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某小区采暖系统间歇运行采暖室热环境分析

西安某小区采暖系统间歇运行采暖室热环境分析

一、西安某小区供热系统间歇运行供暖房间热环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雪,杨俊红,刘德朝,史鑫钰,崔棉善[1](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与热力系统融合的综合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集中供热系统普遍存在的水力不平衡和过度供热造成能源浪费的现象,提出了一种集成管网分级与智能控制的源网协同综合节能技术并介绍其示范应用。其主要特征为:基于人工智能与热力系统的融合,技术层面考虑水电气(热源)热协同及软硬件协同,实践层面考虑分层、分级、分阶段实施及各种可控要素解耦,在系统中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深度神经网络预测热负荷,联合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和实际系统等价的孪生模型,以最佳室内温度为供暖目标函数,训练得到系统的最优供热方案。该技术于2019—2020供暖季在天津某高校一能源站实现了应用,对该能源站所属28个热力入口实现了一体化的智能管控,节能效果显着。相比上个供暖季,燃气用量减少25.66%,电用量减少22.87%;考虑供暖时长、气象及未管控入口等因素的影响,燃气节约率可达31.07%。该示范应用效果精确验证了初期综合节能20%~30%的理论分析结果,为实现基于仿真模型和理论计算的、尽可能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小地实施分时分区分温精细管控节能60%~70%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崔雪[2](2020)在《分区间歇供热调节运行规律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建筑能耗日益加剧,据统计中国2017年全年的建筑能耗约9.47亿吨标煤。尤其是供热能耗占据很大比例,北方城镇供暖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4.1%。减少供热能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城市供热主要采用集中连续供热方式,由于这种供热方式的供热面积大,存在供热失调问题,同一热源各热用户冷热不均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亟需一种供热调节方式,使供热系统实现即节能又能够提高建筑室内舒适性的效果。文章针对系统供热不均现象提出一种分区间歇供热调节的构想,即对于过热区采用间歇供热方式,将过热区建筑停热时段的余热量为过冷区补热,以降低供热不平衡率,从而令整个供暖区处于热舒适范围。分别分析了不同供热参数条件,分区间歇供热系统对过热区、过冷区的供热质量的影响。以大庆市典型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物理模型,确定了模拟参数条件并建立了供热系统模型。根据大庆市住宅小区冬季实际供热调研结果,居民认为最佳供热温度范围为20~23℃,而小区冬季实际室温超半数不在此范围,存在严重供热不均问题。将冬季室内实际温度高于居民认为最佳供热温度范围最高值的建筑化分为过热区。对这类过热区建筑采用了分区间歇供热方法,探究不同供热参数对过热区建筑室内热舒适性和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供热时间分布对过热建筑室内热环境及供热能耗有较大影响。采用5时停热,停热3小时后再供热5小时的周期性供热方案,保障了过热区域室内温度的要求,供暖期的供热能耗最少,可为过冷区补热的余热量最多。提高供水温度、供水流速及保温层厚度均对提高建筑热舒适性有积极影响,但提高供水温度及流速时,供热能耗略有升高。将住宅冬季室内实际温度低于居民认为最佳供热温度范围最低值的建筑化分为过冷区。即根据过热区的最佳调控方案,将过热区的富裕热量为过冷区补给。探究不同供热参数对过冷区住宅室内热舒适性以及墙体热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热区域为过冷区域补热面积比值分别为1:1、2:1、3:1时,可以将过冷区域室内平均温度从16℃分别提升至17.65℃、19.05℃、21.02℃。在2:1补热比例条件下,热源供水温度为70℃,供水流速为0.5 m/s或保温层厚度为90 mm时,过热区室内温度大部分时间处于热舒适区,过冷区室内平均温度均可提高1℃以上,PMV-PPD指标符合标准。

鲁倩男[3](2020)在《校园办公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暖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源热泵(GSHP)系统由于长期的连续运行,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降低,有时甚至无法满足建筑物的供热需求,这一问题在严寒地区更为明显,尤其表现在土壤源热泵只负责冬季供暖,夏季不运行的情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周边新建、扩建校园规模迅速扩张。校园建筑中人员数量庞大,因此对校园建筑中人员使用空间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同时由于校园建筑的数量多、体量大,每年的能耗量相当巨大,建设节约型校园也是迫在眉睫。基于全国校园建筑的调研现状,对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究不同校园建筑中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共性,初步筛选出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出校园各功能建筑的用能特点,以及校园建筑冷热负荷的典型性;探讨土壤源热泵系统在校园建筑中的适用性,保证系统具有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针对校园办公建筑,选取生态楼(ST楼)作为实例建筑,以实例建筑中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连续实测和数据采集,分析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暖运行特性,探究实例建筑中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际供暖效果,诊断出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改变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策略,以实例建筑中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水温特性、运行效率、室内温度变化等因素,对比分析土壤源热泵系统不同年份不同运行策略下的运行特性;运用熵权法计算影响系统运行特性因素的指标权重,利用遗传算法探究不同运行策略的优劣及运行更高效节能,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遗传算法的准确性,进而找出土壤源热泵系统最优运行策略;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利用模拟软件对比实际策略与最优策略下系统为期10年的运行特性,从节能、经济、环保方面分析系统最优策略下的节能潜力。