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发展专家系统通过鉴定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发展专家系统通过鉴定

一、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林慧龙,范迪,冯琦胜,梁天刚[1](2021)在《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研究新热点:2008-202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CSCS)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成为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唯一的可数量化的草地分类系统。特别是2008年任继周等在Rangeland Journal专门着文推介CSCS,开启了CSCS在国内外研究的新高潮。本研究以CSCS作为关键词从Wed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等科技论文数据库检索得2008-2020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分别为48和29篇。通过系统梳理,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下:1)将CSCS与国际公认的Holdridge Life Zone、BIOME4分类体系在全球尺度上进行对比验证,论证了CSCS在草地类型划分方面的突出优势;2)使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坡度、坡向和坡度变化率等因子修正传统空间插值法,引入海拔、坡度等变量的多元回归和残差分析插值法,有效解决高海拔和复杂地形所带来的气候数据插值误差,提高了CSCS的模拟精度,也为深入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法论依据;3)基于CSCS发生学特征,研究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现已在区域、全国及全球尺度上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为进一步的草地精细化分类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基础;4)热量状况和水分条件的组合是草原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因素,以CSCS为理论框架,用分类指标为参数构建草地第一性生产力(NPP)分类指数模型,该模型不仅揭示草地类型与其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也为进一步研究地带性草地类型的生产潜力、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区域分布和全球分布提供了可能。在区域、全国和全球尺度上的比较验证可知,基于CSCS的草地NPP模型已发展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评估及碳汇计算的新工具。未来CSCS研究亟待开展的工作主要有:1)完善CSCS亚类及型的定量分类体系;2)通过开发CSCS方法在草地营养载畜量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完善基于CSCS框架的草地精细化管理。

李春杰,郎鸣晓,陈振江,王正凤,陈泰祥[2](2021)在《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内生真菌侵染禾草既可提高宿主植物在群落中的竞争力,又可引起家畜中毒,因其特殊的双重特性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禾草内生真菌具有宿主特异性使其资源的利用开发受到限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优良的内生真菌被发现,禾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也已逐步建立,对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的传统方法有一定程度的改进。筛选具有优良特性的内生真菌菌株,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建立既对家畜无毒又能提高宿主品质及抗性的共生体是当前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对现有的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进行了综述,发现目前主要的接种方法有:无菌苗接种法、注射接种法、愈伤组织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成株接种法。其中无菌苗接种法技术趋于成熟而应用广泛,但该方法与注射接种法均对植物有所伤害,增加了幼苗死亡率;愈伤组织接种法潜在成功率较高,但目前成熟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不完全而应用较少;种子切口接种法是新的接种方法的尝试,该方法操作简便,但目前并无成功接入的范例;种子浸菌接种法对植物组织造成的物理伤害小,幼苗存活率高,能够有效提高接种成功率。通过对现有人工接种技术的研究与探讨,以期借鉴开发其他微生物人工接种方法,同时探索新的接种成功率更高、相容性更好的接种手段,拓展内生真菌在禾草的共生范围,获得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共生体。

师尚礼[3](2021)在《科技驱动河西走廊苜蓿草生产质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奶牛养殖水平大幅提升,牧场硬件水平已经赶超欧美国家,对高质量青粗饲料苜蓿饲草的刚性需求日益强烈。从2015年开始,我国苜蓿进口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并持续保持。美国西部7个州是主要的苜蓿出口地区。2020年,我国进口苜蓿饲草中美国饲草占88%。

刘云鹤[4](2021)在《西部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与定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牧区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畜牧业繁荣、维系地区生态安全和保护国家绿色屏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甘肃省肃南县和青海省乌兰县作为三种典型气候研究区域,针对当前西部牧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从气象、土壤、植被、水资源、牲畜和社会经济六个关键要素入于,对研究区自然与社会生态典型指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基于单指标评价法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压力-状态-响应”两种综合模型评价法,研究西部典型牧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三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劣状况,并划分其生态环境等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西部典型牧区的土壤生态问题,从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风蚀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土壤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部牧区土壤容重整体偏大,2017年4月至2020年6月,鄂托克旗、肃南县和乌兰县的土壤平均容重分别为1.58 g/cm3、1.38 g/cm3和1.42 g/cm3。牧区土壤多为碱性砂土,其土壤盐渍化程度均有所减轻,三个地区土壤表层的含盐量分别降低了 24.1 6%、32.93%和32.41%。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牧区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时段内,各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有效磷含量增幅最大,鄂托克旗增加了165.17%,肃南县增加了 35.10%,乌兰县增加了 79.02%;但各研究区的土壤养分含量仍较低,三个地区的平均土壤有机质分别为7.03 g/kg、7.94g/kg和11.22 g/kg。