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中学生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一、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高筱卉[1](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孙理佳[2](2019)在《观点采择小组对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的干预实践研究 ——以J省孤儿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孤儿群体处于社会中弱势地位,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失去父母,孤儿群体不仅仅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还可能产生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能力的人给予孤儿群体更多的关照与重视。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帮助有需要的人,因而社会工作可以为孤儿群体提供可操作性的专业服务。自我中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是个体以主观想法对待相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当环境和教育不当时,自我中心解除就会出现困难。Elkind由此提出了青少年自我中心,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对自身的认知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家庭情感的缺失、学校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都会对青少年孤儿去自我中心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不利于为青少年进行社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运用观点采择视角作为理论指导,探讨对于青少年孤儿群体的自我中心情况的研究及其介入模式。通过观察法、量表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了解青少年孤儿的自我中心情况,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小组服务计划,对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情况进行干预,使组员在互动交流和工作者的引导中提高观点采择的意识与能力,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以达到缓解自我中心程度的目的。在小组工作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组员的自我中心程度有所下降,对自身的认知有所转变,以观点采择理论作为切入视角通过成长小组模式缓解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程度是可行的。总体来说,本研究运用观点采择理论视角和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对青少年孤儿的自我中心进行干预,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检验了社会方法的有效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孤儿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方法缓解了孤儿群体的自我中心程度,促进了孤儿学校引进专业社会工作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发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青少年孤儿群体自我中心介入研究还有很广的研究空间,值得社会工作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唐梦莹[3](2019)在《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日益成为研究重点。加德纳指出,协商能力是人际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协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幼儿同伴协商行为是年龄相近、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幼儿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表达自我的意愿和需要,来协调物品、机会等资源或观点,试图达成一致意见的行为。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选取了武汉市某园大班幼儿36名,包括男孩19名,女孩17名,观察时间为10周共50天。研究者在观察期间对幼儿同伴协商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和深刻分析,并对相关数据做出处理,结果如下:1.从幼儿同伴协商行为发生情境看,区域活动是同伴协商行为发生的主要情境,其次是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过渡环节发生较少。2.从同伴协商对象看,同性协商多于异性协商,女生作为协商主体较男生多。3.从协商主体情绪看,积极情绪占主导,中性情绪次之,消极情绪最少。4.从同伴协商内容指向看,主要以资源协商为主。具体来看,获取物品的协商内容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协调意愿、活动机会、获取角色,寻求支持、主动帮助、获取空间、维护规则出现次数较少。5.从同伴协商策略类型看,主要以改变他人策略为主,融合双方意愿和调整自我策略分别为第二、三位。具体来讲,协商策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解释说明,其次是询问请求,再次是求新交换,分享交换、延迟满足、轮流等待、利用威胁、作出补偿、求助他人运用较少。6.从协商对象反馈看,出现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平静接受、欣然接受、拒绝。进一步运用访谈法分析得出,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幼儿个人因素,包括观点采择能力和同性偏好;活动类型因素;活动材料因素;同伴关系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协商观念;社会性别观念因素等。加强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教育建议:关注幼儿同伴协商,增强幼儿自我表达能力;加强幼儿协商意识、协商策略的培养;鼓励幼儿同伴互动,提高观点采择能力;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协商行为范例;采取民主型管理方式,给予恰当积极的反馈。

吴帆[4](2019)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M小学为例》文中指出由于升学压力加大,老师和家长都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随着国际教育改革发展对核心素养的关注,我国也发布了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学生要掌握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有四种: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这四种能力是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自主管理能力是培养这四种关键能力的指挥棒,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也是培养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时期。小学生需要加强自主管理,自主管理能力是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必备能力。因此本人针对台州市M小学的小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深入探索现状下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主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对台州市某小学的4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一共将自主管理分为五个维度,主要包含自主意识、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心理、自主交际。针对调查结果根据不同的群体类型再进行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并抽取了十名小学生进行访谈交流,其中包括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班干部、非班干部、特殊群体、非特殊群体。同时也抽取十名家长和十名老师进行访谈交流。探索问卷背后的原因,了解当前小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自主意识随着年龄的升高逐渐加强,班干部和非班干部在自主学习方面具有显着性的差异,性别因素对自主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否为独生子女在自主心理方面具有较大差别,特殊群体自主交际能力比较欠缺。根据调查研究和访谈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自主管理意识薄弱,自主管理内容单一,自主管理习惯缺失,独生子女角色单一化,特殊群体自我认知低下。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庭中“保姆”式的教育、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主观能动性下降、教师指导性的缺失等等。本研究针对其原因及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学校为自主管理提供舞台,教师营造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的生活方式,学生自身要加强对自主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等等。

