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

一、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孙亚丽[1](2022)在《河北省矿产资源发展指数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于翔[2](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裴丽倩[3](2021)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低碳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自引入我国后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然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距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系统分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和国内外发展经验,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促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文分析了建筑可持续发展内涵、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筑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分析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剖析了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法识别出19个影响被动式超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将影响因素划分为政策、市场、技术、管理和社会意识5个方面。接着,论文利用模糊解释结构模型和网络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和重要程度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帕累托法则,筛选出关键影响因素。再次,论文结合德国、瑞士、美国和我国河北省相关发展经验,提炼出对推动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最后,论文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基于外部性理论设计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推动模式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论文采用模糊解释结构模型确定了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激励政策完善程度、政府宣传推广力度、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等关键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基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外部性设计了“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模式,并从政策、市场、技术、管理和社会意识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齐静威[4](2021)在《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对区域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松辽流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由于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缓慢,松辽流域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普遍存在浪费现象,导致用水供需矛盾愈发严重,这无疑加剧了松辽流域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如何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松辽流域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是松辽流域的主要用水方式,本文选择农业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进展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确定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以松辽流域中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为5个子研究区,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和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对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其次,通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模型进行区域效应评估,具体分析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优化后粮食产量和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情况,通过这些变化针对性地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为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松辽流域概况及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社会经济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水生态环境子系统中的单位GDP耗水量、污水处理率、人均水资源量、生态环境补水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等14个评价指标,构建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AHP)法和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2)采用TOPSIS法对2019年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辽流域现状年松辽流域各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差异较明显。水资源承载力较好的省份为黑龙江省,综合评价值为0.52,其中对该省水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的为水资源子系统,其次为水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最小。水资源承载力较弱的省份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38、0.22。水资源承载力较差的省份为河北省、辽宁省,综合评价值依次为0.13、0.12,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3)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因子分析,在14个评价指标中,人均GDP上升、人均水资源量增长是导致水资源承载力增大的主要影响因子,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 COD入河量以及万元GDP NH3-N入河量与水资源承载力呈较强负相关关系,表明指标量上升,水资源承载力反而减小。(4)将松辽流域各子研究区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粮食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的变动,作为相关子研究区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据,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促进该研究区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优化。结果表明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后,在农业水资源利用方面,黑龙江省和河北省农业水资源承载力较差,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在粮食产量方面,粮食总产量最大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最小值出现在河北省;在耕地类型与面积变化方面,水田面积和水浇地面积有所增加,旱地面积有所减少。(5)针对松辽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和优化配置结果,提出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从社会经济子系统来看,需要发展新兴节水技术以及加强水资源管理;从水资源子系统来看,需要调整农业用水结构、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水生态环境子系统来看,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薛明月[5](2021)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区域空间得以快速重构,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群的崛起成为空间重构的较高发展形式。而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促使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将迎来新一轮重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基于此,本课题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开展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以期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实践参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典型范式,为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梳理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文献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理论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视角,以城镇体系中经典研究范式为切入点,总结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联系网络的演变规律,探析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并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适宜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全文围绕“高质量发展测度→空间结构识别→高质量发展与空间结构关系→优化对策”的研究思路,创新性地展开了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借助熵值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类法测度与分析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其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平稳波动上升趋势,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各维度时空演化格局存在异质性,城市群内部表现出不均衡不协调的格局,东部沿海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优于内陆城市。