从空间分布来看,鄂托克旗各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布多呈斑块状;肃南县多从中部偏北地区向四周递增或递减,呈带状分布;乌兰县不同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差异较大,同一指标不同土层的空间分布规律也略有不同。三个研究区中鄂托克旗的风蚀威胁最大,乌兰县最小,肃南县居中。(2)研究了西部典型牧区的气象、植被、水资源、牲畜和社会经济五种因素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西部典型牧区气候干燥,常年干旱少雨且蒸发量大。近年来,各典型研究区的光热资源减少,鄂托克旗的年活动积温降低了 24.55%,肃南县降低了 4.05%,乌兰县降低了 10.03%。鄂托克旗的干旱程度恶化,当地干燥度指数降低了 17.16%,肃南县和乌兰县则分别增大了 21.00%和32.43%。2016~2019年,肃南县和乌兰县的降水距平为正值,潜在蒸散量均为下降趋势,鄂托克旗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因此鄂托克旗的气候条件最为恶劣。各地区植被覆盖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牧区草地、林地以及农田面积占比逐渐增加,但研究时段内,鄂托克旗和乌兰县的植被年平均成产率分别降低了 8.37%和12.69%,肃南县则升高了 17.21%。从水资源指标来看,乌兰县的水资源状况最不佳,当地水生态压力指数增大了 0.32%,用水效益和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分别降低了 17.22%和14.81%,其余两地的水文敏感程度均较低。鄂托克旗和肃南县的放牧压力明显降低,实际载畜量分别降低了 0.87%和4.14%,而乌兰县的实际载畜量仍以线性趋势持续增长。西部典型牧区的社会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三个地区中,鄂托克旗的经济状况最佳。(3)西部典型牧区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鄂托克旗、肃南县和乌兰县的表层土壤综合质量分别提升了 57.3%、41.8%和11.4%,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理化指标及养分的空间分布类似,鄂托克旗北部、肃南县西南和东南部以及乌兰县东北部的土壤质量相对较高。“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各地区的自然生态指数均大于0.60,社会生态指数介于0.18~0.42之间,且均处于上升趋势;三个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均大于0.80,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其中鄂托克旗的协调程度最高,乌兰县最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鄂托克旗、肃南县和乌兰县的响应健康综合值分别为属于极优、差、良生态健康等级,其压力健康综合值和状态健康综合值均属于优良生态健康的范畴,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健康综合值均大于0.60,属于高生态健康等级。两种综合模型的评价结果均表明西部典型牧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表明,水资源是限制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模型同样表明鄂托克旗和乌兰县须重点关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肃南县则应以提升土壤质量为首要目标。

曹馨悦[5](2021)在《基于ArcGIS的陕西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与专家系统研制开发》文中提出

张吟[6](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进行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对揭示草地畜牧业的实施与成效间的协调性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遥感学、草地学、畜牧学等关于空间异质性、地物光谱差异性、草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等理论,针对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与信息化融合、因地制宜的定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技术需求和科学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以天空地一体化为技术手段,获取2015-2020年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数据,运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草地畜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研究目标以及对数据的时间连续性、空间分辨率、数据获取成本等需求,获取了多平台、多时空、多分辨率、多尺度的数据:包括:2015和2020年两期Landsat-8中分辨率遥感影像,2020年的2m分辨率GF和ZY卫星数据,高精度无人机影像数据,地面草地样本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集成了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满足了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精度需求,实现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引入雷达遥感和高光谱地面监测数据,丰富数据类型和监测手段,更加有利于提升监测精度。(2)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正比,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反比,石漠化演变趋势整体呈现由高等级石漠化向低等级石漠化、有石漠化向无石漠化方向发展,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越显着:从2015-202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关岭-贞丰花江平均植被覆盖度由38.50%提升至57.87%,毕节撒拉溪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3.03%提升至61.19%,施秉喀斯特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8.45%降低至58.20%,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分别为52.63%、15.09%和0%。从2015-2020年,植被覆盖度随石漠化程度越深,增长速率越快,无-潜在石漠化的施秉喀斯特植被保护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和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较好,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关岭-贞丰花江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密度由478.55 g/m2增加至708.52 g/m2,增长率为48.06%;毕节撒拉溪由703.39 g/m2增加至1544.96 g/m2,增长率为119.64%;施秉喀斯特由1632.85 g/m2降低为1035.97 g/m2,增长率为-36.55%,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石漠化程度越深密度越小,施秉喀斯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草地生物量密度水平较高,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均较好。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强特点,政府制定明确的草地治理与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鼓励农民种草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地区裸土比率,提升地表植被覆盖度。