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

面部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

一、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的综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平[1](2020)在《雷帕霉素治疗小儿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雷帕霉素治疗小儿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起重要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7月2019年12月间就诊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的难治复杂性的低流量脉管畸形患儿,所有患者经彩超、MRI、组织病理检查等确诊并且之前接受过硬化疗法和/或手术等传统治疗方法无效,年龄均不超过13岁,符合入组标准患儿11名,均予口服雷帕霉素(也称西罗莫司)治疗并随访1年,监测所有患儿于用药前、用药后1个月、3个月、用药后6个月的肿物最大直径、凝血参数、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病灶大小变化:11例患儿口服雷帕霉素治疗前最大直径(LD)大小(11.38±8.863)cm,治疗1、3、6月后LD分别是(12.48±8.989)cm、(11.36±9.451)cm、(9.50±9.645)cm。治疗前与治疗1月后病灶的LD比较t=1.723,P=0.116>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与治疗3、6个月后LD比较分别是(t=2.285,p=0.045)、(t=3.340,p=0.007),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LD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r|=0.085,p=0.803>0.05线性相关关系不显着或无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患儿疼痛情况改变:11例患儿口服雷帕霉素治疗前疼痛系数0.49±0.226,治疗1、3、6个月后疼痛系数分别是(0.27±0.110)、(0.17±0.119)、(0.14±0.092),治疗前与治疗1、3、6月后比较结果分别是(t=3.695,p=0.004)、(t=4.311,p=0.002)、(t=4.983,p=0.001),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3.治疗前与治疗6月后生存质量评估变化情况。11例患儿中可评估生存质量患儿(≥2岁)9例。11例患儿中可评估生存质量患儿(≥2岁)9例。口服雷帕霉素治疗前总评分(49.11±8.964)分,治疗6个月后总评分(31.00±8.631),治疗前后比较t=6.746,p=0.000<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在生理功能和学校表现方面上的改善较为突出。所有患者的活动性或功能均有所改善,疼痛减轻,出血或渗血,或感染减少或停止。4.治疗前后患儿凝血功能参数变化:根据研究观察到11名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患儿中,有4名含有静脉成分患儿,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表现出高D-二聚体和/或正常-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1-3个月左右患儿D-二聚体均降低,并且持续6个月评估时间点,低纤维蛋白原明显恢复。4名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口服雷帕霉素治疗后凝血功能均表现出明显改善。5.不良反应:口服雷帕霉素治疗一年,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发热2例(18.2%,3#、6#)、口腔溃疡等粘膜炎症2例(18.2%,2#、8#)、流感样症状3例(27.3%,3#、4#、6#)、胃肠道反应2例(18.2%,3#、6#)、疲劳2例(18.2%,8#、10#)、皮疹1例(9.1%,2#)、乳牙生长迟缓1例(9.1%,4#)、轻度血小板增多1例(9.1%,2#)、轻度肝功能异常1例(9.1%,1#)等,大部分症状较轻,均未因此停药或其他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结论:1.口服雷帕霉素治疗小儿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明显有效。2.小儿对雷帕霉素标准治疗量普遍耐受,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较高。3.复杂性脉管畸形患儿年龄较小且因长时间的患病及就医经历,可能使患儿存在心理认知方面受到影响,生活质量评估明显下降,接受雷帕霉素治疗后可明显改善,尤其在生理功能和学校表现方面上的改善较为突出。

杨光[2](2020)在《Kasabach-Merritt现象手术综合性治疗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Kasabach-Merritt 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为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以及簇状血管瘤的基础上伴发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类病变的统称。其发病凶险,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威胁生命甚至造成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52%。KMP病变多发生于新生儿或婴幼儿,可涉及四肢、躯干、颌面以及深部脏器等部位。因病灶面积往往较大,造成术中一次性完整切除瘤体困难较大,且增加多次手术概率、提高手术风险并延长恢复时间;若病变位于颜面部,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尚有“毁容性”可能,结合以上各项情况,以往外科手术很难作为KMP患儿首选治疗方案,常仅用于病灶表浅且局限的患儿。近年,随着外科手术治疗KMP患儿经验的增加,发展出了一系列相对应的外科操作技术。在此,特评价我科原位植皮术、颈外动脉置管术以及外科手术对KMP治疗的总体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至我科临床诊断为Kasabach-Merritt现象患儿的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者64例:①患者血小板(Platelet,PLT)<100×109,并伴凝血功能障碍;②在我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且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或簇状血管瘤;③无其余血液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④患儿年龄<18岁。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儿身体综合状况,常规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以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改善患儿凝血功能,对激素不敏感者术前给予单次大剂量输注血小板;瘤体面积小且局限的KMP患儿行单纯瘤体扩大切除术;若瘤体较大,术中切除瘤体造成缝合困难或术后肢体功能障碍可能者,给予原位植皮术;位于颌面部的患儿选择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术联合或不联合部分切除瘤体;记录术后患儿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变化数值、生命体征波动曲线、术后植皮存活状况、肢体有无功能障碍、瘤体有无复发以及有无外科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4例患儿,其中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81天。包含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46例,簇状血管瘤18例,其中四肢33例,躯干20例,头面颈11例。1例于术中因出血量大伴凝血功能障碍,于术中经抢救无效循环系统衰竭后死亡,余手术成功63例。8例肿瘤位于颌面部行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术,术后予以40%浓度尿素溶液每日(3-5ml)注射治疗2~4周,有效7例,部分有效1例,共1例患者于治疗中出现血小板数值持续性降低,经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后得到缓解。余病例肿瘤表浅皮肤部分颜色变化显着,瘤体缩小明显,行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术的患儿平均于术后约7天血小板可回升至正常范围;行原位植皮术18例,15例皮片存活面积>90%,2例皮片存活面积位于70%-90%,术后经规律换药、红外线照射以及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皮片存活面积<70%,经二次手术进行皮肤移植修补术得到治愈。余37例患儿行单纯瘤体切除术,手术成功37例,术后于24小时之内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即恢复至正常值,一般不超过48小时。本次研究中,外科手术治疗KMP,总体治疗有效率约98%,手术平均用时约81分钟,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后平均恢复周期约2.8天。