1 合理划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支出责任的前提
        7.3.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支出责任的具体界定
8 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政府支出责任履行创新
    8.1 顶层设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建立责任明确的支持机制
        8.1.1 进一步细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清单
        8.1.2 构建协同一致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权履行机制
    8.2 合理配置部门职能,构建知识产权支出责任统筹长效机制
        8.2.1 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8.2.2 按照“整体布局、重点支撑”的支出方略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8.2.3 优化区域支出责任,推动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
        8.2.4 统筹横向支出责任,推动跨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共享
    8.3 创新支出资金管理机制,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益
        8.3.1 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各项专项资金协同机制
        8.3.2 实现项目管理与资产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效结合
    8.4 完善有利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8.4.1 合理设计事权与官员激励目标,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覆盖
        8.4.2 改革高校等评价与管理体制,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转变方式
        8.4.3 完善政府支出评价机制,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技术创新联盟双元性创新机理研究 ——生命周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与趋势
        1.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背景
        1.1.3 研究方向与核心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文章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梳理与评述
    2.1 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现状与理论框架
        2.1.1 技术创新联盟境外发展现状
        2.1.2 技术创新联盟国内发展现状
        2.1.3 技术创新联盟理论框架
    2.2 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联盟动态成长的理论综述
        2.2.1 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综述
        2.2.2 技术创新联盟成长动态性综述
    2.3 双元性创新理论综述
        2.3.1 双元性创新的概念界定
        2.3.2 双元性创新的研究视角归结
        2.3.3 双元性创新协调机制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与命题假设
    3.1 技术创新联盟生命周期特征与联盟类型划分
        3.1.1 技术创新联盟的成长阶段描述
        3.1.2 基于双元性创新的技术创新联盟的分类与比较
    3.2 基于生命周期的联盟双元性创新机理研究与命题假设
        3.2.1 联盟构建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3.2.2 联盟初创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3.2.3 联盟成长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3.2.4 联盟成熟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3.2.5 联盟蜕变期的双元性创新机理
    3.3 技术创新联盟双元性创新生命周期进化与命题假设
        3.3.1 联盟核心产品双元性创新的优化模式与利润
        3.3.2 联盟双元性创新的进化
    3.4 双元性创新模式演化路径中的"次优"能力陷阱
        3.4.1 开发性创新能力陷阱相关问题的讨论
        3.4.2 探索性创新能力陷阱问题相关的讨论
        3.4.3 创新型组织的分类与比较分析
        3.4.4 组织双元性创新平衡模式演化路径及诱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研究
    4.1 案例研究的原理、分类与思路
        4.1.1 案例研究原理
        4.1.2 案例研究分类
        4.1.3 本案例研究思路
    4.2 案例研究的步骤
    4.3 案例研究设计
        4.3.1 问题设计
        4.3.2 案例选择
        4.3.3 调研资料搜集和整理
    4.4 技术创新联盟数据信息资料汇总与分析
        4.4.1 国家技术创新联盟体系与建设发展简介
        4.4.2 国家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案例分析
        4.4.3 广东智能玩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案例分析
        4.4.4 常州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联盟案例分析
    4.5 案例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5.1 案例效度
        4.5.2 案例信度
    4.6 跨案例的比较研究、假设验证及探索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与框架设计
        5.1.1 研究方法
        5.1.2 实证研究模型
    5.2 问卷设计
        5.2.1 量表采集与开发过程
        5.2.2 量表与问项
    5.3 样本介绍
        5.3.1 样本采集概述
        5.3.2 样本行业分布
        5.3.3 样本区域分布
        5.3.4 样本规模(级别)分布
        5.3.5 样本年龄分布
        5.3.6 问卷填写人员分布
        5.3.7 数据合并有效性分析
    5.4 数据分析
        5.4.1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5.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调节变量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1.1 主要研究结论
        6.1.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6.2 研究的创新意义及学术价值
    6.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6.3.1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
        6.3.2 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中文专着
    中文期刊
    中文其他
    外文专着
    外文期刊
    外文其他
后记

四、规避恶性竞争 倡导联合-联盟(论文参考文献)

  • [1]联盟组合关系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馨翊. 湖南大学, 2020
  • [2]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D]. 厉飞芹.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3]统一战线与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研究(1949-1956)[D]. 郝一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5)
  • [4]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5]中国民航业国际航线合作模式选择研究[D]. 宋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5)
  • [6]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D]. 张旺鉴. 辽宁大学, 2017(04)
  • [7]电子商务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联盟成本分摊模型研究[D]. 潘增志. 浙江财经大学, 2017(06)
  • [8]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 王炳程. 吉林大学, 2016(03)
  • [9]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的政府支出责任研究[D]. 李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3)
  • [10]技术创新联盟双元性创新机理研究 ——生命周期的视角[D]. 王寅. 天津财经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避免恶性竞争,提倡联盟联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