吴蔚[5](2018)在《敬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去自我化的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敬畏是人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是积极情绪中的一种,是个体面对宏大客观现象时,体验到超越自身当前认知参考框架的刺激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已有研究发现,敬畏情绪能够引起个体关注重心由自身转向外界,使个体体验到更为浩大的外部感觉。此外有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对自我关注的减少、对外界关注的增加的去自我化现象能增强个体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并使其做出更多惠及他人的行为。以往研究中对敬畏与捐赠行为、助人行为、亲集体行为等于与利他行为相关概念的进行了探讨,但与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直接研究较少,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敬畏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析去自我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一中使用问卷法探明敬畏特质,去自我化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敬畏特质水平,其中男生的敬畏特质水平高于女生,在年级发展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大三学生的敬畏特质水平最高,在生源地上城镇大学生的敬畏特质水平低于农村大学生。(2)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去自我化水平。在性别以及户口所在地上大学生的去自我化水平无显着性差异,在年级上大学生的去自我化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在性别上男女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发展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生源地上农村大学生高于城市。(4)大学生敬畏特质、去自我化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两两存在显着正相关,并且去自我化在敬畏特质和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倾向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二通过实验法结合问卷法,用两个不同的实验通过诱发个体产生敬畏情绪体验,考察敬畏情绪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5)实验成功诱发了敬畏情绪。(6)大学生敬畏情绪、去自我化与利他行为之间两两存在显着正相关,并且去自我化在敬畏情绪和个体的利他行为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刘畔[6](2017)在《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Z幼儿园某中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游戏不仅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且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是相互谦让、互帮互助、协商讨论等亲社会行为,与此相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某种原因与同伴发生冲突。同伴这一群体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幼儿的重要他人之一,如何正确看待幼儿同伴冲突显得尤为重要。中班幼儿处于从“自我中心化”向“去自我中心化”发展的过渡阶段,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开始从独自和平行游戏向渴望与同伴协同、合作游戏阶段发展,但是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又没有像大班幼儿一样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还没有完全建立规则意识,很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本研究因此选取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游戏活动为背景,从游戏活动的类型、冲突双方幼儿性别、冲突发生的时间段、冲突的起因、冲突的解决策略、冲突的结果及冲突的持续时间七个维度,对深圳市某幼儿园幼儿同伴冲突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现场观察,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并做了详细记录,将所收集到的117个有效案例,从争抢游戏资源、违反游戏规则、游戏意见分歧、身体动作冲突和语言冲突五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1)在不同游戏活动类型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主要集中在区域游戏里;(2)对于游戏活动发生的三个时间段而言,游戏的进行阶段幼儿的冲突行为发生的最多,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幼儿同伴冲突发生的行为较少;(3)从同伴冲突的性别而言,男性幼儿间的冲突行为远远高于女性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同性别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明显高于异性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4)从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的成因来看,从总体而言争抢游戏资源是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违反游戏规则和游戏意见分歧引发的冲突;(5)就幼儿游戏中冲突的解决策略而言,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主要是中性策略和消极策略。最后,本研究根据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的相关特征及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同伴冲突的影响因素,从幼儿、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教育建议。

陈朝晖[7](2016)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学校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重要路径,有助于个人发展和人才选拔。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进行研究,既是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与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促进高中学校教育目的实现,使先进的评价理念、政策与制度"落地生根"的关键。综合素质评价是以学生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基础,通过对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采取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分析和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素质发展情况的活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从内涵上看,它是以评价促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基于写实记录的写实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发展历程经历了萌芽时期(1999年-2003年)、探索时期(2004-2013年)、规范与完善时期(2014年以来)三个阶段,其促进学生发展、发现和培育学生个性的核心理念在各个阶段都被一以贯之,具有政策的延续性。但高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核心理念,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没有达到预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的。201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出台之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进入到一个规范与完善的新时期。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功能将是高中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任务。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是研究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问题的起点。采用对文献资料、案例文本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来了解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从整体上来看,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积累了很多经验,对高中学生成长变化、教师转变、高中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单一,偏向于为高一级学校招生服务;实施过程被简单化处理,等同于量化评分、评等级和写评语,把过程简化为填写表格与评语,或等同于学生收集与整理成长记录册、开发与填写电子平台。学生自我评价不被重视与自我评价能力不足,教师评价、同学互评中写实性评价欠缺,展示交流不足。