结论1.手术切除患儿Kasabach-Merritt现象病灶,疗效肯定,恢复迅速,副作用小。2.颈外动脉置管药物灌注术治疗患儿颜面部Kasabach-Merritt现象瘤体,安全有效,副作用小,术后恢复时间短,对外观美容影响小,易被患儿家属接受。3.原位植皮术用于Kasabach-Merritt现象患儿巨大瘤体,完整切除后缝合困难或术后远期肢体功能障碍可能者,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许新科,谢艳平,李军亮,陈程,林锦荣,袁宏耀,李方成[3](2020)在《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癫痫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总结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癫痫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住院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8例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5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26.25个月,3岁以下婴幼儿7例,3岁以上1例。病程时间为2 d至2年,平均8.90个月。对8例患儿的病程、发作类型、影像学、脑电图、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癫痫控制情况、并发症等做详细分析。8例患儿均进行详尽的术前评估,包括症状学,影像学,脑电图,认知功能评估等。结果 8例患儿均进行切除手术,其中多脑叶病变切除术3例,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5例。术后颅内感染2例,皮下积液2例,对侧肢体肌力下降5例,3例与术前相仿。术后随访6~30个月,所有患儿均无癫痫发作,按Engel分级判断疗效,EngelⅠ级8例,无死亡病例,对侧肢体肌力下降的5例患儿均在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认知功能评估提示8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Sturge-Weber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癫痫是其常见表现,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积极早期外科干预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癫痫,改善患儿认知功能。

张涵恕,刘少华,郑家伟[4](2020)在《聚多卡醇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血管瘤与脉管畸形是临床常见病,头颈部发病率约40%~60%,不仅造成颜面部畸形,影响美观,还可影响吞咽、呼吸等生理功能,严重者可能因感染、溃疡、压迫呼吸道等危及生命。复杂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难题与挑战,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硬化治疗、激光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中硬化治疗不仅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等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逐渐应用于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等疾病的治疗。作为硬化治疗的药物—硬化剂,聚多卡醇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硬化原理、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对聚多卡醇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相关背景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赵永辉[5](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国际头疼协会将其定义为:阵发性的面部撕裂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分布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有扳机点,洗脸、刷牙等因素可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神经血管冲突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由于血管对三叉神经的长期压迫,导致三义神经发生脱髓鞘病变,诱发神经的异常“放电”,引起三义神经痛。基于对三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但是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医生的手术水平、手术室设备及对疾病的理解程度要求较高,在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因此,我们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多个临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系列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方法,但不同临床症状特点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不一,本文通过比较典型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后疗效,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症状学因素,以达到术前筛选合适患者、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目的。方法:收集201 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69例。按照症状学分类,分为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其中典型三叉神经痛236例,非典型患者133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微血管减压术后12个月随访,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痊愈147例(62.28%)、部分缓解80例(33.89%)、明显减轻6例(2.54%)、无效3例(1.27%),疼痛缓解率为96.18%(227/236)、总有效率为 98.73%(233/236);非典型组患者术后疼痛痊愈 16例(12.03%)、部分缓解 24 例(18.05%)、明显减轻 78 例(58.65%)、无效15例(11.28%),疼痛缓解率为30.08%(40/133)、总有效率为88.72%(118/133)。典型组患者疼痛的缓解率和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非典型组患者,P<0.0 5;认为统计学结果具有差异。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组患者。因此,对于典型三叉神经痛我们首选微血管减压术作为主要外科干预手段,对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供了参考,进而优选患者进行微血管减压术,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对提高治愈率、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目的: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磁共振扫描结果包括T1、T2、3D-TOF及 3D-FIESTA序列,术前应用3D-slicer软件对磁共振扫描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判三叉神经周围有无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来源,并与术中实际观察结果比较,评价二者的一致性。结果: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否存在血管压迫的灵敏度为98.87%(88/89)、特异度为100%(1/1);与术中观察结果相比,术前诊断责任血管来源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5,并且可以模拟手术入路,为术者提供三维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指导微血管减压术的实施。结论: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与术中结果比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技术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以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目的:微血管减压术已被证实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以往的大多数报道主要为由责任血管为动脉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静脉压迫也可能是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拟探讨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MVD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提高诊疗此类患者的能力。