(2)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在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层面,分别采用城市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法则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两个维度展开测度与分析。在人口规模方面,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已形成4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33个大城市、31个中等城市、106个小城市的等级规模体系,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小城市数量众多,中等城市发育不足;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等级序列中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断层,等级规模结构偏离金字塔式分布;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完备的金字塔式等级规模结构。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首位度中除珠三角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较为均衡外,其余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均存在失衡现象。东部沿海城市群中除山东半岛城市群趋于集中且呈双中心分布外,其余城市群均为分散且服从单中心分布结构。在经济规模层面,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等级差距较大,城市经济等级规模相对分散,经济首位城市垄断性较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较为均衡,城市经济等级规模分布相对集中。在城市群职能结构方面,分别从职能规模、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三个方面反映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职能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制造业、建筑业、金融房地产业、机关团体服务业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本职能,能源生产与采掘业、交通仓储邮电业、商业、社会服务业和科教文卫服务业为非基本职能,其中制造业成为东部沿海城市群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各城市群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变化不大;城市群职能规模扩张趋势明显,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各城市群内部超大、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较强,城市职能规模持续扩大,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东部沿海各城市群的专业化部门较少,各部门的职能强度均不高,各城市群内部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的专业化部门数量总体变化较大。从具体行业职能强度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能源生产与采掘业和交通邮电仓储业、珠三角城市群的制造业、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筑业和金融房地产业分别为东部沿海城市群中最强的行业;此外,商业和社会服务业主要布局在城市群的省会城市、直辖市等中心城市;科教文卫服务业和机关团体服务业的职能强度总体较弱。在联系网络方面,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低于各城市群内部网络密度,呈现“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西城市群”的格局,城市群间联系网络差异逐渐缩小;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度数中心度值不断提升,高值区主要以城市群内省会城市、直辖市集中分布;东部沿海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呈现非均衡性空间分布特征;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凝聚子群逐渐由4个二级层面子群、8个三级层面子群演变为4个二级层面子群、7个三级层面子群,各层级子群内部构成变化较大。(3)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与高质量发展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质量发展指数也得以相应提高。东部沿海城市群不同规模城市差距明显,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远高于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而且差距不断拉大,但中小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时期内各城市经济集中度变动较为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城市群职能结构与高质量发展方面,2008和2018年制造业的灰色关联度一直居于首位,成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能源生产与采掘业的灰色关联度一直居于末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高质量发展。在城市群联系网络与高质量发展方面,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对外联系强度与高质量发展在置信度为0.01水平上存在显着的高度相关关系,但二者的空间关联性却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性,总体呈现出高对外联系强度—高高质量发展、低对外联系强度—高高质量发展、低对外联系强度—低高质量发展、中等对外联系强度—中等高质量发展四种组合类型的空间关联关系。(4)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明晰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从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联系网络三个层面提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六个层面提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段佳换[6](2021)在《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大力推动发展绿色、环保、清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创能力大幅提高,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是高能耗,无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压力。虽然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因此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实现河北省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点,通过构建一套集科学性、可行性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中找出影响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TOPSIS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省绿色产业发展程度做出详细深度剖析,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北省11设区市的绿色产业发展集聚程度和溢出效应,促使河北及时针对发展水平薄弱的方面和地区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进一步加快绿色产业发展进程提供参考,得出的结论如下:首先,绿色发展水平总体提升,总体趋势正朝良性方向发展,但存在隐患。通过对我省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一些代表性指标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大多数反应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呈现上升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指标并未得到有效改进,甚至存在反向发展的现象,绿色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时变性,但总体趋势正朝良性方向发展。然后,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河北省更加注重低消耗、节能、创新等发展因素,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同时,河北省各个设区市绿色产业发展程度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从河北省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排名上不难看出,绿色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其中也突出本文的研究中,“绿色”并不等于环保,而各个设区市绿色产业发展程度更加依赖于其采取的相应措施,即环境因素不再是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绿色”和“发展”的协同作用逐渐凸显。最后,2012-2018年的Global Moran’s I值在显着性水平为0.1的情况下仅有一年通过检验,说明河北省区域的绿色产业发展在整体上并没有存在显着的空间聚集,我省的绿色产业缺乏区域的中心拉动力,各个设区市的绿色产业发展不协调。LISA聚集主要集中“HH”和“LL”类型区域。从局部来看我省的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设区市之间空间拉动力在局部区域有所加强。