结果表明,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通过改变机组的开启台数以及机组运行负载率的大小来调整运行策略后,热泵机组COP平均提高1.15,系统EER平均提高0.46,主机耗电量降低8.3%,系统耗电量降低10.8%,节能效果分别提升18%和20%,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更加高效节能。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最优运行策略及其最优解的各参数值,其中3月份得分最高,地源侧循环水流量为21.99m3/h,用户侧循环水流量为79m3/h,地源侧进水温度为5.78℃,用户侧出水温度为34.49℃。此最优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在校园建筑中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晓宇[4](2020)在《村镇居住建筑相变蓄能地板间歇辐射供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北方村镇出于经济和生活习惯的考量,住居建筑很多仍以烧煤炭作为供暖方式,舒适性差,污染环境。近年来北方地区大力推进村镇建筑清洁供暖发展,探索煤改清洁能源供热的有效路径。我国电力供应充足,但昼夜用电负荷不均衡问题较为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推行了峰谷电价差、国家补贴电价等政策。为此本文基于我国能源和村镇供暖现状,围绕相变材料蓄(电)热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展开研究,提出了用相变材料组合地板蓄低谷电能辐射供暖方式,为提升村镇清洁供暖品质,降低供暖费用及电力削峰填谷提供新方案。首先选取了研究对象,建立了地板辐射传热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选取北方村镇一典型房间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外墙、屋顶、相变蓄能地板等房间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进行了编程计算,对电加热—相变蓄能地板供暖房间的热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接着对多种工况模拟结果进行了归纳分析。在间歇运行8 h工况下,从地板表面温度、室内温度以及蓄能比对房间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相变蓄能地板在夜间间歇运行供暖是可行的。夜间22点到早6点运行相变蓄能地板,其余时间关闭,可以满足白天的供暖需求,且有较好的舒适度。随后对影响相变蓄能地板供暖房间热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PMV、PPD、运行费用等指标来评价三种运行方式的优劣。得出了如下结论:(1)相对加热功率比对相变蓄能地板性能影响最大,不同的间歇运行时间,有不同的较优的相对加热功率比。(2)相变材料层较优厚度与间歇运行时间有关,随着间歇运行时间的延长,需要保持室温稳定的相变材料层的厚度也会随之增加。(3)随着相变材料热导率的提高,室内平均温度也随之升高,但室内温度波动加剧,地板蓄能比降低。(4)随着相变温度的提高,地板表面平均温度及室内平均温度也随之升高,地板蓄能比先升高,后降低。(5)相变潜热加大,室温变低、地板蓄能比增大,但随着相变潜热的持续增大,这些变化幅度趋缓。(6)地板装饰层的毕渥数(Bi)会影响地板表面温度及室内温度的波动性,Bi越高,室内温度波动性越大。除Bi外,地板覆盖层选择需要根据实际工况等综合考虑。

刘诗韵[5](2020)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存在供暖需求,常采用对流空调。但其冬季室内供暖热环境不理想,有提升热舒适的同时不大幅增加能耗的需求。辐射地板营造的室内热环境比对流空调舒适性更高,具有应用前景。而夏热冬冷地区普遍存在间歇供暖模式,辐射地板间歇运行时,地板自身的大热容极大地延长了房间热环境的动态时长,房间的传热过程有待深入研究。外墙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的动态热工性能不同,进而影响房间动态热环境及供热能耗。同时,辐射地板与外墙直接进行辐射换热,不同于对流空调,影响外墙与房间的热量传递特点。因此,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与室内热量传递的特点及对能耗的影响不同于对流末端,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外墙与房间的热量传递过程。针对辐射地板自身热容大及其与室内换热时辐射热占很大比例的特点,建立了细化计算地板与围护蓄热过程以及辐射换热过程的房间热量传递过程的模拟模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测校准、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对房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结合供冷,以满足热舒适需求的同时实现能耗最小化为目标,为既有住宅在辐射地板供暖方式下的保温改造作出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了不同保温形式外墙的传热特点和实用性能指标:外墙内壁面的热流、蓄热量、室内空气温度的响应时间以及房间耗热量。结合室内热舒适与房间耗热量,得到内保温外墙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室温响应最快且耗热量最低。(2)对比了三种保温形式在对流空调与辐射地板下,与室内的传热特点差异。结果表明,辐射地板末端下,内保温比外保温节能7%,高于对流末端下4%的节能率。量化得到,在辐射地板供暖末端下选择正确的外墙保温形式以节能比对流末端下更紧迫。(3)结合夏热冬冷地区的供冷需求,以全年的能耗为指标对既有住宅的保温改造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对于热工性能较差的2000年前的既有住宅,增加20mm的聚苯乙烯板(EPS)内保温,对辐射地板全年供暖供冷最为节能。