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方面也存在偏差等。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研究薄弱、分数公平论、甄别选拔评价观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内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目标评价模式的影响等。基于以上的调研与分析,研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认识问题、实施过程中的操作程序设计问题。因此,试图在厘清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之上,借鉴部分学校实施中的实践经验,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模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主体性发展理论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它们分别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教育评价理论基础。主体性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人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促进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追求,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基于主体性发展理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应该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也需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强调评价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尊重差异性、注重个性化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合作与对话。基于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综合素质评价目的要体现发展性,评价过程要重视参与性,评价结果要指向个性发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评价目的、评价重心、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要体现主体性发展理论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政策的推动和学校的典型做法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基于此,研究构建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Record-Response-Ref lect模型,即写实·交流·反思模型,简称3R模型)以替代深受目标评价模式影响的现有综合素质目标评价模型。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以"学生成长"为核心,这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以"写实、交流、反思"为三个核心要素。三者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3R"模型的操作程序为写实记录→展示交流→总结反思→材料使用四大步骤,以取代综合素质目标评价模型的操作程序:内容与指标分解→赋值与综合评定→等级评定结果与使用。随后,研究选取了一所高中学校J校,通过应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个案高中学校应用"3R"模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启示我们进一步思考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深入推进的难点,不仅在于操作程序设计的问题,还包括评价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即内部动力的问题、如何处理好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与提高学习成绩的问题。个案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难点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制度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优化策略:转变教育观念;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常态化实施;处理好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实施与高校使用的关系;变革应试教育的制度逻辑为素质教育制度逻辑等。有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使其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将引领高中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并将丰富我国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

张婷[8](2014)在《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偏差行为是指人们偏离正常的网络生活而表现出来的违反网络道德、破坏网络规范的偏差行为。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为集中的群体,其网络偏差行为非常普遍,但学者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注还不够,更缺乏相应的测评工具。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既扩充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又有利于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尝试构建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心理结构模型,编制适用于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并以此问卷为测量工具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有两大研究任务:一个任务是编制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本文采用经典测量理论、结构方程模型等心理测量理论和统计技术来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质量。另一任务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结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考察与分析,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构想。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分为4个维度: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言语偏差行为、网络使用偏差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2)经典测量理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包含19个项目,共有4个因子,分别是网络交往偏差行为、网络言语偏差行为、网络使用偏差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结果与提出的理论构想相符。(3)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0,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60.86之间,重测信度为0.77,分半信度为0.8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比较理想,表明此问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本问卷及其各因子与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量表总分的相关都达到显着性水平,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标效度。综上所述,本问卷信度、效度较好,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有效测评工具。(4)差异检验表明: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着的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差异,男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显着多于女生,大三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明显多于大一、大二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和网龄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网络偏差行为。(5)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偏差行为、自我中心、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自我中心对网络偏差行为有显着的直接效应,又通过社会支持对网络偏差行为产生显着的间接效应,即社会支持在自我中心对网络偏差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心理结构模型;(2)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技术编制了具有较高质量的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3)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刘华[9](2013)在《基于气质评定的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促进实验》文中研究说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是个体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为避免冲突情境引起的伤害和威胁,经过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努力,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包括积极应对、妥协、竞争、顺从和回避五个维度。