张美琪[7](2021)在《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本文运用产业集群、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文旅融合-业态创新-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对策建议”的分析思路,研究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发展态势与特征并构建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第一,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旅游产业集群、文旅融合、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概念和产业集群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第二,梳理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形成条件。从文旅资源条件、旅游市场需求条件、旅游相关支撑产业条件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张家口文化、生态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具备产业集群形成的资源条件。旅游客源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需求潜力巨大。旅游餐饮和住宿业、旅游出行及辅助服务业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良好。第三,阐述文旅融合旅游新业态及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和特征。张家口已经形成了长城文化、草原文化、葡萄(酒)文化、冰雪文化、剪纸文化五种文旅融合旅游新业态,并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状态。实证测算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具有较高水平。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具有地域多元文化特征、区域绿色生态特征、集群关联效应特征。第四,构建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经济发展、旅游支撑产业水平、绿色旅游资源禀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科技投入水平、环境治理水平六方面影响因素筛选影响绿色发展的具体指标,构建三级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五,分析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运用综合评价法,实证测算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2009-2018年间,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绿色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科技投入不足,相关人才匮乏、旅游相关支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环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第六,提出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对策建议。针对问题,提出五点对策建议: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推进文旅融合深化发展;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建立绿色发展机制;推动科技在旅游中的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壮大文旅融合绿色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提供充足人力支撑。

马春旺[8](2021)在《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要高,工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进入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绿色工业也成为新时代工业发展的主题。但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亟需转型升级仍是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河北省是工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国各地通向北京必须要经过河北省,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省的重要性。对河北省工业绿色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准确测度其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扩充工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内涵效益,突出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从多方面分析工业发展水平,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众学者对工业发展的研究,结合新时代要求,创新了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科技和社会五方面内涵,共22个相关指标。(2)综合评价现阶段工业绿色发展。首先,基于构建的工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采用了客观赋权中的熵值法,进而揭示了工业发展各个内涵效益的具体权重;然后,本文根据真实数据,运用Topsis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最后,依据各区域Topsis评价结果,分区域、分系统地对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3)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测度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工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分考虑其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能够更准确地计算绿色发展效率。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投入-产出理论,选取超效率SBM模型对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了测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演变情况,时间上分析得知,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稳步上升,但发展效率依旧偏低;空间上分析得知,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区域差异较大,区域协调性较弱。(4)分析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空间聚集性。根据详实的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数据,依据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计算了河北省各地区工业产值和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莫兰指数,分析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依据LISA聚类图分析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局部空间聚集程度。分析得知,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空间聚集性弱,工业产值方面,河北省各地区不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各地区缺乏产业协调性;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方面,全局莫兰指数为正且通过显着性检验,说明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地区应加强区域协调,带动整个行业发展。从工业绿色发展效率LISA聚类图分析得知,河北省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效率较高,南北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较低,需进一步加强。

魏岳恒[9](2021)在《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京津冀城市群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性,在协同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并且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升级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地区在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城市协调发展失衡,然而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城市还存在三者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发展过于平稳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发展,因此科学测度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把握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与短板,对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绿色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方面阐述城市发展现状,进而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从经济规模、经济活力、经济结构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从生态压力、生态要素、生态治理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生态环境状况。依据评价结果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京津冀城市群三方面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实证研究发现:在城镇化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河北省发展趋势最为明显,并有一定的突破。经济发展方面,北京、天津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区间内基本持平,河北发展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水平较低,差距明显。在生态发展方面,整体呈现向好的趋势,其中生态响应做的最好。从协调发展角度来说,北京、天津虽然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但发展趋势不明显,河北大部分城市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但有明显提升的趋势。依据实证结论,在城镇化方面提出增加京津地区辐射作用,建立城市互惠纽带,弥补城市协调发展短板,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在经济方面提出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体系,在生态方面提出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生态效益等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建议。