周梦[6](2019)在《基于群智能技术的高层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主要采用集中供暖方式进行供暖,由于供暖室内温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传统的集中供暖系统控制方式不能保证建筑群体的室内舒适性温度。小区换热站循环水泵无法根据建筑群体供暖需求量有效分配各循环水泵的工作量,从而导致大量能源浪费。因此,如何实现较低供暖能耗和较高室内热舒适性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提出了集中供暖系统群智能控制方法。对集中供暖建筑室温采用群智能室温模型预测控制进行预测与群控,并根据控制后所需供热水量对循环水泵进行群智能优化控制,解决集中式控制的不足。围绕这一目标,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教师住宅楼为对象,对集中供暖系统进行群智能控制与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机理建模方式,对室内热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状态空间法建立室温热平衡方程,联立后通过特征法求解表征房间热特性指数,从而建立室内温度预测模型。通过仿真模型实验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表明,该室内温度预测模型能够正确的反映系统的实际情况,而且预测效果准确。(2)使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TRNSYS根据高层集中供暖系统的拓扑结构建立集中供暖群智能控制仿真系统。系统中各建筑单元以及供暖设备配有分布式控制器形成智能设备,控制信号传递给散热器阀门进行动作,从而改变相应建筑的室内温度。并采用TRNSYS对教师住宅楼在冬季集中供暖工况下分别进行传统温控阀PID控制和群智能模型预测控制。结果表明,群智能模型预测控制能够使室温保持在设定范围内,控制效果比传统控制方式更稳定,而且可以减少热能消耗。(3)根据群智能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后的散热器阀门开度,在设定供水温度恒定且不计热量损失的情况下,根据散热器动态模型计算每户房间的散热器循环水量,并对小区所有高层建筑的循环水量进行加和,求出小区换热站二次网所需的总循环水量。采用群智能算法对小区换热站并联水泵进行优化控制。结果表明,群智能算法优化后的并联水泵单独效率以及整体效率均小于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方式,降低了换热站的能耗。通过研究发现,机理建模所得出的室温值与真实环境采集的室温相关系数为0.887,可以作为室温模型预测控制的基础。通过群智能模型预测控制后的室温可以维持在设定范围内,建筑供热需水量相比于未进行优化控制前节约22.09%用水量。对换热站循环水泵进行群智能优化后,在相同用水量工况下并联水泵效率较优化前提高了16.74%。

王登辉[7](2019)在《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寒冷的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热环境的热舒适的需求不断提高,涌现出多种供暖末端形式与间歇供暖的运行模式,建筑能耗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针对间歇供暖工况下不同末端形式的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为供暖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搭建了具备对流空调、辐射地暖、暖气片三种末端形式的实验平台,对夏热冬冷地区间歇供暖方式时不同采暖末端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分析,主要从温度分层与温度波动、温度响应、室内温度分布、耗散热量、能耗水平角度量化分析了不同末端形式供热效果的差异,初步提出了适用于各末端的运行方式建议。其次,针对室内热环境实验分析中体现出的渗风问题,开展了供暖房间渗风影响因素的分析。初步归纳总结出门窗密闭程度、室内外温差、末端形式的差异对渗风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指导意见。最后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间歇供暖的模式,利用EnergyPlus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围护结构体系对于末端形式的适用性,从三种末端形式在间歇供暖模式下时的保温效果、升温速度、能耗水平、热舒适角度出发,采用指标量化的形式进行比较,对不同保温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陈永烨[8](2019)在《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过量欠量供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规模日益增大,由于北方地区电网调节能力弱、以及热电联供以热定电等问题,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风电弃风现象严重。同时,近年我国北方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其建筑本体结构具有很好的蓄热特性,如果将不稳定的弃风电以热能的形式储存于建筑本体,其后进行释热供暖,不仅可以实现风电消纳和清洁供暖,减少弃风电现象,同时可以减少北方地区采暖化石能源的消耗。基于此,本文针对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研究哈尔滨地区典型房间不同供暖模式下,短期过量和欠量供暖对室内热环境和房间能耗的影响,为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主动式弹性供暖系统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首先分析了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的特征,以哈尔滨地区为例,建立了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典型房间数值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适当简化,考虑到房间蓄热特性,选择了适当边界条件,同时进行了网格和时间步长的独立性验证,确保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基于数值计算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散热器供暖房间和地板辐射供暖房间在过量/欠量供暖条件下房间温度变化及外墙传热量和蓄放热量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不同供热量工况下房间室内温度变化规律以及供暖运行时长,并分析了不同保温形式外墙和不同供暖末端对过量/欠量供暖房间温度变化及外墙传热量和外墙蓄放热量的影响。发现供热量越大,房间供暖运行时长越短;相同供热量工况下,外保温房间较内保温房间运行时长更长,地板辐射供暖房间较散热器供暖房间供暖运行时长更长。最后从供暖时间比例、房间蓄热量和房间能耗三个方面对过量/欠量供暖房间的供热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供热量越大,供暖时间比例越小,房间供暖阶段蓄热量越大,房间单位时间平均能耗越小;同时发现过量/欠量供暖模式能耗小于连续供暖模式。通过对不同类型典型房间的研究,分析了外墙保温形式对房间蓄热量和房间能耗的影响,发现外保温墙体更有利于建筑节能。