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单纯静脉压迫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年的微血管减压术经验,共34例仅由静脉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我们分析其症状、手术情况、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压迫与动脉压迫为责任血管的三叉神经痛有不同特点,显微血管减压术同样可取得满意疗效。在所有34例患者中,19例(55.88%)患者为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第二支最常受累。大多数静脉压迫程度是Ⅲ级(20/34,58.82%)。岩静脉及其分支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21/34,61.76%)。静脉压迫位于三叉神经根出脑干端10例(29.41%),18例(52.94%)压迫三叉神经脑池段,以及1 1例(32.35%)压迫麦克尔腔。随访结果显示26例(76.47%)患者痊愈,4例(20.59%)患者部分缓解,2例明显减轻(5.88%),1例患者无效(2.94%)。并发症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最高(5.9%),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是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之一,静脉可以是直接的责任血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单纯静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总结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达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有完整随访资料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 3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并分别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有效351例,无效18例;暂时性并发症有面部麻木22例(5.96%)、平衡障碍5例(1.36%)、头晕及头痛31例(8.40%)、脑脊液漏9例(2.44%)、颅内感染8例(2.17%)、癫痫发作1例(0.27%),发现并发症后积极对症处理,症状均有所好转或痊愈;永久性并发症为面部麻木19例(5.15%)、听力下降和耳鸣6例(1.63%)、头晕2例(0.54%)、平衡障碍4例(1.08%)、听力丧失3例(0.81%)、死亡1例(0.27%)。单因素分析显示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类型、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无血管压迫、受压部位及术中是否存在责任血管是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的因素。多因素结果显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无血管压迫和无明确责任血管相对典型三叉神经痛、有血管压迫和存在明确责任血管发生预后无效的风险分别为8.032(95%CI:3.827-16.842)倍、3.939(95%CI:2.505-6.195)倍和 9.134(95%CI:4.295-19.426)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其中非典型临床表现、无血管压迫和非动脉因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的归纳总结对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15例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平均住院5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术后1 3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1例偶尔疼痛,不需服药,1例服药后疼痛可以控制。术后患者患侧面部感觉减退11例,咀嚼肌无力9例,口角疱疹6例,经对症处理及康复治疗后多于1-6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平均随访21.6个月,复发3例。结论: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由于其操作安全、快速、微创、有效,以及患者可以在全麻无痛下进行等优点可作为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一种理想的微创补救治疗手段。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对患者术前症状学特点的综合评估、分析不同亚型患者的术后疗效,规范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适应症;2.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进行术前精准评估,使患者得到准确诊断,并为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3.通过对特殊责任血管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单纯静脉压迫也可以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安全、有效;4.通过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相应预防及处理策略;5.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得出非典型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无血管压迫和术中无明确责任血管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对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提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拒绝再次行MVD手术的患者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合理的补救治疗措施。本课题研究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对术前、术中及术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可进一步规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适应证,提高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并使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姜涛,李刚,葛新然,王凯,李波,孙莉红[6](2019)在《VCTP在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价VCTP对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SW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颜面部沿神经分布的血管痣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45例进行VCTP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数字减影重建(NEURO-DSA)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42例CTA异常病人均进行DSA对照检查,其中20例行DSA介入治疗,22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42例中12例为动脉瘤患者,33例为血管畸形患者,其中单纯颜面部血管畸形10例,2例阴性,单纯颅内动静脉畸形13例,颜面部海绵状血管瘤伴颅内血管瘤患者8例。结论:VCTP血管成像快速、准确,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与DSA基本一致,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结果 ,VCTP可以做为脑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诊断首选依据,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性等特点。