杨波[10](2020)在《河北省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测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深入,城市群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开始凸显,许多城市出现了雾霾、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城市群发展的桎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因此,研究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以及协调程度,对于进一步促进区域整体的绿色发展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河北省十一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绿色发展理论,界定绿色发展协调度的概念,然后分析近十年河北省十一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状况。进而从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绿色生活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各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基础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北省各城市内部绿色发展协调度,并分析协调度演变趋势;构建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参照城市,测算河北省各城市与参照城市的城市间协调度,并分析城市间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实证研究发现,从城市内部来看,影响河北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为环境治理水平,各城市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均存在短板。绿色发展协调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不大,并且存在绿色发展结构失衡现象,存在进一步提升的潜力。从城市间来看,承德、邯郸、衡水、秦皇岛的绿色发展水平位次变化较大,表明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波动较大,其余城市在近十年中绿色发展水平位次比较稳定。并且导致城市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体现在环境治理与绿色生活两方面。河北省各城市总体上与北京的协调程度最高,并且在最近四年呈现上升趋势。河北省各城市与天津的协调程度弱于北京,但较为稳定。河北省十个城市与石家庄的协调程度在2012年后出现较大波动,协调程度有所下降。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果以及当前河北省绿色协调发展现状,提出了发挥各自优势,补齐相应短板;增强内部协调,促进主体合作;提升自身实力,缩小城市差距;加强城市合作,推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可持续发展内涵
        1.2.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1.2.3 建筑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1.4.1 论文内容
        1.4.2 论文结构
第2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构成要素及特征
        2.1.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构成要素
        2.1.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特征
    2.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
        2.2.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现状
        2.2.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现存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ISM-ANP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识别
        3.1.1 影响因素识别原则及方法
        3.1.2 基于文献研究的影响因素初步识别
        3.1.3 基于专家访谈的影响因素优化与确定
    3.2 基于FISM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3.2.1 方法选择
        3.2.2 模型构建
        3.2.3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3.3 基于ANP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1 方法选择
        3.3.2 模型构建
        3.3.3 关键影响因素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实践经验借鉴
    4.1 国内外发展经验
        4.1.1 德国
        4.1.2 瑞士
        4.1.3 美国
        4.1.4 河北省
    4.2 启示
        4.2.1 政策方面
        4.2.2 市场方面
        4.2.3 技术方面
        4.2.4 管理方面
        4.2.5 社会意识方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模式设计
        5.1.1 可持续发展推动模式的设计思路
        5.1.2 可持续发展推动模式概念模型
    5.2 可持续发展推动对策建议
        5.2.1 政策方面
        5.2.2 市场方面
        5.2.3 技术方面
        5.2.4 管理方面
        5.2.5 社会意识方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论文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相互影响关系调查问卷
附录 C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水资源利用概况
        2.1.2 粮食作物生产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2.2 研究方法
3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核算
    3.1 松辽流域用水总量承载状况
        3.1.1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3.1.2 用水总量承载状况分析
    3.2 水功能区达标率状况
    3.3 污染物入河量状况
        3.3.1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判别标准
        3.3.2 污染物入河量承载状况分析
    3.4 水资源承载综合状况
        3.4.1 综合评价标准
        3.4.2 综合评价判别
    3.5 本章小结
4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4.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
        4.2.2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4.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因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研究
    5.1 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与求解
        5.1.1 模型构建
        5.1.2 模型求解
    5.2 松辽流域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5.2.1 各子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
        5.2.2 各子区优化后粮食产量
        5.2.3 各区耕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5.3 松辽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5.3.1 针对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对策
        5.3.2 针对研究区水资源子系统的对策
        5.3.3 针对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城市群空间重构
        1.1.1.2 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新时代的现实选择
        1.1.1.3 东部沿海城市群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 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2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研究
        1.2.3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实证研究
        1.2.4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方法
        1.2.5 研究评述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群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空间结构
        2.1.4 城市群空间结构
        2.1.5 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2.3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2.4 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
    3.1 研究范围及发展现状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研究区域发展现状
    3.2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2.1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3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3.3.1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变特征
        3.3.2 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第4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
    4.1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1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测度方法
        4.1.2 基于人口规模的东部沿海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3 基于经济规模的东部沿海城市群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4.1.4 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与高质量发展分析
    4.2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演变分析