(3)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研法选定指标,构建了包括13个具体指标的指标层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应指标权重,构建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为0.4934:0.3108:0.1958。轻度及以下石漠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重C4、人均畜牧业产值C6、植被覆盖度C1、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C3、人均耕地面积C12等五个指标对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最大,这5个指标权重之和达到目标层权重的61.78%,说明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主要由这5个指标来体现。针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多尺度评价缺乏因地制宜的规范指导问题,构建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用层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试探性,后续研究可以尝试结合高光谱遥感,更系统科学地把宏观和微观指标相结合。(4)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在2015-2020年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变化表现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的三类效益增长率最小,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增长率最大,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率最大: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由0.4883下降至0.4503,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由0.3560增长至0.4217,关岭-贞丰花江生态效益由0.2774增长至0.3301。施秉生态效益增长率为负,但在不同时期施秉的生态效益都优于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值在2015年时相对最低(0.1375),但在2015-2020年间的增长速率最快(85.98%)。在经济发展方面,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域比中-强度石漠化区域和无-潜在石漠化区域更具发展优势。社会效益与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关系与生态效益变化规律相似,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社会效益值最高,但增长率最低。说明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社会效益发展潜力越大。(5)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和可持续效益的联动分析手法:从2015-2020年间,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8173提升到0.8270,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09提升到0.8095,中度-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26提升到0.7589,就综合效益增长率来看,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增长率最小,但与同时期不同等级石漠化研究区相比,综合效益值最高。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在均在变好。施秉喀斯特“两山”效益保持为0.6424不变,毕节撒拉溪“两山”效益由0.4935提升到0.6774,关岭-贞丰花江“两山”效益由0.4879提升到0.6168。施秉喀斯特扶贫效益由0.3290提升到0.3766,毕节撒拉溪扶贫效益由0.2549提升到0.3878,关岭-贞丰花江扶贫效益由0.3352提升到0.4287。施秉喀斯特可持续效益由0.6631下降为0.6349,毕节撒拉溪可持续效益由0.4735提升到0.5539,关岭-贞丰花江可持续效益由0.4021提升到0.4722。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民的贫困扶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要继续鼓励各单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科技推广,加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开发。

蒲小剑[7](2021)在《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文中研究说明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营养价值和草产量仅次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之一。该牧草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白粉菌(Erysiphales)作为一类普遍而重要的专性生物营养型病原菌,可严重降低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限制其在草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阐明白粉菌对红三叶生理生化、内源激素和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验证抗白粉病TpGDS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和×抗白粉病品种(“甘农RPM1”红三叶)的杂交F2代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建立白粉病抗性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测定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群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结构变化;利用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克隆由转录组分析得到的红三叶抗白粉病相关候选基因TpGDSL,同时构建p HB-GDSL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粉病病原菌为三叶草白粉菌(Erysiphe trifoliorum);人工接菌后抗病材料的电导率(EC)先升高后降低、感病材料持续升高,接菌15 d时感病材料EC较接菌前增加3.57倍。抗病材料的相对含水量(RWC)先降后升,感病材料持续降低,接菌15d时感病材料的RWC含量较接菌前减少了3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分别在接菌后第7 d和11 d升高,随后降低,其最高值分别为534.43±10.07 U·g-1·min-1 FW、411.73±4.08 U·g-1·min-1 FW、136.53±1.00 U·g-1·min-1 FW和32.02±0.57 mg·g-1。接菌第15 d的丙二醛(MDA)与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是接菌前的4.84和5.38倍。接白粉菌后第1和7 d,抗病材料的玉米素(ZR)、茉莉酸(JA)与水杨酸(SA)含量出现两个峰值,感病材料接菌第1d后增加,之后持续降低。抗病材料的ABA含量先升后降,感病材料的变化趋势相反。抗病材料的ZR、JA、SA与ABA含量的分别在接菌第7 d、1 d、7 d和1 d时最大,其值分别为12.23±1.27 ng·g-1、15.55±0.30 ng·g-1、124.82±1.68 ng·g-1、483.50±125.50 ng·g-1,分别较接菌前增加3.52、0.93、1.60和1.04倍。接菌后红三叶抗病材料内源激素变化幅度大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中白粉菌对红三叶体内内源激素的效应更明显。2.抗病红三叶单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宽,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蜡质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感病材料(P<0.01),分别高16.13%、22.29%、29.99%与85.90%;抗病材料的上表皮细胞宽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有序,感病材料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增加、海绵细胞排列松散混乱。