侯佳煜[9](2019)在《毛细管辐射与新风联合工作用于民用住宅供暖的研究》文中提出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因其具有舒适、节能等特点,近年来在民用住宅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夏热冬冷地区,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夏季的防结露等问题,对于冬季的研究,特别是冬季环境下和新风的联合工作研究较少。随着我国南方集中供暖的呼声越来越高,该系统有望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冬季环境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对于小区集中供暖环境,该系统如何设计,比如负荷的精确计算、毛细管系统和新风系统如何配合工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某一实际应用工程为研究背景,对毛细管辐射空调与新风系统联合工作用于民用住宅采暖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实验房间毛细管敷设情况建立毛细管顶板的换热量分配比例所对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实测室内热环境的各项参数,分别计算了供暖房间和非供暖房间与毛细管层的换热量,从而得到该模型的分配比例,并通过实验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当毛细管辐射系统运行时,毛细管供水温度保持恒定,毛细管层与供暖侧和非供暖侧的换热量增大,毛细管顶板换热量分配比迅速增大,之后趋于稳定;当室内温度达到控制系统设定温度时,毛细管顶板换热量分配比逐渐减小。该模型可对毛细管所在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进行评估,对采用毛细管辐射系统的建筑负荷计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该建筑的户间传热对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随着供暖用户数量的增加,用户间的室内温差逐渐减小;户间传热对房间的采暖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分户楼板传热的上下供暖用户对中间非供暖用户的影响较大,同层通过分户墙传热的左右供暖用户对中间非供暖用户的影响较小。研究认为可根据相邻用户的供暖情况来设定供暖用户的毛细管供水温度,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非供暖用户室内不同垂直梯度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而采用毛细管顶棚辐射与新风联合供暖用户室内热环境有着“脚冷头热”的缺点;用户可根据该空调系统启停时室内温度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间歇性运行方法来节约该系统运行的费用。通过CFD模拟的手段对毛细管辐射与新风联合供暖方式下不同送风温度和速度所对应的工况进行分析。当新风的送风速度可以满足室内空气换气次数要求时,顶板辐射面的温度相对较低,新风送风温度相对较高,送风房间人体活动区域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分布均匀,可以满足人体的舒适度要求。当顶板辐射面的温度升高,送风温度降低时,顶板辐射面与新风的温差越大,人体活动区域垂直方向的温差就越大,人体在室内的舒适度下降。顶板辐射面的温度为25℃,新风送风温度为21℃,风速在0.2m/s~0.4m/s,即室内空气换气次数为1~2次/h,可满足室内空气换气次数要求,人体活动区域的温度与速度分布均在较好的舒适度范围内。本文的研究可对夏热冬冷地区采用毛细管辐射采暖的民用住宅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张瑞雪,李骥,徐伟,邹瑜,孙宗宇[10](2018)在《间歇运行供暖系统设计日逐时热负荷附加计算》文中指出供暖系统间歇运行时应对热负荷进行间歇附加,附加负荷的大小和分布规律对系统(尤其对蓄热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目前缺乏逐时间歇附加的设计计算依据和方法。结合《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修编中开展的设计日逐时热负荷专题研究,采用动态模拟软件计算分析了不同间歇运行模式、蓄热体结构、气象参数条件下的设计日逐时热负荷。提出了间歇运行逐时热负荷附加表,可用于对连续运行的设计日逐时热负荷进行逐时间歇附加修正,为工程设计中间歇供暖负荷的确定提供依据。

二、西安某小区供热系统间歇运行供暖房间热环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某小区供热系统间歇运行供暖房间热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工智能与热力系统融合的综合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源网协同综合节能技术
    1.1 技术要点及主要特征
    1.2 热力系统节能改造方案
    1.3 智慧热网管控平台建设
2 实施案例
    2.1 既有能源系统及用户特征
    2.2 节能改造要点
3 技术应用效果评估
    3.1 能源站整个供暖季能耗
    3.2 能源站不同时段的燃气量
    3.3 节能效果系数气象等因素修正
    3.4 长假修正
    3.5 同类能源站能耗比较
    3.6 能源节约费用
    3.7 投资回收期
    3.8 用户反馈
4 结论

(2)分区间歇供热调节运行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建筑能源消耗概况
        1.1.2 集中供热概况
    1.2 连续供热方式的调节方法
        1.2.1 质调节
        1.2.2 量调节
        1.2.3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1.2.4 其它调节方式
        1.2.5 连续供热方式运行调节存在的问题
    1.3 间歇供热方式的调节方法
        1.3.1 间歇调节
        1.3.2 间歇调节存在的问题
    1.4 建筑模拟方法及研究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分区供热调节系统模型建立与实际供热情况调研
    2.1 供热系统模型的建立