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正确选择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虽然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先天基因成分,但是在跨时间和跨情境上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研究表明气质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法、个案法对初中生气质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进行研究。首先探讨气质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两者的关系设计出适用于初中生的团体促进方案,通过半年的的促进实验,有效改善初中生的气质特征,并改善其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促进中学生个性社会性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气质各维度与同伴冲突策略存在显着的相关,气质的负情绪性维度、反应性维度和专注性维度对初二年级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2)基于气质评定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促进课程有效,它能够显着性的改善初中生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并有效改善初中生的气质特点。

李利娜[10](2011)在《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结构、发展特点及类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同伴冲突的研究迅速兴起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青少年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同伴冲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否建设性地解决,对其心理发展至关重要。这促使我们去深入探讨冲突,以期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结构并考察发展特点,为今后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本研究结合问卷法和观察法,选取长治、大连两地共1300名被试进行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同时,结合情境观察及访谈考察了不同冲突解决策略发生的过程、结果及冲突双方的行为表现,获得质化分析资料;其次,选取初一、二和初三学生360名,考察了青少年同伴冲突处理策略发展的年级特点和性别差异。1.由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结构由5个维度组成,根据5个维度内部所含项目的主要含义分别命名为:积极应对,妥协,竞争,顺从,回避。2.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自编的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与适用性,可以作为13-16岁青少年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测评工具。3.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来看,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出先平缓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每个年级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初二是青少年冲突处理策略发展的一个转折点。4.初中生冲突解决策略发展总体性别差异不显着,但在“积极应对”和“妥协”两个因子上,性别主效应差异显着。5.青少年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总体发展水平不存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这一结论更奠定了之前的理论基础。6.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类型可以划分为避免型、竞争型和合作型3种。

二、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和主题
    1.2 现状和不足
    1.3 范围和角度
    1.4 设想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结果和意义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2.1 术语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SC教学设计模式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3.2 通用模式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3.6 总结
4 SC大学教学方法
    4.1 问题与方法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4.4 合作学习方法
    4.5 通识学习方法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4.7 积极讲座法
5 简要总结
    5.1 背景与目标
    5.2 理论与方法
    5.3 基本内容
    5.4 主要创新
    5.5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2)观点采择小组对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的干预实践研究 ——以J省孤儿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自然观察法
        1.3.3 访谈法
        1.3.4 量表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认知理论
        1.4.2 生态系统理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自我中心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关于自我中心国外研究综述
        2.1.2 关于自我中心国内研究综述
        2.1.3 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
    2.2 关于观点采择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观点采择的国外研究综述
        2.2.2 关于观点采择的国内研究综述
    2.3 关于青少年孤儿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关于青少年孤儿问题的国外研究综述
        2.3.2 关于青少年孤儿问题的国内研究综述
    2.4 研究述评
    2.5 概念界定
        2.5.1 青少年自我中心
        2.5.2 观点采择
第3章 研究对象的背景介绍及初步调查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
        3.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3.1.2 J省孤儿学校的现状
        3.1.3 孤儿学生的生活状况
    3.2 初步调查
        3.2.1 自然观察法收集到的信息
        3.2.2 访谈法收集到的信息
        3.2.3 量表测量及结果分析
    3.3 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的影响因素
        3.3.1 孤儿的家庭环境及其生活经历
        3.3.2 学校的特殊环境
        3.3.3 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4章 小组工作方法干预青少年孤儿的自我中心
    4.1 小组的筹备阶段
        4.1.1 小组理念
        4.1.2 组员的招募和选择
        4.1.3 目标和特征
    4.2 小组工作的介入阶段
        4.2.1 提升观点采择意识的小组工作介入
        4.2.2 提升观点采择能力的小组工作介入
    4.3 小组工作的评估阶段
        4.3.1 结果评估
        4.3.2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协商能力发展的必要性
        2. 基于个人兴趣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协商的相关研究
        2.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
        3. 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 核心概念界定
        1. 大班幼儿
        2. 协商
        3. 幼儿同伴协商行为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观察法
        3. 访谈法
    (四) 研究工具
        1. 研究框架
        2. 研究的操作性定义
    (五) 研究设计思路
二、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现状
    (一) 协商行为的活动情境
    (二) 协商对象
    (三) 协商主体情绪