        4.2.1 城市群职能结构测度方法
        4.2.2 东部沿海城市群基本职能判定
        4.2.3 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职能规模演变
        4.2.4 东部沿海城市群专业化部门演变
        4.2.5 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职能强度的演变特征
        4.2.6 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与高质量发展分析
    4.3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演变分析
        4.3.1 城市群联系网络测度方法
        4.3.2 东部沿海城市群整体网络特征
        4.3.3 东部沿海城市群个体网络特征
        4.3.4 东部沿海城市群关联线特征
        4.3.5 东部沿海城市群凝聚子群演变特征
        4.3.6 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与高质量发展关联分析
第5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5.1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5.1.1 完善体系建设,促进创新发展
        5.1.2 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
        5.1.3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
        5.1.4 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5.1.5 全面改善民生,助力共享发展
    5.2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5.2.1 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优化思路
        5.2.2 东部沿海城市群职能结构优化思路
        5.2.3 东部沿海城市群联系网络优化思路
    5.3 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对策
        5.3.1 完善城市群等级规模体系,提升不同城市的功能效益
        5.3.2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强化城市群群内群际空间联系
        5.3.3 明确城市职能定位,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5.3.4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5.3.5 共建生态宜居城市群,推进绿色城市群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6)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绿色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2.1 绿色产业的概念
    2.2 绿色产业的特征
    2.3 绿色产业发展分析方法框架
        2.3.1 综合评价法
        2.3.2 空间经济学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基本构建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3.2.2 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3.2.3 指标体系的构成框架
    3.3 初级指标体系的测验与完善
        3.3.1 元素的单体测验
        3.3.2 初级指标体系的整体测验
    3.4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绿色产业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4.1 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4.1.1 绿色产业影响因素的时变特征
        4.1.2 绿色产业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4.2 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4.2.2 熵值法简介
        4.2.3 熵值法赋权
    4.3 区域绿色产业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3.1 TOPSIS法简介
        4.3.2 河北省绿色产业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分析
    5.1 绿色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区域差异分析
    5.2 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集聚分析
        5.2.1 空间统计学简介
        5.2.2 绿色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分析
        5.2.3 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局部空间演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优化路径
    6.1 结论
    6.2 优化路径
        6.2.1 树立绿色产业发展理念,制定绿色产业规划
        6.2.2 加快产业绿色化发展进程,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6.2.3 坚持循环发展路径,实现绿色产业创新
        6.2.4 注重科技人才引进
        6.2.5 健全绿色考核评价标准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进展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业集群
        2.1.2 文旅融合与旅游产业集群
        2.1.3 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3.1 文旅资源条件
        3.1.1 文化资源
        3.1.2 生态资源
    3.2 旅游市场需求条件
        3.2.1 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3.2.2 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3.3 旅游相关支撑产业条件
        3.3.1 旅游餐饮和住宿业
        3.3.2 旅游出行及辅助服务业
    3.4 本章小结
4 张家口文旅融合旅游新业态及产业集群的形成
    4.1 文旅融合旅游新业态及空间集聚
        4.1.1 文旅融合发展形成的旅游新业态
        4.1.2 文旅融合旅游新业态的空间集聚
    4.2 文旅融合产业集群测度
        4.2.1 区位熵测算方法
        4.2.2 旅游产业集群测度
        4.2.3 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形成
    4.3 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特征
        4.3.1 地域多元文化特征
        4.3.2 区域绿色生态特征
        4.3.3 集群关联效应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影响因素
        5.1.1 旅游经济发展
        5.1.2 旅游支撑产业水平
        5.1.3 绿色旅游资源禀赋
        5.1.4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5.1.5 科技投入水平
        5.1.6 环境治理水平
    5.2 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
        5.2.1 指标选择遵循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解释
        5.2.3 评价指标权重
    5.3 本章小结
6 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
    6.1 数据来源、处理与评价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标准化
        6.1.3 综合评价法
    6.2 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结果
        6.2.1 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6.2.2 旅游经济发展要素分析
        6.2.3 旅游支撑产业水平要素分析
        6.2.4 绿色旅游资源禀赋要素分析
        6.2.5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素分析
        6.2.6 科技投入水平要素分析
        6.2.7 环境治理水平要素分析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绿色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保护与开发
        6.3.2 科技投入不足,相关人才匮乏
        6.3.3 旅游相关支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6.3.4 环境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6.4 本章小结
7 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7.1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推进文旅融合深化发展
    7.2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建立绿色发展机制
    7.3 推动科技在旅游中的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
    7.4 壮大文旅融合绿色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
    7.5 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提供充足人力支撑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打分问卷
附录B 张家口文化资源名录
附录C 张家口生态资源名录
作者简历
致谢

(8)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工业绿色发展理论
    2.3 协调发展理论
3.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工业绿色发展的必然性
        3.1.1 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2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效益的转变
    3.2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效益内涵
        3.2.3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选取及构建
4.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4.1 熵值法简介