        2.1.1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方法
        2.1.2 建筑概况
        2.1.3 外界条件及参数设定
    2.2 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2.2.1 热舒适性指标相关的因素确定
    2.3 周期性非稳态传热基础理论
    2.4 模拟方法的验证
        2.4.1 Energy Plus软件供热能耗验证
        2.4.2 Energy Plus软件室内空气温度模拟验证
    2.5 城市住宅小区冬季供热情况调查统计
        2.5.1 调研地区介绍
        2.5.2 居民小区供热行为调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区间歇供热对过热区舒适性及能耗的影响研究
    3.1 供热间隔时间的影响
        3.1.1 间隔时间对室内温度及能耗的影响
        3.1.2 间隔时间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3.1.3 不同间隔时间下墙体热流密度分布
    3.2 停热时刻的影响
        3.2.1 不同停热时刻下室内温度及能耗的变化规律
        3.2.2 停热时刻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
        3.2.3 不同停热时刻下墙体传热特性
    3.3 供水温度的影响
        3.3.1 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及能耗的影响
        3.3.2 供水温度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
        3.3.3 供水温度对墙体热流密度的影响
    3.4 供水流速的影响
        3.4.1 不同供水温度下室内温度及供热能耗
        3.4.2 不同供水流速下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3.4.3 供水流速对墙体传热特性的影响
    3.5 保温层厚度的影响
        3.5.1 不同保温层厚度下室内温度及能耗变化规律
        3.5.2 保温层厚度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3.5.3 不同保温层厚度下墙体热响应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分区间歇供热对过冷区舒适性的影响研究
    4.1 补热比例的影响
        4.1.1 不同补热比例下室内温度变化特征
        4.1.2 补热比例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
        4.1.3 不同补热比例下墙体热流密度变化
    4.2 供水温度的影响
        4.2.1 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2.2 不同供水温度下人体热舒适性分析
        4.2.3 供水温度对墙体热流密度的影响
    4.3 供水流速的影响
        4.3.1 供水流速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3.2 供水流速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
        4.3.3 供水流速对墙体热流密度的影响
    4.4 保温层厚度的影响
        4.4.1 不同保温层厚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4.2 保温层厚度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4.4.3 不同保温层厚度下墙体热流密度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校园办公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暖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源热泵相关研究
        1.2.2 GSHP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1.2.3 GSHP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校园建筑中GSHP系统的影响因素初筛
    2.1 案例分析
    2.2 GSHP系统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
    2.3 不同类型校园建筑的用能特点
    2.4 GSHP系统在校园建筑中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3 GSHP供暖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建筑基本情况
        3.1.2 围护结构
        3.1.3 能源系统
        3.1.4 运行策略
    3.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式
        3.2.1 数据采集内容
        3.2.2 数据采集方法及原则
        3.2.3 数据处理方式
    3.3 GSHP系统运行特性及存在问题
        3.3.1 水温特性
        3.3.2 性能系数变化
        3.3.3 能源消耗的情况
        3.3.4 室内温度及温频分布
    3.4 GSHP系统不同年份不同策略下运行效果研究
        3.4.1 室外温度修正
        3.4.2 室内温度变化
        3.4.3 机组水温特性
        3.4.4 机组运行效率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理论方法比较GSHP系统的不同运行策略
    4.1 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计算
        4.1.1 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4.1.2 熵权法概述及计算过程
        4.1.3 优化变量的选择及权重计算
    4.2 遗传算法分析GSHP系统供暖运行效果
        4.2.1 遗传算法概述
        4.2.2 遗传算法对比系统不同运行策略
    4.3 遗传算法求GSHP系统运行策略最优解
        4.3.1 优化算法对比与选择
        4.3.2 遗传算法的优化
        4.3.3 求解最优运行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GSHP系统的长期运行特性