    (四) 协商内容
    (五) 协商策略
    (六) 协商对象反馈
三、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表现的特点
    (一) 协商情境——以区域活动为主
    (二) 协商对象——以同性协商为主
    (三) 协商主体——以女孩为主
    (四) 协商主体情绪——积极情绪占主导
    (五) 协商内容——以获取物品为主
    (六) 协商策略——以改变他人意愿为主
    (七) 协商指向——主要发生在好朋友间
    (八) 同伴协商行为具有重复性
        1. 协商主体的重复性
        2. 协商内容的重复性
        3. 协商策略的重复性
四、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 幼儿个人
        1. 观点采择能力
        2. 同性偏好
        3. 情绪
    (二) 活动类型
    (三) 活动材料
    (四) 同伴关系
    (五) 家庭教育
        1. 家庭教养方式
        2. 父母的协商观念
        3. 家庭教育对幼儿同伴协商行为影响的个案分析
    (六) 教师干预
    (七) 社会性别观念
五、教育建议
    (一) 关注幼儿同伴协商,增强幼儿自我表达能力
    (二) 加强幼儿协商意识、协商策略的培养
        1. 认识协商意识的重要性
        2. 教授幼儿协商策略
        3. 教师创设协商情境
    (三) 鼓励幼儿同伴互动,提高观点采择能力
    (四) 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协商行为范例
        1. 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2. 提倡家长亲身示范
        3. 树立同伴模仿榜样
    (五) 采取民主型管理方式,给予恰当积极的反馈
六、结论与问题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1. 研究局限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三)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三、基本概念
        (一) 核心素养
        (二) 自主管理
第一章 核心素养视野下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价值与依据
    一、自主管理能力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一) 核心素养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二) 自主管理能力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
        (三) 促进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的意义
    二、我国小学阶段现行班级自主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 班级管理的主体
        (二) 班级管理的组织结构
        (三) 班级学生管理的制度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理论基础
        (一) 自我决定理论:小学生自主管理的心理学依据
        (二) 自主学习理论:小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学依据
第二章 M小学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小学生性别信息分布
        (二) 小学生独生子女信息分布
        (三) 小学生班干部信息分布
        (四) 小学生特殊家庭信息分布
    二、研究的方法
        (一) 个案研究
        (二) 文献研究法
        (三) 调查问卷法
        (四) 访谈法
    三、研究的过程
        (一) 问卷的编制
        (二) 问卷信效度分析
        (三) 调查实施
第三章 M小学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状况
    一、小学生自主意识调查情况
        (一)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意识问卷结果
        (二)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意识访谈结果
        (三) 小学生年级增长对自主管理意识的影响
    二、小学生自主学习调查情况
        (一)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学习问卷结果
        (三)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学习访谈结果
        (三) 小学生是否为班干部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三、小学生自主生活调查情况
        (一)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生活问卷结果
        (二)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生活访谈结果
        (三) 性别差异对小学生自主生活的影响
    四、小学生自主心理调查情况
        (一)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心理问卷结果
        (二)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心理访谈结果
        (三) 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小学生自主心理的影响
    五、小学生自主交际调查情况
        (一)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交际问卷结果
        (二) 小学生普遍群体自主交际访谈结果
        (三) 独生子女和特殊家庭对小学生自主交际的影响
第四章 M小学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淡薄
        (二) 小学生自主管理习惯缺失
        (三) 小学生自主管理内容单一
        (四) 独生子女角色单一化
        (五) 特殊群体自我认知低下
    二、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二) 教师指导相对缺失
        (三) 学生主观能动性减弱
        (四) 家庭专制传统的影响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学校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舞台
        (一) 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
        (二) 营造学生自主管理的校园文化
        (三) 创设新型的管理方式
        (四) 促进家校合作
    二、教师要营造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
        (一) 完善培养体制,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二)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之间的伙伴关系
        (三) 关爱特殊学生,给予更多的呵护
    三、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的生活方式
        (一) 增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意识
        (二) 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 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的习惯
        (四) 家长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四、学生自身要加强对自主管理的认识与重视
        (一) 学生要强化自主管理的意识
        (二) 学生要明确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
        (三) 学生要明确个人在班级中的角色定位
结语
    一、主要观点
    二、反思与展望
附录A 关于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关于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访谈提纲(学生卷)
附录C 关于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D 关于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访谈提纲(家长卷)
参考文献
致谢

(5)敬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去自我化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敬畏
    1.2 利他行为
    1.3 去自我化
    1.4 敬畏与利他行为
    1.5 敬畏与去自我化的关系
    1.6 去自我化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框架
    2.1 研究构想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设计
    2.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敬畏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分析
第四章 敬畏情绪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一:视频诱发下敬畏情绪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
    4.2 实验二:敬畏对慷慨以及助人意愿的影响
第五章 综合讨论
    5.1 敬畏的探讨
    5.2 利他行为的探讨
    5.3 去自我化水平的探讨
    5.4 敬畏与利他行为关系