白粉菌侵染增加了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其中抗病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略高于感病材料。3.白粉菌侵染后抗性差异红三叶代谢中DEGs分别富集在苯丙烷途径、甲醛戊酸途径、木质素和木酚素途径与硫代葡萄糖苷等代谢途径。CHRs、C2H2、HAD、MYB、b ZIP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SA与IAA通路中相关基因AXR1、CYP、CAND1和PPR-like可能在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类、磷酸酶、腈水解酶及GDSL脂肪酶等家族中DEGs分别富集23、20、18、14与2条。木质素代谢途径中PAL、C4H、4CL和BGL、ABA调控路径中NAD(P)-binding Rossmann-fold、赤霉素代谢途径中2-氧戊二酸/铁(II)依赖双加氧酶及JA合成前体12-Oxo-PDA等基因均参与调控红三叶的防御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红三叶GDSL同源基因有较高的本底表达和差异表达倍数,Log2(FC)为10.62,本研究选择GDSL基因进行研究。4.克隆得到编码366个氨基酸,全长1101bp的TpGDSL基因。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GDSL基因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6.47%。TpGDSL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776H2704N470O561S15,相对分子量为40.9672kD,理论等电点(p I)为4.39,正、负电荷残基为20和35,不稳定系数为31.38,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81.01。TpGDSL编码蛋白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TpGDSL蛋白主要包括36.34%α螺旋(Alpha helix,Hh)、4.10%β转角(Beta turn,Tt)、17.4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Ee)、及42.08%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Cc)。该基因翻译的蛋白均由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覆盖,覆盖率和可信度分别达82%和100%。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过表达载体p HB-GDSL转入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16 lines T1代阳性转基因种子,为TpGDSL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彩黎干[8](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白刚[9](2021)在《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归(Angelica sinensis)是伞形科当归属药用植物,甘肃省岷县和漳县一带是当归的优质道地产区,传统生荒地育苗引发生境破坏,早期抽薹和根腐病使当归栽培成效逐年下降,弃耕撂荒趋势加重,探寻熟地育苗是当归产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熟地茬口筛选研究基础上,在岷县当归道地产区熟地当归栽培田经豌豆倒茬后培育黄芪(HQ)和撂荒(LH)茬口,在培育的HQ和LH茬口进行当归育苗,以生荒地(SH)育苗为对照,系统比较研究了熟地HQ和LH茬地和SH育成当归种苗抗逆生理特性及其产出性能等的差异,旨在探寻影响当归熟地育苗田的土壤微生态因子,为筛选替代生荒地的当归熟地育苗优良茬口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Q茬口当归育苗田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显着提高,LH茬口脲酶活性最高,SH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较强,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弱。随当归苗生长期延后,各茬口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强,土壤p H变幅为6.81~8.24,依次为LH>HQ>SH。SH茬口当归苗生长旺盛期土壤电导率、全氮、全磷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降低。与生荒地相比较,HQ和LH茬口当归苗生长旺盛期土壤速效钾、K+和Na+含量及采收期速效磷含量均显着提高。说明熟地HQ和LH茬口土壤微生态有利于速效养分的积累,茬口特性综合评价指数大小依次为SH(0.543)>LH(0.466)>HQ(0.427)。2.HQ茬当归苗采挖期根系相对电导率、氨基酸泄漏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自动氧化速率和过氧化物酶均与LH和SH育成苗的差异性不显着。尽管SH地育成苗根系氨基酸泄漏率和自氧速率较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强,早期抽薹率较低,但HQ茬当归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更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更强,使丙二醛维持在较低浓度范围,移栽后返青势更高。3.不同茬口优势细菌主要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随着幼苗生长呈逐渐增大趋势。不同茬口优势真菌主要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随着幼苗生长发育,子囊菌门在3种茬口当归育苗土壤中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而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丰度均呈增大趋势,其余真菌门的相对丰度波动变化。4.不同茬口育成当归苗根际细菌和真菌与环境因子具有关联性,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趋向于黄芪和撂荒茬口,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偏好生荒地茬口。当归苗采挖期的根际细菌群落与根长、跟粗、单根重关系密切,全氮、全磷、有机质受生荒地根际细菌影响明显,而全钾和p H易受到黄芪茬口和撂荒地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丙二醛、自养速率、氨基酸泄漏率与生长旺盛期根际真菌群落关系密切,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与采挖期根际真菌群落关系密切。5.HQ、LH茬口及生荒地育成当归苗越冬后根病率虽有差异,但未达到显着水平。HQ茬口育成当归苗根病率相对较低,成药栽培后当归产量最高,较LH茬口育成当归苗和SH育成苗成药栽培产量分别增加了17.86%和3.97%,阿魏酸含量和浸出物含量差异均不显着。当归育苗产出性能综合评价指数大小依次为HQ(0.5597)>SH(0.5070)>LH(0.3976)。综上所述,通过对岷县筛选的优异茬口熟地育成当归种苗各指标综合性评判,优异茬口可有效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黄芪茬口当归苗生理抗逆特性与生荒地接近,虽然抽薹率较生荒地育成种苗略高,但种苗根发病率相对较低,抵御外界环境能力较强,成药率高,对成药产量具有补偿效应。因此,黄芪茬口是适合当归育苗的熟地茬口土壤资源,研究结果可望为改变传统生荒地当归育苗的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当归主产区推广应用,以促进当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符旺[10](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二、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研究新热点:2008-202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CSCS的立论依据