    5.1 负荷模型
        5.1.1 DeST软件
        5.1.2 模型建立
        5.1.3 负荷特性
    5.2 系统模型
        5.2.1 TRNSYS软件
        5.2.2 主要调用模块介绍
        5.2.3 模型建立与标准化
    5.3 GSHP系统长期运行特性及潜力分析
        5.3.1 GSHP系统为期10年的运行特性
        5.3.2 GSHP系统的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中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村镇居住建筑相变蓄能地板间歇辐射供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变材料的分类及封装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相变蓄能与建筑围护结构相结合
        1.3.2 地板辐射采暖技术
        1.3.3 基于PCM的地板辐射采暖技术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变蓄能地板采暖房间模型的建立
    2.1 电加热—相变地板模型的建立
        2.1.1 相变传热分析
        2.1.2 相变地板的物理模型
        2.1.3 相变蓄能地板的数学模型
        2.1.4 相变地板节点方程的建立
    2.2 外墙模型的建立
        2.2.1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的确立
        2.2.2 墙体有限差分方程的建立
    2.3 屋顶模型的建立
        2.3.1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的确立
        2.3.2 屋顶有限差分方程的建立
    2.4 房间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蓄能地板采暖房间的热性能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模拟结果分析
    3.2 不同影响因素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3.2.1 相对加热功率比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3.2.2 相变材料层厚度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3.2.3 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3.2.4 相变温度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3.2.5 相变潜热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3.2.6 相变半径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3.2.7 装饰层的毕渥数(Bi)对房间热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变蓄能采暖房间热舒适性、经济性及节能性分析
    4.1 热舒适性
    4.2 经济性及节能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现状
        1.2.2 辐射地板供暖及间歇运行
        1.2.3 外墙热工性能
        1.2.4 建筑热过程研究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第2章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建筑非稳态传热模拟模型
    2.1 数学模型
        2.1.1 房间热平衡
        2.1.2 围护结构的热平衡方程
        2.1.3 单一房间热平衡
        2.1.4 换热系数选取
    2.2 模型精度测试
        2.2.1 最优离散层数
        2.2.2 最优时间步长
    2.3 模型验证
        2.3.1 实验平台
        2.3.2 实测温度
        2.3.3 热平衡验证
第3章 辐射地板末端下不同外墙保温热特性
    3.1 计算条件设置
        3.1.1 辐射地板参数设置
        3.1.2 运行参数设置
        3.1.3 对照外墙参数
    3.2 室内热环境
        3.2.1 室内气温响应
        3.2.2 稳定阶段室内热环境
    3.3 外墙传热特点
        3.3.1 内壁面热流
        3.3.2 蓄热量
    3.4 耗热量
    3.5 小结
第4章 两种末端下外墙保温形式对室内传热特点的影响差异
    4.1 室内热环境
        4.1.1 室内气温时间常数
        4.1.2 操作温度
    4.2 外墙传热特点
        4.2.1 内壁面热流
        4.2.2 蓄热量
    4.3 耗热量
    4.4 小结
第5章 采用辐射间歇供暖时的外墙优化应用
    5.1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住宅外墙情况调研
    5.2 采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的外墙保温方案
        5.2.1 以灰砂砖为代表的2000年前既有住宅改造
        5.2.2 以空心砖为代表的2000-2005年的既有住宅改造
        5.2.3 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代表的新型保温优化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基于群智能技术的高层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框架图
2 基于群智能的集中供暖仿真系统搭建
    2.1 集中供暖系统群智能拓扑结构
        2.1.1 群智能控制方法
        2.1.2 集中供暖系统群智能拓扑结构建立
    2.2 建筑仿真模型的建立
    2.3 集中供暖群智能控制仿真系统搭建
    2.4 本章小结
3 集中供暖室内温度控制数学模型建立
    3.1 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3.2 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3.3 室内热平衡方程组建立
        3.3.1 围护结构热动态方程
        3.3.2 窗户结构热动态方程
        3.3.3 干扰热源热动态方程
        3.3.4 散热器热动态方程
        3.3.5 室内空气热动态方程