    5.5 敬畏、去自我化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Z幼儿园某中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幼儿
        二、同伴冲突
        三、幼儿园游戏
    第三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分析框架
    第二节 分析工具的操作定义
        一、游戏活动类型
        二、冲突发生的时间段
        三、冲突的起因
        四、冲突的解决策略
        五、同伴冲突事件的判定
    第三节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事件的统计分析
        一、幼儿在不同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发生的情况
        二、不同性别间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发生的情况
        三、幼儿在游戏活动各时间段中同伴冲突行为的发生
        四、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的起因
        五、游戏活动中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策略情况
        六、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持续的时间
第三章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对幼儿在不同冲突起因背景下解决策略的案例分析
        一、争抢游戏资源
        二、违反游戏规则
        三、游戏意见分歧
        四、身体动作引发冲突
        五、语言引发冲突
    第二节 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
        一、游戏环境创设方面的因素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三、家庭方面的因素
        四、幼儿自身的因素
        五、社会方面的因素
第四章 教育建议
    第一节 幼儿园方面
        一、教师应提高专业素养,把握介入时机
        二、注重班级环境建设
        三、家园共育
    第二节 家庭方面
        一、摆正处理幼儿冲突时的角色
        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冲突的能力
        三、改善教养方式,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四、为幼儿提供与同伴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
    第三节 幼儿方面
        一、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二、社会技能训练
    第四节 社会方面
        一、发挥现代媒体的正向作用
        二、严格把控图书等出版物的发行
结语
参考 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 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实需要
        (三)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教育目的实现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第一章 综合素质评价解读
    一、概念界定
        (一) 综合素质
        (二) 综合素质评价
    二、内涵解读
        (一) 以评价促发展的发展性评价
        (二) 自评与他评结合的多主体评价
        (三) 基于写实记录的写实性评价
        (四)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
    三、综合素质评价发展历程
        (一) 萌芽时期(1999-2003年)
        (二) 探索时期(2004-2013年)
        (三) 规范与完善时期(2014年以来)
第二章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二) 调查工具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四)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
        (一)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总体推进情况
        (二) 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初步实践探索
        (三)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取得的成绩
    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 实施目的单一:偏向为招生服务
        (二) 实施过程:简单化处理
        (三) 实施结果:呈现与使用存在偏差
    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薄弱
        (二) 教育评价观念落后
        (三) 内外部环境的制约
        (四) 目标评价模式的影响
第三章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一、理论基础
        (一) 主体性发展理论
        (二) 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
    二、实践经验
        (一) 政策的推动是综合素质实施的重要动力
        (二)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典型做法及经验借鉴
第四章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构建
    一、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的含义及内容
        (一)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的含义
        (二)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的内容
    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中的"核心"与"要素"
        (一) 以学生成长为核心
        (二) 以写实、交流、反思为关键要素
    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的操作程序
        (一) 写实记录
        (二) 展示交流
        (三) 总结反思
        (四) 材料使用
    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的侧重点
        (一) 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功能
        (二) 兼顾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性与操作性
        (三) 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第五章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应用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高中的选择与基本情况
    二、个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
        (一) J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历程
        (二) J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取得的成绩与存在不足
    三、综合素质评价在个案学校实施的难点及原因
        (一) 实施难点
        (二) 原因
    四、总结与建议
        (一) 研究总结
        (二)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四: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状况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五: 个案中学J校综合素质评价相关表格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与参与的课题

(8)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际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1 网络偏差行为的概述
        1.1 网络偏差行为的概念
        1.2 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
        1.3 网络偏差行为的特征
        1.4 网络偏差行为的表现形式
        1.5 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
        1.6 网络偏差行为的实证研究
        1.7 网络偏差行为的测量工具
    2 自我中心的概述
    3 社会支持的概述
    4 网络偏差行为、自我中心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3章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的编制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问卷的理论构想
        2.2 初始项目的形成
        2.3 被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项目分析
        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问卷的信度分析
        3.5 问卷的效度检验
    4 讨论