2 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2.1 CSCS在草地类型划分方面优于国际公认的分类体系
    2.2 多种空间插值算法的应用,优化了CSCS分类精度
        2.2.1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改进传统插值法
        2.2.2 多元回归和残差分析插值法
    2.3 不同空间尺度上CSCS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3.1 CSCS类的历史动态变化
        2.3.2 CSCS类的未来动态变化
        2.3.3 CSCS类对人类活动的敏感度
    2.4 基于CSCS的草地NPP模型
        2.4.1 基于CSCS改进的CASA模型
        2.4.2 基于CSCS的分类指数模型
3 展望
    3.1 亚类与型的量化指标尚待完善
    3.2 基于CSCS的营养载畜量研究
    3.3 基于CSCS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计算
4 结语

(2)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菌苗接种法
2 注射接种法
3 种子接种法
    3.1 种子浸菌法
    3.2 种子伤口法
4 愈伤组织接种法
5 成株接种法
6 展望

(3)科技驱动河西走廊苜蓿草生产质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驱动河西走廊苜蓿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河西走廊优质青粗饲料苜蓿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4)西部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与定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牧区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1.2.2 牧区自然生态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3 牧区社会经济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4 牧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1.2 气候水文
        2.1.3 土壤、植被与草地面积
        2.1.4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
    2.3 典型气候研究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2.3.1 气象指标
        2.3.2 土壤水气热传输动力指标和侵蚀估计指标
        2.3.3 植被指标
        2.3.4 水资源指标
        2.3.5 牲畜指标
        2.3.6 社会经济指标
    2.4 西部牧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2.4.1 单指标评价
        2.4.2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模型评价
        2.4.3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评价
3 典型研究区土壤因子时空变化特征
    3.1 典型研究区土壤理化指标变化特征
        3.1.1 土壤容重变化特征
        3.1.2 土壤机械组成变化特征
        3.1.3 土壤pH变化特征
        3.1.4 土壤含盐量变化特征
        3.1.5 土壤饱和导水率变化特征
        3.1.6 土壤导气率变化特征
        3.1.7 土壤导温率变化特征
        3.1.8 土壤Zeta电位变化特征
        3.1.9 土壤基质敏感性指数变化特征
    3.2 典型研究区土壤养分指标变化特征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特征
        3.2.2 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特征
        3.2.3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特征
        3.2.4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特征
        3.2.5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
    3.3 典型研究区风蚀情况变化特征
        3.3.1 土壤可蚀性指数变化特征
        3.3.2 土壤风蚀量变化特征
        3.3.3 土壤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研究区气象、植被、水资源、牲畜和社会经济年际变化特征
    4.1 典型研究区气象因子变化特征
        4.1.1 年活动积温变化特征
        4.1.2 干燥度指数变化特征
        4.1.3 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特征
        4.1.4 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
    4.2 典型研究区植被因子变化特征
        4.2.1 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
        4.2.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
        4.2.3 植被年平均生产率变化特征
        4.2.4 植被敏感性指数变化特征
        4.2.5 紫花苜蓿归一化生物量对比分析
    4.3 典型研究区水资源因子变化特征
        4.3.1 水生态压力指数变化特征
        4.3.2 水生态盈余量变化特征
        4.3.3 水资源负载指数变化特征
        4.3.4 用水效益变化特征
        4.3.5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变化特征
        4.3.6 水文敏感性指数变化特征
    4.4 典型研究区牲畜因子变化特征
    4.5 典型研究区社会经济因子变化特征
        4.5.1 人均GDP变化特征
        4.5.2 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变化特征
        4.5.3 经济密度变化特征
        4.5.4 人口密度变化特征
        4.5.5 旅游人次变化特征
        4.5.6 垦殖指数变化特征
        4.5.7 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特征
    4.6 本章小结
5 典型研究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5.1 典型研究区生态环境单指标评价
        5.1.1 土壤单指标评价
        5.1.2 气象单指标评价
        5.1.3 植被单指标评价
        5.1.4 水资源单指标评价
        5.1.5 牲畜单指标评价
        5.1.6 社会经济单指标评价
    5.2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模型综合评价
        5.2.1 自然生态指数变化分析
        5.2.2 社会生态指数变化分析
        5.2.3 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变化分析
    5.3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评价
        5.3.1 压力健康综合值变化分析
        5.3.2 状态健康综合值变化分析
        5.3.3 响应健康综合值变化分析
        5.3.4 生态环境健康值变化分析
    5.4 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5.4.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对比
        5.4.2 生态环境关键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