        3.3.6 建筑室内总热平衡方程组
    3.4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求解
    3.5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群智能的集中供暖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
    4.1 集中供暖室内温度控制现状
    4.2 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
    4.3 基于群智能的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
    4.4 基于群智能的室内温度模型预测控制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群智能的换热站并联水泵优化
    5.1 小区换热站并联水泵选型
    5.2 基于群智能的并联水泵优化控制
        5.2.1 并联水泵群智能优化算法
        5.2.2 并联水泵群智能优化算法应用
    5.3 并联水泵群智能优化控制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7)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情况
        1.2.2 存在的采暖空调末端形式
        1.2.3 围护结构节能重要性
        1.2.4 间歇用能模式对于建筑节能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供暖末端室内环境特性研究实验平台
    2.1 不同供暖末端形式的特点与差异
        2.1.1 对流空调末端
        2.1.2 辐射地暖末端
        2.1.3 暖气片末端
        2.1.4 三种末端对比
    2.2 实验平台
        2.2.1 建筑信息
        2.2.2 供暖系统
        2.2.3 测试仪器
        2.2.4 实验平台特点
    2.3 各末端传热计算模型
        2.3.1 对流空调末端传热模型
        2.3.2 辐射地暖末端传热模型
        2.3.3 暖气片末端传热模型
    2.4 室内热平衡计算
        2.4.1 空气侧热平衡
        2.4.2 围护结构耗散热量
        2.4.3 渗风耗散热量
        2.4.4 室内热平衡
第3章 间歇供暖方式时不同供暖末端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案
    3.2 不同末端形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
        3.2.1 温度分层与温度波动
        3.2.2 温度响应
        3.2.3 室内温度分布
    3.3 不同末端形式下围护结构传热特性
        3.3.1 围护结构温度变化特性
        3.3.2 耗散热量构成
        3.3.3 热负荷(能耗)
    3.4 小结
第4章 供暖房间渗风影响的因素分析
    4.1 测试原理
        4.1.1 示踪气体法测试原理
        4.1.2 人体CO_2释放量的计算模型
    4.2 测试方案
        4.2.1 实验台与测试仪器
        4.2.2 实验流程与可靠性验证
    4.3 门窗密闭程度对渗风的影响
    4.4 温差对于渗风的影响
        4.4.1 不供暖时渗风情况
        4.4.2 采用对流送风供暖时渗风情况
        4.4.3 采用辐射地暖供暖时渗风情况
    4.5 供暖末端形式对于渗风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不同围护结构保温体系对于末端形式的适用性分析
    5.1 模拟软件与模型的建立
        5.1.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5.1.2 建筑模型的建立
    5.2 对流空调末端
        5.2.1 室内温升特性
        5.2.2 房间能耗特性
        5.2.3 非空调时间不保证率
    5.3 辐射地暖末端
        5.3.1 室内温升特性
        5.3.2 房间能耗特性
        5.3.3 非供暖时间不保证率
    5.4 暖气片末端
        5.4.1 室内温升特性
        5.4.2 房间能耗特性
        5.4.3 非供暖时间不保证率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过量欠量供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房间传热过程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2.1 典型房间的选取
    2.2 物理模型建立
    2.3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2.3.1 基本假设
        2.3.2 流体控制方程
        2.3.3 湍流模型
        2.3.4 房间热过程
    2.4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2.4.1 网格划分
        2.4.2 网格独立性验证
        2.4.3 时间步长独立性验证
    2.5 边界条件设置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量/欠量供暖对散热器供暖房间温度的影响
    3.1 外保温房间过量/欠量供暖情况下室内温度变化规律
        3.1.1 一面外墙房间温度变化特征
        3.1.2 两面外墙房间温度变化特征
    3.2 内保温房间过量/欠量供暖情况下室内温度变化规律
        3.2.1 一面外墙房间温度变化特征
        3.2.2 两面外墙房间温度变化特征
    3.3 外墙传热量及蓄放热量分析
        3.3.1 外墙传热量分析
        3.3.2 外墙蓄放热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量/欠量供暖对地板辐射供暖房间温度的影响
    4.1 外保温房间过量/欠量供暖情况下室内温度变化规律
        4.1.1 一面外墙房间温度变化规律
        4.1.2 两面外墙房间温度变化规律
    4.2 内保温房间过量/欠量供暖情况下室内温度变化规律
        4.2.1 一面外墙房间温度变化规律
        4.2.2 两面外墙房间温度变化规律
    4.3 外墙传热量及蓄放热量分析
        4.3.1 外墙传热量分析
        4.3.2 外墙蓄放热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量/欠量供暖房间特征分析
    5.1 供暖时间比例分析