第4章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现状和特点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研究工具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3.2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
    4 讨论
    5 小结
第5章 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测量工具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中心、社会支持与网络偏差行为的相关分析
        3.2 大学生自我中心、社会支持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
    4 讨论
        4.1 自我中心、社会支持和网络偏差行为间的相关
        4.2 自我中心、社会支持和网络偏差行为间的结构模型
    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1 本研究的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
        2.1 提出了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心理结构模型
        2.2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3 未来研究展望
        3.1 拓展和深化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实证研究
        3.2 对网络偏差行为增加实验设计研究
        3.3 对网络偏差行为进行在线调查
        3.4 增加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研究
附录
    附录1: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初稿)
    附录2: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正式稿)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气质评定的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促进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文献综述
        1.1 同伴冲突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概念
        1.1.1 同伴冲突的概念
        1.1.2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概念
        1.2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结构分类
        1.3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
        1.3.1 年龄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3.2 性别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3.3 同伴关系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3.4 社交地位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3.5 人格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3.6 家庭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3.7 社会文化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3.8 气质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3.9 其他因素对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1.4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方法
        1.4.1 真实情景法
        1.4.2 假设情境法
        1.5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培养的研究
    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假设
    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研究假设
第三章 实证研究
    研究一 初二年级学生气质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之间的关系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培训主试
        3.4 问卷施测
        3.5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5 小结
    研究二 基于气质评定的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促进实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培训主试
        3.4 实验前测
        3.5 实施团体辅导方案
        3.6 实验过程中的观察
        3.7 实验后测
        3.8 统计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综合讨论
    1 结果讨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未来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10)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结构、发展特点及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冲突的有关研究
        1.2.2 冲突的演变过程
        1.2.3 冲突与其它概念的区别
        1.2.4 冲突在心里发展理论中的地位
        1.2.5 同伴冲突及其解决策略的有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总体思路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总体思路
    2.2 研究假设
第三章 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一: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结构研究
        3.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1.4 小结
    3.2 研究二: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研究
        3.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2.4 小结
    3.3 研究三: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类型倾向研究
        3.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3.4 小结
第四章 综合讨论
    4.1 初中生同伴冲突冲突解决策略评定问卷的适用性
    4.2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结构
    4.3 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
    4.4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倾向的类型
    4.5 本研究的内部逻辑关系
    4.6 本研究的创新点
    4.7 本研究的不足
    4.8 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开放问卷
附录B 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预测问卷
附录C 中学生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D 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观点采择小组对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的干预实践研究 ——以J省孤儿学校为例[D]. 孙理佳. 吉林大学, 2019(11)
  • [3]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D]. 唐梦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M小学为例[D]. 吴帆.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敬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去自我化的中介作用[D]. 吴蔚. 广州大学, 2018(01)
  • [6]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研究 ——以深圳市Z幼儿园某中班为例[D]. 刘畔. 深圳大学, 2017(07)
  • [7]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D]. 陈朝晖. 河南大学, 2016(06)
  • [8]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D]. 张婷. 赣南师范学院, 2014(04)
  • [9]基于气质评定的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促进实验[D]. 刘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8)
  • [10]初中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结构、发展特点及类型[D]. 李利娜.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中学生自我中心倾向及其解决策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