    4.2 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5.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5.1 TOPSIS评价模型简介
    5.2 河北省各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5.2.1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效益分析
        5.2.2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分析
        5.2.3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资源效益分析
        5.2.4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环境效益分析
        5.2.5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科技效益分析
        5.2.6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社会效益分析
        5.2.7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分析结论
6.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演变
    6.1 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模型选择
    6.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6.3 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6.3.1 时间角度下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动态演变特征
        6.3.2 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
7.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7.1 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介绍
    7.2 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空间自相关分析
        7.2.1 河北省工业产值空间自相关分析
        7.2.2 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自相关分析
8.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工业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8.1.2 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8.1.3 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稳步提升
        8.1.4 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空间相关程度低
    8.2 对策建议
        8.2.1 推进能源结构转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8.2.2 以区域为单位,推动同类产业聚集向生态工业模式的转变
        8.2.3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建设
    8.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镇化系统
        2.1.2 经济发展系统
        2.1.3 生态环境系统
        2.1.4 耦合、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2.2 理论基础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经济发展理论
        2.2.4 系统理论
    2.3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2.3.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2.3.2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2.3.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2.3.4 城镇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3.1 京津冀城市群概况
    3.2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
        3.2.2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城镇化发展现状
        3.2.3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城镇化发展现状
        3.2.4 京津冀城市群社会城镇化发展现状
    3.3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1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规模
        3.3.2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活力
        3.3.3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结构
    3.4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3.4.1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压力
        3.4.2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要素
        3.4.3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治理
    3.5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第四章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方法
        4.1.3 评价指标体系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数据标准化
        4.3.2 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
        4.3.3 评价得分模型
    4.4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第五章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评价
    5.1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模型的构建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协调度测度与分析
        5.2.1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度测度与分析
        5.2.2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与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及建议
        6.2.1 增加京津地区的辐射作用,弥补城市协调发展短板
        6.2.2 发挥城市比较优势,提高城市城镇化建设水平
        6.2.3 建立城市互惠纽带,促进城市之间协调发展
        6.2.4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体系
        6.2.5 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生态对城市发展协调的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北省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绿色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念
    2.2 绿色发展理念
        2.2.1 经济增长
        2.2.2 资源节约
        2.2.3 环境治理
        2.2.4 绿色生活
    2.3 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2.3.1 系统学理论
        2.3.2 地区协调发展理论
    2.4 绿色发展协调度含义的界定
        2.4.1 城市内绿色发展协调度
        2.4.2 城市间绿色发展协调度
第三章 河北省绿色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3.1 京津冀地区绿色发展概况
    3.2 河北省城市绿色发展概况
    3.3 河北省绿色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河北省城市绿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作用机制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4.2.2 城市内绿色发展协调程度测算模型
        4.2.3 城市间绿色发展协调程度测算模型
第五章 河北省城市绿色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河北省各城市内部绿色协调发展测度评价
        5.2.1 河北省城市内部绿色发展的优势及短板
        5.2.2 河北省城市内部绿色发展协调度测度分析
    5.3 河北省城市间绿色协调发展测度评价
        5.3.1 河北省城市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5.3.2 河北省城市间绿色协调发展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及协调水平的对策建议
        6.2.1 发挥各自优势,补齐相应短板
        6.2.2 增强内部协调,促进主体合作
        6.2.3 提升自身实力,缩小城市差距
        6.2.4 加强城市合作,推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矿产资源发展指数评价研究[D]. 孙亚丽. 河北地质大学, 2022
  • [2]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续发展研究[D]. 裴丽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及优化配置研究[D]. 齐静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D]. 薛明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优化研究[D]. 段佳换.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7]张家口文旅融合产业集群绿色发展评价研究[D]. 张美琪.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8]河北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D]. 马春旺.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9]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研究[D]. 魏岳恒. 河北大学, 2021(02)
  • [10]河北省城市绿色协调发展测度研究[D]. 杨波.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