        5.1.1 供暖时间比例
        5.1.2 房间供暖时间比例分析
    5.2 房间蓄热量分析
    5.3 不同供暖模式能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毛细管辐射与新风联合工作用于民用住宅供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的研究
        1.2.2 辐射供暖室内热环境的研究
        1.2.3 辐射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毛细管辐射与新风联合供暖方式的理论基础
    2.1 毛细管辐射系统概述
        2.1.1 毛细管辐射系统工作原理
        2.1.2 毛细管辐射系统的特点
    2.2 民用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过程分析
        2.2.1 外墙传热过程
        2.2.2 内墙传热过程
    2.3 独立新风系统
        2.3.1 置换送风
        2.3.2 地板送风
    2.4 人体热舒适性
        2.4.1 热舒适性影响因素及指标
        2.4.2 热舒适性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用毛细管辐射系统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空调冷热源
        3.1.2 建筑围护结构与末端空调方式
    3.2 空调监测系统与实验仪器介绍
        3.2.1 监测控制系统介绍
        3.2.2 实验测试仪器
    3.3 围护结构换热量分配比例模型
        3.3.1 模型建立
        3.3.2 换热量的计算
    3.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实验研究
        3.4.1 测试方案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采用毛细管辐射供暖系统的户间传热研究
    4.1 室外气象条件和分户位置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4.2 供暖分户与非供暖分户间传热
    4.3 户间传热对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4.4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启停的动态性实验测试
        4.4.1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启动特性分析
        4.4.2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关闭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风系统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5.1 CFD软件
    5.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5.2.1 流体流动及换热的基本方程
        5.2.2 湍流模型的选择
        5.2.3 辐射模型的选择
        5.2.4 数值求解方法
    5.3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5.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5.3.2 边界条件的设定
    5.4 模拟的工况及相应结果的分析
        5.4.1 不同新风温度下模拟工况及模拟结果分析
        5.4.2 不同新风速度下模拟工况及模拟结果分析
        5.4.3 室内热舒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间歇运行供暖系统设计日逐时热负荷附加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间歇负荷的影响因素
2 模拟算例与边界条件
    2.1 建筑模型信息和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2.2 间歇运行模式
    2.3 其他边界条件
    2.4 计算模型
3 计算结果
    3.1 各间歇运行模式的设计日逐时负荷
    3.2 逐时间歇附加率分析
4 主要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
    4.1 不同建筑内部蓄热体构成的模拟分析
    4.2 不同气象参数的模拟分析
5 结论

四、西安某小区供热系统间歇运行供暖房间热环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工智能与热力系统融合的综合节能技术研究[J]. 胡雪,杨俊红,刘德朝,史鑫钰,崔棉善. 华电技术, 2020(11)
  • [2]分区间歇供热调节运行规律模拟研究[D]. 崔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校园办公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暖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D]. 鲁倩男.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村镇居住建筑相变蓄能地板间歇辐射供暖研究[D]. 杨晓宇.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5]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D]. 刘诗韵. 浙江大学, 2020(02)
  • [6]基于群智能技术的高层集中供暖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D]. 周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D]. 王登辉. 浙江大学, 2019(01)
  • [8]严寒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过量欠量供暖模式研究[D]. 陈永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毛细管辐射与新风联合工作用于民用住宅供暖的研究[D]. 侯佳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间歇运行供暖系统设计日逐时热负荷附加计算[J]. 张瑞雪,李骥,徐伟,邹瑜,孙宗宇. 暖通空调, 2018(07)

标签:;  ;  ;  ;  ;  

西安某小区采暖系统间歇运行采暖室热环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