    (三)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数据处理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分析
    (一)生态环境因子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2 植被覆盖
        3 石漠化
        4 草地地上生物量
    (二)社会经济因子
        1 人口与GDP
        2 畜牧业GDP
        3 生产与生活水平
        4 劳动力结构与文化水平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筛选方法
        3 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三)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评价分析
        1 生态效益
        2 经济效益
        3 社会效益
    (二)综合效益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7)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作物白粉病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2.1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
        2.2 白粉病研究进展
        2.3 病原菌鉴定研究进展
    3 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
        3.2 转录组学在寄主植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4 植物抗病机制与GDSL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4.2 植物结构抗性研究进展
        4.3 植物内源激素抗病性响应研究进展
        4.4 GDSL脂肪酶基因研究进展
    5 选题依据与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白粉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害症状观察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1.4 病原菌rDNA-ITS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 rDNA ITS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生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接菌后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生理生化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决定系数
        2.2 单因素处理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3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4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红三叶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结构抗病性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病不同抗性红三叶叶片显微结构
        2.2 不同红三叶抗性材料叶片组织结构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及TpGDSL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序样品准备和RNA提取
        1.3 建库、测序及信息分析
        1.4 测序数据质控与转录组组装
        1.5 Unigene的注释
        1.6 差异表达基因数字分析
        1.7 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2.2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4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GO富集分析
        2.5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KEGG富集分析
        2.6 白粉菌侵染红三叶叶片诱导的 DEGs的 Map Man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TpGDSL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三叶TpGDSL基因克隆
        1.2.2 构建表达载体
        1.2.3 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TpGDSL遗传转化拟南芥
        1.2.4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鉴定
        1.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TpGDSL基因阳性克隆鉴定
        2.2 TpGDS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2.3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
        2.4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2.5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2.6 TpGDSL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7 转基因拟南芥T_1阳性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生态经济理论
        1.6.2 系统理论
        1.6.3 外部性理论
    1.7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工草地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2.2.1 重大工程项目
        2.2.2 主要政策措施
        2.2.3 主要法规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3.1.2 研究方法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分析
        3.4.2 社会效益分析
        3.4.3 生态效益分析
        3.4.4 综合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调研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框架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4.2.1 模型说明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4.3.1 基准情景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5.3.2 畜种结构调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

(9)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当归概况
    1.2 当归研究进展
        1.2.1 当归育苗研究进展
        1.2.2 当归栽培研究进展
    1.3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药用植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3.2 根际微生物群落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1.3.3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制
        1.3.4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