许敏[7](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杭州市医疗保障局,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8](2019)在《杭州市医疗保障局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杭医保[2019]23号各相关医院: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杭州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9年7月26日杭州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发改价格[2016]143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6]19号)和2019年7月省医疗保障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浙江省省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浙医保联发[2019]8号)精神,按照"同城同步同价"的改革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胡舒然[9](2019)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Three dimensional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和双侧肢体结构测量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以下简称斜颈)患儿两侧肢体的运动对称性,评估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运动对称性有无差异,为斜颈患儿的疾病认知及治疗提供前瞻性研究。方法: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采用自身健侧与患侧对照比较以及与正常婴幼儿组间比较的评价方式;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治疗效果采用局部推拿治疗和局部结合全身推拿治疗后的组间与组内比较的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就诊的斜颈患儿及正常婴幼儿,斜颈归为斜颈组,正常婴幼儿归为正常组,首先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双侧肢体结构测量评估受试者双侧肢体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对称性,比较斜颈患儿两侧运动对称性并比较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的运动对称性。结果:1.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评估:(1)斜颈患儿的双侧大腿围、小腿围、下肢长度存在差异(p<0.05),且健侧优于患侧。(2)与正常婴幼儿相比,斜颈患儿双侧大腿围、小腿围存在差异(p<0.05),且正常婴幼儿肢体结构对称性优于斜颈患儿。2.斜颈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性评估:(1)斜颈患儿双侧膝关节活动角速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肩、肘、膝关节普遍存在健侧运动功能优于患侧的情况。(2)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双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存在差异(p<0.05),且正常婴幼儿运动范围对称性普遍优于斜颈患儿。3.干预前后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评估:(1)局部推拿手法治疗前后,斜颈患儿大腿围、小腿围、下肢结构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2)局部结合全身推拿治疗前后,大腿围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3)两种干预手法对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各指标治疗前后后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前后斜颈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性评估:(1)局部推拿治疗前后,斜颈患儿髋关节角速度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2)局部结合全身推拿前后各关节运动范围、角速度的对称性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干预手段前后,肢体运动对称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斜颈患儿的运动结构和功能相较于正常婴幼儿更容易出现不对称。2.斜颈患儿运动结构和功能普遍存在健侧优于患侧的趋势。3.推拿手法对斜颈患儿运动结构的对称性有改善趋势。

申沛于[10](2019)在《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核素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不同方法疗效的探讨,并观察各种方法的不良反应,以期找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我科门诊接受90Sr敷贴治疗的婴幼儿单纯性皮肤毛细血管瘤患儿中选取120例,血管瘤位于躯干、四肢。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临床上血管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敷贴治疗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查作为基线评估。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即:对照组:90Sr敷贴8次治疗法;观察组1:90Sr敷贴8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2:90Sr敷贴4次治疗法;观察组3:90Sr敷贴4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第一疗程结束后未治愈者间隔3~4个月后行第二疗程敷贴治疗。第二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疗效差异,以及记录每个疗程治疗期间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120例患儿入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74例,血管瘤总数目为138个,年龄为1个月~24个月。第一疗程结束3~4个月复诊观察疗效,有效率97.83%(135/138),治愈率34.78%(48/138),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 97.06%(33/34),治愈率 38.34%(13/34);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9/39),治愈率25.64%(10/39);观察组2:有效率96.97%(32/33),治愈率51.52%(17/33);观察组 3:有效率 96.88%(31/32),治愈率 34.78%(8/23)。12例患儿家属第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不愿继续治疗或选其他方法治疗。第二疗程结束后共有108例患儿,4~5个月观察疗效,有效率99.16%(118/119),治愈率68.07%(81/119),其中:对照组:有效率96.55%(28/29),治愈率 65.52%(19/29);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2/32),治愈率 68.75%(22/32);观察组2:有效率100%(30/30),治愈率73.33%(22/30);观察组3:有效率100%(28/28),治愈率64.29%(18/28)。第二疗程结束后各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第一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两个疗程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0Sr敷贴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以提高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次疗法与8次疗法相比效果及副作用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于居住地比较偏远的患儿可以采用4次疗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二、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的综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的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雷帕霉素治疗小儿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脉管畸形概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入组患儿基本情况
    3.2 疗效评估结果
        3.2.1 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患儿治疗前后瘤体大小的比较
        3.2.2 治疗前后最大直径变化与年龄相关性分析
        3.2.3 治疗前后患儿疼痛情况改变。
        3.2.4 治疗前与治疗6月后生存质量评估变化情况。
    3.3 安全性评价
        3.3.1 治疗前后患儿凝血功能参数变化
        3.3.2 不良反应
第四章 讨论
    4.1 雷帕霉素治疗脉管畸形作用机制及分子原理
    4.2 雷帕霉素治疗小儿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的疗效评估。
    4.3 雷帕霉素治疗脉管畸形与年龄的关系以及使用剂量标准
    4.4 雷帕霉素治疗小儿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的安全性
    4.5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2)Kasabach-Merritt现象手术综合性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伴Kasabach-Merritt现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聚多卡醇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硬化治疗的概念
2 聚多卡醇
    2.1 聚多卡醇的理化性质
    2.2 聚多卡醇的硬化原理
    2.3 聚多卡醇的临床应用
        2.3.1 聚多卡醇剂型的选择
        2.3.2聚多卡醇泡沫的制备方法
        2.3.3 硬化注射方法
    2.4 聚多卡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4.1 血管瘤的治疗
        2.4.2脉管畸形的治疗
3 总结

(5)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与非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对比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二部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三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纯静脉压迫所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四部分、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第五部分、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或复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References
    附图表
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文章一
英文文章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VCTP在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分析
4讨论
5结论

(7)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动物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斜颈诊断标准
        1.1.3 斜颈纳入标准
        1.1.4 斜颈排除标准
        1.1.5 斜颈剔除和脱落标准
        1.1.6 正常婴幼儿诊断标准
        1.1.7 正常婴幼儿纳入标准
        1.1.8 正常婴幼儿排除标准
        1.1.9 正常婴幼儿剔除和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案
        1.2.1 试验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相关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1.2.6 测试步骤
        1.2.7 数据分析
        1.2.8 统计分析
        1.2.9 质量控制
        1.2.10 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基本资料
        2.2 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肢体对称性评估
        2.2.1 物理评估
        2.2.2 运动学参数评估
        2.3 不良反应记录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斜颈的认知
        3.1.1 病因
        3.1.2 病理
        3.2 中医对斜颈的认知
        3.2.1 病名
        3.2.2 病因
        3.2.3 病机
        3.3 斜颈患儿运动不对称原因分析
第二部分 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推拿干预探索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斜颈诊断标准
        1.1.3 斜颈纳入标准
        1.1.4 斜颈剔除和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案
        1.2.1 试验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相关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1.2.6 测试步骤
        1.2.7 数据分析
        1.2.8 统计分析
        1.2.9 质量控制
        1.2.10 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基本资料
        2.2 斜颈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对称性评估
        2.2.1 物理评估
        2.2.2 运动学参数评估
        2.3 不良反应记录
    3 讨论
        3.1 斜颈治疗措施
        3.1.1 非手术疗法
        3.1.2 手术疗法
        3.2 局部推拿治疗斜颈的机制分析
        3.2.1 手法选择依据
        3.2.2 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3.2.3 局部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作用机制
        3.3 全身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机制分析
        3.3.1 手法选择依据
        3.3.2 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3.3.3 全身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作用机制
        3.4 两种推拿手法对肢体对称性的干预结果讨论
第三部分 典型案例分析
    1 病例介绍
    2 治疗措施
        2.1 治疗手法
        2.1.1 局部推拿治疗
        2.1.2 全身推拿治疗
        2.2 治疗疗程
    3 干预前后运动对称性评估
    4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综述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10)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类型与设计
    2.3 研究方法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副作用评价
    2.6 随访
    2.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的综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雷帕霉素治疗小儿复杂性低流量脉管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D]. 刘金平. 南昌大学, 2020(08)
  • [2]Kasabach-Merritt现象手术综合性治疗疗效分析[D]. 杨光. 郑州大学, 2020(02)
  • [3]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癫痫的外科治疗[J]. 许新科,谢艳平,李军亮,陈程,林锦荣,袁宏耀,李方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02)
  • [4]聚多卡醇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研究进展[J]. 张涵恕,刘少华,郑家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01)
  • [5]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及随访研究[D]. 赵永辉. 山东大学, 2019(02)
  • [6]VCTP在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J]. 姜涛,李刚,葛新然,王凯,李波,孙莉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17)
  • [7]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8]杭州市医疗保障局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的通知[J]. 杭州市医疗保障局,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Z1)
  • [9]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D]. 胡舒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D]. 申沛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面部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