        1.3.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茬口对当归熟地育苗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2.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2.1.4 样品采集
        2.1.5 测定方法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质地和含水量的影响
        2.2.2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酶活的影响
        2.2.3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pH、电导率和TDS的影响
        2.2.4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离子的影响
        2.2.5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总养分的影响
        2.2.6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2.2.7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田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2.2.8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田土壤理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成苗抗逆生理特性的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3.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3.1.4 样品采集
        3.1.5 测定方法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根系抗逆生理指标比较
        3.2.2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根系丙二醛含量与组织自动氧化速率的比较
        3.2.3 生荒地和熟地育成当归种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3.2.4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移栽返青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动态的比较
        3.2.5 不同茬口当归苗生理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岷县熟地黄芪茬口和撂荒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4.1.2 岷县生荒地当归育苗
        4.1.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采集
        4.1.4 测序方法
        4.1.5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茬口测序数据质控分析
        4.2.2 不同茬口测序数据稀释性曲线比较
        4.2.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统计
        4.2.4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4.2.5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成分分析
        4.2.6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4.2.7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组成分析
        4.2.8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4.2.9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差异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生物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5.2.2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育苗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
        5.2.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苗根际生理指标的关系
        5.2.4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育苗生长指标的关系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不同茬口对当归种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6.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6.1.4 不同茬口育成苗当归成药栽培试验
        6.1.5 样品采集
        6.1.6 测定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熟地黄芪茬和撂荒茬口与生荒地当归育苗的比较
        6.2.2 不同茬口当归苗成药栽培比较
    6.3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论文及成果
导师简介

(10)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2.2 实地调研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3.1.1 呼伦贝尔草原
        3.1.2 锡林郭勒草原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3.2.1 呼伦贝尔草原
        3.2.2 锡林郭勒草原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3.3.1 呼伦贝尔草原
        3.3.2 企业案例分析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易牧连锁超市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研究新热点:2008-2020年回顾与展望[J]. 林慧龙,范迪,冯琦胜,梁天刚. 草业学报, 2021(10)
  • [2]禾草-内生真菌人工接种技术研究进展[J]. 李春杰,郎鸣晓,陈振江,王正凤,陈泰祥. 草业学报, 2021(07)
  • [3]科技驱动河西走廊苜蓿草生产质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J]. 师尚礼. 中国畜牧业, 2021(13)
  • [4]西部典型牧区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时空变化特征与定量评价研究[D]. 刘云鹤.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ArcGIS的陕西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与专家系统研制开发[D]. 曹馨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张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7]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 蒲小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8]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彩黎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9]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D]. 白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10]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发展专家系统通过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